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科技數字貨幣研究所
Ⅰ 數字人民幣概述
數字人民幣,又稱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e-CNY,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並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
在投放層,央行和指定商業銀行構建相應的數字人民幣管理系統,形成「一幣、兩庫、三中心」的央行數字貨幣核心體系;在流通層,流通機構需要對銀行核心系統、資料庫、POS機等進行技術變革,相關行業的業務流程也會發生變化;在支付方式上,「掃一掃」、「碰一碰」和線上支付是主要方式,其中「碰一碰」可在在線和離線兩種環境進行。
2019-2020年,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科技、京東數科等十餘家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機構覆蓋兌換流通各個環節,且均是所在領域的領軍企業。
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今,至少54家上市企業都在互動易、上證易等互動平台公開表達了參與的意向或公布了相關研究的進展,這些企業以軟體和信息服務、電子設備製造類企業為主,業務領域可大致分為監管技術、安全技術、銀行科技、錢包與支付技術、傳統設備改造和對接支付場景六種。
Ⅱ 商湯科技(SenseTime) 這家公司怎樣
這家公司是一家開放創新型公司,它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研發。是一家迅速發展的公司。
2018年9月20日,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向商湯科技授予「智能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稱號並授牌。
起源於香港中文大學,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創立,自主研發原創深度學習平台Parrots。 以「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為願景。
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的演算法提供商。
2014年,商湯團隊發表DeepID系列人臉識別演算法擊敗Facebook,在全球首次超過人眼識別率。
商湯科技的核心團隊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博士、碩士等;另一部分則是來自微軟、谷歌、聯想、網路等相關領域的從業者。
商湯科技已與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建立了深度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成立研究團隊。
商湯科技主研發的原創深度學習平台SenseParrots,對超深的網路規模、超大的數據學習以及復雜關聯應用等支持更具優勢。商湯科技還自主搭建了深度學習超算中心,大幅降低了各類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成本,並且縮短了開發深度學習演算法模型的時間。
Ⅲ 數字金融加速落地!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科技達成合作
4月27日消息,據《科創板日報》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 科技 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金融 科技 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和應用開發等方面展開合作,雙方加快人工智慧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創新和落地,包括將共同建立聯合攻關創新體,以應用場景為導向,共同開展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開發,加速推進金融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
Ⅳ 數字貨幣應劃歸為貨幣層次的哪個層次
數字貨幣正向我們走來。近期,一張央行數字貨幣(簡稱DCEP)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路熱傳,隨後4月1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宣布,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穩妥推進,並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數字貨幣將如何影響我們的「錢袋子」?又將如何與已無處不在的微信、支付寶「相處」和競爭?它的運營又將涉及和使用哪些信息技術?將為信息技術領域帶來哪些新機會?
數字貨幣是什麼樣的「錢」?
央行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節點推出DCEP有很多種猜測。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商務部CECBC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數字經濟商學院院長吳桐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2019年經國務院批准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研發,到今天這個時間節點應該是「瓜熟蒂落」。
至於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原因同樣眾說紛紜,有說DCEP作為官方支付手段,可緩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有的認為央行此舉是利用技術手段彎道超車,終結美元霸權、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應該說,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更為數字化的支付手段。「與紙幣相比,DCEP能夠降低發行與交易成本,流通效率更高,而且數據可以追溯。一張100元人民幣的發行成本是1元錢,而1元硬幣的發行成本是9角,每年還有大量損耗。」吳桐說。人類的貨幣史在經歷了「實物貨幣」「政府信用」之後,終於來到「數字貨幣」階段。
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DCEP究竟長什麼樣子?未來能夠「幹嘛用」和現在的紙幣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它類似於信用卡嗎?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DCEP是更便捷的紙幣。」歐科雲鏈(OKLink)商務負責人姜孜龍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同時,DCEP採取雙層運營制度,央行管理商業銀行,並不直接面向客戶。與信用卡類比並不恰當,但是離線支付的功能是可以實現的。在測試版中,應用具有碼支付、匯款、收款二維碼以及碰一碰的功能。「碰一碰」就是離線支付的功能。
「具體來看,央行數字貨幣的使用需要在手機上安裝DC/EP錢包,該錢包不需要綁定銀行卡,但是需要登錄個人央行數字錢包的賬戶。」賽迪智庫信軟所軟體研究室主任蒲松濤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進一步分析了其可能形態和使用方式。未來民眾獲取央行數字貨幣的方式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到銀行開通一個數字貨幣的錢包,直接拿著手上的現金,包括紙幣和硬幣,換成數字貨幣(櫃台辦理);第二類是直接用銀行賬戶的錢兌換數字貨幣;第三類是直接在場外交易。央行數字貨幣的轉賬方式可以掃碼或者碰一碰轉賬,掃碼可能需要網路連接,但是碰一碰功能不需要網路連接。
吳桐認為,離線交易的時間應該不能夠太長,畢竟這些交易是需要後台進行數據處理的。離線交易的設計是為了應對一些無網路狀態下的支付,這樣設計是希望進一步擴大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
在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官宣中,還提及了「前台匿名後台不匿名」的設計,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吳桐表示前台匿名,意味著交易雙方可以不知道對方的信息,進一步增強了用戶信息數據的安全性,但是在後台央行是知道交易具體信息的。
與微信支付寶存在競爭?
如今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已無處不在,所以當DCEP出來,人們一定會拿其與微信、支付寶進行比較。目前看,DCEP與微信、支付寶和人民幣都是一比一等值,「100元就是100元」,都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呈現方式,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
與支付寶、微信不同點在於,DCEP的功能與紙鈔、硬幣的功能是一致的,主要定位是替代M0,即人民幣數字化替代。「而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工具是M1/M2,當你使用微信與支付寶進行支付時是需要與銀行賬戶綁定的,簡單來講DCEP是這些工具的上層結構。」姜孜龍說。央行數字貨幣的貨幣層次屬於M0,而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貨幣層次是M1或者是M2。」
M0、M1、M2是什麼意思?M0是指流通中的現金;M1是M0+活期存款;M2是M0+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簡單來說,微信、支付寶是一系列金融產品的組合,使用微信、支付寶存放於零錢通、余額寶等錢包中是有利息的,而DCEP就是人民幣,沒有利息,這樣設計是為了讓DCEP有更大的靈活性,當需要有利息時可以有利息。」吳桐表示。
除了貨幣層次不一樣,央行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的信用背書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的背書主體是國家信用,而類似微信與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的背書主體是企業。
從數據安全的角度來看,使用DCEP用戶交易數據只有央行知道,但使用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用戶支付和交易信息騰訊與螞蟻金服是知道的。從這個意義上看,DECP的安全性會更高。
目前透露出來的信息顯示,試點城市蘇州從下月開始,公務員的交通補助金一半將發放數字貨幣,深圳一些銀行已經將DECP用於內部員工繳納黨費,雄安進行DCEP的試點商戶主要為餐飲、娛樂、零售等行業的知名企業。看起來,早期數字貨幣使用場景有限,尚無法與微信、支付寶「同日而語」。
「短期內來看,央行數字貨幣尚不會對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的地位產生根本性的動搖,只不過多了一種支付方式而已。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數字貨幣應用生態的逐步完善,不排除未來貨幣流通主要是通過數字貨幣形態的可能性。央行數字貨幣作為國家信用,每個個體與商戶都不能拒絕央行數字貨幣。」蒲松濤說。
DCEP的推廣方面不會存在挑戰,因為它是法幣,相當於支付寶、微信的上層結構,其目的是替代紙幣在鑄幣、運輸、存儲、防偽等方面的不便捷性與高成本。「而且我猜測支付寶和微信一定會快速行動,開辟與DCEP的兌換通道,快速開展DCEP的相關業務,這才是識時務的做法。」吳桐表示。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此前在網上公開課中表達了與吳桐一致的觀點,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是紙鈔替代,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具有國家信用,一旦發行具有強制性,必須要使用。而微信錢包和支付寶不僅僅是一個類似於記賬軟體的功能性軟體,還兼具理財、生活繳費、小額貸款等功能,未來數字貨幣發行以後,這些軟體肯定會接入數字貨幣的。
「DCEP的屬性決定了其必然採取雙層運營體系進行運營。事實上,雙層運營體系也是現階段紙鈔投放運營的體系,央行不可能自己向公民投放紙幣,因此央行在印出紙幣之後,商業銀行給中國人民銀行繳納貨幣發行基金,之後公民就可以在商業銀行的各個網點兌換現鈔。DCEP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用戶使用數字貨幣更加電子化,減少了鑄幣、運輸、儲存等成本,並不是一個特殊的運營管理方式。」姜孜龍表示。
使用了哪些信息技術?
因為DCEP的試點,股市上區塊鏈相關的概念股就瘋漲了一陣子,只要提及數字貨幣,大家第一個念頭想到的就是區塊鏈,想到了去中心化。但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被訪者都表示,在DCEP體系中目前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用到了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在其中起了底層數據支持的作用。現階段如果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還無法支持國家數字貨幣的運營。其中,網路安全、代碼設計以及運營體制方面均存在挑戰。蒲松濤說:「因為DCEP作為具備法償性的數字貨幣,任何微小的錯誤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沒有中心化機構在其中運營監管,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在承載價值存儲及流通方面都很難保持長期穩定運行。」
「作為人民幣的數字化替代,它必然要求中心化管理,所以在技術架構上,一定是採用中心化的資料庫,採用成熟的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吳桐表示,「區塊鏈目前只在DCEP的數字身份認證環節可能採用。」
應該說,央行DCEP的發行未來將涉及很多環節、很多技術,它將帶動的不僅僅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記者了解到,關於目前數字貨幣所用到的信息技術,根據公開信息,央行數字貨幣體系的核心要素為一種幣、兩個庫、三個中心。具體構成要素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用於支撐央行數字貨幣運行的底層基礎設施;數字貨幣是由央行擔保並簽名發行的代表具體金額的加密數字串;數字貨幣發行庫,人民銀行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上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基金的資料庫;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庫,商業銀行存放央行數字貨幣的資料庫,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央行數字貨幣私有雲上;數字貨幣數字錢包,指在流通市場上個人或單位用戶使用央行數字貨幣的客戶端,此錢包可以基於硬體也可以基於軟體;認證中心,央行對央行數字貨幣機構及用戶身份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統安全的基礎組件,也是可控匿名設計的重要環節;登記中心,記錄央行數字貨幣及對應用戶身份,完成權屬登記,記錄流水,完成央行數字貨幣產生、流通、清點核對及消亡全過程登記;大數據分析中心,反洗錢、支付行為分析、監管調控指標分析等。
從公開信息來看,除了四大商業銀行在數字貨幣上積極布局,三大運營商也參與了其中,而在試運營的過程中,許多信息技術企業都參與到其中。DCEP從發行到流通、投放、支付到監管等階段,參與到其中的產業環節主要包括了幾大方向:銀行IT改造、ATM機對DCEP支持、數字貨幣錢包APP(改造或新開發)、密碼保護、數字貨幣的監控與應用等,以上環節有望受益於數字貨幣新體系的建設。DCEP試運營信息公布,從銀行IT改造到POS機具改造、保密安全、數字認證等相關概念股又一路上漲。僅以終端來看,2019年,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2362萬戶,聯網POS機3089萬台,ATM機109萬台,這些設備的改造,將帶來巨大的市場。根據IDC此前的預測,我國2020年銀行IT投資規模將達到1488.7億元,同比增速10.2%。如果數字貨幣加速到來,銀行IT的投資必將進一步加大。
除了數字貨幣從發行、流通、投放、支付到監管等核心環節需要大量的IT技術,而在數據經濟時代,其未來應用同樣被看好。
從記者采訪中,受訪企業看好的是 「智能合約」應用,因為DCEP是智能化貨幣,已經具備可載入智能合約的特性,可定向流通,可追蹤。智能合約究竟是什麼,按照網路的解釋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
蒲松濤用了一個咨詢的故事形象地解釋了智能合約,「比如我們兩人約定做一個咨詢,1個小時為200元錢,我們沒有簽署紙質協議,口頭約定,隨後我們開始咨詢,合約會自動執行,如果是半個小時,會自動扣除您100元,執行完成後,錢如數進入我的賬戶。在數據經濟時代,智能合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隨著DCEP的應用環節進一步擴大,很可能在未來載入智能合約。
隨著央行不斷推進DCEP,未來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商湯科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開展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開發,加速推進金融領域的人工智慧創新研究。
關於商湯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合作,商湯沒有給出更多的說法。蒲松濤認為,從整個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大勢來看,數字貨幣和AI技術的融合創新具有巨大的潛力,將有望拓展數字貨幣的功能實現模式和價值體現途徑。但從短期來看,尚無法判斷二者結合所帶來的實際作用和價值。「目前可以想像到AI有可能應用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在支付的便利性上,AI使貨幣功能實現更智能化。其二是數字貨幣發行使用等方面,運用大數據AI實現預警。」蒲松濤說。
姜孜龍認為:「DCEP與物聯網技術將結合。作為數字貨幣,其在鏈下進行價值交換時,必須要聯通鏈上信息的相關設備,這一點來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不可替代的。」各種物聯網終端載入數字貨幣支付也同樣有可能。
相信,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貨幣將與各種信息技術越走越近。
Ⅳ 商湯科技是做什麼的
商湯科技是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原創技術研發的一家公司。
商湯科技以「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為使命和願景,自主研發並建立了深度學習平台和超算中心,推出了一系列人工智慧技術,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文本識別、醫療影像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和遙感等。
業務涵蓋智能手機、互聯網娛樂、汽車、智慧城市,以及教育、醫療、零售、廣告、金融、地產等多個行業。商湯科技已與國內外1100多家世界知名的企業和機構建立合作,包括SNOW、阿里巴巴、蘇寧、中國移動、vivo、小米、微博、萬科、融創等。
(5)商湯科技數字貨幣研究所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2019年11月,商湯科技當選人臉識別技術國家標准工作組組長單位,推進人臉識別國家標准制定工作,促進AI安全應用。
2020年5月,西安、哈爾濱、鄭州等千萬級人口城市的150多個地鐵站,依託商湯科技「SenseMeteor睿知智慧軌交平台」實現乘客刷臉乘車。
2020年5月,CVPR 2020首次以線上形式舉辦,商湯及聯合實驗室共62篇論文入選,並摘素有工業界黃金標准之稱的NIST FRVT五項第一。
2020年8月,被譽為「史上最難ECCV」的ECCV 2020上,商湯再攀高峰,共有60篇論文入選,並斬獲ECCV LVIS Challenge 2020及ECCV AIM 2020兩項冠軍。
Ⅵ AI四小龍之首的商湯科技,3年多虧損243億,仍為研發堅持投入70億
由於全球 科技 發展水平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為了提供更多的智能產品和技術,國內涌現出了以商湯 科技 為首的大批AI企業,但商湯 科技 已經連續三年陷入了虧損,這是為什麼呢?
社會 的進步促使各國正在擺脫對互聯網經濟的全面依賴,人工智慧成了新的時代寵兒, 2020年國內的AI產品創造了4000億的市場規模,這其中也涌現出了商湯 科技 等幾家實力不俗的企業。
創辦於2014年的商湯 科技 ,是一家主營人工智慧全產業鏈的公司,它憑借自身的實力,跟 雲從 科技 、依圖 科技 以及曠視 科技 合稱「AI四小龍」。
其中商湯 科技 憑借公司3593人的龐大科研隊伍,以及對AI體系的完整解讀和初步建設,一度被尊為「四小龍」之首。
然而發展已經有8年之久的商湯 科技 ,似乎越來越跟龍頭的稱號相去甚遠,從2018年開始,公司就持續陷入虧損的情況中。
截止到今年的6月份,商湯 科技 累計3年半虧損了243億元,而這期間營收卻只有99.75億, 如此強烈的反差讓不少人開始對商湯 科技 產生了疑問,這個提早入局的企業為何在發展多年後反而不及當初了呢?
其實近年來不僅是商湯 科技 出現了問題,四小龍里的其他公司都或多或少出現了虧損,其中依圖 科技 在2年半的時間內虧損了60億,甚至曠視 科技 在三年之內虧損了127億元。
由此可見整個AI行業內,正處於一個發展的低谷期,那麼造成他們陷入如此境地的原因是什麼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行業的發展還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 如今不管是 汽車 領域的特斯拉和比亞迪,還是手機行業的蘋果和華為,上至航天下到工業生產,幾乎處處都有人工智慧技術的參與。
面對全產業的體系建設, 不管是商湯 科技 還是曠視和雲圖等企業,都不能以一己之力實現智能化體系的建設,至少目前還不能。
所以面對強勁的市場需求,企業自身的技術和設備支持難以為繼,出現虧損也就理所當然。
而且從今年7月份開始,關於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嚴格管控,也成了壓在商湯 科技 等企業身上的一個重擔,如何在維護私人信息和安全的同時,妥善將人工智慧的潛力開發到最大化,這成了各大AI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因此正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多重影響,才會讓「AI四小龍」虧損連連,那麼面對這樣的困局,他們該如何應對呢?
對於技術型企業來說,盲目開拓市場只會讓企業的資金鏈出現斷裂, 最主要的還是要從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上進行提升。
為此商湯 科技 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的研發投資,從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商湯 科技 累計投入了 70億元 的研發資金,而這三年多的全部營收才不過90億,如此看重技術投入,說明商湯 科技 正在努力滿足全行業的技術需求。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 商湯 科技 對人才的關照程度也是非常強的,公司上下員工有5000多人,教授級別的人才比比皆是,而整個2020年,商湯 科技 為這些技術人才提供的薪酬總額高達15.69億元。
因此正是靠著對人才的大力培養和扶持,商湯 科技 才會在虧損的情況內依舊維持自身的地位,截止到今年年中,商湯 科技 累計擁有了 8123項 技術專利,為將來適應 社會 行業需求提供了技術支持。
不過雖然商湯 科技 正在「燒錢」換市場,但是其究竟還能夠燒多久是一個問題,畢竟該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做依據,如果商湯 科技 燒光最後一分錢仍沒能實現全體系的建設,未來該何去何從呢?
從2018年開始,商湯 科技 就不斷申請領取研發補貼,截止到今年已經累計拿走了10億元,如果不能盡早取得成就,商湯 科技 的市場地位恐怕就會發生動搖。
未來商湯 科技 能否一飛沖天,實現行業突破領先呢?大家有什麼好的看法嗎?
Ⅶ 融了4.1 億美元的商湯科技,憑什麼如此值錢
12月30日,商湯科技正式登陸港交所,一度漲超21%,市值超1500億港元。招股書顯示,富途與中金公司、海通國際、匯豐等共同擔任本次IPO的承銷商。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報告,按2020年收入口徑,商湯科技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慧軟體公司,並以2020年11%的收入市場份額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體提供商。
出自商湯科技招股書
自成立以來,商湯科技在各項全球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並擁有8,000多項人工智慧專利及專利申請。
根據沙利文的報告,以2020年收入計算,商湯科技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智慧軟體公司,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體公司,市場份額達11%。
面對如此高增速的市場,和領先的市場份額,商湯科技的發展前景值得看好。
Ⅷ 商湯科技IPO,被資本熱捧的AI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今天,AI已經成為了一個所有人耳熟能詳的名詞了,各種各樣的AI公司層出不窮,行業中最耀眼永遠只是塔尖上的少數……
曠視 科技 、依圖 科技 、雲從 科技 和商湯 科技 就屬於這一類少數派,這四家企業也被稱為「AI四小龍」。
最近商湯 科技 開始IPO,我們就從它談起,來看看AI這項業務到底行不行。
商湯 科技 屬於含著金鑰匙長大的鄰家小孩,學習能力出眾,自然也特別受到金主爸爸的疼愛,從來都不缺錢,喊一聲,就有資本送錢來了。
商湯 科技 成立之初就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眼識別能力,自研演算法在人臉資料庫中的識別准確率高達98.52%,3個月後,商湯把這一數字提高到了99.55%。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顯示,商湯 科技 從成立到現在,共獲得了12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52億美元,投資人遍布國內外。
其中不乏阿里、蘇寧這樣的國內互聯網巨頭,還有招商證券、中金證券、東方證券這樣的國資券商,還有高通創投、軟銀這樣的國外頂級創投機構,厲害的是,這裡面還出現了萬達的身影。
簡單來說,商湯 科技 既被國內看好,同時也被國外看好,即被互聯網行業看好,還能被傳統行業的房地產商看好,大有未來 科技 之光的架勢。
當然,它也確實用一系列的實力證明了自己。
2016年,商湯 科技 研發的自動駕駛平台刷新了行人及車輛識別領域的世界紀錄,2020年,商湯 科技 又完成了首個專業用人工智慧晶元STPU流片,2021年,商湯又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視覺模型,參數超過了300億個。
我們過去的文章里經常說,研發是一個 科技 企業的立身之本,商湯 科技 確實是做到了。
招股書上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商湯 科技 的研發費用佔比分別是46%、63%、71%,他一家公司就囊括了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以及3593名科學家和工程師。
但是,在光芒的背後,是一談到賺錢就掉鏈子,這也確實挺尷尬的。
在充足資金與研發人員的投入之下,商湯 科技 在全球的各類競賽中拿到了70多個冠軍,發表了超過600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000多個專利申請。
但是,根據商湯 科技 的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商湯 科技 的營收分別是18.5億、30.3億、34.5億、16.52億。
看著還不錯,但同期他們分別虧損了34.28億、49.63億、121.58億和37.03億,三個財年加上今年上半年總共虧損達到了242.52億。
融資來的52億美元基本上快虧得差不多了。
一邊是技術的綻放與資本的熱捧,另一邊是長期陷入利潤不佳的窘境,商湯 科技 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我們從技術,市場供需這兩個緯度來看。
第一、再好的技術落地都需要時間。
我們在過去的文章里談過關於產研結合的問題。
科技 的發展,企業的壯大是需要讓更多的研究和專利能落地商用的。
雖然商湯 科技 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諸多論文,而且專利數量也相當龐大,但作為一家企業來說,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能讓技術落地,並且推向市場,被市場所接受,而不是單純的秀論文數量。
而且,在技術深度方面,商湯 科技 擁有自己的獨占技術其實並不多。
它的很多技術和專利是根據公開論文,開源代碼的基礎上實現的應用,雖然讀懂這些公開論文的門檻很高,但對於人才濟濟的 科技 大廠來說,這不是什麼太深的護城河。
比如在活體識別這個領域,玩家不僅只有商湯,雲從這樣的AI 科技 ,網路、騰訊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淀。
網路錢包用的就是自家的技術,騰訊的微眾銀行用的也是自家的技術。
前邊提到的人臉識別准確率,網路在2015年達到了99.77%,刷新了商湯的紀錄。
面對BAT這樣的老牌大廠,商湯的技術護城河仍然是一個問題。
第二、市場供需還未爆發,業務領域細分且垂直。
不了解AI的人彷彿都覺得AI是個筐,啥都能往裡裝,萬物皆可AI。
客觀來說,AI是未來沒錯,但它並不是對現有產業的顛覆,更多的是一種賦能,高效的賦能。
比如用AI賦能垃圾分類,用智能化監管代替人工監管;比如AI賦能葯物研發,谷歌就專門推出了可識別蛋白質結晶的AI系統,用於葯物開發。
本質上,AI的價值是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解放生產力。
AI這個賽道非常的廣闊,實際上的業務十分細分、垂直。
目前被應用最多的是計算機視覺識別。
2020年中國的計算機視覺識別市場規模也不足150億,這個規模的產業,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能和手機、 汽車 這些萬億產業相比。
小池塘也很難養出大魚來。
另一方面,國內AI產業化高度依賴於政府項目,比如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商業幾大板塊。
商湯 科技 的業務中,87%的業務都是來自於智慧商業和智慧城市兩大板塊。
但這也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AI四小龍並沒有獨立獲取項目的能力,項目真正的來源都在一些央企總包方手裡。
智慧城市聽上去很美好,可城市的智能化改造是一項大工程,項目周期至少需要3年,涉及的流程繁多,商湯等AI新興勢力所做的事只是諸多環節之一。
由於AI產業的碎片化特徵,這就導致不同的用戶需求不同,無法用同一個標准去面對所有人,這自然就很難形成規模化。
項目之間的差異,使得上一個項目的方案在這個項目無法適用,虧損就成為了常態。
從市場競爭的層面上看。
華為、騰訊、網路這些平台型巨頭都在切入AI領域,甚至傳統的半導體企業,比如德州儀器、英特爾、英偉達都在半道研發自己的AI解決方案。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AI被廣泛應用的安防行業當中,安防行業的原生巨頭海康威視也在研發自己的AI解決方案,而且相對於商湯 科技 來說,海康威視本身就是終端生產商,更具有拿項目的優勢。
僅以營收比較,2020年,商湯的營收24.5億,而海康威視的營收635億,換句話來說,商湯的規模只有海康威視的5%不到,海康威視對商湯具有碾壓優勢。
上面所說的這些問題,不僅僅是針對一家商湯 科技 ,而是整個AI產業的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其實,我們仔細對比一下AI四小龍,會發現這幾家的處境都出奇的相似。
從過往的財報來看,AI四小龍都是虧損比營收多,營收越多,虧損越大。
這四家企業的崛起,都和中國安防攝像頭的升級息息相關,簡單地說就是吃到了政府升級安防項目的紅利。
面對越來越多的虧損,投資人很著急,四小龍也很著急,所以在最近一年多時間里,四小龍都在集體沖擊IPO。
作為 科技 企業,四小龍大書特書的都是自己的研發投入,曠視 科技 、雲從 科技 和依圖 科技 ,研發佔比都超過了50%,商湯 科技 的研發佔比更是高達70%。
在這些漂亮數字的背後,還得回到怎麼樣找到盈利模式這個本質的問題上來。
我們可以把視線轉向另外一家AI企業,號稱AI晶元第一股的寒武紀。
當年風光無限,成功登陸科創板的寒武紀,最高市值高達1191億。
但後來,整個股價一路走跌,市值只剩下406億,跌去6成之多。
寒武紀也是長期在研發上高投入,在AI晶元產業同樣面對來自華為、網路這些巨頭的夾擊,自身造血能力不夠,導致市場不看好。
對於一個 科技 企業來說,它跟平台型企業不一樣。
京東持續虧損了12年,但它的商業模式很清晰,京東用12年的虧損回答了市場一個問題, 淘寶天貓跟我競爭,我憑什麼能活下去?
答案是京東用巨資砸出來的基礎物流設施,這是京東底層的護城河。
不解決根本的盈利和路線問題,即使上市融到了更多的資金,企業也只是拖延時間而已。
當前AI四小龍們還沒有一條明確、長遠的盈利模式。
不管是從技術上,還是未來的發展路徑上,並沒有一個可以信服的指引給到市場,自然也很難得市場認可。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經常說技術是 科技 企業的立身之本,但我們也要時常問問自己,這些技術是不是我們的客戶真正需要的?假如騰訊和阿里也要做這項業務,憑什麼我能活下去?
回顧一下前輩們,台積電的技術很牛逼,全球第一,但這項技術的根基是在台積電創新的晶圓代工模式。
明白客戶需要什麼,比追求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可能更為重要,利潤思維,一定不能捨去。
當然,AI未來一定是一門大產業,現在它仍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市場還沒有快速發展到那一步,還需要更多的積累。
我們的AI企業還需要時間,需要盡快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和領域,助力和賦能更多的相關企業實現產業的升級。
但是,這個前提是路要扎扎實實地走,別貪快,貪快就容易摔倒。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