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畫面的去中心化
1. 如何理解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概念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對於去中心化,很多人都有誤解,甚至進入一個困局——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舉例說明
中心化:SOA ESB中心化服務架構;去中心化:Dubbo、Spring Cloud去中心化架構。
中心化:上課;去中心化:學術交流
中心化:看電影;去中心化:玩手機
其他看法
通俗地講,中心化就是一個或幾個認證的嘉賓在講話,所有其他人還能參與聽,類似於上課的模式。而去中心化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講話,都可以選擇聽還是選擇講,就像自由討論模式。以前的門戶網站是中心化,今天的博客,社交媒體都是去中心化。
當然在今天沒有完全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就像大家普遍認為淘寶京東是中心化平台,但它們的用戶也可以通過社交渠道去分享發掘流量,淘寶有自己的「社區」,京東也有自己的「發現」,這些都是去中心化的形態
2. 什麼叫「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Web2.0你好,請 登錄 或 注冊
2005-12-23 17:13:54 來自: 陳易 (廈門)
去中心化的Web2.0帶來的是去中心化的內容消費方式,整體感的破壞並不僅僅是一個顛覆傳統的問題,它帶來的還有人們對真實世界的理解的更大的障礙。如果web2.0就到此為止,那也只是用一種生產消費方式顛覆另一種,在本已太過海量的信息世界的後面再外加一個零,並沒有能讓我們在對真實世界的理解上再往前行進一步,那樣的2.0也最多隻能是一個未竟的2.0,也許我們需要做的是分拆之後的對整體性重新組裝的嘗試。
3. 怎麼進行去中心化處理
根據侯傑泰的話:所謂中心化, 是指變數減去它的均值(即數學期望值)。對於樣本數據,將一個變數的每個觀測值減去該變數的樣本平均值,變換後的變數就是中心化的。
對於你的問題,應是每個測量值減去均值。
4. 什麼是頭條系去中心化演算法
1、循環去中心化、流量池原則、智能分發
2、疊加推薦
3、時間效應
4、抖音引流6大核心
5、帳號權重演算法
6、把控發布時間
一、去中心化機制、流量池規則、智能分發
抖音給每一個作品都提供了一個流量池,無論你是不是大號、作品質量如何。你之後的傳播效果,就取決於你的作品在這個流量池裡的表現。
而新視頻流量分發以附近和關注為主,再配合用戶標簽和內容標簽智能分發,如新視頻的完播率高,互動率高,這個視頻才有機會持續加持流量。
抖音評價你在流量池中的表現,會參照 4 個標准:① 點贊量 ② 評論量 ③ 轉發量 ④ 完播率
知道了這 4 個標准,我們就要在一開始視頻發出來的時候,想辦法發動所有的你能發動的力量去點贊、評論、轉發、把它播放完。
二、疊加推薦
所謂疊加推薦,是指新視頻都會智能分發100vv左右的播放量,如轉發量達10(舉例),演算法就會判斷為受歡迎的內容,自動為內容加權,疊加推薦給你1000vv,轉發量達100(舉例),演算法持續疊加推薦到10000vv,轉發量達1000(舉例),再疊加推薦到10wvv,依次累推…所以那些一夜幾百萬播放量的抖音主也蒙逼,不知道發生了神馬,實則是大數據演算法的加權。
三、時間效應規則
我們發現,有些視頻拍出來之後沒火,過幾天、過一個星期,甚至過了個把月之後,這個視頻卻突然火了。所以這個推薦演算法其實還是很有意思,它會「挖墳」,帶火一些優質的老視頻。
所以你比較看好的一些視頻,即使它一開始沒火,你也要持續去給它去做一些點贊評論,通過朋友圈去轉發一下。他有可能這個星期沒有被推薦,但下個星期有可能就會被推薦。
四、抖音引流6大核心
重點1:視頻的時間需要超過7S(秒)。
重點2:盡量作品以豎屏為先,橫屏盡量少發。
重點3:上傳視頻時,建議選擇分類,並加上相符標簽。
重點4:一定不能植入硬廣
重點5:一定不能讓視頻出現有水印、畫質模糊等問題。
重點6、一定不能有不良的操作,比如說出現武器、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鏡頭和畫面;
五、抖音帳號權重演算法
我們注冊的新帳號一定一定要養號,新帳號前5個作品是重中之重,只要你亂發都會影響你的權重,如果你的帳號平均作品都是在100以下的播放量請採取換號,不然這個號繼續發還是會這樣。
六、把控發布時間
這個邏輯很簡單——什麼時候用戶多,就什麼時候發布。
一般情況下,互聯網產品中午會有一個高峰期,下班之後大概是 19:00~23:00 是另一個高峰期。大家可以選擇這些時間段發,但凌晨的時候也有不少用戶在一直在用。
七、加強粉絲之間的互動、善用評論區
我們每天都有大量用戶評論,我們安排了好幾個人專門去維護用戶的評論,就是回復用戶的問題,和用戶進行互動。這個環節做好了,活躍度、忠誠度都會有很大提升。
5.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具體概念是什麼
去中心化:
相對於「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統網路里,每一個參與者(節點)都是平等且自由的關系,沒有誰依賴誰。
這就像朋友聚會,暢所欲言,你可以選擇不說話,也可以選擇中途離場;中心化則像是領導開會,一切全憑領導這個中心在會議上指示和安排。
中心化:
就是以一個節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開去。
注意事項:
相對於前期的互聯網(Web 1.0)年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發生,而是由整體網民一起參加、權級相等的一起創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一起生產信息。
跟著網路服務形狀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鼓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供給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加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一起進行內容協同創造或奉獻。
6.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在這兩年炒的沸沸騰騰,高潮出現在去年十二月張小龍詳細闡述微信公眾平台的八大觀點,其中一點是說「微信要打造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台方、第三方」。微信這個中國的社交巨頭一舉一動都是互聯網領域中的大事,去中心化被提到如此高度,緊接著便被各種討論各種分析各種研究。
一年了,微信的去中心化做的怎麼樣呢?去中心化到底是啥玩意?今兒就簡單聊聊我的觀點。
去中心化最初是一個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網路搜索的結果如下: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7. 去中心化通俗解釋是什麼
去中心化通俗解釋是: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時代,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去中心化的基本性質: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
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8.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到底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基本概述: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舉例說明:
1、中心化:幾個老師在上面講課,同學在下面聽。(上課)
2、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講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聽或者講。(英語角)
去中心化的作用
1、解決容錯性問題。去中心化系統不太可能因為某一個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為它依賴於許多獨立工作的組件,它的容錯能力更強。
2、抗攻擊性。對去中心化系統進行攻擊破壞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統更高。攻擊中心會使整個系統癱瘓,而去中心化的系統,攻擊任何一個節點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
3、抗勾結性。去中心化系統的參與者們,很難相互勾結。每一個節點都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級、主從的關系,都是平等的。而中心化的傳統企業和政府的領導層,往往會為了自身的利益,以損害客戶、員工和公眾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去中心化
9. 如何理解媒介"去中心化"的理論
「媒介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的激辨 媒介理論的一個特徵,就是各種觀點的廣泛歧義性.在媒介與社會的關繫上,爭論的一個焦點即為「媒介中心」(Media-centric)與「社會中心」 (Social-centric)的理論激辯.兩種理論的分歧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從不同的分析模式出發,強調自身的「宰制性」.其一,「媒介中心」的觀 點,偏重於媒介本身的活動領域,認為大眾媒介受到傳播科技發展不可抗拒的驅動力影響,已經形成超越於社會運動規律的自主力量,大眾傳播具有自身的運作方式 和邏輯,突出強調了媒介的自主性和影響力;「社會中心」的觀點則將大眾媒介視為政治、經濟力量的反映,認為媒介正像它的本意一樣,只是資訊傳播的載體,因 此,媒介理論只不過是更宏大的社會理論的特殊應用而已.其二,「媒介中心」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具有「涵化」和「培育」社會的能力,並且將大眾媒介視為社會 變遷的主要策動者;「社會中心」理論則認為媒介始終處於社會力影響的范疇內,它隸屬於社會,並對社會負有特殊責任.①不難看出,由於立足點不同,理論之間 的分歧不可調和.
10.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但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就是區塊鏈概念,想要了解透徹,可以去鏈派社區app上了解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