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數字貨幣
1. 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2000字左右
2008年3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由此引發金融危機,這場金融風暴很快震動了全球。在這場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國銀行、外貿業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但挑戰和機遇並存,這次金融風暴在使中國經濟受到重創的同時,也為中資銀行融入全球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文章對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繼今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近半年之後,華爾街再次爆出令人吃驚的消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宣布破產。而在此之前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颶風」一詞比喻這場危機,無雹輪論哪種比喻,這場風暴以極快的速度震動了全球,與危機中心相隔一個太平洋的中國股市,也以2點告破表達了悲觀的態度,花旗亞太區經濟與市場分析部主管、董事總經理黃益平在9月25日《財經網》校園行上海交通大學稱:「中國就是美國鏡子里的影子。」在這場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國註定不能獨善其身。
二,首先是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國內幾大銀行總共購買了美國證源飢信券業價值約2億美元的證券產品。在美國金融業面臨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產無異於把華爾街向地獄又推進了一步,而國內金融機構購買的證券產品也面臨著巨額貶值甚至清算的厄運。例如華安基金已於9月16日在其網站上貼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產品「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投資風險,由於雷曼兄弟下屬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為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所持結構性保本票據的保本責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為保本票據之基礎資產之一的零息票據的發行人,因此在極端情形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將無法開放正常贖回業務,而且華安國際配置基金也有可能肢皮需參與破產清算而無法全額收回,甚至連該基金的存續也將出現問題。幸運的是,雖然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直接購買次級債產品是我國受次級債危機影響最直接的領域,但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經理趙慶明表示從目前公布的各銀行年報來看,這部分的風險是可控的。因此,經濟學家景學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貸危機的持續惡化對中國股市的心理壓力。他說:「股市是個信心產物,如今周邊股市狂跌,投資者心理壓力沉重,這些都成為一塊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投資者恐慌情緒有著強大的傳染效應。」
三,除了資產縮水外,此次金融危機將引起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包括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債權等,這可能對中國外匯和資產市場施加沉重的向下壓力,這也正是去年至今韓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外資機構投資者在韓國證券市場占據顯赫地位,他們在次貸危機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拋售韓國資產,抽回投資,以救母國總部燃眉之急。根據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數據,從27年6月~28年6月末的一年時間里,除了今年5月為凈買入之外,其餘各個月均為凈拋售,累計套現499億美元。在沉重的拋售壓力下,還在亞洲貨幣仍然對美元顯著升值之時,韓元已經早早開始對美元貶值。今年年初,美元兌韓元匯率還在95韓元兌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韓元兌美元匯率已跌至46個月以來低點,近4年來首度跌破11韓元兌1美元,韓國主要股指隨之暴跌。令人倍感僥幸的是,雖然前幾年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成風,但雷曼兄弟這家「舉世公認」的「華爾街一流投行」還沒有成為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投資者。不過,雷曼在金蝶軟體、旅遊搜索網站「去哪兒」、天津融創集團、銅管製造商金龍集團等公司的股本投資將面臨轉手。
四,其次,是對我國外貿業的影響。我國近年來GDP能夠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美國經濟的疲軟、金融形勢的持續惡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產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國金融業更加風雨飄搖,而這勢必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沖擊。
五,海關總署9月22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扣除價格因素後,中國外貿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2.5%,進口數量增長9.8%。與之相對,中國前七個月名義出口額增長22.6%,名義進口額增長31.1%。
六,中國實際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有媒體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曾於今年3月向商務部遞交一份報告。報告指出,自27年9月以後,中國出口月度實際增長率已經從上半年的約2%左右降至1%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情況。
七,作為金融風暴的中心,美國的進口需求急劇下降。海關總署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9.9%,增幅下滑8.1個百分點,為22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個位數。1月~7月,美國仍然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但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八,海關總署將中國對美出口減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蔓延和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須警惕次貸危機負面影響繼續蔓延,對其連鎖後果要予以密切關注。」海關總署在報告中指出。
九,實際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中國對美國出口。危機初步爆發時,部分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歐洲市場,同時,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保持強勁,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然而,當危機進一步深化,這些國家經濟先後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進口需求顯著下降。
十,這些因素在近幾個月逐步顯現。中國到歐洲出口已從年初3%~4%的高增長降至8月的22%。中國出口日本的情形與此類似,且下滑趨勢可能延續。除巴西以外,中國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也明顯放慢,到俄羅斯的出口已經第二個月呈現負增長。
十一,因此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次級債危機及其影響的深入帶來的美元貶值和全球經濟放緩,將對我國出口造成較大影響。他還強調,由於出口製造商面向外需的產業重心難以在短時間內轉移,應關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這些企業的轉移成本上升,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十二,最後,是對我國的挑戰也可能是機遇。毫無疑問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動盪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世界經濟,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這是美國1年以來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而當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這次金融危機蔓延的深度和廣度都要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機。從前擁有著數家世界著名投資銀行、掌管美國金融業16萬億美元資產規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紐約也很有可能將讓位於倫敦或者東京,可以說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經受著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對於中國來說,國內金融業的全球化水平相對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而這既可能是中國被此次金融危機邊緣化的「好運氣」,也是中國金融機構亟待克服的問題。
十三,安永全球CEO特黎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反而為中資銀行提供了一個融入全球的好機會。他對近期中國工商銀行等中資銀行的海外擴張行動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目前並購價格已經出現大幅下降,如果收購對象符合中資銀行的戰略利益,中資銀行可以考慮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著手走向海外。不過他同時提醒中資銀行,應借鑒美國同行的教訓,在業務擴張的同時,要保持穩定而良好的財務狀況。
2. 中美貿易戰引發爭端歷史深層原因 為什麼會爆
中美貿易戰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巨額貿易順差,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貿易戰的方式打開中國市場、減少中國出口,但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七大深層次原因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貿易戰解決不了:
1)全球價值鏈分工,導致「出口在中國,附加值在歐美;順差在中國,利益在歐美」,傳統核算體系嚴重高估中美貿易順差。
2)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必然要求保持貿易逆差以對外輸出美元,提供國際清償能力(特里芬難題)。
3)美元囂張的特權,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賦予了美國一種特權,即可以無節制地依靠印美元、發美債的方式獲取其他國家的商品和資源,這必然導致貿易項下巨額逆差和資本金融項下巨額順差。美元的超級特權相當於向世界各國徵收鑄幣稅,以維持其霸權體系。
4)美國內部低儲蓄高消費,必然導致外部巨額貿易逆差,背後原因則是高福利體制、低利率環境、美元金融霸權地位。
5)中美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異,決定了中國在中低端製造的比較優勢,但美國卻封鎖了對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美國製造業佔比僅11.7%,服務業佔比高達80%左右,美國的產業結構決定生產難以滿足國內需求,需大量進口。
6)美國限制對華高科技出口,該領域逆差占對華逆差比重接近40%,但美對其他國家高科技出口為順差。
7)外資企業巨額出口貿易,外資企業貢獻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美資企業是重要受益者,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
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而不能只指責一方,更不能要求中方單方面進行不對稱調整而美方不作為。中美貿易失衡既有中國部分領域開放度不夠、部分產品進口關稅較高、政府給予部分國企補貼以保護發展中的幼稚產業等原因,更主要的是美方七大根本性原因。
不改變根本原因,即使單方面減少對華貿易逆差,美國的對外貿易逆差仍會持續,只不過逆差從中國轉移至印度或越南等。就像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雖然結果對日貿易逆差大幅減少,但美國貿易失衡問題卻沒有解決,而是轉移到了中國和德國。
3. 北大教授干貨闡述!為什麼要用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會如何改變未來
為什麼要研發央行數字貨幣?對個人而言,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有什麼好處?央行數字貨幣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對這些問題做出了闡述。
交易零成本
對於個人而言,為什麼要使用數字貨幣?法償性、零成本可能是答案。
不難發現,當下移動支付的使用過程當中還是面臨著一些成本,包括提現、跨行轉賬等。比如支付寶就有一定的提現收費規則,而用央行數字貨幣,交易都是零成本。
黃益平表示,對移動支付而言,央行數字貨幣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央行數字貨幣具有法償性,只要有密碼就可以兌換人民幣,不會因為企業或者銀行倒閉就影響兌付;二是真正的零成本,現在移動支付的成本很低,但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做到零成本。
那麼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對銀行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黃益平認為,央行數字貨幣三方面主要運行機制的設計(替代M0,不支付利息,通過授權機構)主要是為了從第一步減少對銀行的沖擊。比如,如果直接給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利息,更多人可能會把存在銀行的錢取出來,放進央行數字貨幣錢包。如果央行直接向公眾發放數字貨幣,就不需要經過銀行等中介機構了。
可能用來發工資
關於央行數字貨幣,仍然有很多懸念。比如,央行數字貨幣是否能用來買理財?能支付房貸嗎?有沒有大額支付的時間限制?
黃益平稱,很多數字金融的業務都是在數字移動支付和大數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生態系統,其優勢是用戶習慣用這套系統。在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可能會影響數字金融機構大數據累計甚至生態系統建設的步伐和方向。比如「發工資」,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成為一種薪酬發放的選擇,因為法償性、可靠、零成本,對很多消費者而言是有吸引力的。
但黃益平指出,更重要的是,央行數字貨幣、移動支付或者銀行誰能提供一整套服務或生態系統,讓生活變得更方便,形成用戶粘性。
大幅改善貨幣政策有效性
除了在支付方面的作用,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可能對貨幣政策的直達性產生正向影響。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可能有更直接的解決方法。
黃益平表示,推出央行數字貨幣,貨幣政策的空間會擴大,比如更加容易實行負利率政策,效果也會更明顯。如果將來的錢都在央行數字貨幣的錢包中,實施負利率理論上只需要改一下方程式。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但無疑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會讓央行有新的調控手段。
「有人說現在經常發現貨幣政策支持窮人、支持小微企業不是很有效,還要通過各種各樣的中間渠道。」黃益平稱,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可以大大提高支付系統甚至金融運行的效率,改善貨幣政策調節的有效性。在經濟下行期,央行甚至可能直接將貨幣打入個人及企業的賬戶,減少中介環節的損耗。
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舉措落地
黃益平介紹,電子支付是央行數字貨幣的第一步,完整的貨幣功能包括支付、計價、儲值三種,央行可能會在計價、儲值方面有新的進展,甚至在國際上發揮這三種重要功能。當然,即使是第一步,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如果落地,在世界上也屬於走得比較靠前的,這也是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獲得世界矚目的原因。
在黃益平看來,數字貨幣應該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一些舉措落地。數字化的人民幣可能助推人民幣國際化,比如跨境支付、跨境貿易、跨境投資結算,用數字人民幣可能速度快、成本低。
「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可能會集中在數字金融領域,數字貨幣或將是終極戰場。未來國際市場上央行數字貨幣是贏者通吃、一家獨大,也可能是並駕齊驅,但肯定的一點是不能缺席。」黃益平強調。
4. 金融的價值讀後感100字
《金融的價值》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圖書,本書定價:,頁數:,特精心從網路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伍襲枝。
《金融的價值》讀後感(一):了解和讀透金融領域的調整邏輯和價值所在,這才是生存所必須
在當今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金融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同時,金融和經濟又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和每個人的一生都息息相關的金融領域,工資、存款、理財、消費等都是人們時刻關注的方方面面。
雖然,每個人能夠感受到的金融氛圍僅僅是一個局限的認知,但實際上,整個金融領域是一個龐大的管理體系,從宏觀看趨勢,從微觀看邏輯,每一個調整都是有的放矢,每一個動作都有其具體的含義,這是一個嚴謹、重要的領域,彰顯金融的價值。
由北京大學教授黃益平著作的《金融的價值:改革、創新、監管與我們的未來》是一本在細致腔敏研究金融系統的趨勢、體系、創新、監管以及風險等方面以後寫就的金融經濟類專業讀物。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識,對我們的生活能夠帶來巨大的益處。
從工業革命到信息化時代,再到即將而來的全方位數字化進程,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然進入新的階段,相對應的,金融領域的政策調整亦在同步進行。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體系,關聯到方方面面,金融的價值體現,重點在於是否契合當下的社會形態和發展趨勢,毫不誇張的說,金融領域的一舉一動,都值得我們更加關注。
數字金融、創新金融、科技金融是時下非常流行的術語,代表了金融領域向前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但同樣重要的,是金融領域的實際發展是否能當下的人們的實際生活的利益相輔相成。一個金融政策的輕微調整,可能會對某個板塊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人民幣的發行、存款利率的調整、金融支付手段的變更等等。在宏觀層面,金融政策的調整是實時的,必然伴隨社會的實際動態發展而改變,人們需要時刻關注,才能最大限度的適應這些調整,繼而改變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思維,切身利益必須重要。
另外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點是金融領域的風險管控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經濟下行的風險加大,金融領域的爆雷無處不在,違約、跑路、虧空,無情的吞噬著普通民眾的投資和理財資金,各類金融風險的疊加放大了這些風險和影響力,這雖然是金融體系中一個普遍的現象,但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這些風險和損失,對於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未來,金融體系的發展具備多樣性的特點,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相對應的金融的價值體現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必須要了解和讀透金融領域的各種調整邏輯和價值所在,這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所必須。
《金融的價值》讀後感(二):金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創新之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遇到的新挑戰交織疊加,會議明確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顯示出2022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實現宏觀經濟大盤和社會大局「雙重穩定」。為此,有必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發展,不僅關乎國家的興衰成敗,更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收入增長、物價水平、存款利率、投資回報、稅收政策等等……金融為什麼重要,它到底是以何種邏輯運行,又是如何影響國家和社會並產生作用的?
由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黃益平的新作《金融的價值》將為讀者解禪猛答以上問題。書中深入剖析金融之於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闡述金融體系的改革、創新、風險把控與監管,分析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讓我們在金融大潮越來越風高浪急的時代,更好地了解現狀,把握未來。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章主要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第二章則著重回顧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歷程;第三、四章,結合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以及金融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向給出作者的觀點;第五、六章,討論了數字金融與數字貨幣未來發展的預測;最後第七、八章,則重新回歸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防控與歷時教訓。
自1978年我國開始經濟改革規劃至今,四十年來我們一直試圖找到最適合的金融發展模式。一方面,我們幾乎白手起家,重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金融體系,從商業銀行到資本市場的逐漸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金融體系也在不斷的市場化,從資金配置到定價,市場的作用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雖然外界多有改革不夠徹底的評價,但從結果上看中國的金融改革總體遵循「務實」的原則。「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和實驗,雖然可能不徹底,但符合時代和國情的需要,而且實際效果也很不錯。作者從金融運行的底層邏輯和時代背景,總結了幾十年來中國「雙軌制」金融改革的得失,同時針對未來金融發展趨勢和風險進行了大膽的預測和建議。金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創新之一,它使得勞動分工、規模效益成為可能,從而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的進程。正確認知金融規則,可以讓我們緊跟時代與國家發展的步伐,洞悉市場的瞬息變化,取得先發優勢。
《金融的價值》讀後感(三):因勢利導,價值共生——夜讀《金融的價值》
在例行繁忙的一周後,偶然一朋友機緣,我晚上拿到了黃老的這一新書,一氣讀完後,卻心思澄明,酣暢淋漓——這應該就是與書對話的歡快。
如今,中國金融、經濟領域的專家也許處在一個過度的「通貨膨脹」之中。在知乎、B站、抖音、公眾號中能夠看到很多論證充分,義正詞嚴的觀點,如果我都相信,或許我認為中國要垮了,又要稱霸世界了,美國要倒衰退了,又要崛起了。很多文章開頭引經據典,對一個事件進行了偏頗的分析,而對於問題的結論和意見,卻是陳詞濫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盡管細看,也很難增加自己的洞察。但是,許多業界大佬,對公式、模型運用得極好,可對中國問題的具體問題卻缺乏清晰的見解,使人對此難以親近。
所以,當我讀到黃益平教授的《金融的價值》時,分外驚喜。這本書剛剛出版,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金融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入手,探討今天以及未來的金融改革與創新。書中以作者在年輕時在鄉村參與農民糧食統銷統購的感觸與分析出發,分析了自歷史起,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是如何通過金融、貨幣手段,溫柔征稅,實現了我們早期資本的快速積累,也塑造了中國特殊的金融發展體系。整本書以當前金融體系中不同主體比例的變化為主線,串起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金融市場中種種讓人無法直接理解的現象,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解釋框架,也能夠和中國的文化和國民特點相結合。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種既有宏觀視野、又有理論基礎,更能關注現實問題的金融學讀物在今天能夠讀到總是一種幸運,讀來頗有撥雲見日之感,看到貌似不合邏輯現象背後都存在著管理與發展的博弈,不得不佩服作者洞察之深刻,創新之巧思。
在《金融的價值》的全書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黃老對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發展深深的自豪感和長遠的期望。今天的日本人還在用現金、美國人還在寫支票、而中國人卻已經在使用移動支付。為什麼我們的數字金融可以得到如此跨越地發展呢?也許你看過很多作者的專業分析,而在這本書中,黃老用「修長城和蒸汽機」的例子闡述了金融模式的改革本質是經濟發展增量的現實要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作為一個長期實施金融抑制政策的大政府,一個貌似長期保守的國家,金融領域的「入門者」,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能夠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位置並引發深刻的社會革命,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新的增量具有新的增量變革需要,因此引導了新金融手段的產生,恰恰這些新的手段能夠解決普惠金融落地的關鍵問題,即如何有效獲客,並設定準確的利率,本質是風險定價的問題(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數據,雲計算的應用以及我們每日在網路消費的日常行為積累)。這一剎那,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部財經類的書,而是一部中國的《槍炮、細菌與鋼鐵》,它從一個金融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歷史與當下。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絕非只有這一點,比如對我們金融監管機構的立場研究和從機構利益出發的「政策傾向」,對數字貨幣的「謹慎樂觀」,對「平台經濟與壟斷」的特性分析和建議等等文章的撰寫都能引經據典,中西合璧,可以說是了解中國金融發展階段和理解政策的佳作。
最後,黃益平教授本人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存在,他的演講和課程在B站上能夠找到,他在課上引經據典,博古通今,甚是好看。還誠懇地提醒大家「學這個賺不了錢哦」。甚至只是為了「吐槽」一下大家人來的太多還專門講了華爾街兩次來人太多的講座和之後的經濟危機,讓人甚至很難把這個課程看作是在清華大學中的嚴謹教學,而是像一位先生在同自己的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見解。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本人非金融專業出身,難免掛一漏萬,推薦此書實在是個人暢快。本書雖行文流暢,涉及知識背景多有細致講解,但內容上多是演講轉化,篇章間有一些重復,體系性稍弱。所幸只要深入,能知其要義。希望常讀常新,強烈推薦。
《金融的價值》讀後感(四):什麼是金融
《金融的價值》一書圍繞以回答什麼是金融為引子,介紹了金融作為一個學科、作為一門現實工具的現在與未來,由此明晰了金融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可能存在問題,最終明確了金融的價值何在這個問題。全書實際上是作者不同時期演講、評論等文章的合集,彼此之間難免有內容的重合,但重合的問題恰恰是「金融」這個主題下最為迫切也是經濟生活中最棘手的問題。因此,綜合而言本書對於初學者理解何為金融、對於經濟生活參與者把握當代我國經濟生活發展的重要領域均有裨益。
經濟和金融這兩個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關系撲朔迷離,二者究竟是並列或是從屬關系呢?實際上理解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解什麼是金融乃至金融價值的一個必要環節。經濟研究的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金融關注的則是如何實現資本的有效配置。從這個意義上看,金融當屬於經濟的分支。但是隨著經濟發展,最初金融服務的對象即產業資本讓位於金融資本,雖然金融仍然解決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問題,但是此處的資源已經由最初的產業資本變換為了自身即具有生息性質的金融資本,金融逐漸開始脫離於經濟成為一個具有(甚至可以說)更具生命力的領域。這種變化其實在經濟中並不鮮見,類似於金融與經濟,外匯與國際貿易也經歷了相似的發展,由此演變的自然是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二者之於國際經濟。回歸本書,正是金融與經濟間關系的這一變化,才有了本書中頻繁提及的第一個問題:金融是否服務於實體經濟。這個問題並不是我國經濟獨有的,事實上在2008年次貸危機後,全球都在反思金融與經濟間關系,一時間「產業空心化」、 「脫實向虛」、「脫媒」等詞語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報端,引起了普通民眾對金融討論的熱潮。但是正如本書所言,金融是否服務於實體經濟,現階段在我國可以總結為更具體的一個問題,即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這正是本書對理解什麼是金融提出的第二重問題。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系,麥金農教授所提出的金融抑制問題是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普遍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發展中國家紛紛進行了以金融深化或金融發展為特徵的金融自由化,我國也不例外。當然,正如本書所言,金融抑制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甚至到21世紀初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甚至利大於弊。但是金融資本先於產業資本、金融創新引導產業創新的當代經濟發展規律決定了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需要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解決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這兩個問題正是其中關鍵。
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既依賴於改革的不斷深化也需要金融創新。由此本書深入到了我國現階段金融體系深化發展的最新表現。一方面是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則是堅持以數字金融為主的金融創新與發展。雖然這些名詞似乎頗為拗口,但是它卻實實在在發生於你我生活之中。這或許就是現代金融的魅力:既可以是看似遙遠的而資產市場血雨腥風,也可是便捷的移動支付。當然也正是因為現代金融的如此貼近普通人,影響的規模也如此龐大,金融監管重要性日益提升。正是在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間的互動,助推著金融體系的總體發展,,二者的良性互動也正是金融體系合理發展的關鍵。
至此,圍繞著什麼是金融特別是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歷史、現狀與未來,作者給我們展示全面而生動的圖景。回到最初的問題,什麼是金融。閱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誕生之初的金融體系服務於經濟體系,是經濟活動受限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環節;現今這一作用同樣重要,但是金融本身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不斷加強,金融也正日趨成為一個獨立的環節。從屬關繫到並行關系的轉換,讓我們更多的關注金融體系,也更關注二者之間互動對社會生活的全面影響。』
5. 花旗ceo經濟學家 黃益平是哪裡人
黃益平是浙江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在人文經濟學會演講時作出上述的表述。
人文經濟講座由人文經濟學會主辦,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搜狐財經聯合主辦。
黃益平提出,從宏觀的層面來看,有三個主要因素對杠桿率起決定性作用。
第一,金融體系決定的。中國的金融體系由銀行主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通過負債的形式實現,所以杠桿率比較高。尤其過去增長速度很快,通過信貸來出增長,那當然杠桿率就比較高。
第二,跟政府的信用背書給一部分企業擔保或者軟預算約束有關。軟預算約束森茄尺導致部分企業不計後果、不計成本擴張,就會使得杠桿率上升速度非常快。軟預算約束對杠桿率上升還會導致的第二個影響,就是即使出了問題,但還不能夠簡單的把他給關掉,他不會輕易的被淘汰。在很多國家,倒閉是對杠桿率有致命打擊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一般來說如果企業杠桿率比較高,市場就會歧視他,市場一歧視他,他要不就被迫降低杠桿率,要不就自動退出市場。所以全社會、全經濟的杠桿率可以相對健康的發展。有個別企業出問題沒關系,這都很正常,總會有犯錯誤的市場和犯錯誤的企業家。但我們現在犯錯誤,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有可能是系統性的或者是准系統性的。而且這一些企業即使出了問題,還退不出,所以杠桿率就越走越高。甚至有的企業杠桿率太高了,他不得不借更多的錢來償還利息,否則他就活不下去。銀行也不得不借更多的錢給他,不然借給他的錢就壞掉了。所以有一個所謂的道德風險機制在這里頭,使得杠桿率變得非常高。
第三,跟過度追求增長的目標可能有關系。因為每一個經濟增長都有它的趨勢增長水平,此高如果我們追求的增長目標和趨勢增長水平差不多,意味著我們可以用常規的貨幣政策環境、財政政策來支持這樣的增長。但假如政策目標有一點偏高,而政府希望實現這樣的政策目標,最後導致的結果是政府增加投資,鼓納擾勵銀行多發貸款,來促使它增長。這樣的過程可能是一種頻繁的宏觀政策的擴張。在短期內,還看不到特別明顯的負面後果,只是看到杠桿率在不斷上升。等到我們看到的時候,當然可能就已經太晚了。所以現在也有很多人說,可能風險比較大。
尤其是,邊際資本產出比例(ICOR)直線上升,還是要追求增長目標,最後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只能用更大力度的政策擴張,來追求政策目標,也就是實際上會加劇杠桿率的上升。
黃益平認為上面的三點是為什麼中國的杠桿率會走得那麼高,遠遠高於很多其他國家的主要原因。並相信還有很多其他機制同時在推動,各種市場的因素等等。
黃益平分析說,國際上去杠桿的經驗,第一是要快,第二是要借貸雙方同時採取措施,不能光對企業或者光對銀行,要兩邊同時動手;第三是要從治理結構動手,而不是簡單把杠桿率壓下來問題就完成了。如果國企和國有商業銀行的行為機制沒有改變,即使把它壓下來了,這個問題很快就會反彈。因為治理機制,行為方式沒有改變。
6. 急!!!求一篇論文,關於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繼今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瀕臨破產而被摩根大通收購近半年之後,華爾街再次爆出令人吃驚的消息: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以近440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為收購談判「流產」而宣布破產。而在此之前很難有人能預料到,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也有人用「金融颶風」一詞比喻這場危機,無論哪種比喻,這場風暴以極快的速度震動了全球,與危機中心相隔一個太平洋的中國股市,也以2000點告破表達了悲觀的態度,花旗亞太區經濟與市場分析部主管、董事總經理黃益平在9月25日《財經網》校園行上海交通大學稱:「中國就是美國鏡子里的影子。」在這場世界性的浩劫中,中國註定不能獨善其身。
首先是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國內幾大銀行總共購買了美國證券業價值約200億美元的證券產品。在美國金融業面臨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產無異於把華爾街向地獄又推進了一步,而國內金融機構購買的證券產品也面臨著巨額貶值甚至清算的厄運。例如華安基金已於9月16日在其網站上貼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產品「華安國際配置基金」的投資風險,由於雷曼兄弟下屬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為華安國際配置基金所持結構性保本票據的保本責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為保本票據之基礎資產之一的零息票據的發行人,因此在極端情形下,華安國際配置基金將無法開放正常贖回業務,而且華安國際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參與破產清算而無法全額收回,甚至連該基金的存續也將出現問題。幸運的是,雖然銀行等金融機構因直接購買次級債產品是我國受次級債危機影響最直接的領域,但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經理趙慶明表示從目前公布的各銀行年報來看,這部分的風險是可控的。因此,經濟學家景學成指出更值得注意是次貸危機的持續惡化對中國股市的心理壓力。他說:「股市是個信心產物,如今周邊股市狂跌,投資者心理壓力沉重,這些都成為一塊巨石,加速股指下行的速度。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投資者恐慌情緒有著強大的傳染效應。」
除了資產縮水外,此次金融危機將引起外國投資者大量拋售中國資產包括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權、債權等,這可能對中國外匯和資產市場施加沉重的向下壓力,這也正是去年至今韓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外資機構投資者在韓國證券市場占據顯赫地位,他們在次貸危機中損失巨大,不得不拋售韓國資產,抽回投資,以救母國總部燃眉之急。根據韓國證券期貨交易所7月14日公布的數據,從2007年6月~2008年6月末的一年時間里,除了今年5月為凈買入之外,其餘各個月均為凈拋售,累計套現499億美元。在沉重的拋售壓力下,還在亞洲貨幣仍然對美元顯著升值之時,韓元已經早早開始對美元貶值。今年年初,美元兌韓元匯率還在950韓元兌1美元左右,到9月1日,韓元兌美元匯率已跌至46個月以來低點,近4年來首度跌破1100韓元兌1美元,韓國主要股指隨之暴跌。令人倍感僥幸的是,雖然前幾年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成風,但雷曼兄弟這家「舉世公認」的「華爾街一流投行」還沒有成為中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戰略性投資者。不過,雷曼在金蝶軟體、旅遊搜索網站「去哪兒」、天津融創集團、銅管製造商金龍集團等公司的股本投資將面臨轉手。其次,是對我國外貿業的影響。我國近年來GDP能夠保持高速增長,離不開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美國經濟的疲軟、金融形勢的持續惡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產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國金融業更加風雨飄搖,而這勢必對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沖擊。
海關總署9月22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扣除價格因素後,中國外貿出口數量同比增長12.5%,進口數量增長9.8%。與之相對,中國前七個月名義出口額增長22.6%,名義進口額增長31.1%。
中國實際出口增速下滑,自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有媒體報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曾於今年3月向商務部遞交一份報告。報告指出,自2007年9月以後,中國出口月度實際增長率已經從上半年的約20%左右降至10%以下。今年一季度,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3%,十分接近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的情況。
作為金融風暴的中心,美國的進口需求急劇下降。海關總署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9.9%,增幅下滑8.1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中國對美出口增幅首次回落至個位數。1月~7月,美國仍然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但在中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海關總署將中國對美出口減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蔓延和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須警惕次貸危機負面影響繼續蔓延,對其連鎖後果要予以密切關注。」海關總署在報告中指出。
實際上,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中國對美國出口。危機初步爆發時,部分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歐洲市場,同時,中國對日本的出口保持強勁,而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然而,當危機進一步深化,這些國家經濟先後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進口需求顯著下降。
這些因素在近幾個月逐步顯現。中國到歐洲出口已從年初30%~40%的高增長降至8月的22%。中國出口日本的情形與此類似,且下滑趨勢可能延續。除巴西以外,中國對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也明顯放慢,到俄羅斯的出口已經第二個月呈現負增長。
因此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認為,次級債危機及其影響的深入帶來的美元貶值和全球經濟放緩,將對我國出口造成較大影響。他還強調,由於出口製造商面向外需的產業重心難以在短時間內轉移,應關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這些企業的轉移成本上升,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最後,是對我國的挑戰也可能是機遇。毫無疑問這次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金融動盪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世界經濟,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這是美國100年以來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而當前的金融全球化使得這次金融危機蔓延的深度和廣度都要超過以往任何一次金融危機。從前擁有著數家世界著名投資銀行、掌管美國金融業16萬億美元資產規模的世界金融中心紐約也很有可能將讓位於倫敦或者東京,可以說世界的金融格局可能正在經受著滄海桑田般的巨變。對於中國來說,國內金融業的全球化水平相對較低,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對較弱,而這既可能是中國被此次金融危機邊緣化的「好運氣」,也是中國金融機構亟待克服的問題。
安永全球CEO特黎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反而為中資銀行提供了一個融入全球的好機會。他對近期中國工商銀行等中資銀行的海外擴張行動持肯定態度。他認為目前並購價格已經出現大幅下降,如果收購對象符合中資銀行的戰略利益,中資銀行可以考慮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著手走向海外。不過他同時提醒中資銀行,應借鑒美國同行的教訓,在業務擴張的同時,要保持穩定而良好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