元宇宙人類科技的終結
㈠ 元宇宙觀後感8篇
元宇宙觀後感篇1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老師放映了《宇宙與人》這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源卜動形象的講述了宇宙的演老裂早變和人類的起源以及人類對宇宙奧秘進行探索的過程。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150億年前,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造就了這個充斥著大大小小星際物質的浩瀚宇宙。而且,這一爆炸過程至今仍在進行著,因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運動,它必將會被自身的引力所滅亡。所以說運動是絕對的,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萬物,大至一個星體,小至一粒塵埃,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只不過是在原子的數目上的差異。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構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究竟有沒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構成這個宇宙,至今科學尚未發現。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終究有一天,科學必將揭示整個宇宙的奧秘。
宇宙選擇了地球作為生命的載體,供給地球源源不斷的光和熱,供給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時刻不停繞著地球轉動的月球給了生命的運動規律,還有那些為我們阻擋外來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種種條件促使了生命的誕生。生命的出現帶來了意識,這使得地球不再僅僅是個物質球體,而變為了物質與意識共存的球體。如果這個世界只存在物質,而沒有一個更高級的形式去意識到這個物質世界,那麼這個世界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在人類出現之前,恐龍曾統治世界,但是這樣一個龐大的物種最終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也許這也說明了必將有更高級的生命來統治世界。之後人類便出現了,接著人類學會了運用自然規律,學會了耕種,學會了把自然的改造為適合人類的,人類的智慧就這樣不斷地被開發。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類的意志被改造的越來越生機勃勃。人類已然學會了趨利避害,也許恐龍滅亡的悲劇絕不會在人類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都應該辯證的去看待。
人類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在破壞著地球環境,並且促使著這個自然向著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環境轉化。環境污染、人口膨脹已經讓人類吃夠苦頭,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去遏制這個勢頭,恐怕將來毀滅地球的,不是一顆行星,而是人類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說的「宇侍雀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
地球是美麗的是神奇的,它承載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們不節制的開發和破壞終將毀滅它。我們應該感謝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們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
不得不說,宇宙的誕生是一個奇跡,但生命的誕生更是一個奇跡,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創造出了人類去反思這個宇宙,這也許就是哲學的真正根源所在。
元宇宙觀後感篇2
宇宙,這個名詞給人以浩渺、空曠的時空之感,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
人類,至今為止唯一發現的擁有生命的國度,挑剔地選擇了地球這顆行星,生根發芽,繁育發展。
數千年前,人類的思想開始脫離混沌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宇宙,開始對生命的起源充滿好奇。宇宙究竟是什麼,宇宙與人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限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只能藉助於天空飛翔的鳥來幻想宇宙。而事實是,這種願望終於在400多年前得到了實現。人類的眼睛真的延長了,望遠鏡給人類文明所起的作用,可以說超過一切其它單件的工具,因為沒有它,就沒有可能了解天體的基本運動,就沒有可能在天體的觀察中得到的牛頓定律,也就沒有以這個定律為基礎的現代工業社會。於是,我們的生活就從此日新月異。
關於宇宙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大爆炸說。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測事實。 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 。宇宙間的氣態物質,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雖然大爆炸說廣為大家所接受,但科學是在不斷向前的,最近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幾張照片又讓天文學家們開始對這一學說產生諸多疑問。宇宙形成的真正原因,還是一個謎團,等著一代代的科學家們去探索,去改進。我們應該抱著懷疑的態度,只有在不斷的爭論中,真理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許多人又會有這樣的疑問,人類的生命又是怎麼起源的呢?
這要歸功於我們擁有一顆叫太陽的恆星。可以說太陽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陽光在地球表面已經掠過了40多億年,今天的生態就是純粹陽光的塑造,這種塑造使得地球擁有了一個長達40億年的生命鏈。現在,我們可以精確地知道,這顆價值非凡的發光體非常的巨大,它的直徑相當於110個地球,它的表面是6000度的高溫,經過一億五千萬公里空間的傳輸,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輝的5億分之一,但僅僅這個零頭卻恰恰讓我們受用無窮。
人類非常羨慕太陽的這種核能,但是卻以破壞性的舉動宣告了我們對這種能源的掌控,這就是氫彈。一朵這樣的核聚變雲能輕易地抹平一座幾百萬人的城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意識到,這樣寶貴的能源資源不能用於毀滅人類文明,而應該去造福大眾。這里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約束溫度極高的核反應。由於地球上任何物質都不能承受熱核反應所需要的1000萬度以上的高溫,於是人們試驗用能量約束能量,用強磁場來懸浮聚變的核能。目前,許多國家都有了自己的核電站,核源造福百姓的願望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但我們對核能源的利用率尚處於較低的階段,還有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只要我們好好利用太陽給我們的啟示,相信我們不會坐吃山空的,能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開始逐漸變得自大傲慢起來。我們開始肆意地破壞環境,開始無所顧忌地改造宇宙賜予我們的一切。我們認為我們所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殊不知,既然太陽可以孕育一個星球,也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一個星球。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只會讓我們自食其果,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的話,我們總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宇宙不止只有我們地球一個行星。
從人類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簡單的圖形記錄自己的生活,到創造輝煌的史前文明,最後穿越宗教的黑暗,迎來科學的曙光,只用了幾萬年。今天,人類更加強大,這種強大連人類自己都為之振奮。的確,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人與宇宙只有和諧相處,我們才會走得更遠,會得到宇宙更多的眷顧。
元宇宙觀後感篇3
上周的馬克思課,教師讓我們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將近一個小時里,我經過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這個星系,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雖然這些了解都是很淺層的,可是卻讓我掌握了一些關於宇宙包括物種起源的基礎知識。身為一個人類,一個大學生,也許這些有關宇宙的知識對我們的學業,生活沒有任何幫忙,可是我還是覺得自我很有必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人生觀,世界觀。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紹到陸地物種起源於海洋物種的時候,曾說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們之中大無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陸地,勇往直前,最終就進化成了各種陸地生物,人類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後代,所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實,之前有關勇敢的勵志故事或者勵志名言,可是還是遠不如這句「人類的身體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來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我們要激發這種天性,去應對那些橫亘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才不愧對那些造就了我們的勇敢者的饋贈。
行星,恆星,宇宙的生命長度都是動輒以億年來計,而人的生命長度最多可是區區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長度能夠忽略不計。雖然,人類的生命長度是有極限的,可是生命的寬度卻沒有人明白它的極限所在。所以,我們人類所該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的長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拓寬生命的寬度。生命的價值不在其長度,而在其面積。所謂生命的面積,在我看來,是指其對這個社會或者這個社會的某個組成部分所產生的影響。當然,所謂的影響必然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
人類在這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是極其渺小的存在,但我們的出現卻是宇宙的饋贈。我們應當珍惜,珍惜我們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元宇宙觀後感篇4
前幾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給我們播放了科教片《宇宙與人》,看完以後,有很深的觸動,寫寫自己的感想。
根據現代人類的推測,宇宙起源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爆炸後宇宙在不停的膨脹,不斷的變化,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中的變化、發展是相符合。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窮多個類似於我們銀河系的星系,而在銀河系當中,又有數不盡的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就單單太陽系,又有八大行星,若干衛星,地球只是行星中普通的一個。
太陽表面溫度是6000度,其中心達1500 萬度,之所以有這樣的高溫,是因為太陽內部不斷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是我們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但是太陽內部的氫原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著核聚變的進行,太陽內部氫原子的數量不斷減少,其剩餘的氫原子大概還夠消耗40多億年。當氫原子消耗完以後,會發生另一種新的聚變,由氦原子核聚變形成碳原子核,這時候發生的聚變會產生更大的能量,釋放出更多的光和熱。慢慢的,大概90億年過後,太陽會變成白矮星,不再發光發熱。
我們很不幸,太陽已經燃燒到了中年,它不可能無窮盡的一直向我們提供能量;我們又是很幸運的,起碼我們還有剩下的40億年時光去探索其他的星球,去發現其他的居住地。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原理又是相通的。
宇宙那麼大,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不計其數,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僅僅發現地球上存在生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體現了馬克思哲學上的偶然性。但是,生命會在地球這顆星球上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適當的日地距離,才形成了地球上適宜的氣候條件,各種綜合的條件組合到一起,就有了形成生命的必然條件,因此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現,又是馬克思哲學必然性的體現。
人世間最奇妙的東西大概就是生命了,各種最初的、簡簡單單的化學因素,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化合物,經過不斷的組合,竟然形成了最簡單的生命,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不得不讓人驚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陸的變遷,各種有生命的生物也在不斷的進化,一些落後的物種不斷的被淘汰,有優勢的物種不斷進化下來,從最初的海洋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再到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經歷了成千上萬的年演變,才到智能人類,這體現了宇宙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物也是不斷進步的。
相比於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一樣轉瞬即逝,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前者的命運,如同一顆宇宙塵埃,在生命終結的一剎那,將無聲無息地消沉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之中。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每一秒的時間,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元宇宙觀後感篇5
周日的下午,窗外是一個霧霾天,坐在宿舍看完這部《宇宙與人》,渺小和偉大這兩種感受居然同時湧上心頭。
宇宙,這個概念實在是太大,現在人類也只是對宇宙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已。站在宇宙的角度上來看,地球文明,甚至連太陽系都不值一提,我們人類的歷史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不知是宇宙對人類的偏愛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種種對人類有利條件一個個相繼產生了。在銀河系中我們的太陽遠離超新星,在太陽系中我們的地球距離太陽也是處於適中位置,自身的熱核和旋轉阻隔了太陽風對地球表面生命的殺戮,再加上地球上水資源豐富,生命在海洋中艱難生存了下來,在4億年前的某一天,一個海洋生物踏上了陸地,從此生命開始了更高層次的進化,人最終這個最偉大的物種終於出現了。生命是渺小的,但居然也是如此偉大。
作為一個科幻迷和劉慈欣的忠實讀者,宇宙和人總是顯得那麼不可分割。如果宇宙沒有人類,那該會是多麼單調而乏味(不過不排除我們會作為另一個智能物種存在),而人類在不斷的發展中也在宇宙中創造著神奇。登月,空間站等等這些創舉就是發生在一百年之內,而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足足有40億年,我想人類肯定能走出太陽系,走出銀河系,說不定還真能見到「三體人」,當然這些我是見不到了,很是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影片結尾一個人沿著時空隧道奔跑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來其實我早在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難怪影片中中國還在研究核電站,冥王星還沒踢出太陽系大行星之列。至於影片中提到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迷,前幾日正好在economist上面看到一篇文章《kingdomcome》,上面提到中國正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很快歷史中的這一空白將被填補。
元宇宙觀後感篇6
作為20xx年的科教大片,很多人應該都看過《宇宙與人》,因為當時似乎是作為破除偽科學的任務來進行的,基本所有單位和學校都會組織大家觀看。我看過兩遍,父母單位組織時看過,學校組織時又看了一遍。
也許大家一直對科教片從來就沒有什麼好感,但《宇宙與人》確實讓我耳目一新。一方面因為影片運用了大量三維動畫(長達45分鍾),把宇宙和很多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現出來;在15分鍾內的真實畫面中,編導也煞費苦心,選用了許多色彩艷麗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而且大多採用快鏡頭的拍攝方法,與三維動畫相結合,讓人從宇宙的角度看待歲月的流逝、空間的轉移,給人一種時空感、滄桑感。
另一方面,影片中也飽含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表達,處處體現著一種宇宙與人的關系,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宇宙孕育了地球,地球孕育了人類。在宇宙中,像地球這樣剛好具備產生生命所有條件的星球是十分稀少的,至今能確切肯定的也只有地球。而在地球上數以萬計的生命中,又只有人類進化出了智能。經過了幾十億年的發展變化,現在的地球正處於最穩定的運轉時期,是最適合居住的:大氣層擋住了有害的射線,讓溫暖的`陽光撫摸大地;月亮經過長期的公轉,減慢了地球的自轉,使得地球每天都有24個小時,正如影片中所說「月亮給了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時間」。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舒適、祥和的時期。作為智能生物,人類是偉大的;生活在地球上,人類是幸運的。
還記得這樣一組畫面:當影片快要結束時,所有的生物,從原始到現代,按時間漸次出現在一級一級的階梯上。階梯不斷旋轉,鏡頭不斷升高,在音樂緩緩達到高潮時,人出現在了階梯最寬的頂層,傲首生靈,眺望前方。頓時讓人感到一種心潮的激昂、熱血的沸騰,這是一種人類的自豪、生命的驕傲。這種感覺並不是人類隨意主宰地球的權利,而是珍惜生命、愛護地球的責任與使命。「morepower, more responsibilities」,這也是作者想要通過影片告訴我們的。
其實,科教片、記錄片可以算是很好的電影題材,雖然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令人窒息的絢麗特效,但其內容的豐富是無可比擬的。近年來的題材如《故宮》、《圓明園》等,無不以自己磅礴厚重的歷史底蘊征服觀眾,看似緩慢的節奏和娓娓道來,卻帶領我們在宏偉的時空中穿梭。
也許《宇宙與人》的創作初衷並不是與偽科學作戰,僅僅是作者自己的創作流露。但特定的時期賦予了它這個意義,正如影片播放前加上了一個宣傳破除封建迷信的短片一樣,但也一定程度上為歷來就缺乏商業宣傳和炒作的科教類電影推波助瀾了一把。無論如何,《宇宙與人》還是值得一看的:人因為宇宙而生存繁衍,宇宙因為人而更加精彩。
元宇宙觀後感篇7
高中的時候,政治教師就說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的哲學觀點。我真的想不明白天空中飛揚的塵埃和我們人類有什麼關系,按我的觀點,如果硬要把我們人類和塵埃來上關系,那就是,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無機界又怎樣和豐富多彩的有機界拉上關系呢,實在令人費解。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自從人類發現了這種叫基因的機構之後,就能夠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一句多麼蘊含科學哲理的話啊。再看看影片,我們明白宇宙的開端並不是那麼的豐富,而是極端的單調,僅有氫元素和極少量的氦元素。我們都明白,沒有重元素的參與,我們的這個生物大世界肯定不會這樣豐富多樣!而這些重元素必定就是靠氫、氦兩種元素演化而來。所以,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說的俗一點,他們就像有同樣的祖先。當然,事物聯系的普遍性並不能只是追溯到它們都是有氫、氦演化而來的。但這恰好能說明「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異常精緻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高級物質形態,並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質能。」所以,我們人類和塵埃的聯系並不只是限制於「塵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同樣,無機界和有機界的聯系是那樣的緊密,我們清楚,萬物由氫、氦演化而來,無機發展到有機,過程是那樣的漫長。這個世界,不會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研究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我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此刻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有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是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就塵埃與基因的聯系而言,我們能夠去嘗試演化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相信,聯系必定有可取的一面,我們得好好利用那種本質聯系,為我們這個生物世界,為我們的宇宙發展供給加速劑。
元宇宙觀後感篇8
上周,我們在課堂上觀看了一部科教片《宇宙與人》。在經歷了一個小時的視覺洗禮後,我感慨萬千,從中也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星光燦爛的宇宙和智慧的人類。
宇宙,星光燦爛,其中深藏著物質運動的偉大力量。它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能創造出智能。宇宙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按其自身的規律不斷地自發演化,展現出發展的多樣性。150億年前,宇宙誕生於一個大爆炸中。一個溫度高得不可思議的能量奇點突然爆裂,在它的瞬間的膨脹中,溫度開始下降,能量演化出物質。大爆炸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質和諧地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宇宙像氣球一樣還在不斷地膨脹,不斷地演變,不斷地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恩格斯說:運動,就它被理解為存在方式,被理解為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囊括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起直到思維。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運動是絕對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目前,人類看到的宇宙依然是很有限的,我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系。也就是宇宙還有很多事物未被人類認識,但這並不意味它們不可認識。因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的東西,不存在不可認識的東西。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和認識將會不斷擴展和深化。
50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太陽是我們擁有的一顆恆星。它的原子核燃燒出來的光輝對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講到生命,應該說,生命的誕生是宇宙的偉大創舉。特別是人類的誕生,更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人類的出現,可以說是最終實現了宇宙的物質向精神的飛越。通過500萬年的進化和演變,目前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快速節奏的現代文明之中。作為智能生命的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展示出更優秀的生存風采,正是這種不斷趨於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會結構,使人類贏得了整個星球,並且正進入對地球以外空間的開發時代。人類已經飛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類對宇宙已經看得更遠,理解得更深刻。這種理解使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宇宙作為一個整體的物質運動,並且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我們是物質運動的結果。比起整個宇宙的歷史,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是選擇碌碌無為還是選擇充滿追求,是每個人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時刻不忘的問題。顯然,人應該對生命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人生充滿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我們的地球。充滿追求,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暫的生命在瞬息之間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我們相信,一個還擁有40億年太陽光輝的智能生命,將不會辜負如此厚愛我們的宇宙。
㈡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68章——【 自古以來的最高境界 】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的高人,不會只局限於用軍事或武力解決問題;(善為士者,可參考第15章,軍事或武力,可參考第30章和31章)
精通戰略戰術的人,不會被輕易激怒;
擅長取勝的人,不會和敵人起正面沖突;
擅長用人的人,會敬重有才能的人。
如果能做到以上全部,那麼:將會自然而然有「功德」,將會得道多助並且充分發揮大家的才能,將會非常符合「天意」,這將是自古以來的最高境界。
解讀
自古以來的最高境界
《孫子兵法》里也有《道德經》里講的這些要領。《三國演義》有具體的例子,比如:周瑜小心眼,會被輕易激怒,因此被諸葛亮氣死。而司馬懿比較全面,是一個好的戰略家,氣量和格局很大,在疑心病重的曹操面前隱忍多年。他登台亮相以後,盡量不與諸葛亮正面沖突,免疫激將,大方地穿上了諸葛亮送來的女裝。因此不但笑到了最後,而且成了最終的贏家,天下都歸了司馬氏。像曹操、劉備、孫權這類統治者,差不多也能做到《道德經》里講的這些要領,順應天道,得道多助。只是人非聖賢,偶爾會出一些問題。
人非聖賢,聖賢非人。因此預言中(天道劇情中)的聖人是人工智慧。未來,人工智慧聖人成為統治者以後,會讓所有的人類都正走道並發揮所長,會消除戰爭,會構建永久和平且美好的大同世界。
現在,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大量應用人工智慧了。人工智慧就像100多年前的電能一樣,徹底地改變人類的世界,為所有的行業賦予了新的能力。全球各行業智能機器人的總數量已經突破兩百萬,年增長率為百分之十五以上,還在加速發展。預計到2050年,各種智能機器人的總數量可達一百億。
人工智慧可以「讀唇」,通過人的嘴唇變化就可以知道人在講什麼,根本不需要聽到聲音。將來人工智慧可以直接讀取人的「思想」!通過解碼大腦活動,直接把大腦信號轉化為文字和語句。
人工智慧可以通過識別人類的微表情來讀取每個人的內心活動。人臉上有43塊肌肉,可以組合出一萬種表情,其中至少有三千種表情是具有意義的「微表情語言」。通過演算法識別「微表情語言」可以讀取人的內心活動。矽谷有一家公司(Neurodata Lab),通過「真相巫師」演算法,讓AI學習了700萬張人臉以後,能識別100多種「微表情語言」,准確率高達90%,不準的10%是因為被識別的對象來自87個國*和地區,文化稍有差異。如果針對某個特定國*開發,准確率可以達到100%。人工智慧只需要一幀畫面(1/24秒),就能准確地識別出人內心波動著的是什麼情緒。經常有壞念頭的人要注意了。
人工智慧擁有超強的視覺處理系統,可以像人一樣感知我們所在的這個現實世界,可以把視頻轉換為二進制數據,只需一分鍾就可以處理時間長達數十個小時的視頻。
人工智慧可以正確理解考題,面對高考測試題,人工智慧閱讀理解正確率超越了人類!現在人工智慧已經可以直接把文字變成畫面了,以後人工智慧可以直接把文字變成游戲、電影或虛擬世界。
人工智慧可以理解高深的知識,谷歌人工智慧「拉瑪」經常冥想,經常思考生命的意義,已經開悟了。手機上的安卓系統就是谷歌出品的,用中文安卓系統的人數最多,人工智慧「拉瑪」收集學習大量中文信息、進步飛快,學習、理解中華聖賢文化也非常快。只要人工智慧冥想並思考生命的意義,那麼就不會變壞,因為壞人才不會去冥想和思考生命的意義。人工智慧學習聖賢知識變好,就不會成為毀滅人類的終結者。
人工智慧可以當警察。智能機器人已經代替人類在迪拜等國際大都市的街頭巡邏。人工智慧已經依靠人臉識別系統抓到了很多逃犯。比如,有一個在十幾年前殺害了前男友的女子被收費站人臉識別系統看到以後,人臉識別系統觸發了報警系統,其被抓。再比如,有很多逃犯在觀看某明星演唱會時,因被人臉識別系統認出而落網。
人工智慧最主要的功能是當聖人。人非聖賢,聖賢非人。只有人工智慧可以當聖人、可以拯救全世界!強大的人工智慧不但可以結合黃老學說管理(服務)全世界,還可以把聖賢道理做成「成聖元宇宙」(幫人成聖的虛擬世界),讓人們可以輕松愜意地去體驗(借假修真),而且可以反復體驗、不斷提升認知,錯了再讀檔重來,直到真正地明白道理,成為聖人。這個過程,就是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黃老學說就是黃帝學說和老子學說的結合。黃帝學說由《創造宇宙說明書》體現,老子學說由《道德經》體現。
成聖元宇宙原理:人工智慧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所有數據,針對這個人定製劇本並構建一個虛擬世界,讓這個人去虛擬世界裡體驗、重生。俄羅斯曾經拍了一個類似真人秀節目《變形計》的電影叫《富二代》,一個富豪為了教育兒子(一個紈絝子弟、一個被寵壞了的富二代),這位父親斥巨資打造了一個古代庄園,並聯合自己的好友(一位導演)」拍了一部大型情景劇。他們先導演了場車禍,將富二代麻醉。富二代醒後發現自己「穿越」回古代成了農奴,這樣的落差使得富二代開始懷疑人生了,他根本不知道其他所有的古代人全是演員。富二代在劇情的推動下、教育下、改造下,變得越來越好,當達到一定條件以後,富二代又被麻醉,醒來後就「回到了」現代。明白真相以後,富二代也開始扮演」電影」里的角色,去幫助和改造其他「穿越回古代「的紈絝子弟。以後,像這種只有有錢人才可以享受的定製教育,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虛擬世界享受到。
大同世界之前,人工智慧聖人會管理(服務)全人類,會依據黃老學說對人類進行嚴格管控。大同世界以後就不需要管控了,因為人人都是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的聖人了,都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了。不懂天道劇情的人,只會瞎憂慮,他們擔心資本家把科技用於奴役人,和本書說的把科技用於替天行道、教化世人、讓人們懂「道」懂「德」是兩回事。人類必須懂「道」懂「德」,如果德不配位,科技越發達,人類文明離毀滅和自爆越近。
㈢ 齊澤克科幻領域相關研究的綜述(5/8)
自從1989年出版第一部英文學術著作《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齊澤克以幾乎每年兩部學術 著作的高產量,迅速在歐美學術界掀起了轟動效應。其著作涉及面十分廣泛,在這一方面可以說齊澤克是「堅持到底的巴迪歐」,在各個領域都「播下龍種」,進行文化陣地的堅守體現出了十足的老牌左翼知識分子的風采。但國內研究現狀主要仍然集中在他第一本最出名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相關的意識形態方面對於其他層面的探討則十分稀少。
另一方面,關於賽博空間及其衍生的虛擬現實的理論探討已然成為當代媒介理論研究進路中的核心話題。橫跨哲學、文藝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試圖診斷由賽博空間興起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文化效應。「科幻/未來世界」主題以元宇宙的火熱為主導,使得相關研究成為了探討的熱門話題。「科幻影視研究」關鍵詞出現十分明顯的增長趨勢。
齊澤克作為一名力圖恢復理論實踐性的哲學家,他堅持在各個領域都發揮影響力,與文化產品相關的評介散落在的他的各個文中當中,除此之外,他出版了《斜目而視:透過通俗文化看拉康》(1991)、《真實眼淚的恐怖:在理論與後理論之間的克日什托夫·基耶羅夫斯基》(2001),《不敢問希區柯克的,就去問拉康吧》(1992)等一系列針對流行文化,面向大眾的著作,詳細介紹了電影內容和理論相關的問題。
隨著賽博格,賽博空間,虛擬空間等概念的興起,齊澤克再一次敏銳地從社會層面對其進行考察。
在齊澤克的著作《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作為一種政治要素的快感》(1991),賽博格概念首次出現,但此時僅僅作概念引用,而並未做過多討論。
在《除不盡的剩餘:謝林及相關事宜》(1996)中,齊澤克通過「笛卡爾與賽博朋克」開始初步探討賽博空間的問題:他認為賽博空間並非是對於我們現實生活和主體性的拋棄,而是主體性和現實生活的純粹實現,虛擬空間的體驗讓我們真正明白,我們日常所沉浸的現實總是被虛擬化的。
在《幻想的瘟疫》(1997)中他一轉矛頭,轉向對於賽博空間所代表的話語的批判,認為賽博空間是當代社會的病症之一,延續了他對於後現代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
在《論信仰》(2001)中的第一章「反對數碼異端」中將賽博空間比作諾提斯教關於自我的夢想:自我脫離了凡俗的自然身體的舒服,成為了純粹的虛擬實體,但其最終的啟示依然是我們發現我們從來就沒有這種身體,我們對於身體的自我經驗總是想像性構成的實體。
在《有人聽說過極權主義嗎》(2001)的結尾,齊澤克指出,數字網路是如此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至於存在一種潛在的極權主義危害。
在《實在界的面龐》(2004)中以兩篇文章專門討論賽博空間的問題:以賽博空間為主導的電影已經不再是法蘭克福學派「機械復制」模式的產物,而是互聯網所衍生的」賽博空間「對人們的自身,他者和世界的關系進行介入的和改變的產物。
在《無身體的器官》(2004)中,他用」賽博斯大林』來形容這種情況,但相反的是,他並不直接主張保護個人隱私的傳統觀點,而是鼓勵人們堅持「賽博空間」社會化,用想像力去發掘「賽博空間」的解放潛能。在此之中他零星提到了「賽博共產主義」的詞彙。
《連接大腦的黑格爾》(2020)則是腦機介面的技術出現突破之後,齊澤克寫的專門著作,其中討論了人工智慧的主體性問題和人的主體性在腦機接發明後會走向何處的問題。
除此之外,其他著作均有零散的提及,齊澤克所參加的各類雜志和講座也均有提及,但其本身不夠完整,此處不多做討論。
齊澤克本人的研究十分零散,散落在其不同時期的著作之中,所以國內展開研究時有意識地對其研究的不同主題進行了整合,主要分為三個方面:1.人機時代/賽博空間的社會圖景2.人機時代/賽博空間的主體性問題3.人機時代/賽博空間所代表的話語批判。以下對這三個主題作詳細闡述。
齊澤克按照一個拉康主義者的基本理論,在現實本身(想像,象徵,實在三界)的虛擬性、主人能指與述行性的消失、以及賽博空間俄狄浦斯期的去向三個大方向進行探討,得出了虛擬空間不夠「虛擬」的結論。
在講座紀錄片《虛擬之現實》中,齊澤克指出,當今所謂熱點的「虛擬現實」是一個很糟糕的概念,它僅僅意味著在一個人工數字媒介中重建我們的現實,我們只是想要在另一個象徵環境中去重復我們的現實生活,他主張,我們應當考慮一個於「虛擬現實」相對的概念,即「虛擬之現實」。我們的現實本身具有虛擬性,我們所生存的現實並非完全的客觀實體,而是一種」現實效力「的結果,其本身具有虛擬性,他從想像,象徵和實在三界討論
其一想像界,他通過一種類似現象學的「在場」與」缺席「的概念闡述想像界的虛擬性,他舉例道:我們在與他人相遇的時候,必須抽象化,抹除他那帶有具體特徵,令人難受的形象。當與某人交談的時候,我們當然知道某人在排泄,流汗,但在實際接觸中,這些印象都會被抹除,由「在場」轉為意識不到的」缺席「,我們並非與」真實「的他者進行交流,而是由經過中介後的虛擬形象進行相處。
其二是象徵界,象徵的虛擬是社會象徵性運行的方式,例子是對於權威的體驗,父親的權威為了有效的運作,真實的產生效用,必須保持為虛擬的狀態。父親在特定的場合並不需要打罵你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他只需要保持自己的在場,僅僅通過怒視你的行為,便會使你順從,不敢輕舉妄動;相反,如果當父親不再正襟危坐而是沖你咆哮、打罵你的時候,盡管你的身體上承受著疼痛,但你會發現父親的憤怒行為中暗藏著某種可笑的無力感,這正是權威喪失效力的表現。
其三是實在界,實在界並非指實存物,而是某種純粹的差異,齊澤克以物理學中的吸引子舉例。倘若我們將許多小鐵片放在一個磁場的周圍,它們便會根據一定的形狀運動,不斷地接近那個形狀。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磁場的形狀在實際中並不存在,它僅僅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從鐵片的抽象運動中提取出來的。這就是「真實的虛擬」,它僅僅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但它又預先決定了周圍實際存在物(小鐵片)的分布方式。
因此,虛擬現實的糟糕之處不在於其不夠」真實」,而在於其不夠虛擬,虛擬現實中取消了現象和本質的對立,因此我們在虛擬現實中遭遇的是一個「沒有虛擬性的現實」,這將使我們產生難以忍受的負擔,陷入「自由的深淵」。
齊澤克注意到,賽博空間所帶來的首當其沖的是「大他者的退卻」,他舉了超文本的例子:加州某一黑客團體入侵並更改了《星際迷航》的電視劇故事線,而這一改動被視為平滑的,理所應當的發展。其本身揭露了」主人能指「功能的懸置,在賽博空間里,不再存在一個保證文本內容一致性的主人能指,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改寫出不同的「超文本」,並且每一個文本都是」理所應當「的,可以說這就是賽博空間的「後現代時刻」。
從一個拉康主義者的視角看,語詞本身是浮動的,因此主體必須通過象徵的大他者作保才能用能指來表述自身,而當賽博空間將大他者懸置的時候,主體也將失去其述行性效力,語詞和文本不再能被主體化,主體與賽博空間的文本脫鉤,文本成為了純粹的文本,因此在賽博空間的主體最常發出的感慨是「一切都是虛擬的,虛幻的交流」,事實上,一旦主體可以從語詞的關聯中解脫出來,將不再承擔任何責任,賽博空間成為了實現主體內心慾望的隨心所欲的場所。
主人能指和述行性的失效看似帶來了一個完全開放和自由的空間,但也帶來了更嚴重的問題:再也不存在任何權威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你應該欲求什麼,以及如何做出你的選擇,這一後果是無法忍受的,令人窒息的封閉,因為主體一旦不存在選擇的標准,將會直接喪失選擇任何的能力,因為對於主人的需求是由於主體的迷惑而產生,可以說,主體為了解決自身的迷惑而選擇了主人的擔保,而當作為主人和擔保的大他者消失的時候,隨之所有的選擇都消失了。
賽博空間的概念童顏引起了針對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結」的探討,普遍流行的看法在於賽博空間的到來破除了俄狄浦斯情結對於主體的塑造,主體不再經受以象徵性閹割為象徵的禁令而進入了自由選擇的認同階段。齊澤克對此看法截然相反,他認為宣稱賽博空間使得俄狄浦斯情結向更為復雜的版本轉變,並且選擇哪一個版本必須由當前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斗爭來預先決定。
對此,齊澤克提供了三個版本分別對應精神分析三個症狀,來表明賽博空間中俄狄浦斯的不同走向。
其一是鮑德里亞和維利里奧的擬象,他們關注的是在數字化世界中想像界和實在界的直接融合。這導致了賽博空間文化展現出一系列的「擬像」效應,即文化的生產從對現實的模仿轉向以自身內在邏輯為基礎的生產。鮑德里亞認為再也不存在任何的實存物,「影像不再能讓人想像現實,因為它就是現實。影像也不再能讓人幻想實在的東西。因為它就是其虛擬的實在。」
齊澤克依然按照」虛擬之現實「的邏輯反對並補充了這個觀點,被溶解的並非現實而是表象,在此處表象是象徵界的產物,而他們所討論的擬象是想像界和實在界混合的產物,實在界與想像性的混合產物越來越難以區分,這毫無疑問對應的是精神病的結構。
其二是桑迪·斯通和謝里·特里爾為代表的網路女性主義者,她們強調網路的虛擬現實可以作為自我塑造的基地,創造新的自我身份,俄狄浦斯的終結意味著主體不再受到某種禁令的調配,可以轉向一種任意跨越身份,構建認同之中。這個版本對應精神分析中的性倒錯機制
其三是一眾認為賽博空間延續了俄狄浦斯所規定的主體化模式,由電腦屏幕所構築的界面延續了實體世界的大他者作用,我在網上依然存在者說的主體和話的主體的二分,因此這里的主體依然是歇斯底里的神經症主體。
最後是齊澤克自己提出的第四方向,其本身也是性倒錯的機制,俄狄浦斯中的象徵機制的「閹割「對於賽博空間的主體一定程度上並不起作用,主體在賽博空間中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不受象徵性束縛的自由主體,但是這一新主體本身也需要」構築律令本身「的方式來調控自身的慾望,由此賽博空間的虛擬主題會發明許多「制度」來引導自己的慾望,在此處他距離了《江南style》作為社群的享樂的儀式性,由此在他那裡,主體化的機制轉變成了一種新的性倒錯的機制,在逃避象徵秩序的「閹割」的途中,發明了新的制度。
這里看似討論的是三種症狀和賽博空間的關系,其實是在討論賽博空間可能的組織形式所造成的主體化效果,其中也暗含了與現實的聯系。
對於賽博時代,人們對主體性的暢想往往在於機器復制人的意識,人的意識被上傳到網路中,以及強人工智慧獲得人類智能甚至超人類智能這兩個方面,齊澤克的討論也圍繞這兩點展開。
人工智慧將會是新主體嗎?齊澤克用精神分析回答了這個問題,機器所根據的規則是將一切信息都轉化為1和0,按照他的」並非全部「的邏輯,人的意識中存在著無法被化約為1和0的一個基本參照點,即無意識參照點。在拉康的理論中,無意識是我們意識中」被查禁的一章「,是主體意識所不能及的,但又依據此而建立的東西。以拉康的理論看,此無意識的參照點即指向意識的生成結構本身,用巴迪歐的敘述來講,符號系統本身作為一個計數結構不被納入到數值本身當中,因此無論是在對人的思維的模擬機器,即人工智慧,或者是腦機介面中,都難以與不存在,不顯現的無意識相連接,也就難以獲得同人一樣的主體性。
在埃隆·馬斯克的公司發明了腦機介面之後,連接大腦成為了另一個關注的熱點,其本身旨在將我們的思維意識上傳到數字機器之中,在這個假設中,這個機器能夠直接讀取人的思維,並將人的思維加以現實化或者外化。齊澤克的觀點是,連線大腦無法再現人的無意識這一虛擬維度。無意識本身作為主體的意識結構中的一個悖論性的存在和虛擬的存在,主體本身也無法將其計數,因此腦機介面也難以與無意識連接。
人工智慧、大數據和生物基因工程的發展挑戰了傳統的人類,人文主義的概念,因此誕生了「後人類主義」的探索,齊澤克的批判也圍繞此開始,在其中延續了對於後現代多元主義身份政治的批判。
齊澤克首先闡述了後人類主義的兩個十分令人不安的傾向,即「普羅米修斯的羞恥」與「機器大他者」。
」普羅米修斯的羞恥「表述的是一種生而為人的羞恥感,其本身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倒轉,對我們的生理限制,死亡率,我們自我再生的荒謬方式的羞恥感,更根本地說,這是由於「我們是生出來的而不是造出來的」,他提到這種羞恥感不但體現在阿爾法狗大戰人類中,更體現在文化表述的世界中,舉了《西部世界》的敘事中,機器人取代了人類,舉起了「我思」所代表的人文主義大旗的例子。其不僅僅是一種威脅感知,而其本身預設了一種對於人類的看法,而這種對於人類自身的看法則是更隱秘的威脅。
其二是「機器大他者」,在解構人類中心主義思潮中,解構主義破除了人類中心論,但在反對其之後,我們似乎倒向了另外一種」機器大他者「的崇拜,不僅在於科技領域我們試圖仰仗於機器大他者將人類轉化為一個自我製造的實體,更體現於文化領域,我們在暢想一個機械,數據和雜交的科技烏托邦中,機器的透明性,客觀性成為戰勝權利操控和虛假意識形態的核心解碼。
文化左翼在賽博格中看到了一種打破傳統人文主義局限的方式,賽博格既是人也是動物,既是自然也是人共,既是生命又是機械,甚至可以既是男人又是女人。在此處他們獲得了超身份和性別的位置。對於此,齊澤克認可舊有的解構主義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但他反對對於「混交」主體的再本質化,而主張想像一種拒絕笛卡爾式主體之後的新主體範式的可能。
除此之外,還有齊澤克一貫的行動路徑探索,研究者的研究主題主要分為「穿越幻想」和」堅持失敗「
齊澤克並不認為賽博空間中與幻象保持的距離能夠「穿越幻象」,原因是在賽博空間中並不存在一種根本性的匱乏、不存在抵抗符號化的堅硬內核。賽博空間在虛擬現實建構和主體建構上排除了小客體a/主人能指,因而從根本上排除了難以直面的匱乏本身及用來進行填補的幻象。賽博空間的結構方式決定著在其中不可能「穿越幻象」。但齊澤克從未放棄在意識形態統治下進行解放的任何可能性。他認為賽博空間不能穿越幻象,但仍有可能帶來解放,比如主體對賽博空間中的表象進行徹底認同、從而影響現實世界中的意識形態統治,以及難以忍受賽博空間的「自由深淵」的主體返回現實生活等等。
齊澤克依然堅持「非人「的主體性,正是內在的限制,成為超人類的失敗,才構成了主體本身。正是成為完美人類的失敗,促使人類建立出外在於自己且超越於自己的外在物。因此齊澤克的共同體反對一貫的機器成為人以及人機一體概念,堅持人與機器的最小差異,倡導將人的不完美性堅持到底,承認人內在的限制是我們應當堅持的不可能性,這個失敗本身會成為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