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幣隔離見證日期
㈠ 萊特幣成為主流幣中的代表
市場上除了比特幣之外,還有一部分數字貨幣也廣受群眾的認可,而這部分數字貨幣,我們就稱之為「主流幣」,萊特幣便是主流幣中的代表。
萊特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誕生於2011年10月7日,創始人叫做李啟威。最開始,李啟威是從一篇描述暗網「絲綢之路」的文章中第一次觸摸到了比特幣,了解之後,他深深被比特幣「去中心化貨幣」的概念所以吸引,所以,他和大多數極客相同,一邊作業,一般參加比特幣的網路保護。
但在挖礦的過程中,李啟威發現比特幣的網路過於擁堵,處理效率太低,便萌生了改進比特幣的主意,期望打造一個體量更輕、買賣速度更快的數字貨幣。所以在2011年10月8日,萊特幣創世區塊誕生,5天之後萊特幣網路正式啟動,萊特幣也是第一次展示在世人的眼中。
早期,李啟威對萊特幣的定位便是比特幣的競爭幣,期望它能夠分流一部分比特幣的付出買賣,最終實現大額付出用比特幣,小額付出用萊特幣的願景。所以,萊特幣最初在設定的時分,雖然借鑒了大部分的比特幣網路思路,但在處理速度和發行量上,與比特幣有顯著差異。
在出塊速度上,萊特幣網路每2.5分鍾處理一個區塊,而比特幣網路則是10分鍾處理一個區塊,這意味著萊特幣網路的處理速度更快;在發行量上,比特幣總量2100萬枚,而萊特幣則是比特幣數量的4倍,8400萬個。
不過,當年比特幣的競爭者遠不止「萊特」一個項目,跟著時刻的推移,因為比特幣是第一個呈現的,加上它的認可度太高,甚至達到了「信仰」的程度,所以山寨幣們一直無法競派搏爭過比特幣,最終陸陸續續地走向了失敗,也便是在這段時刻里,拍氏萊特幣曾一度走向絕境。
直到2016年,比特幣社區產生了分歧,我們就「要不要選用新技術,來處理網路擁堵的問題」而爭論不休。究竟理論和實際是有不同的,新技術還沒有實踐過,誰知道能不能行?
而這個時分,萊特幣官方決定做一次小白鼠,於2016年7月3日萊特幣協會發布了「萊特幣官方2016年開發路線圖」,宣稱將「隔離見證」、「閃電網路」、「智能合約」等新技術添加到最新的版別中,率先進行試驗,協助比特幣驗證新技術的可行性。
就此萊特幣便與比特幣緊緊的綁在了一同,「比特金、萊特銀」的稱謂也被我們廣為流傳。一朝襲羨散一夕,萊特幣便成為了比特幣的一種輔佐幣,協助比特幣去驗證新技術以及分擔小額的付出、轉賬。
㈡ LTC是什麼
LTC是萊特幣的簡寫,萊特幣受到了比特幣(BTC)的啟發,並且在技術上具有相同的實現原理,萊特幣的創造和轉讓基於一種開源的加密協議,不受到任何中央機構的管理。
有關萊特幣LTC的行情可以在英為財情查詢到
萊特幣
㈢ 區塊鏈中的隔離見證是什麼
隔離見證具體怎麼操作的?其實沒那麼簡單~
隔離見證是區塊鏈擴容的一種方法,已經在萊特幣和比特幣上成功實施。
目前區塊鏈上每個區塊內不僅記錄了每筆轉賬交易的具體信息,即在哪個時間點賬戶收到或轉出多少比特幣,還包含了每筆交易的數字簽名,用來驗證該交易的合法性。礦工在打包區塊的時候需要用數字簽名一一驗證每筆交易,確認沒有問題之後才會將該筆交易記錄在區塊里。
但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他只關心每個賬戶有多少資產,並不需要一一驗證每筆交易。隔離見證就是把區塊內的數字簽名信息拿出去,讓每個區塊可以承載更多筆交易,從而達到擴容的目的。
㈣ 比特幣價格創新高萊特幣也來「湊熱鬧」
萊特幣漲幅
近日,「瘋狂的比特幣」又來了,海外平台的交易價格更首次超過1萬元人民幣。這時,萊特幣也來「湊熱鬧」。
比特幣交易平台火幣網的數據顯示,5月4日晚間萊特幣報價超過120元,最高達126元,盤中漲幅超過20%,而在36天內的漲幅超過300%。自3月30日開始,火幣網的萊特幣開始放量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自4月20日以來比特幣價格也放量上漲。
然而,萊特幣最為輝煌的時期並不是現在。早在2013年下半年,萊特幣一度達到了48美元(約合380元人民幣)。
㈤ 比特幣擴容問題:隔離見證究竟是什麼
比特幣隔離驗證簡單來說就是多了一條側鏈,主鏈和側鏈互相補充,是互相支撐。隔離驗證是為了解決比特幣擁堵的問題,在2013年年底,比特幣就已經出現了擁堵的問題,擴容成為了社區的共識,但如何去擴容卻沒有達成共識。
在2016年的時候,社區就擴容問題在香港舉辦了一次會議,會上中國曠工和Bitcoin Core達成了共識,提出了一種折中的方案,硬分叉+隔離認證。這是一種雙方妥協的結果,但是後來core反悔了,強制要求曠工接受隔離方案,但不進行擴容,中國對隔離驗證大數多是反對排斥的。
㈥ 公鑰由什麼生成
公鑰證書由公鑰加上公鑰所有者的用戶ID以及可信的第三方簽名的整個數據塊組成。
以太坊地址:0x開頭:(包括基於以太坊平台代幣)瑞波幣地址:r開頭。
萊特幣地址:L開頭。
2.私鑰:
非常重要,相當於銀行卡號+銀行卡密碼。
創建錢包後,輸入密碼即可導出私鑰。私鑰是由字母數字組成的字元串,一個錢包地址只有一個私鑰且不能修改。私鑰要離線保存,不要進行網路傳輸,可用紙脊宏張記錄並保存。
主要用途,導入錢包。有了私鑰就可以在同系列的任何一款錢包上,輸入私鑰並設置一個新的密碼就可以把之前的A錢包的資產導入B錢包。比如手機丟了,只要你有私鑰就可以恢復。
3.密碼 :
相當於銀行卡密碼。
在創建數字貨幣錢包時,需要設置一個密碼,一般要求不少於8個字元。
主要用途:①轉賬時需要輸入密碼,可理解成你用銀行卡給別人轉賬需要輸入密碼;②用Keystore導入錢包時,必須輸入這個密碼。
密碼可以進行修改或重置。輸入原密碼後,就可以直接修改新的密碼了;但如果原密碼忘記,可以用私鑰或是助記詞導入錢包,同時設置新的密碼。數字貨幣錢包中,一個錢包在不同手機上可以用不同的密碼,彼此相互獨立,互不影響。
4.助記詞。
等於私鑰=銀行卡號+銀行卡密碼。
由於私鑰由64位字元串組成,不便於記錄,非常容易抄錯,於是就出現了助記詞,方便用戶記憶和記錄。由12個單片語成,每個單詞之間有一個空格,助記詞和私鑰具有同樣的功能:只要輸入助記詞並設置一個新的密碼,就可以導入錢包。
一個錢包只有一套助記詞且不能修改。助記詞只能備份一次,備份後,在錢包中便不會再顯示。因此,在備份時一定要抄寫下來,防止抄寫錯誤,盡量多次檢驗。
5.Keystore:
Keystore+密碼=私鑰=銀行卡號+銀行卡密碼、Keystore ≠銀行卡號。
Keystore相當於加密過後的私鑰,在導入錢包時,只要輸入Keystore 和密碼,就能進入錢包了。這一點和用私鑰或助記詞導入錢包不一樣,後兩者不需要知道原密碼,而是直接重置密碼。
keystore進行交易轉賬等錢包操作,必須知道該keystore的密碼。keystore的密碼是無法更改的,一個keystore對應一個密碼。但是可以通過該錢包的助記詞,重新生成一個keystore。這個keystore可以用新的密碼生成,重新生成新的keystore之後,最好將舊的keystore刪除。
㈦ 淺談比特幣的發展
行情就是一個大舞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陳述,人是需要的某種信念來激勵和約束的,人靜而後安,安而能後定。過去, 在 無憾中微笑,才美麗;博弈,在眼淚中微笑,才多姿;成敗,在堅強中微笑,才精彩!
我相信有很多剛入幣圈的的朋友僅僅知道比特幣是一種貨幣,對於他的發展過程一無所知,其實這樣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了解一個幣種其產生的過程局長覺得是有必要的,這對於你在幣圈來說,會有更深刻的見解和認知!那麼現在給朋友們科普一下比特幣的由來。
一、萌芽期:(2008~2010)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繼而引發金融危機,蔓延到全球。
2008年10月31日,一個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Nakamoto)的極客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這個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在這篇論文中,中本聰描述了一種分布式賬本,以及比特幣的點對點流通模式。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創始區塊誕生,比特幣橫空出世。
然而,在最初的那段時間,這個奇思妙想成真後卻並沒有吸引很多人前來嘗試,因為比特幣的價值何在、比特幣背後的技術是否值得信賴,這些問題人們仍然感到十分疑惑。所以,當時在比特幣網路上挖礦的人非常少。
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在2010年5月到來,一個名叫Laszlo Hanyecz的程序員用1萬個比特幣買了價值25美元的兩份披薩。披薩事件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人們會震驚於那1萬個比特幣竟然就只換來兩份吃食。但是其意義卻無比深遠,因為這次交易,意味著比特幣第一次擁有了價格和匯率,而且,這也是首個用虛擬貨幣支付現實商品的案例。7月,比特幣首次被 科技 媒體Slashdot報道,吸引了大批用戶。
自此,比特幣才真正為人們所正視,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中本聰等社區元老,並非如同之後那些將比特幣視為利益工具的人,他們憑借的是對比特幣的信任和自由主義的理想主義情懷,沒有他們比特幣或將明珠蒙塵。所以,說比特幣是自由主義信仰的產物也不為過。
二、生長期:(2011~2014)
2011年,數字貨幣市場上開始出現其他幣種,比如後來與比特幣分庭抗禮的萊特幣。由於比特幣的技術代碼都是開源的,所以很多幣種的建立都是在比特幣的代碼基礎上加以改制,這樣誕生的幣種後來就被稱作為山寨幣。大部分的山寨幣也像比特幣一樣,只能用於挖礦和轉賬,沒有其他的具體用例,所以在後來都紛紛沒落了。
其中一些存活至今的山寨幣,因為有具體的應用場景或者亮眼的技術,才沒有被拋棄,如狗狗幣、萊特幣等,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類新興項目的出現,也逐漸式微,變得邊緣化了。
在這一年,還有另外兩件大事發生,首先是Mark Karpeles接手比特幣交易所門頭溝(Mt.Gox),開始了它罪惡的一生;同年,暗網「絲綢之路」(Silk Road)建立,開始了比特幣的黑暗軌跡。
由於市場上的比特幣越來越多,交易量也隨之增大,建立於2010的比特幣交易所門頭溝,一下子占據全球70%交易量份額,成為當時最大的交易所。但由於經營不善,門頭溝的交易系統顯得格外脆弱,幾次三番維護優化依然無濟於事,經常發生暫停提現與服務的事件。
2011年6月,門頭溝受到第一次黑客攻擊,但此後門頭溝的經營者始終沒能解決其交易系統的漏洞,多次被盜卻隱瞞事實,不斷用暫停服務和凍結交易以文過飾非。其平台上的比特幣價格漲跌幅誇張,浮動區間非常大,而往往在這種時候門頭溝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導致用戶很難對自己的賬戶進行管理和操作。
2014年2月,門頭溝上的比特幣價格暴跌80%,用戶卻再一次很難將其提現;不久,門頭溝一如既往地暫停了交易業務和提現功能。用戶們蓄積已久的怒火終於爆發,但已無濟於事,因為門頭溝早已油盡燈枯,25日披露出其被盜85萬個比特幣的事實。
門頭溝被盜85萬個比特幣,成為當時震驚全球的最大幣圈新聞,也成為了比特幣發展 歷史 上難以抹去的一筆。門頭溝破產之後,比特幣價格驟降,而受到巨大損失的用戶們也開始了艱難的維權之路。此事件一出,比特幣市場受到了嚴重震盪,人們對於比特幣和交易所的信任直降冰點,對比特幣和區塊鏈所宣揚的去中心化概念產生了嚴重質疑,整個行業開始籠罩在一片陰雲當中。
比特幣經歷門頭溝事件後元氣大損,幣價因之低迷了很久一段時間。兩年後隨著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回暖,比特幣又煥發了勃勃生機;暗網也迎來了長達兩年時間的穩定,其中流通的比特幣,依然占據著整個比特幣交易市場的最大份額。
三、擴容、分叉期:(2014~2017)
山寨幣潮流之後,很多項目開始著眼於數字貨幣在點對點交易之外的應用,區塊鏈對於應用領域的拓展開始了。比如受之前門頭溝這種中心化交易所影響而誕生的第一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比特股,採用全新的加密代碼和共識機制,分發機制採用的也是當時新興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幣發行),類似股市中的公開招股,將代幣當做股票進行融資。
ICO最早出現在2013年,Mastercoin(萬事達幣OMNI)是最早進行ICO的區塊鏈的項目之一,起初的ICO募集的正是市值最高的比特幣。這種分發方式引起了後來無數項目效仿,但進行ICO的項目中,也普遍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狀況,很多項目都是騙局。
2014年,以太坊建立,開啟了區塊鏈2.0的里程,公鏈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使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可以應用到更廣闊的的場景當中。以太坊雖然使用PoW共識機制,但代幣「以太坊」的分發也是以ICO的形式,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市值 僅此於 比特幣的第二大數字貨幣。
比特幣的拓展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損害了很多礦工的利益。比特幣社區的中堅技術力量core開發組提出隔離見證(SegWit)的建議,經過當時開發人員和礦工的一致協商,最終達成了「香港共識」:先對一部分區塊進行隔離見證,將非隔離部分擴容至2M在進行隔離。
ICO、分叉幣的繁榮是整個區塊鏈市場繁榮的一種表象,其中的亂象亦是 層出不迭 ,空氣項目、空氣幣的產生令投機者眼花繚亂辨別不清。同時缺乏監管也加劇了這些亂象的產生和猖獗。
2017年年末,比特幣的價格出現了暴漲,在12月18日達到了19299美元的峰值。作為數字貨幣之首的比特幣,反映了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風向,故各種代幣也隨著大行情暴漲了一波。整個冬天,加密幣市場都是一派春意盎然。
四、迷茫期:區塊鏈3.0時代(2018)
2018年新年之後,高漲的行情開始回落,但回落了將近大半年也一直未見底,市場開始進入寒冬。在這一年裡,比特幣的市值也大幅度縮水,但比特幣的網路依然在正常運行。
幣圈很多人又開始了迷茫,很多項目也開始惶恐不安,但區塊鏈技術始終未停下腳步,區塊鏈3.0時代到來。除去金融和商業公鏈領域,區塊鏈的觸手開始向非商業領域延伸,進入向版權、數據、醫療、食品、租房等深入 社會 生活的各個領域。
雖然總體而言區塊鏈行業仍屬於初級階段,但對於比特幣來說,似乎已經垂垂老矣。比特幣依然會平穩運行下去,但其應用場景的限制將會令比特幣逐漸成為一種保值手段。
然而比特幣自身的發展是否會停滯不前或者到此為止?總體而言,有人完全不擔心,認為這就是比特幣的最好歸宿,它不僅僅是市值第一的流通幣種,更是一種象徵和信仰;而有人認為,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范圍的不斷拓寬,比特幣會逐漸失去現在的地位,被後來的幣種取代。
比特幣的未來如何,難以斷言。
五、十年:追捧與質疑並存
比特幣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也獲得了全球范圍的眾多認可,有些國家已經接納了比特幣,將其視為與法幣同等地位的一種支付方式。
即使受到了很多認可,但在不同的國家,對於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依然採取著觀望甚至抵制的態度。很多人認為比特幣雖然有區塊鏈技術作為支撐,但和目前乃至以後的技術相比,它在技術這一方面的價值正在逐漸降低;比特幣並沒有具體的應用場景作為支撐,終究是一場泡沫,有很多商業大佬,如巴菲特、馬雲等,都表現出了不看好的態度。
比特幣這十年,追捧與質疑並存,有很多人後來改變了看法,認為它並不是一場騙局,也有很多人堅信,比特幣依然是一場泡沫。但直到現在,比特幣依然是數字貨幣市場的風向標,也依然是最廣為人知的數字貨幣。
㈧ 什麼是隔離見證(SegWit)
隔離見證(segregated witness)是由Bitcoin Core(比特幣核心軟體)維護者之一Pieter Wuille提出的比特幣擴展性方案,簡單來講,這種方案就是通過改變比特幣交易結構的方式,將交易中簽名的部分單獨拿出來,放到另一個叫 witness 的結構當中。
這種技術還是比較靠譜的,中國社區之所以反對,實際上反對的是core,而不是這項技術。這項技術還是比較好的,但比特幣社區不看到主鏈的衰敗,閃電網路智能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而不是取代主鏈,因此,大部分人堅持主鏈擴容。
㈨ 為什麼隔離見證讓硬體錢包更安全
凡是幣圈的老司機都知道,比特幣的區塊大小是1M位元組。這意味著,在交易處理效率固定的事實情況下,如果待確認的交易越多,那麼交易被確認的時間就會越長,嚴重影響比特幣的交易體驗。
有過比特幣交易經歷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比特幣轉賬交易被確認的速度很慢。比特幣網路頻繁擁堵已經被很多人詬病,區塊鏈網路的擁堵必然會導致轉賬到款時間緩慢,轉賬手續費高昂等問題。
而隔離見證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隔離見證英文全名為Segregated Witness,縮寫為SegWit,意思就是將驗證信息隔離,然後單獨處理驗證信息。
為了讓區塊鏈承載更多的交易量,隔離見證被設計出來,區塊上的信息分為交易信息和見證信息。
交易信息就是誰給誰在什麼時間轉了多少錢。見證信息就是交易的簽名信息,是用來驗證交易發起方是否有許可權動用這些數字貨幣。
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的時候直接把這兩個信息放在了區塊內,其中見證信息佔了大概三分之二的空間,所以一個區塊就承載不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普通的用戶只需要知道交易信息,見證信息只有礦工需要驗證。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見證信息從區塊里拿出來,放到另一個空間,統一交由礦工驗證,區塊里只記錄交易信息,那麼在不改變區塊大小的前提下,區塊里也可以承載更多的交易信息了。從而達到了區塊擴容的目的,提高了比特幣區塊里網路的交易效率,加快了交易速度,也降低了交易手續費。
對硬體錢包而言,隔離見證的安全性影響是巨大的。
硬體錢包並不存儲於區塊鏈中,也不能直接訪問比特幣網路。當用戶需要使用硬體錢包客戶端來構建一筆向某一地址發送一定數額的比特幣交易時,如果能確認交易的輸入和輸出信息屬實,就可以發送交易數據給硬體錢包並進行交易簽名。
隔離見證的簽名數據中需要攜帶交易輸入的金額,從交易輸出中提取輸出的金額,則可計算出本次交易的手續費。
但在隔離見證實施以前,這些發送到硬體進行簽名的數據並不包含交易輸入的金額,手續費部分在硬體上無法自行通過數據計算,就會讓黑客有可乘之機。如果黑客使用過多的交易輸入來構建交易,在保證交易輸出都沒問題的情況下,可能會讓用戶產生巨額手續費,使硬體錢包用戶損失大量資金。
值得高興的是, LUBANSO硬體錢包即將支持隔離見證 。屆時,LUBANSO X1硬體錢包的用戶們,可以減少交易手續費用,提高交易確認速度,以及降低手續費攻擊的風險。
㈩ 萊特幣:交易量一度超越比特幣,創10億美元記錄
在過去的7天里,加密貨幣市場的總體態勢不佳,大多數的加密貨幣都在努力踩水。
然而,兩個榜單前十的加密貨幣——萊特幣(即LTC,又稱「辣條」)安然渡過了這場風暴,不僅如此,還在過去一周內取得了雙位數的漲幅。
總的來說,萊特幣在過去的一周內的市場份額增長超過23%。截稿前,LTC目前占總加密貨幣市值的2.59%,市值約為26億美元。
沒多久以前,加密貨幣圈內的很多人還在高聲宣布萊特幣(LTC,又稱辣條)死亡。
盡管如此,LTC社區仍然堅持自己選擇的路,拒絕放棄辣條。他們的堅持獲得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