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化必要性
❶ 去「自我中心化」 ——負反饋的系統組成了世界
四十未能不惑,各方嘗試突圍。毛選是一個嘗試,系統論也是。
系統論通往「不惑」的道路嗎?
《系統思考》的英文書名似乎是一個很積極的象徵——
主標題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這個see,就是指的系統論是一個更好的呈現現實的工具,並藉此達成共識。
副標題 「a manager'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之所以強調是manager,也是因為「系統」即「組織」,「系統」即「團隊」,manager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就是「求同存異」,做一個「調音師」,建立團隊共同的願景和思考模式,更具體點說分人/事/錢三個維度,達成長期關系/統一目標/分享利潤。
這似乎確然就是「不惑」了。梁任公就曾如是說:
「第一件,要把我們向來粗浮的腦筋著實磨煉他,叫他變成細密而且踏實。那麼,無論遇著如何繁難的事,我都可以徹頭徹尾想清楚他的條理,自然不至於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們向來渾濁的腦筋,著實將養他,叫他變成清明。那麼,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從容很瑩澈的去判斷他,自然不至於惑了。以上所說常識學識和總體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於是我試著把覺得重要的一些問題通過畫系統循環圖來分析,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實: 我的紙上幾乎只有增強迴路,沒有調節迴路。
是我太理想主義了嗎?
系統論只是工具理性,不是智慧
這讓我想到了以前一些實際挫敗的案例,並沮喪地發現如果「yesterday once more」回到當時,即便應用系統論方法,似乎我也不太可能畫出像樣的圖,得到更加理想的結果。
所以症結應該不是缺乏系統方法論,而是系統使用者自己的閱歷和能力的局限。也就是說界定重要性和優先順序(對特定領域的深入理解)才是支撐系統循環圖這個工具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也就是說系統循環圖和系統動力學建模只是工具,只是APP,但不能幫助我們界定什麼是重要的問題,以及問題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麼。而且這個工具還做不到解決問題,而是幫助我們梳理思路,有效表達,和關鍵干係人進行溝通努力獲得認知的工具。
舉個例子:要吃晚飯了,所以你拿出了手機打開大眾點評,開始選擇。大眾點評是很好的工具,可是你想吃什麼菜系,願意跑多遠,願意等多久,要選性價比高的還是體驗好的,這些點評一概做不到——它能做到只是把大量的信息線上化,呈現出更好的可視性。
我想說的是: 系統循環圖,就是大眾點評,它無法讓我「不惑」。
最重要的是人,使用工具的人
不同的干係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性質認知是有差異的。
舉個例子:職能負責人對部門預算的想法可能是「不超就好」,而CEO的想法可能是「你能不能多省點?」,這不同的出發點決定了同一個預算在職能負責人手裡是一個「維持現狀」問題,而CEO手裡是一個「持續改善」問題,他們如果一起畫系統循環圖,出來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大不同。
系統思考的目的,是「求同存異」,而它的邊界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系統思考不能解決「道」與「價值觀」的問題。
不惑的第一步,也許是明白自己不是全世界
為什麼我畫出的基本都是「增強迴路」,而很少「調節迴路」?因為我只看到了自己,只從自己出發,自己能掌控的范圍,當然基本都形成「增強迴路」,畢竟「做好自己」嘛。
但現實世界不是這樣的。
你有一個(至少是理論上)完美的自我成長增強迴路。有沒有意識到,當你在努力去run那個迴路的時候,它也不斷的向你索求更多的投入,而你的家人可能需要你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當你以為你的增強迴路一切順利的時候,負反饋已經產生,而且負反饋背後也有一個極強的增強迴路只不過是「負向」的。而這個負反饋會在某一個時間點極大的威脅到你的增強迴路,甚至讓後者崩潰。
在某種意義上負反饋的系統組成了我們這個世界。
一個現實中的長期的體系,不能基於理想主義化的增強迴路,而是要全面洞察和系統關聯的要素,發現調節要素和調節迴路非常重要。 負反饋(調節迴路)是「自我」與「外界」的關聯。只有理順了外圍調節迴路,內部的增強迴路才有可能長期穩定持續運轉 。
換言之,系統論一定不能自我中心。例如納粹德國當它割裂了雅利安人與世界的聯系後,它的完美有效的系統卻最後幾乎讓整個民族陷入了絕境。
迴路迴路,封閉不是目的,開放才是王道。脫離了社會關系的人,不是真正的人啊。
以自我為中心真得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點之一,誰讓生物的本性就是生存和繁殖呢?這些都是自我中心的。 尤其是像我沒有選擇為人父,這一關更難過。
拉回來,系統的三要素:要素/結構/目標,要改變系統,改變目標和結構的效果比改變要素顯著。這恰恰是以系統論解讀了去「自我中心化」的必要性。
你看,系統論盡管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是自洽的。
❷ 究竟有沒有可能擺脫自我中心的行為
1、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在智能發展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
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概念。
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他們不能把自己和客觀事物區別開來,把自己的屬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願的。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情況區別開來,如果覺得自己碗里的湯是熱的,就認為別人碗里的湯也是熱的。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的過程,逐漸認識到自我和外物的區別、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願。
由於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個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與倫理學上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自我中心主義」詞條,盧濬編寫。
2、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強加於人。既包括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包括壞心干惡事的情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倡導的道德原則,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錯誤原則,具有危害性。
從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義並非都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但其中有些思維和行為方式屬於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總之,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在人生中往往能夠自然消解;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需要通過增強認識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
❸ 去中心化的好處有哪些
為什麼去中心化很重要?它的好處在哪?去中心化有三個優點:
容錯性: 去中心化系統不太可能因為某一個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為它依賴於許多獨立工作的組件,它的容錯能力更強。
抗攻擊性: 對去中心化系統進行攻擊破壞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統更高。從經濟效益上來說,這是搶劫一個房子和搶劫一片村莊的差別。
抗勾結性: 去中心化系統的參與者們,很難相互勾結。而傳統企業和政府的領導層,往往會為了自身的利益,以損害客戶、員工和公眾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結。
容錯性的核心,其實就是「可以承受出現錯誤的能力,以此降低系統崩潰的概率」。
為了保證去中心化的容錯能力,下面這些措施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1.盡可能保持多方競爭關系;
2.升級協議的技術和知識必須是民主化的,這樣更多的人就可以共同參與研究、討論和批評一些明顯不良的協議變化;
3.核心的開發和研究人員應該由多個公司或組織僱傭(或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可以是志願者);
4.挖礦演算法應該以最低程度的中心化思路去設計;
理想情況下,我們使用權益證明的方法(POS)來擺脫硬體的中心化風險(當然權益證明可能也會帶來新的風險)。
草流公社在構建上就是引用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思路,去中心化並不是完全去中心化,而是弱化中心化,使更多的中心化,而非一個中心化。超級節點號組織全球招募1024個,節點幣NODE共10240個,擁有一個節點幣就有了表決權,一個NODE為一票,分散決議權,避免過於集中,造成嚴重化的中心化出現,避免決議議案被少數人把控,導致最終議案不符合多數人的利益。1024個超級節點,每人都是一個中性化的組織單元,這樣所有的決議就是只有符合多數人的利益的情況才會通過執行。
草流公社的通證CAOS就是一款權益性證明的方法(POS)來擺脫硬體的中心化風險,擁有CAOS就擁有了分紅權,選舉權,決議權,工作權。不但能獲得分紅和所有投資孵化項目的空投,還可以參加公社提供的付出工作量獲得CAOS的工作的權利。
因為草流公社是由廣大超級節點,節點,普通會員組成的投資性組織,因此不會因為某一個節點不作為,瞎作為導致整個公社組織的潰散。多節點,形成只有競爭關系,更好地發揮出個人和團體的參與積極性和盡力做得更好的能動性,是公社發展自主逐步進入良性循環並高度自治。
草流公社所有人的利益都是通過發行的通證體現的,這樣要讓通證正好的體現價值,那麽就需要所有人去公共維護,大家持有的都是一樣的通證,那麽但持有的通證出現危機時,遭到詆毀攻擊時,所有持有者都會自發地站出來維護。團結性更強,凝聚力更高,這就是草流公社為什麼把區塊鏈精神運用到草流公社組織運營當中。用最先進的理念武裝草流公社組織。
❹ 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
可以以周邊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要以中心意見為要求。不斷做出改變,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❺ 2020-03-07
一、基於皮亞傑心理發展理論,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皮亞傑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他認為發展的實質是個體與環境的不斷相互作用,不斷獲得平衡的過程。因此根據此理論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應當是:豐富幼兒的經驗,多讓幼兒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接觸從而不斷擴大幼兒的經驗。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幼兒階段的幼兒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應當是:
1.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處於此階段的兒童開始出現早期的符號功能,這一階段的兒童語言得到飛速的發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越來越多的用符號來表示外部世界。並且學習事物非常的迅速,因此在此階段的教學要著重促進幼兒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像、言語的發展。
2.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幼兒還不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因此在幼兒教育的任務上應當注重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也能夠逐漸明白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自我與環境的關系。促進幼兒去自我中心化的形成。
3.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幼兒在這一階段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且思維活動表現的關系比較單一,不能進行可逆運算,思維具有片面性。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用具體形象的事物進行教學促進幼兒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
二、皮亞傑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1.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個體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獲得平衡的過程。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分為兩種一種是「同化」一種是「適應」 皮亞傑在解釋認識發生論的時候提出了四個概念:
圖示:人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即心理活動的結構和組織叫做圖示。
同化:有機體面對一個新的刺激情景時,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圖示或者認知結構中。
順應:有機體不能運用已有圖示去接受和解釋新的刺激時,其認知結構發生改變來適應新的刺激。
平衡:個體的認知圖示通過同化和順應不斷發展適應新的環境。
2.兒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幼兒開始出現感覺和動作的分化,兒童的思維開始萌芽,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久性」的概念。
(2)前運算階段(2-7歲)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出現早期的符號功能,語言得到飛速發展;幼兒還不能設想他人的處境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即具有「自我中心性」;此階段的幼兒認為萬物有靈,喜歡自說自話,思維具有一維性,經常表現出來的是思維關注某一方面而忽視其它的方面。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一階段的幼兒出現了「守恆」的概念,兒童逐漸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出現「去自我中心化」;兒童的思維也開始逐漸去集中化,漸漸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
(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成人)這一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最大的特點是已經擺脫了具體可感知事物對思維的束縛,使形式從內容中解脫出來,開始進入形式運算階段。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者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思維具有可逆性和補償性,且具備了反思能力。
❻ 為什麼要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個通常被誤解的概念。例如,有時候有人認為加密網路提倡和贊揚去中心化的原因是為了抵制政府審查制度,或者是因為自由主義的政治觀點。但是這並不是去中心之所以重要的主要原因。
讓我們來看看中心化平台存在的問題。中心化平台遵循著一個可預測的生命周期。當它們開始運行時,它們會盡一切努力來招募用戶和第三方補集,如開發者、企業和媒體組織。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使他們的服務更有價值,因為平台(根據定義)是具有多方面網路效應的系統。隨著平台採用呈現S曲線增長,他們對用戶和第三方的影響穩定上升。
當他們到達s-曲線的頂端時,他們與網路參與者的關系從正和變為零和。繼續增長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從用戶中提取數據,並在受眾和利潤方面與補充競爭。這方面的歷史例子有:微軟對網景、谷歌對Yelp、臉書對Zynga,推特對第三方客戶端。操作系統如iOS和安卓表現得更好,盡管仍需繳納30%稅款,但出於看似任意性的原因,拒絕應用程序,並隨意納入第三方應用的功能。
對第三個方來說,從合作到競爭的轉變就像是一種誘餌。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優秀的企業家、開發商和投資者都開始對在中心化平台上進行創建變得謹慎起來。我們現在有幾十年的證據表明,這樣做最終會令人失望。此外,用戶放棄隱私以及對自己數據的控制權,並且容易遭受安全漏洞。中心化平台存在的這些問題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更加突出。
❼ 何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目前互聯網發展的主流形態,相對於中心化和壟斷化而言,去中心化在 增長空間、穩定系數 以及 流行速度 這幾方面上都占據著絕對優勢。現如去中心化商業化迅猛發展都昭示著未來發展格局或業態發展趨勢。
去中心化就意味著 對用戶放權, 讓用戶真正的參與進來, 增強獲得感, 有 娛樂 性趣味性,有權力主張空間,而不是一味的設定限制來約束甚至禁止用戶的行為。在早期的平台應用當中,用戶只有是否被選擇權,而沒有實現自己價值或個人主張的機會,在這一點上, 國富興泰數字平台 是足可以從個人商業慾望,自我主張展現才華,兌現個人經濟價值和創造 社會 價值,這是去中心化的開始。去中心化用於商業創業的浪潮必將愈演愈烈。
然而去中心化並非絕對自由,並非摒棄中心,相反,是由每個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任何人可以是節點,同理, 任何人可以是臨時中心。 就像某網路,人人可以編輯,也就給了網民展現創造力的舞台,進而縮小信息差,以後某些平台和商家打信息差來賺快錢的道路將越走越窄。
故而不同於其他傳統電商平台,國富興泰致力於以 「去中心化,0投入利他時代」 為契機,打造國富興泰跨境新零售交易服務平台;建設國富興泰新零售商業生態供應鏈循環系統,為中青年、大學生、白領、工人、教職工等群體提供兼、專職,人人創業創收服務,助力全民體驗式納稅,促進家庭副業收入增長;平台去除中間環節,實現產銷兩端無縫對接服務,直接讓利於消費者、創客、合夥人或兼職創業者,共同推動平台和新業態發展;建設工業企業或供應端、消費端、或創客、 社會 多方共贏的生態商業系統,有利於促進 社會 發展,提高百姓生活質量。
在國富興泰數字平台,每一位用戶都是平台的 創客, 也就是模式的中心,用戶不再被各種繁復的規則束縛,更不用擔心被打信息差,收入交易 全透明, 通過分享就可以邀請好友成為創客,好友在消費時可享受優惠,且為用戶自身帶來收益。不僅用戶享受這種待遇,廣大商家企業家朋友們也可以成為創客,可以從 傳統商家思維轉型升級 為平台思維,從而享受分享賺錢,從商家服務商家,商家服務個人,帶來發展便利與經濟增長,如此一來,店鋪得到了流量光顧,顧客得到了額外收入,既助力了實體店鋪數字化轉型升級,又拉動了線下消費,可謂是二者得兼。
❽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❾ 怎樣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去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去看一看,社會上的精英是如何的生活的,因為你自己本身要比他們差一個層次,所以你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必定不會以自己為中心的,然而你將這個性格養成之後,那麼以後將面對比自己不厲害的人將不再會以自己為中心,將會將事情把握的很有分寸。並且這個方法將還會有助於你積累自己的人脈,將自己的其他性格也變得非常的溫和,今後再遇到今後的問題也將會被你處理妥當。
去一些寺廟感受一下和尚們的靜靜的生活,看他們每天如何在無聊的事情中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有意義。這相比於讓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浮躁的心態能更好的參悟到佛界的一些理論,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不重要多麼的浮誇。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某些行為浮誇的時候那麼能改掉這個壞習慣,就變得觸手可及,變得非常的容易。
❿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