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數字乾元央行數字貨幣

數字乾元央行數字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5-16 12:45:36

1. 請教如何識別古錢幣的真偽

首先是聲音辨別法,古錢幣年代越久遠,其內所含的錫、鉛等雜質流失越多,聲音聽起來也就越沉悶。相反,年代越近的,聲音聽起來越清脆。

其次是觀察銅色法,一般古幣的材質有青銅、紅銅、黃銅、白銅等之分,青銅幣易斷裂,黃銅幣不易斷裂磨損,白銅多為樣幣用材。明代以前錢幣大多由青銅鑄成,沒有黃銅幣,如果發現明代以前的黃銅錢幣,要多加小心。

第三是沸水燒煮法,古幣上往往附著紅綠銹或傳世的黑色銹,真錢銹是過長時間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而偽造的假銹經沸水燒煮容易脫落。

第四是鋼針測試法,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把縫衣服用的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往往是真銹加入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
風格斷定法。每個朝代鑄造錢幣都有自己的風格,可以根據這個特點來鑒別古錢幣是否屬於偽造幣。還有一種比較版別法,早期古錢幣都是由手工鑄造的,即使用來鑄錢的母錢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錢幣之間多少會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一批錢幣,它們的版別一模一樣,甚至局部的缺陷也絲毫不差,就應該懷疑有作偽的可能了。
2、形制特徵辨偽
古錢幣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規格,製作粗精優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徵,為鑒定錢幣的真偽提供了依據。如漢代以前的圓錢為平背,漢以後至明代的古錢多數面深背淺。但西漢三銖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太貨六銖、天策府寶、部分宋徽宗的錢、金朝的錢、大元通寶(巴文)、崇禎與天啟、咸豐大錢等,一般正背兩面均深。六朝五銖錢比兩漢五銖錢面背均淺,文字筆劃較細,輪廓不正者居多,錢形較小。元代錢除至正通寶較精美外,其餘輪廓均較淺,錢肉漫接;至正權鈔背面錯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斜一邊,背文筆劃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啟(徐)、天定、天佑、大義、龍鳳鑄工精美,但錢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義略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陳文帝五銖「朱」圓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寬,「五」字對頂成上下兩等腰三角形。中國古錢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北周鑄造的錢最精美,前三者俗稱「三絕」。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鑲嵌上去的金質,與錢肉平,不突出,不內陷。泰和重寶折十篆書錢,其錢肉平整細膩,無砂眼,內外廓對稱,粗細均勻,文字深峻,筆劃之間無粘連,字縫內、內外廓與錢肉的轉角處無雜物,泰和二字與內外廓既靠近,又不粘連,而且文字、內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圓角。以遼錢、大歷、建中、會昌開元、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元代錢(除至正外)等品質最低劣,大多數面背內外廓迷漫不對稱,流銅、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寶,太平百錢大小不一,輕薄簡陋。中國古錢最輕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為最,俗稱「能浮於水」,直徑一般在1.5~1.7厘米之間,錢小穿大,錢文筆劃細小。涼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筆劃間常有流銅,錢文不甚清晰。龍鳯通寶有大樣、小樣兩種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樣較少見,小樣的「鳯」字內「烏」字下部有斷足點,猶如防偽暗記。……
經錢幣專家鑒定,在我國曾先後出現過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錢幣,有的還上了圖譜。現例舉如下:天策府寶背有文字的鐵錢與鉛錢、「齊之化」三字刀、齊九字刀、寶字布、寧字布,漢代的「五鳳」,唐代的「證聖」、「大足」、「寶歷」,五代的「鳳歷」、「廣順」。這些錢幣均屬偽造。
其它方法辨偽
除採用以上幾種主要方法辯偽外,還可以聞其氣、舔其味、聽其聲、衡其重等等。這些辨偽方法對古銅幣來說,一般很有局限性,而且有的難以判定準確。在此也作一簡單介紹。
(1)用鼻嗅其氣味。此法只對有氣味的塗料才有效。如用松香製作粘合劑的塗料作成的偽銹可以嗅出松香味來。一些無味的偽銹直接嗅不出氣味來。只有用火焚燒偽銹後,才能嗅出氣味來.前面已經談到了。
(2)用舌舔其味。此法只能對部分有異味的偽銹才能舔出來。如用鹽鹵溶液浸泡過的偽錢幣呈咸昧。而且真銹、偽銹均有微毒,用舌舔不衛生,不宜採用。
(3)用耳聞其聲。
用錢幣往台板、玻璃板、硬地板上拋擲,聞其聲,別其材質和傳聲性能。此法往往不甚准確:錢幣的大小輕薄不同,銹蝕程度不同,錢體有無損傷等等,都影響錢幣的傳聲性能,難以判定準而且用此法有損錢幣品相。在前面「材質、金屬原色、聲音辨偽」中已經提到,不宜採用。
(4)衡其重。
古錢幣配料不準確,形制大小有差異,銹蝕磨損程度不同,同一品種規格的錢幣其重量也有差異。就算與真錢比存在重量差異,也有可能是以前未見過的異品錢,也很難肯定是偽錢。因此,對古銅幣的鑒別真偽,測其重量差異,難以判斷准確。

2.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對應什麼樣的字體 還有貨幣

1、商朝:甲骨文

2、商周:金文

3、秦朝:大篆、小篆

4、漢代:草書、行書、隸書

5、唐朝:楷書

6、宋朝在此基礎上添加、運用宋體字。

7、蒙元用漢字,蒙古文字,八思八文。

8、遼代用漢字,契丹字。

9、金代用漢字,女真字。

10、西夏用漢字和黨項字。

11、清朝用漢,滿,蒙,藏四族文字。



一、貝幣

是我國最早的一種貨幣

二、先秦銅幣

布幣、刀幣、圓錢

三、秦漢銅幣

秦、漢半兩、兩漢五銖、新莽錢幣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貨幣

王銖錢

五、唐、五代銅幣

開元通寶、年號錢、五代十國錢幣

六、兩宋銅錢

北宋銅錢、南宋鉛錢

七、遼、西夏、金、元銅幣

遼代銅錢、西夏銅錢、金代銅錢、元朝和元末農民起義銅錢。

八、明、清銅錢

明、南明和明末農民起義軍銅幣,清、三藩、太平天國銅錢。銅元

九、鉛錢、鐵錢

十、金、銀和金、銀幣

黃金和金幣、白銀和銀幣

十一、紙幣

北宋交子和南宋會子,金、元紙幣,明、清紙幣。

3. 我有一個錢幣比較好的,不知那裡可以評價

古錢的作偽與辨偽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錢幣真偽的竅門,得心應手

4. 古代錢幣的古代錢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1368-618年 。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辨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祐元寶
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祐元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清代晚期,交通暢達,商業繁榮,民間資本活躍。除官錢局發行錢票投入流通外,民間各大錢庄和商號也紛紛發行鈔票,當時稱之為「花票」,票貼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圖案,其內容取材於歷史典故和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運用傳統的表現手法,在同一畫幅內,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邊框內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聯成一組連環畫。四周邊框的圖案,均為象徵吉祥的花草,如梅、蘭、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雲紋、金錢紋、幾何紋等,線條流暢、舒展,完全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風格。庄票正面四周的邊框內印有用正楷抄錄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數取材於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羲之《蘭亭集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蘇洵《辯奸論》、蘇軾《前赤壁賦》等等,內容由各出票店號自行選定。
湖南有一種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則稱之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會後,影響極其深遠。它像一般銀錢一樣成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貨幣功能。發行花票的各錢庄和商號資本充足,不怕擠兌,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可。花票的發行,為繁榮地區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時間不長,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領域。

5. 古代錢幣

貝類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天然海貝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618-1368年 ,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先秦貨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辯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三國兩晉貨幣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南北朝貨幣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唐貨幣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國貨幣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佑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jing(左右結構,左為『王』字,右為『景』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遼金夏貨幣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佑元寶

宋仁宗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http://www.guxiang.com/lishi/baoku/qianbi/image/song/004ajpg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佑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佑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元代貨幣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作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佑元寶

元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明代貨幣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德熄(音聰)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音義)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清代貨幣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6.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6)數字乾元央行數字貨幣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7. 古代有哪些硬幣

總目錄
第一套 1955 年 - 1964 年、18 枚 0.37 元
1965年至1970年間暫停發行
第一套 1971 年 - 1992 年、66 枚 1.65 元 共 2.02元
第二套 1980 年 - 1986 年、28 枚 12.6 元
第三套 1991 年 - 2001 年、31 枚 16.5 元
第四套 1999 年 - 2010 年、45 枚 29.7 元

8. 關於貨幣起源和貨幣職能間的一個矛盾

先生說的貨幣制度的起源和性質:
(1)了解貨幣的起源仍然是唐代,「管」(也稱為「貨幣國家的責任。」)這本書「管」演講的多個縣代表國家建立「日禺的,黃金開始在韓宇,寶石也野在南,東和西兆從周7個萬巴里,水邑土關之旅可以不通過。以前國王的過境的,真正的難度,因此其重珠硬幣,金幣,刀幣的硬幣三枚硬幣在非填充在溫暖的家也吃不填也保持在全財物口老國王科舉,和平的世界也。「這一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幾乎變成了一個結論,與貨幣的起源主流意識。 (2)唐代肯尼迪北說,張九齡,土地貸款,白族,長江陵人的代表。
情況下,開元二十三年(734)三月九嶺書面:「敕會上提出私人鑄錢」中指出,「的古蜀小米是不是在幣帛大小,是通過貿易的錢。德北京鎮遠十年(794),土地潛力,部分和吳稅收恤和姓六「,說:」老國王害怕的事是相等的第一級成交困難的准立法貨幣掛部分應該增加:「錢貨的宮殿。「憲宗元和元年(806),李白說:」加的夫方式天堂無常,它是歲有豐富必然是惡的;地球李是有限的,所以材料是有限的,所以物質利益父萎縮。坐在稱為真正的必然,但金錢刀布的商品,當交易時,抓住敬之。 「穆宗東西長第一年(821),部尚書楊羽靈江,王用金錢和貨物的權利,留或不通便的不懈移動。」(3)這紫色的言論便利貨物交換技術的角度的觀點和維護政權的實際需求,解釋錢的來源,認為貨幣是望帝見著人性化的設計和製造的了解非常膚淺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主視圖。的外幣代,解釋為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品,從而混淆貨幣和商品交換的起源之間的內在聯系。錢的問題的性質,從而防止一個正確的認識。在該視圖中的貨幣實際上是統治者的權威,是流統治階級的工具,是治國安邦報道,這是不可能的貨幣交換的商品的情況發生,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的本質的貨物。的目的,這種膚淺和錯誤的貨幣起源的理論,決定把它理所當然的,貨幣的本質上的謬誤。這個級別的認識,並在西漢時期司馬遷舉行的NGS交易路通中,玳瑁金錢刀布的硬幣燕「貨幣自然產生的論證,而毫無疑問,在理解的道路上是相距甚遠。司馬遷,同時認識到,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但他這一代的貨幣和商品生產和交換聯系起來,說:「玳瑁金錢刀布幣」NGS貿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正確的,客觀的參數的起源的錢,唐代統治階段只接受「管道」鄭說,並沒有認真研究思想。
角色管理的特點:
日本商品的權利之一,未來的交易,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涉及社會,經濟,和第二,貨幣總量的融合與分散的調整價格水平,操作手柄的嚴重程度,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同時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的權利,就必須調整貿易和產業之間的關系,發展商品經濟在封建治理的最佳內允許的范圍內,並購限制地方勢力的鞏固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貨幣管理,包括流通中的貨幣管理,從國家的起源的理論的金錢和貨幣精髓工具在啟動一個總的指導思想統治階級的唐代貨幣管理,貨幣生產鑄造權和分銷權流轉右場被壟斷的政府和國家權威,並允許私人染脂肪。
結論:
上面的字上面可以看出,唐代的貨幣思想的繼承和沉迷於「管」和西漢時期的貨幣學說的,但也有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進展,一些觀點也更清楚,但在一般的現代化水平,而不是一個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並仍停留在一個固定的說和理解系統的光。這個級別唐代的意識,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的新形勢相比,顯然是太落後,反過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唐代統治階段仍然相信,在權威的貨??幣和全國的的當前財,世界的工具,這樣的焦點可以使用的財政和政治貨幣的原則,不自覺地改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法律和的要求採取行動,這是不可能的,以滿足經濟發展中的貨幣需求,所造成的矛盾和沖突之間的金融利益,政治利益和經濟自然法則的財政目標。貨幣的歷史發展的貨幣

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貝殼在青海省媽媽家的秘密文化馬廠類型和您的家庭文化墓葬已被發現。貝殼,甚至說,該集團的原始貨幣。貝殼卡約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還發現,石,骨殼,外殼和銅殼,反映商品交易所的程度。從嚴格意義上講,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直到鑄造後孔圓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先類型的單一貨幣。王莽復古改制,一旦恢復使用刀,布幣,但它的時間太短了。直到民國改元連續王兆星金東帝汶數量的變化,發行硬幣大小的不同病情輕重不一,錢文不同,但側孔圓錢仍然有增無減。今天,古錢,傳世的很多,當一批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唐代,宋代的餃子後,另一個子。元代正式發行鈔票,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但民間商品交流和經濟交流的方孔圓錢。格爾木農場平原農田在1958年發現了超過400個的元代陽性,第一年的鈔票,多品種的數量,保存好,在全國是罕見的。 1956年,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項目,一旦發現了76博絲撒對銀青海的一次是在公元5-6世紀中亞交通的重要通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量3.8克。積極的人像之王,國王的肖像不同的銀點A,B兩個樣式。 -A在一個新的頭冠,冠在城垛形飾冠的側面和後部的結束後的帶鋼發送警惕背後的兩個浮動飾球形,時代相關聯的球形吊燈,他的臉近肩膀上的碗,羅女人銘文線KADIPIRVCI(成立於剝離,斯里蘭卡)。 B-主錶冠,錶冠上的前後翼狀物體,後之冠,是一對的一對翅膀。 A面在冠頂部前一個帶狀的物體漂浮的肩膀,和警察後相對說。 A型,B-背面圖案是相同的,一般薩珊朝銀瑣羅亞斯德教壇五角星(ER元五角星)和新月形的火焰,火焰祭壇的兩側。的犧牲的祭壇兩側各一個相對而立。許多碑刻的背後說鑄造的位置志。西寧市城市隍廟街出土。從波斯薩珊朝卑利Luz的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北部和南部)。工具論
貨幣與唐代產生的貨幣流通權由政府壟斷貨幣的管理,鑄造及分銷權的統治階級的總的指導思想出發,和權威的國家,不允許私人資本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唐容納九嶺中國,所以垂直私人鑄??造的情況下,擴大討論的結果。 「的共青Qunguan,有建議,將」。李林甫,裴堯卿,肖桂和其他人認為,「金錢貨幣的權利,根據絕對強奸虐待今天啟門古老的禁令,但,怕小人荒廢的農名利,和邪惡的濫用安裝總幹事不便。劉秩彈簧貸款儀上,系統地闡述了的薄荷權利是「生活的權利,而不是假的人。後來,陸貸款明確強調貨幣「為禮泉國家,守在宮中,不以任何的下一個」。都還認為,「隰有去銅種植的確定應歸屬上的」誠意「是在固有的國家削減服務,權利和缺點良性數量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的縱向中國私人鑄造的運動,但沒有得到認可,貨幣鑄造的生產權,為國家的特權的指導思想是非常明確的。貨幣

總結的起源,錢煤介導的商品交換,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的貨幣的起源,指出在殷商王朝時期銅殼「之前夏商,骨,貝殼,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殼的裝飾品的貨幣以來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皇帝時期,由於機器時,中國貨幣從使用的外殼四,五千年後的貨幣的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上中國人的祖先掌握了治理爍金屬技術的東西,有些陰,商代墓葬後,會議土壤青銅塊,這些可能是最乾旱的金屬貨幣。
乾旱期分析貨幣易貨貿易後,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後,隨著經濟的減少不同階段,不同部落早期的貨幣是不今天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斧,心,魚,網格設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成的價值形態的演變。形式的價值 - 擴大的價值形式 - 一般價值形式 - 貨幣形式,這樣的歷史。應該從發展過程:首先,錢是一個歷史的經濟部門。的出現和發展的交流商品和商品。二,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自發產物,而不是發明,談判或法律的結果。再次,貨幣兌換產品的發展是勞動和社會之間的矛盾的結果私人驅動的發展
現在,出土的一些小批量的實際形狀的表面體積子,和,土埋出現在秦燕,商業埋葬。因此,許多舊硬幣收集研究人員是這類初賢,供應商的貨幣。

古錢幣的簡要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商品生產,中國貨幣的起源,有證據可以檢查商代時期的銅殼「之前,夏商,骨,貝殼,石頭外殼,陶貝已經開始流通。發展的裝飾品的貨幣殼,因為可以追溯到皇帝時期,由於機器的時候,中國的貨幣從使用的外殼已經四五千元貨幣的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上中國人的祖先主金屬冶煉技術,並有一些墳墓上的會話殘疾人的青銅塊,這可能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分析貨幣在中國生產的,經過長時間的易貨貿易階段。與地面不同的經濟少,不同部落的早期貨幣是不一樣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出土的今天:??如斧,辛,魚,網格與實際的形狀和體積小,一些小批量挖出的泥土埋葬秦之前的商代墓葬。因此,許多的舊硬幣收集研究這些類作為商代早期的貨幣。的
先秦的貨幣
在西周,東周時期秦統一中國之前。因為生活的部落(國家)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幣廠開始一段時間後非典時期,其主要生產工具原型薄荷。據考證,有四個主要來源:生活的森林地區,林農剁斧,戈混合武器的原型分析薄荷,這些薄荷根據地域差異,正文地名符號或字母的數量,這個標準的傑作土地,一直延續到清代共和國。 A型鏟生活在農村地區,逐漸成熟的軌跡鑄造布分析。更多的區域在表面的湖面,獵魚的行業,它的造幣像圖騰的部落生活,喜歡它的名字,如重量等等。在手工業發達地區,同一時期的貨幣顯示了自己的水平,文明,方孔圓錢或圓孔圓錢。這的貨幣是模仿主軸,或仿玉,但它仍然是一個謎。但你當然可以使用公園的錢部落文明的發展。
秦漢貨幣
在春秋和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華湯顯祖投創紀錄的形狀相吻合天的地方大世界方孔圓形重量硬幣。質朴的文字書的印章,其嚴重程度的大小不同,現在俗稱的先秦一半或戰國一半的半兩貨幣。秦始皇統一中國。秦恆統一的特洛伊基礎地面,統一秦半秦一半。但投行不久,由於龐大的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減肥,更輕的暴政。
漢劉邦起兵開始,以提高軍事中午,鑄錢。錢文熙秦勇一半的兩位老人的名字。但實際重量只有約三銖。鑄造,並允許私營部門。因此,大多數的小薄,淺的文字小篆體半兩,漢半兩。一半的錢,由於政府和人民的演員,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因此種復雜的,在沒有收集完整的。由於兩錢半的反復減肥和光錢的問題與不足,導致的經濟危機通過減少信貸,漢和軍國主義的國家,下令先下手為強一半的錢,投三銖的內部及發行的白鹿皮幣(當值四十萬),和外部的問題,百金三品,鑄造含銀錫,龍,馬,龜三個獨立的價值三千元,500,300元,低於價值的貨幣掠奪財富的人。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鑄造的五銖,五銖錢歷時近七年,八百年的時間。鑄造中國的貨幣最長的。留在人間,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分類復雜。錢

王莽時期照片2002年(公元七)王莽,已經進行了三次貨幣改革,鑄造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首先改變的主要貨幣,鑄造56大泉和契刀「,」錯誤地「三高虛值的硬幣,第二(AD)廢刀的錢九禁令的五銖行大小泉」大泉50「與」小泉直「,因此,這兩種硬幣,已經廣為流傳。第三方面的改革,開始成立兩個(年度數十年),執行的寶貨。中山區五五路(金,銀,銅,龜,貝)六(朱品,貝貨,布品,龜寶,白銀期貨,黃金),共38個產品。
雖然貨幣體系是混亂的,但鑄錢質量代的鼎盛時期,王莽第一次鑄錢師傅說。王莽錢書法,使用,掛錢香水,鑄錢無論圓錢,刀幣布幣,輪廓,高挺的,保護是非常好,這樣的文字,所以流傳下來的貨幣,可愛的,不可抗拒的手。 />三種貨幣
魏,蜀,吳所謂的三國演義,這一時期貨幣體系的復雜性,再加上飽受戰爭蹂躪的未知的歷史記錄現在已經關閉了三國時期的貨幣,它是很難投地和鑄造解決方案分鍾。
三時不同的地區貨幣體系的變化,在
蔚為五銖
四川鑄造的五銖,否則直五銖。
吳泉500,大泉當成千上萬,千泉,大泉五千。否則,太平百錢,和100個固定的水平,也是主要的尖端所擁有的這三個國家時,太平洋百錢益州刺世粵連所鑄100級也可能是為四川所鑄。

史書南北朝關於西晉鑄錢沒有提及貨幣,當主線路與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後,以豐富國債,國家繁榮,因此,除了按照漢老錢,應該有其自己的鑄錢。今天,盤算魏,晉泰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晉末年,在八王之亂,少數民族分散的許多鑄錢。
酒吧組長李特,流量等,建漢四川,投「寒星」,這的貨幣被命名為第一個在我國歷史上的王。 />的石勒更換匈奴隸建立前趙自立為王,眾所周知的歷史後趙,投「商品豐富度。的
酷鐵路鑄造「酷建立一個新的春天。」
南朝,漢舊的五銖削減了一點錢,憤怒和私拋在風中。宋文帝元嘉七年年(公元430年),投四銖。價差非常小,然後改投孝建四銖,今年春天文本潛修飛行篆文的姿態,像優雅的舞袖非常漂亮的。公元465年,也投永光,改元景和,幾個月後,他投給了國王,二錢,為了生存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
漢武帝期間的主要鑄造輪五銖沒有輪子的「女款。梁元帝遷都江陵後,當十」列五銖晾涼景帝改造太平兩年改投「五銖「,隨著二十使用,無論是現在還是稀缺。陳溫鏑在田家年,為抵禦了一點錢投大量的五銖坑一對十,五銖,陳宣帝鑄業主和彈簧篆文對稱宏偉,精彩,南朝彈簧產品冠軍排名第一。永安五銖,鑄造,西魏,北周鈦永通國家。五行大布泉,三泉商品,即俗稱的「北周三品精美的書法,以及施法者之後,另一鑄錢後,王莽巔峰。
隋唐貨幣
皇帝文平陳,隋五銖統一的法定貨幣,隨「五字,多刺的五銖」兇猛「的常用詞和樣品。
早,還與隋老錢的,責令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的鑄開元通寶,從開始到年底我國泰銖既有錢的歷史寶文系統貨幣。
「開元通寶」字錢文字,由書法家歐陽詢和書籍,,文字端莊肅穆的展示蓬勃發展的大代太平洋的風范。
的開元通寶唐代200年的,已投行已經奇偶穩定,小的變化,企業的錢仍然在使用中後期的民間音樂,也是一個硬幣慶祝他的生日,開放式美元投下巨大的,廣泛的版本並不多。
唐朝皇帝(前鋒元年(公元666年)),奢侈風漸熾,軍費激增,重塑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是商人人拒絕,並在一年後被迫停止鑄造和流傳下來的少。
叛亂,史思明據東投順天可能有很多錢到一百。俗雲詞「順天易得,一將難求」。
安史之亂的唐代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在朝元第一年支付軍費開支,唐肅宗新的寶物,鑄乾元,以一當十,後來當五,以一當三,最後一個時,與開元同行。錢文珍品錢的開始。乾元錢鑄造自肅宗開始已經轉換為唐後期,的,因此也廣為流傳的,布局也很復雜。
在唐代(公元766-779年)鑄造的大日歷年間的
唐德宗建中年投建中通寶(公元780-783年)
二泉經常出入的大歷元寶新疆地區。
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削減在世界上的寺廟,收盤廢寺銅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申新的資金家常字年鑒號。因此,規定的鑄造爐量身定製本州鑄造爐量身定製的槍叫迴文字,現有的常靜,羅,彝,京,湘,蘭,越南,禤滹嗯,譚,嚴,嘴唇,下巴,平興,梁,寬,梓,富桂丹,永安等23種。
唐易鬃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貴陽監獄王堂投下「咸能源神秘寶藏。」但這種彈簧很快就停止浪費,從而傳世和出土非常罕見的。

貨幣史的發展

貨幣是商品交換。產於中國東南沿海貝殼在青海省媽媽家的秘密文化馬廠類型和您的家庭文化墓葬已被發現。貝殼,甚至說,該集團的原始貨幣。貝殼卡約文化墓葬中出土的現象相當普遍,而且還發現,石,骨殼,外殼和銅殼,反映商品交易所的程度。從嚴格意義上講,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直到鑄造後孔圓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先類型的單一貨幣。王莽復古改制,一旦恢復使用刀,布幣,但它的時間太短了。直到民國改元連續王兆星金東帝汶數量的變化,發行硬幣大小的不同病情輕重不一,錢文不同,但側孔圓錢仍然有增無減。今天,古錢,傳世的很多,當一批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唐代,宋代的餃子後,另一個子。元代正式發行鈔票,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但民間商品交流和經濟交流的方孔圓錢。格爾木農場平原農田在1958年發現了超過400個的元代陽性,第一年的鈔票,多品種的數量,保存好,在全國是罕見的。 1956年,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項目,一旦發現了76博絲撒對銀青海的一次是在公元5-6世紀中亞交通的重要通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量3.8克。積極的人像之王,國王的肖像不同的銀點A,B兩個樣式。 -A在一個新的頭冠,冠在城垛形飾冠的側面和後部的結束後的帶鋼發送警惕背後的兩個浮動飾球形,時代相關聯的球形吊燈,他的臉近肩膀上的碗,羅女人銘文線KADIPIRVCI(成立於剝離,斯里蘭卡)。 B-主錶冠,錶冠上的前後翼狀物體,後之冠,是一對的一對翅膀。 A面在冠頂部前一個帶狀的物體漂浮的肩膀,和警察後相對說。 A型,B-背面圖案是相同的,一般薩珊朝銀瑣羅亞斯德教壇五角星(ER元五角星)和新月形的火焰,火焰祭壇的兩側。的犧牲的祭壇兩側各一個相對而立。許多碑刻的背後說鑄造的位置志。西寧市城市隍廟街出土。從波斯薩珊朝卑利Luz的時間(相當於中國的北部和南部)。工具論
貨幣與唐代產生的貨幣流通權由政府壟斷貨幣的管理,鑄造及分銷權的統治階級的總的指導思想出發,和權威的國家,不允許私人資本家。開元二十二年(734),唐容納九嶺中國,所以垂直私人鑄??造的情況下,擴大討論的結果。 「的共青Qunguan,有建議,將」。李林甫,裴堯卿,肖桂和其他人認為,「金錢貨幣的權利,根據絕對強奸虐待今天啟門古老的禁令,但,怕小人荒廢的農名利,和邪惡的濫用安裝總幹事不便。劉秩彈簧貸款儀上,系統地闡述了的薄荷權利是「生活的權利,而不是假的人。後來,陸貸款明確強調貨幣「為禮泉國家,守在宮中,不以任何的下一個」。都還認為,「隰有去銅種植的確定應歸屬上的」誠意「是在固有的國家削減服務,權利和缺點良性數量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的縱向中國私人鑄造的運動,但沒有得到認可,貨幣鑄造的生產權,為國家的特權的指導思想是非常明確的。

貨幣的起源(進化)

硬幣的最早的人類商品交換開始,但還沒有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期在人類文明同樣分布,更多,更頻繁的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交換,交流的困難的方法來克服商品 - 商品交換的范圍越來越廣,這是第一個自己的東西取代市場上,我們是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用這種商品交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從而成為社會發展的業務交易,掌握了簡單的金屬冶煉的商代,中國人的祖先技術,一些切實的措施是的形狀,體積小,但也創建一個青銅塊金屬貨幣(在一些考古學家發現的商代墓葬,商代前期貨幣)。
秦統一前西周,東周時期,部落的生活與居住環境,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設期,其主要生產工具的原型薄荷春季和秋季的創造者和投一個方孔一致空曠的地方大世界重量硬幣形狀的輪種,他們投行不久,硬幣的錢不斷在減肥的暴政和巨額的軍費開支,更輕,秦始皇統一全國,單一貨幣前投黨的錢孔圓祖式的中國古代貨幣,王莽復古重組,一旦恢復刀布幣,但它的時間太短了。直到民國改元,歷代志王兆星代表,英皇變化,發出不同的嚴重程度不一的硬幣的大小,錢文不同,但方孔圓錢依然不減。的商品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將子中的唐王朝,宋王朝餃子一個又一個,到的元王朝正式發布紙紗,明,清王朝鈔票繼續將予發行的,但在民間商品交流和經濟交流仍然是方孔圓錢。
2,貨幣已經有成千上萬年的歷史,當代經濟生活的人是分不開的貨幣,貨幣的存在早已被經常認為,大同市,山西省錢幣收藏和研究學者趙

9. 古代的錢幣有什麼

(1)先秦:商朝人善於經商,以貝為幣;戰國時期,各國出現了鐵錢,秦國使用圓形方孔錢,稱半兩錢(齊國使用刀形幣,趙國使用鏟形幣,楚國使用蟻鼻形幣)。
(2)秦漢:規定圓形方孔錢作為通行全國的貨幣。漢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變化,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
(3)三國:那時貨幣減少,布帛、穀物成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廢止銅錢,使用實物交易,以後行廢不定。
(4)隋唐: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於貿易的發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新鑄的「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後來發行量很大。以後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範式。設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5)宋元:北宋時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擔,有利於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6)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到明中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

10. 如何辨別古錢幣

清代錢幣的特點:一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鑄量大而形制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年號錢均稱通寶,錢文:皆為工整楷書,讀法均對讀,除個別例外,:銅質皆黃銅,發出淺黃色光澤,少銹蝕;多數幣背有滿文,為鑄造局地名:存世皆多,很少偽幣,識別簡易。努爾哈赤(太祖)鑄天命通寶、滿文天命汗錢二種。皇太極(太宗)鑄聰漢之錢,讀法為左上下右,亦譯是為聰通寶的,由於未用統一母錢,所以沒有二枚完全雷同的。順治通寶背以漢文記局名,也有背以滿文記局名的,其風格類似崇偵錢。康熙通寶鑄數巨大,質量精美,型類較少,反映當時國家太平統一,有背有滿文寶泉或寶源,背漢文記局名兩大類,漢文局各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甫、河、臨、廣、浙、台、陝、桂、雲、漳、鞏等二十一局。康熙幣背滿文「寶泉局」小平有一種熙字左側少一豎稱「羅漢錢」,又傳世有背左右有「大請。兩字及背有龍紋,傳說為康熙六十大壽所特鑄,內有黃金,民間將其打鑄成首飾或珍藏,其實羅漢錢僅是康熙錢的一種版別,熙少一豎古已有之,並不含金,後人偽鑄。質量粗劣,不難識別。雍正通寶開始,背文一律以滿文記局,共十三種滿文鞏字似倒置的刀頭、辰間傳說小孩佩此可以辟邪;乾隆是福、祿、壽。櫓俱備的太平天子,又是古物鑒定和收藏家,鑄錢極多。乾隆通寶背以滿文記局名,共二十四種,但錢的質量較康、雍錢略輕小。乾隆新疆各局之錢採用當地所產紅銅,銅色紅赤,又稱紅錢,文字隱起,鑄技不精,版別很多。嘉慶通寶錢質下降,鑄錢僅保留19局,其背面有星月紋者較乾隆時為多,桂林所鑄的寶桂局錢有滿、漢文兩種型式。道光通寶錢文書體拙劣,錢局有21,薄小型錢出現。咸豐時戰亂起而銅源缺,各省改鑄大錢,寶泉局所鑄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五百、當千丸種。又出現鐵錢,其大錢稱重寶,其寶陝局所鑄之當五百、當千二種為紅銅鑄成,如為黃銅者皆偽。1984年在江蘇江陰發現寶蘇局,滿文)鑄之直徑達22厘米的特大型咸豐重寶,為我國古代最大錢幣。肅順執政時鑄之棋祥通寶為期極短,民間的棋祥通寶用改刻拼合法作偽者居多。光緒通寶形制、質量、書法均好,寶蘇、寶泉、寶源三局鑄光緒重寶,寶福局鑄白銅瘦體字母錢,可與宋徽宗錢幣比美。宣統時僅中央二局鑄有少量宣統通寶。清代錢幣如特殊者外,偽錢很少。
清末引進西方機器鑄幣工藝後鑄造出的各種機制幣,包括金幣、銀元、銅幣、鎳幣、鋁幣等材質,它們是古錢的終結者。近現代金屬鑄幣主要是指銀元和銅元。
光緒十年 (1884 年) ,吉林機械局試鑄過一兩,以及一錢、二錢、五錢、七錢的銀元在市面流行。光緒十三年 (1897 年 ) 張之洞在廣東省設造幣局試造「光緒元寶」七三銀元。光緒十八年 (1890 年 ) ,張之洞獲准正式開鑄銀元,有正版銀元和四種銀輔幣,後各省相繼仿效,紛紛開鑄近代銀元。宣統二年 (1910 年 ) ,清政府改革幣制,統一鑄造新式大清銀幣。
清朝末葉,銅價昂貴,各錢局停鑄制錢。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年) ,李鴻章首先在廣東機制銅元一光緒元寶。新鑄機制銅元整齊精緻,在流通中受刊歡迎,政府出入得利益,於是下令沿海各省仿廣東之例都開鑄銅元。 1905 年,濟政府收回各地方鑄幣權,在天津設立戶部造幣廠,鑄造「大清銅幣」。我國銅元的鑄行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其種類繁多,千變萬化,在中國錢幣學上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尤其是清代晚期的龍紋銅幣更為復雜,約有兩千種版別,可堪稱為全世界古今機鑄幣之冠。

熱點內容
伐木工和挖礦工哪個比較賺錢 發布:2024-11-20 07:01:56 瀏覽:817
區塊鏈與數字經濟關系 發布:2024-11-20 06:44:47 瀏覽:971
挖礦挖出史前巨獸化石的 發布:2024-11-20 06:06:49 瀏覽:928
eth今日發展趨勢 發布:2024-11-20 05:43:27 瀏覽:387
區塊鏈新聞聯播最新消息 發布:2024-11-20 05:42:53 瀏覽:28
迅雷偷算力 發布:2024-11-20 05:42:06 瀏覽:839
ETH顯卡算力低於理論值 發布:2024-11-20 05:20:48 瀏覽:300
以太坊用哪種語言 發布:2024-11-20 05:17:18 瀏覽:365
eos和eth已經分開了嗎 發布:2024-11-20 05:13:52 瀏覽:791
幣少爺香港區塊鏈第一人 發布:2024-11-20 05:10:32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