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農村開社區服務中心
❶ 2017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站
1.公共服務項目。
(1)代理失業和求職、新生兒、兵役、出租房屋登記;
(2)代理最低生活保障金、代理無社會保障老年居民福利養老金、無喪葬補助居民喪葬補貼、困難人員臨時救助、重殘生活困難補助、特困人員醫療救助、低保和優撫對象廉租房申請;
(3)代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驗證登記、借讀證明;
(4)代辦生育服務證、獨生子女證、獨生子女父母各類獎勵與幫助、老年優待證、暫住證、殘疾證;
(5)代辦黨團組織關系接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一老一小」醫療保險參保手續;
(6)代發避孕用具、除「四害」葯品;
(7)代收愛心捐贈物品;
(8)聯系法律援助、幫助民事調解、幫助維護消費者權益;
(9)代向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提意見、講困難、講建議;
(10)代向政府部門咨詢政策、辦事手續;
(11)開具居民居住、殘疾、流動人口、養犬、政審、居民是否健在和在家正常死亡證明;
(12)開具申請最低生活保障金、撫恤金、子女助學金、減免學雜費等手續的證明。
2.公益服務項目。
(1)志願服務:志願服務登記、志願服務時間儲蓄證明、培訓及安排社區服務項目、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服務;
(2)文體服務:組織合唱隊、秧歌隊、興趣活動小組、圖書借閱等;
(3)設施服務:提供棋牌、閱覽、娛樂、健身、聚會、輪椅、市民學校、醫療保健服務、社區單位資源共享服務。
3.便利服務項目。主要包括法律咨詢、心理咨詢、求助咨詢、家政服務、為老服務、婚喪服務、配送服務、社區繳費等。此類服務是實施社區市場准入、依靠調配各類服務資源來完成的項目,實行中介免費、服務優惠。農村社區服務站要結合本村實際和群眾需求,通過調配本村服務資源或依託96156品牌加盟服務商資源,自行設定服務項目,滿足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
❷ 開個社區衛生院, 怎麼辦理手續
私人申辦社區衛生服務站,辦理程序:
一、申請:申請人向擬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所在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設置申請。
初審意見:區衛生行政部門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申請作出同意設置的審批意見。
二、受理,專家評審:
1、申請人持申請材料向區政務中心市衛生局窗口提出申請,由窗口工作人員初審後受理。
對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在5個工作日內一次性告知申請人應當補正的全部材料後受理。
2、受理後,區衛生局組織專家評審。頒發執業許可證:評審合格,區衛生局在承諾時限內發證;對不符合條件的給予書面答復並說明理由。
(2)去農村開社區服務中心擴展閱讀:
需要提交的申請材料:
申請材料(所有提交的材料請按下列目錄裝入標准檔案袋中):
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申請書》設置醫療機構批准書
2、負責人的醫師執業證、職稱證、學歷證、身份證
3、房產證或租房合同機構人員名單結構表
4、規章制度
5、布局圖及科室設置圖
6、自查報告
7、所在區衛生行政部門的初審意見
❸ 開社區衛生服務站需要什麼手續
需要去當地衛生部門衛生局辦理,攜帶身份證,醫師資格證,等相關資料去衛生局審批通過才可以!認識人很簡單,沒有熟人麻煩一點!希望你好運!
❹ 開設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條件有哪些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原則
一、大力推進城市社區建設,改善社區居民的衛生條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構築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新格局,必須把城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社區,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不斷豐富城市社區建設內涵。
二、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須納入社區發展規劃和區域衛生規劃,要與城鎮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緊密結合,並充分利用中醫和西醫衛生資源。
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屬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是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康復等服務的綜合性基層衛生服務機構。
四、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地市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審批。
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般以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設置,服務人口約3-5萬人。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方便覆蓋的區域,以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補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應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擇優鼓勵現有基層醫療機構經過結構和功能雙重改造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床位、基本設備、常用葯品和急救葯品應根據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居民需求配置;衛生人力應按適宜比例配置。
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要堅持社區參與的原則。
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立、運行應引入競爭機制。
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命名原則是:區名+所在街道名+識別名(可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命名原則是:所在街道名+所在居民小區名+社區衛生服務站。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指導標准
一、基本功能
(一)開展社區衛生狀況調查,進行社區診斷,向社區管理部門提出改進社區公共衛生的建議及規劃,對社區愛國衛生工作予以技術指導。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與寄生蟲病的健康指導、行為干預和篩查,以及高危人群監測和規范管理工作。
(三)負責轄區內免疫接種和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四)運用適宜的中西醫葯及技術,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
(五)提供急救服務。
(六)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
(七)提供會診、轉診服務。
(八)提供臨終關懷服務。
(九)提供精神衛生服務和心理衛生咨詢服務。
(十)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
(十一)提供康復服務。
(十二)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十三)開展計劃生育咨詢、宣傳並提供適宜技術服務。
(十四)提供個人與家庭連續性的健康管理服務。
(十五)負責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信息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分析與上報。
(十六)在社區建設中,協助社區管理部門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十七)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適宜的基層衛生服務。
二、基本設施
(一)業務用房使用面積不應少於400平方米,布局合理,符合國家衛生學標准及體現無障礙設計要求。
(二) 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居民需求、社區資源等可設置適宜種類與數量的床位。
(三) 具備開展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康復等工作的基本設備以及必要的通訊、信息、交通設備,具體內容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
(四) 常用葯品和急救葯品的配備按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及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科室設置
設有開展全科診療、護理、康復、健康教育、免疫接種、婦幼保健和信息資料管理等工作的專門場所。
四、人員配備
(一)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須具備法定執業資格。
(二)根據功能、任務及服務人口需求,配備適宜類別、層次和數量的衛生技術人員。轄區人口每萬人至少配備2名全科醫師。在全科醫師資格認可制度尚未普遍實施的情況下,暫由經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臨床執業醫師承擔。醫護人員在上崗前須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護理等知識培訓。
(三)待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標准後,按有關規定執行。
五、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其中包括:
(一) 各類人員職業道德規范與行為准則。
(二) 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三) 各類人員培訓、管理、考核與獎懲制度。
(四) 社區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康復等各項技術服務工作規范。
(五) 家庭衛生保健服務技術操作常規。
(六)服務差錯及事故防範制度。
(七)會診及雙向轉診制度。
(八)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
(九)財務、葯品、設備管理制度。
(十)檔案、信息資料管理制度。
(十一)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管理與考核評價制度。
(十二)社會民主監督制度。
(十三)其它有關制度。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置指導標准
一、基本功能
(一)開展社區衛生狀況調查,協助社區管理部門實施健康促進。
(二)開展免疫接種、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
(三)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以及診斷明確的慢性病的規范化管理工作。
(四)提供院外急救服務。
(五)提供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衛生保健服務。
(六)提供雙向轉診服務。
(七)提供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保健服務。
(八)提供康復服務。
(九)開展健康教育與心理衛生咨詢工作。
(十)提供計劃生育咨詢、宣傳服務。
(十一)提供個人與家庭的連續性健康管理服務。
(十二)在社區建設中,協助社區管理部門不斷拓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美化社區環境,共同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
(十三)根據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社區居民需求,提供其它適宜的基層衛生服務。
二、基本設施
業務用房使用面積不應少於60平方米,至少設診斷室、治療室與預防保健室,有健康教育宣傳欄等設施,符合國家衛生學標准及體現無障礙設計要求。
三、人員配備
(一)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須具備法定執業資格。
(二)根據功能、任務及服務人口需求,配備適宜類別、層次和數量的衛生技術人員。轄區人口每萬人至少配備2名全科醫師。在全科醫師資格認可制度尚未普遍實施的情況下,暫由經過全科醫學培訓、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臨床執業醫師承擔。醫護人員在上崗前須接受全科醫學及社區護理等知識培訓。
(三)待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標准後,按有關規定執行。
四、管理制度
參照《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指導標准》。
❺ 現在全國都在搞農村社區,我想問一下具體是怎麼操作的
農村社區建設 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在農村建立社區組織,開展社區公益事業服務,發展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調解社區民間糾紛,倡導社區互助精神,樹立社區良好社會風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把農村建設成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農村。 一、主要做法 (一)統一認識,加強組織領導。省委省政府領導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非常重視,作為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擺上重要位置。2008年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為著力點,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大城鄉統籌力度,逐步實現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社會管理一體化」。姜大明省長對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從實際出發,統籌兼顧,認真做好實驗工作 ,總結試點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確保實驗工作取得成效;分管民政工作的郭兆信副省長多次深入實驗單位,現場調研指導工作開展,並提出具體明確要求。我省在認真調查研究,全面分析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下發了《關於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任務。在諸城市召開了全省農村社區建設現場會,總結推廣了諸城等地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對全省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38個全國實驗單位,普遍成立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並以黨委、政府的名義制定下發專項文件、召開專題會議。濟南、青島、濰坊等近一半地級市積極擴大試點范圍,分別以市委、市政府或城鄉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名義出台了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專項文件,召開了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專題會議,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領導任組長、市直20多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辦事機構,明確了責任分工,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的領導體制。 (二)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各地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進行大膽探索,初步摸索出適合本地特點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一是以濰坊市的諸城、青州、寒亭、高密為代表的「多村一社區」模式。在現有鄉鎮范圍內,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服務半徑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蓋5個左右村、1000戶到2000戶的基本原則,合理確定社區服務范圍。從中選擇相對居中、經濟實力強、人口多、發展潛力大的村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社區范圍內各村提供服務。二是以臨沂市莒南縣為代表的「村莊合並社區」模式。過去一些自然村落中各建制村之間,村村相鄰,但村與村之間互不溝通,在道路、水渠建設等生產方面互不協調,造成生產成本增加,甚至經常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糾紛,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針對這種情況,借農村社區建設實驗之際,通過法定程序,實施了村莊合並建社區。以社區為單位成立黨組織和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如莒南縣相溝鄉通過合並村莊,建制村總數由原來的45個減少到13個,建設農村社區10個。三是以青島市的膠南、膠州、萊西為代表的「一村一社區」模式。在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好、人口比較多的村,以現有建制村為基礎,一個建制村建立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四是「企業社區」模式。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企業集團,立足於自身發展需要,在轉化附近村民為企業職工,村民責任田流轉給企業生產經營,整合村莊宅基地,由企業出資建房,群眾低價入住,置換出的土地由投資企業優先使用的同時,建設服務企業職工和社區居民的企業社區。既解決了農村社區建設所需資金的問題,也緩解了企業用地緊張的問題,實現了企業發展與農村社區建設的互利共贏。如濱州市鄒平縣的西王社區、東尉社區和長星社區。分別是由西王集團、東尉集團和長星集團投資建設的「企業社區」。 (三)增加資金投入,強化設施建設。在實驗中積極尋求和爭取資金來源,初步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主、駐區單位自願幫扶為輔、社會捐助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濰坊市縣(市、區)和鄉鎮(街辦)各級把農村社區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堅持城鄉統籌考慮、重點向農村傾斜的原則,大幅度提高財政支出中對農村投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農村社區建設投入占農村投入的比重,初步形成政府財政對農村社區投入的持續增長機制。全市用於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已達4.8億元;兗州市將農村社區辦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標准按時足額發放到社區;榮成市財政對農村社區建設投入1億元,並按每年5—10%遞增;截止10月底,全省農村社區建設實驗投入資金20億元,其中38個實驗縣(市、區)投入達10.6億元。各地把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放在突出位置,積極改善社區辦公和服務條件,建起了集辦公室、警務室、圖書室、文化室、居民學校、文化健身廣場為一體的,設施比較完備、功能比較齊全、服務質量較高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通過派、選、聘、考等途徑,不斷加強農村社區服務隊伍建設,滿足了農村社區服務的需要;初步解決了農村社區「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的問題。同時,注重抓好村莊綜合整治,搞好農村道路、水電、通訊和污水、垃圾處理等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凈化、綠化、美化社區環境。 (四)突出服務,以政府公共服務帶動社區服務發展。堅持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與村民自我服務相結合,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各地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展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探索建立引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動保障、法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的機制,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就業指導、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從解決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以社區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為基礎,以志願服務活動為載體,組織動員村民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活動。青島積極推進為民服務代理制度,建立了區(市)級為民服務代理中心、鄉鎮為民服務代理室、農村社區為民服務代理站;煙台市實施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建設標准化農家服務店;濟寧市注重完善農村社區志願者組織體系,依託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互助協會、老年協會、擁軍優屬協會、紅白理事會、民間糾紛調解協會、治安巡防協會、計生協會、文化娛樂協會和居民讀書協會等組織,發揮農村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務有序發展的格局。 二、取得成效 (一)加強基礎工作,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開展農村社區實驗工作,探索解決農村社區辦公和服務的場所、人員和經費問題,實現農村社區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錢辦事的目標,為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搭建了服務平台,為實現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創造了條件。 (二)加強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突出了服務功能,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了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拓展了服務項目,改進了服務手段,設立了服務窗口,實行了「一站式」服務。為農民提供了醫療衛生、社會救助、技術信息等公共服務。促進了老有所養、殘有所助、孤有所撫、病有所醫、貧有所幫政策的落實。 (三)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依託社區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民自治機制,保障了農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策的落實,提升了村級組織管理水平。 (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科學技術向農村擴散,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城鄉社會協調發展 這個是參考網站 http://ke..com/view/987125.htm?fr=ala0_1
希望採納
❻ 農村成立社區有什麼好處
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是相對於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農村社區是一個比自然村落、社隊村組體制更具有彈性的制度平台。它圍繞如何形成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而構建,注重通過整合資源、完善服務來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凝聚力、認同感。
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強調農村社區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點;有的強調其居民有較強的認同感;有的強調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有的則強調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概括各家的觀點,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是: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根據發展的時間順序和居民點分布的狀況,農村社區可分為散村、集村、集鎮等類型。
1.散村社區
它是最初形成的或因特殊地理環境而形成的零散的小村落。這類社區的特點是:一般發育程度低,聚居程度不高,三五家,七八家在一起,非親即故。居民大多從事種植、養殖業,經濟單一,居民往來頻繁,相知甚深,守望相助,關系密切。但這類社區一般與外界較隔絕,信息不靈,交通不便,居民傳統觀念強,比較保守,社區變遷緩慢,社會流動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散村社區一般逐漸向集村社區過渡。
2.集村社區
它是人數較多,規模較大,居住較集中的村莊,一般是幾十戶甚至幾百戶聚居在一起,多以平原、沿海、交通沿線、三角洲等地為聚居點。集村社區的人際關系不如散村密切,血緣氏族關系開始淡化,常以一個或數個大姓宗族雜以外來的居民共同聚居。社會組織、社會制度則較散村多。集村多有服務中心,有的集村已有「期集」或集市。
3.集鎮社區
由集村發展而成,已成為農村小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現代集鎮中,已有加工業、商業、服務業等,這類社區已成為農村小型商品集散地和農村工業基地。集鎮社區中,經濟結構和居民成分比集村更為復雜,人際關系比集村更為疏遠,居民間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逐步向業緣關系過渡,居民的傳統觀念也逐步向現代觀念轉變,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則更為健全。隨著農村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集鎮的社會功能日益多樣。
除了上述的劃分之外,還可按區位將農村社區劃分為平原村、濱湖村、沿海村、山村以及城郊農村等;按所從事的行業劃分為農業村、漁村、牧村、礦業村、綜合村等。
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有如下特點:
1.據有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依存性更強
廣義農業(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勞動對象的種植、林、牧、漁、蟲、微生物等業)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及其附屬物,在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和以土地為載體的動物占據著大量的地域空間;國土中不適宜於人口居住的大量的山地、水域也主要分布在農村,使農村社區據有較廣闊的地域,有較城市更為優越的生態環境。而生態環境對農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破壞了植被、森林,會造成水土流失,影響氣候,導致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減產等。
2.人口密度小、受教育程度較低
農村所據地域較廣,人口密度相對於城市稀疏得多。一般發展中國家,農村經濟結構單一,教育、文化、科技發展水平較低,衛生事業不發達,交通、信息較閉塞,傳統文化積淀較深。人口的職業結構比較簡單,同質性較強。
3.社會問題不如城市復雜、集中和突出,犯罪率較低(見農村社會問題)
4.居民所從事的職業以廣義農業為主
農村社區是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出現的。農村社區的發展,產業結構發生著重大變化,非農產業比重將逐漸上升,農業勞動力逐漸向非農產業轉移,第二、三產業有所發展,小城鎮相應增多。
5.農村社會組織較城市簡單
在一般傳統農村社區中,習俗組織(如宗族、宗教、幫會組織)較多而法定組織較少,分科執掌、分層負責的科層制組織尚不發達。
6.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
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分離,是造成農村經濟、文化、技術相對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普及程度沒有城市高,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程度也較城市低。
7.居民的血緣、地緣關系較密切
特別是在自然經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農村,人際關系受狹小地域的限制,尚未擺脫血緣、地緣關系的束縛。
8.生活方式比較單調,傳統色彩較濃,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奏較慢
在文化、教育、體育、娛樂等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閑暇生活比較單調。個人消費品結構較單一,消費水平不高。居民政治生活興趣不濃,參政意識比較淡薄。由於長期受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比較迷信保守,地域觀念、鄉土觀念較強,不願離鄉背井,求穩怕亂,重農輕商,重生產輕經營,認同意識強,傳統文化積淀較深。
我們理解農村社區,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特徵:
農村社區是一個社會實體
農村社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社會結構體系。農村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都可以在農村社區內反映出來,人們能夠通過農村社區發現農村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現象,能夠從農村社會生活中聽到社區居民最真實的意願。可以說,農村社會是由若干不同類型的農村社區所組成,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從農村社區建設入手。
農村社區的主體是農村居民
農村居民是農村社區產生、存在的前提,是農村社區的建設者,農村社區的建設與農村居民生活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村居民的根本利益做為建設農村社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村居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增加農村居民建設農村社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農村社區建設成為農村居民滿意的社會經濟生活場所。
基礎性經濟活動是農業生產
城市社區中勞動力的謀生方式基本上是從事二三產業,而農村社區中基礎性的經濟活動則是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在農田種植業發展的同時,林牧副漁和二三產業大規模發展。許多地區的農村居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從事農業的數量,農民從非農產業中獲得的收入也已經超過了農業收入。
農村社區的多功能性
就我國的農村社區的情況而言,一是具有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發揮著組織、協調、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社區組織,推進村民自治和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為農村社區組織具有維護本社區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管理計劃生育、維護社區的社會穩定等項功能。五是具有社會建設的功能。如發展本社區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
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
農村社區的人口密度較低,聚居規模較。小人口密度和人口聚居規模是衡量一個社區人口狀況的主要指標。與城市社區相比,由於農業生產活動需要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進行,使得農村居民不可能像城市居民一樣聚居在一起,只能小規模分散居住於多處。這個特點就要求我們在完善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和管理中要因地制宜,尊重客觀規律。
農村社區中家庭功能比較突出
農村家庭不僅擔負著生育、贍養、消費、文化娛樂等項功能,而且還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單位和農村組織的主要構成單位。家庭的最基本特徵能夠比較充分的滿足農業活動提出的多項要求,而且,在農村社會生活中,個人往往以家庭成員的身份參加組織活動,社區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也往往把家庭視作接受任務的單位。可以說,家庭是農村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
農村社區中血緣、地緣關系
農村社區中血緣、地緣關系發揮基礎性作用,但是業緣關系的作用日益重要。血親、姻親,以及由於世世代代血親姻親關系形成的復雜網路,是農村社會關系的核心和聯系紐帶。同時,鄰里關系也是農村社區中重要的人際關系。但是在現代農村中,原本緊緊地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格局正在變得多元化、理性化,親屬之間關系的親疏越來越取決於他們在生產經營中相互之間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維持。
農村社區具有多元類型
如果從生產職能角度,可以劃分為農村、林村、牧村、漁村等等;如果從法定地位角度,可以劃分為自然村和建制村兩種類型;如果從形態角度進行分類,可以劃分為集村型社區和散村型社區。農村社區的多元類型就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農村社區建設較之城市社區創建, 存在不少問題:
1. 對農村社區建設認識不足, 社會共同參與意識有待完善和提高。
農村社區建設處在探索階段, 是一個新事物, 有的地方適應, 有的地方不適應, 鄉鎮黨政領導主要重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對農村社區重視程度不夠, 對為什麼要建農村社區? 建農村社區干什麼? 農村社區建設與村民自治、新農村建設、城鎮化的關系是什麼? 諸如此類的問題知之甚少。
2. 農村社區建設的投入不足, 缺少經費, 社區建設發展不平衡, 運行成本較大, 後勁不足。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 農民純收入不高, 而有的農村又沒有工業和企業, 不可能拿出錢來發展公益事業。農村的公共設施投入明顯不足, 比如辦學校、修道路, 農村的醫療衛生等。農村是經濟的原始區, 農業是弱質產業, 農村參加社區的熱情並不高。缺少經濟來源, 社區就沒有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資金的不足是社區開展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礙。社區辦的公益事業, 資金由上級撥付和群眾自籌。如果喪失這兩部分資金, 社區工作就難以發展。在很大程度上, 社區工作的開展取決於上級有關組織單位給錢的多少, 而政府支持的經費往往投放是有重點的。農村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農村社區建設的資金需求很大, 僅靠地方和部門的投入是不夠的, 更需要國家的支持。首先是增加資金投入; 其次是把國家對三農的投入, 社會各方面的投入, 村裡現有的資源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整合起來, 形成投入優勢。
3. 社區建設以黨政有關部門推動為主, 村民參與不足, 缺少社區發展內驅力。
從當前的狀況看, 社區建設宣傳工作不到位, 居民對社區建設認識不清, 絕大多數農民沒有真正理解社區自治組織是個什麼機構, 對其成立的目的、工作的職責不了解。社區自治組織是在新的形勢下產生的一種以群眾自發自願為主參與社區建設的群眾組織, 如果農民都積極參加, 將會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現實是農村居民絕大多數人沒有興趣和心思去從事社區服務工作, 特別是社區自治組織, 認為又要做工作, 又沒有勞動報酬。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還遠遠沒有達到農民自願掏錢發展社區, 提高社區服務和生活質量的水平, 因而社區建設主要由政府組織由上到下的推動。在當前勞動還是人們謀生的手段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如果沒有利益的驅動, 不可能有很多農民參加社區自治組織, 因而, 政府在推動社區建設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4. 村民缺少民主自治意識, 對社區政治表現出冷漠。
受傳統封建思想影響, 絕大部分村民不能正確認識和接受民主管理, 對選舉表現出一種被動和無所謂。當前的村級管理、社會管理往往是鬆散無力的,農村村民自治也有較大的問題。在社區自治組織成立的過程中, 各縣民政局、鄉鎮政府的積極推動和支持產生了決定性作用, 如果僅僅村民自己籌備社區, 在經濟薄弱的農村地區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小規模分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造成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很低, 農民的政治民主權利意識相對較弱, 習慣於傳統的集權和統一的指導, 加上經濟的落後, 農民對政府和社會的依賴性較強, 只要上級的有關政府能給村莊帶來利益, 大家就樂於做些事情。由於血緣關系, 人情、道德、自我保護意識的存在, 權威在當前農村是一種較大的社會勢力, 村級政治往往與宗族勢力范圍重合, 村治受到宗族勢力的掣肘, 一些歷任村幹部選舉的人員, 都以大姓家族的人為主, 排外意識較強, 以大欺小的現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 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 缺乏凝聚力和戰鬥力, 有的甚至被地方惡勢力把持。村兩委領導班子把握全局、促進發展、協調利益、服務群眾、依法辦事的能力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遠沒有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一些農村的基層幹部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淡薄, 對農民和農民的合法權益缺乏應有的尊重, 不文明行政、不文明執法的行為時有發生, 個別地方還存在亂收費、亂攤派現象。要真正發揮社區在村民自治和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作用, 需要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5. 個別地區黨政組織對社區建設管理越位和錯位, 沒有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
社區幹部一般都是由鄉村上層領導選定, 不是由村民自己自願選舉或推舉。當然, 這與村民的素質、觀念有關, 但更主要的是權力對社區建設的操縱。村支部和村委對社區自治組織的指導, 很容易變成領導, 這樣社區自治組織
就成了村委或村支部的下屬機構, 改變了社區自治組織成立的初衷。從現實組織和行政角度來看, 社區自治組織完全是在村委會的安排下、在官方的組織下開展各項工作, 實際上相當於一級行政組織, 履行了一部分村委會的職能, 它的存在只能說明村民自治功能的不完善和萎縮。
6. 社區的隸屬關系不明確。
從政府來看, 許多政府職能部門視社區為辦事員, 把部門內無利、費力、不討好 的職能強加給社區執行, 政府任何涉及社區方面的職能部門都有權利對社區發號施令, 造成社區工作無所適從。諸如衛生收費、村容管理、普查登記、數據統計等等, 有些政府部門的職能工作既煩瑣、復雜又重復, 搞得社區應接不暇, 根本沒有精力從事服務村民工作。這種作法既增加了社區的負擔, 又造成了村民對社區的不理解。由於在實踐中社區地位、職能不明確, 造成社區建設自治不自主, 社區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甚至偏離了服務村民的根本職能。
7. 社區建設的義務與利益、義務與權利不對等。
從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實際來看, 社區建設的義務與利益、義務與權利存在嚴重不對等的對象。諸如, 有權有利的社區管理與服務被政府職能拿走, 剩下的只是些無權無利的麻煩事, 權利在政府職能部門, 義務卻落在社區。這是社區建設難開展、社區管理與服務力度不大、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有少數領導幹部做表面文章, 沒有真正做到以農民為本、為群眾辦實事, 而是圖政績, 以求個人仕途。不少社區建設只是虛架子, 沒有達到社區建設的目的和真實的效果。社區建設搞幾個示範村是容易的, 但要在農村全面鋪開就難了。農村這么廣, 村落這么多, 所有的村落社區都要政府去扶, 效益會很低。
8. 社區幹部與社區工作者綜合素質不高。
首先, 現任社區幹部及工作者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解決社區建設各種問題的方法不活、招數不多, 對市場經濟在社區建設中產生的影響認識不清, 對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事物缺乏應對能力。其次, 社區幹部及工作者待遇太低, 在職的社區幹部積極性不高, 年輕有為的村民不願意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 造成社區幹部和工作者後繼乏人。第三, 對社區幹部及工作者的培訓力度不夠。任職前普遍沒有接受培訓, 任職後培訓形式化, 培訓內容不全面, 培訓方式單一, 參加人員缺乏全員性, 為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的業務培訓較多, 為社區村民服務方面的培訓太少。
9. 鄉村社區貧困面積大, 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貧困人口影響社區建設。
政府現有社會低保體系以及有關部門各類相關活動和載體覆蓋面有限, 在農村的覆蓋率很低, 相對於廣大貧困弱勢群體, 只是杯水車薪, 救急救不了窮。新農村建設以來, 農村社區條件有所改善, 但與其他區域相比, 發展水平低, 貧困面積大, 社區集體經濟薄弱。許多由村集體出資修建的基礎設施無法落實, 進一步加深社區物質貧困和文化貧困。自然條件惡劣, 生存環境脆弱, 自然災害頻繁是農村社區貧困的最主要因素, 村落分布邊遠和交通落後增加社區發展困難。產業結構不合理, 技術落後是村落貧困的技術根源, 大部分貧困鄉村生產方式落後, 生產結構簡單, 經濟構成主要為農牧果業, 工業、加工業幾乎沒有, 鄉村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小, 絕大多數農戶僅靠有限的種植業收入維持生存, 收入來源單一, 經濟發展緩慢。欠發達地區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調整往往帶有趨同性和滯後性, 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後, 經濟發展緩慢, 集體經濟薄弱, 農村基礎生活設施比較缺乏, 農民文化素質低、困難群體龐大。改革開放以來, 欠發達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盡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但由於受歷史、區位、結構、信息、觀念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 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經濟發展仍比較緩慢, 同發達地區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
10. 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後, 社區建設缺乏硬體, 特別是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 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村容村貌的臟亂差是農村社區建設中一個長期存在較難解決的基本問題。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地區的農村相比, 欠發達地區村級基礎設施投入明顯不足。當前, 多數村莊處於無序建設狀態, 空心村 現象大量存在, 盡管有些村莊進行了規劃, 但由於長期形成的老村建設格局, 一時難以規范。受村民收入低的制約, 農村道路建設比較落後, 很多村在美化、綠化方面投入不足, 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較差。
11. 村常住人口發生變遷, 社區建設主勞力缺失。
農村社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向就近縣城就業轉移, 或打工或經商形成勞務經濟, 其勞務效益是部分農民家庭的經濟支柱, 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勞力外移, 不僅阻礙了村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還使農村社區建設失去了主力軍。同時, 由於農村社區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導致農村社區教育存在空洞, 社區建設的希望值降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 小孩一般留守隨其祖父母輩生活, 隔代撫養現象普遍。而祖父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 對孫子輩的養育僅限於溫飽和平安, 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 孩子缺少家庭輔導、管教和溫暖。
12. 社區文化建設缺少氛圍。
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 文化站、館設施陳舊落後, 農民群眾看書、看戲、看電影難, 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單調。村民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外, 喜好打牌者比例較大, 因賭博致貧、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的現象時有發生, 影響了社區文化的形成。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 欠發達地區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顯現, 在一些農村, 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 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 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 封建迷信活動泛濫, 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 宗族文化盛行, 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
13. 部門協調存在問題。
對社區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各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有機協調, 沒有一個統籌解決的方針, 你做你的, 我干我的。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 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各部門必須齊心協力, 制定完整統一的方案。這其中, 作為農村社區建設的牽頭部門 民政部門, 責任重大, 而其他職能部門同樣有重大責任。這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在當地政府領導下的有關部門參與與協調的機制。
農村社區建設還處於探索階段, 從國外現有的模式和經驗來看, 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 農村社區建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有極大的推廣價值。在政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真正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農村社區建設就一定能夠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以政府公共服務帶動社區服務發展
堅持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與村民自我服務相結合,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各地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拓展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探索建立引導社會救助、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動保障、法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的機制,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就業指導、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同時,從解決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入手,以社區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為基礎,以志願服務活動為載體,組織動員村民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活動。青島積極推進為民服務代理制度,建立了區(市)級為民服務代理中心、鄉鎮為民服務代理室、農村社區為民服務代理站;煙台市實施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改造建設標准化農家服務店;濟寧市注重完善農村社區志願者組織體系,依託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互助協會、老年協會、擁軍優屬協會、紅白理事會、民間糾紛調解協會、治安巡防協會、計生協會、文化娛樂協會和居民讀書協會等組織,發揮農村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功能。初步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村民互助、自我服務有序發展的格局。
發展前景
加強了基礎工作
搭建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開展農村社區實驗工作,探索解決農村社區辦公和服務的場所、人員和經費問題,實現農村社區有人辦事、有地方辦事、有錢辦事的目標,為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方面搭建了服務平台,為實現政府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延伸創造了條件。
加強了服務體系建設
促進了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突出了服務功能,從農民群眾現實需求出發,建立完善了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拓展了服務項目,改進了服務手段,設立了服務窗口,實行了「一站式」服務。為農民提供了醫療衛生、社會救助、技術信息等公共服務。促進了老有所養、殘有所助、孤有所撫、病有所醫、貧有所幫政策的落實。
加強了民主政治建設
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依託社區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村民自治機制,保障了農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策的落實,提升了村級組織管理水平。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推進農村社區建設,促進了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公共財政向農村傾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科學技術向農村擴散,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城鄉社會協調發展。
❼ 社區服務站需要什麼條件
法律分析:社區便民服務站需要條件如下:
(1)有適度人口規模。規劃入住人口規模應在2000-5000戶之間;
(2)居民開始入住;
(3)按照每百戶30平方米標准擁有綜合服務設施。審批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由街道辦事處提出意見,經社區居民討論同意,由區政府審批成立。
社區服務把社會上的社會孤老、殘疾人、優撫對象以及失業、下崗等急需幫助的群體作為服務的對象和重點。因而從本質上看,社區服務是一項公益事業,是為了增進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社會福利放在首位,具有明顯的福利向與非營利性。社區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場所,是地域性社會。因而地域性是社區服務的一個特點。我國城市社區服務以街道、居委會、小區為依託而展開,農村的社區服務以村、鎮為依託展開,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❽ 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麗珠醫葯黨員通過手機進行「一日一學」。
南都記者吳進攝
經過改造後的金灣區金灣路,風景秀麗。
南都記者吳進攝
金灣區各級黨員,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在實踐創新創業時扮演怎樣的角色?在應對急難險重情況時又將如何行動?今年6月中旬,金灣區委組織部印發了開展「黨員先鋒行」活動通知,從理論學習、推動鄉村振興、實踐創新創業、推動深化服務、應對急難險重等五個領域,對全區黨員應該如何強化責任擔當,做出了規定。
這是金灣近年來扎實推進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系統性梳理的具體體現。對於黨建工作,這些年金灣結合本土實際,一以貫之地展開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兩新」組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完善村(社區)「兩委」幹部激勵保障措施、構建城市基層黨建體系建設等等,均是取得一定成績的務實創新之舉。
A
補短板「兩新」組織「一日一學」
金灣區委帶頭履行「第一議題」學習制度,以多種載體、渠道和手段,推動黨員學習教育不斷向基層延伸。金灣區相關人士介紹,截至目前,已有2755人次參加全區組織的專題宣講;全區各個基層黨組織開展專題學習6次,參加黨員群眾超過2萬人次,保持了「以上率下、大抓學習」的熱度不減、學廣學深學透的溫度不降。
「哪個領域是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就重點攻克哪個領域,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在這些領域入腦入心。」金灣區委組織部相關人士介紹,相對於機關和國企,非公企業的黨員學習工作相對薄弱。與此同時,金灣區非公企業總計擁有132個黨組織,1652名黨員,約佔全區黨員數量的近三成,如何讓這部分黨員及時學習知識,成為金灣區委組織部的所思所想。
堅持內容貼合企業所需,利用互聯網傳播知識,成為金灣組織非公企業學習的「自選動作」。今年4月開始,金灣「兩新」組織「一日一學」正式推出。每個工作日,金灣區委組織部均會自製學習內容,將新思想新理論、黨務知識、珠海和金灣的最新企業扶持政策等內容,分專題製作學習海報。每天上午10時左右,海報通過微信群,直接定點直投到非公企業的黨組織內,為企業學習政治理論、黨務知識和政策方針提供了定製服務。
「開展"一日一學"活動後,非公企業參加學習的熱情明顯提高。」該人士透露,每日推送的政策信息,對於企業的經營生產起到了指導作用,也增加了這些企業線下咨詢的主動性。而活動開展後,非公企業黨員的黨課熱情度也顯著提升。今年該區組織了多場「送學到企業」的培訓,黨員聽課比例均在八成以上。
❾ 我想開社區衛生服務站
首先要辦理一個執業醫師資格證,這個證有兩個等級A和B,B級別主要是開診所和衛生服務站,葯店,醫療方面的。這個以前是要考試獲得的,去當地的衛生局才能辦理,你可以去咨詢一下,以前是一年考一次的。大概需要90元錢就可以開了。沒有執業資格證,不允許開設的
❿ 如何推農村社區服務社
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是農村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經營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的重要載體,也是供銷社夯實組織基礎,進一步拓展為農服務領域的有效途徑。加強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對推進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社區服務資源配置,改善農村社區消費環境,實現農村社區服務綜合化、系列化、集約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目標任務
根據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0〕46號)要求,供銷社從2011年開始實施「千村千社便民工程」,用三年時間在全省2000個中心村或較大村建立以「兩店」(日用消費品店、農資連鎖店)為基礎,融多項便民服務為一體的農村綜合服務社,到2013年底,全省建成2000家農村綜合服務社。各級民政部門和供銷社要高度重視,加大合作力度,精心組織實施,切實抓好合作共建工作。
各地要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納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的總體規劃,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加快建立健全集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於一體,投資主體多元、服務功能多樣、市場化運作、規范化管理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為實現「群眾自治、管理有序、設施配套、服務完善、生態和諧、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建設目標進一步夯實基礎。
二、建設要求
(一)科學選址。各地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農村人口分布狀況和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結合當地農村社區布局的總體規劃,精心選擇,合理布局,優先選擇中心村或1500人以上的較大村中已建成或正在規劃新建的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配套建設社區綜合服務社。有條件的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可以直接設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內,由綜合服務社的經營主體向農村社區組織以市場化方式承租。
(二)建設規模。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規模要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格局協調一致,農資連鎖店和日用消費品店經營規模、水平應超出一般的村級便民超市。經營服務場所相對集中,其中農資連鎖店和日用消費品店營業面積均不低於30平方米,農資連鎖店、廢品回收站(點)與其他服務項目有效隔離。各類經營門店有統一的外觀形象,統一使用供銷社標識,各門店建設標准符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制定的《農村綜合服務社規范》的要求。
(三)功能設置。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首先應具備農資供應和日用消費品銷售兩項基本經營服務功能,有條件的要積極引入農產品購銷、廢品回收、醫葯銷售、煙花爆竹銷售、農貿市場、餐飲、維修等其他經營性服務項目和郵政通訊、勞務中介、代理代辦等中介性服務項目。廢品回收、煙花爆竹銷售、農貿市場等部分經營服務場所要與辦理公共事務、組織居民活動的場所進行必要的隔離。綜合服務社在設置服務功能時,要結合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功能設置,既做到優勢互補,又充分滿足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多樣化需求。
(四)規范運作。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各經營性服務項目必須堅持市場化原則規范運作,投資主體多元,籌資渠道多樣,各門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農資連鎖店和日用消費品店應以直營或加盟方式與供銷社流通企業實現對接,採用統一商品配送、統一明碼標價、統一經營台帳、統一管理標準的規范化運作。店內採取開架自選方式售貨,商品分區分類擺放,陳列整齊美觀,各種規章制度規范完善,服從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統一管理。
三、工作措施
(一)做好分類指導。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都未建地區,要加強選點布局,互相結合,爭取同步實施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已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地區,可按照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的基本要求,整合利用現有資產,通過改、擴建或就地新建,積極拓展經營性服務功能。已建成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而應建未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地區,應積極考慮靠近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設施場所,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建設公益性服務設施。
(二)對接新網工程。各級供銷社要積極引導系統內流通企業加大投入,把新建農資和日用消費品等網點和新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同步進行。網路薄弱和空白縣供銷社要把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列入網路重建規劃,將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作為重建網路終端的重要載體,切實做到以「新網工程」建設帶動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發展,以發展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完善「新網工程」在農村的經營服務網路體系。
(三)建立協作機制。各級民政部門和供銷社要加強溝通協調,抓緊制定實施辦法,力爭在2011年8月底前做好選點布局工作,共同推進綜合服務社建設工作。各級供銷社要主動與擬建綜合服務社的所在鄉鎮政府和農村社區組織聯系,協商解決有關問題。
(四)爭取政策支持。各級民政部門和供銷社要主動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努力將供銷社列為當地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爭取必要的經營性服務項目建設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確保「千村千社便民工程」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