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美國城市去中心化

美國城市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2-06-13 19:26:24

去中心化的優勢體現在哪

來自區視網分享: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㈡ .談談美國的新城市主義對我國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

新城市主義思想對當今城市規劃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在區域規劃中的運用也產生了積極的反響。通過對新城市主義運動及其區域思想、新城市主義實踐活動的剖析,探討我國區域規劃中如何確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TOD)的發展策略、提供多樣化住房並在區域中合理配置、科學確定城市增長邊界以及建立區域發展協調機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國當前城市規劃建設的幾個問題 一、正確處理城市化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科學預測和確定城 市規模。城市化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城市生活的高水平吸引人,農村的剩 余勞動力要找出路,這是有規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政策可以促 使城市化的加速或延緩,但不能改變城市化的趨勢。作規劃的關鍵就是科 學地預測城市的規模。城市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確定城市規模也 要與經濟發展水平一致,要考慮城市能夠提供多少就業崗位。隨著城市人 口增加、車輛增加,要考慮住宅和路橋、上下水等基礎設施需要多少投資 ,有沒有經濟實力。還要注意小城鎮建設不能一哄而上,拔苗助長。有的 地方強制農民搬進小城鎮,結果農民守著空房子沒有飯吃。小城鎮建設存 在散、亂、差、慢的問題,就是因為規模小,過於分散,布局亂,基礎設 施差,大家都想上,結果都上不去,反而發展緩慢。中央強調促進小城鎮 健康發展就是針對一些地方出現拔苗助長的傾向。因此小城鎮建設一定要 突出重點,予以扶持,形成地域的中心,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們認為,東部地區一個縣除縣城外,可能還有1至2個中心鎮要重點發 展,中部地區一個縣除縣城外,最多重點發展一個中心鎮,西部多數地區 把縣城發展好了就不錯。從規劃的角度,我們強調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省 域城鎮體系規劃。一個省要確定重點發展的中心鎮,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 。 二、高度重視城市的環境建設,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城市建設已經由 補償過去基礎設施欠帳階段轉向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上來。過去見縫 插針、提高容積率,忽視了環境問題,造成了交通擁擠、空氣污染、水污 染,人居環境質量下降。現在要彌補和糾正過去的錯誤。要認識到這個轉 折。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視環境問題,延安路附近將建23公頃的綠地。在 小區建設中十分注重環境和戶型,因為老百姓開始追求環境質量,凡是環 境好的住宅,貴一點,也能賣出去,環境不好,便宜也賣不動。上海市重 視人居環境的觀念和意識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三、城市要有特色。我國城市面貌雷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原因是過 去在建設中忽視了歷史文化的保護,忽視自然環境的特點,同時對現代化 的認識存在偏見,誤以為大立交、寬馬路、高架橋、大廣場就是城市現代 化的標志。實際上,立交橋、高架路是為了解決交通問題不得已而為之, 對城市風貌是有破壞的。很多城市還在盲目追求,講氣派,馬路寬了,沒 那麼多車,實際上是浪費。因此,城市規劃建設一定要綜合考慮城市的歷 史文化、山水自然特點和已有的標志性建築,突出自己的城市特點。 四、通過市場機制籌集城建資金。城市要發展,必須解決資金問題。 各個城市在籌措城市建設資金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大家要多交流,取長 補短。最近國家在制定「十五」規劃過程中,十分重視城市的環境治理問 題,污水處理、節水等方面的政策將會出台。我國的公用事業在計劃經濟 體制下,水價倒掛,吃財政補貼,現在還是這種局面,污水處理更是如此 。因此要轉變觀念,不要等、靠、要,要多方籌資。過去計劃經濟下吃大 鍋飯,靠財政的路行不通。要加大城市公用事業改革的力度,通過改革籌 集資金。該政府投資的,政府要投資,如公益性事業。不該政府投資的, 要向社會籌資。誰污染,誰治理,要徵收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通過 這些政策促進公用事業能夠良性循環。例如不少自來水廠人浮於事,成本 很高,人員富餘2/3,改革迫在眉睫。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土地開發獲 取城市建設資金是相當正確的,也是符合規律的,開發土地補償基礎設施 投資,收回資金用於進一步滾動開發。同時,城市建設也要量力而行,不 要背很多債,給後人留下欠帳。建設好了,要加強管理,管理出效益。

㈢ 美國的城鎮化可否借鑒

許一力這兩天,關於城鎮化的進程感覺越來越快了,前幾天是小城市的戶籍制度要放開,今天聽說接下來有上萬小城鎮有望升級為「市」。我覺得城鎮化的藍圖已經快出來了。對於城鎮化,很多人認為這能促進居民消費增加內需,也有人認為這簡直就是大躍進,比當年的4萬億還誇張!在我看來,不管這個城鎮化會是好的還是壞的,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但起碼它應該是心中的一個中國夢!這個夢能不能很好的實現,那是怎麼做的問題。說句實話,在我沒去過美國之前,我甚至是帶著點美國夢的。但幾次出國歐美回來之後,我失望了。我甚至有一種感覺:如果選擇在美國長期生活的話真有點像坐牢。漫步在洛杉磯或者芝加哥這樣所謂的大城市,你會發現這離我們想像的大城市相差太遠。整個城市連個熱鬧點的場景都見不著,超過10層樓的建築物都見不著幾個,少部分集中在downtown,也就是所謂的市中心,而不管多大的城市,市中心就那麼丁點大。Downtown之外的那些地方連個五層高的樓房都見不著,出門連個公共汽車站都沒有,計程車還打不著,居住的小區連個人影都快見不著。我在心裡想,這就是美國么?這也太爛了點吧。後來我發現,這中間是有文化的差異存在的。其實美國的優勢根本不在大城市,美國的大中城市趕不上咱們的北京上海,美國的優勢在小城鎮以及農村。尤其是小城鎮,這是美國文化的中心,假如你不了解美國的小城鎮的話,你根本沒有了解美國。每個小城鎮都有屬於自己的downtown,類似於CBD,有零星幾棟高樓和商業街,完善的醫院和養老場所。鎮上的居民都在政府的引導下,都蓋著比較漂亮的townhouse,家裡的傢具一致都很漂亮……那時候,我就在心裡做夢,如果中國的小城鎮以及農村也能像美國這么好,再加上本來就那麼強的大城市,那中國得強大到什麼程度?改變小城鎮,改變農村,這是大家的中國夢,是中國接下來必經的一步路。但關鍵是什麼時候走,怎麼走!對於改變農村,很多學者10年多前就提出了新農村運動。讓每個農民都能住上townhouse,這種在政府引導下的房子成本並不比現在農村亂蓋的農民房子高多少,每戶農民都通電通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信號,讓農民買上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如果中國農民絕大多數能達到這一步,那消費上去了,內需也上去了。只是,眼前在中國推行新農村運動,似乎不會那麼通暢,過去的經驗有所證實。我想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要想讓農民去增加消費購買家電,那麼需要首先提高農民收入。先有收入才能增加消費,可惜想提高農民的收入太難。第二,中國本身是不需要這么多農民的,保證糧食供應的前提是18億畝耕地紅線,而不是農民數量。按照正常的農業現代化路線,中國頂多需要5000萬農民也就夠了,而現在的中國農民有多少,我想就不用說了吧。政府不敢太快推農業現代化,那是怕太多農民失業沒去處。國情決定了現在直接走新農村運動好像過早了一點。搞新農村運動,首先要讓部分農民從農村搬出來,然後讓剩下來在農村的農民富裕起來。那麼這部分搬出來的農民去哪裡呢?中國的大城市已經太大了,城市化走的非常好了,再讓農民工進大城市那會產生非常大的問題。中國那麼多的小縣城和小鎮,才是這些搬出來的農民最好的去處。可惜當前中國的小縣城小鎮跟美國相差太遠,吸引力太差,所以做好小縣城、弄好小鎮,這既可以吸引農村的農民進來,也可以讓當地縣城的居民別被大城市吸走。這就是城鎮化,城鎮化走在新農村之前是正確的。很多人還在想像著城鎮化是為了把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進行大擴建,建一堆難看的房子,然後又拆了重建。抱有這種想法的學者實在太幼稚了。為什麼稱為城鎮化而沒取名為城市化就是因為要建的是小城鎮,而且建法跟以前完全不同。城鎮化其實可以看作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目標是中國上萬個小城鎮。這么大的工程註定了城鎮化的規模非常大,需要40萬億,數字確實有點嚇人,相比之下,09年的4萬億大投資簡直就是小弟。這么大的城鎮化擺在面前的就面臨兩個重要的困難:第一、城鎮化這么大的規模,你說不靠政府印錢來投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對城鎮化提出了質疑。照我看來,這40萬億,部分政府印錢主導投資,部分靠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部分靠社會資金。政府印錢不怕,政府印了錢來投資也不怕,怕的是投資質量太低,如果只是建了二十年前那麼難看的房子,拆了又重新建,那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學者都說中國經濟過分倚重投資,其實中國的體制決定中國需要適當的集權來永久的投資下去而經濟不出問題,怕的是投資沒到該投的地方。第二、城鎮化的一個目標是增加消費進而擴大內需,彌補經濟增長力逐漸下滑的風險。經濟三駕馬車中,增加投資很容易,但要增加消費談何容易,你不能逼著老百姓來買東西啊,增加消費的前提是要先擴大百姓收入。如果城鎮化只是以前那樣,大興土木大建房子,那跟增加消費半點毛關系也沒有。郎咸平對城鎮化的質疑就在這里。所以城鎮化一定要想法子能盡快提高收入先,也就是注重人的城鎮化。投資也好,大興土木也好,都要先考慮能讓路徑短一點,盡快讓居民收入上去,尤其是那些從農村搬到小城鎮來的那部分農民。城鎮化是中國夢,正因為如此,它是開工沒有回頭箭的,不容置疑的。這個箭的指向是對的,只是怎麼能讓這支箭盡快到達靶心,也就是怎麼把城鎮化走好。縱觀美國小城鎮的發展史,或許我們能有所啟示,總結如下:1、美國小城鎮是依靠市場經濟發展和居民自主選擇發展的,它的發展建設主要依靠社會經濟力量的推動,而不是政府力量,政府只是起到引導作用。比如美國很多小城鎮是因為幾所大學的原因而慢慢形成的格局。2、美國小城鎮,它的基礎建設原則是以人為本,幾乎每個小城鎮都依區位不同呈現不同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有的是衛星城,有的是大學城,有的就是過於偏遠的小城鎮乾脆就搞旅遊。定位很重要,我覺得這種小城鎮的定位應該是政府引導的,社會推動的,美國小城鎮基本分為都市邊緣區小城鎮、郊區小城鎮、鄉村地帶小城鎮,按這些分類有一些大概定位。起碼美國的小城鎮市長不會像咱們中國的縣市長,為了追求GDP績效,不追求定位,什麼項目都上什麼都建,我們中國一定要遏制這種趨向。3、美國小城鎮的建設都會制定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政府的功能幾乎只是規劃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城鎮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都是分區分塊規劃建設的,然後跟州的交通規劃等結合協調。一個項目的設計和批准,還必須舉行公眾聽證,如果公眾意見太大,城鎮的管委會無法通過的話,任何項目無法上馬的。反觀中國的聽證會,跟美國差太遠。4、美國在小城鎮的交通、通訊、排污等公共設施建設上,政府考慮的非常長遠,至少使用50-100年限而設計,避免重復建設。在這里有一點很重要,美國這種地方特別重視標准化,什麼物品的製造都是先設立個標准,不像咱們中國設個小廠子就能生產。所以美國的房子建材很漂亮有藝術感、耐看耐用而且價格還不貴,美國的傢具也是。中國必須學習美國多走走標准化,政府也該多引導引導百姓如何建房子。以上只是總結的美國城鎮化的經驗,有很多經驗我覺得值得中國政府借鑒,也值得思考政府在其中應該充當的角色,當然中國人多地少,東方人的習慣愛熱鬧等等,中國城鎮化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中國可能會借鑒香港模式或者東京模式,要集約型、高效型的發展模式。總之想盡辦法提高小城鎮的吸引力。到那一天,不僅農村的農民想搬到小城鎮來,連大城市的居民也有一大批回歸小城鎮,美國的城鎮化就是這樣。剩下來的就交給新農村運動了,農村地區保留最多5000萬人口,這些農民將成為最有錢的一批人。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願景。最後總結我們對新型城鎮化的解讀:首先,城鎮化是肯定要進行下去的;第二步,城鎮化是需要大量錢的,但是錢的來源要分清楚,盡量減少印錢,不搞增量,多從存量的財政錢和社會的錢里擠出來。比如今天說的要盤活財政資金。第三步,錢有了之後,要花好。把政府職能先給變了,學習美國小城鎮建設中的經驗,政府更多是引導投資,不要再像過去那樣大興土木了,重視民生的投資,也就是人的投資。城鎮化要避免大躍進思維,其進程必須思慮周全、審慎小心,不能操之過急。就像一座蘊藏著豐富能源的大礦,當然要開發,但是必須合理開發,前期的環境評估、生態摸底、移民安置等,一樣都不能少。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夢!

㈣ 中國和美國城市化的不同和原因起什麼

中國與歐美:城市化的基本差異及「異中之同」 中國城市化與歐美模式相比,首先可以感到兩者的明顯差異。城市化進程的速度不同,是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歐洲的城市化大約經歷了二00多年,美國已經很快了,但也持續了一00多年。在二0世紀中葉,歐美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完成,到漆0年代還一度出現了「逆城市化」,一部分人口從城市或中心城區回到農村和郊區,這也是大自然對城市化降溫和減速的一種常見手段。 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卻可以說「沒有最快,只有更快」。城市化的基本標識是城市人口增長和城鎮數量增長。有幾個數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從城市人口看,從二0%到四0%的城市化率,英國用了一二0年,美國用了吧0年,中國僅用了二二年。從城鎮數量看,據近一00年的統計,美國城鎮數目大約是每二0年增長一倍。在中國,一9漆吧年全國共計有小城鎮二一漆陸座,到二000年猛增至二0三一二座,有近90%的小城鎮是改革開放後建成的,平均每年增加超過了吧二0個。還可以舉兩個城市來說明中美的差異。一漆吧一年的洛杉磯,只是「一個炊煙繚繞的小村莊」。從一9陸0年開始,洛杉磯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至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大都市之一」,「在生產就業和工業生產總值方面已超過了大紐約」。對此西方學者曾評價說:「這在任何先進的工業國家也許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只要與中國深圳稍加比較,就會發現這個判斷並不確切。在二0世紀末,曾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叫「二000年看西安,一000年看北京,一00年看上海,二0年看深圳」。從南海岸邊的一個小漁村起步,發展到如今900萬的人口規模,深圳只用了二0多年。這種超常規、跨越式的城市化,使中國在不少方面近於拉美模式,而明顯有別於歐美。 但歐美城市化畢竟代表著主流,我國也深受影響。其中最普遍的現象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越來越歐美化。如在城市戰略上,二0世紀陸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海岸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城市群——波士沃施(BosWash),標志著美國已由傳統的城市化(Urbanization),進入到以「國際化大都市」和「世界級城市群」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階段。截止到二005年,美國已有十個大城市群。比起傳統的大城市,城市群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生產能力、完善的服務能力和貫通全球的交通、信息、經濟中國絡,大都市與城市群強則國家強,大都市與城市群弱則國家弱,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生存與競爭的重要法則。在歐美模式影響下,二000年,中國開始步入都市化時代,到二00四年,我國已有一吧三個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到二0一0年,中國初具形態的城市群超過了二0個。和歐美一樣,中國的大都市和城市群,集聚著國家和區域最優質的人口、資源和資金,是中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板塊。 據荷蘭建築評論家瑪麗斯·布爾曼的統計,中國在建的荷蘭建築師作品已超過了三00座。原因在於,很多管理者都錯誤地以為,雇一個國外設計師,建一個「洋氣十足」的建築物,就可以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現代化水平。但實際上,這跟一個追逐LV包的小女孩,在智力與審美水平上並無太大差別。還有城市生活方式的歐美化。以「性觀念」的變遷為例,一9漆吧年陸月吧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報道說,中國青年男女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軋馬路」了。 但是,且慢下結論。因為還有一些不能忽視的重要經驗與事實。以城市戰略為例,二005年漆月二一日,在全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座談會上,時任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嚴厲批評一吧三個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定位,立竿見影,這股「國際大都市風」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宜居城市」、「生態城市」、「文化城市」等。在生活方式上,一位俄羅斯專家特意寫道:「說西方化已經完全戰勝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就言過其實了」。因為很多現象主要是大城市的年輕人,老一輩人和小城鎮的居民所受的影響要少得多。凡此表明,盡管深受西方影響,但與拉美國家不同,在中國特有的政體、國體、歷史、文化的綜合作用下,中國城市化還有一些不易覺察、僅僅屬於自身的深層規律和特殊原則,這是中國城市發展不同於歐美的邏輯前提和經驗基礎。 中國與拉美:都市化的共同挑戰及「同中之異」 同屬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城市化與拉美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如農業負擔沉重、工業化程度低、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落後、人口多而素質低等,也有共同要面對的重大挑戰,即如何適應和融入席捲全球的都市化進程。與人口流動相對勻速、分布相對均衡的歐美城市化不同,都市化的突出特點有兩方面:在國家和區域范圍內,是資源、人口、財產、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的「大城市化」;在國際和洲際范圍內,是以歐美模式為主導的「國際大都市化」,把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寶貴的人才、資源和資本席捲一空。也可以說,拉美城市化在本質上是一種「被都市化」,隨著辛苦積累的各種資源嚴重流失,固有的城鄉差別、城市之間的差別、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趨突出,城市化道路異常艱難、風險巨大。 首先,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超出了城市的承受極限。一950年,拉美地區的城市化率為四一.陸%,到了一9吧0年,這個數值迅速飆升到陸5.陸%,接近了當時歐洲的城市化水平。盡管聯合國曾有一項調查表明,一些國家對此憂心忡忡,甚至出台相關措施,希望使城市化的節奏慢下來,但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到了二000年,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主要國家的城市人口,分別佔到本國總人口的吧9.陸%、漆9.9%和漆5.四%,其中,最突出的是烏拉圭,高達9三.漆%,遠遠超過了歐美。中國盡管沒有拉美快,但也速度驚人。一9四9年新中國成立時,城市化率過去說是一0.陸%,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是漆.三%,一9漆吧年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化率仍低於一吧%。但隨著二一世紀的到來,這個數值由二000年的三陸.09%,迅速飆升到二0一一年的5一.二漆%,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一.5%,相當於每年新增二000多萬城市人口。據國外學者的一個測算,中國城市化率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就需要年新增住房三-四億平方米,建設用地一吧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一四億立方米。在短期內激增的城市人口,遠遠超過了城市的承載極限,這是中國和拉美一樣,每個城市都人滿為患、資源與服務短缺、城市超負荷運轉的直接原因。 其次,大城市人口迅速擴張,不利於國家和區域的協調發展。這主要是「被都市化」產生的後遺症。都市化的顯著特點是人口向大都市集中,與歐美那種相對自然的發展進化不同,被各種外力操縱的「被都市化」,本身就是拉美國家無法預測和控制的。這直接表現為「城市首位度」居高不下。城市社會學使用這個概念,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數值比。但實際上,由於人口集聚與資源集聚的密不可分,所以城市首位度也間接顯示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的分布狀況。比值越低,表明人口與資源分布越均衡,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平穩有序,問題和後遺症比較少。學界一般認為,城市首位度小於二%比較正常。歐美國家大都如此,如美國紐約、義大利首都羅馬、澳大利亞首都悉尼的首位度分別為一.漆%、一.陸%和一.二%。與之相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首位度是吧.陸%,秘魯首都利馬是一三.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一一.5%,後者還集中了全國三漆.三%的人口。在中國,城市資源不均衡的現象也比較突出。以科研資源為例,首都北京擁有二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三二%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四5%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三0%的國家重點學科,四一%的國家基礎研究項目,三二%的吧陸三計劃項目,三5%的科技攻關計劃。此外還有陸漆三位兩院院士,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例,安徽全省99%的博士、陸三%的科技人員、5吧%的科研經費和漆0%以上的專利都集中在合肥。當時媒體在披露後一數據時,用了「充滿生機的合肥」的題目,但是整個安徽呢?過度集中,不僅導致了人口與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剝奪了其他城市發展的空間和可能。 三是貧困和貧富差距增大,城市社會問題和危機四伏。一方面,由於工業基礎薄弱,缺少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撐,拉美地區的貧困化現象在城市化進程中不降反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標是失業率。有關統計表明,一995年,拉美地區的公開失業率為漆.三%,到了二00三年,上升到一0.漆%,城市失業總人數超過了一陸漆0萬人。由失業導致的貧困問題,是拉美各種社會問題和危機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用來進行城市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由於自身的「造血」能力與經濟發展不足,拉美城市化的另一顯著特點是嚴重依賴外資。而西方援助的真面目是西方操縱,往往伴隨著資源掠奪、政治干預和文化侵略,加劇了拉美國家城市發展的風險和不穩定性。多年來的統計表明,拉美國家的平均償債率已超過二0%,一旦借不到錢或資金外逃,就會出現「債務危機」,並引發通貨膨脹等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影響這些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與之相比,中國也存在著城鄉和城市內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如亞洲開發銀行《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曾指出「環京津地區目前存在大規模的貧困帶」,在北京和天津這兩個國際大都市四周,環繞著三漆9吧個貧困村、三二個貧困縣、二漆二.陸萬貧困人口。 但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中國與拉美模式有本質不同: 首先,國家體制不同導致了不同的城市化道路。盡管在現代國家制度建設上都面臨著改革和創新的艱巨任務,但與拉美在國體和政體上深受西方影響,頻繁出現政局不穩和社會動盪,城市化明顯缺乏國家戰略設計及政策延續性相比,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和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城市化最根本的政治和制度保障。由於國體獨立自主和政體穩定有序,中國才有可能推出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國家層面的城市化戰略和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異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其次,經濟基礎不同導致了應對城市挑戰能力的不同。作為傳統的農業國家和地區,中國和拉美在快速城市化中出現各種問題甚至危機在所難免。如與拉美失業率居高不下相對,中國也有約一.三億的「農民工」及家屬,在工作和生活條件上 仍處於「半城市化」階段。但兩者也有根本性的差異,嚴重依賴、依附西方的拉美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舉債城市化」,並深陷入「國家性貧困」中。由於缺乏足夠的財力物力,對城市化挑戰目前往往束手無策。在改革開放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僅編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中國,近十年來也使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了一.吧倍。盡管未來城市化的壓力依然巨大,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仍可持續十年以上,所以對中國的城市化仍可樂觀其成。 再次,是主流文化不同導致了應對西方文化策略和能力的不同。人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精神和價值觀念最終決定了城市的未來。在拉美國家和地區,由於殖民時代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毀滅性解構和「轉基因」式的重建,嚮往並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成為主流文化。中國二0世紀以來固然也深受歐風美雨的侵染和影響,但在不斷強大的中國政治和經濟的交互作用下,關於中國話語的文化意識和中國風格的國家形象已充分覺醒,特別是明確提出的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成為中國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軟實力保障。 超越歐美與拉美:一個早熟兒童的擔當與煎熬 在研究古代的希臘和東方社會時,馬克思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比喻,希臘是人類的「正常的兒童」,而中國是個「早熟的兒童」。時至今日,這個比喻依舊生動、准確、深刻。 和正常的兒童相比,由於缺乏必要的條件與環境,早熟的兒童一般會吃很多苦,也有很多美夢被壓抑或破滅。但另一方面,痛苦和坎坷的早期經驗,也送給早熟的兒童一筆巨大的人生財富,就是充分鍛煉、砥礪了他的思想和意志,能夠在任何惡劣的條件和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和早產的兒童相比,兩者相似之處很多,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有內傷和隱痛,但與早產的兒童對外界依賴成性、始終無法真正長大成人相反,依靠個人後天的努力和奮斗,彌補先天的不足和缺陷,是每一個早熟的兒童最突出的特徵。既有相當強壯的「身體」,也有不甘示弱的「靈魂」,早熟的兒童大都具備「可堪大任」的基才本素質,這就是古人說的「寒門出貴子」,《紅燈記》中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城市化方面,也是如此。和拉美一樣,中國城市化的很多歷史條件並不具備,常常面臨被各種問題和障礙壓垮的危險。但不同的是,拉美城市在對外部的習慣性屈從中,逐漸養成了卑微軟弱的性格。中國則勇於擺脫歐美的約束和羈絆,通過頑強的努力和不懈的奮斗,不斷克服由於早熟帶來的虛弱和恐懼,獨立自主,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國家發展道路,同時也不斷積累經驗,建構著中國城市化內涵和形象。關鍵在於,在付出了高昂學費之後,敢不敢、有沒有意志和足夠的膽識走出歐美的陰影。在新型城鎮化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的今天,這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與歐美城市化不同,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構成了推進中國城市發展的核心機制。在經濟自由主義的弊端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凸顯的當下,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具有容易控制和發展更均衡的優點。與拉美模式相比,盡管兩者共同面臨著城市過度化和城市病的巨大挑戰,但同樣由於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不同,我國在解決城鄉二元矛盾、城市內部貧富差距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獨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與戰略體系。 由此可知,中國城市不僅在邏輯上迥異於西方的假設和推理,也走出了一條和拉美國家很不相同的道路和模式。 但是,早熟的兒童也有早熟的問題與弱點,有些歷史階段也是不可能完全超越的。所以我們不僅有大量的課要補,前面也會繼續有很多的失敗和痛苦。在不同的場合,我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中國城市化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和捷徑?我給的回答只有兩字,就是「煎熬」。意思是說,每個人都要做好煎熬、甚至長期煎熬的准備。盡管中國的城市化已人口過半,城鎮化戰略清晰而堅定,但由於資源有限、人口眾多,時間緊迫和世界局勢復雜,中國是不可能很舒服地走完這一歷史必經階段,所以,我們不僅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物質條件准備,還要有打硬仗和付出重大代價的准備和預案。 但另一方面,對中國城市化也不須持悲觀態度。正如所有唱衰中國經濟的西方人都犯了致命錯誤一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作為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的城市化也一定是光明美好的,既不會受制於人,也不會屈從於自然的局限。有人還會問:要煎熬到什麼時候呀?我不是預言家,但如果一定要說,我估計至少還要三十年左右。為什麼?因為二050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節點。可以設想,那時,人口相對少了很多,隨之是資源壓力的減少;而科技水平繼續發展,解決了更多的生活資料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道路和模式的總體背景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上了更高的台階,人的素質有了極大提高……一切就會從根本上好轉。 最後還想說的是,著名學者張光直在研究青銅時代時曾指出,與西方那種斷裂式的發展不同,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持續性的文明,而且是一種代表了「大多數」的模式。這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早熟兒童的「天賦」和「命」,比起普通人,早熟者往往想得比較多,憂患比較多,責任感更突出,因而,他所選擇的,就很可能是在所有道路中最好的一條。 不僅過去如此,今天依然是這樣。與西方城市化的「率性而為」和「不計後果」,與拉美城市化的「依賴症」和「喪失自我」相比,中國城市化從一開始就考慮得比較仔細,顧及的層次和關系繁多,因而我們民族建構的中國式城市化模式,理應是人類城市化所有可能的道路中「最好的那一條」。有了這樣一個模式,我們就可以自信,與悲觀的西方人把城市看作是一場註定要失敗的戰爭相反,中國式城市化道路和模式代表了世界城市發展的未來。但道路的方向剛剛確定,偉大的藍圖剛開始描繪,其中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矛盾,這同樣需要幾代人好好地思考和探索。躬逢其時,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吧。

㈤ 去中心化通俗解釋是什麼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5)美國城市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㈥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6)美國城市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㈦ 美國的具體城市介紹

紐約(New York)是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僅是美國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位於紐約州東南哈得孫河口,瀕臨大西洋。它由五個區組成:曼哈頓、布魯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滿,面積828. 8平方公里,市區人口700多萬,包括郊區在內的大紐約市人口1800萬。紐約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總部大廈坐落在曼哈頓島東河河畔。

紐約的歷史較短,只有300多年。最早的居民點在曼哈頓島的南端,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1524年義大利人弗拉贊諾最早來到河口地區,1609年英國人哈得孫沿河上溯探險,該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年荷蘭人以價值大約60個荷蘭盾(相當24美元)的小物件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曼哈頓島辟為貿易站,稱之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佔領了這塊地方,改稱紐約(即新約克,英國有約克郡)。1686年紐約建市。獨立戰爭期間,紐約是喬治·華盛頓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的地方,也是當時美國的臨時首都。1825年,連接哈得孫河和五大湖區的伊利運河建成通航,以後又興建了鐵路,溝通了紐約同中西部的聯系,促進了城市的大發展。到19世紀中葉,紐約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貿易、旅遊與文化藝術於一身的國際大都會。

曼哈頓島是紐約的核心,在五個區中面積最小,僅57.91平方公里。但這個東西窄、南北長的小島卻是美國的金融中心,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總部設在曼哈頓。7家大銀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壟斷組織的總部都在這里設立中心據點。這里還集中了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等行業的精華。位於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是美國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象徵,也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大本營和金融寡頭的代名詞。這條長度僅540米的狹窄街道兩旁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貿機構。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均設於此。

紐約也是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代表性的建築有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後來的世界貿易中心(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恐怖分子襲擊而倒塌)等。帝國大廈和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均有100多層,它直聳雲霄,巍峨壯觀。紐約也因此有了「站著的城市」之稱。 紐約還是美國文化、藝術、音樂和出版中心,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科學研究機構和藝術中心,美國三大廣播電視網和一些有影響的報刊、通訊社的總部都設在這里。
摩天大樓博物館永久館址在紐約落成

紐約也是美國的工業中心之一,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均居全國首位,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佔有重要地位。市內多數河流都通大西洋,港口規模巨大,設備優良,終年不凍。紐約也是鐵路交通重要樞紐。紐約的地下鐵道全長10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最快捷的地鐵交通系統。紐約有3個國際機場,其中著名的肯尼迪國際機場承擔著全國50%的進出口貨物空運業務和35%的國際客運業務。

紐約是美國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黑人有100萬以上,主要聚居在哈萊姆街區。著名的唐人街有15萬華人。還有眾多的義大利人和猶太人。
芝加哥的別名為「邁克·喬丹之城」,是位列紐約洛杉磯之後的美國第三大城市。在美國乃至全世界,該城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芝加哥的內陸水運十分發達。通過密西西比河以及五大湖區和周邊的運河與鄰國加拿大相連,全國的電力展商每年都會來此舉辦大型的電力展會;其次,從經濟貿易角度來說,芝加哥市場上的所有商品價格的波動都會給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帶來巨大影響。芝加哥既富有現代氣息,又存留著傳統色彩的氛圍所吸引。

底特律
底特律是全國知名的「汽車城」,不僅擁有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總部,而且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每年生產的汽車約佔全美總產量的32%,卡車的數量也佔到全美的20%,每年11月全國各地的汽車生產商都會帶著本公司最先進的產品來這里進行參展和技術交流,共同推動全球汽車的發展。

亞特蘭大
亞特蘭大是一座古風猶存的高度現代化大城市,也是第26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這個規模空前的奧運盛會也給亞特蘭大這座美國南部大都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亞特蘭大密集的高樓,現代化的機場及眾多超級環球大公司的加入如:可口可樂世界CNN新聞中心都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SAN FRANCISCO
加州舊金山市,是美國最熱鬧的旅遊城市。這里一年四季溫暖如春,風景如畫。城市規模很大而井然有序,街道錯落有致且治安良好,交通便利。各民族文化及其和諧地相容共存,令人心怡。由市中心的聯合廣場出發,我們通常都會游覽金門大橋和漁人碼頭,還有斯坦福大學。該大學與哈佛大學一樣,均為美國一流的名牌大學。舊金山,不可不提的就是矽谷,眾多專業人士嚮往的地方。這次的國際C3博覽會我們將前往矽谷總部參觀,還將拜訪MontaVista Software(軟體系統),考察Fry』s計算機連鎖店。您將看到我們的商務旅遊所提供給您的不僅僅是旅遊,剛大的是商機。

洛杉磯在美國總多城市中頗具神秘色彩。他給人的印象或是熙攘的街區,或是成排的棕櫚,即或是電影之都好萊塢……總之,洛杉磯是一個魅力無窮的城市。向大家所希望的那樣,我們會參觀好萊塢影城,明星大道,柯達劇場,比佛利山莊,迪斯尼樂園……相對的,我們也有一些很專業的商務活動。在4月份的特許博覽會期間,我們會拜訪Candy Bouquet(著名糖果特許公司),It』 S Just Lunch(高端婚介特許公司)。電力博覽會期間,我們會帶著團員拜訪愛迪生電力公司。 C3博覽會我們會拜訪洛杉磯商會,與商會同行業會員進行一對一的合作洽談。

LAS VEGAS 拉斯維加斯

這里是與現實隔離的夢幻般的世界。內華達乾燥的土地上突兀而起的一片綠洲,霓虹燈晝夜不息的不夜城。一腳踏入這個城市,誰都會有身入幻境之感。拉斯維加斯也是一個賭城。近些年的發展尤為喜人,超豪華飯店的接連涌現,新景點的不斷開發……拉斯維加斯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不要以為去拉斯維加斯只有賭,我們會參觀胡富水壩,金字塔,MGM世界最大的酒店,火山爆發,水表演和威尼斯水城。

WASHINGTON DC 華盛頓特區是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所在地。它是聯邦政府的直轄區,不屬於50個自治州中的任何一個。華盛頓市美國的政治中心,美國國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機關都設在這里。特區人口中的大多數是國家公務員和律師。而從人種來看,則大多數是黑人,約佔65%。華盛頓不僅是美國國家的政治中心,同時也對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里發生的每一條消息,都會對世界各地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這座城市的所有機構,包括白宮、國會大廈都向一般遊客開放。特區內擁有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群(共15個),搜集了全球和全人類發展史上的幾乎所有文化遺產。漫步街頭,隨處可見的是翠綠的植物和潔白的樓群。流連其間,這個象徵著美利堅精神的城市會深深印在您的腦海里。為與西北部的華盛頓州相區別,該特區全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簡稱:DC(District of Columbia)。

NEW YORK 紐約堪稱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城市,其別稱「大蘋果」也早已是家喻戶曉,成為紐約的象徵。無論是財政金融,還是貿易、娛樂,紐約都領導著世界的潮流。來到紐約,每時每刻的體驗都會成為每一位遊客一生中難忘的新奇經歷。紐約城以曼哈頓島為中心,結合了布魯克林、昆斯(皇後)區、布朗克斯和斯塔騰島,共有5個行政區。主要的觀光景點和娛樂場所大都集中曼哈頓地區。曼哈頓的Midtown(中城區),集中了帝國大廈、第五大道、洛克菲勒中心等享譽全球的繁華地。Lower Town(下城區)是全球經濟中心,證券交易所的一漲一跌牽動著西方世界的經濟運行。至於上城區,白天可作一番美術館巡禮,在唐人街吃飽肚子後,晚上可在格林威治村盡享夜生活。總之,曼哈頓好像一隻大聚寶盆,每一位遊客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各自喜愛的寶貝。

MIAMI邁阿密 溫暖的氣候,迷人的海灘,漫步在邁阿密的街頭,隨處可見的是異國風情濃郁的建築,時時聽到的是富有樂感的西班牙語。邁阿密市美國人心目中的最佳避寒勝地,尤其是老年人,更把它當作安度晚年的美好家園。作為中南美的門戶,邁阿密不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對中南美經濟更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奧蘭多 ORLANDO 眾所周知,位於佛羅里達半島中央附近的奧蘭多在沃爾特·迪斯尼世界建成之前,只是一個地方小城。發展至今,奧蘭多卻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游覽勝地,除了享譽全球的迪斯尼世界,還有宇航中心、海洋世界等許多好去處。奧蘭多周圍有5個飯店區,遊客可根據自己旅遊目的、計劃等,結合選擇交通工具,挑選最佳合適的飯店。

㈧ 美國城市化的特點主要有哪些

二、美國城市化歷史進程的總體評價

美國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城市化,截至20世紀末期,美國城市化率達到70%以上,成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縱觀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結合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可以發現其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總體性特徵。

1.內生作用為主的自我發展

不同於中國的城市化甚至其他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美國城市化進程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如戰爭、自然災害、行政干預等,而是源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美國區域發展階段看,建國之初,經濟活動偏於東北部。19世紀初期,商業貿易成為城市化的主要動力,促進了東北部的繁榮;內戰後至20世紀20年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鼎盛階段,中西部脫穎而出,成為新的重工業區;20世紀60年代以來,高科技和第三產業的長足發展,太平洋沿岸後來居上,成為高科技聚集區,落後的南部也隨之異軍突起。在區域發展的這幾個階段中,城市規模逐漸由小到大,形成了城市體系、大規模郊區化,直到大都市區的不斷擴展。美國區域發展由發散到收斂的過程以及城市空間形態由點狀、線狀再到面狀的發展過程無不體現出內生性特點,雖然期間美國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有利於城市化的政策法規,但這些政策法規只起輔助作用,其主導因素還是內生因素,如產業結構動態變化、交通運輸狀況改善等。

2.跳躍性與漸進性並存

美國沒有悠久的歷史,當歐洲國家已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它還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地域僅限於大西洋沿岸。獨立戰爭後,其領土逐步擴展到太平洋沿岸。東北、中西以及南部地區,因地理位置優越經歷了傳統的農業社會發展階段,而美國獨立後逐步取得的西部領土,當時只有印第安人居住。正是這種獨特的歷史,決定了美國西部地區的城市化,不象東部地區那樣,走傳統的農業墾殖先行,而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漸進式道路,而是超越農業發展階段的跳躍性城市化,這主要基於西部的特定環境。首先,西部開發之初,礦業開采先行,礦業營地便成為城鎮的雛形。這里是投資者、工人和商人的集中地,隨之為采礦服務的各類行業也應運而生。為維護治安,各類管理機構也相繼產生,營地呈現了城市文明的初級階段。不可否認,大部分采礦營地隨著礦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數日後發展為固定的城鎮。然而,在此過程中,城市文明並未隨之而去,反而在人口的流動當中得以繁衍和升華,為以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這種意義上講,美國城市化不僅與工業化同步,還與西部開發同步。正是由於這種跨越農業社會的跳躍性特徵,使美國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負歷史包袱,其發展迅速,很快超越東部成為全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

3.要素的流動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國城市化另一典型特徵是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尤其是人口的流動最為明顯。人口自由遷移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人天生好動和勇於冒險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鐵路網、公路網建設以及汽車的普及。在城市化的不同階段,人口遷移方向也不同。在集中城市化階段,人口主要從農村遷向城市,而在郊區化階段,人口又從大都市區內的市區遷向郊區。從人口的區際遷移的角度講,在美國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從東北部和南部地區遷向中北部和西部,美國一百多年來的人口遷移使得人口在地區分布上趨於均衡,西部和東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30%左右。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美國工業以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業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內戰後逐步走向均衡的過程。人口自由流動促進了美國的城市化,人口區際遷移過程與美國區域發展以及城市化由發散走向收斂過程剛好一致。

三、美國城市化歷史的啟示

美國城市化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和脈絡清晰的階段性特點,也呈現出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經歷的相同的「S」形曲線,這是美國城市化與其他國家(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我們都可以從中得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以對我國城市化有所啟示。

1.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為城市化提供持久動力

在22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美國走過了工廠手工業時代、製造業時代和信息產業化時代。其經濟中心從東部向西部、南部依次推進,區域經濟由不均衡走向相對均衡。不斷升級的產業結構為美國城市化提供了持久動力,一個產業帶衰落了,另一個產業帶隨之興起。棉紡織業、鋼鐵業、汽車業、飛機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信息產業相繼成為城市化發展的動力。

美國城市化理論分析和實證考察表明,城市化必須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從整體上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城市化,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工業化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漸趨減弱,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興起,將會繼續推動城市化的發展。美國的工業化率在1950年代以後開始下降,但是城市化率仍持續上升,說明服務業在1950年代後逐漸成為美國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在工業化初期,工業發展所形成的聚集效應對城市化率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而當工業化接近和進人中期階段之後,產業結構轉變和升級的作用超過了聚集效應的作用,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促使城市化率上升,而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主要不是工業而是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帶動的。據統計,截至20世紀末期,美國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幾乎達到製造業就業比重的3倍,這對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

我國現階段城市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固化,缺乏彈性和持續性,產業結構的低級化以及產業結構趨同,第三產業嚴重不足等。另外,一些城市的主導產業的萎縮往往導致城市的衰落,影響城市化進程。對我國而言,城市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並非一味追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城市產業承擔著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任務,而一味追求產業結構升級將不利於農村勞動力的城市就業。因此,我國要促進城市化,城市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農村人口就業於城市的需要。

2.充分發揮大都市區的作用

美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大都市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和大洛杉磯區為代表的三大都市帶的GDP佔全美國份額的76%,這是美國多年推行大都市區經濟的結果。從我國目前的狀況看,推進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為了建設大都市區,發揮大都市區經濟的龍頭作用。目前,雖然區域經濟有所發展,但由於受行政區的限制,還沒有在城市之間形成合理分工、競爭有序的產業體系和公共設施體系,其經濟增長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以2002年的數據為例,我國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區、長三角區、京津冀環渤海區)的GDP佔全國的份額只有38%。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借鑒美國的經驗,使政府在跨行政區劃的規劃方面發揮協調和引導作用,從而使我國的大都市區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刺激郊區的發展

美國政府對郊區化實行政策鼓勵,其利用市場機制優化城市空間對我國大城市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在郊區化的作用下,美國城市空間結構由單中心逐漸發展成了多中心,形成了大都市區,帶動了廣大地區的發展。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中心城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聯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採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職能發生轉變並逐步走向復興。我國的城市化處於發展階段,郊區化處於萌芽階段。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將城市郊區化納入城市整體的長期發展規劃中,建立正確的城市空間發展政策,積極引導城市向合理的方向發展。同時,在郊區化發展的同時,要提高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功能,發揮其區域經濟發展中心的作用。

4.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合理解決老工業城市的衰退問題

二戰後,美國產業結構出現新的變化,服務業的比重日益增加,而傳統製造業的附加值越來越低,這一變化必然造成傳統製造業集中的東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開始出現衰退,成為所謂的「冰雪帶」。美國各級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復興這些老工業城市,如利用高新技術復活重要的製造業,通過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振興衰退的老城區,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變老工業城市的單一工業布局等。得益於這些措施,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處於「冰雪帶」的老工業城市開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國東北老工業城市的衰退比較明顯,尤其是資源型城市,在33個資源型城市中,近三分之一處於萎縮狀態。東北老工業城市的振興可以借鑒匹茲堡、克利夫蘭等美國老工業城市的復興經驗,如培植自身優勢產業,推動合理的工業布局;運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和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等。

四、結論

美國城市既是工業革命的搖籃,又是發達的市場經濟的產兒,從這點來說美國城市化的歷史幾乎等同於城市發展的歷史,這意味著美國的城市化進程與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以及伴隨工業化開始的中國城市化進程存在明顯的區別。此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伴隨著整個社會的變遷,其中涉及的因素紛繁復雜,只有從這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抽離出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才能對我國的城市化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美國的城市化進程需要從多學科、多角度去研究。本文主要從經濟角度來闡釋美國城市化的歷史及其特徵,得到的幾點啟示可能並不全面或者略顯寬泛,所以未來的研究仍需要從中美城市化的對比以及兩國的同類城市發展個案入手,得到更有建設性的經驗。

㈨ 去中心化是世界必走之路

是的。
這個時代是去中心化的網路時代,去中心化有兩個核心,一是服務過程當中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和角色的不斷對接與互換,另一個是管理、監測、監管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和角色互換。
城鄉建設也在發生著這樣的變化城市規劃不再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學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於社區環境、大環境質量都有了認知和要求,未來社會治理將會朝互動式、雙向交流式發展。

熱點內容
軸的扭矩力怎麼算 發布:2024-10-03 17:05:36 瀏覽:883
礦機除了挖比特幣還能挖什麼 發布:2024-10-03 17:04:55 瀏覽:389
2020年10月區塊鏈主動配電大會 發布:2024-10-03 16:51:48 瀏覽:135
溫州區塊鏈協會 發布:2024-10-03 16:51:22 瀏覽:206
如何利用usdt套利 發布:2024-10-03 16:47:04 瀏覽:483
礦機上六卡就開不了機 發布:2024-10-03 16:41:59 瀏覽:419
為什麼比特幣是電子貨幣 發布:2024-10-03 16:41:53 瀏覽:829
幣圈還跌嗎 發布:2024-10-03 16:40:02 瀏覽:768
filecoin比特幣 發布:2024-10-03 16:33:20 瀏覽:271
cdma中trx什麼意思 發布:2024-10-03 16:26:01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