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思維體系
『壹』 區塊鏈技術的優勢
一、去中心化:
區塊鏈技術不依賴額外的第三方管理機構或硬體設施,沒有中心管制,除了自成一體的區塊鏈本身,通過分布式核算和存儲,各個節點實現了信息自我驗證、傳遞和管理。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徵。
二、開放性:
區塊鏈技術基礎是開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三、獨立性:
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類似比特幣採用的哈希演算法等各種數學演算法),整個區塊鏈系統不依賴其他第三方,所有節點能夠在系統內自動安全地驗證、交換數據,不需要任何人為的干預 。
四、安全性:
只要不能掌控全部數據節點的51%,就無法肆意操控修改網路數據,這使得區塊鏈本身變得相對安全,避免了主觀人為的數據變更。
五、匿名性:
除非有法律規范要求,單從技術上來講,各區塊節點的身份信息不需要公開或驗證,信息傳遞可以匿名進行。
數字中國是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的重大發展戰略。以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應用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廣泛滲透進入公共服務、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宏觀協調、總體把控、融合發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全球范圍內數字經濟浪潮勢不可擋。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共識,被稱為打開第四次工業革命之門的鑰匙。
秉承尼斯大學世界包容性人文精神內涵,始終擁抱變化,勇立潮頭,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融合中西文化思維精髓,尼斯大學《區塊鏈及數字經濟管理博士》(簡稱DDE)應運而生。
以此為基石賦能數字經濟行業管理者全球化視野及全球化融合思維,整合知識,智慧經營數字經濟,推動行業持續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力量。因此DDE項目將和數字經濟領域同仁協同前進。
如果有MBA類的問題,歡迎私我ღ( ´・ᴗ・` )比心~~~~
『貳』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叄』 現在的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最近在網上學到一種思維方式,叫做互聯思維,很好,給大家分享一下!
以前在我看來,互聯網思維不就是B2B,或者B2C、C2C等一種營銷手段,說白了就是產品怎麼去銷售出去,用什麼方法銷售出去,並沒有去考慮用戶需不需要這些產品?用戶在什麼情況下需要這些產品?什麼人群適合這些產品?這些問題你們思考過嗎?實際上互聯網思維其實就是用互聯網的運營方式去解決產品的銷售、推廣、運營的思路。就是用戶至上思維,也是並聯平台思維,其中有兩點精髓:一是經營用戶而非經營產品,先有用戶再有產品。傳統製造思維是以產品為中心,網路時代下產品是溝通工具,目的是挖掘用戶需求,找到滿足需求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即「用產品破冰,用方案黏住」。二是平台戰略,即品牌商、製造商、渠道商、供應商、開發商、服務商、傳播媒介、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在一個平台商進行價值交換及利益最大化。
經過在網上分析,我覺得互聯網思維分為以下六點:
1,開放思維。我認為移動互聯網一直倡導的就是開放的精神,從各大巨頭的開放平台戰略開始,騰訊最先拉起開放的大旗,不過這也是通過了知名的3Q大戰才真正意識到需要更加開放,開放後的騰訊增速迅猛,目前已經是萬億的公司,其實開放不僅限於開放平台,最重要的是兼容並進,能夠以包容的心態看待對手。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著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比如小米,筆者在小米公司做分享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小米雖然有米聊這樣和微信類似的產品,但是還是表態要全面擁抱微信,用好微信公眾平台,這就是開放的心態,所以才能成就小米的輝煌。
2,聚焦思維,。聚焦又可以被認為是專注細分,如果說PC互聯網的時代是需要大量資訊充斥的,那麼今天隨著移動互聯網各種平台資訊的不斷完善,網民已經從需要大而全的各種資訊內容轉為了需要更加精準的細分內容,所以今天的產品宣傳需要聚焦到精準人群的定位中,大家都知道facebook現在最大的收入就是來自社交廣告,騰訊廣點通、網路聯盟、阿里媽媽等知名互聯網廣告聯盟無一不是在通過各種大數據分析訪問者的需求,推送最為精準的廣告展示。產品也是如此,大名鼎鼎的黃太吉,雖然只是賣煎餅的,但是通過這種聚焦的互聯網思維,把煎餅銷售和新媒體結合,取得了豐碩的回報,而K友匯我從一開始就定位,目標就是打造全社交高端人脈聚合平台,做人脈的圈層經濟,只聚焦在這一個點,這樣才能發展更好。
3,創新思維。最近互聯網圈興起了一個新名詞叫「微創新」而金錯刀兄弟則是這個新名詞的大力倡導著和推動者,他認為微創新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應用創新,以微小、可持續的方式引發市場的大變化。他指出QQ用微創新幹掉MSN,就是用的微創新,而就在我撰稿之時,騰訊也正在用一段有趣的卡通短視頻《悄然兩億鵝》慶祝QQ用戶在線數突破兩億。
其實做好微創新特別需要注重:1、小處著眼,貼近用戶需求心理 2、快速迭代,不斷試錯 。據悉微信這個顛覆性的移動互聯網奇跡就是來自微創新的互聯網思維,重視所有產品的細節,抓住用戶的G點,不斷的快速迭代,根據競爭對手的弱點加以瓦解,最終推出諸如「搖一搖」一類的各種細節微創新,全面的贏得用戶和市場的口碑。品牌營銷大師梁洪軍創辦的風巢社定位就是創新商業理論模式及落地解決方案的交流平台,在所有組織的自營會所都收費的情況下,以全免費的創新模式迅速獲得圈內的熱議,通過此聚集各行各業的智慧頭腦,通過資訊互通、經驗互享,打通節點資源,創造商業價值,讓群內所有人從中獲得超利分享,不失為妙招。
4,利他思維。無獨有偶,就在我梳理互聯網思維六要點中的重要一環利他思維的時候,陳菜根兄弟也專門提到了利他的互聯網思維,他認為利他就一句話:通過先對他人有利,然後讓自己也獲利,最後實現利益共贏!對此,我倒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感觸到,首先不要去考慮自己能獲得多少利,先考慮對他人能有多大的幫助,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利他都是有回報的,其實大多可能會沒有回報,所以我被知名天使投資人蔡文勝冠以「慈善家」的名號,不過其實在K友匯的發展過程中我還是能夠感觸到利他的回報,其實K友匯的發展起源就是希望給我微信裡面的好友(K友)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通過這個橋梁可以讓更多的K友從中獲得資源對接,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此受益,但是只要是有部分有價值的交互就值得去做。很多人好奇為什麼K友匯有那麼強大的顧問團,其實很多都是我之前先用利他的思維去幫助他們一點點微薄之力,得到別人的認同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所以建議各位在利他思維的時候,不要考慮未來的回報,反而能夠更輕松。
5,跨界思維。跨界思維其實是我在互聯網思維中最願意提及的,我們步入了一個「互聯網+」的時代,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指出:「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很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加媒體產生網路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很大;加娛樂產生網路游戲;加零售產生電子商務,現在已經很大;最近互聯網金融非常熱,互聯網將讓金融變得更有效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所以你會發現互聯網將會涉及到每個領域的整合,前不久轟動圈內的黑馬運動會,就是互聯網+體育+金融眾籌的整合,比如我們K友匯顧問團也有譬如羽泉參與到智能可穿戴的投資,還有一款細分的社交app「UP+」,球星季銘義轉行做互聯網投資,馮小剛導演投資兒童教育體系的案例,還有很多明星開的淘寶星店,只有擁有跨界的思維,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6,自媒體思維。自媒體的背後其實就是粉絲經濟,近期我一直在宣導自媒體帶動的粉絲經濟,不僅限於我們皮皮精靈已經是千萬用戶的自媒體運營平台,更重要的是確實通過自媒體的思維帶動粉絲經濟,真正的把那些潛在的用戶激活為有效粉絲,通過和有效粉絲的互動,發展為活躍粉絲,從活躍粉絲中會涌現一批核心粉絲,而這些核心粉絲就是真正最具價值的粉絲經濟的由來,對於自媒體來說這些核心粉絲就是傳播力,比如羅輯思維的粉絲會通過他們的各種方式來傳播有價值的內容,吸引更多的朋友來關注邏輯思維。自媒體最有價值的就是自傳播,在我看來最好的產品就是產品自行的傳播,比如微信紅包,這樣的產品就是所有人都樂意去傳播的,因為它完美的嫁接了金融、游戲、社交,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自媒體思維並不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反而應該是去中心化,微信群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所以可以讓人與人的交互更顯自由開放,K友匯在發展過程中,就是通過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讓全國各地的負責人都動起來,大家自主的管理發展,最終聚合在一起,才能更大更強。
以上6點互聯網思維是摘抄於網路,覺得非常不錯,給大家分享,學習一下,如果有侵犯,請諒解,我只是作為一個喜歡,愛好者,給大家宣傳知識!!
『肆』 結構化思維篇
「思維地基」之結構化思維篇
全面提升你的思維能力
「思維地基」之結構化思維篇
20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8 分鍾
要建構、先解構
我的結構化思維之路的起點要追溯到讀大學的時候,記得當時第一次讀到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的某本書里的一句話:
我的作品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社會如何迫使那些心智敏感又不想循規蹈矩的人走向毀滅。
整個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雅克·德里達是後現代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通俗的說後現代解構主義的核心就是對不容置疑的傳統觀念發起挑戰,將固有邏輯和結構系統進行拆散和重新組合,破除所有形式規則。
愛因斯坦發表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之前,人類社會一直都認為牛頓的物理學定律既適用於地球上的所有物體,也適用於整個宇宙。人類對於任何現象、事物的解釋更傾向於進行全面的、統一的解釋,以證明這種解釋的正確性。與此同時,社會對於大眾的要求也是要有統一的著裝、統一的行為、統一的信仰。某些大師的思想上升到了「主義」的高度後,變成了不容置疑的絕對真理。
後來愛因斯坦發現了宇宙物理學的探索方法,打破了牛頓物理學的絕對權威,同時開啟了數學等其它科學領域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開始反思絕對權威、絕對真理是否存在。因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拉開了後現代解構主義思潮的序幕。
雖然這股思潮沒能在人類的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產生多大影響,它影響的主要是藝術領域,如建築後現代設計大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解構音樂創始人約翰·凱奇(John Cage),解構主義的電影作品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但是這股思潮讓我深刻地意識到在過去十二年的義務教育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尤其是人文和社會科學部分的缺陷與缺失,讓我萌發了前往異國深造的念頭,也奠定了我重新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精神基礎。
站在今天的視角回頭看,當年的解構主義思潮現在有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去中心化」。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消費方式、出行方式甚至學習方式,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公司正在顛覆和重做所有的行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並促進創新,互聯網公司將他們的組織結構由原先的「金字塔」型變成了扁平的「蜂窩狀」,讓更接近市場的一線團隊擔負起了服務客戶與創新的重任。這就是「去中心化」在商業組織領域的滲透。
其實不僅大眾的消費需求變得個性化,人們的審美觀、行為模式甚至意識形態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分化,而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就是這些個性化背後的根本動力。
盡管「去中心化」和當年的後現代結構主義一樣,都會遭到「中心」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抵制,尤其在採用金字塔型結構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治理的國家中,這將使得「去中心化」之路呈現出「螺旋形」上升的態勢,但是支撐「去中心化」背後的科學精神、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是幫助人類掙脫枷鎖,不斷進步的底層素養,這個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說學習一門學科有三個層面,學科知識只是學科思想的表層形式。如果你光學習這門學科的知識,那麼這門學科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技能或技術。但大部分學科其實是一種過程和方法,比如科學的研究過程是「問題-->假設-->求證」,我們通過掌握這種研究過程掌握實證與定量的方法,學會用數據說話。
更深層去看,我們學習一門學科最終還是要學習這門學科的精神和態度。比如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包含了理性的思考(追問到底的精神)和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的態度,而人文學科則包含了更多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類終將去向何方的終極思考。
所以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首先要理清我們過去所學的知識中到底有哪些屬於表層知識,哪些屬於過程和方法,哪些構成了我們的精神和態度。
正所謂「不破不立」,先解構,才能建構。
建構的核心法門
結構化思維的本質是系統、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普通人的結構化思維分兩重境界:
第一重的典型輸出是能夠對某個問題進行結構化的拆解,並精準的找到解決方案。第二重境界表現為能夠針對某個議題自行建模 --> 解釋 --> 場景化應用。
第二重境界與第一重境界的區別在於有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結構」,結構化思維的最終目標也是形成自己的「結構」,所以我把這個形成自己的「結構」的過程簡稱為「建構」。
兩重境界的修煉過程可以概括為:學習 --> 提煉 --> 應用 --> 再學習 --> 再提煉 --> 再應用。
由於學習與提煉在建構中扮演了比較核心的角色,大多數人往往是因為邁不開這兩步,所以到不了總結出自己結構的境界,所以本篇先介紹學習與提煉的核心法門。
1. 學習:先系統、再碎片。
20世紀30年代,美國高等學府里對經濟學感興趣的學生越來越多,但當時的經濟學系並沒有統一的教材,本科生們學的都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的《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
出生於經濟學世家的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在他30歲的時候(為了養家糊口),用3年時間把過去100多年的點狀的經濟學理論整合重構,寫成了一本《經濟學》教材。這本教材把經濟學理論分成7部分:基礎概念、微觀經濟學、要素市場、應用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全球經濟和經濟政策。
他的這本教材至今仍然是全世界最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以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超過四百萬冊。雖然後來另外兩位傑出的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和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也寫過兩本比較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但書的結構都沒有跳出薩繆爾森的框架。
薩繆爾森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但是經濟學高地從歐洲轉到美國卻不是自薩繆爾森開始。美國學者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喜歡建立學科結構(建構),這使他們更容易從一個更系統、更全面的維度思考這門學科,並找到這門學科固有的不足和痛點加以提升。
這種建構思維後來被麥肯錫(始創於美國的咨詢公司鼻祖)總結在《金字塔原理》中,被世界以「結構化思維」的名字所認知,成為了一種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學習一門學科、讀一本書、看一個人,都應該從整體結構而不是某一部分開始。先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整體的框架,然後再填充內容。這里就引出兩個關鍵點:
結構要向大師學習、系統化地學習;內容可以降維學習、碎片化地學習。什麼意思?
真正的經典作品並不好找,但是理解了大師的「思想結構」,勝過向普通人學習10年。所以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尋找經典,而不是閱讀普通作品或與普通人交流上。
理解大師的「思想結構」是指在讀大師的著作時,不要過分追求每一章的內容,而要去想章與章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為什麼要這么編排,如果那樣編排可不可以。理解經典作品的內容可能只要2、3個月,但是理解經典作品的結構可能需要2、3年。當你真正體會到大師所設結構之精妙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你思維層次躍遷的時刻。
至於內容,現在流行知識付費,大量的知識付費節目為了讓更多人願意來看或聽,都選擇了形式大於內容的呈現方式,知識被割裂成小塊的「麵包」,塗上「果醬」或「黃油」進行「投喂」。這種類型的知識獲取方式適合已經長了「尖牙」的物種,既已經對這塊知識有整體框架的人群,否則你的「牙齒」將在反復咀嚼「麵包」的過程中變成「幼齒」,從此喪失「獵食」的能力。
所以,內容用碎片化的方式學習是可以的,但還是要謹慎選擇輸入渠道。
2. 提煉:知其同,而不是求其異。
請在30秒內熟讀並牢記以下這些名詞:
卡車、大象、老虎、蘋果、菠蘿、計程車、公交車、哈密瓜、猴子。
可能大多數人在30秒之後閉上眼,記得的只有一團亂麻。
但如果用結構化的方式對它們進行梳理:
交通工具:卡車、計程車、公交車
水果:蘋果、菠蘿、哈密瓜
動物:大象、老虎、猴子
這樣看起來就有條理多了,記起來也更容易了。
人腦喜歡結構化的信息,用邏輯把信息進行歸類整理,能夠使信息更容易記憶。這個就是提煉結構的第一步。
不斷地發現學科、著作、他人行為的相同之處,將這些相同之處歸類整理,當這樣的「類目」積累到臨界點,就能夠形成你自己的結構。
這部分的範例可以參考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這本書的第一章作者就清晰地指明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歷史學的本質與發展脈絡:
物理學:研究宇宙的基本特徵。
化學:研究原子和分子的故事。
生物學:研究有機體的故事。
歷史學:研究人類文化的發展。
他將人類的歷史分成三個階段:
認知革命(大約7萬年前)
農業革命(大約12000年前)
科學革命(大約500年前)
並指出推動人類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創造出了由想像構建的秩序、發明了文字,以這兩者補足了基因中的不足。
「想像秩序」是歷史發展的偶然,但是為了維持「想像秩序」,人類將其包裝成必然,然後惡性循環加固了這些秩序。
他認為歷史的大方向是全球融合。目前全球文化的內核是亞非世界的文化。但全球文化雖然單一,卻非同質。
公元前的1000年間,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
第一種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第二種是政治上的帝國秩序,第三種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然後他詳細論述了貨幣、帝國、宗教的演化過程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人類簡史》是前無古人之作,真正的上帝視角。因為它寫的是人類從智人到現代的整個歷史,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來寫,同時書中有很多聽上去驚世駭俗,但細品後覺得很有道理的觀點。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在看一本網路全書。震撼我的不僅是他那些驚世駭俗的觀點,還有他對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學及其它學科融匯貫通的程度以及自身建構能力之強大。
我想,這就是結構化思維的最高境界。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反復閱讀赫拉利的著作領悟出很多提煉自己結構的方法。
總結一下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系統、全面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來自我們對科學的不懈探索、對權威觀點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
要想掌握結構化思維的精髓,學會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思考套路,我們必須系統化的向大師們學習如何思考與建構,同時不斷找出知識中的相同點,歸類整理成我們自己的小類目。當這些小類目積累到臨界點時,就能夠形成我們自己的結構。再經過場景化的應用與修正,我們的結構化思維能力一定能夠獲得顯著的提高。
『伍』 何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目前互聯網發展的主流形態,相對於中心化和壟斷化而言,去中心化在 增長空間、穩定系數 以及 流行速度 這幾方面上都占據著絕對優勢。現如去中心化商業化迅猛發展都昭示著未來發展格局或業態發展趨勢。
去中心化就意味著 對用戶放權, 讓用戶真正的參與進來, 增強獲得感, 有 娛樂 性趣味性,有權力主張空間,而不是一味的設定限制來約束甚至禁止用戶的行為。在早期的平台應用當中,用戶只有是否被選擇權,而沒有實現自己價值或個人主張的機會,在這一點上, 國富興泰數字平台 是足可以從個人商業慾望,自我主張展現才華,兌現個人經濟價值和創造 社會 價值,這是去中心化的開始。去中心化用於商業創業的浪潮必將愈演愈烈。
然而去中心化並非絕對自由,並非摒棄中心,相反,是由每個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任何人可以是節點,同理, 任何人可以是臨時中心。 就像某網路,人人可以編輯,也就給了網民展現創造力的舞台,進而縮小信息差,以後某些平台和商家打信息差來賺快錢的道路將越走越窄。
故而不同於其他傳統電商平台,國富興泰致力於以 「去中心化,0投入利他時代」 為契機,打造國富興泰跨境新零售交易服務平台;建設國富興泰新零售商業生態供應鏈循環系統,為中青年、大學生、白領、工人、教職工等群體提供兼、專職,人人創業創收服務,助力全民體驗式納稅,促進家庭副業收入增長;平台去除中間環節,實現產銷兩端無縫對接服務,直接讓利於消費者、創客、合夥人或兼職創業者,共同推動平台和新業態發展;建設工業企業或供應端、消費端、或創客、 社會 多方共贏的生態商業系統,有利於促進 社會 發展,提高百姓生活質量。
在國富興泰數字平台,每一位用戶都是平台的 創客, 也就是模式的中心,用戶不再被各種繁復的規則束縛,更不用擔心被打信息差,收入交易 全透明, 通過分享就可以邀請好友成為創客,好友在消費時可享受優惠,且為用戶自身帶來收益。不僅用戶享受這種待遇,廣大商家企業家朋友們也可以成為創客,可以從 傳統商家思維轉型升級 為平台思維,從而享受分享賺錢,從商家服務商家,商家服務個人,帶來發展便利與經濟增長,如此一來,店鋪得到了流量光顧,顧客得到了額外收入,既助力了實體店鋪數字化轉型升級,又拉動了線下消費,可謂是二者得兼。
『陸』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將對互聯網有何影響
談論區塊鏈,就像90年代的人們談論互聯網。誰也不知道互聯網會帶來如此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就如同現在,沒有人能夠說明區塊鏈又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一切都方興未艾。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去了解它,不斷去思考,不斷去嘗試。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也許在那時發揮真正的價值,對人類社會共同的互聯網巨頭進行監控和監督,也就是說在需要對社交網路,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巨頭的重大事項進行投票決定時,區塊鏈技術是最佳的選擇。因為這是防止投票被大規模控制的唯一方式。
對這種中心化的一個反應是對大型互聯網公司施加政府監管。這種應對措施的前提是假定互聯網與過去的通訊網路如電話、廣播和電視網路相似。但過去基於硬體的網路卻與基於軟體的互聯網不同,一旦建立了基於硬體的網路,它們幾乎不可能重新改寫,但基於軟體的網路卻可以通過企業創新和市場力量進行重新改寫。
去中心化是一個通常被誤解的概念。例如,有時候有人認為加密網路提倡和贊揚去中心化的原因是為了抵制政府審查制度,或者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政治觀點。但是這並不是去中心化的主要價值。
讓我們來看看中心化平台存在的問題。中心化平台遵循著一個可預測的生命周期。當它們開始運行時,它們會盡一切努力來招募用戶和第三方人員,如開發者、企業和媒體組織。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使他們的服務更有價值,因為平台(根據定義)是具有多方面網路效應的系統。隨著平台採用呈現 S 曲線增長,他們對用戶和第三方的影響也在穩定上升。
當他們到達s-曲線的頂端時,他們與網路參與者的關系降低到接近於零。而中心化平台想要繼續增長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從用戶中提取數據,並在受眾和利潤方面與對手競爭。
這方面的歷史例子有:微軟對網景、谷歌對 Yelp、臉書對 Zynga, 推特對第三方客戶端。操作系統如 iOS 和安卓表現得更好,盡管仍需繳納30%稅款,但出於看似任意性的原因拒絕應用程序,並隨意納入第三方應用的功能到自身平台。
對第三方來說,從合作到競爭的轉變就像是一種誘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優秀的企業家、開發商和投資者都開始對在中心化平台上進行創建變得謹慎起來。我們現在有幾十年的證據表明,這樣做最終會令人失望。此外,用戶只能任由平台來收集自己的數據,沒有任何辦法能夠保護自己的隱私,而中心化平台又經常發生因為安全漏洞而遭到攻擊的事件。中心化平台存在的這些問題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
互聯網是完全基於軟體的網路,由一個相對簡單的核心層組成,連接數十億個完全可編程的計算機。軟體只是人類思維的編碼,因此具有幾乎無限的設計空間。連接到互聯網的計算機大體上可以自由運行其所有者選擇的任何軟體。無論你想到的是什麼,只要有合適的激勵措施,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可以說,互聯網架構是技術創新和激勵設計相交融合的平台。
現在互聯網仍處於發展初期,在首次引入比特幣以及以太坊時提出,底層的互聯網協議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通過加密演算法重新改寫。分布式網路融合了前兩個互聯網時代的最佳特徵,通過社區式管理和去中心化的網路,其功能最終將超過最先進的集中式服務。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柒』 怎樣做才是互聯網運營思維
互聯網思維一定是資源整合,大數據營銷,其次是工具的使用
『捌』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區別
每個人提起區塊鏈,都會知道其最大的優點-去中心化。要知道,去中心化畢竟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如果從萬物之始和無的角度去看,我更願意稱之為中心化和信用系統化。
那麼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區別到底在哪兒呢?
1、 去中心化誕生的艱難
一個區塊鏈的誕生其實比在這里嘴上或者打字說出來要困難得多,單單看一個:貴州成為了大數據之都的原因無非就是因為山洞不僅不潮濕而且還能天然排熱。阿里雲的伺服器放在了貴州單單一天就能節省26萬軟妹子!
所以對於遍布全球的區塊鏈資料庫而言,想要保證資料庫的安全穩定運行並不是想像中那樣簡單,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為一旦出現了資料庫的破壞,區塊鏈就沒法達到一致性和公有規范性的標准。
還有,區塊鏈重在激勵機制的設置。激勵機制直接與資料庫的數據保存以及這個區塊鏈的價值直接相關。
另外,區塊鏈的數據要保證每個人都能可佔有,必然會存在相當大數量的數據記錄和傳輸。而這些都是要以幾倍的花銷作為保證的。
2、 改變資料庫
對於中心化應用而言,要想改變資料庫輕而易舉。
但是對於去中心化而言,必須要有所有人的同意共識才能有改變。而這恐怕也違背了中本聰區塊鏈設計的初衷。
3、違規用戶的處理
純粹的去中心化是活不下去的。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單純的唯心、唯物也都是不可能長存的。陰陽合一才是正道。
同理,單純的中心化、或者單純的去中心化註定是不能長久的。
如今運營的不錯的幾個社群,比如某幣,前段時間就出現了大批量的封號現象。而幾乎每個人剛開始想要進入區塊鏈就是因為其去中心化的特性。這個例子就清楚證明了如果想要讓區塊鏈走得更好,對於人人參與的規則、底線必須明確,而且必要時一定要有外在的力量干預。
不然一定會有不法投機分子破壞社群或者在區塊鏈上面填寫垃圾信息。
在中心化應用當中,比如微博有過封大號和刪除某位名人微博的行為。但是對於去中心化的應用,誰也沒有權利去做這種事情。
眾所周知,洗稿問題是所有自媒體平台都在煩惱的問題。而這種問題是通過及其永遠無法解決的,只能去通過人工審查。
『玖』 老闆不管你就是好事兒想多了
企業管理的職能正在由管控向扁平化的、協作式的資源服務體系演變。但是,新的問題仍然沒有被完全揭開。
不久前,在一次活動中碰到了萬科總裁郁亮,我問:「這兩年萬科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更健康了。」到底是怎麼更健康了呢?郁亮沒有說。
茶歇,看到不遠處上海萬科總經理孫嘉和幾個人聊得正興致盎然,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孫總!」孫嘉側過臉面向那個人,略帶嚴肅地說:「警告!集團新規定,以後不許叫『總』了,叫名字!」
過去的幾年,伴隨從房地產商向城市配置服務商的戰略轉型,郁亮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動萬科實施組織變革,在合夥人制度的牽引下,下放權力給以區域劃分的五大事業部,推動組織結構向扁平化方向發展,讓員工不再對老闆以「總」相稱,目的是打破思想上的企業內部層級觀念,充分激發協同效率,發揮創造力。
隨著信息革命的深入,2015年中國企業普遍感受到組織變革的挑戰,企業必須創新才能生存,組織不變革,創造力就很難激發出來,這成為企業家的共識。
「去中心化」
需求是創新之母,組織變革的核心是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實質是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管理體制、機制以及相關制度,鼓勵員工、部門協作,自發地圍著用戶轉,企業的管理從內部導向轉為外部導向,其結果扁平化管理。
對於初見成效的企業來說,員工們會體驗到小宇宙發生的變化:老闆對員工的態度比之前溫和得多,老闆更願意與員工商量而不是命令;KPI不再像之前那樣無處不在,也不會把員工綁得緊緊的,KPI開始有了彈性、簡化;組織結構圖盡管沒有發生變化,橫向的部門協作、縱向越級溝通不再是被嚴禁的事。
而對於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員工從進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員工面對的就是一個有別於傳統組織環境的「新世界」,部門之間沒明顯界限,你與最大的老闆之間也只有「三步」(三個層級)的距離,上下左右都是通的。
信息化把組織內外的人與資源統統地連在一起,從趨勢上看,這種聯結力只會變得更緊、更密。從這個角度看,組織科學鼻祖馬克斯。韋伯在工業時代所定義的「科層制金字塔式」的組織體系,正逐步融化成一張扁平的「餅」。組織的「去中心化」浪潮已經勢不可擋,企業管理的'職能正在由管控向扁平化的、協作式的資源服務體系演變。但是,新的問題仍然沒有被完全揭開。事實上,去中心化,不是員工的福利,而是挑戰,老闆把自由和權力放給員工,員工如何接得住?組織如何「去中心化」?組織為此需要提前做好哪些能力准備?
價值觀是利劍
「去中心化」並非意味著企業不再管理員工,而是啟動企業價值觀的力量幫助員工進行自我管理。越來越多的領先企業把價值觀管理上升到首要位置,並且相應地弱化了以KPI為核心的考核權重。
復星集團CEO梁信軍接受《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專訪時說,價值觀的力量已經成為復星員工最大的約束,以前價值觀是空氣,現在則是利劍,其次才是管控制度的約束。
從2014年開始,復星實業考核高層時,針對價值觀的考核就佔到了50%的權重。再比如,早在2003年,阿里就把價值觀和績效考核結合起來,馬雲還取消了對子公司總裁的績效考核和盈利限制。馬雲認為,價值觀決定了在關鍵時刻員工是否能依然堅持。2014年,阿里的形成了「四三三」考核體系,即在對管理者的考評中,40%看業務完成,30%看團隊,30%看價值觀。實際上,團隊的凝聚力同樣來自價值觀。
復星把企業價值觀概括為「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修身」就是學習和進化,「齊家」就是協作,「立業」是創業精神和能力,「助天下」是社會責任。「打個比方,大家分處於不同團隊,現在有個事兒,甲主動請求乙幫忙,但乙就是不幫,在復星,這種事只要出現兩次,乙是必須被辭退的。因為他的價值觀不符合復星的團隊價值觀,在復星,別人找到你幫忙,不是先問會不會有相應激勵,而是先幫完再說。」梁信軍認為,如果說之前價值觀是空氣一樣的存在,那麼一旦應用於考核,它就會立馬變成利劍,決定員工的去留。不僅如此,在招選新人過程中,復星也在價值觀方面採取了一票否決制,即如果考官發現應聘者無法融入企業價值觀,無論其它方面再好,也不能進入復星。
其實,在「去中心化」的過程中,每位員工都在經歷著「思維方式」革命。美國管理學者多弗。賽德曼將這種轉變做了細分:以前是「我能夠做」,現在是「我應該做」;以前是避免信息公開,現在是注重透明;以前是信任有風險,現在要把信任看做是硬通貨;以前你可以把聲譽不當回事,現在聲譽是一切;以前你對企業文化盲目順從,現在企業文化需要人人參與建設。
科學自我管理「價值觀引導式」的自我管理,意味著員工自身必須清楚自我管理路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這一能力。
去年巴西世界盃的一個最大亮點是:同樣是36歲,羅納爾多老態龍鍾地坐在演播間,而輕盈矯健的克洛澤卻照樣在球場上拼殺,還成為了世界盃歷史上的「頭號射手」。
羅納爾多和克洛澤差別有兩個:1.羅納爾多是足球天才,克洛澤不是天才; 2.克洛澤有超強的自我管理能力,羅納爾多卻差很多。克洛澤永遠知道自己不做什麼,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晚於9點半睡覺。有一次,克洛澤剛剛與拉齊奧隊簽約,俱樂部主席想請他出去喝酒慶祝,克洛澤看了看錶,然後拒絕了。沒錯兒,因為快到9點了,他要回家睡覺。「我很開心能第四次參加世界盃。作為職業球員你必須放棄很多東西,我一直堅持hr369.com這些規矩,你們才能看到現在的我。」克洛澤說。
而天才羅納爾多的理念是「只要能進球就行」。在這個理念下,他發現,即便在最胖的時候,他還是皇馬隊進球最多的球員。於是,他覺得用不著自我約束。每次回巴西,他都會帶兒子去烤肉店大快朵頤,或者開持續5個小時的烤肉派對,以及放縱性生活等等。結果日積月累,悔之晚矣。羅納爾多加盟皇馬時,體重僅有80公斤,體脂10%,而被稱為「肥羅」時,體重達120多公斤,體脂高達25.3%。最後只能選擇退役。
即便是天才,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也無法笑到最後,就像克洛澤最終煉成「K神」,金童羅納爾多最終淪為「肥羅」。
「不」字訣很有效
除了科學地細化自我管理方法之外,提前設定好「不做什麼」是一種很有效地方法。「不」字訣還被很多企業大伽應用到公司戰略上。
王石在創業之初,就為萬科確定一個「不行hui」方針,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不」字訣成為萬科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之一。絕大多數房地產同行都栽在了「行hui」二字,萬科卻能越跑越快。王石和郁亮還把「不」字訣應用於體能訓練,比如王石在登山時有「四不」:不停、不休息、不吃東西、不方便。郁亮在瘦身時有「三不」:不動刀子、不餓肚子、不吃葯,在登山時定下了「三不」目標:不受傷、不曬黑、不減重。
為什麼「不」字訣如此有效呢?因為它符合有效戰略的特徵。美國管理專家拉姆查蘭說,好戰略有五個特點:清晰,具體,易溝通,可執行,所有人都可以讀得懂。底限戰略非常符合上述五條原則,「不」字訣,取消了戰略執行中的彈性空間,把清晰、具體、易懂、易溝通的戰略屬性推到了極致。
總而言之,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價值觀,又能清楚地認知自己,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出一套「個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法,那麼「去中心化」浪潮對你來說,就意味著通往成功之路。
『拾』 行業詞典庫
出處: https://maimai.cn/web/gossip_detail?src=app&webid=.cwOSwiaWQiOjI1NjI4NTQxfQ.
(註:來自脈脈——朽木不可雕也及文章下評論)
脈脈上看到這個行業詞典,起初覺得有意思就收藏了。後面再看覺得,即使目前很多沒說過沒用到,再或者是不明白其含義,但是現在整理理解出來,會對以後交流很有幫助,達到自己出語簡練、並且容易明白大神表達的效果,雖然我對這些黑話覺得很,,,,,,以下都是自己查找後的理解,有更好更准確的理解還請評論交流。下面開始吧~
(註:附上的鏈接即原作者文章出處)
——————————————————————————————————————————
落地:落到地上。可以理解為內容有記錄、有留存。經常說「這個有落地文檔嗎?」。
賦能:給某某賦予某種能力和能量。「做這個業務是為了給XX賦能」。
共創:共同努力,實現多方獲益。
共建:共同建設,體現共同參與,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形成新的合作優勢。
分發:一個個發,分派。太常用了。
支撐:頂住,使不倒。「這個理論有數據支撐嗎?」。
抓手:人手可以抓住的部位。「以...為抓手」,可以理解為「著力處」。
體感:軀體感覺,人體各處感覺的一個總稱。「提升體感」,就是「提高用戶感受」的高級表達。
感知:感覺和知覺。白天或夜晚、近處或遠處的一些物體,我們靠身體不同部位去感知它的存在。衍生到我們行業,有很多虛擬事物是無法人體感知的,就會出現「我們創造XX工具幫助我們來感知它」。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主要說明「怎麼辦」的問題。概念大,也挺好理解的,但感覺領導也不怎麼用?
融合:物理意義上容易理解,即融為一體。在行業中更多是心理意義,即眾多思路和想法經過一定的碰撞或接觸之後,認知、感受傾向於融為一體。
調性:源於音樂術語。現可理解為區分自己平台與其他平台的不同,自己平台所定義的基調。如:娛樂、社交、母嬰、女性護膚美妝、汽車等。
心智:可以放到「心智模式」上來理解,「心智模式」是一種思維定式,是指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通常說的「心智是否成熟」也就是是否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我們要保留心智模式科學的部分,完善不科學的部分,取得好的成果,達到心智更成熟。
解耦:解除耦合,將耦合度降至最低,使關聯關系降低。軟體行業中,模塊間有依賴關系即存在耦合,理論上講不存在絕對解耦的兩模塊。
拆解:可以放到「拆解思維」上來講,「拆解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中心思想即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逐步實現。
集成:原分散狀態的事物通過某種方式集中在一起,產生聯系,構成一個整體,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打法:比賽中特定的動作、花招。在運營一個活動之前,要做一個運營規劃,如何把這個活動做的收益最大,這個規劃即規劃「打法」。
解法:解決問題的方法。
沉澱:凝聚、積累。在所學知識和經驗中獲得的對後續有幫助的積累。
對齊:兩個及以上的事物或物體排列整齊。
拉齊:藉助工具的幫扶,使兩個及以上的事物或物體排列整齊。
對標:即一事物瞄準另一比其自身效益更好的事物進行比較,以便取得更好的效益。
對焦:也叫對光、聚焦。使精力集中於一個問題點上,使看問題更直觀清晰,更容易找到問題出口。
拉通:有一個梗叫「拉通對齊端對端」。多個小單位打通成為一個大單位,從而進行後續事項。關於「拉通對齊端對端」,這里有一篇不錯的理解: https://ac.nowcoder.com/discuss/293139?type=12&order=1&pos=3&page=2 (註:來自牛客競賽—zzr—《美團華為兩年工作經驗續》)
打通:除去阻隔使相貫通,從而更容易進行後續事項。
打透:乒乓球領域,打透膠皮指的是在你迎住球擊球的時候感受到套膠的海綿吃住球,感受到球頂住底板。打透底板指的是擊球那一下感受到力量透過底板傳遞到你手上。(不會表達了,感受一下)
吃透:對XXX理解透徹。
顆粒度:顆粒度= 顆粒+清晰度。為了清晰而工作。顆粒度越細,表示細節越詳盡,越有助於了解事情的全貌;顆粒度越粗,表示細節越少,更多的是抽象概括。一篇感覺不錯的理解: https://zhuanlan.hu.com/p/65220106 (註:來自知乎—susizhang—《究竟什麼是顆粒度--granularity》)
遷移:離開原來的地方。
分層:在應用了分層結構的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按照層次的形式組織起來,上層使用下層的各種服務,而下層對上層一無所知。每一層都對自己的上層隱藏其下層的細節。優勢明顯:遇到問題每一層只需解決問題的一部分,降低了單個問題的規模和復雜度;良好的可擴展性;分層有效降低耦合,易於維護。
漏斗:許多事物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流失模式。
閉環:也叫「反饋控制系統」。原理是將系統的輸出值盡量接近於期望值。現在互聯網行業應用也很多,比如一個線上平台將用戶引流給線下商家,並且用戶在此線下商家進行了交易,但此時線上平台已對此交易流程失去控制,沒有有效數據去與線下商家進行分成。解決問題就需要線下商家把最後一棒接力給線上平台,使得最後流程是在線上平台完成的,從而形成閉環。
戰役:打仗。與同行就一目標比拼,以獲取成功與利益。
落盤:讓消息、數據等寫到磁碟中,落地,使不丟失。
組合拳:拳擊和武術等的術語,在進攻當中利用各種單一拳法的組合連續攻擊,使對手顧此失彼,達到擊中對手的目的。(不會表達了,感受一下)
合力:幾個力共同作用時產生的效果力。運用工作中也不難理解。
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例如:阿里系。
心力:精神和體力,支撐一個人走下去的信念。工作中確實需要滿滿的心力來支持。
賽道:每個行業都是一個賽道。
快照:快照是數據存儲的某一時刻的狀態記錄;備份則是數據存儲的某一個時刻的副本。
————————————————還有很多慢慢學習——————————————————
痛點:
生命周期:
履約:
引爆點:
串聯:
價值轉化:
鏈路:
紐帶:
矩陣:
協同:
反哺:
點線面:
認知:
強化認知:
強化心智:
擊穿心智:
下鑽:
挖掘:
交互:
兼容:
包裝:
響應:
快速響應:
刺激:
規模:
重組:
量化:
寬松:
資源傾斜:
完善邏輯:
抽離:
打法:
發力:
精細化:
布局:
商業模式:
聯動:
場景:
落地:
聚焦:
跟進:
方法論:
迭代:
影響力:
價值:
細分:
垂直領域:
維度:
定性定量:
去中心化:
關鍵路徑:
接地氣:
梳理:
輸出:
格局:
生態:
沉澱:
結果導向:
話術:
對齊:
同步:
分享:
勾兌:
流程:
感知度:
加速:
用戶畫像:
打磨:
摸索:
提煉:
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