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建國
1. 歷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1、申啟賢(?-1839),字子敬,號鏡汀,延津南街(今河南新鄉)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福建道、江西道監察御史、順天府尹、倉場侍郎、禮、戶、吏部侍郎、山西巡撫等職。曾提出禁煙主張,為中國近代禁煙運動開啟先河,他的禁煙義舉在黃河故道廣為傳揚。
2、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員,《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諱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
崇禎四年進士,歷任知縣、吏部文選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南京國子監博士、大理寺評事、太僕寺丞等職。甲申之變,佳胤殉國死節,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入清,褒揚忠烈,賜謚端愍。有《申端愍公詩集》、《申端愍公文集》傳世。
3、申時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試第一名,獲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首輔、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
4、申包胥(生卒年不詳),風姓,包氏,名胥,因封於申邑,故稱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孫,又稱王孫包胥。華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吳國軍力攻打楚國,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隨。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責備伍子胥,為復國,申包胥來到秦國請求幫助,一開始不被答應,申包胥便在秦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終於感動了秦國君臣,史稱「哭秦庭」。
秦哀公親賦《無衣》,發戰車五百乘,遣大夫子滿、子虎救楚。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內內亂而退兵。楚昭王復國後要封賞申包胥,他堅持不受,帶一家老小逃進山中隱居。從此申包胥被列為中國的忠賢典範。
5、申舟(?-前595年),羋姓,文氏 ,名無畏,字子舟,因被封於申,以邑為氏,別為申氏,又被稱為文之無畏、毋畏、文無畏。楚文王的後代 ,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出使齊國過宋國境時被宋國殺害,楚遂興兵伐宋,引發了楚圍宋商丘之戰。
2. 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台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台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3. 韓國李家王朝的歷史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考
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
(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
一,全州李氏先世譜系
李朝王室出於全州。全州府本為百濟的完山,新羅真興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為全州,以備「九州」之數。新羅孝恭王時,甄萱建都於此,稱後百濟。高麗太祖十九年改為安南都護府,二十三年復為全州。高麗成宗十二年稱承化節度安撫使,十四年置十二州節度使,號順義軍,隸屬於江南道。高麗顯宗將全州升為安南大都護府,後改全州牧。高麗恭愍王四年。因為高麗曾經囚元使野思不花於此地,因此將全州牧降為部曲,次年復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為「御鄉」,所以升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為全州府。李朝在這里建有慶基殿和豐沛樓(「豐沛」是取劉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羅司空 號甄城 妻慶州金氏
[二世] 李自延 新羅侍中 妻尹氏
[三世] 李天祥 新羅僕射 妻迎日鄭氏
[四世] 李光禧 新羅阿於 妻黃氏
[五世] 李立全 新羅司徒 妻白氏
[六世] 李兢休 高麗司空 妻李氏
[七世] 李廉順 高麗生員戶長 妻鄭氏
[八世] 李承朔 高麗生員戶長 妻白氏
[九世] 李充慶 高麗生員 妻尹氏
[十世] 李景英 高麗生員戶長 妻尹氏
[十一世] 李忠敏 高麗長史 妻崔氏
[十二世] 李華 高麗樞密 妻黃氏
[十三世] 李珍有 高麗生員戶長 妻吳氏
[十四世] 李宮進 高麗翰林 妻李氏
[十五世] 李勇夫 高麗大將軍 妻李氏
[十六世] 李璘 高麗內侍執奏 妻南平文氏
[十七世] 李陽茂 高麗將軍 妻李氏
二、李朝追封四祖
1、穆祖 仁文聖穆大王 李安社
高麗宜州知事,後來曾經入仕元朝,為南京五千戶所達魯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興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後追尊為穆祖(布德執義曰穆),後為穆祖。太宗時加上謚號「仁文聖穆」。
王妃 孝恭王後李氏,葬在咸興安陵
子女
長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豐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興大君 李球壽
2、翼祖 康惠聖翼大王 李行里
生於咸興的德源。襲封元朝千戶職位,咸淳十年(高麗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鏡道安邊,陵號智陵。太祖即位後上廟號為翼祖(思慮深遠曰翼)。
王妃 貞淑王後崔氏,葬在咸鏡道文川,陵號淑陵
子女
長子 咸寧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長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陽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應巨
3、度祖恭毅聖度大王 李椿
生於咸興府松頭里。至正二年(高麗忠惠王後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麗贈官銜為贊成事。太祖即位後追尊為度祖(心能制義曰度)。陵號義陵,在咸興。
王妃 敬順王後朴氏 (籍文州)陵號純陵,在咸興
子女
長子 宗昌大君 李子興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長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4、桓祖淵武聖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佑二年乙卯(高麗忠肅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麗,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高麗朔方道(後為咸鏡道)萬戶,兼兵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麗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廟號為桓祖(闢土服遠曰桓)。葬咸興定陵。
王妃 懿惠王後崔氏 (籍永興)葬咸興和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長女 貞和公主
庶子
長子 完豐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義安大君 李和(定嬪金氏所出)
太祖 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 李旦
李旦(1335——1408),字君晉。初名成桂,字仲潔,號松軒。
至元元年(高麗忠肅王後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麗朔方道永興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興本宮)。父親李子春仕蒙古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長的時期,正是大蒙古帝國走向衰弱、東北亞大地風雲跌宕的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在應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為洪武元年。同年明軍北伐,攻佔元大都,元惠宗(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里,蒙古殘余勢力仍然控制著漠北,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元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並賜金印。明麗兩國宗藩關系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並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也私有往來。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遼陽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1373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脫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時高麗國內分為以崔瑩為首的親元派和以李成桂為首的親明派。兩派相爭,親明派最後得勝。李成桂等新官僚廢除了高麗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掃高麗王朝的舊勢力。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成桂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李成桂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佔有制度。高麗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宗廟、學校、倉庫、寺社、祿轉、軍須田及國人世業田民,豪強之家奪占幾盡,」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為標」的大農庄。而兼並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橫行,縱暴侵掠,倍於盜賊,」,許多良人農民又淪為大農莊主的奴婢。李成桂兵變上台以後,積極著手田制改革。政變當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科田法。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故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閑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斗,旱田1結雜谷30斗。除陵寢、倉庫、宮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斗,旱田1結黃豆2斗。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臟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大農莊主的橫征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佔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
這時,在1388年,明朝在咸鏡南道的南端元朝雙城總管府(1355年被高麗吞並)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朝廷大嘩。崔瑩慫恿辛褕鋌而走險,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極力反對。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之後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為王,又廢,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恭讓王)。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對高麗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類似當年太原謀反時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還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高麗大學者鄭夢周,並借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趙浚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開城)壽昌宮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李旦(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頒詔定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國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庄園里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恭讓王二年去世。繼妃是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後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李芳碩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李芳遠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李芳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宮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叫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沈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後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亂(史稱「戊寅靖社」)。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沖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與玄武門之變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後康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判內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後康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象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參拜神懿王後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後的貞陵前時怎麼也邁不開腳步,慨嘆:「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發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干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斗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興,居住在幼年的潛邸(咸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咸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干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回的,呵呵)的著名諺語「咸興差使」就是這么來的。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昌德宮內。永樂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去世。共計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歲。明朝賜謚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李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儉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順聖神懿王後韓氏(籍安邊) 高麗恭讓王三年去世 葬開城豐德齊陵
繼妃
順元顯敬神德王後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太宗二年改葬貞陵(在今漢城市內貞洞)
子女
長子 鎮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懷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遠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七子 撫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碩 以上神德王後所生
長女 慶慎公主
二女 慶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後所生
三女 慶順公主 神德王後所生
庶長女 宜寧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溫仁順孝大王 李曔
李曔(1357——1419)字光遠,初名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麗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潛邸咸興本宮)。仕高麗,官至將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麗,李芳果受封為永安君、官拜義興親軍衛節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遠在都城舉兵發難,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世子李芳碩被殺。其時李芳果居長(長子李芳雨已死),於是冊封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是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後,實際操縱政權的是擁有兵權的五弟李芳遠。即位當年,李芳果便離開了充滿血腥戾氣的漢城,回到高麗故都開京,先後居住在高麗故宮壽康宮、昌樂宮中。李芳果為人寬厚中庸,喜好在開城宮中玩擊毬之戲。吸取高麗朝臣專擅的教訓,在定宗年間的1399年三月,李朝頒布了《奔競禁止法》,抑制官人權貴勢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開城發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亂。這一次,李芳遠已經不甘心當幕後國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擁戴下,李芳果在開城壽昌宮內傳位於 太宗,十二月上尊號為「仁文恭睿上王」。永樂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於開城仁德宮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賜謚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寬樂令終曰靖)。 葬興教洞厚陵。
王妃 順德溫明庄懿定安王後 金氏 (籍慶州)至正十五年生,永樂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終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長子 義平君 李元生 (淑儀池氏出)
次子 順平君 李群生 (淑儀奇氏出)
三子 錦平君 李義生 (淑儀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儀池氏出)
五子 從義君 李貴生 (淑儀文氏出)
六子 鎮南君 李終生 (淑儀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儀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祿生 (淑儀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儀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儀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誠嬪池氏出)
十三子 長川君 李普生 (淑儀尹氏出)
十四子 貞石君 李隆生 (淑儀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儀奇氏出)
長女 咸陽翁主 (淑儀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儀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儀尹氏出)
太宗 恭定聖德神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遠
李芳遠(1367——1422)字遺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於咸興歸州洞私邸 (咸興本宮),母親是神懿王後韓氏。李芳遠從少年時代起便英果聰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麗進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謀代高麗的過程中,李芳遠出力最大。為了給父親篡位掃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趙英珪一起在開城選地橋(善竹橋)刺殺了高麗大賢鄭夢周。
開城善竹橋
李成桂即位後,李芳遠被封為靖安君。洪武年間,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鮮貢馬,他隨貢使前往南京,路過北平時與燕王私相會見,兩人性格相近,相談甚歡。由於李成桂晚年喪妻,續娶神德王後康氏,前妻韓氏所出諸子一直與其不睦,李芳遠尤過之,康氏因此對其侮慢無禮。而出於對繼室幼子的溺愛,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碩為世子。這就為後來朝鮮宮中巨變埋下了伏筆。而李芳遠既然有輔佐父親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籌備的本事。
經過前文所說的兩次王子之亂,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冊封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禪讓於松京壽昌宮。
此時,明朝發生了一場極大的變局。太孫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難,惠帝用人不當,漸處下風,被迫對朝鮮更多地採取懷柔政策。為了在內戰中拉攏朝鮮站在朝廷一方,當他得知李朝定宗傳位於弟,便敕諭禮部,「朝鮮本禮文之國,辭位傳襲之事,……若果無虧天理,悖人倫的事(呵呵,諷刺得妙極),任他國中自主張」。於是方賜朝鮮太宗國王誥命,及親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鮮本郡王爵,應賜五章或七章服)。這樣,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冊封,終於被李芳遠得到了。他的頭銜也從其父兄的「權知朝鮮國事」變成了朝鮮國王。而與其相厚,又均為奪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難」成功,登極之後,李芳遠又再次上賀表,請冠冕服飾,於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賜的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經籍彩幣表裡……。
李芳遠在位期間,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沒收大量「私田」、「別賜田」、「寺院田」,頒布《功臣田傳給法》。創立了官員向國王個人負責的「六曹直啟制」。1403年改革行政區劃,撤去高麗時代沿襲下來的一留都府、五都護府、六府、二十牧,並改高麗的五道兩邊為八道。1417年設立都巡問使、都觀察黜陟使、都安撫使三言官。有感於兩次王子之亂的教訓,在1400年,太宗廢除高麗的私兵制,實行統一的府兵制,集兵權於中央。還召集都內衣冠子弟,設立「鷹揚衛」和「別侍衛」。1415年改革軍制,設立守城軍、營鎮軍、雜色軍三種級別。李芳遠在位期間,還修訂了《經濟六典元集詳節》, 《續集詳節》、《璿源錄》等書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實行號牌法。國家規定10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帶一種號牌,上書姓名、住址、面色、身長、有無胡須等,在發牌時進行戶口登記。如有不戴或偽造、遺失、借用者,要受處罰。兩班貴族的號牌用象牙或鹿角製成,平民的則用雜木。1407年起實行鄰保制,以連環保的方式加強統治和保證對國家的負擔得以實現。李朝實行奴婢辯正,把高麗末期淪為奴婢的人改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為國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國家能夠掌握更多的勞動力和兵源。
永樂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歲的李芳遠位於世宗。十一月,上尊號「聖德神功大王」。永樂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漢城泉達坊新宮去世。共計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歲。他死後,明朝賜謚號為「恭定」 (敬事供上曰恭;純行不爽曰定)。肅宗九年加上謚號「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號「建天體極大正啟佑」。葬於獻陵 (在京畿道廣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後 閔氏 (籍驪興) (驪興閔氏自此為朝鮮望族,五百年間出了多位王後)
至正二十五年(高麗恭愍王十四年)生,永樂十八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合葬獻陵
子女
嫡子
長子 讓寧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寧大君 李補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誠寧大君 李褈
長女 貞順公主
二女 慶貞公主
三女 慶安公主
四女 貞善公主
庶子
二子 諴寧君 李裀 (信嬪辛氏出)
三子 溫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四子 謹寧君 李裎 (信嬪辛氏出)
五子 惠寧君 李祉 (安氏出)
六子 熙寧君 李袉 (淑儀崔氏出)
七子 厚寧君 李衦 (崔氏出)
八子 益寧君 李■ (善嬪安氏出)
長女 貞惠翁主 (懿嬪權氏出)
二女 貞信翁主 (信嬪辛氏出)
三女 貞靜翁主 (信嬪辛氏出)
四女 淑貞翁主 (信嬪辛氏出)
五女 昭善翁主
六女 淑惠翁主 (昭嬪盧氏出)
七女 淑寧翁主 (信嬪辛氏出)
八女 昭淑翁主 (安氏出)
九女 淑慶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女 敬慎翁主 (安氏出)
十一女 淑安翁主 (金氏出)
十二女 淑謹翁主 (信嬪辛氏出)
十三女 淑順翁主 (李氏出)
世宗 庄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 李祹
李祹(1397——1450)字元正
洪武三十年(太祖六年,1397) 四月十日出生於漢城的太宗潛邸。永樂六年(太宗八年)封忠寧君,四年後進封大君。其時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永樂二年冊封,王位似乎與李祹無關。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生變動。根據明史記載,「……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學,國人所屬,請立為嗣,詔聽王所擇。因上表謝,並陳己年老,請以祹理國事。命光祿少卿韓確、鴻臚丞劉泉封祹為朝鮮國王……」。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王世子,是年八月八日,李祹受其父禪讓,於景福宮勤政殿登基。是為朝鮮乃至東亞歷史上最為賢明的國王之一——李朝世宗大王。
世宗以精通儒學而著稱。除了將儒學價值觀念作為治國之策的根本以外,還能夠自如地對付兩班學者。在十五世紀中葉他統治期間,在國家管理、語音學、民族文字、經濟學、科學、音樂、醫學和人文學研究方面都表現出進步思想。在政治方面,世宗建立了集賢殿,以促進體制傳統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研究。還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六曹直啟制」和「議政府署事制」,並且讓世子協助處理庶務。朝鮮王朝初期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現象在世宗年間得到了改善。世宗時期還制訂了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他還對當時朝鮮的農民生活表現出巨大關注,為了減輕農民貢稅負擔,設置貢法詳定所,由其制定了田分六等法、年分九等法、結負法,按照田地等級和年份豐瘠徵收不同水平的賦稅,並且在發生水旱災害時提供救濟。世宗還命鄭招編纂《農事直說》,內容為從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那裡收集來的材料。這是朝鮮第一部農書,成了朝鮮農業的經典著作。此外還修訂了《農桑輯要》、《四時纂要》 、《本國經驗方》等農事書籍。世宗還下令編纂醫書,表明他對人民健康的關注。公元1433年,完成了一部共有365章的《醫方類聚》和共有85章的《鄉葯集成方》。後一部書包括959條疾病診斷,10706個處方和1477個針炙療法。還用本國語文出版了一部關於如何採集本地葯材的書藉《鄉葯採集月令》。
世宗大王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朴彭年、崔恆、李善老、李塏等著名學者,創立了韓文字母(Hangul)。韓文字母由11個母音和28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儒家學者大為反對,說使用韓文字母會妨礙儒學研究。世宗則堅持推行韓文。並於公元1446年頒布了《訓民正音》。官方書面語言仍然是中文,就象拉丁文在歐洲那樣,但是朝鮮的下層人民卻有了一種書寫自己語言的手段,創作了謳歌王朝建立的韓中兩種語言寫成的頌詩《龍飛御天歌》,並把《釋譜詳節》(佛祖生平片斷)一書譯成韓文。這兩本著作為韓文的實際使用奠定了基礎。
在科學文化方面,世宗於公元1442年下令試制雨量計,並把復製品分發給漢城的欽天監和地方行政長官,以紀錄降水量。世宗對天文學的興趣非常廣泛,在他的鼓勵推動下,漢城簡儀台製造了渾天儀、渾象儀、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計時儀器,繪制了天文圖和七個星球的圖集。還在漢城惠政橋安裝了供公眾核對時間的計時儀器。歷法方面,制定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歷象集》等歷法書籍。世宗還命人修訂韓國音樂的記譜法十二律,創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保太平》、《發祥》、《鳳來儀》等朝樂大麴,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軍事方面,當時的朝鮮發明了小火炮和火炮箭,設立了火炮鑄造所。在對外關繫上,世宗對當時朝鮮東北的女真部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東北邊疆地區的大片土地被
4. 青島是哪年建立的,原來的名字就叫青島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
青島原先是指現在的小青島,是一座島嶼
現在指青島市
相關資料
自遠古時代,青島一帶已有原始人類聚居生活。進入近代,青島地位日漸重要。光緒十七年(1891年),青廷決定在膠州灣設防,這被認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
章高元部青軍在青島建立衙門、炮台、兵營,修築前海棧橋碼頭,
隨後這里建了郵局、電報房、商店、作坊等,這一時期青島口一帶初步形成較繁榮的市鎮。
那時重要的建築有天後宮、總兵衙門、棧橋等,在附近還有海雲、於姑庵、清溪庵等廟宇,還有若干村落的普通民居。所有這些建築,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青磚灰瓦,挑檐斗拱,特點鮮明。
總兵衙門 俗稱老衙門,位於青島村東部,面向南部,正院為三進院落,門前有長15米的影壁,院內設大堂、後黨、廂房、磚木結構,傳統裝飾風格,20世紀50年代已拆。
天後宮 位於青島灣青島村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初建,
清正年間重修,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又重修,二進院落,天後殿前有戲樓。當時這附近辟為市場,店鋪作坊一應俱全。20世紀90年代重新修繕辟為民俗博物館。
海雲庵 位於四方區海雲街1號,始建於明代,20世紀90年代重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至十八日在此舉行「糖球會」,十分熱鬧。
嶗山一帶,宗教發達,僅道家場所相傳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僅存十幾處,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以太清宮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名氣最著。佛寺有法海寺、華嚴庵(今稱華嚴寺)、石佛寺等幾處。
這些建築都呈中國傳統布局和式樣。
1897年11月,山東曹州巨野發生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史稱「巨野教案」,德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派兵侵佔膠州灣。1898年3月6日德國迫使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期99年,將山東劃作自己的勢力范圍。
1898年9月,德人開放青島為自由港。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里成為膠澳租借地的主要區域。
1900年以前,為侵青德人早期建設時期,他們為鞏固軍事佔領、建立統治秩序、集中進行軍事設施和應急的房屋建築。
天主教堂
市南區法院(原德、日法庭)
入侵頭三年,德殖民當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測量、強征土地、拆遷民居等活動,由於施工力量、建築材料不足,建設速度較慢,這時期的建築風格比較簡朴,沒能刻意追求建築質量和裝飾變化,以致大量使用中國舊式青磚灰瓦,以滿足初占時急需為要務。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有俾斯麥兵營等兵營建築,堅固實用。公共建築有海關大樓、山東鐵道公司辦公樓,還有曲阜路天主教會即青島第一座正式教堂建築。
這時期居住用房建築較多,代表性建築有舊亨利王子飯店、水師飯店、天主教會宿舍、總督臨時官邸等。
早期同時進行的軍事設施還有:野戰醫院、前海棧橋及西海岸軍用碼頭、多處炮台和航海燈塔等。
在終結土地征購出售的所有權等問題後,德國殖民當局於1900年制定出最初始的青島城市規劃,開始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力圖把青島建成為德國在遠東地區鞏固的軍事基地、商貿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經濟中心。德人完全按照歐洲市鎮的建造模式,建設一座典型西方建築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築風貌深受西方建築的影響。
德人規劃在區域上分為內外兩界,外界為李村,內界為青島,而青島又劃為歐洲人與華人兩個區域,將華人與歐洲人分開,歐洲人占居市區最佳地段即青島區,城市重要建築多集中在這一殖民行政中心、經濟貿易區、花園式住宅區所在地。華人居住與商業區被稱為大鮑島區。兩不同區域的建築呈現迥然不同的風貌。
這一時期,城市市政工程同步進行。先後開辟海泊河、李村河水源地,設置市區上下水管網,建立火力發電廠。港口、鐵路建成,城市活力增加,城市工商貿易出現繁華局面。1910年,在1900年規劃基礎上,德人又制定了青島市區擴張規劃,將市區向北、向西擴展,與台東、台西連成一片,規劃面積比原市區擴張4倍。帶狀開工的市區進一步形成。歐洲庭院式住宅和街區連片出現。
這時期中國人的建築集中在大鮑島、台東、台西和小港碼頭北部一帶,以住宅和小商店為主,建造質量明顯遜於青島區。鮑島區的沿街出現了二三層的里院建築,別具特色。
這個時期重要建築為數眾多,分為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教堂與學校、醫院、旅館、俱樂部、商店、府邸和別墅、工業建築、中國民居等幾類。
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
總督府(提督府) 建成於1906年,最重要的辦公建築。為歷屆政府辦公樓,現市人大、市政協在此辦公。大樓呈古典主義建築式樣,立面為橫三縱五段對稱處理,兩層券廊,方型愛奧尼克壁柱。底層作為基座,敦實厚重。牆面多為花崗石。蒙莎式層頂,上掛紅筒瓦。整個建築氣勢恢宏,莊重嚴謹,與建築使用功能相適應。
膠澳警察署辦公樓 又稱德巡捕衙門,建成於1905年,位置靠近中國人街區的坡地上,說明德人行使鎮壓權力的目標是中國人民。造型取中世紀村鎮教堂型制,鍾樓系主體二層,高陡尖頂,紅瓦黃牆,浮雕磚飾,顯示濃重的歐洲復古風格城市街景和建築格調。現為市公安局辦公樓。
山東礦務公司總部 約建成於1902年,紅瓦尖頂三層,磚石木結構,東立面為突起的花崗岩挑樓,南立面一、二層分另為拱廊、敞廊,體現德國中國世紀建築風格。現為民居。
膠州帝國法院(膠澳法院)1914年落成,兩層磚石木結構,粗石勒腳,紅瓦折線屋頂,北部牆體成弧高出屋面。現為市南法院。
膠澳郵電局 建於1901年帶外廊式瓦頂三層樓房,具歐洲中世紀時期建築格調。
測候所 又名皇家青島觀象台、氣象台,落成於1912年,具典型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形式。通體由粗面花崗石塊砌成,女兒牆出雉堞。現為青島觀象台。
膠海關 1914年建成,四層,磚木結構,黃牆紅瓦,高科屋頂,兩處山牆為德國青年派風格,整個建築簡潔大方。海關已遷。
*教堂與學校、醫院建築
總督學校 約建19 01年,磚石瓦頂三層對稱式建築。中部檐口高起,折線坡屋頂,尖券窗洞,粗面石貼臉,深厚莊重。原貌已改。現為市實驗小學。
德華高等專門學堂
1909年始建,1902年建成,由教學樓、宿舍等組成建築群,呈軸線式設計,教學樓為主,為四層,厚重、凝重、典雅。現為鐵路分局機關和醫院。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位於幾條道路交匯處東南側台地上。入入口在南側,前有廣場,建築主體高17、28米,塔樓高聳,立面突出弧狀塔尖。粗花崗岩石鑲嵌於黃牆,為德國古堡式建築格調。
總督野戰醫院 建於1899—1905年,主要建築有病房樓、內診樓等,第一病房為局部二層瓦頂帶券入外廊建築。後為青醫附院,已改建。
青島火車站 由鍾樓和候車大廳為主組成,樓頂為八角式屋項,置四部大鍾,別具一格。已拆,後仿建。
水師飯店 又名德國海軍俱樂部,湖北路17號,1902年建成。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一層為石基磚牆,二層以上為木製外廓。紅瓦頂,尖頂塔樓突起於西南角,呈德國中世紀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現為市人防辦公室。
亨寶商業大樓 位於中山路,建於1904年,地上三層,磚木鋼混合結構,遮陽券式敞廊建於各層向陽面。典型的復古風格的德國建築。現為青島食品商店。
* 旅館、俱樂部、商店
亨利王子海濱飯店 又稱海濱旅館、沙灘旅館,新大陸旅館,建於匯泉灣畔,隨海水浴場建成,陪伴城市旅遊功能的興起而建設的。建築為三層,外敞走廊,屬歐洲中世紀田園式公共建築格調。建於1904年。現為匯泉酒家。
亨利王子飯店 位於舊亨利王子飯店左鄰,石基粉牆外廊式三層房樓,立面對稱,屋面設計為紅瓦坡屋頂,兩側設起尖式閣樓窗。大門採用大門採用三座券拱式門洞並排形式。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現為棧橋賓館。
棧橋賓館(原亨利王子飯店)
青島俱樂部 約建於1910——1911年,位於棧橋海濱,內設酒吧、
舞廳、彈子房等。建築平面呈自由式,裡面取庄園別墅的造型,構圖嚴謹適宜,比例關系均衡,裝飾較簡化,內部壁爐等保存完好,現為市科協辦公樓。
侯爵庭院飯店(橡樹飯店) 為今廣西路紅房子餐廳,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牆面間鑲嵌彩色方形牆磚。建築主體高三層。牆面中用紅褐色方磚拼入成橡樹葉式圖案,有巨大的老虎窗。
*府邸和別墅
在前海一帶歐洲人街區的府邸和別墅,大都由德風建築師設計,採用獨立庭院式布局,格調較一致,形式活潑,體型自由,擁有大的院落.配以精緻的圍牆,據稱「非常象在柏林的郊區」。這類建築集中在總督府東南側一帶,同時散點式分布在市區一些地方,構成青島城市規劃建築的鮮明特點。
總督官邸 (德國提督樓) 建於1908年,建於信號山南麓,是典型的花園式高級別墅整座建築顯得富華,奢侈,呈典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堪稱德式建築的精品。現為迎賓館。對外開放。
在沂水路、江蘇路。湖南路一帶,仍保存大量庭院別墅,基本都是當時德國國內流行的風格。在廣西路、中山路一帶,還建有公寓房,
供歐洲人居住,以三層樓居多,多為磚、木、鋼混合式,多是歐洲古典建築形式。
工業建築
侵佔初期,德人並沒規劃青島為工業城市。1910年擴編規劃時,有了增加工業的考慮,投資興建了幾個有特色的企業。但其後幾年便敗退,德人的工業規劃流產,所留的工業建築並不多,集中在幾個工廠。
四方機車修理廠 位於膠濟鐵路四方站,設多處單層廠房,用「工」
字型鋼架結構,縱向排列,屋面坡度為二分之一坡,鋼架上置檀條附加屋面板。機修車間為國內全鋼結構單層廠房最早的實例。建築外牆明快、質朴。建成於1904年。現為四方機車車輛廠。
總督府屠宰場 選址於台西鎮近海處,1906年建成,廠區建築
由車間和辦公用房組成,平面布局呈山字狀,車間採用工字鋼柱形式,外牆為磚木混合形式,呈歐洲農庄作坊格調。後為青島肉聯廠、青島生物制葯廠。
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啤酒廠)位於台東鎮南,糖化年間為多層廠房,磚木鋼混合結構,園券門窗洞,牆面留有中世紀裝飾手法。辦公小樓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典型德國建築風格。建於 1903年,現小樓開辟為啤酒博物館。
中國民居
鐵路開通,港口運營,促成青島城市功能由經濟與軍事並重,轉往港口商貿為主。人口增加,經濟發展,青島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辛亥革命爆發後。-批清廷官僚避往青島,許多中國工商人士也紛紛到青,這促使建築業有較快發展,城市面積越過規劃限制個斷擴大。 德人最初規劃的中國人居住區位於歐洲人區的東北和西部兩側,形成為台東鎮、台西鎮,這是道路網極為密集的街坊,多是一些簡陋的平房。此外,在大鮑島、小港北等中國人居住區,出現了二三層為主,圍合成天井狀的院落式建築,是豎向劃分的西式商住一體的樓房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式住宅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單棟又似裙聯的建築,被稱為「里」。至建國時,青島市區的「里」有400餘處。這種「里」,改變了中國鄰居交往的傳統模式,加強了同「里」中居民的聯系。這是青島特有的一類民居。
5. 李自成的大順國的分封爵位
大順政權極為短暫,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政權後,曾創立了一些禮儀制,主要是結合明代制度,加以細小改動。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元旦,李自成在軍民的擁戴下,宣布建都西安,改名自晟,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追尊先代,以李繼遷為不祧之祖,曾祖以下皆有謚號。追尊母呂氏為太後,冊封高氏為皇後,陳氏為貴妃。
以宋獻策為軍師,大順政府實行新的官制。中央改內閣為天佑殿,設大學士平章軍國政事。改六部為六政府,各政府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改翰林院為弘文館,六科為諫議大夫,御史為直指使,尚寶寺為尚契司,太僕寺為驗馬寺,通政司為知政使。六政府的主要官員有:吏政府,宋企郊;戶政府,楊建烈;禮政府,鞏焴;兵政府,張璘然;刑政府,陸之祺;工政府,李振聲。地方省級政府,設節度使,相當於明代的巡撫,仿照明朝巡按御使的制度,在省設立巡按直指使,代表中央行使監督之責。其他道、府、州、縣設防禦使、府尹、州牧、縣令等官與襄陽時期相同。軍制設立五營,名稱為中吉、左輔、右翼、前鋒、後勁;五營旗纛前營為黑色、後營為黃色、左營為白色、右營為紅色、中營為青色。武官仍設權將軍、制將軍、果毅將軍、威武將軍、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官。
在軍隊中實行五等爵制。權將軍、制將軍封侯;果毅將軍以下封伯、子、男。
其可查考者,侯9人:
汝侯劉宗敏
澤侯田見秀
蘄侯谷英
亳侯李錦(李過)
磁侯劉芳亮
義侯張鼐(李雙喜)
綿侯袁宗第
淮侯劉國昌
岳侯□□
伯72人:
光山伯劉體純
太平伯吳汝義
巫山伯馬世耀
武陽伯李友(李佑)
平南伯劉忠
文水伯陳永福
桃園伯白廣恩
確山伯王良智
京山伯陳藎
鄢陵伯劉□
子30人,寧陵子田虎等
男55人,臨胊男高一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