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小班去自我中心教育措施

小班去自我中心教育措施

發布時間: 2022-06-23 10:56:02

⑴ 幼兒小班班級管理方法和措施

幼兒園管理運營教案

鏈接:https://pan..com/s/1j7GqYojHGkvRDjxLiJ2wlg

提取碼:3t3t

--來自網路網盤超級會員V1的分享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⑵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1)採用游戲形式,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興趣幼兒自我服務的內容如單純的講解,示範幼兒學起來就感到枯燥無味,這並不符合幼兒的特點,如:我在教幼兒扣扣子時,請幼兒帶來布娃娃讓幼兒把嬰兒時期的衣服為布娃娃穿上,孩子們就把扣子一顆一顆為娃娃解開扣上,這樣反復練習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領,到了本期班上幼兒大部分會解扣子扣口子,午睡都能自己脫衣服穿衣服了,孩子們都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還很自豪的告訴我"老師,我自己(脫)穿的衣服"我還運用游戲的方法教會幼兒洗手、洗臉等。游戲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幼兒在游戲中有積極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緊張情緒而會主動參與練習,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得到了發展,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要我做"變為"我要做",自我服務的意識開始萌發。因此,作為小班教師要善於運用有趣的游戲,游戲是提示幼兒學習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2)利用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規程》中指出,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自我服務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然而,僅僅依*教育活動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善於掌握學習的時機,在多種活動中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如:進餐前後,午睡前後,戶外活動,季節變換等。例如:幼兒剛入園時,幼兒園早餐吃蛋,我們總是把幼兒的蛋殼剝去後幼兒吃,又省心、又省事,但這樣是剝奪了幼兒學習、動手的機會,我改變了過去做法,讓幼兒自己來剝,他們既學到本領,又有了食慾,可謂是一舉兩得。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採用綜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3)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幼兒雖在同一個班,但是由於遺傳因素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那麼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切不可要求幼兒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於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意識不強,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於這樣的幼兒我們要分析"對症下葯",不應把他們視為笨孩子。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要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樹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時,教師還應善於利用分組活動等,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注意投放適當的材料,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如:請小手機能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助小娃娃穿衣服,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大積木。特別是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關心、幫助別人或請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使幼兒知道自己努力會做的更好,避免驕傲情緒的出現。教師只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⑶ 如何促進小班幼兒的交往能力和措施

一、利用幼兒的生活實際,培養幼兒交往的意識
幼兒的生活范圍小,生活經驗少,對於許多社會現象、社會事件缺乏了解,又加上幼兒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看待各種事物和現象。針對這些,我們首先讓幼兒從了解自己的家庭開始,通過主題活動《我的家庭》,讓幼兒知道自己的家在什麼地方,家中的成員及其與自己、鄰里、社會的關系;然後,再通過主題《我的幼兒園》中的系列活動,如:參觀幼兒園各個部門、與各年齡段幼兒聯誼等,了解幼兒園的名稱、環境、設施、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及其與自己的關系;最後,通過主題《我們的社區》,讓幼兒在「走出去,請進來」的活動形式中,深刻感受社區中跟自己有關系的人和事,使幼兒深入了解自己周圍世界。
二、創設利於幼兒交往的環境
1、創設利於幼兒交往的生活環境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藉助於日常生活的不斷重復特性把那些綜合的交往能力培養目標融入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幼兒交往能力。例如:早晨來園時,教師主動與幼兒問好,幼兒自然而然地會用禮貌用語,同時也會主動和好朋友問好,幼兒自然而然地會用禮貌用語,同時也主動和好朋友問好;午睡起床時,有的幼兒穿衣服需要拉拉鏈、扣扣子,盡量讓幼兒互相幫忙;輿洗時,人多就學著等一等,不搶占水龍頭。這樣,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感受、體驗豐富生活經驗,對交往行為建立起感性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態度和習慣。幼兒逐漸進行自我行為的判斷和調整,社會性行為逐步規范,長此以往,幼兒的良好交往行為得到不斷的鞏固和好展,交往能力逐步提高。
2、創設利於幼兒交往的活動環境
適宜的活動環境能刺激幼兒學會交往。活動中,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社會交往行為發展的特點,積極創設具有小班特點的交往的活動環境,充分提供幼兒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
在設置活動區時,教師要考慮空間大小和幼兒人數的比例,考慮材料投放的豐富性和科學性,為幼兒創設具有安全感、寬容和接納的環境,促進幼兒交往。例如:在進入建構區的出入口,貼上腳印,讓幼兒明白多少腳印,就只能進去多少個人,這樣就控制了區域里的人數,避免了擁擠,幼兒也更容易產生交往;「娃娃家」的牆鉓選用了粉紅和粉藍的色彩,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有在家的感覺,能輕松自然、心情愉快地與同伴交往;在語言區里,我們粘貼了各種幼兒喜歡的動物的造型,幼兒可以自由結伴,邊欣賞畫面邊根據圖意講述各種有關交往技能的簡短故事,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幼兒吸有在這樣寬松自由的氣氛中,才能和諧地與同伴交往和溝通。
此外,活動的過渡環節,教師要創設讓幼兒自由交流的機會,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愉悅交流,如讓他們談論自己家中的趣事、講述有趣的動畫片等。這樣,幼兒可以一起分享,學會交往。戶外活動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幼兒結伴活動,如互相滾接球、坐蹺蹺板;滑滑梯時不推不擠,輪流盪鞦韆等。
三、爭取家長配合,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
家庭與幼兒園教育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幼兒間的交往能力,由於孩子是家庭成員的核心,有些家長過分的溺愛會造成孩子許多不良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師與家長要經常溝通,共同商量孩子的教育方法。我班的黃佳美小朋友,打小身體有病,在家裡父母很少帶他出去玩,和同齡孩子接觸比較少,上幼兒園後,她事事小心翼翼,活動能力較差,臉上總是露出膽怯的神情,缺乏獨立精神。為此我們及時地向家長反映了孩子在園的一些表現,提醒家長平時要多讓孩子與同齡夥伴交往,多帶孩子外出旅遊、串門、陪大人聊天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等,通過多種方式來發展孩子的交往能力。同時我還鼓勵家長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遊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並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可以啟發幼兒去幫助他們,做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後,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後,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四、有效引導幼兒學會交往
1、為幼兒提供同伴間的交往機會,學習交往技能。
有一些孩子在家稱王稱霸,但一到其他環境中,就變得膽小、怕羞,和小朋友在一起時表現退縮、不主動,見到生人不肯打招呼,躲在成人的背後。如果不趁現在對其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將來就容易出現交往障礙,很難融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教師要用積極的態度去改變幼兒的自卑心理,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引導其學習交往技能。對於這些膽小怕羞,不願參加集體活動的幼兒,要經常鼓勵他們敢於向同伴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要求,並盡量給他們說話和游戲的機會,增強他們的交往自信,充分調動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幼兒克服與同伴交往的障礙。還有一些幼兒常常爭強好勝,霸佔心理很重,自己喜歡什麼東西都必須得到,不會謙讓。對這些孩子,我則教給他們一些協調同伴關系的方法,如輪流玩、交換玩,學會使用一些禮貌用語等。
2、在游戲活動中幫助幼兒學習與同伴交往。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小班幼兒尤其喜歡游戲。教師可以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讓幼兒在游戲中學會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戲能很好的發展幼兒之間的友好交往,也能體現幼兒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角色游戲中,讓幼兒懂得怎樣接待客人,招待顧客,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和商量用語等,使幼兒既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同時角色游戲也容易將那些膽小懦弱的幼兒帶動起來參與活動,克服了膽小、不愛活動的弱點。如我班的黃佳美小朋友,平時很少和同伴一起交往、游戲,什麼事都漫不經心,但她卻非常喜歡玩角色游戲,愛當娃娃家的媽媽,常常抱著寶寶去菜市場買東西,去乘公共汽車,去上幼兒園等,角色游戲讓她開始積極與同伴交往。
我們還通過講故事、看錶演等活動幫助幼兒理解朋友真正含義,讓幼兒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朋友,使幼兒懂得真正的朋友應該互相謙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心裡要想著朋友,這樣朋友才願意和你交往。
3、做孩子的朋友,隨時關注與指導幼兒的交往行為
和孩子做朋友是教師的職責之一,我們要尊重理解幼兒,尤其是小班幼兒對於情感要求較高,老師要常把微笑掛在臉上,讓幼兒時刻感到「大人是愛我的,喜歡我的」,使幼兒在愛和喜歡的氛圍中擁有自信,產生交往的願望和需要。反之,如果幼兒處在冷漠的環境中。則會對人漠不關心,出現交往上的不良行為。另外,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幼兒,及時給幼兒以指導,引導他們主動去交往,對文明正確的交往行為要適當的給以肯定和鼓勵,對於不當的交往行為,要找出理由,進行隨機教育,把他們引向交往的正確方向
總之,小班這一時期是兒童學習交往技能的關鍵時期,成人應該因勢利導,利用各種有利的途徑來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豐富他們的社會經驗。當然,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途徑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利用幼兒能力互補、討論話題、幼兒講悄悄話等等,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觀察,去發現,創造一個廣闊的交往空間,讓幼兒自由飛翔。

⑷ 如何促進小班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幫助小班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本人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積累。和大家一起談談如何促進小班幼兒萌發良好的自我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自我意識 自我中心 獲得 幼兒
一、 萌發小班幼兒自我意識的必要性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內心活動,並且能夠切恰當地評價和支配自己的認識活動,情感態度和動作行為。由此逐漸形成獨立性、主動性、自尊性、自信心、自製力與支持性等性格特徵。鏡像研究(1)表明,自我意識的出現是嬰兒24個月以後。我國研究者對學前兒童的自我發展進行了協作研究後提出34歲幼兒是自我意識形成階段,即小班幼兒處於自我意識形成初期。小班幼兒隨著入園,他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只和親人接觸的小范圍,擴大到接觸更多的成人,並和許多同齡人在一起。從先前在生活中處處依懶成人,逐漸學會初步的生活自理;在家中養成的任性、唯我獨尊等性格特徵,必須學會與同伴相互合作、分享等。在這一階段,如何幫助幼兒在獨立活動中得到自身優勢的證明,如何利用成人評價的影響去激勵幼兒發現自己更多的潛力優勢,如何引導幼兒在友好的同伴關系中獲得自我肯定,對發展幼兒良好自我意識及個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幫助小班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 幫助幼兒萌發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幾種方法。
1、 在教學和生活活動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1、建構有效的主題活動,了解個體自我與客體。
小班入園階段是幼兒從家庭環境過度到幼兒園環境的關鍵期,幼兒入園前在家中倍受呵護和關愛,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比較模糊。在幼兒園新生入園時我們常常發現一些不適現象:哭鬧不止,神情緊張,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約束。
對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師可以創設行之有效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對個體自我和客體有所了解。
如:《我》:介紹我和我的家庭,認識自己的身體;《我的物品》:認識自己已在幼兒園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認識同伴及一起玩,游戲;《我的幼兒園》:認識幼兒園老師、醫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過這些主題活動使他們認識自己,對自己與幼兒園人、事物的關系建立初步的概念,與此同時,教師請幼兒將自己最喜歡的照片和玩具帶到幼兒園來,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滿足,從而進一步悅納周圍的環境。
2、抓住日常生活鍥機樹立幼兒自信心。
目前,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長過分溺愛,生活小事也一味包辦代替。使不少孩子身上出現懶惰、缺乏自製、畏難等不良品質,無形中使幼兒事事依懶成人,獨立性格受到扼制,影響幼兒自我意識及良好個性的發展。而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非常瑣碎,卻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占相當多的時間,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鍥機,對於小班孩子樹立自信尤為重要。
如:在進餐中,教師可以先給幼兒少盛一些飯,鼓勵幼兒很快吃完,教師及時給予表揚:你真棒,你真能幹!有了一次成功體驗後,幼兒馬上會添第二碗飯。又如:為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生活能力鍛煉,在班級中可以開展能幹寶寶評比活動;自己吃飯獎勵紅五星,自己穿脫衣服獎勵綠五星,自己整理玩具獎勵黃五星,通過適當的鼓勵讓每個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隨之樹立,自我意識會逐漸強化。
2、 在游戲交往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並能正確認識別人。
開始游戲時教師可以先幫助幼兒互相協調分配角色,啟發幼兒制定輪流交換角色的規則,讓每個幼兒都能機會均等的擔任自己喜歡的角色,對於有謙讓行為的幼兒以五角星、小紅花等給予強化表揚,而對於特別自我中心不能協調的幼兒則採取一些必要的懲罰,如取消他想得到的獎勵(五角星、小紅花),同時告訴他為什麼得不到獎勵,在下一次游戲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爭取得到想要的獎勵,通過這樣正反兩方面的強化,有助於幫助幼兒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還發現小班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什麼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處中常常出現一些糾紛,我們班的靖涵小朋友正想拿玩具櫃上的小汽車,暉暉小朋友走到他跟前一把奪過小汽車,靖涵毫不示弱想奪回來。兩人開始爭槍玩具,邊槍還邊說:我的,我要玩的這樣的事情在小班幼兒中屢見不鮮,在他們的意識中以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
對此類問題,我就運用移情教育法讓幼兒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如:讓幼兒體驗玩具被槍走的難過心情,遇到困難時的焦急心情,分享同伴快樂時的愉悅心情,從而,體驗他人的感受,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3、 在良好的環境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剛進入小班的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發生時期,他們通過鏡映形成鏡像自我的過程,即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表情,評價和態度來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見,教師的評價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的重要。
我發現,當我在表揚某個幼兒時,沒得到表揚的幼兒則會認為自己不乖,很沮喪,教師在對一個幼兒做出親熱擁抱時,在邊上的其他幼兒則也會要求老師抱抱,沒有被抱的幼兒還會回家告訴父母說:老師不抱我,不喜歡我,因此,教師要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盡可能的關愛每個幼兒,用親切的微笑,和藹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老師最喜歡我。
我們班的九九小朋友年齡偏小,開始來園時情緒不穩定,自理能力差,總是和集體格格不入對於這些個別幼兒我進行了個案追蹤,一開始,我總是找機會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臉蛋兒,起初九九總是以審視的眼光注視著我,一段時間後,我和九九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一看見我便會主動的向我問好,我適時的表揚他,如:九九真是有禮貌的好寶寶

⑸ 如何對小班幼兒進行心理疏導

小班幼兒情緒表現外顯,常常表現為強烈高漲、缺乏控制、變化無常。當幼兒出現不良行為被成人批評、和同伴之間發生糾紛等情況時,上述情緒特徵表現得尤為突出。此時,教師如果沒有加以疏導,必將影響到幼兒的學習、交往和自我發展。但是,實際教學中,由於現有的班級幼兒人數多,教師無暇冷靜下來觀察幼兒;幼兒年齡小情緒變化快,稍不注意良好的教育契機就容易被錯過;幼兒心理教育效果並非立竿見影等等因素的存在,導致了教師對幼兒的不良情緒表現常常是簡單處理或嚴厲地批評或索性冷落他們,不聞不問。針對現狀,本人在實施幼兒情緒疏導中注意深入幼兒生活,從幼兒情緒表現人手,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疏導,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幫助幼兒解決心理和行為問題,從而形成積極良好的情緒。就此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洞察情緒,了解內在需求 幼兒的情緒表現與他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緊密聯系著。只有科學地洞察其情緒,了解其需求,才能進行有效的疏導和教育。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以成人的眼光,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孩子的情緒表現,用自己的標准去簡單處理幼兒的情緒問題,因而也就無法客觀地獲得幼兒心裡真正的想法和願望,無法對幼兒的不良情緒作出正確地處理。如:雯雯小朋友來園時纏著爸爸哭鬧,有些教師可能會認為這孩子以哭來要挾成人,用不著理她;有的則認為抱一抱哄一哄她就好了;還有的簡單認為這孩子被家長寵壞了,先讓家長離開教室,孩子就無計可施了。顯然這些想法或做法都是無效的,因為我們並不了解雯雯真正的心理需求。 怎樣透過幼兒行為現象了解其情緒來源,從而對症下葯、尋找對策?筆者認為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有助於教育者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如針對上面的雯雯哭鬧例子,我們採用頻率觀察方法,記錄她在一日生活中哭的頻率,並用次數記錄法進行統計分析,這才了解到哭鬧的真相:弱小的雯雯每天一走到長長的尿槽前就不敢邁步,由於盥洗室是兩個班共用,孩子一多自然會有擦肩、相碰的現象,但她卻從不和老師說。擁擠有限的空間增多了幼兒間的摩擦,造成幼兒心理的緊張感,導致雯雯一被後面的人碰撞就抱住雙肩嚶嚶直哭。就此我們與中班調整作息時間,加強幼兒有序盥洗行為的培養。慢慢地雯雯能坦然地面對盥洗室了,也不再哭鬧了。又如:為了解佳佳小朋友的行為問題,我先採用事例描述性的觀察方法,通過對他拽人事件的記錄與分析,發現了他是一個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無法擺正自己在集體的地位。長期的嬌寵養成他霸道、自私,有攻擊性行為的傾向,造成他與同伴交往的障礙。但是,拽人畢竟屬於偶發事件。為了收集更多數據,探究其行為問題,我又依次採用時間抽樣法、行為檢核法,在連續的一周以十五分鍾為一個時段觀察他在心情緩沖區中的行為表現,記錄他在一日生活中攻擊他人的頻率,並用次數記錄法進行統計分析,找尋他心理變化軌跡,分析其攻擊性行為的實質和影響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並制定出相應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一段時間後,佳佳的行為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建立幼兒心理健康檔案,為幼兒心理行為的發展情況以及家庭環境等進行定期監測,有助於發現幼兒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給予矯正與診治。 二、積極應答,適時給予滿足 幼兒的情緒表現是他們需求的反映,是心理求助的信號。若一味壓抑、不予回應就可能造成幼兒心理的操作,進而影響師幼間互動和諧的關系。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幼兒的感覺和願望合理時,就應得到尊重和同情,讓他們的情緒充分表達出來;同時創設幼兒可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選擇對自己和他人無傷害的方式渲泄不良情緒,減輕心理負擔。 小組活動是滿足幼兒內在需求的良方,有針對性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情緒發泄的理想場所。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小班幼兒抱著自己的寵物玩具有一種安全、舒適感,因此,我們的應答措施是:設立了區域活動靜悄悄。幾個小帳篷、軟墊、加上牆上懸掛的綠藤,為幼兒提供一個安靜溫馨的環境。當小朋友累了、煩了就可以到裡面去坐一坐,或者抱著毛絨玩具鑽進小帳篷說說悄悄話。這種說出來的方式,能很快緩解幼兒郁悶情緒,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產生一種滿足感,孩子們走出來時常常是愉悅地手拉著手。又如設立心情樹、心情緩沖區,讓幼兒有了將自己的高興、不高興等心理狀態展現出來的平台。在觀察中發現,這些積極應答方式十分吻合幼兒的需求,深受幼兒喜愛。它能使幼兒情緒得以平衡,從而避免形成情緒症結。 三、啟發誘導,化解焦慮情緒 當然,一味滿足幼兒情緒要求可能會導致幼兒一不順心就罵人、只顧自我渲泄、個性偏激、走極端等問題的出現,這些都不利於幼兒健康情緒的形成。因而必須讓幼兒學會使用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當遇到心理沖突時不輕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初步學會穩定自身情緒。 (一)延遲滿足,緩沖情緒 消極或亢奮情緒都不利於幼兒情緒的平衡。在日常活動中,如果將預定的目的要求轉化成可選擇性規則,讓幼兒有自選的權利,將有利於幼兒產生約束感和自我控制感,從而達到緩解幼兒消極情緒的目的。如:發現幼兒在投擊球活動中情緒處於亢奮狀態,為了使幼兒情緒得以正常渲泄和調控,我們試從材料的提供和游戲的活動方式上來延緩幼兒對活動的滿足,啟發幼兒根據自己對擊球的積極經驗來設計活動的規則:在投擊球前必須經過搭建處,必須控制自己的腳步、動作,到達投球線才能開始活動。通過活動的緩沖,促使幼兒情緒在延遲滿足的同時逐步平衡下來。最令人高興的是到活動結束前幼兒仍保持積極情緒,百玩不厭。可見,有效的延遲滿足能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幼兒情緒行為的偏差。 (二)重視暗示,化解焦慮 幼兒的情感是脆弱、敏感的,具有明顯的受暗示性,成人的暗示對幼兒情緒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在幼兒人園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家長緊張不安、久久不肯離去的情緒信息傳染給幼兒,加劇了幼兒的焦慮情緒,使幼兒變本加厲地嚎啕大哭,情緒難以穩定下來。對此,我們應把握暗示的正面效應,以鼓勵的語言、對幼兒注視、微笑、點頭以及身體接觸,使幼兒獲得賞識、理解、關懷、接納、尊重的信息,認為老師喜歡我,有一種被關愛、被尊重的心理感受,產生一種安全、關愛感,從而化解焦慮的情緒。 此外,引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能讓他們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交往環境,能支持、鼓勵、吸引幼兒大膽進行同伴間的交流,使他們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有利於他們積極情緒的養成。因此,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與同伴交往,體驗交往的樂趣,獲得更多的自信,使他們的心胸變得更加開闊,情緒趨向穩定。 經過一學年的不斷探究,我們驚喜地發現小班幼兒的情緒問題正在逐漸化解好轉,多數幼兒已慢慢學會自我安撫,能愉快、大方地與人交往,在活動中表現出積極、熱情、好奇和有自信心。

⑹ 小孩以自我為中心,父母需要怎麼教育

1.言傳身教,教給分享核心理念

父母根據具體的言談舉止,大量的行動,向寶寶傳遞,並正確引導她們了解分享的定義。

4.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父母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而且採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產生一種觀念,即:他人的物品不能搶,一切應當學好商議,學習培訓重視別的小孩子。實際上,這也是激勵孩子塑造換位思考一下.創建並遵守紀律的一次機會。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⑺ 以去我為中心的教案

主題活動設計意圖與思路:
小班幼兒,正是自我意識萌芽時期,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區別自己與他人,開始強烈的表現出自身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因此,通過游戲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是該階段重要的教育任務。
小班幼兒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但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們設計了主題活動《我自己》,通過「搜集資料----認識外形----感知用途----學習保護」的步驟,讓幼兒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通過各門學科的整合:融合了繪畫、歌表演、兒歌、游戲等形式讓幼兒初步了解身體的構造,知道五官等的外型特徵以及其用途,並教育幼兒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來引發孩子關注自己,更能關注周圍的世界。
主題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通過認識「我自己」,讓幼兒更加喜歡自己。在活動中能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願意和老師、同伴交往,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態度目標: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的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激發探究慾望。在活動中能發現同伴的優點,並樂於模仿和學習。
知識目標:認識自己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和簡單的保護常識。引導幼兒區分男孩、女孩的明顯特徵。
活動一:認識五官
設計意圖: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脫離了親人的關心與照料,對幼兒園的生活不太適應,顯得有些無所適從,一些不良的習慣性行為就會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摳鼻孔等。所以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認識自己的五官,並啟發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否則,幼兒經常用手摳鼻孔、揉眼睛,把臟手或臟東西以及小珠子之類的東西放到嘴裡,是極不安全,也極不衛生的,所以組織此次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對幼兒很有教育意義。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
2、教給幼兒保護五官的一些常識,引導幼兒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布袋偶(動物、人物形象均可,如眼、嘴可動更佳),各種聲響的錄音。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游戲:摸摸看。
教師操作布袋偶,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摸布袋偶的五官,引起孩子的興趣,並將話題引到五官上來。 教師提問:你們誰知道我這圓圓的臉上有什麼?
讓幼兒看著布袋偶,教師引導幼兒說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正確位置及數量。
2、教師操作布袋偶,以布袋偶的語氣提出問題,帶領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問題一: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耳朵能做什麼?播放錄音,讓幼兒聽錄音,驗證耳朵的功用。 問題二:我有眼睛, 你的眼睛呢?眼睛能做什麼?幼兒講述後並指認一下周圍的事物。
問題三:我有鼻子,你的鼻子呢?鼻子能做什麼?讓幼兒表現聞味的動作。
問題四:我還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嘴巴能做什麼?教師可以輔以嘴巴能表現的動作,讓幼兒嘗試表演。(如笑、喝水等)
3、教師操作布袋偶,用布袋偶去接觸孩子的五官(但要注意眼睛和嘴的衛生,只靠近即可),輕輕觸鼻頭並伴有語言指導,如:「我在這里,親親你的小鼻子」等。閉上眼睛的孩子可以輕輕抓布偶,同時教
師可以變換不同的動作不讓幼兒捉到它。
4、請孩子一起說一說: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五官?
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講述,並及時肯定幼兒的表現。
活動延伸:
1、游戲:指五官,即教師提問:鼻子在那裡?(眼睛、耳朵、嘴、臉)孩子邊說邊指出來。還可以玩「看誰指得快」的游戲,即教師快說,孩子快指。或者讓孩子自由組合,一個孩子說,另一個孩子指。
2、游戲:貼五官。(准備好大頭的照片和五官圖片)引導孩子觀察頭像上少了什麼,然後請孩子來貼五官。孩子在圖上拼擺後家長幫助粘貼好。
附: 五官歌1=C 4/4
3 5 3 5 6 5 / 6 i 6 5 - / 3 - 2 - / 1 - - 0 //
(成人)兩只 眼睛 在 哪 里? 在哪 里?(幼兒)在 這 里。(指眼睛)
小小 鼻子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鼻子)
兩只 耳朵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耳朵)
小小 嘴巴 在 哪 里? 在哪 里? 在 這 里。(指嘴巴)
小小 臉兒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臉頰)
活動二:我的小腳丫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自己腳丫的特徵與特點,產生初步的探索興趣。
2、讓幼兒知道腳能做許多事情,鼓勵幼兒多參加戶外活動。
3、教幼兒保護腳的方法。
活動准備:
1、海綿墊、瓷磚、地毯、安全的小石子等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
2、腳印圖。
3、成人鞋和寶寶鞋各一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邊說兒歌邊活動小腳,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教師和幼兒圍坐在一起,引導幼兒觀察小腳丫,自己探索發現秘密。
1、數一數小腳。
「小朋友,你有幾只腳?」「你的腳上有什麼?」「動一動,好玩嗎?」「數一數一隻腳上有幾個腳趾呢?」「另一隻呢?」
2、撓一撓小腳。
「撓撓自己的腳,再撓撓別人的腳,有什麼感覺呢?」
3、聞一聞氣味。
「腳怎麼會有味的?」「用什麼方法讓腳乾乾凈凈呢?」
三、游戲——走小路
1、教師帶領幼兒赤腳走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上,體驗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真實感受。
2、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小腳踩在這些材料上的體驗和感受。
「你走的什麼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交流感覺後,可請個別幼兒談感受)
3、讓幼兒再次體驗小腳走在不同路上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腳的感受和活動的興趣。
4、小結:「踩在海綿上軟軟的,踩在瓷磚上涼涼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小腳的用處。
組織幼兒根據經驗,講一講腳能做什麼事情。「我們的小腳能感覺走在不同路上的不同感覺,你知道小腳還有什麼本領嗎?」(走路、跑步、跳舞、踢球、蹬車等)「小朋友要經常鍛煉,身體才會長得更結實,個子才會更高??」
五、展開討論:怎樣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麼多本領,我們怎麼保護小腳呢?」(勤洗腳、剪腳趾甲;不穿硬皮鞋、穿合適的鞋子等)教師可請幼兒體驗穿大鞋子和小鞋子的感受,從而讓幼兒知道應該穿合適的鞋子。
活動延伸:
1、課後教師帶領幼兒體驗踩水泥地、沙子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2、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腳丫的其它秘密。
附:寶寶的小腳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真好看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踮一踮
爸爸媽媽都來看,寶寶的小腳跳一跳

⑻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教育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真的沒有必要太過著急,因為這是孩子成長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耐心的去引導孩子,教會孩子規則,並且給孩子培養執行規則的習慣。

三、習慣執行規則

最後一步就是要讓孩子習慣執行規則,因為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規則的意識,如果他還是不遵守規則的話,就需要承擔一定的後果。比方說他不願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卻要去搶奪別人的玩具,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懲罰他,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規則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在規則之下慢慢學會如何去和別人相處,同時也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遵守規則。之前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就會好很多。

⑼ 如何教育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有什麼好的辦法

孩子在小時候沒有養成一個好的性格可能會影響其一輩子。如果你發現子女做任何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就要小心注意了。這里必須要及時去引導和糾正他。

第一,改變家庭環境

孩子之所以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主要還是家庭環境造成的。因為父母平時太過溺愛孩子,總是想方設法地對他好,而且對於他所犯的錯也是無條件地包容,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只關注自身利益,只考慮自己感受。因為周圍環境給到自己的反饋就是如此,所有人都將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這樣孩子自然就沒有機會去關注他人情況了。所以父母如果要想改變孩子自私的習慣,首先就得在家庭環境上做出改變。


父母主動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讓他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樣孩子自然會考慮所有人的利益。比如家務活分給孩子一部分,家長嚴格監督其執行。或者在考慮卧室裝修風格時可以參考子女意見,這樣有了話語權後孩子就會認真思考自己所作的決定對於所有人的影響。久而久之自私的性格會得到很大改善。

⑽ 怎樣管理小班的小朋友

(一)小班的生活常規管理
1、 打好開學工作的第一仗
新學期開學是小班工作最為重要,也是最為辛苦的一個階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師齊心協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會迎刃而解。為什麼這樣說呢?一般情況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園時會哭鬧不止,輕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嚴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個別特殊的有一個月左右。孩子在教室裡面哭,有的婆婆、媽媽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長敲門,要求進來給孩子喂飯,總之,家長們送孩子入園時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離去,面對這樣的一群孩子和家長,應該這樣做的。首先,孩子來一個抱一個,不要家長進教室,盡管家長不理解,過後一段時間再給家長解釋;然後,第一周的頭三天,不給孩子編固定的座位,孩子們肯定會到處亂跑,第四天開始,把跑的孩子,不願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連哭的孩子也是這樣,使孩子心中形成一個影象,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的簡單的管理
小班幼兒第一次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一方面有些膽怯,另一方面又要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習慣,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觀念,我們教師應該拋棄以前那種將幼兒視為成人的客觀附屬物或「小大人」的觀念,應樹立科學兒童觀。即兒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顧和保護,兒童應有主動、自由和充分活動的權力,兒童在體、智、德、美等各方面應該協調發展。教師應該是幼兒健康和安全的保護者,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引導者,既不能把幼兒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眾所周之,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有的甚至還有保姆,所以,幼兒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說是一點也不會。因此,盥洗、解便、進餐、午睡等環節就成為小班教師工作的難點,同時也是生活常規建立的關鍵環節。怎樣突破這些難點,可以採取了以下的幾種方法:
A、示範、模仿法
在運用這一方法時,改變以往單一說教的形式,以及「不準這樣」「不準那樣」的戒律,採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讓幼兒在看看做做中主動、自覺地學習。如在學習折餐巾的常規時,可採用「變魔術」的形式,先教幼兒擦完嘴巴後,再將正方形的毛巾變成長條形。請幼兒模仿教師的做法,一會兒就學會了折餐巾。再如,在進行點名這一常規上和晨間入園時,請能力比較強的幼兒做示範,其他幼兒模仿他的做法,既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又培養了幼兒互相幫助的精神。這樣,幼兒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規。
B、兒歌的妙用
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常規時,經常使用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和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的要領。在洗手的時候,可邊教幼兒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縫,洗手腕,看誰洗得最干凈。」洗臉時念兒歌:「小毛巾,對著揪,扯平放在手裡頭。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臉,最後洗臭鼻子,看誰洗得最干凈。」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之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洗臉的任務。
在吃飯前,可利用餐前的時間,給幼兒念兒歌:「白米飯,香噴噴,右手拿好勺子,左手扶助小碗,大口大口吃飯飯,看誰吃得最快。」總而言之,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和各環節的情況,隨機地編念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環節。
C、在游戲中學習、練習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游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充分利用教學游戲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開學初,可組織幼兒玩「找朋友」的游戲,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自己的毛巾標記,並反復找出自己的標記,找自己的標記朋友,使幼兒很快地記住了自己的標記,學會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還可通過智力游戲「猜猜我是誰」,加深幼兒對班上老師的認識,對小朋友的認識,增進與老師、小朋友的感情。再如:開學初,往往小班的孩子玩了玩具後容易亂扔、亂放,如果教師包辦代替,替幼兒收拾玩具,勢必違反了《綱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作為教師應放手讓幼兒自己學習逐步進行自我的管理。就可採取了「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戲,當幼兒玩了玩具後,在收拾玩具時,就說:「小朋友,送玩具回家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動作較慢,或者還想玩時,就以玩具的口吻說:「怎麼我的汽車寶寶還沒有回家呢?」這時幼兒就會很快地將玩具送回來。通過這樣反復的游戲,幼兒知道什麼玩具改該送什麼地方,加深了幼兒玩具哪裡拿,哪裡放的常規習慣。
D、誇張的比喻
在生活常規中,有時運用一定的誇張的比喻是非常有利的,它是促進常規管理的有效途徑。就拿吃飯這一環節來說吧,吃飯慢是小班幼兒的通病,因此,常常很多老師都傷透了心,費了很多精神。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兒年齡小,思維仍帶有很大的直覺行動性,另外,小班幼兒還喜歡誇大想像,根據這樣的年齡特點,就可採用了誇張的方法使幼兒在進餐上有較大的提高。在幼兒吃飯時,經過仔細的觀察,了解到多數孩子是咀嚼較差,不肯吞。於是,教師可以自己親自示範,並誇張說自己是大老虎的嘴巴,獅子王的嘴巴,能嚼得很快,並還不時地鼓勵不肯吞的孩子,要像吞葯一樣。自己一邊說一邊做,在巡視中,還不停地說:「怎麼聽不到老虎的牙齒聲音了」,其實,這也是在提醒孩子們要不斷的咀嚼,不能包飯。經過教師的老虎的牙齒,一會兒又是鯊魚的嘴巴,恐龍的牙齒等誇張比喻,孩子們吃飯的速度大大的提高,包飯的現象減少了。
E、大紅花的魔力
為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激發幼兒在各方面的進步,可發揮了大紅花的作用。放學離園也是一個很亂的環節,如果組織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安全問題的發生,因為,有的孩子吃完了飯,而有的孩子又沒有吃完飯,教師又在一邊給孩子喂的喂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等大多數幼兒吃完飯後,把剩下的幼兒交給保育老師,自己在一邊組織其它的孩子放學。這時有的孩子會到處亂跑或在玩玩具,就可發揮了大紅花的魅力,手舉著大紅花,並嘴裡念著兒歌:「我有許多大紅花,小朋友們都愛它,請你快快坐坐好,坐好了就發大紅花。」小朋友看見後,很快的就坐好安靜下來。同時,還可用紅花鼓勵幼兒的進步,如:吃飯獨立地吃,睡覺不哭,自己解便等良好的常規習慣,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小朋友為了爭做好寶寶,努力認真地遵守著各項常規。
F、個別教育
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研究影響遵守常規的原因和幼兒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異,而情緒、經驗、疲勞或環境則是構成破壞規則的因素。教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比如班上如有幼兒睡覺時總有個壞習慣,就是手裡要拿著塊小毛毯才能入睡。經調查才知道,從孩子出生開始手裡就一直拿著毛毯,她們顯出對毛毯的情有獨鍾,不時地聞它的氣味。到了幼兒園以後,她們的媽媽要求教師改掉她們的壞習慣。開始時。老師不讓她們拿毛毯,她們中午簡直無法入睡,後來,有一天我對他們說,毛毯被老鼠吃掉了,我把他們的毛毯藏起來,漸漸地,他們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午睡中,小班的孩子是容易流尿的,如不及時提醒愛流尿的孩子解便,孩子流尿後也很容易生病,給保育教師也帶來工作的不便。在經過開學一、二周的觀察後,教師可以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和家長的調查情況結合起來,在愛流尿的孩子的床前貼上標記,孩子中途是幾點種解便一次,也便於提醒保育教師及時地請孩子解便。細心地做好這一工作,午睡環節就順利地度過。
(二)小班的教育常規管理
1、運用貼切的比喻方式,促進教學活動中的常規管理
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小班幼兒控制力很差,思維的發展是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因此,幼兒理解能力往往是很直接很表面的,具體形象的。
在引導幼兒坐姿上,可採取了很貼切的比喻,如:坐好了就說成是小腳關門了,小手粘上膠水了。形象的比喻幼兒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在對全班幼兒的分組上,通常小中大班是用數字1、2、3組等代替,而這種分組的方法用在小小班就是很難的,幼兒不能理解。教師可採取了水果分組法對幼兒進行分組。因為,水果是幼兒平常生活中常見的,又是幼兒喜歡的物品。所以,用水果把幼兒分成了香蕉寶寶、蘋果寶寶、笸籮寶寶、西瓜寶寶等,並在幼兒的桌子上貼上水果標記,這樣幼兒一看見自己的標記,就知道自己是什麼組的,也便於教師有序的管理。
在美術活動中,常規管理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拿放筆盒的常規習慣。可把水彩筆比喻成筆娃娃,筆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在第一節美術活動中,先教幼兒認識水彩筆盒,告訴幼兒筆娃娃在睡覺,拿出筆娃娃時,要用勁取出。並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讓幼兒反復練習拿放習慣。由於水彩筆的顏色較多,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增加顏色。開始時,教師提供可以是紅、黃、綠、藍四種,然後逐漸增加到6種色彩,最後用一段時間增加到12種。這樣便於教師管理,幼兒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常規習慣。
塗色是小班的美術教學的重點,如何讓幼兒學會順著一個方向塗、塗滿、不塗出線外,卻是小班塗色的難點。在塗色的活動中,教師可能發現許多的孩子老是在一個地方塗,結果就把紙塗破了,有的孩子握筆不對,控制力差就沒有順序地亂塗。這時教師可以教孩子握筆,把握筆比喻成「捉蟲蟲」,孩子們很快地掌握了握筆的姿勢。在塗色的時候,可比喻成手在走路,並配以兒歌進行:「塗塗塗,小手要走路,上邊走了,下邊走,每個地方都走完。」在塗色的教學中,我還採用了「我是一個粉刷匠」「給動物穿衣服」等的比喻,使孩子們較好地掌握了塗色方法和順序。
2、運用情景式的教學常規管理
由於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轉移,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他們就容易接受,並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兒就注意力不集中,就會影響教學的常規,甚至出現混亂的教學次序。
在教學中可利用小班幼兒這一年齡特點,盡量採用情景式的教學,如在識字過程中,以「幫助字媽媽找寶寶」的形式開始,然後採用游戲「給字寶寶洗臉、洗澡」「與字寶寶捉迷藏」結合歌舞「找朋友」等幼兒喜歡的游戲情景,幼兒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與小朋友的互動中,生動有趣地學習了知識,教師活而不亂地進行著教學常規管理。
盡管教育活動的途徑、形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情景式教育管理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景式的教學管理不光是在識字課中進行,還可以在體育活動、語言、計算等教學中進行。總之,採取情景式的教學管理方式在小班是非常適用的,和有效的。
三、情感交流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創造愉快、寬松的心理環境,使常規管理生情並茂
大家都知道,在〈綱要〉中多個地方都涉及到,如「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對愉快、寬松的外部氛圍的重視,同時這也是建構良好常規的基本前提。
小班幼兒年齡小,在他們入園以前,主要接觸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保姆等,當他們來到幼兒園,發現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會產生一種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焦慮。他們會苦哭鬧不止,或不接受老師的幫助等行為,這時如果用一些身體的語言如: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與他們握握手,每天多和他們談心交流,有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微笑,也能讓孩子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漸漸地孩子們就會從不接受老師——接受老師——喜歡老師——離不開老師。
通過與孩子們的情感交流,孩子們會越來越喜歡你,有了感情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們常規管理打好了基礎,做好了鋪路石。
作為一名教師,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去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常規管理就會迎韌而解

熱點內容
幣圈提示價格影響過高買不了 發布:2024-09-30 10:37:14 瀏覽:502
比特幣注冊戶口 發布:2024-09-30 10:18:46 瀏覽:647
區塊鏈物聯網golang 發布:2024-09-30 10:12:47 瀏覽:89
比特幣杠桿違法 發布:2024-09-30 10:02:39 瀏覽:876
幣圈交易額度 發布:2024-09-30 10:00:29 瀏覽:997
關閉比特幣挖礦 發布:2024-09-30 09:25:33 瀏覽:940
trx4遙控器按鍵作用 發布:2024-09-30 09:18:41 瀏覽:134
trx標簽是his嗎 發布:2024-09-30 08:57:01 瀏覽:621
區塊鏈開發用什麼平台 發布:2024-09-30 08:41:16 瀏覽:997
BTC8300說明書 發布:2024-09-30 08:32:44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