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模型

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模型

發布時間: 2023-02-26 15:16:57

① 管理的中心化與去中心

我們知道,社群運營必須要有人做管理,而且管理一定是能產生管理層級的。也就是說,社群是圍繞- 個中心來運轉的,是需要中心化管理的。那麼,去中心化管理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去中心化是指社群傳播的內容、信息不再是由專人或特定人群產生,而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其次,在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中,社群是放射線結構的,社群圍繞靈魂人物聚集,然後每個節點又可以自由連接不同資源,安排自己的活動。社群通過靈魂人物的言行去影響整個社群的文化和價值觀,而不是直接管理。

其實,去中心化管理是中心化管理的延伸,並沒有誰更好的問題,也不是非此即彼。社群要做大,就必須允許去中心化的節點承擔更多的責任獨自去管理。在一個大社群中,對核心成員採取中心化管理,對外圍成員採取去中心化管理,保持中心化管理的成員對外圍群的影響力,適當平衡兩者之間的比例,是做大社群的關鍵。

那麼,社群運背該如何運用這兩種管理模式呢?

例如,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為口號,微信公眾訂聞號「羅輯思維」語音,每天早上六點率左右發出,365天全年無體:視頻節目每期50分鍾,每周五在優酷網播出,全年48期。試想,如果沒有羅胖這個核心人物,社群就不可能長久地火下去。這可以說是社群中心化管理最好的體現。再來看一個以去中心化管理為主的社群。BM社群在各個城市設有交流營、讀書筆記PPT營、繪畫營、碼字營,這些社群都有獨立的群負責人按自已的群特點去組織運營。總群負責人只是把各個分群組長們聚在一起,分享好的經驗,提供可以共享的資源,提出運營建議,但每個群的決策權完全在組長身上。

由此可見,這兩種模式都能夠在社群中應用成功,只不過中心化模式有個偏強勢的群中心人物駕馭與規范,對群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去中心化模式的中心人物偏弱勢或者乾脆就沒有,但是一-定有一個非常主動的連接者和溝通者。比如,BM社群的核心人物陳慧敏通過自己積極地溝通和交流,與不同社群的核心人物保持了緊密溝通,形成了大家都認可的群文化。

因此,無論是羅輯思維還是BM社群,都存在負責人和群規則,只是這兩者的中心化程度不同。在社群資源不足、管理者能力有限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3 : 7的比例,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社群,管理者只是扮演連接者的角色。

在社群規模日漸成熟、管理者能夠根據自身能力帶動其他人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7 : 3的比例,讓資源得到更好的分配、優化、利用。因為當社群規模變大後,繼續採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會出現所有人有事都找連接者,而連接者到處救火式響應,溝通效率反而會變低。

區塊鏈中的Dapp和傳統的app有什麼區別

1、網路架構不同:

去中心化應用(Dapp)運行在分布式網路上,參與者的信息被安全保護(也可能是匿名的),通過網路節點不同人,進行去中心化操作。分布式網路由分布在不同地點且具有多個終端的節點機互連而成的。網中中任意一條線路發生故障時,通信可轉經其他鏈路完成,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傳統APP則需要通過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服務,並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路來實現無線網路接入,這是屬於中心化的網路架構模式。

2、開源性不同:

Dapp應用程序必須是開源的,大部分由Dapp所發行的代幣自主運行而不是由某個實體控制,所有的數據和記錄都必須加密保存在公開且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

傳統的APP軟體、游戲、導航等應用一般由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應版權保護、經濟利益等問題,其程序並不開源。


(2)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模型擴展閱讀


在2018 年,大量新的DApp 項目啟動。據統計數據表明,目前全網大約有兩三千個DApp。根據Fluence Labs 的DApp 調查顯示, 72% 的DApp 項目啟動於2018 年。這意味著,在過去這一年裡,全網的DApp 數量翻了三倍還有餘。

在所有DApp 中,超過八成的項目在以太坊上開發,大約兩成的項目在EOS 上開發,而不到一成的項目在TRON 上開發。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項目中,大約一成的項目在多條主鏈上同時開發,而在其他主鏈上開發DApp 的數量都比較稀少。

基於GXChain 上開發的項目約有十餘個,其中主要是布洛克城中的小應用。

③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模塊二  領導團隊

第17講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公司里有很多部門,每個部門都設置經理。部門底下又有小組,小組還會設置組長。這些組長、經理就是一個個中心。

✨而去中心化,就是不設置這些職位,讓組織更加扁平。

️之所以去中心化就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層級阻礙信息流通,影響創新。

️去中心化也有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大家拉平後,企業不知道誰更重要,資源配置就成了問題。

➖➖➖➖➖➖➖➖➖➖➖➖➖➖➖

️去中心化組織面臨的問題

️傳統的解決辦法面臨的挑戰就是組織規模的限制,人數不能太多。

️去中心化的組織,通常員工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人數太多,就很難說清楚每個人貢獻程度的高低了,資源的配置就沒了參考。

➖➖➖➖➖➖➖➖➖➖➖➖➖➖➖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要用數據進行測量,分析組織中的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說,如果你把組織看成一艘船,那麼個體成員的想法就是一條河流。

️當這條想法河流不斷流動時,船就能順利航行;➡️當想法河流變成一灘死水,或者形成漩渦,那麼船就動彈不得。

️互動水平對於績效的貢獻超出我們原有的想像。所以說與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進互動。(多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碰撞會產生奇妙的想法。)

➖➖➖➖➖➖➖➖➖➖➖➖➖➖➖

️節點人物

️彭特蘭發現,在組織中,有一類人就像那隻最早發現目標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在互動模型當中,處於節點的位置。

️他們往往是想法河流的發起者,以及重要的傳遞者。➡️流經他們身上的線條,又粗又多。彭特蘭把這類人稱為「節點人物」。

️「節點人物」有哪些特點?

️️️

與帶頭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喜歡率先發起協作、組織討論,但又不發表主宰性的意見,而是鼓勵想法河流繼續前進。

他們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團隊內部,也體現在團隊之間。他們推動想法跨越小組的界限,把「討論圈」的邊界向外擴展,就像第一隻「偵查蜂」一樣會不斷拉同夥加入。而且,他們擅於分享外部的情報。

他們擅長制定規則,總是保證推進的方向不發生嚴重偏離,而且為信息傳遞保駕護航。

️「節點人物」就是推動組織產生更多有效互動的關鍵。

️既然互動對於組織來說極其重要,那麼「節點人物」就應該成為去中心化組織中更重要的人,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

️如何簡單地找到節點人物

️利用手頭可以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

統計員工收發郵件、發起討論的次數。

統計員工主動召開會議,並制定討論規則的次數。

記錄企業微信等平台上,員工溝通交流的次數。

記錄工作系統上,員工對創意進行加工,或者駁回的次數。

✨給以上這些數據,設置不同的權重,而且採用靈活的記分策略。

️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考察誰是「節點人物」,誰推動了組織進行有效互動。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資源圍繞節點人物進行配置。)

④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⑤ 如何理解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概念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對於去中心化,很多人都有誤解,甚至進入一個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舉例說明

中心化:SOA ESB中心化服務架構;去中心化:Dubbo、Spring Cloud去中心化架構。

中心化:上課;去中心化:學術交流

中心化:看電影;去中心化:玩手機

其他看法

通俗地講,中心化就是一個或幾個認證的嘉賓在講話,所有其他人還能參與聽,類似於上課的模式。而去中心化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講話,都可以選擇聽還是選擇講,就像自由討論模式。以前的門戶網站是中心化,今天的博客,社交媒體都是去中心化。

當然在今天沒有完全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就像大家普遍認為淘寶京東是中心化平台,但它們的用戶也可以通過社交渠道去分享發掘流量,淘寶有自己的「社區」,京東也有自己的「發現」,這些都是去中心化的形態

⑥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正如我們在個體層面講的那樣,員工已經追求個性化的表現,很多企業也在採用去中心化的結構追求創新。簡單說,就是取消層級,把大家拉平。原來公司里有很多部門,每個部門都設置經理。部門底下又有小組,小組還會設置組長。這些組長、經理就是一個個中心。而去中心化,就是不設置這些職位,讓組織更加扁平。

舉個例子,著名游戲公司維爾福,也就是發明CS、DOTA2的那家公司。它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組織。在維爾福,核心管理層下面就沒有任何層級了。每個工程師都可以發起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招募隊員。做完任務後就解散,大家再去參加或發起其他任務。在這里你沒有固定的職位,今天可能是領導者,明天又可能是隊員。

為什麼要這么干?就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層級阻礙信息流通,影響創新。在維爾福,每個員工的辦公桌都安了輪子,就是為了方便他們隨時組成新的團隊。

但是,去中心化也有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大家拉平後,企業不知道誰更重要,資源配置就成了問題。原來,資源是圍繞一個個「中心」,也就是部門經理來配置的,但是現在沒法這么做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假如你已經完成或正在去中心化,怎麼判斷隊伍里誰更重要?資源應該圍繞誰來配置?

傳統的解決辦法面臨的挑戰就是組織規模的限制,人數不能太多。

比如最簡單的做法是,CEO辛苦一點,去了解每個人的貢獻。我認識一位創業的老闆,他經常在夜裡兩點發工作朋友圈。我就問他,怎麼還在工作?他說李老師你不知道,我們公司沒有中層,我的工作就是和所有人談話,參加所有的會。

他的公司有80人,了解每個人的情況已經要熬到兩點了,再多一點,規模效益都擴大了,你說他怎麼吃得消。

還有其他方法,比如財務可以給每個人核算成本收益,也就是製作個人資產負債表。這是很多公司正在採用的辦法,但是也有不足。主要是創意很難量化,沒法特別精確。去中心化本來就是為了激發創意,創新績效佔到總績效的大頭兒。那人一多,財務核算的壓力自然很大。

所以去中心化的組織,通常員工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人數太多,就很難說清楚每個人貢獻程度的高低了,資源的配置就沒了參考。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今天我給你介紹一個組織行為學最新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思路。

發刊詞里,我提到了麻省理工的彭特蘭教授。如果要評選近20年來對這個領域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我想不出第二位。不知道你剛才有沒有注意到,我說創意很難測量。這是一般人的理解,但是彭特蘭不信這個邪,他就是要用數據進行測量,分析組織中的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說,如果你把組織看成一艘船,那麼個體成員的想法就是一條河流。當這條想法河流不斷流動時,船就能順利航行;當想法河流變成一灘死水,或者形成漩渦,那麼船就動彈不得。不僅如此,有時候一些人的想法又會獨辟蹊徑,指明一個新的方向,開拓新的航道。

這種想法河流是幻覺,還是真的能對績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彭特蘭和同事發明了一款叫做「計量徽章」的可穿戴感測器。它和你的手機差不多大,裡面內置了攝像頭、麥克風以及分析晶元,可以測量交流活動中的各種數值,比如話語轉換頻率、語氣、語速,以及相對視角,也就是你在傾聽,還是在發表意見等等。

當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攜帶這樣的感測器後,彭特蘭就能記錄下想法在團隊里被加工的軌跡。經過計算,最終得到一張展現互動模式的社會網路圖。你可以想像一下,圖中人和人因為交流而相連,連接線條的粗細表示信息交流的多少。

測量一個組織的互動模式真的有用么?發刊詞里,我提到了他在美國銀行呼叫中心做的實驗。那時我只是泛泛講了一下,今天我來詳細和你說說。他們在3000多名員工中隨機選取了4個團隊,每個團隊有20人,互為對照組,用剛才說的「計量徽章」記錄成員的互動過程。

在呼叫中心裡,評判生產率最重要的標准,就是平均通話時長。時長越短,說明個體處理問題越快,那可以接的電話就越多。這決定了運營的成本。如果平均通話時長減少5%,那麼20人的團隊每年就能節省100萬美元。

通過測量,彭特蘭發現,只需要作出一些很小的改變,就能提高團隊的互動水平。比如,原來團隊成員是輪換休息的,如果安排他們統一休息,那麼大家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充分交流,產生更多創意。
甚至更小的改變,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調整食堂桌子的大小,把原來的方桌改成圓桌,等等,這些都起到了作用。

採用類似的做法之後,平均通話時長顯著下降。單單提高互動水平,呼叫中心的年績效就提高了1500萬美元,這個數字大大高出了原有去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

在這之後,彭特蘭的團隊與全世界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種類的企業做了實驗,發現互動水平對於績效的貢獻超出我們原有的想像。甚至在他的所有測量中,貢獻率沒有低於50%的。換句話說,與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進互動。

彭特蘭用數據測量的方式,證明了互動、想法河流對於企業的巨大作用。那和今天我們講的去中心化組織有什麼關系?它能怎麼幫到我們?

在彭特蘭看來,雖然部門經理職位消失了,但是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組織內的成員的貢獻依然是不平等的。我在下面給你准備了一張對比圖。

上面是一個傳統組織的互動網路圖。你可以看到,有一個人,從他身上發出的線條都特別粗,說明他和其他人的互動很頻繁,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則很少。這個人不用多說你也知道,一定是領導。

下面是一個去中心化組織的互動網路圖。你會發現,雖然沒有明顯的中心,有些人身上發出的線條,還是比別人粗一點,而且他們往往和更多的人有連接。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讓你跟我把思維稍稍跳躍一下,目光從人身上移開,聚焦一種動物:蜜蜂。你知道蜜蜂是怎麼進行團體行動的么?不要小看這種小動物,它們的行為方式和人類出奇相似。

對於蜂群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選擇築巢的地點。它們會派出一小撥「偵查蜂」去探索環境。找到理想地點的「偵查蜂」返回大部隊後,會通過一種舞蹈的方式,把信息傳遞給更多「偵查蜂」。於是,在它的帶領下,更多的「兄弟」會去檢驗這個地方,回來後根據自己的判斷,繼續跳舞。當跳舞的「偵查蜂」數量超過一個臨界值時,蜂群就會集體飛到那裡去。

好,再把思維轉回人類身上。彭特蘭發現,在組織中,有一類人就像那隻最早發現目標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在互動模型當中,處於節點的位置。他們往往是想法河流的發起者,以及重要的傳遞者。流經他們身上的線條,又粗又多。彭特蘭把這類人稱為「節點人物」。

「節點人物」有哪些特點?如果我們進行歸類,會發現他們主要做了這三件事:

很明顯,「節點人物」就是推動組織產生更多有效互動的關鍵。既然互動對於組織來說極其重要,那麼「節點人物」就應該成為去中心化組織中更重要的人,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你可能會問,我沒有彭特蘭發明的儀器怎麼辦?2018年,我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我和一家創業五年的公司合作,他們有150人左右。同樣沒有專業的設備,我們就利用手頭可以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

我們給以上這些數據,設置不同的權重,而且採用靈活的記分策略。比如一個人在討論中提出主宰性意見,讓別人沒法說話,就要相應扣分。

當我拿著報告給他們的老闆看時,他很興奮,因為結果和他預想的基本吻合。他還因此留意到了幾個,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優秀員工。

我把其中一個指標的測量圖放在了下面。那些「大圓點」,就是剛才說的「節點人物」。

你看,如果組織已經完成了去中心化的改造,一時不能找到誰更重要,就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考察誰是「節點人物」,誰推動了組織進行有效互動。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 得到 組織行為學 學習筆記

⑦ 去中心化都有哪些特點及內容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同時「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典型特徵之一,其使用分布式儲存與算力,整個網路節點的權利與義務相同,系統中數據本質為全網節點共同維護,從而區塊鏈不再依靠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記錄與更新。而每個區塊鏈都遵循統一規則,該規則基於密碼演算法而不是信用證書,且數據更新過程都需用戶批准,由此奠定區塊鏈不需要中介與信任機構背書。
去中心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首先體現在多樣化上,在網路世界不再是有幾個門戶網站說了算,各種各樣的網站開始有了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愛好,這些網站分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裡張揚著個性。
去中心化其次體現在人的中心化上,去內容中心化成為趨勢,人成為決定網站生存的關鍵力量。以缺乏互動的個別人建站變成了以圈子的形式來聚合人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即用戶為本,人性化。
去中心化的內容: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⑧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⑨ 去中心化有幾種實現方式

三種:

1、中心化的在線支付;

2、中心化的計算機點數或互聯網積分;

3、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基本性質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去中心化

⑩ 去中心化通俗解釋是什麼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10)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模型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熱點內容
trx合約地址查詢 發布:2024-11-05 23:55:34 瀏覽:825
比特幣政策價格 發布:2024-11-05 23:40:04 瀏覽:292
崩3挖礦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22:58:13 瀏覽:844
什麼是區塊鏈中區塊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05 22:41:36 瀏覽:929
2020年6月13日usdt的價格 發布:2024-11-05 22:20:17 瀏覽:293
eth以太坊小額提款是多少 發布:2024-11-05 21:57:05 瀏覽:888
區塊鏈的技術現狀和應用 發布:2024-11-05 21:54:42 瀏覽:406
區塊鏈入門數據 發布:2024-11-05 21:44:53 瀏覽:265
華為eth口地址 發布:2024-11-05 21:25:56 瀏覽:844
福光股份是真的區塊鏈公司嗎 發布:2024-11-05 20:51:46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