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拜占延演算法移植到以太坊
『壹』 拜占延帝國何時被誰所滅
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滅亡.
具體歷史如下:
Byzantine Empire 羅馬帝國的後繼者東羅馬帝國的別稱。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廷舊址定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又稱拜占廷帝國。由於其領土大部在希臘人居住地區,故也稱希臘帝國。拜占廷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領土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包括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帝國初期,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城市繁榮,農業上隸農制占優勢。5世紀時拜占廷在經受「蠻族」入侵之後渡過了奴隸制的危機,未曾打破國家機器,自上而下進行改革,逐漸演變為封建制國家。自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廷帝國繼續存在了近千年。
歷史概述 帝國歷史可分為 3個時期:初期止於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在位)即位前,中期止於馬其頓王朝巴西爾二世(976~1025在位)時期,後期至1453年帝國滅亡。
帝國實行君主專制。395~1453年共有107個皇帝。皇帝位居至尊,進行集權統治。行政機構重疊。除設置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外,並使用龐大的僱傭軍。由於防守堅固,戰術較先進,外交策略靈活,能夠在一個時期內抵禦外族的入侵。拜占廷帝國不斷與鄰邦波斯薩珊王朝爭奪小亞一帶的領土,雙方戰爭一直持續到7世紀。
查士丁尼一世積極革新內政,528年主持編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鞏固了政權。533年侵入北非,534年滅汪達爾-阿蘭王國;535~554年征服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552年占據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東南部,使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但長期征戰耗盡了國力,財政枯竭。帝國的削弱給外族以入侵巴爾干半島北疆之機。查士丁尼一世死後不久,侵佔的領土大部喪失。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帝國歷經希拉克略、伊蘇里亞、阿摩里亞、馬其頓、杜卡斯、科穆寧和巴列奧略等王朝。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於 627年最終戰勝波斯國王庫斯魯二世,收復了帝國東部的失地。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後,於7世紀中葉奪去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西西里。拜占廷在非洲的大部分領土喪失。希拉克略開始實行軍事、政治改革,把各省改成軍區,軍事首長任軍區行政官,把土地分給軍人。軍事貴族形成封建地主階層。此時拜占廷帝國已完全是希臘化的國家。
伊蘇里亞王朝時期,軍區制的效果日益顯著。阿拉伯人退出小亞細亞,只是邊境零星戰斗約持續兩個世紀。8~9世紀發生了聖像破壞運動。利奧三世(717~741在位)利用人民對教會的不滿,宣布禁止供奉聖像和聖物,沒收教會土地分給軍事貴族。這雖然加強了軍事封建主的勢力,促進了封建化進程,但同時惡化了與羅馬教會的關系。820年,利奧五世(813~820在位)被暗殺,邁克爾二世(820~829在位)被擁立為帝,開創阿摩里亞王朝(820~867)。821年,小亞細亞軍區軍官斯拉夫人督馬以恢復聖像崇拜為號召,發動起義,825年督馬起義被鎮壓。
馬其頓王朝是帝國的繁榮強盛時期,內政鞏固,開始向外擴張。東部邊境推進到幼發拉底河,占據義大利南部,1018年滅保加利亞第一王國。由於封建關系已經確立,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大批自由農民淪為農奴。10世紀初多次爆發農民起義。政府不得不限制大封建主侵佔農民土地。王朝末年帝國轉衰,在政治和宗教上與西歐的離心現象愈趨嚴重。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
馬其頓王朝之後,國內經歷了一個紛爭時期。小亞細亞大部被塞爾柱突厥人占據後,國力更趨衰落。1071年曼齊克特一役拜占廷戰敗,皇帝羅曼努斯四世(1068~1071在位)被塞爾柱人俘虜。
科穆寧王朝建立後,封建制度已完全確立。對邊境上的外來勢力勉強抗擊,保住了大部分領土。但已失去經濟上的優勢地位,貨幣貶值,商業優勢被威尼斯等鄰國所取代。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領土上建立西歐封建主統治的拉丁帝國,只有尼西亞、伊庇魯斯、特里比松三小國繼承拜占廷的國統,不斷與拉丁帝國作斗爭。1261年,尼西亞皇帝巴列奧略家族的邁克爾八世(1259~1282在位)滅拉丁帝國,恢復拜占廷帝國。
復國後領土大大縮小,國力衰微。巴列奧略王朝內訌嚴重,內戰頻仍。由於封建主的殘酷剝削,1342~1349年爆發了吉洛特起義。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興起,不斷侵犯拜占廷領土,最後使其居於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滅亡。(見彩圖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1453))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復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廷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希臘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庄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見彩圖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拜占廷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占廷的情況。中國史書中也有關於拜占廷的豐富記載。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廷有貿易、文化聯系。中國史書中稱拜占廷為「大秦」或「拂□」。中國由拜占廷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占廷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廷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貳』 以太坊升級是什麼意思
以太坊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分叉即將開始,很多人都對本次分叉感到好奇,不確定是否需要提前做好准備。
簡單來說:如果你只是ETH的持有者,本次升級你不需要做任何准備。
『叄』 拜占延帝國的滅亡
Byzantine Empire 羅馬帝國的後繼者東羅馬帝國的別稱。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廷舊址定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建都君士坦丁堡,因此又稱拜占廷帝國。由於其領土大部在希臘人居住地區,故也稱希臘帝國。拜占廷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領土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為中心,包括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帝國初期,手工業和商業發達,城市繁榮,農業上隸農制占優勢。5世紀時拜占廷在經受「蠻族」入侵之後渡過了奴隸制的危機,未曾打破國家機器,自上而下進行改革,逐漸演變為封建制國家。自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廷帝國繼續存在了近千年。
歷史概述 帝國歷史可分為 3個時期:初期止於希拉克略一世(610~641在位)即位前,中期止於馬其頓王朝巴西爾二世(976~1025在位)時期,後期至1453年帝國滅亡。
帝國實行君主專制。395~1453年共有107個皇帝。皇帝位居至尊,進行集權統治。行政機構重疊。除設置訓練有素的常備軍外,並使用龐大的僱傭軍。由於防守堅固,戰術較先進,外交策略靈活,能夠在一個時期內抵禦外族的入侵。拜占廷帝國不斷與鄰邦波斯薩珊王朝爭奪小亞一帶的領土,雙方戰爭一直持續到7世紀。
查士丁尼一世積極革新內政,528年主持編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鎮壓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義,鞏固了政權。533年侵入北非,534年滅汪達爾-阿蘭王國;535~554年征服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552年占據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東南部,使帝國的疆域空前擴大。但長期征戰耗盡了國力,財政枯竭。帝國的削弱給外族以入侵巴爾干半島北疆之機。查士丁尼一世死後不久,侵佔的領土大部喪失。查士丁尼一世之後,帝國歷經希拉克略、伊蘇里亞、阿摩里亞、馬其頓、杜卡斯、科穆寧和巴列奧略等王朝。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於 627年最終戰勝波斯國王庫斯魯二世,收復了帝國東部的失地。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後,於7世紀中葉奪去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西西里。拜占廷在非洲的大部分領土喪失。希拉克略開始實行軍事、政治改革,把各省改成軍區,軍事首長任軍區行政官,把土地分給軍人。軍事貴族形成封建地主階層。此時拜占廷帝國已完全是希臘化的國家。
伊蘇里亞王朝時期,軍區制的效果日益顯著。阿拉伯人退出小亞細亞,只是邊境零星戰斗約持續兩個世紀。8~9世紀發生了聖像破壞運動。利奧三世(717~741在位)利用人民對教會的不滿,宣布禁止供奉聖像和聖物,沒收教會土地分給軍事貴族。這雖然加強了軍事封建主的勢力,促進了封建化進程,但同時惡化了與羅馬教會的關系。820年,利奧五世(813~820在位)被暗殺,邁克爾二世(820~829在位)被擁立為帝,開創阿摩里亞王朝(820~867)。821年,小亞細亞軍區軍官斯拉夫人督馬以恢復聖像崇拜為號召,發動起義,825年督馬起義被鎮壓。
馬其頓王朝是帝國的繁榮強盛時期,內政鞏固,開始向外擴張。東部邊境推進到幼發拉底河,占據義大利南部,1018年滅保加利亞第一王國。由於封建關系已經確立,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大批自由農民淪為農奴。10世紀初多次爆發農民起義。政府不得不限制大封建主侵佔農民土地。王朝末年帝國轉衰,在政治和宗教上與西歐的離心現象愈趨嚴重。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
馬其頓王朝之後,國內經歷了一個紛爭時期。小亞細亞大部被塞爾柱突厥人占據後,國力更趨衰落。1071年曼齊克特一役拜占廷戰敗,皇帝羅曼努斯四世(1068~1071在位)被塞爾柱人俘虜。
科穆寧王朝建立後,封建制度已完全確立。對邊境上的外來勢力勉強抗擊,保住了大部分領土。但已失去經濟上的優勢地位,貨幣貶值,商業優勢被威尼斯等鄰國所取代。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侵,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領土上建立西歐封建主統治的拉丁帝國,只有尼西亞、伊庇魯斯、特里比松三小國繼承拜占廷的國統,不斷與拉丁帝國作斗爭。1261年,尼西亞皇帝巴列奧略家族的邁克爾八世(1259~1282在位)滅拉丁帝國,恢復拜占廷帝國。
復國後領土大大縮小,國力衰微。巴列奧略王朝內訌嚴重,內戰頻仍。由於封建主的殘酷剝削,1342~1349年爆發了吉洛特起義。14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興起,不斷侵犯拜占廷領土,最後使其居於君士坦丁堡一隅之地。1453年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滅亡。(見彩圖奧斯曼帝國軍隊圍攻君士坦丁堡(1453))
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復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拜占廷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希臘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庄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見彩圖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拜占廷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哥特戰記》載有中國蠶子傳入拜占廷的情況。中國史書中也有關於拜占廷的豐富記載。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廷有貿易、文化聯系。中國史書中稱拜占廷為「大秦」或「拂□」。中國由拜占廷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拜占廷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今天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廷的宗教傳入中國(景教),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肆』 伊斯坦布爾曾是拜占延帝國的首都,當時稱什麼,在此之前有稱什麼
奧斯曼帝國
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之大部,西達摩洛哥,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羅馬尼亞,南及蘇丹。自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且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故其帝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明,東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統合。
首都:伊斯坦布爾 君主:哈里發兼蘇丹 面積:1680年極盛時有效領地550萬平方公里。 人口:1560年蘇萊曼大帝時統計人口有1500萬,1853年帝國解體前夕人口3535萬。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之陸上交流達六世紀之久。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之界限日趨模糊。其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米瑪·希南(Memur Sinan)名留至今。於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頂盛,在十七世紀,其領土達最高峰。而在赫伊爾丁(海雷丁)帶領下,其海軍掌控地中海。 其為今天惟一的第三世界國家能於十五至十九世紀期間,挑戰日趨強盛之歐洲霸權。由十七世紀開始逐漸趨於沒落,國土日削,國權日喪。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國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因而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里發,更國號為土耳其共和國。
帝國之興起
奧斯曼帝國領土動態圖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屬於西突厥 烏古斯人。自古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素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1324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4~1360)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並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族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蘇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帝國的擴張
穆罕默德二世及其軍隊進入君士坦丁堡
1453年,19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見君士坦丁堡戰役)鉅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東羅馬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意為「伊斯蘭教的城市」。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帝國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帝國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奧斯曼帝國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軍事革新及軍紀,而奧斯曼帝國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義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由於奧斯曼帝國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奧斯曼帝國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多福·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奧斯曼帝國在一些賢能蘇丹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伊斯邁爾一世治下的薩非王朝。151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1521年,奧斯曼帝國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現今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鄂圖曼帝國屬匈牙利。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1532年,鄂圖曼帝國舉兵逾十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科澤格被擊退。1543年,鄂圖曼帝國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鄂圖曼帝國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帝國的附屬國,須向帝國納貢。在東面,奧斯曼帝國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帝國的總人口多達一千五百萬人。 1538年海雷丁於普雷韋扎戰役大勝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帝國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大部分地區。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奧斯曼帝國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奧斯曼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奧斯曼帝國(特別是塞薩洛尼基、賽普勒斯及君士坦丁堡)。1543年,奧斯曼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奧斯曼帝國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奧斯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帝國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義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十六世紀的發展,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由於奧斯曼帝國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奧斯曼帝國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叛變及中興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她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志著奧斯曼帝國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奧斯曼帝國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奧斯曼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盧·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焚燒莫斯科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代烏萊特一世·契萊計劃征服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Battle of Molodi)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Crimean Khanate)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十七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奧斯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奧斯曼艦隊,對於奧斯曼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奧斯曼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普勒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奧斯曼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奧斯曼帝國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奧斯曼帝國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里,奧斯曼帝國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帝國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奧斯曼帝國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伊斯蘭勁敵薩非王朝。 在戰場上,奧斯曼帝國逐漸被歐洲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帝國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里,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鄂圖曼帝國軍造成致命打擊。帝國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復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里叛亂里淪為土匪,傑拉里叛亂讓安那托利亞在十六世紀末及十七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鄂圖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二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不過,十七世紀並非單純是奧斯曼帝國的滯止及衰退期,這亦是帝國及其體制開始適應內外新的壓力及事物的時期。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帝國後宮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後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努爾巴努蘇丹成為蘇丹娜後,她被威尼斯拜羅安德里亞·傑里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色及聰慧的女人」。由於易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媳婦杜亨·哈提婕,柯塞姆蘇丹招致政敵在1651年將她殺害。 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律魯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柯普律呂•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後宮不會干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9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舉兵再次進攻維也納,奧斯曼帝國軍被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奧斯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匈牙利。自此,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葉里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毆根親王擊敗。
帝國的滯止
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干領地落入奧地利手中,而名義上歸奧斯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獨立,後來受到英國及法國的控制。在十八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間,俄國與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帝國的改革
歷史學家認為奧斯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奧斯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奧斯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奧斯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葯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里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帝國在巴爾乾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奧斯曼帝國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
帝國的衰落
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於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帝國現代化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締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於馬雲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是底萬批準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份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Kanûn-ı Esâsî,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於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 一次立憲時期維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奧斯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後礙於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倖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沖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被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後宣布獨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於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布脫離帝國獨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波士尼亞被奧地利帝國占據,巴爾干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賽普勒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玻侖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占據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並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的成立。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佔領是由於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帝國的解體
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及蘇丹宣布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鄂圖曼帝國陷於國內斗爭在1908年吞並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義土戰爭,巴爾干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鄂圖曼帝國在巴干戰爭里失去了巴爾乾的領地,除了色雷斯及埃迪爾內。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奧斯曼帝國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里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予俄國。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帝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敍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一百五十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作為回應。奧斯曼帝國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里就有亞美尼亞義勇軍。 至1918年,葉門和麥地那是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奧斯曼帝國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並交出。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的傷亡重大。 佔領伊斯坦堡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蒂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蘇丹穆罕默德六世於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被驅逐出境。五十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系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太遲,未能阻止十九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伍』 拜占延帝國
其實,在羅馬帝國滅亡是建立的拜占延帝國本身就有一系列的問題,但是進行集權統治,行政機構重疊。戰術較先進,外交策略靈活,能夠在一個時期內抵禦外族的入侵。由於封建關系已經確立,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大批自由農民淪為農奴。10 世紀初多次爆發農民起義。政府不得不限制大封建主侵佔農民土地。王朝末年帝國轉衰,在政治和宗教上與西歐的離心現象愈趨嚴重。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相比之下的歐洲已經在慢慢地發展資本主義了。我覺得有點像過去的中國(大家不要生氣啊)。總而言之,落後就要挨打。各位,好好努力吧
『陸』 拜占延帝國衰落的命運與我國哪一歷史時期的歷史相似
拜占延帝國衰落的命運與我明清時期的歷史相似。
共同點:拜占廷帝國衰落的原因是:一方面窮兵黷武;另一方面固步自守缺少創新;還有外來入侵.它與中國明清時期的衰落原因都沉浸於曾經的輝煌之中閉關自守,同時也都遭到了外來入侵。這段材料能給我們啟示:要有創新精神,要不斷地向外學習。
『柒』 與拜占延帝國有關的歷史人物是
查士丁尼,君士坦丁大帝(請採納)
『捌』 區塊鏈原理
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但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技術,而是由多種技術整合的結果,包括密碼學、數學、經濟學、網路科學等。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個分布式共享記賬技術,也可以看做是一個資料庫,只不過這個資料庫是由在這個鏈上的所有節點共同維護,每個節點都有一份賬本,因為所有節點的賬本一致,不同節點之間可以互相信任,對數據沒有疑問,所以大家都說區塊鏈從技術上實現了信任。詳細的專業技術可以咨詢一些專業的技術公司,例:金博科技,專注開發區塊鏈相關產品,專業研發團隊和完善的售後服務,可以電話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