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幼兒去自我中心研究方法

幼兒去自我中心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 2022-06-01 20:54:02

A. 以去我為中心的教案

主題活動設計意圖與思路:
小班幼兒,正是自我意識萌芽時期,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區別自己與他人,開始強烈的表現出自身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因此,通過游戲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是該階段重要的教育任務。
小班幼兒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但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們設計了主題活動《我自己》,通過「搜集資料----認識外形----感知用途----學習保護」的步驟,讓幼兒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通過各門學科的整合:融合了繪畫、歌表演、兒歌、游戲等形式讓幼兒初步了解身體的構造,知道五官等的外型特徵以及其用途,並教育幼兒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來引發孩子關注自己,更能關注周圍的世界。
主題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通過認識「我自己」,讓幼兒更加喜歡自己。在活動中能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願意和老師、同伴交往,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態度目標: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的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激發探究慾望。在活動中能發現同伴的優點,並樂於模仿和學習。
知識目標:認識自己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和簡單的保護常識。引導幼兒區分男孩、女孩的明顯特徵。
活動一:認識五官
設計意圖: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脫離了親人的關心與照料,對幼兒園的生活不太適應,顯得有些無所適從,一些不良的習慣性行為就會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摳鼻孔等。所以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認識自己的五官,並啟發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否則,幼兒經常用手摳鼻孔、揉眼睛,把臟手或臟東西以及小珠子之類的東西放到嘴裡,是極不安全,也極不衛生的,所以組織此次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對幼兒很有教育意義。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
2、教給幼兒保護五官的一些常識,引導幼兒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布袋偶(動物、人物形象均可,如眼、嘴可動更佳),各種聲響的錄音。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游戲:摸摸看。
教師操作布袋偶,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摸布袋偶的五官,引起孩子的興趣,並將話題引到五官上來。 教師提問:你們誰知道我這圓圓的臉上有什麼?
讓幼兒看著布袋偶,教師引導幼兒說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正確位置及數量。
2、教師操作布袋偶,以布袋偶的語氣提出問題,帶領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問題一: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耳朵能做什麼?播放錄音,讓幼兒聽錄音,驗證耳朵的功用。 問題二:我有眼睛, 你的眼睛呢?眼睛能做什麼?幼兒講述後並指認一下周圍的事物。
問題三:我有鼻子,你的鼻子呢?鼻子能做什麼?讓幼兒表現聞味的動作。
問題四:我還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嘴巴能做什麼?教師可以輔以嘴巴能表現的動作,讓幼兒嘗試表演。(如笑、喝水等)
3、教師操作布袋偶,用布袋偶去接觸孩子的五官(但要注意眼睛和嘴的衛生,只靠近即可),輕輕觸鼻頭並伴有語言指導,如:「我在這里,親親你的小鼻子」等。閉上眼睛的孩子可以輕輕抓布偶,同時教
師可以變換不同的動作不讓幼兒捉到它。
4、請孩子一起說一說: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五官?
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講述,並及時肯定幼兒的表現。
活動延伸:
1、游戲:指五官,即教師提問:鼻子在那裡?(眼睛、耳朵、嘴、臉)孩子邊說邊指出來。還可以玩「看誰指得快」的游戲,即教師快說,孩子快指。或者讓孩子自由組合,一個孩子說,另一個孩子指。
2、游戲:貼五官。(准備好大頭的照片和五官圖片)引導孩子觀察頭像上少了什麼,然後請孩子來貼五官。孩子在圖上拼擺後家長幫助粘貼好。
附: 五官歌1=C 4/4
3 5 3 5 6 5 / 6 i 6 5 - / 3 - 2 - / 1 - - 0 //
(成人)兩只 眼睛 在 哪 里? 在哪 里?(幼兒)在 這 里。(指眼睛)
小小 鼻子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鼻子)
兩只 耳朵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耳朵)
小小 嘴巴 在 哪 里? 在哪 里? 在 這 里。(指嘴巴)
小小 臉兒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臉頰)
活動二:我的小腳丫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自己腳丫的特徵與特點,產生初步的探索興趣。
2、讓幼兒知道腳能做許多事情,鼓勵幼兒多參加戶外活動。
3、教幼兒保護腳的方法。
活動准備:
1、海綿墊、瓷磚、地毯、安全的小石子等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
2、腳印圖。
3、成人鞋和寶寶鞋各一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邊說兒歌邊活動小腳,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教師和幼兒圍坐在一起,引導幼兒觀察小腳丫,自己探索發現秘密。
1、數一數小腳。
「小朋友,你有幾只腳?」「你的腳上有什麼?」「動一動,好玩嗎?」「數一數一隻腳上有幾個腳趾呢?」「另一隻呢?」
2、撓一撓小腳。
「撓撓自己的腳,再撓撓別人的腳,有什麼感覺呢?」
3、聞一聞氣味。
「腳怎麼會有味的?」「用什麼方法讓腳乾乾凈凈呢?」
三、游戲——走小路
1、教師帶領幼兒赤腳走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上,體驗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真實感受。
2、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小腳踩在這些材料上的體驗和感受。
「你走的什麼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交流感覺後,可請個別幼兒談感受)
3、讓幼兒再次體驗小腳走在不同路上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腳的感受和活動的興趣。
4、小結:「踩在海綿上軟軟的,踩在瓷磚上涼涼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小腳的用處。
組織幼兒根據經驗,講一講腳能做什麼事情。「我們的小腳能感覺走在不同路上的不同感覺,你知道小腳還有什麼本領嗎?」(走路、跑步、跳舞、踢球、蹬車等)「小朋友要經常鍛煉,身體才會長得更結實,個子才會更高??」
五、展開討論:怎樣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麼多本領,我們怎麼保護小腳呢?」(勤洗腳、剪腳趾甲;不穿硬皮鞋、穿合適的鞋子等)教師可請幼兒體驗穿大鞋子和小鞋子的感受,從而讓幼兒知道應該穿合適的鞋子。
活動延伸:
1、課後教師帶領幼兒體驗踩水泥地、沙子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2、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腳丫的其它秘密。
附:寶寶的小腳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真好看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踮一踮
爸爸媽媽都來看,寶寶的小腳跳一跳

B. 幼兒自我中心的特點(兒童發展心理學)

摘要 小班幼兒「自我中心」的表現與分析

C. 如何看待大班幼兒的自我為中心行為,如何有效解決

象這種情況的話,那你就需要以其他人為中心,讓它們變得更強,然後呢?他們兩個就會對拼,然後對拼之後他們就會慢慢的分開了

D. 為什麼幼兒游戲能夠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課程教育研究

分享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於他人共同佔有某種物品、擁有某種情感的利他行為,這種行為能減少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從而有助於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樂意與人分享的孩子,能感受別人的情感,沒有獨霸心理,在同伴有困難時會給予幫助。從小形成這些良好的品質,為今後成長為有愛心、樂群、寬容、謙讓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礎。喜歡玩游戲是每個幼兒的天性。《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與各項游戲之中。在幼兒園以及家庭中,游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被作為豐富幼兒生活,開發幼兒智力、強健幼兒體格、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這也說明,游戲是分享教育的有效途徑。?不妨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在游戲中激發分享意識。
要激發幼兒的分享意識,要使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必須在游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關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教育。首先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我們可以組織孩子玩《猜猜我是誰》、《找朋友》、《占圈》等簡單的游戲,讓幼兒從互相從陌生到熟悉,讓他們感覺到和好朋友一起玩是非常愉快的事。其次,組織幼兒玩《為災區贈送物品》、《幫助盲人過馬路》、《拾廢物》、《我愛佛山》、《娃娃家》等游戲,讓幼兒從只關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認識到理解他人的處境或者困難,自己也應關愛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最後老師應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教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我們應注意自身行為,為幼兒樹立正面的榜樣。我常常有意識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新游戲、好玩的游戲材料或者新出的幼兒玩具說個幼兒聽,以及教他們玩新的游戲材料,他們都很樂意聽。後來,有很多幼兒的爸媽給他們買了新的玩具,或者他們有好玩的游戲都會主動與老師、同伴分享。當然,幼兒的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教師對有分享意識的幼兒應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會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同時,在游戲時,幼兒也會無形當中模仿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其實我們引導那些具備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游戲時,讓他們在共同的接觸中,逐步受到分享氛圍的熏陶。例如:有一次,幼兒在玩自帶玩具時,小氣的毓德在玩著自已的遙控賽車,只給同伴看,不準同伴碰他的遙控器。剛好大方的文銳也帶來了遙控汽車,於是我就叫文銳和毓德一起玩他們的遙控車,比一比誰的遙控車能最快通過障礙物到達終點。有很多汽車迷的男孩子圍著他們看遙控車表演比賽,這時慶澤就跟文銳說:文銳,借你的遙控車給我玩一玩,好嗎?文銳很大方的說:好,說著就把遙控器遞給慶澤。毓德看到文銳這么大方的把遙控車借給同伴玩,後來銘傑向他借遙控車,他也能主動把遙控器交給銘傑。
二、在游戲中創造分享機會。
1、分享游戲材料的玩法。
我們在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游戲材料。體育游戲活動中我就以一物多玩為指導思想,組織開展活動,利用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方式,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各種器械的多種玩法,讓幼兒把體育器械的玩法與同伴分享,以及共享體育器械,使大家在游戲中達到享受體育器械帶來的快樂。例如:開展體育游戲《呼啦圈轉轉》,將呼啦圈放在地上,請幼兒想一想:要讓呼啦圈旋轉,可以怎麼玩呢?幼兒各自嘗試呼啦圈旋轉的方法。我就巡迴觀察,請做出不同旋轉方式的幼兒為大家分享呼啦圈的玩法。角色游戲中,常常會有新材料的出現。當幼兒對投放的新材料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時,老師啟發幼兒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裡見到這些東西呢?它是用來干什麼?可以請知道的小朋友向大家分享材料的使用方法。那些知道材料使用方法的幼兒,都很主動、很樂意地告訴大家如何使用材料,有些幼兒還會親自動手教同伴用。這樣幼兒在下次游戲情景中就會使用新材料了。2、 分享游戲時的情緒情感。
我常常利用游戲讓幼兒體驗別人的情感,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樂別人之樂,憂別人只憂。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處境,使幼兒逐漸認識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難過的,痛苦的,與別人分享可以使別人快樂,明白分享給大家帶來團結、快樂和友好。在角色游戲中,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積極的情緒情感,如生日會、愉快的春遊、我獲獎了等等。我就將這些開心的事情作為分享的內容,讓每一個幼兒都來感受這份快樂,但是情緒的出現往往是一瞬間的,但是有些孩子在分享中無法再次表現當時的心情。所以老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用攝像機把幼兒的精彩瞬間攝下來,然後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讓幼兒一同分享快樂的情緒,這會讓幼兒身歷其境,完全體驗當時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避免了幼兒講得不如做得好的問題。例如:在幼兒玩皮球的游戲時,我准備了數量不多的皮球,見一些幼兒拿到皮球,一些幼兒沒有拿到皮球,我就問拿到皮球的幼兒別的小朋友沒有皮球玩怎麼辦?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有的幼兒說:把這個皮球給他玩吧!並將皮球遞給沒有球的小朋友,有的則說:我們一起玩吧!過後,我就用視頻播放幼兒玩皮球的情景,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問他們:和他一起玩皮球高興嗎?為什麼高興?幼兒說:我把皮球給大家一起玩很高興。她能想出皮球的多種玩法,而且她拍球很厲害,能拍很多下。3、分享游戲中的熱點話題。
幼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往往會產生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認清事物本質。在我班幼兒開展流動獻血車活動中,有一個長的很胖的濤濤去流動獻血車獻血,被醫生楠楠告知:你太胖了,不符合獻血者的要求。於是,我就問醫生:那濤濤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來,有的說要減肥,有的說少吃肉,還有的說不要吃油炸的食品。當老師問幼兒:我們平時應該吃些什麼食物,才能讓自己變得很健康?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運動,不要吃垃圾食品,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通過交流,孩子們初步了解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對孩子今後的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圍繞一個話題的分享,孩子們有很濃的興趣,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大家分享,講者津津樂道,聽者聚精會神。
三、在游戲中鼓勵分享行為。
鮑威爾、弗爾德曼是《成功的孩子們》一書的作者,他的一段肺腑之言發人深思: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生活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你可以通過給孩子以鼓勵,並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和贊賞,來讓孩子振作精神,拼搏進取,勇於創新。你不必總是對孩子的每種做法都表示贊同,但你應當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堅信,你是他們前進途中的堅定支持者。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贊美、表揚之詞,要多鼓勵幼兒。當幼兒一旦在游戲中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鼓勵。當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分享游戲材料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們倆配合得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情緒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分享合作的動機,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而對不太會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與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如:你們要按次序輪流玩。沒人陪你玩,多冷清,快去找個朋友吧!你給他玩,他也給你玩,那大家不就可以共同玩了嗎?你跟他說,你搭好了,多的積木再給我搭好嗎。你可以先借給他玩,再向他借其他東西。或者讓他們體驗一下獨占帶來的直接後果。同時,
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的良好行為,從觀察比較中學會自我調整與辨別,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揚。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
幼兒的分享行為與分享技能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四、在游戲中培養分享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
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游戲活動中,我們要利用各種方法培養幼兒的分享習慣。
1、輪流分享的習慣。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物品輪換使用。由於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易掌握。我們可以教幼兒先學會輪流分享的禮儀。如在玩玩具時,我們可以告訴幼兒誰先拿到玩具誰先玩,後來的人想玩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實行輪流分享,也為幼兒遵守秩序習慣的養成打下了基礎。比如玩跳房子游戲,幼兒必須要排隊輪流玩,不可能場地上每個人畫一套房子,不肯能大家同時玩,玩多了這種輪流分享的游戲,幼兒自然而然會養成輪流分享的好習慣。
2、共同分享的習慣。在相同的時間內,孩子們自願結合,通過互相間的配合和協調融洽地進行分享,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達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幼兒在玩《搭積木造新房》游戲時,先讓小朋友四人一組進行搭積木比賽,看哪一組小朋友的積木搭的房子又快又好。再選出幾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組,讓他們向大家介紹他們是怎樣分工合作,怎樣想出漂亮的房子,看到大家一起做的房子這么漂亮,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幼兒會說出看到大家做的房子這么漂亮心裡很高興,如果自己單獨做的房子肯定沒有大家一起做的漂亮,而且大家一起做很開心。在幼兒參與游戲的分享過程中,老師協調關系,引導幼兒與他人合作,強化幼兒共同分享的行為以及合作行為,促使幼兒養成共同分享的好習慣。
3、平等分享的習慣。三-六歲的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都是由利益決定的,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比如在分享活動中我們常聽到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給你玩之類的話。出現這樣的問題時,老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品只給自己的好朋友玩呢?別人想玩怎麼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換位思考,體驗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養成平等分享的好習慣。
幼兒分享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並且逐漸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演變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貫穿於每一日的游戲活動之中。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分享教育,會使幼兒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會使他們主動分享,樂於分享,從而愉快、主動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之中。並且通過游戲活動中的互相合作,能有效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合作及友好的人際關系。

E. 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成人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游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游戲的需要。幼兒有強烈的玩游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游戲。游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游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游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游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里外、上下等。這種游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了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游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游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游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游戲里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游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志性的游戲類型。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游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幼兒的規則游戲是棋類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在這類游戲中幼兒必須遵守游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游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成人用成人社會的標准去要求孩子,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游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里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但由於成人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了解,他們總是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成人的標准,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成人,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成人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探究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探究行為又經常表現為成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幼兒的這些探究行為經常在成人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由於成人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像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鍾。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

F. 如何幫助學前兒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任性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認清任性的壞處。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改掉任性的壞毛病。重點:認清任性的壞處。難點:改掉任性的壞毛病。一、課前准備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師要事先挑選好六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強調台詞的語調和神態,注意形體動作以及道具的設計)。1、教師課堂點題:同學們,任性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的,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任性的問題,先請大家觀看一個小品。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題:(1)誰是任性的「小皇帝」。(2)「小皇帝」有那些壞毛病。(3)任性又有那些壞處。3、提出觀看要求:認真觀看、積極思考,告訴學生這就是對同學的尊重。二、討論1、討論方法指導:討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各抒己見,求同存異,要心平氣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仔細地聽取別人的見解。2、就以上問題分四人一組相互討論。3、根據小品內容,結合自身情況,討論任性有那些壞毛病和壞處。三、展開1、自我測試,完成調查卷(要求認真、如實的填寫,告訴學生誠實是一個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針對調查卷所出現的任性問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四、小結1、自我評價:這堂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認清了任性的壞處了嗎?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問題,找到改正的辦法了嗎?你學會討論的方法了嗎?你有收獲嗎?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討論了「任性」,大家都很認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動了不少腦筋,相信同學們一定不願做任性的孩子,對嗎?六、摘抄:任性是一個大壞蛋,千萬別和它做朋友。教後一得:小品表演給學生帶去了歡樂,也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別是非,認清了任性的壞處,找到了解決任性的方法。同時掌握了討論的學習方法,學會懂的尊重別人

G. 如何有效克服幼兒自我中心傾向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並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它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觀點,就能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為,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在品德培養過程中,必須在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中讓兒童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即是人成長為人類社會一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為發展到社會水平的行為(如交往行為,對集體的態度、社會規范等),尤其要發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幫助、合作等。

H.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I. 該如何調教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有什麼好的辦法

調教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有以下的幾個方面可以採取。

3、解決辦法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家長要給小孩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思想。真真正正的贏得自家孩子的尊重,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裡並非就是家庭的中心。另外,家長真的要從小磨煉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實實在在的,踏踏實實端正自己的態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質。感受到自己的實力是怎樣的,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一定要馬上糾正他,要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能再去庇佑他,要讓他學會了如何自己去解決一些困難。不能老是依賴著父母,培養好孩子的獨立能力。這樣發展下去,他就不會自我為中心了。

熱點內容
泰達usdt人員架構 發布:2024-10-03 18:34:14 瀏覽:960
trx波場幣20投資放大31倍 發布:2024-10-03 18:17:03 瀏覽:152
trx4巡航設置 發布:2024-10-03 18:10:11 瀏覽:236
2020年10月份跑路幣圈 發布:2024-10-03 17:54:05 瀏覽:379
eec挖礦無法登錄 發布:2024-10-03 17:51:36 瀏覽:677
比特幣礦池江卓爾 發布:2024-10-03 17:27:10 瀏覽:903
軸的扭矩力怎麼算 發布:2024-10-03 17:05:36 瀏覽:883
礦機除了挖比特幣還能挖什麼 發布:2024-10-03 17:04:55 瀏覽:389
2020年10月區塊鏈主動配電大會 發布:2024-10-03 16:51:48 瀏覽:135
溫州區塊鏈協會 發布:2024-10-03 16:51:22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