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綱和數字貨幣
⑴ 央行數字貨幣將會在何時正式上線投入使用
今年5月26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同時,易綱提到,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並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另外對於公眾一些正常的匿名支付需求,現有的支付工具是無法滿足的,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信用卡、銀行卡等,它們都是跟銀行賬戶體系綁定的。而數字貨幣既能保持現金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徵,又能夠滿足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數字貨幣也有利於保護貨幣主權和地位,諸多大國銀行機構也都紛紛部署國際化數字貨幣,都期望能夠率先佔領全球市場。
⑵ 數字貨幣能不能提現
只要賬戶有餘額就可以進行提現。
數字人民幣的功能和屬性與紙幣完全相同,只是形式數字化的。當然,數字人民幣是以信毀喚數字形式存在,沒有必要替換人民幣的紙幣和硬幣。
【拓展資料】
什麼是數字人民幣?
當前,不少國家都在研究推出法定數字貨幣,在談及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時,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人民銀行把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結合起來,將推出一攬子計劃,目標是替代一部分現金。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數字人民幣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
也就是說,咱們國家的法定數字貨幣,就是紙鈔的數字化替代,是「人民幣的數字化」,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此外,跟現金一樣,數字人民幣屬於法定貨幣,具有無限法償性,在交易支付中,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拒絕接受數字人民幣。
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2017年末,經國務院批准,央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
數字貨幣是虛擬貨幣嗎?
近年來,區塊鏈受到市場熱捧,與之相關的加密資產也備受矚目。數字人民幣和市場上的「虛擬貨幣」有什麼不一樣?
「幣花不炒。人民幣是用來花的,不是用來炒的。」穆長春解釋,對於人民銀行研發的數字人民幣,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資產,而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它不具有比特幣的炒作特性。
易綱此前明確指出,數字人民幣在研發工作上不預設技術路線,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選優,既可以考慮區塊鏈技術,也可採取在現有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技術,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種技術,而數字人民幣是滑凱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一種法定貨幣,與現金具有同樣的效力。很多「虛擬貨幣」並沒有國家信用,也不具備法償性。
數字人民幣什麼時候能用上?
據了解,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雙層運營、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並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當前階段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不斷優化和完善功能。
其實,在研發和測試過程中,不止一次有傳言稱,數字人民幣要正式落地發行。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回應稱,網傳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余清正式落地發行。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運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數字貨幣的真正投放使用,需要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還要滿足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避稅等監管要求,要經過一系列研究、測試、評估和風險防範等。
⑶ 數字人民幣推廣全面提速 大宗將迎來廣闊的應用場景
數字人民幣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購物還是出行,數字人民幣都在大顯身手。有數據顯示,截至10月22日,全國已經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本月初,央行行長易綱發聲「將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互」,意味著在可預見的將來,數字人民幣將迎來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易綱強調,這里所說的「電子支付工具」,不僅僅包括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支付寶、微信這種To C工具,也包括了雖不為公眾所知,卻在大宗商品交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To B類電子支付工具。一旦數字人民幣加入助陣,大宗商品交易的電子支付手段將具有更大的優勢。
從交易者角度而言,採用適當的電子支付工具有利於解決大宗商品交易的傳統難題:由於大宗商品本身交易標的多樣,結算場景也較為靈活,並且資金量巨大,牽涉方多(平台、倉庫、銀行等),難以簡單照搬To C場景下的電子支付工具,因為針對大宗交易的To B電子支付工具的發展遠遠滯後於To C,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林立、標准不一、手工記賬繁冗、風控能力差等難題。如果適合大宗商品的電子支付工具能夠推廣,則可以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奠定堅實的數字化金融服務基礎,進而為提升大宗商品市場效率、促進市場規范 健康 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大宗商品交易支付電子化不僅有利於交易者,更有利於服務國家戰略,提升大宗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定價權。通過大宗商品數字人民幣結算,能夠發揮買方優勢和規模效應,形成大宗商品現貨貿易數字貨幣的應用生態圈,提高人民幣的國際話語權、定價權,逐步擴大數字人民幣結算規模。利用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可實現我國在大宗商品領域採用數字人民幣的交易結算機制,打破美元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壟斷,有效配合國家大戰略。
而這樣的場景,在一些實踐中已經具有成功經驗。大宗商品交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央行已將數字貨幣發行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構建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在經貿合作中通過主權數字貨幣的應用,提高了數字人民幣信任度。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數字支付基礎設施方面已經初具規模。跨境支付系統服務延伸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金融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的良性互動,這不但增加了大宗商品電子支付場景,為推廣數字人民幣應用減少了障礙,也打造了豐富的數字人民幣國際市場使用場景,為最終實現大宗商品「人民幣定價」奠定了基礎。
宏偉的目標,終究要靠腳踏實地的步驟來實現。數字人民幣對於大宗交易的優化,也體現在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
首先,數字人民幣的進入可以更好發揮金融基礎設施優勢,完成實體企業主體信用向數字信用的轉化,有效整合交易平台、交割倉庫、商業銀行等優勢資源,形成線上交割閉環,在大宗商品交易上實現媲美To C的秒級款貨實時對付,保障交易安全,有效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今年8月,大連商品交易所通過數字人民幣形式向交割倉庫——大連良運集團儲運有限公司支付倉儲費,實現了數字人民幣在期貨市場的首次應用。
電子支付工具的功能不僅在於支付,更重要的是支付背後大數據的分析研究。數字人民幣接入大宗電子支付工具,有利於通過銀行間支付清算體系對接多家銀行,形成高效的跨行支付網路;整合實現大宗商品現貨市場的交易流、資金流、貨物流「三流合一」,不但提升數據監測的有效性,還有效提升了交易的安全等級,最大程度降低了交易風險。
數字人民幣對大宗交易的優化,早已不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身邊的現實。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推出的人民幣原油期貨,就是數字人民幣用於交易的另一實例。該期貨上市三年多以來,市佔率和規模穩步擴大,據彭博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其交易規模約佔全球原油期貨每日交易的8%,即25億美元。其中,約51%來自自營業務,相對而言,向數字人民幣交易轉型會比較容易。在零售燃料市場,零售商還可以通過使用數字人民幣了解燃料銷售的實時現貨價格,從而促進交易順暢、優化庫存分配並降低交易成本。
⑷ 美媒警惕:數字人民幣,可能動搖美國力量的支柱
「數字人民幣可能動搖美國力量的支柱」,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5日推出長篇報道,介紹中國的數字人民幣。雖然報道免不了「酸」一番中國借數字人民幣進行「監控」,「侵犯隱私」,但也評價中國的這一舉措可能動搖美元的全球金融體系「霸主」地位,有效應對美國藉助美元這一「武器」所實施的制裁。
實際上,就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都表示,正在認真研究中國的數字人民幣,以及美元數字化的可行性。但在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美媒認為中國已「先行一步」。
《華爾街日報》:中國創造了自己的數字貨幣,這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尚屬首次
「數字人民幣,可能動搖美國力量的支柱」
「一千年前,當錢指的還是硬幣的時候,中國發明了紙幣。現在,中國政府正數字化地製造現金,而這種針對貨幣的再想像,可能動搖美國力量的支柱。」
《華爾街日報》開篇如此形容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報道介紹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元一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霸主」,但中國正嘗試包括貨幣數字化在內的更多形式,在這些未來技術上「先行一步」。
數字人民幣資料圖 澎湃影像圖
報道解釋說,雖然現在美國的蘋果支付(Apple Pay)和中國的微信支付,已經讓交易變得虛擬化,但這些只是電子轉賬的方式,而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實際上是把法定貨幣變成計算機代碼,這是最大的差別。
在談及我國法定數字貨幣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介紹稱,央行把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結合起來,將推出一攬子計劃,目標是替代一部分現金。也就是說,我國的法定數字貨幣,就是紙鈔的數字化替代,是「人民幣的數字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在國際外匯交易中,美元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所有貨幣,約佔88%,人民幣只佔4%。但《華爾街日報》援引的分析人士和經濟學家說,數字化本身不會讓人民幣在國際銀行電匯中成為美元的競爭對手,但以這種新的貨幣形式,人民幣可能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邊緣「受到歡迎」。
其中的一種使用場景,就是應對美國藉助美元施加的國際制裁。報道解釋稱,目前全球超過2.1萬家銀行開展業務時,都需要用到美元,而美國也一直以來都在主動要求了解主要跨境貨幣的走勢。
這可以讓美國通過禁止銀行與個人和機構交易,將這些實體凍結在全球金融體系之外,外界也一直批評這種做法是「美元武器化」。
實際上,美國財政部有個所謂受制裁個人和公司資料庫,幾乎涉及地球上每個國家。長期以來,美國都對伊朗和朝鮮施加制裁,讓這兩個國家的經濟「舉步維艱」。而在今年2月緬甸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國也利用制裁手段阻止緬甸高級軍官的金融資產通過銀行流動。
目前,世界上主要銀行都有「銀行國際代碼」(SWIFT Code)。用戶電匯時,匯出行按照收款行的銀行國際代碼發送付款電文,就可將款項匯至收款行。
報道稱,這種用於商業銀行之間轉賬的信息網路可以受到美國政府的監控,但如果使用數字人民幣,就不需要使用銀行國際代碼。
此外,《華爾街日報》也注意到了中國近期在數字人民幣上的一系列動作。例如,2月24日,中國央行宣布,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中央銀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央銀行宣布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m-CBDC Bridge),旨在 探索 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該項目得到了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
《華爾街日報》因此推測說,中國正將數字人民幣定位為國際使用,並將其設計為擺脫全球金融體系的束縛。它將為貧困國家的人們提供國際轉賬的選項,而即使是有限的國際使用也可能減輕美國制裁的影響。
「數字化貨幣可能會重塑金融業的基本面,就像亞馬遜顛覆零售業、優步(Uber)顛覆計程車行業那樣。」
美元也想數字化,但專家擔憂:或做出一些糟糕的政策選擇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也提到了一些數字人民幣在中國國內的應用場景。最近幾個月的測試中,中國有超過10萬人下載了央行推出的一款手機應用程序,用戶可以在包括星巴克和麥當勞在內的商家內,消費政府發放的小型數字現金。
2月24日,成都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測試活動啟動 澎湃影像圖
一名北京女子就向《華爾街日報》表示,數字人民幣「很不錯」,她只需要用手機對准掃描儀,就可以為女兒的生日照片付款。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數字貨幣「看起來像是政府實現宏觀經濟的潛在工具」,實時跟蹤人們的支出,加快救災速度,或者標記犯罪活動。但這家媒體毫無根據地說,中國政府將因此「獲得巨大的新權力」,為「國家監控提供一個新的工具」。
不過報道里也提到,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近期向外界表示,數字人民幣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徵,滿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隱私保護需求。例如,電信運營商參與了數字人民幣的研發,但根據有關法律規定,電信運營商不得將用戶信息披露給央行等第三方。因此,用手機號開立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對於央行和各運營機構來說,是完全匿名的。
實際上,美國的財政官員, 以及各類經濟學家都認識到了數字貨幣的重要性,甚至將其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
最近幾周,當被問及中國等國家貨幣的數字化可能會對美元產生何種影響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都表示,正在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以及美元數字化的可行性。
例如,近期的一場參議院聽證會上,有美國參議員詢問美元數字化的可行性,以及能否繼續幫助捍衛美國的「霸主」地位。
對此,鮑威爾回答說,研究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優先」的項目。「我們不需要成為第一個,我們需要把它做到最後。」
鮑威爾的表態,實際上不無道理,近年來數字貨幣已經逐步成為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華爾街日報》援引的數據顯示,超過60個國家正處於研究或開發數字貨幣的某個階段。而世界銀行表示,全球有17億人沒有銀行賬戶,對於他們而言,數字貨幣具有最大的潛力。
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職員、現大西洋理事會智囊團成員利普斯基(Josh Lipsky)評價說:「任何威脅美元的事情都是國家安全問題。從長期來看,這對美元構成了威脅。」
但另一些專家有些悲觀。前美聯儲理事、現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任職的沃什(Kevin Warsh)認為,中國數字化貨幣的步伐,讓美國注意到需要現代化自身的金融基礎設施。「如果我們等待5年或10年,我們可能會迎來一些非常糟糕的(數字貨幣)政策。」
自2020年中國開始進行有公眾參與的數字人民幣測試以來,數字人民幣的發展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從2014年著手研發工作到2020年接近公開測試,數字人民幣試點城市正在擴大,越來越多的公眾有望體驗數字人民幣。
對於外界關心的跨境交易等問題,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4月1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數字人民幣的設計主要是用於境內零售的支付,但是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如果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利用數字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這也是可以實現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⑸ 央行行長易綱專訪釋放六大信號!提到了數字人民幣、貨幣政策
5月26日,央行官網發布央行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就重點問題接受《金融時報》《中國金融》記者采訪全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采訪內容釋放六大政策信號:
經濟數據轉好
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的安排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使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經濟增速為-6.8%,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有待加大。
易綱認為,目前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常態,經濟數據呈現好轉態勢,4月份製造業PMI為50.8,已連續兩個月保持在榮枯線上方。
「盡管境外疫情形勢及其影響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韌性強,內需市場廣闊,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易綱稱。
易綱表示,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我們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綜合運用、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
根據央行數據,去年末廣義貨幣M2餘額198.65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個和0.6個百分點;同期社融增速為10.7%。業界有時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宏觀杠桿率。考慮到今年名義GDP增速低於去年,而M2和GDP增速目標高於去年,宏觀杠桿率會階段性上升。
五方面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
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市場高度關注這一工具的具體內容。
易綱解讀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化、精準化,縮短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包括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1.5萬億元、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針對性和精準度:
一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
三是改進政府性擔保機制。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擴大融資擔保規模,弱化盈利考核要求,降低擔保費率和反擔保要求。
四是加大債券市場融資支持。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比上年多增1萬億元,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小微企業。支持金融機構2020年發行小微專項金融債券3000億元,專門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信用債融資方面,根據Wind數據,2019年公司信用債凈融資(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短融、PPN)凈融資規模2.2萬億,今年增加1萬億的目標意味著凈融資規模將達到3.2萬億。今年市場利率下行,債券發行利率也走低,增加信用債融資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根據Wind數據,2019年全年發行小微金融債券2048億,其發行主體主要是地方城商行、農商行。易綱提出的目標相比去年增加了1000億。
五是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金融風險關注銀行風險,疫情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
中國人民銀行去年發布《金融穩定報告(2019)》披露了時間表:2018年邊制訂攻堅戰行動方案,邊落實各項工作舉措,已實現良好開局;2019年承上啟下,全面、縱深推進各項任務部署;2020年是攻堅戰收官之年,力爭從基本完成風險治標逐步向治本過渡,完成攻堅戰的既定任務。
易綱認為,總體看,目前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業總體平穩健康發展。
在各類風險中,易綱重點關注銀行風險。易綱表示,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需引起關注。2020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6000億元,主要源於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和管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
具體來看,面對疫情沖擊下的經濟下行態勢,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都弱於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第一季度,城商行利潤同比下降1.2%,農商行利潤同比僅增長1.9%,而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7%和9.4%。
資本充足率方面,第一季度,城商行資本充足率同比僅上升0.01個百分點,農商行資本充足率更是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而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則分別同比上升0.47個百分點和0.67個百分點。
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上升較快。第一季度,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同比分別上升0.57個百分點和0.04個百分點,而股份制銀行下降0.07個百分點。
城商行和農商行撥備覆蓋率下降較快。第一季度,城商行和農商行撥備覆蓋率同比分別下降29.37個百分點和6.74個百分點,而股份制銀行則上升了7.71個百分點。
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後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央行的政策利率能直接傳導至貸款利率,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此基礎上,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於2020年3月1日如期啟動,並將於今年8月完成。
目前來看,貨幣政策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明顯增強。央行數據顯示,4月的1年期LPR品種報3.85%,相比改革前的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降46BP;5年期以上LPR品種報4.65%,相比改革前下降了25BP。企業貸款利率降幅更大,2020年3月,一般貸款利率為5.48%,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了62BP。
易綱認為,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價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目標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
易綱指出,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銀行發放貸款收益降低,為了保持和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負債成本,高息攬儲動力隨之下降。實際上,銀行存款利率已出現一定變化,部分銀行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貨幣市場基金等類存款產品利率也有所下行。
數字人民幣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易綱介紹,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他表示,但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並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
易綱表示,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信用貸款佔比。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鼓勵銀行大幅增加小微企業信用貸、首貸、無還本續貸。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並明顯降低費率。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
這一目標增速相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不過,去年普惠小微貸款任務超額完成。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五大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6萬億元,相比上年末增長53.1%。
一直以來,大量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根結就在於缺乏足夠的抵質押物。而信用貸款不需要企業提供完全擔保,銀行憑著對企業經營狀況和信譽的了解發放貸款,能夠幫助誠信經營的企業快速獲得融資支持。
2020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2.4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佔15.4%,比上年末高1.9個百分點,信用貸款業務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下為央行網站披露的專訪全文:
記者: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和中國經濟都產生了較大沖擊,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您怎麼看當前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形勢?
易綱: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病,已經影響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確診人數超過540萬,並仍在擴散。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失業人數大幅增長。特別是二季度,各國抗疫採取的「大停擺」措施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將集中體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認為,二季度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將遭受史無前例的沖擊,經濟收縮強度很可能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甚至上世紀的大蕭條。全球金融市場在前期巨幅震盪後有所緩和,但基本面因素持續嚴峻,風險並未消除。
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帶來了重大沖擊,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投資、消費、出口都是兩位數負增長,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
盡管境外疫情形勢及其影響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但我國經濟韌性強,內需市場廣闊,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記者:為應對疫情沖擊,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採取了超常規量化寬松政策。中國在金融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目前看效果如何?下一步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主要考慮是什麼?
易綱:為對沖疫情影響,2月1日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銀保監會等部門迅速出台了30條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加大總量逆周期調節,創新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疫情暴發以來實施的對沖政策累計達5.9萬億元,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總量上,我們通過3次降准、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增加再貸款再貼現等,超預期投放流動性,堅定支持我國金融市場在春節後2月3日如期開市,堅決穩定金融市場信心。
價格上,我們引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行,並啟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推動降低存量貸款利率。
結構上,我們根據疫情形勢,精準施策,積極運用3000億元專項優惠再貸款、1.5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6000億元新增政策性銀行貸款額度,優先支持疫情防控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等。
政策配合上,我們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的協調,對於疫情防控重要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提供財政貼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期限,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
這些綜合舉措,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在大部分經濟指標下滑的情況下,貨幣信貸逆勢增長。1-4月人民幣貸款新增8.8萬億元,同比多增近2萬億元,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別為11.1%和12%,增速明顯高於去年,體現了有力的逆周期調節。今年以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量增、價降、面擴」。4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1%,增速比上年末高2個百分點。4月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平均利率為5.24%,比上年12月下降0.77個百分點。4月末在金融機構有貸款余額的中小微企業超過2800萬戶。
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加靈活適度,我們將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綜合運用、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
記者:當前,受疫情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凸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盡力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請問央行在落實這一要求方面有哪些舉措?
易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通過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化、精準化,縮短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提高企業融資的「直達性」。
一是設立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向重要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防疫企業發放優惠利率貸款,也就是支持保供。截至5月23日,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已支持銀行向7000多家重點企業累計發放優惠貸款近2800億元,財政貼息後企業實際融資利率約為1.25%。專項再貸款是特事特辦、特事快辦,在抗疫保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放之前有嚴格流程,發放之中有台賬制度,發放之後有審計部門的核查,對違規發放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了專款專用。
二是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1.5萬億元,加大對有序復工復產、脫貧攻堅、春耕備耕、禽畜養殖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並向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遊娛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行業的小微企業提供普惠性融資支持。截至5月21日,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支持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含貼現)共4720億元,共支持企業(含農戶)57萬戶。專用額度政策設計是市場化的普惠金融機制,兼顧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中小銀行的保本運營,對銀企雙方都是可持續的。
三是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截至4月30日,金融機構已對超過1.2萬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本息實行了延期。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大貨幣政策創新力度,提高金融支持針對性和精準度:
一是延長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即對於2020年底前到期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本金、2020年底前存續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應付利息,還本付息日期最長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對於普惠小微貸款實行應延盡延。
二是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實施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方案,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提高信用貸款佔比。
三是改進政府性擔保機制。提高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放大倍數,擴大融資擔保規模,弱化盈利考核要求,降低擔保費率和反擔保要求。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用於小微企業應急轉貸、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補充等。
四是加大債券市場融資支持。引導公司信用類債券凈融資比上年多增1萬億元,釋放更多信貸資源支持小微企業。支持金融機構2020年發行小微專項金融債券3000億元,專門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五是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對復工復產核心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帶動產業鏈恢復運轉。推動及時支付條例加快落地,加大核心企業賬款清欠。發揮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作用,促進中小微企業2020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督促核心企業賬款確權,推動應收賬款更多使用權責清晰的商業匯票。
記者:今年是三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經過兩年多的治理,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了哪些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加大中國金融體系風險,特別是中小銀行的風險?有哪些防範措施?
易綱:2018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金融委具體要求,金融部門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影子銀行無序發展得到有效治理,重點高風險金融集團平穩有序處置,互聯網金融和非法集資等涉眾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制度建設有力推進,有效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和外部沖擊風險。總體看,目前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得到有序處置,系統性風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金融業總體平穩健康發展。
但是,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造成一定下遷壓力,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需引起關注。2020年一季度,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6000億元,主要源於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和管理成本收入比的下降。由於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存在一定滯後性,加之疫情以來銀行業對企業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後期銀行可能面臨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資產增加和處置壓力。
同時,若國際疫情形勢長期化,全球經濟增長受損日益嚴重,境外金融市場動盪可能仍會蔓延,對我國市場造成沖擊,並給我國國際收支和跨境資本流動帶來不確定性。
下一步,我們會在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按照中央既定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把握好抗擊疫情、恢復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的關系,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任務。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
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中,人民銀行將認真履行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處理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和防範道德風險的關系,突出壓實金融機構的主體責任,地方政府的屬地責任,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和最後貸款人的責任。一旦出現重大金融風險,相關股東和債權人應依法承擔相應損失,嚴厲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違法違規、失職瀆職等行為。
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下一步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有哪些考慮?
易綱: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價格,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目標是要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穩妥推進存貸款基準利率與市場利率並軌。人民銀行已經分別於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放開貸款和存款利率管制,2019年8月人民銀行啟動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LPR與市場資金供求相關性明顯增強。比如,2020年5月發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和4.65%,自去年8月改革以來分別累計下降0.4個和0.2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市場資金供求變化。
二是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明顯增強。2020年5月中旬,新發放貸款中,利率低於原貸款基準利率0.9倍的佔比為35.3%,是LPR改革前的近4倍,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已被打破。
三是有效促進了貸款實際利率的降低。4月份企業貸款平均利率為4.81%,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1個百分點,5月份預計繼續下降。
四是LPR改革對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貸款市場利率整體下行,銀行發放貸款收益降低,為了保持和資產收益相匹配,銀行會適當降低負債成本,高息攬儲動力隨之下降。實際上,銀行存款利率已出現一定變化,部分銀行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定價的貨幣市場基金等類存款產品利率也有所下行。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深化LPR改革,疏通貨幣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推動降低貸款實際利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有序推進存量貸款基準轉換。
記者: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近年來金融部門堅定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目前開放舉措的落地情況如何?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影響中國對外開放的節奏和步伐?今年在金融開放領域還有哪些新舉措?
易綱:近年來,金融部門集中宣布了40多條對內對外自主開放措施。目前,這些措施落地進展良好,絕大多數措施已在法律層面和實踐層面落地。
一是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等領域外資股比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資股東資質限制不斷放寬。
二是企業徵信、評級、支付等領域已給予外資國民待遇,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配套的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不斷完善。
三是疫情並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近期,萬事達卡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的籌備申請已獲批,惠譽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評級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實現對其在華合資證券公司的控股,貝萊德、路博邁等外資金融機構的准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這些開放措施著眼於提供開放、包容、充分競爭的金融環境,最大限度地鼓勵創新,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金融部門不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風險防範,推動金融監管的能力、強度與金融對外開放相互適應、齊頭並進。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對內對外自主開放,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落實好近年來宣布的金融開放措施,確保各項措施全部切實落地,吸引更多外資和民營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二是推動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設定統一的准入標准,推動系統化、制度化開放。
三是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簡政放權,尊重契約,保護產權,加強政策制定的溝通機制,將更多的事前審批改為事中事後監管。平等對待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強化競爭制度的基礎性作用。
四是將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密切配合,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記者:中國央行很早就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並且已經在一些城市進行了內部封閉試點測試。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重大意義是什麼?目前測試工作進展如何?預計何時能夠正式發行?
易綱: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於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人民銀行較早開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2014年,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2017年末,經批准,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DC/EP在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但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並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記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央行在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持續做好「三農」方面的金融服務,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易綱:近年來,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扶貧與普惠金融相結合、金融支持與風險防範相結合,金融精準扶貧的政策、組織、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抓好金融扶貧政策落實落細,強化扶貧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運用,加大「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提高這些地區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可得性。
二是加大產業扶貧金融支持力度,幫助貧困地區培育和發展扶貧產業,推動金融支持與產業扶貧融合發展,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金融支持。
三是促進金融扶貧可持續發展,加強貧困地區信貸資產質量尤其是扶貧小額信貸的監測,及時提示預警,防止出現「因貸致貧」。
四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推進貧困地區支付、徵信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宣傳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鞏固提升貧困地區基礎金融服務水平。
五是做好金融支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服務農村和貧困地區的能力,系統總結宣傳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成效,開展2020年後續政策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⑹ 交易額突破600億 央行數字貨幣支付工具全面應用近了
數字人民幣具有與銀行賬戶松耦合、支付即結算、低成本等特性,可滿足用戶多主體、多層次、多類別、多形態的差異化需求,避免因「數字鴻溝」帶來的使用障礙。預計數字人民幣將來的應用場景將全面超過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
移動支付已成為日常消費的重要方式。但當前的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門提供,可能存在市場分割、隱私泄露等風險。
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推出央行數字貨幣(CBDC),為公眾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時維護支付體系穩定。
交易額已接近620億元
數字人民幣是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與實物人民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徵和法償性。
據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劉曉宇介紹,2019年底人民銀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場景中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2020年11月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和大連也加入試點城市中。
今年7月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顯示,截至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余個、對公錢包351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余筆、金額約345億元。截至10月,已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筆數達到1.5億筆,交易額接近620億元。目前,有155萬商戶支持數字人民幣錢包,涵蓋公共事業、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和政務等各個方面。同時,工、農、中、建、交和郵儲六家國有銀行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兩家民營銀行,已研發出包括紙質卡、可視卡、指紋卡、耳機殼、手錶、手環、手套等在內的多種硬錢包載體,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兩家電信運營商也上線各自的數字人民幣錢包。
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央行下一步將根據試點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的設計和使用。一是參考現金和銀行賬戶管理思路,建立適合數字人民幣的管理模式;二是繼續提升結算效率、隱私保護、防偽等功能;三是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互,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統一;四是完善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提升數字人民幣的普惠性和可得性。
有利於保護信息安全
移動支付在全球發展迅速。近年來,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球電子支付尤其是移動支付得以更大普及。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中國移動支付金額同比增長近25%,普及率已達86%,在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時有力支持了抗疫工作。
易綱說,當前電子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部門提供,可能存在市場分割、隱私泄露等風險,CBDC使得央行可以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為公眾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在2016年搭建了中國第一代央行數字貨幣原型,同時提出M0定位、雙層運營體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徵。2017年起,人民銀行與商業銀行、互聯網公司等合作,共同進行數字人民幣研發。2019年開始試點。
數字人民幣和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存在區別。劉曉宇認為,首先兩者的法律屬性不同。數字人民幣是國家法定貨幣,是安全等級最高的資產,而微信、支付寶僅是法定貨幣的支付工具;二是支付方式不同,數字人民幣具有價值特徵,可在不依賴銀行賬戶的前提下進行價值轉移,並支持離線交易,具有「支付即結算」的特性,而微信、支付寶則必須依賴於綁定的銀行賬戶及網路狀態,方可支付;三是在是否支持匿名支付方面,數字人民幣支持可控匿名,有利於保護個人隱私及用戶信息安全,而微信、支付寶無法真正實現匿名支付。
劉曉宇說,在支付場景方面,數字人民幣兼顧線上和線下,涵蓋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交通、政務繳費、稅收征繳、補貼發放等領域。將來數字人民幣全面推廣後,包括理財、信用卡、生活繳費等支付場景,數字人民幣均可全面覆蓋。
除此之外,數字人民幣具有與銀行賬戶松耦合、支付即結算、低成本等特性,未開立銀行賬戶的公眾也可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享受基礎金融服務。同時,數字人民幣錢包設計便於線上線下全場景應用,滿足用戶多主體、多層次、多類別、多形態的差異化需求,避免因「數字鴻溝」帶來的使用障礙。預計數字人民幣將來的應用場景將全面超過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
與比特幣有根本不同
最近屢被提及的比特幣,與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有著根本不同。
據中央 財經 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介紹,中美洲的小國家薩爾瓦多之前通過立法,將比特幣作為國家的法定貨幣。但比特幣等虛擬幣並不是貨幣,而是基於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加密數字代幣」,與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央行數字貨幣」有著根本的不同。而比特幣的交易對一國的法定貨幣形成挑戰。
劉曉宇說,比特幣是一種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上以P2P形式產生的虛擬貨幣。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是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即所謂的「挖礦」。比特幣的總數量有限,具有稀缺性,該貨幣系統總數量為2100萬個,並且從技術上保證無法再增加。
黃震說,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採用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宣稱「去中心化」「完全匿名」,但存在缺乏價值支撐、價格波動劇烈、交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巨大等限制,導致其難以在日常經濟活動中發揮貨幣職能。當前全球眾多國家正一邊圍堵打壓比特幣等基於區塊鏈的加密數字代幣,一邊加快研究以國家信用為支撐的央行數字貨幣。
據易綱介紹,目前,110多個國家不同程度上開展了CBDC相關工作。對中國而言,研發數字人民幣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零售支付需要,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貨幣和支付體系運行效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對比特幣等不法交易果斷出手。黃震說,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要求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 社會 領域傳遞。
其實,早在2017年,我國就開始打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據劉曉宇介紹,2017年9月,人民銀行等7部門在《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強調,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上述公告將比特幣、以太幣等定性為「虛擬貨幣」;並指出「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強制性等「貨幣」屬性,排除了「虛擬貨幣」作為「貨幣」的法律屬性。
⑺ 為何我國要推行數字貨幣
央行行長易綱介紹,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於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央行較早開始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工作。2014年,央行成立專門團隊,開始對數字貨幣發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及相關國際經驗等問題進行專項研究。
2017年末,經批准,央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DC/EP在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准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7)易綱和數字貨幣擴展閱讀
DCEP和微信支付、支付寶的區別
DCEP是貨幣,不是支付手段,但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來支付DCEP。
很多人會把DCEP和微信支付、支付寶放在一起比較,但實際上這是兩類不可比的概念:DCEP是貨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是支付手段,如果把貨幣比作水,支付手段就是運水的水管,水和水管又如何進行比較呢?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其實都屬於第三方移動支付,是支付方式的一種,它的作用是在支付過程中,將一個賬戶中的貨幣轉移到另一個目標賬戶中,只起到一個渠道作用,至於它轉移的貨幣是人民幣、美元還是其他貨幣,在整體流程上並不會有太大區別。
因此,當DCEP普及後,我們只需要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所支付的人民幣換成DCEP,便可以通過此渠道實現DCEP的移動支付。同時,這一改變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基本沒有影響,因為在支付方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背後的貨幣無論是現在的實體現金還是未來的DCEP,對於消費者而言都同樣是顯示在手機屏幕上的賬戶余額。
此外,值得一提的一點是,在DCEP普及後,由於在貨幣端也實現了數字化,理論上它可以實現「跨渠道支付」,也就是說,你可以使用銀行APP直接向支付寶轉賬,或者從微信直接轉賬至支付寶,這是因為DCEP本身就有著電子支付渠道的功能,底層渠道連接所有渠道,就把原先各個獨立的渠道全部打通了。
⑻ 數字人民幣來了,這種錢怎麼花
首先它的意義與紙幣相同。數字貨幣離我們越來越近,那麼它與傳統現金有何不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說,數字貨幣的功能和性質與紙幣完全相同,只是其形式是數字貨幣。央行行長易綱介紹說,數字貨幣的目標是取代部分現金。范一飛還在書中寫道,現有紙幣的發行,印刷,退回和存放成本高昂,流通體系層次高,攜帶不便,易於偽造,匿名且不可控制,它用於洗錢。對數字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盡管數字貨幣具有法定貨幣的性質,但許多人認為其使用情況與當前的移動支付非常相似。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中央銀行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數字貨幣的新“戰場”。華創證券表示,2019年,全球超過80%的中央銀行都參與了數字貨幣研究,超過40%的中央銀行已進入數字貨幣試點階段,近10%的中央銀行已達到登陸階段。從業內人士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領域的先進布局將產生“在寂靜的地方聽雷聲”的效果。盡管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強調,目前DC / EP信息的在線傳輸是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但這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已經正式發行。當前的封閉式考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的商業運作,也不會影響測試環境以外的人民幣發行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以及社會經濟。
⑼ 數字人民幣成網路熱搜詞 推動經濟發展有三功能
近日,商務部發布的《關於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一石激起千層浪,作為法定貨幣的數字人民幣迅速成為網路熱搜詞。
受訪專家認為,發展數字人民幣是大勢所趨。從國際來看,發展數字人民幣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增強我國的金融競爭力;從國內來看,數字人民幣降低了人民幣的流通成本,增加了人民幣使用的便捷性;從監管的角度來看,數字人民幣更便於反洗錢、反恐或者追蹤一些大額期權交易。
為何要發展數字人民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於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助推我國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石光認為,在央行推出數字貨幣之前,中國的移動支付運營趨勢已經很明顯。而且,紙幣和硬幣的製造、流通成本很高,每年的管理成本、折舊損耗比較高,發展數字人民幣能夠節約成本。
發展數字人民幣有何好處
發展數字人民幣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推動作用呢?姜奇平認為,數字人民幣的作用有三方面。
一是增加了貨幣的功能。原有的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但是不能承載非一般等價物的信息。而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就有這樣的功能,比如記賬功能,能夠記載貨幣流通的時間、地點、去向,對於一些特定用途的貨幣追蹤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防止洗錢等行為。
二是會對未來貨幣之間的交換有潛在影響。如果能夠利用數字貨幣將美元的增值過程或者利益轉移過程曝光,勢必會改變美元的霸權地位,各國就可以利用數字貨幣更好地保護本幣的利益。
三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將區塊鏈的優勢運用到數字貨幣的建設之中,會給信息服務提供很多的機會。也就是說,除了一般等價物的信息承載服務功能,還能夠承載資源配置功能。
石光認為,發展數字人民幣的直接作用是使金融體系的流通更加便利,降低貨幣的發行和流通成本;間接作用是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流通去現金化在國際上是一個大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央行能夠開發新的支付體系,對於日常的交易支付都有很大的便利性。
對於一些民眾擔心的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姜奇平反而認為,數字貨幣最大的優點就是低風險性。「如果一筆錢的來龍去脈都能記錄在案,即使遇到詐騙也可以一路跟蹤,有利於普通民眾保護自己的利益,降低風險。即使發展初期有一些技術上的風險也不必擔心,既然有追溯功能,就會有風險的追溯機制,將來這個體系的健全將會進一步降低民眾的風險。」他解釋道。
不過,姜奇平認為,發展數字人民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協調好技術和利益之間的關系,目前包括區塊鏈在內的很多技術都在不斷地創新發展,這將會為數字貨幣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數字人民幣與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有何區別
近年來,區塊鏈受到市場熱捧,吸引著大量企業與資本,與之相關的「加密貨幣」也備受矚目。數字人民幣和市場上的數字貨幣有何區別呢?
姜奇平認為,人民幣的數字化和數字貨幣最大的區別是所有權不同。數字人民幣的主權是中國人民銀行,即決定增發貨幣和確定貨幣價格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而數字貨幣是一種私有貨幣,是去國家化、去央行化。
易綱此前明確指出,數字人民幣在研發工作上不預設技術路線,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選優,既可以考慮區塊鏈技術,也可採取在現有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技術,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石光認為,區塊鏈是一種技術,數字貨幣是一種貨幣。很多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需要通過區塊鏈技術去實現。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央行數字貨幣跟區塊鏈並無聯系,是依託於國家信用的集中管理的貨幣系統。
綜上可以看出,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沒有國家信用,不具有法償性;而數字人民幣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一種法定貨幣,在這一點上與現金具有同樣的效力。
數字化以後的人民幣怎麼用,和我們現在常用的微信、支付寶等網路支付手段有何區別?石光認為,從目前央行試點的數字人民幣來看,主要方式是在手機或者移動終端上安裝一個錢包,錢包相互之間可以支付。「這種支付可能不依賴於網路的環境,近距離就可以完成這種交易的支付。從目前的信息來看,數字人民幣跟公交卡的形式類似,刷卡就可以支付,不需要網路環境。」石光說。
對於和目前常用的網路支付手段的區別,石光認為,現有的微信和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手段本身是掛鉤銀行賬戶,其實是銀行賬戶的延伸。數字人民幣是不需要賬戶,只要手機上有類似電子錢包的功能就可以支付,和支付現金一樣,只是沒有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