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的殺手級應用
㈠ 區塊鏈3.0時代,暗示給我們什麼信號
2017年是區塊鏈爆發元年,2018將是區塊鏈落地元年。
區塊鏈從1.0時代到3.0時代,究竟帶給了這個世界怎樣的變革?
區塊鏈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點對點交易、智能合約和泛區塊鏈應用生態(Token經濟)
區塊鏈1.0時代:以數字貨幣回報率為王
1.0時代現今多指以比特幣為中心的數字貨幣時代,數字貨幣交易是人們參與區塊鏈最主要的形式,該階段鮮有人真正關注數字貨幣的應用價值,更別說背後區塊鏈技術的實用價值,人們的關注點在於數字貨幣的回報率,相當於換個盤面買股票,只不過這只「股票」較為活躍,回報率驚人,當然也是哀鴻遍野。
區塊鏈2.0時代:智能合約為上層應用開發提供基礎設施支持
「智能合約」時代,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可編程化區塊鏈,通常以「以太坊」為代表,此階段支持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為開發者在其設置的「操作系統」之上開發任意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實現了虛擬世界的應用實際落地化。區塊鏈2.0最大的貢獻就是通過智能合約來徹底顛覆了傳統貨幣和支付的概念,在區塊鏈2.0時代,區塊鏈依據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性形成了信任基礎,為智能合約提供了可信任的執行環境,使得合約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成為可能。智能合約與傳統合約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不受現實社會法律的制約,針對於合約主體在觸發合約條款後自動執行協議,而仲裁平台在智能合約中不再對執行結果進行判定而是承擔執行之責
區塊鏈3.0:對商業的顛覆在於其對生產關系的變革
我們現在正處於2.0時代與3.0時代的交界處,3.0時代可以稱得上是人們對未來虛擬數字貨幣經濟的一種理想化願景,在區塊鏈3.0里,人們真正能實現資產上鏈,在一個大的底層框架內構築各式各樣的應用,打造一個無信任成本、具備超強交易能力、風險極低的平台,可用於實現全球范圍內日趨自動化的物理資源和人力資產的分配,促進科學、健康、教育等領域的大規模協作。
區塊鏈2.0對數字身份、智能合約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構建,在此基礎上,隱藏了底層技術的復雜性,應用開發者可以更多地專注在應用邏輯及商業邏輯層面。也就是進入了區塊鏈3.0時代,標志就是出現了Token。Token是區塊鏈網路上的價值傳輸載體,也可以理解為通證或代幣。
Token對人類社會最大的作用在於其對生產關系的變革,股份制公司將被替代,每一個實際參與者都成為了生產資本的擁有者。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激勵著每一個參與者源源不斷地貢獻自己的生產力,是對生產力的一次極大解放。如果把這種商業活動映射到現實社會的通脹中,只要前者跑贏後者,隨時間推移,每個Token的持有者都將獲利。
現在大談區塊鏈3.0為時過早,雖然區塊鏈已經走出了概念性階段,但時下區塊鏈技術發展的現狀是底層技術還不夠成熟,可應用場景比較有限。一方面共識演算法等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尚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的處理效率還難以達到現實中一些高頻度應用環境的要求。而且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台均發源於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
群雄角逐,笑到最後的必然是真正沉心研究技術,發展實際應用的企業!而經我觀察,目前來說基於以太坊的各項應用中,SEC社交電商鏈的落地機會非常大,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殺手級應用。在SECblock公眾號里有每周的周報,可以看出團隊是用心在做事的。
㈡ 比特幣,以太坊,hyperledger宏觀技術上有何區別
都是分布式賬本,應用和公有程度不同
㈢ 以太坊:它是什麼,它有什麼價值
區視網分享,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提供去中心化的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合約。關鍵點: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公鏈平台、以太幣。
㈣ 數字貨幣屬於哪個貨幣層次並分析原因
這個問題實際上引出了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我們怎麼看現有數字貨幣的「用途」?或者說我們對數字貨幣的認知是怎麼劃分的?
這種認知的劃分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數字貨幣,更能在投資過程中指導我們的行為。因此我將用兩到三篇文章來分析這個主題。
從認知的角度,我把現在所有的數字貨幣分為下面三類:
第一類是其價值和共識已經得到強烈認可,幾乎毫無爭議並且已經由圈內傳導到圈外。這類幣是整個數字貨幣領域數量最少的。
這類幣典型的有比特幣和平台幣等。比特幣被認可為「數字黃金」,屢次在外界政經環境不穩時表現出了定海神針的特性;平台幣盈利模式清晰,尤其頭部三大平台幣,背後依託交易所有實打實的現金流和收入。
這類幣談起來,無論是它們的共識還是價值在業內認可度都很高,在業外普通老百姓也都能聽得明白。
我們和普通老百姓談比特幣,只要和他們說,黃金漲,比特幣就漲;和普通老百姓談平台幣,只要和他們說,平台幣就相當於證券公司的股票,他們立刻就能明白我們在談什麼。
盡管有些業外人士不認同某些共識(比如至今仍然有人不認同比特幣有價值),但這不妨礙普通百姓理解我們談的內容。
第二類是共識已經有了,但實際的使用價值還在證明中,或者說所謂的「使用價值」暫時還無法從讓我們看到實際的效應。這類幣比第一類稍多,但在整個數字貨幣領域也非常少。
這類幣典型的有智能合約領域的以太坊、EOS,以及跨鏈項目等。
就拿以太坊和EOS來說,它們都被業界寄予了厚望,大家希望看到它們的智能合約功能能夠產生殺手級應用,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
以太坊這兩年發展出了受到業內高度關注的DeFi生態(DeFi即 Decentralized Finance,常被稱作:分布式金融或者去中心化金融)。
然而這個生態與普通人的生活產生了直接的關系或帶來了直接的效益嗎?實際上根本沒有,它仍然只是在一個小圈子內受到矚目的「小眾生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隔得很遠。
EOS這兩年發展出的生態離我們所期望發揮價值的領域則相差較遠,連業內關注的人都未必很多。
跨鏈項目,在剛問世時概念非常新穎,也被業內認為有極大的潛在需求。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也有人開始質疑這個需求是否真實存在。
這類幣談起來,業內對它們有共識,甚至可能是很高的共識,但它們目前產生的價值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即便業內認可,這種共識也很難傳導到業外,更不用說普通老百姓能理解這些共識和價值。
所以我們無法和普通老百姓談「DeFi」和「跨鏈」是什麼,有什麼用。
第三類則是連共識都還在形成過程中的幣。這類幣的設計目標和場景連業內人士都未必理解或認可,或者即便理解也有極大的分歧。它們的價值則更加難以判斷,這類幣佔了目前市場的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