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德國去中心化表現

德國去中心化表現

發布時間: 2023-02-15 18:37:33

Ⅰ 「概念」網路中的「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在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結構洞"。簡單的說,當你想要聯繫到A,但是必須要通過B,這樣B就是一個結構洞,而B可能因此而謀利或者產生競爭優勢。

"中心化"可以簡單的與"結構洞"畫上等號。"結構洞"帶來的是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中含有信息不對等、信息流操控等等,這也是"中心化"設計在社交網路中的具體表現。

「去中心化"即減少因為"中心化"帶來的巨大競爭優勢。"去中心化」不代表沒有中心,只是將中心從「人」這種不可控的因素中外移至可控並且中立的因素中,這樣之前的競爭優勢就不會存在。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去中心化」是一個「降權」的操作,同時對於個人而言可控性更好。經過這樣操作後的整個網路形態會成為一個「細胞組織」,他們互相很難受到影響,因而更加穩定,但同時面臨了新鮮空氣進入困難的問題。

為了更加清晰的區分「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張表直觀的感受下:

互聯網放大了人性,讓人以一個人的方式面對整個人類,信息的產生、存儲、轉發等都是以人為單位,網路讓信息得以流通。

Paul Baran在1962年寫的一篇文章《On Distributed Communiction Networks》中提出了Packet Switched的概念,並直觀的描述了三種不同的連結狀態。

「中心化」是絕對的,「去中心化」是相對的。「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變的過程是由樹到圖的過程。

結合上面的三張圖,Baran認為,網路的組成結構包括兩種狀態:中心化和分布式,而去中心化則是兩種組成的中間過渡態。

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麼

舉個栗子吧,拿區塊鏈網路互助平台同心互助來講,去中心化在這平台的表現是:
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區塊鏈上記錄的所有信息一旦記錄很難篡改、無法隱藏,用戶隨時可以查閱,通俗的說,只要加入計劃後實名認證了,區塊鏈就會生成節點,記錄這人的加入時間,以及其他信息,誰都不可能修改(包括平台)
永不宕機
基於公有鏈的區塊鏈,不受任何機構或者個人的影響,只要激勵機制有效,互聯網存在,區塊鏈就存在。通俗的說,既然平台服務人員不在,平台機器就一直工作。
民主決策
自下而上的決策,區塊鏈提出多種不同的共識機制,幫助用戶有效的形成自下而上的決策,共同參與重大決策。通俗的說,平台如果想修改一個東西,比如計劃內容是必須要超過半數人參與投票後才可進行,或者說申請互助人員需要互助金在公示時,超過半數人都不同意,那麼平台就不給通過。

Ⅲ 德國廣播體制為什麼是去中心化不由政府掌控

根據查詢資料德國憲法規定,廣播電視台是各州自己的事業,由各州自己管理。因而,德國的廣電體制實行的是一種公里和私營協調共存的雙元制。

Ⅳ 比較德國和日本城市的等級和分布特點,分析其原因

一、德國的城市化是與迅速的工業化分不開的。德國城市化與工業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家都知道:德國是世界上較少的兩次工業革命連續進行的國家之一,而且德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奇跡般的實現了國家統一。國家的統一進一步促進了德國工業化的進程。德國這些工業化的特點也使德國的城市化具有獨特的特點。在德國未實現國家統一之前,普魯士在德國屬於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以它為例,在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德國東部各省的城市化比率與西部各省城市化比例基本持平,但是以後隨著西部工業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德國東部的城市化水平便遠遠的落後於德國的西部。像薩克森王國地區由於工業化進程較早,很快就成為德國城市化的核心地帶。在南德,也有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化,像萊茵地區、紐倫堡地區等都出現了城市化的趨勢。到一戰之前,工業發達的威斯特 和薩克森地區城市化已達到很高的程度。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有些城市慢慢消弱,如門興—格拉德巴赫,因為它們以傳統的紡織業為主要支柱產業,理所應當被 工業化的過程中被這般洪流沖走 。與之相反的是那些以采礦業、重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異軍突起,這些異軍突起的城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新型經濟提供資源的專業化城市,如魯爾地區的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是生產煤炭、鋼鐵的重工業城市;另一類是隨著工業化而於19世紀末迅速發展起來的商業化的服務性的城市。這主要是因為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長為服務性行業提供了市場,像科隆就因為成為西部地區服務業的提供者,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三十年間人口增加了三倍。德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急劇城市化的趨勢。城市化要求有便利的交通,工業的發展正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工業革命後鐵路運輸將便利的交通帶到了各地,許多現代化的城市都是借著鐵路發展起來的。它們利用鐵路把物資運向各地,同時又把消費商品運進來。德國鐵路建設在1870—1910年間取得了巨大成就。德國鐵路長度為18600公里[1]。在當時的中歐和西歐居於首位。與這種大規模的鐵路建設以及高速工業化的增長趨勢相一致,德國的城市化進程如沐春風,迅速成長起來。德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兩種現象,第一是大城市不斷涌現,其規模和數量增長之快都令人矚目。從1877年到1910年,德國是人口超過10萬人的城市,數量迅猛增長,1910年是1871年的四倍還多。原來以農業為主的魯爾地區,後來都成了國家工業的心臟地帶。在這兒眾多的城市彼此相連、相互交錯,只能靠市政界線來劃分。德國城市化速度如此之快,1870年之後,德國城市化的程度已經十分接近於英國。第二,德國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增長率明顯要高於英、法等國,當然這是與其工業化相適應的,而且核心城市規模發展迅速。1880—1910年,德國城市的人口增長率為2.5%,而英國和法國卻僅有1.6%和1.1% [2]。在核心城市的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吞並了附近的小城鎮和郊區,同時這也使城市和郊區城市化,即成為中心城市的衛星城。二、德國城市化伴隨著明顯地人口流動。人口流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內人口流動,在德國城市化進程中,工業化引發的國內人口流動對城市迅速擴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1871年德國統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大部分人口不斷流向日新月異的新興城市,許多居住在農村的人口陸續進入城市,以滿足城市化的發展所帶來的對於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城市人口因此而迅速增長,農村人口卻相對減少。19世紀的最後十年是德國城鄉人口比率發生轉折的時期。據統計,1871年德國總人口中農村居民所佔的比率為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城市居民所佔的比例僅為百分之三十多,到了1900年,農村人口所佔比例就低於了城市人口所佔的比例,成為國家居民的主體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農村和城鎮人口比例與1871年相比基本上翻轉過來,比例為40%和60%[4]。總的來說,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對這一時期德國城鄉人口比例調整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1885年與1910年比,人口在2萬以上的城市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城市越大,其城市化的進程也越快。國內的人口流動除了從農村流向城市,還表現為地區之間的流動,這種流動主要是由東向西流動。由東部的工業欠發達地區流向西部新興的工業化城市,像從東部各省流向柏林和薩克森王國地區。這時的人口遷移也體現出全國性的特點,像柏林就成為全國的人口流向中心,在這里集聚了全國各地的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加速了德國城市化的速度,同時也對德國的社會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一個是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城市人口集中,農村人口分散,城市居民成為國家居民的主體。同時也造成了西部人口密集而東部人口疏散的現狀。另一個是隨著工業化,德國的職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從事傳統產業,像農業和林業的人數在明顯減少,而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就業人數都在急劇上升。其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發展最快體現了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特點即鐵路里程的迅速增加,也體現出德國在城市化過程中優先發展交通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德國的就業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另一方面是國外移民。在德國統一之前,德國是一個人口遷出國,大量的人口移居國外,到他鄉去尋找安身立命之所,究其原因:(1)德國分裂的狀態、連年發生戰爭使人民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寧願離開家鄉去他鄉尋找一份安定;(2)德國的經濟落後,商業極不發達,沒有吸收全部自然增長勞動力的能力,人們不得不去國外謀生。而在德國統一二十年後,這一現象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德國從一個勞動力輸出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勞動力輸入國,而且德國的境外移民人數佔全國凈增人口一個很大的比例,這一結果是德國迅速工業化和急速城市化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人們不用到國外去謀生。同時這些外來移民也為德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當時遷入德國的居民主要有奧地利人、荷蘭人、義大利人,他們大批的遷入德國,在德國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也有大批移民到達德國。這種現象表明,德國自產的勞動力已不能滿足德國工業經濟的發展。 日本的城市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起來的,開始於明治維新時期,其城市化的主要特點: .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 日本城市化是一種人口從農村及小城鎮地區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動的過程,日本三大都市中心分別是東京、大板、名古屋。東京是最大的都市區,目前1.26億日本人口中的25%生活在東京的23個行政區及其周圍,1998年三大都市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46.8%。 集中性還表現在城市國土空間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10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而且7個分布在從東京到大阪的東海道都市帶內。

Ⅳ 「去中心化」到底是什麼

自穴居的原始人在牆璧上塗鴉時起,人類就一直有記錄信息的需求。後來出現了用圖書來記錄知識,用賬本來記錄財務債務。到了近代,會用錄音機記錄聲音,用膠卷記錄圖像。隨著互聯網數字化的到來,記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變得數字化、虛擬化。電子書、電子地圖、電子相冊以及影視綜藝節目也實現了數字化網路傳播。

然而,這些記錄形式的背後有個共同的深層問題——中心化。中心的重要性在我們心中不言面喻,中心是一個集中所有資源和數據的地方,是所有路徑的交錯點。中心的意義在於控制。尤其是在工業時代,人們將生產和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從而達到完全控制的目的。中心能夠控制所有的過程,保證准確和無誤。

過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如果建立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就是一個伺服器記錄了互聯網的所有信息,我們所訪問的都是這個伺服器上的信息,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被這個伺服器所記錄。

當今世界已經被巨頭壟斷了,大家高頻使用的網站或者APP,就那麼幾個。中國人就是BATJ系列,美國人就是Google、Facebook、Amazon……我們生活中使用的所有互聯網服務,所有的信息和交易都要以這些伺服器為集中地進行交互。

互聯網過度中心化之後,用戶的利益就容易被侵犯。過去內容分布在互聯網各個角落,你想幹掉它們不太容易。過度中心化一大的壞處就在於,比如,即使你不喜歡BAT,你基本也不得不使用它。最近的Facebook隱私問題也充分暴露了中心化的嚴重危害。

中心化的互聯網伺服器作為信息的唯一擁有者,或是因為自身利益的影響而操縱自己所存儲的信息,或是因為自身系統存在漏洞而造成巨大的損失。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自身系統的漏洞。2016年中國農業銀行爆出的39億票據大案就是犯罪嫌疑人通過二次貼現的方式將已入庫保管的銀行承兌匯票票據包進行貼現。無獨有偶,中信銀行蘭州分行(9.69億)、天津銀行上海分行(涉案7.86億)、龍江銀行(涉案6億)、寧波銀行(涉案32億)先後爆出票據案件。

其次是中心化伺服器因為自身利益操縱信息。旅遊平台的機票超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1年國航齊齊哈爾飛往北京的飛機就因為超賣而導致23名乘客無法登記,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Shiller)與妻子正好遇上航空公司機位超賣,最後被趕下飛機。普通消費者對於糾紛的出現只能寄希望於平台對於自身名譽的看重。

最後是中心化伺服器因為意外或故意,信息被刪除。2016年2月廣西浦北縣一起煙花爆竹生產企業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但監控視頻卻被人為刪除。2017年11月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監控視頻硬碟由於多次強制斷電而發生損壞。2018年8月甘肅某幼兒園出現兒童被針扎事件,關鍵的十分鍾視頻卻莫名其妙消失,園方給出的停電解釋卻與物業和供電所出具的證明相悖。

除此之外,在中心化平台中,用戶為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卻並不能享受數據帶來的價值,卻還無償擔負數據泄露帶來的損失,這其實對於廣大的用戶而言是極不公平的。

從區塊鏈誕生開始,去中心化就是這項技術最顯眼的標簽。當然,在走向去中心的大趨勢下,可能存在多向演變和階段性波動。其實,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區塊鏈的探索道路,也不是簡單的去中心,而可能是多中心或弱中心。現在市場談論較多的「去中心」,其最終結果更可能是多中心,從而弱化少數中心話語權過強所導致的規則失控。

以金融業為例,當萬物互聯使得所有個體都有可能成為金融資源配置、金融產業鏈中重要的中心節點時,或許就實現了最理想的市場狀況,使得傳統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可能會改變。這種改變不是說傳統金融完全被革命、被顛覆,而是從壟斷型、資源優勢型的中心和強中介轉化為開放式平台,成為服務導向式的多中心當中的差異化中心,從而使得傳統中介中心和新的中介中心獲得共贏,在一個共享共贏的金融時代獲得一種新的發展定位。

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早期的華盛頓共識走向了失敗,出現了大量的中心化趨勢。有的希望通過中心化來解決金融政策和交易效率,有的希望通過中心化機制來解決系統性金融風險。所以,當前市場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實際上就是「中心化」與「弱中心」的挑戰。

區塊鏈能夠遏制傳統「中心化」模式下的「短板」,也是為了達到羅伯特·希勒在《金融與美好社會》一書中所描述的目標。希勒教授是理想主義者,他相信人性的光輝。「通過技術安排為公眾的利益重塑金融業,把金融業作為人類財富的管理者;通過公眾的廣泛參與,讓金融業為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服務。全民的廣泛參與也會打破金融的精英權力結構,使得金融民主化,並實現財富分配的公平。」

隨著社會的進步,個人所能創造的價值已經極大的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心化體系往往踐踏個人的權利,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給我們描繪的是一個更自由、更透明、更公平的未來。盡管這個過程才剛剛開始,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它所彰顯的變革卻鼓舞人心。

Ⅵ 在德國留學走到哪裡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德國留學走到哪裡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德國傳統高等教育觀念中,接受高等教育是每個人的權利,政府不設重點大學,認為大學一概平等,所有大學都應提供同等優質的教育。如今的德國大學,在教育國際化的大潮中,正在進行艱難的改革:1999年提出的“博洛尼亞改革”主張建成歐洲統一的大學教育區,使46個國家之間擁有統一的學制和互相承認的學位,這意味著德國高等教育從傳統的Diplom/Magister(相當於工科/文科碩士)本碩一體的學位制,逐漸向與英美學制接軌的Bachelor(學士)與Master(碩士)雙級學位制過渡。2005年,德國政府開始實施“精英大學計劃”,重點對幾所大學進行資金資助,以和英美名校競爭。德國大學正在經歷這樣一場革命:更快、更簡單、更實用。整個社會都強調“注重實際”,學生們在哀嘆課業繁重,教授們抱怨太忙,校長們為如何從國家那裡得到更多撥款處心積慮。但是,這種改革沒有取得想像中的質變:大學輟學率並沒有明顯減少,也就是說,所謂的“漫遊”、“閑逛”的傳統式德國大學學習,原來不像想像中那樣是輟學率高的根源。在德國特殊的社會大背景下,在本土理想主義精英教育與美國實用主義精英教育的分岔口前,德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很“德國”的舉動——不左不右,勇往直前。

“去中心化”的大學——獨立的學習模式

德國每個獨立的行政區都想有自己的大學、劇院和博物館,於是很多小的文化中心發展起來。 在這個“去中心化”的國度,幾百年來自在地發展著,逐漸和所在城市融為一體,每個大學都能成就一個以自身為中心的大學城文化圈。海德堡大學校史專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說:“德國人真正引以為豪的是,他們的每所大學固然都有獨特之處,但總體的教學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並無優劣之分。無論走到哪裡,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這與美國大學體系不同,你沒法拿哈佛、耶魯與美國中西部的一所大學相比。”若硬要區分的話,只能按各專業側重點或者教授在業界的名望來區分,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在這里,學生可以追隨教授的腳步讀遍國家的每一所大學,在某條學術道路上無法繼續前進時,也可以轉專業,只要修夠學分,某些專業再通過國家專業考試,最終依舊可以獲得相應的學位。

和“去中心化”相得益彰,德國教育最注重的是一種獨立精神。 德國大學沒有年級和班級的概念,更沒有班主任,教授只負責學生的學習問題,其他生活問題由獨立於校外的學生事務委員會來負責,住宿也是由不屬於大學的獨立住宿學院解決,往往幾個學校的學生共同居住其中。在德國人的概念里,大學生應是獨立自主、把握自己命運的人,他們已經成熟到不需要教師引導。大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去聽課,聆聽不同的看法、事實和建議,自己去判斷、檢驗和決定。相比之下,英美大學像一座規劃得很好的城市,有時候連學生的私人生活都是有組織的。德國大學,你乍一進來,可能覺得空盪盪的,什麼都抓不住,似乎沒人關心你,也沒人來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聰明人得靠自己找方向。但沒有指導,同時也意味著沒有束縛。有些學生甚至一學期只修一門課,為的是徹底地把課程鑽研透徹,吸收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那種考試結束就還給老師的知識。

在德國大學,只要有5個或以上的人選課,課程就可以“開張”。 效率似乎不是德國人對大學教育的首要考慮(事實上許多大學仍然允許眾多捨不得畢業的“老學生”賴在學校也是明證之一)。課本大多為幾本經典的參考書目,學習主要靠自學,有些課甚至不想去上都可以,只要通過期末考試就能拿到學分。大學授課模式主要有三種:講座課、討論課和練習課。講座課上,教授一般都是提綱挈領式地提出要點。練習課和講座課緊密聯系在一起,每周或每兩周一次,與講座課穿插進行。習題紙會提前分發,學生可以提前瀏覽,助教會在課上逐題分析並演示完成所有習題,也會穿插講座課的知識進一步分析。有些課程的習題題目與參考答案會課後公布在課程網站上面,供學生參考自學。討論課是德國傳統特色授課模式,教授會擬定一些具有討論意義或爭論意義的論題,學生任選其一,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在規定期限內將若干份論文交給教授的秘書,供其他學生索取閱讀。學生在討論課上作一個簡短的學術報告。全體參加者(包括主持討論課的老師)可對此進行評議或給出自己的解釋,最後由老師作出評定總結。學生再根據討論課的情況,完成論文,並提交給教授,以期獲得討論課的學分。

德國的教授為終身制 。教授可以合作成立一個小型研究所,有1名秘書,3~5名助教以及一個僅供研究所使用的專業圖書室(往往存放一些專業的文獻與專業工具書)。教授有固定的研究經費,有人事權,可以提供1~3個助教崗位。此崗位一般提供給准備在教授那裡攻讀博士、願意與教授一起完成主攻課題的人;或者是已具有博士學位,准備進一步完成博士後論文的人,或僅是為了與教授一起完成主攻課題,然後另謀更好出路的助教或講師(他們同時也負責一些課程與考卷的批改)。

教授在課下會請學生到研究室或自家參加茶會。 在此期間氣氛輕松愉快,國際政治、文學藝術、歷史民俗、時尚潮流,興之所至,學生們盡情高談闊論,教授也放下了講台上那種一絲不苟的“架子”,細細聆聽學生們的討論,在學生的思路走進死胡同時進行簡單的引導,或者發表自己的觀點。教授這種啟發式引導往往更容易讓學生形成自身獨特的個性化思路。此時的師生已不是師生,儼然是愉快辯論的學者。

德國大學生學習壓力非常大,為了消化教授所講的內容,必須花費大量精力,有時還須挑燈夜戰,大學生在公共汽車或火車上看書的現象是司空見慣的。 德國教育最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智力習慣,並不太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精神;所有的知識都是作為通往學海彼岸的交通工具,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教育史家認為,19世紀美國留德學生從德國大學獲得了三種智力財富:智力習慣、智力方法、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智力習慣代表學者個人及其學術的獨立性,它是三種財富中最為寶貴的;智力方法代表在思想和研究上的全面性和准確性,這似乎是日耳曼人的一種獨特的財富,即掌握全部能夠知道的有關的事實材料;智力的和道德的信念,即深信自己所做的事情將為知識和學術增添財富。

寬進嚴出的大學門檻——一絲不苟的應用型治學

對德國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一種權利。州政府有責任讓每個年輕人接受良好的大學教育,只要他滿足基本的條件。德國沒有大學入學考試,學生只要通過中學會考,就可以申請任何大學的任何專業。與英美名校相比,德國大學不會得到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最好最聰明的學生,但它得到的是參差百態的學生,有很聰明的,也有平庸的,但參差才是真實的社會形態,學生就能提前融入一個“百態”的社會。

進入德國大學不禁讓人想起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句台詞:“進來容易,想順利過關可就難比登天了!” 德國大學的辦學態度向來以嚴謹著稱,期末考試從來不是比記憶力,更沒有“劃重點”的.說法,而是用開放性題目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力、應用力以及對問題的思考深度。另一個嚴格的要求就是學生入學前和入學後均要求有實習經歷。就連在中國學生眼中看似學習壓力較小的應用科技型大學也要求進入學校學習前必須有6~8周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實習經歷,學校不負責提供實習機會,完全由學生自己解決。當然,接受實習生的企業可以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就提高了企業接受大學生實習的積極性。

德國應用科技型大學的學習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礎課學期,需要學習比較籠統的基礎課程;第二階段才進入具體的專業課學期。當然,進入第二階段之前必須要通過中期考核。由於在基礎課學期結束時,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又對專業前景、就業、研究現狀、自己對專業喜好程度有了了解,再加上可以換專業和學校(德國大學之間互認學分,轉學後的學校或專業都承認學生原先取得的相關課程的成績和學分),這就給了學生修正未來方向的機會,避免了盲目學習和就業時的迷茫。

在專業課學期,工科大學的學生將重點進行實踐練習。 慕尼黑工業大學機械專業有36個專業方向模塊,每一模塊由核心課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環節構成。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從36個專業方向模塊中選出2個模塊,選取相應的課程構成自己的學習方向模塊。在教學計劃中包括26周的工業部門實習,並完成2個討論課的課程設計。其基本要求就是:所研發的產品要有用。在實踐環節中,常採用“博士+碩士+工程師”的“團隊”工作方式,學生被分為幾個小組,每個人負責一部分,最終成績以小組成績呈現,誰也不能拖後腿。在從事產品開發時強調“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究方式。教授將學科最新最前沿的工作、進展和結果展示給學生,即便有些理論、有些成果還不成熟。因此,盡管德國大學有的甚至沒有固定的教材,但學生在大學里接觸的不是靜態的、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而是本專業最前沿、最活躍的動態成果,極具現實性和應用性。

為保證畢業生的質量,德國各大學和專業都保持著一定的淘汰率,有的學校和專業的淘汰率高得令人乍舌。 比如,亞琛工業大學的平均淘汰率近50%;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的電子技術專業是德國非常有名的,其淘汰率有時高達90%。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拿到規定的學分、單科考試三次不通過、論文不符合要求等,都會成為被淘汰的理由。當然,由於德國實行完全學分制,淘汰並不意味著被大學拋棄,正如前文提到的,被淘汰的學生還可以轉學、轉專業。同時,為了避免教授出題故意為難學生,每個教授的考卷都會提前拿給同學科教授評估難度後再決定是否能夠用於考試。考試後,如果有學生認為考題過難或者打分不公平,可以向院系或學校提出申述,學校會根據情況再行定奪。

;

Ⅶ 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經歷的四個階段的變化十萬火急!!!!

一、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從1919年一1924年大致經歷了5年的時間。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上述法國先鋒派電影中 的各種美學流派一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開始於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繪畫中,而後在文學、戲劇、音樂及建築藝術中相繼出 現,形成了一場文藝運動。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 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 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主義的美學追求,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劇場和咖啡館 中,招貼畫、廣告畫和裝磺設計都被蒙上了一層表現主義的色彩。德國藝術家仍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 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這樣一種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現主義的電影誕生了。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劇中人物弗朗西斯的敘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惡和他對社會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創造出那個純屬於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1920年),描寫了一個由社會政治所造就的專制暴君的殘酷性, 並藉此轉喻為威瑪共和國初期德國的命運。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記》(1921年,又譯《疲倦的死》),在命運之神囚禁著千萬條生命的高壘堅壁的城堡中,一 次愛情與死亡的沖突,終於征服了命運之神。
弗萊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枚》(1922年),是關於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結隊的老鼠,則預示著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羅 ·萊尼的《蠟像陳列館》(1924年),蠟像館中3個蠟人起死復生,各自講述了他們以殘酷的刑罰殘暴地統治人類的故事。在這些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 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那個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 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然而,這恰恰映現了戰敗後的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心理狀態。而以象徵表現內心現實,以主觀化反證社會現實,正是表現主義電影 以美學化、風格化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實際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當時的人們以「卡里加里主義」作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將二者等同起來。這便突出了這部影片作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編劇是卡爾。 梅育和漢斯·雅諾維奇為這部影片提供了一個反常規的敘事方式,影片一開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個人講述他所經歷和參與過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進入了事件本 身:幾起謀殺引起了弗朗西斯對游戲場上施催眠術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懷疑,但警方以查無根據否認了弗朗西斯的猜測。
又一起殺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蹤卡里加里來到了精神病院,結果發現他竟是這家醫院的院長。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覺的機會,弗朗西斯和醫生們翻看了他的日記,發現 了他以催眠術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進行謀殺的真相(這里運用了幻想畫面)。在被揭露為兇手的時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開 始,弗朗西斯以戰勝了對手結束了他的敘述。但影片並沒有完,弗朗西斯再次來到精神病院,在他與卡里加里的沖突中,卻向我們證實了弗朗西斯實際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個病人,而卡里加里則完全是一個善良的醫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時,確認他的病可以治癒,全片結束。影片的劇作結構非常富有特點,出現了多層面的 敘事,特別是最後一筆(當然,在克拉考爾論《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認為這一筆是導演羅伯特·維內的絕妙處理。)使得本來就是戲中有戲的敘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層曖昧性敘事,使影片結構更加復雜。最終關於謀殺的幻想主題也得以形成,從而使觀眾進入到一種對於真實的相對性的思維狀態之中,人們不僅要問誰是 真正的病人?誰究竟失去了理性7這種沒有答案的處理,恰恰是作品的獨具匠心之處,它是創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界限不清的狀態的表 現。而對於資產階級權威人物的象徵——卡里加里所進行的描寫與揭』露,則實現了創作者對於資本主義的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秩序等所進行的曲折鉤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
「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個不同尋常的風格化的特徵,是影片表現主義造型風格的處理。那個由「狂飆社」助三位表現主義畫家:
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里希和雷曼所繪制的布景:
建築物是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線的,遠近透視也是相互顛倒的。表現主義的畫家們以一種超現實的扭曲形式創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問題」的幻覺世界。這個布 景不僅有效地體現了作品的敘事背景和情調的要求,同時,還在影片中起到了視覺主導作用,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由美工師決定影片視覺風格的先例(在德國,這時 的美工師薪水已相當高,著名的美工師可以拿到比主角還要多的錢,這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影片中人物造型的處理也與布景相一致,演員以奇形怪狀的服 裝、戲劇臉譜式的化妝和動作誇張的表演,創造出卡里加里(維納·克勞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特別是卡里加里,在喬治·薩杜爾的評價中被稱作「悲劇 的典型」,同時,他還指出:「這個典型所代表的與其說是個人物,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殘忍和急躁、幻想和瘋狂的混合心理狀態」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諧地在風格上統一起來。《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影片光和陰影的處理。在布景的繪制中,畫家們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對比。而在拍攝的 過程中,影片沒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創造出投射在自牆上的人物黑影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創造性地動用光的陰影效果, 最終成為表現主義影片視覺造型的一大特徵,向表現主義戲劇學習,他們利用腳燈造成使人物變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中,還精心設計了手提燈光、煤油燈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營造影片的環境氣氛。在表現主義電影 之後,具有表現力地運用燈光效果的方法,最終發展為所有德國電影形式表現的一大特徵,同時也為電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經驗;表現主義的電影製作 者們就是這樣,接受了表現主義造型藝術的影響,對於他們眼中的那個荒誕的社會,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尋找到一種怪誕的造型視覺語言來進行表現。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在赫爾曼。伐爾姆的「電影應當成為活動的圖畫」的觀念的影響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確成為一部活動起來的表現主義繪畫,被完全剝 奪了電影的物質性,而成為梅里愛式的「銀幕即舞台」的觀念的再現。然而,《卡里加里博士》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者的形式,而是從梅里愛的取悅於觀眾的魔術表 演,到這部影片神秘、復雜而深刻的敘事;從梅里愛的作為戲劇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這部影片作為環境和氣氛的視覺造型的創造;從梅里愛的固定視點的表面狀態 的形式表現,到這部影片深人人物內心和精神狀態的探索,等等。雖然,同樣是客觀地記錄舞台,同樣是屬於戲劇舞台的場面調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簡單的橫向運動,而是出現了奇特的縱深運動(比如,影片開始的游戲場和夜間追逐兇手的段落的處理等),使人物與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種立體效果。並給 人以啟示,說明在攝影機前面的畫面構圖和場面調度的重要性。
表現主義電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後,作為一種風格化的形式被人們所接受,電影製作者不再把表現主義僅當作是瘋人的敘事視點來看待,而是讓它在創造恐懼與 幻想故事中起到風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爾指出過的那樣,《卡里加里博士》成為以後一系列描寫專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驅。在他之後,《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三生記》、《泥人哥連》等一系列影片出現,他們同是關於謀殺、死亡和暴力的主題的表現,同樣突出了表現主義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觀的 手段創造出來充滿神秘主義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這些影片不拘泥於《卡里加里博士》的舞檯布景的表現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國超現實主義影片中的實景拍 攝的特點,但在這自然背景前面活動著的人,仍舊是屬於表現主義戲劇舞台式的濃重化妝和誇張的表演。表現主義電影美學的實驗,是對電影超現實傾向的發展,特 別是從內容到形式的表現,是建立在當時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上的,因此,正象霍華德·勞遜分析的那樣:「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環境一般都是混亂 的。有的影片表現狂人征服社會;有的表現生性殘暴的人強行進行極權統治;有的表現男男女女聽任超自然的擺布;有的把犯罪和墮落表現為人類社會必然具有的屬 性。大部分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含蓄的批評。但有些批評只是低聲表示不滿,有些則冷嘲熱諷地接受現狀。更多的影片是表現痛苦、失望和無可奈何的憤怒, 偶爾也流露出一線希望」。
去這個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錯。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Ⅷ 「去中心化」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新的商業趨勢

去中心化商業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顯然這又會帶來在線市場的一大波紅利,但與以往那些轟轟烈烈地商業模式不同的是,這次它來得悄無聲息。

「去中心化」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早在很多年前Web2.0這個概念剛剛興起前就有了很多信奉者與實踐者。印象最深的是之前PC時代紅極一時的豆瓣網。但隨著豆瓣的落寞,「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彷彿被收藏在時代的角落中。直到張小龍帶著他的微信站在公眾面前,將「去中心化」作為他最核心的產品理念之一再一次推向外界。最近一次這幾個字再次被提起,則是在馬化騰的一次重要演講中,他透露騰訊將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以幫助商家從「二選一」的困境中走出來。

可以這樣講,馬化騰的這次演講標志著「去中心化」終於花熟蒂落—— 從互聯理想主義這顆參天大樹上結果,並從高空落到了硝煙四起的現實商業世界中。 而承載它的沃土顯然是以微信為基礎,以連接為核心價值的騰訊大生態。這顆早已膨脹欲裂的果實在落地的同時向外噴灑出的種子得以讓每一個尋求價值突破的商家得以從中獲得新的商業紅利。這些種子就是微信孕育已久的小程序。

從理想到現實,「去中心化」走過了十餘年的光景。在這十餘年中,中國的互聯網完成了兩次重大進化——
1. 智能手機成為大多數人身體的一部分,讓每個人擁有了與他人連接的物理介面與交換信息的能力。
2. 我們獨特的文化讓微信能夠把握機會成為占據人們每日在線時間50%左右的超級應用。換句話說,我們一起組成了「微信」,把彼此拉進了微信時代。

這兩次重大進化,讓我們比其他國家更快地進入「去中心化」發展的快車道中。曾經互聯構建者的終極理想正在變成現實,現實世界中的商業規則也因此發生改變。

這次,它真正開始改變傳統價值創造與傳遞的成本模式。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上面的內容可能講得有些抽象,下面我會努力用簡單清晰的方式來試圖讓大家明白什麼是「去中心化」以及它對於眼下商業時代的重要意義。

如果你玩過網路游戲,那麼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加容易。在游戲中我們一般都會擁有兩種視角模式:可以縱覽全局的「上帝視角」以及以我們自己為中心的「第一人稱視角」。

正如我們在玩游戲時的體驗一樣,我們更容易藉助「上帝視角」在眾多的選擇中尋找到通往目的地的捷徑。所以在「上帝視角」的設計思維下,往往大家都會認為存在著一個大多數人都期待獲得的最佳路徑和最優入口。 這個設計者規劃好的,人人必經的「最優入口」往往會成為某個網站或服務的流量中心 。

比如手機淘寶的首頁和某個論壇的手機版:

很重要的一點,藉助上面的這個論壇的例子,你應該明白的是,並不能簡單地說做個社區,或者只要內容來自用戶就是「去中心化」。因為不管內容來自於誰,你依然需要按照規劃好的路徑來創造和獲取信息。道路不會因你而變,該交的「過路費」還得交。

就像下圖這樣,「地圖」清晰而穩定:

通常理解下的「中心」實際上指的就是在「上地視角」這樣的思維模式下,設計出的用戶必經的路口,即「流量分發中心」。 內容是否來自用戶只是附加結果,不要受此干擾。

有了這個基本認識,我們再看「去中心化」就更加容易。相比之下,「去中心化」則是指在似於游戲中的「第一人稱視角」這樣的模式下,將設計焦點放在當前單個用戶身上,伴隨用戶的使用而提供服務的設計模式。

比如下面這兩個例子:

當我們沉浸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的時候大腦的工作負擔是最輕的,因為大多數都是應激反應,而非理性與邏輯的判斷。所以設計者往往會根據我們「行進」的情況,讓我們需要的工具與服務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這種「唾手可得」的感覺可以讓我們在第一人稱視角中獲得現實世界中難以獲得的掌控感。

在「第一人稱視角」中,每個用戶的所見所得都是千差萬別的。甚至不僅僅因人而異,還會因時間、地點等眾多個性因素而異。當然,與游戲這種極度突出沉浸式體驗不同的是,大家都會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方式最快地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越過所有第三方直接與市場對話。

下面這張圖基本能表達去中心化的這樣一種狀態:

所以聰明的你很可能會說, 這不應該叫「去中心化」,應該叫「多中心化」才對 。如果你能這么想的話,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真正在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質。人們之所以更習慣稱之為「去中心化」,只是在通過對比過往的模式進行描述而已。

去中心化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夠有效地將平台日積月累、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有效地分攤到個人身上。

我沒有用「網路圖」去表達,是因為我覺得它不足以體現出第一視角下「身邊」的感覺。「網」本身也是需要有連接成本的,但「去中心化」則體現的是對信息中介成本極其強大的削減能力。借上面的圖中,來看下「去中心化」表現出的幾個特殊之處:
1. 品牌與用戶都是主體,擁有平等的位置,都可以自成中心。
2. 主體之間都是伴隨狀態,所以彼此之間首先兌現的是時間的價值。
3. 主體之間的推薦構成了信息傳播的基本方式。

所以:
1. 品牌的擬人化運營越來越受歡迎;
2. 用品牌標簽構建出的用戶畫像穩定性更高(因為有時間參數);
3. 用戶群化趨勢成必然,微信群通過流動性保護和加劇了這樣的趨勢;
4. 傳統大品牌通過將自身拆分為用戶某一方面服務的子品牌,構建子品牌矩陣更容易見到效果。這點是與傳統路邊廣告牌那種把自己形象搞大的方式截然相反。
5. 推廣費直接花在用戶身上,而非平台。
6. ...... 

當然還有很多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你能夠將這幅圖印在腦海里,那麼相信你會收獲屬於你自己的「去中心化」最優策略。

這里首先說明一下,我並不是指未來所有的服務都要按照「去中心化」的模式去走,而是希望你能夠通過下面的文字了解傳統「上帝視角」這種設計模式在發展中產生的弊端,以此加深對「去中心化」的理解,最終能夠結合自己的業務實際的情況來進行策略上的判斷。畢竟,完全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是不存在的。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一切都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越是競爭激烈的領域越是如此。「去中心化」形成的過程也同樣如此,一步步地讓越來越多的互聯從業者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心思, 從簡單地設計「網站信息地圖」到努力抽象並勾勒出最接近真相的「用戶心智地圖」。

如果某個在線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就意味著這個市場中的信息提供者就越多,信息容量就越大,對於用戶而言挑選出有效信息的成本就越高。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時,給所有人提供一個一樣的推薦列表就夠了,比如雅虎。不過後來還是被Google用一個搜素框趕下神壇。因為Google讓每個人都能在「第一人稱視角」下更有效地直達自己的目標。

同樣的事情也正發生在淘寶、天貓這樣的電商平台上。前幾年電商的高速發展讓平台篩選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分攤到商家頭上就是居高不下的推廣成本。這樣你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電商平台紛紛推出自己的購物節,因空間位置不夠用了,就得從時間上找位置。但問題又來了,購物節這樣的時間窗口雖然帶來的額外的關注度與流量,但依然受困與現有電商導流模式,給平台帶來更大的分發壓力,商家也要想辦法及時消化分攤到自己頭上的高價流量成本。

來自傳統平台官方的「造地」的速度越來越趕不上商家增長的速度。傳統模式下的「流量中心」不夠用了,「過路費」高到讓商家賺不到錢。

所以,單純地開個網店就能創富的時代很快就成為過去。現在則更多是在線下商業保本的基礎上藉助線上來整合供應鏈與物流通道來提升庫存周轉率,或者乾脆明確地將線上投入作為擴展新客的市場推廣費,然後再引導成線下老客戶提升附加值。

當今天貓與京東之間的競爭對商家造成的「二選一」困境,背後就是這個原因。馬雲所說的「傳統電商已死」背後的原因也是這意思。

記住,「去中心化」的本質並不是說消滅中心,而是從用戶的「第一人稱視角」這個設計思路出發,形成多中心的局面。眼下,我們要做的是把腦海中的傳統地圖更新為用戶的心智地圖,為自己的產品服務尋找出「陪伴」的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新世界中的超人,而不僅僅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個平凡的倒影。

成就個體,就是要想辦法讓自己的服務成為用戶「超級裝備包」中的常駐成員。所以下一步,你需要用「去中心化」的思維去打造一款你自己的小程序。

我會在接下來的文章里與你分享關於打造小程序的內容。

Ⅸ 去中心化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淺顯易懂的例子

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就是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包括舉例,很多人往往陷入一個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在這樣的困局裡,一個本來說得通的例子也往往會陷入自相矛盾中。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對每個人不具備強製作用。

然後就要進入我們的舉個 環節。從最近的「救命文檔」說起。河南暴雨,一個從河南走出的大學生看到災情後,她想為家鄉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就創建了這份可以登記、共享和核實、更新的文檔,很快就有30多名同學加入參與進來,合作整理。

最終,這份文檔由幾百萬人參與了維護。這是一份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文檔,有人發布求助信息,有人跟進,有人更新文檔,有人維護秩序,在這份開放的文檔里人人平等,維護著一種大家默認的秩序,這是去中心化。

Ⅹ 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麼

舉個栗子吧,拿區塊鏈網路互助平台同心互助來講,去中心化在這平台的表現是:
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區塊鏈上記錄的所有信息一旦記錄很難篡改、無法隱藏,用戶隨時可以查閱,通俗的說,只要加入計劃後實名認證了,區塊鏈就會生成節點,記錄這人的加入時間,以及其他信息,誰都不可能修改(包括平台)
永不宕機
基於公有鏈的區塊鏈,不受任何機構或者個人的影響,只要激勵機制有效,互聯網存在,區塊鏈就存在。通俗的說,既然平台服務人員不在,平台機器就一直工作。
民主決策
自下而上的決策,區塊鏈提出多種不同的共識機制,幫助用戶有效的形成自下而上的決策,共同參與重大決策。通俗的說,平台如果想修改一個東西,比如計劃內容是必須要超過半數人參與投票後才可進行,或者說申請互助人員需要互助金在公示時,超過半數人都不同意,那麼平台就不給通過。

熱點內容
兩個學生買了比特幣 發布:2024-12-26 12:58:41 瀏覽:414
區塊鏈att平台 發布:2024-12-26 12:47:36 瀏覽:860
trx為什麼沒漲 發布:2024-12-26 12:36:29 瀏覽:555
波點trxatt 發布:2024-12-26 12:20:54 瀏覽:824
名字方舟的危機合約怎麼寫 發布:2024-12-26 12:13:42 瀏覽:181
黃金指標和ltc 發布:2024-12-26 12:11:17 瀏覽:315
eth礦工檢測 發布:2024-12-26 12:05:44 瀏覽:260
我的幣圈那天能把本錢贏回來 發布:2024-12-26 12:04:57 瀏覽:553
eth和veth 發布:2024-12-26 11:56:54 瀏覽:9
明日之後採集挖礦哪個好 發布:2024-12-26 11:52:27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