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英國電力去中心化

英國電力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2-06-01 11:33:18

㈠ 英國倫敦污染後,企業是怎麼轉型,經歷了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倫敦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霧霾問題的城市之一.20世紀50年代,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讓「霧都」之名舉世皆知.現在倫敦已經基本拋掉了「霧都」的帽子,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一、倫敦霧霾的發展歷程
19世紀,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和工業中心的倫敦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工廠產生大量廢氣,形成了極濃的灰黃色煙霧,倫敦的空氣污染形勢漸趨嚴峻.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的100多年間,倫敦在冬季發生過多起空氣污染案例,最早的記錄甚至可追溯到1813年.隨後的1873年、1880年、1882年、1891年、1892年和1952年等年份又多次發生大氣污染事件,其中1952年12月的一次嚴重大氣污染事件最為典型 .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大范圍高濃度的霧霾籠罩倫敦.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其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這起事件總共造成12000人死亡.這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空氣污染不僅損害人體健康,而且嚴重地腐蝕了建築物,還使土壤貧瘠,水質惡化,鳥類遠辟他鄉,並影響植物生長.
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燒煤的工廠排放的大量濃煙、汽車排放的機油廢氣和從歐洲大陸飄過來的污染雲,都令倫敦的空氣質量變得很差.當年的倫敦,工業排污量非常大,每天都有1000噸的濃煙從煙囪中飄出來,排放2000噸二氧化碳(CO2)、140噸鹽酸和14噸氟化物.更為嚴重的是,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混合了水蒸氣之後,就形成了800噸的硫酸.家庭燒煤也加劇了大氣污染.在集中供暖時代之前,寒冬的倫敦,數以萬計的家庭只能燒煤取暖.由於戰後經濟困難,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倫敦人則燒劣質煤,污染更為嚴重.當空氣不流通的時候,這些污染嚴重的黃煙就被「困在倫敦上空」,便形成了濃霧.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倫敦煙霧事件的間接原因是開始於12月4日的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
隨後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等倫敦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20世紀70年代中期,倫敦的「霧日」逐年減少,1980年則進一步下降.目前,倫敦有毒煙霧已銷聲匿跡,並成為全球的生態之城.
二、倫敦霧霾的治理過程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
三、主要經驗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理霧霾
倫敦曾經嚴重的大氣污染引起英國各界的高度重視.具體表現在:(1)依法治霾.1956年,在著名的《比佛報告》 (The Beaver Report)推動下,英國頒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在此基礎上,20世紀60-70年代,英國主要採取「末端治理」來治理空氣污染.除了不斷完善《清潔空氣法》,1968年以後,英國又相繼出台《污染控製法》(1974)、《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修訂)、《環境法》(1995年)、《大倫敦政府法案》(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案》(1999年)及《氣候變化法案》(2008)等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英國根據國情,走以「立法為主,補貼為輔,全面推進,最終建立低碳社會」的模式,把建立低碳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英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減排80% 的長期目標.(2)制定國家戰略,指導治理霧霾.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以此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隨後英國提出《能效:政府行動計劃》(2004)、《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05)、《英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005)、《低碳建築計劃》(2006)、《退稅與補貼計劃》(2007)、《英國能效行動計劃2007》、《國家可再生能源計劃》(2008)及《低碳轉型計劃》(2009)等一系列計劃與政策的出台,彰顯了英國政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決心.尤其是2009年低碳轉型計劃》勾畫出英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目標是到2020年,英國的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120多萬人從事綠色職業;700萬棟房屋進行節能改造,150多萬戶家庭將得到政府資助自產清潔能源;40%的電力將來自低碳能源;新車的平均碳排放量將減少40%.由於英國的大力推動,近年低碳經濟的理念在全球迅速傳播,並得到廣泛的認可.(3)加大財政投入.2009年英國政府撥款32億英鎊用於住房的節能改造,對那些主動在房屋中安裝清潔能源設備的家庭進行補償,預計將有700萬家庭因此受益.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將「碳預算」納入政府預算框架,使之應用於經濟社會各方面,並在與低碳經濟相關的產業上追加了104億英鎊的投資,英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布「碳預算」的國家.(4)構建協同配合的政策體系.英國在利用氣候變化稅、排放貿易機制等政策工具及低碳交通、「清潔煤炭」、碳預算等計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種政策工具與計劃的特色,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政策計劃體系,低碳技術研發推廣計劃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已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低碳經濟」互動體系,促進低碳經濟轉型,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5)設立各種專項基金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碳基金」 作為由英國政府利用每年大約有6600萬英鎊的氣候變化稅作為投資、按企業模式運作的商業化基金,有力地促進英國商業和公共部門減排CO2,加大投資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2008年英國政府啟動「環境改善基金」,可以將政府對低碳能源和高能效技術示範和部署的支持以及對能源與環境相關的國際化發展結合起來,提供相應的基金資助.為了在綠色運輸和能源項目中加大投資,2010年3月英國設立10億英鎊(7.49億歐元)綠色能源基金,改造運輸體系使用清潔燃料,提升低碳能源(如風能、海洋波浪能和太陽能)的利用,為數千人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二)利用清潔能源等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時,倫敦的煙塵最高濃度達4460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達到3830微克/立方米.1950年代,倫敦的有關部門通過對大氣污染源進行分析,發現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及家庭燃煤,因此,他們除了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准燒無煙燃料外,還決定增加清潔能源比例,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採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政府採用補貼的辦法幫助居民改造燃具,而且要求市區和近郊區所有的工業企業都不準用煤炭和木柴作燃料,其產生的廢氣也均須利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加以凈化,達標後才可排出等.英國還大力發展監控技術,建立大氣監測網.自1961年開始,英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個由450個團體參加的大氣監測網.監測網有1200個監測點,平均每小時對煙塵與二氧化硫采樣一次,每月測降塵量一次,其中倫敦、愛丁堡、謝菲爾德三個城市被列為重點監測區.再加上環保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隨著英國空氣質量的改善,英國的能源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65年燃料構成中煤炭的比例為27%,電和清潔氣體燃料佔24 5%,燃料油為43%;1980年煤炭僅限於遠郊區工廠使用,比例進一步減少到5%,電和清潔氣體燃料提高到51%,燃料油為41%.尤其是煤炭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從1948年的90%下降到了1998年的17%,而天然氣的佔比卻從0上升到了36%.2003年,英國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將於2050年建立低碳社會.2008年英國頒布《氣候變化法案》,政府承諾到2020年將削減26%-32%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將實現溫室氣體的排量降低60% 的長期目標.2009年英國政府公布發展低碳經濟的國家戰略藍圖,大力發展新能源.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 的份額,其中40%的電力來自低碳領域(30% 來源於風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10% 來自核能).
(三)疏散人口和工業企業
為了解決城市人口和工業企業過於集中,而給市區帶來大氣污染等問題,倫敦在40年代末建成8座新城的基礎上,於60年代末在城市以北和西北地區又興建了彼得伯勒、米爾頓凱恩斯、北安普頓等3座新城(這3座新城距倫敦市中心的距離從80到133公里不等),這些新城的建設為人口和工業外遷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倫敦政府利用稅收等經濟政策,鼓勵市區一些企業遷移到這些人口較少的新發展區;另一方面,各新城對吸引工業企業落戶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當時的作法是,劃定工業區范圍,鋪設道路,建設不同規模的廠房以供出租,注意營造好的居住環境等,同時對優惠條件進行大力宣傳) 由於政府對外遷的優惠政策和新城具有的優惠條件,因此許多工廠紛紛外遷.自1967年起,倫敦市區工業用地開始減少,至1974年市區共遷出24萬個勞動崗位,以後又遷出4.2萬個.與此同時,新城企業由原來的823家,增加到2558家;新城的人口總數也由原來的45萬增至136.7萬(包括其他地區遷人的人口).
(四)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綜合治理
8O年代初,倫敦的機動車保有量已達244萬輛,道路交通阻塞日趨嚴重.同時,汽車數量的增加也引發了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污染.面對這一嚴峻局勢,倫敦當局採取以下綜合治理措施.
第一,實行向公共交通、步行、騎自行車等節油、無污染的出行方式轉變的交通發展戰略,以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從而有效降低機動車二氧化碳排放量.具體辦法有:設立公交專用道,設立1000英里長的自行車線路網,設立林蔭步道網,投資發展新型節能、無污染的公交車輛.
第二,擴大交通限制的范圍.過去倫敦的交通限制重點集中在中心地區的高峰時間內.隨著城市化和交通的發展,從內倫敦到外倫敦的各城鎮中心、主要的放射道路及高速公路,交通問題和空氣質量問題也日趨嚴重,因此,倫敦所有地區陸續實行了以限制為基礎的一攬子方案,同時,輔之以切實可行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防止了空氣質量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第三,政府發布交通狀況白皮書.公告市民:為了限制轎車數量,減少堵車和空氣污染,將從2000年起提高停車費用,市內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場所的免費停車場也一律改為收費停車場.
第四,加強對城市大氣質量的控制管理.政府制定的控制大氣質量的近期目標是,到2000年將CO2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同時,建議政府制定有關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的控制目標及實施細則.
第五,加強汽車製造業的技術改造,設計生產先進的環保型轎車.英國政府為了治理機動車污染,在多次修訂完善《清潔空氣法案》中增加機動車尾氣排放的規定,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凈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新生產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標准在2007年基礎上平均降低40%.從2003年起,倫敦市政府開始徵收「擁堵費」,以緩解倫敦市中心的擁堵狀況,該政策減少了機動車排放對空氣的污染,增加了財政收入,為推行其他交通控制措施籌集了資金.
2008年倫敦政府推行低污染排放區政策,旨在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倫敦市政府還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20年內,減少私家車流量9%,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超過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在限制轎車排放的同時,英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和公共交通.倫敦計劃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目前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免費停車.
(五)多措並舉,協同治理霧霾
首先,建立專門的管理、咨詢機構.為了加強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大倫敦議會確定了17個不同的行業機構,分別制定實旖大氣污染控制的各項措施.
其次,科研機構參與治理大氣污染.倫敦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很注意科研力量的參與,許多全國性的研究機構,以及大學、工廠都廣泛參與了科研工作.如以華倫泉實驗室為中心,根據遍布全英的1200多個監測站的測定結果,對煙塵和二氧化硫在空氣中的含量進行估算,據此提出不同地區控制大氣污染的不同措施;一些高等院校如阿斯頓大學、里丁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威爾士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利茲大學等分剝對車輛尾氣、空氣質量標准、控制污染物的捧放、空氣污染對農作物和土壤的影響、測定灰塵及其它污染物的儀器的改進、煙囪的設計安裝及環保產品的研製等同題進行廣泛深人的研究.
第三,鼓勵市民積極參與,監督治理.倫敦空氣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成績並不全歸功於政府,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氣污染的踐行者.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蓋伊醫院與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聯合組建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基金會聯合主辦了一個有關「如何降低空氣污染對個人影響」的研討會,專門探討的是倫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空氣質量.倫敦國王學院還於2010-03-12在多個手機操作系統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為「倫敦空氣」的手機軟體,每小時向用戶免費推送倫敦空氣質量,讓倫敦居民對城市空氣質量有了進一步了解.英國是最早將空氣治理信息向民眾實時通報的國家.官方網路向市民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時的濃度和一周趨勢圖.
英國公民在環境問題的討論、決策、監督、執行上,有深厚的自治傳統和強大的社會根基.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氣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體不會替政府粉飾遮掩而是大膽抨擊.比如2012年7月,《星期日泰晤士報》就引述環保組織「清潔倫敦空氣」所作的調查報告,質疑倫敦市政府只在監測點附近大灑化學溶劑,藉以美化空氣污染指數.英國公民獲知空氣信息的途徑也不被官方獨家壟斷.公民能直接透過《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政府開設的「英國空氣質量檔案」網站、民間組織與倫敦國王學院環保組織合作開設的「倫敦空氣質量網路」均發布倫敦地區實時空氣質量數據.政府絕不敢指責民間監測組織「非法」、「違規」、「不科學」.
第四,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帶,至2O世紀8O年代該綠帶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之比達到2.82:1.遠期綠帶規劃面積可達5791平方公里,與城市面積之比可達3.67:1.倫敦綠帶的建設在置換城市空氣,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控制城市向外擴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園林綠化方面倫敦還十分重視生態園林,倡導建設「花園城市」的理念.這是倫敦自加世紀中期以來一直追求的目標,是一項調節城市大氣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充分發揮綠化功能的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倫敦城市中心區,有三分之一的面積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生態園林的建設不僅美化了城市,改善了大氣環境,提高了城市整體質量,而且使昔日破敗的城市衰落區以空氣清新、優美宜人、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觀光客.
四、對我國治理霧霾的啟示
從工業革命的先驅到生態文明的領跑者,英國為世界其它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借鑒.
1.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
只有嚴厲的政府制度才能減少污染.自由市場並不能解決污染問題.污染在經濟學中被視作外部因素,說明單個公司是不可能為解決污染問題而付出代價的,因此公司本身沒有動力主動去做.需要有政府制度來制約、規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鐵腕治理,才能減少污染.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進程,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瀆職的要嚴肅處理.
2.全面規劃、加快實施大氣環境治理戰略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是區域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協調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出發,對已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提出改善和控制污染的優化方案.做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採取區域性綜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大氣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同時,制定控制大氣污染的科技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劃等,把大氣的綜合治理與利用,轉變為新興產業,徹底消除隱患,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科學技術是解決與治理大氣污染的關鍵
在英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關鍵的指導性作用.英國政府鼓勵企業採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優先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藝,這是防治大氣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政府要求企業嚴格生產工藝操作,選配合適的原材料,有利於減輕污染或對所產生的污染物進行處理.安裝廢氣的凈化裝置,對污染源進行治理,使大氣環境質量達到標准.除通過攻關關鍵技術實現治污目標和產業突破外,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科學研究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決策過程越科學,可執行性就越好,政策就更可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提高認識,多措並舉、多管齊下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從1813年的大氣污染,到1952年的嚴重大氣污染,英國為工業化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英國痛下決心治理倫敦大氣污染,根本扭轉局面花了20多年時間,完全改善用了50年的時間,這說明空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長期性與艱巨性.即使到現在,英國政府仍然認為在空氣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英國在其2007年戰略中提到,經過幾十年的治理,英國由於空氣污染對人們平均壽命的影響仍然達到7到8個月左右,直接醫療成本每年約200億英鎊.即使到2020年,2007年戰略中的所有政策都得到徹底的落實,英國政府仍然預期空氣污染將使英國人平均壽命縮短5個月.因此,空氣質量的恢復過程不是自然而然出現,它需要政府下決心制定和推行相關政策,並將公眾對此問題的關注轉化為對相關政策的支持和自覺執行.為避免災難再次出現,並最大限度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需進行嚴格管理並對相關領域科技創新進行有力投資和推廣,這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可行途徑.

㈡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美國的迅速強大,英國在世界經濟上的地位逐步削弱,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位於美國紐約,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下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個最先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在後來的發展中落到其競爭對手後面的呢?
(一)工業壟斷地位喪失。19世紀,歐美國家先後走上工業化道路,開始工業革命。當這些國家能夠自己生產它們所需的產品時,就開始採取措施保護本國的工業,其中最廣泛採用的就是保護關稅。而這時英國對外國工業品卻不征稅。外國實行的保護關稅增加了英國工業品進入這些國家的難度,而英國本國的市場卻受到來自國外的沖擊,英國工業開始遭遇日益激烈的競爭。
19世紀下半葉,發生了以新的煉鋼技術、合成化工、內燃機、汽車、電力等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正當美國和德國等國的工業革命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時候,趕上了第二次技術革命,它們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積極採用剛出現的新技術,很快就在工業生產技術上趕上和超過英國。
英國經濟增速落後於美、德兩國,主要是沒有及時採用最新技術發明造成的。英國背上了先行者的包袱,工業設備陳舊,而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又不願投資改造過時的設備,他們寧可把資本投放到海外,以便利用當地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賺取超額利潤,或者向海外放高利貸,獲取利息。本來英國在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方面並不比其他國家落後,但英國沒有及時把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致在19世紀最後二三十年,在鋼鐵、化工、重型機械、電氣、機械工具、精密儀器、零部件標准化等方面都落後了。
(二)經濟結構不合理。由於其他國家工業化的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和需求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英國沒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主動去適應外界的變化,去滿足市場對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長期過分地依賴工業革命時期發展起來的煤炭、鋼鐵、紡織、造船等傳統產業。
由於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傳統的產業結構已經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結構性的矛盾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後,英國政府都採取了一些調整經濟結構的措施,主要是壓縮棉紡織業、採煤、造船、鋼鐵等傳統產能過剩的生產力,實現合理化,但效果不理想。
(三)產品市場縮小。英國是成熟經濟,傳統產品的國內市場較早地趨於飽和,而國外市場也因其他國家先後實現工業化,提高了工業品的自給能力,對英國產品的需求減少。英國工業在世界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對它是有利的,但是在其他國家對本國市場採取保護措施的時候,英國沒有及時調整關稅政策,使本國市場受到外國廉價商品的沖擊。這樣,英國和自己的競爭對手長期處於不平等狀態,失去了部分海外市場。
英國本來是棉紡織工業大國,在其他國家實現工業革命以前,幾乎全世界都是英國紡織品的市場,但後起的歐美國家和日本很快就成了英國強有力的競爭者。
(四)教育制度有缺陷。英國的教育制度有悠久的歷史,自然有它的長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存在重文科、輕工科、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英國的工程技術教育開始得比較晚,除少數大學設有科學技術課程外,正式的工程技術教育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
英國管理人員的素質也比較低,英國選拔高級管理人才特別重視社會背景,而不看重技術資格、相關的訓練、技能和經驗。管理層的社會分層妨礙了管理的協調和有能力者的晉升。
(五)帝國遺產的消極影響。過去不少人把擁有廣大殖民地和英聯邦市場看作英國的一種優勢,現在很多經濟史學家都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即它的負面影響。誠然,龐大的殖民地在英國建立世界工業霸權和政治霸權的過程中曾起過很大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廣大受它控制的殖民地和英聯邦市場的存在、廉價的原料產地和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的存在,使英國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沒有足夠的憂患意識,沒有想方設法去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六)在研究和開發(R&D)方面投入少。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在R&D方面的投入就比競爭國低,其在創新活動方面明顯落後於競爭對手。造成英國R&D投入低的原因是:(1)英國未對主要企業進行公司性的改組,研究工作效益低下;(2)中高等教育中的技術和管理教育缺乏政府的資金支持,缺少教育和工業的非正式聯系;(3)政府不幹涉經濟的自由放任政策。
英國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過多地用於軍事、航天和核工業等方面,對民品的研發投入不足。
(七)體制上的缺陷。在19世紀末,美、德等國都建立了以股份公司為代表的現代企業制度。而19世紀英國公司內部結構簡單,典型的商號是由所有者或有親屬關系的人管理,管理人員少,成本計算和生產控制粗放,生產技術的發展主要靠經驗,而不是靠系統的研究。即使現在,英國企業在成本核算、營銷手段、技術革新等方面也做得比它的競爭對手差。體制上的缺陷、管理制度的惰性妨礙了對生產結構進行及時的調整。
在國家和工業的關繫上,英國過去長期奉行自由放任主義,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比較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干預經濟的力度加大,在諸如企業合並、產業結構調整、生產配額、價格談判、投資水平、銷售計劃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政府的影子。但政府的干預往往是保守的,防禦性的,不一定都起著建設性作用。政府參與改組工業的目標常常是為了阻止工業的崩潰,保留國家的自給能力,防止大量失業造成社會動盪,保持生產者、消費者和相關產業間的平衡,這樣的政策有時會固化老的工業結構,起到反合理化的作用。
造成英國經濟相對衰落的原因還可以列舉一些,如沒有正確處理好勞資關系,貴族文化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企業家缺乏競爭意識等。總之,英國的衰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㈢ 直流電力系統與交流電力系統的特點各是什麼現代電力系統採用的是那種模式具有什麼特點

「輸電」是「發電」和「用電」的中間環節.現代輸電工程中並存著兩種輸電方式:高壓交流輸電和高壓直流輸電.兩種方式各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同時使用它們,可以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這里作一簡略介紹
(l)輸電方式的變化
ZG電力自動化不僅為電力職工提供一個可以交流的網路平台而且也為電力技術的愛好者和電力大中專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現自我的一個舞台。這個平台與傳統知識交流平台相比具有:獲取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動性強,成本低。這幾個特性是傳統知識交流平台所不具備的。

人類輸送電力,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輸電方式是從直流輸電開始的.1874年,在俄國彼得堡第一次實現了直流輸電,當時輸電電壓僅100V.隨著直流發電機製造技術的提高,到1885年,直流輸電電壓已提高到6000V.但要進一步提高大功率直流發電機的額定電壓,存在著絕緣等一系列技術困難.由於不能直接給直流電升壓,使得輸電距離受到極大的限制,不能滿足輸送容量增長和輸電距離增加的要求.

19世紀80年代末發明了三相交流發電機和變壓器.1891年,世界上第一個三相交流發電站在德國勞風竣工,以3×104V高壓向法蘭克福輸電.此後,交流輸電就普遍地代替了直流輸電.但是隨著電力系統的迅速擴大,輸電功率和輸電距離的進一步增加,交流電遇到了一系列不可克服的技術困難.大功率換流器(整流和逆變)的研究成功,為高壓直流輸電突破了技術上的障礙.因此直流輸電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1933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為布爾德壩樞紐工程設計出高壓直流輸電裝置;1954年在瑞典,從本土到果特蘭島,建起了世界上第一條遠距離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2)直流輸電系統簡介

在直流輸電系統中,只有輸電環節是直流電,發電系統和用電系統仍然是交流電.在輸電線路的始端,發電系統的交流電經換流變壓器升壓後,送到整流器中去.整流器的主要部件是可控硅變流器和進行交直流變換的整流閥,它的功能是將高壓交流電變為高壓直流電後,送入輸電線路.直流電通過輸電線路送到逆變器中.逆變器的結構與整流器相同而作用剛好相反,它把高壓直流電變為高壓交流電.再經過換流變壓器降壓,交流系統的電能就輸送到了交流系統中.在直流輸電系統中,通過改變換流器的控制狀態,也可以把交流系統中的電能送到直流系統中去,即整流器和逆變器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3)交流電和直流電的優缺點比較

高壓直流輸電方式與高壓交流輸電方式相比,有明顯的優越性.歷史上僅僅由於技術的原因,才使得交流輸電代替了直流輸電.下面先就交流電和直流電的主要優缺點作出比較,從而說明它們各自在應用中的價值.

交流電的優點主要表現在發電和配電方面:利用建立在電磁感應原理基礎上的交流發電機可以很經濟方便地把機械能(水流能、風能……)、化學能(石油、天然氣……)等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交流電源和交流變電站與同功率的直流電源和直流換流站相比,造價大為低廉;交流電可以方便地通過變壓器升壓和降壓,這給配送電能帶來極大的方便.這是交流電與直流電相比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直流電的優點主要在輸電方面:

①輸送相同功率時,直流輸電所用線材僅為交流輸電的2/3~l/2
直流輸電採用兩線制,以大地或海水作回線,與採用三線制三相交流輸電相比,在輸電線載面積相同和電流密度相同的條件下,即使不考慮趨膚效應,也可以輸送相同的電功率,而輸電線和絕緣材料可節約1/3.設兩線制直流輸電線路輸送功率為Pd,則Pd=2UdId;設三線制三相交流輸電線路所輸送的功率為Pa,Pa= UaIacosφ.對於超高壓線路,功率因數一般較高,可取為0.945.設直流輸電電壓等於交流輸電電壓的最大值,即Ud= Un,且Id=Ia,則:
如果考慮到趨膚效應和各種損耗(絕緣材料的介質損耗、磁感應的渦流損耗、架空線的電暈損耗等),輸送同樣功率交流電所用導線截面積大於或等於直流輸電所用導線的截面積的1.33倍.因此,直流輸電所用的線材幾乎只有交流輸電的一半.同時,直流輸電桿塔結構也比同容量的三相交流輸電簡單,線路走廊佔地面積也少.
②在電纜輸電線路中,直流輸電沒有電容電流產生,而交流輸電線路存在電容電流,引起損耗

在一些特殊場合,必須用電纜輸電.例如高壓輸電線經過大城市時,採用地下電纜;輸電線經過海峽時,要用海底電纜.由於電纜芯線與大地之間構成同軸電容器,在交流高壓輸線路中,空載電容電流極為可觀.一條200kV的電纜,每千米的電容約為0.2μF,每千米需供給充電功率約3×103kw,在每千米輸電線路上,每年就要耗電2.6×107kw·h.而在直流輸電中,由於電壓波動很小,基本上沒有電容電流加在電纜上
③直流輸電時,其兩側交流系統不需同步運行,而交流輸電必須同步運行.交流遠距離輸電時,電流的相位在交流輸電系統的兩端會產生顯著的相位差;並網的各系統交流電的頻率雖然規定統一為50HZ,但實際上常產生波動.這兩種因素引起交流系統不能同步運行,需要用復雜龐大的補償系統和綜合性很強的技術加以調整,否則就可能在設備中形成強大的循環電流損壞設備,或造成不同步運行的停電事故.在技術不發達的國家裡,交流輸電距離一般不超過300km而直流輸電線路互連時,它兩端的交流電網可以用各自的頻率和相位運行,不需進行同步調整.
④直流輸電發生故障的損失比交流輸電小.兩個交流系統若用交流線路互連,則當一側系統發生短路時,另一側要向故障一側輸送短路電流.因此使兩側系統原有開關切斷短路電流的能力受到威脅,需要更換開關.而直流輸電中,由於採用可控硅裝置,電路功率能迅速、方便地進行調節,直流輸電線路上基本上不向發生短路的交流系統輸送短路電流,故障側交流系統的短路電流與沒有互連時一樣.因此不必更換兩側原有開關及載流設備.ZG電力自動化不僅為電力職工提供一個可以交流的網路平台而且也為電力技術的愛好者和電力大中專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現自我的一個舞台。這個平台與傳統知識交流平台相比具有:獲取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動性強,成本低。這幾個特性是傳統知識交流平台所不具備的。

在直流輸電線路中,各級是獨立調節和工作的,彼此沒有影響.所以,當一極發生故障時,只需停運故障極,另一極仍可輸送不少於一半功率的電能.但在交流輸電線路中,任一相發生永久性故障,必須全線停電.

(4)我國直流輸電現狀及發展前景

我國在1977年就建成了第一條31kV直流輸電工業性實驗電路.我國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有從葛洲壩至上海的500kV線路和青海龍羊峽一北京的輸電工程.

①我國能源與負荷分布不均,需要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目前,我國是的主要能源(水力資源和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西北及華北地區,而負荷則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區、東北及華東、華南地區.所以不可避免要進行大容量遠距離輸電.青海龍羊峽——北京輸電線路就屬於這一類

②用直流線路聯絡兩個交流系統,以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葛洲壩——上海直流輸電工程屬於這一類.

③用海底電纜跨海送電.我國沿海島嶼眾多,許多島嶼(如舟山群島、海南島、崇明島、台灣等)需要由大陸送電或互聯並網.舟山直流輸電工程就屬於這一類.

④用直流通過電纜向大城市中心供電,以解決大城市電能日益增長的迫切需要.在英國,已由金斯諾思用直流輸電向倫敦供電.我國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不久也將會實現.

㈣ 全球化進程的三個歷史階段

談經濟全球化的三個階段及其意義
經濟全球化是近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勢,目前已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商品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英國工業革命。由於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航海事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商品遠銷世界各地,並給自身帶來巨量社會財富,推動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在這一階段,商品生產中心也就是世界的中心,廣大發展中國家則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全世界經濟活動受這一中心的支配。
第二階段是資本經濟的全球化。這一階段全球化肇始於電力革命。由於電力的普遍使用,發達國家經濟又有了指數級的增長,並推動世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資本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哪兒能賺錢,資本就去哪兒。世界的中心是掌握巨量資本的帝國主義國家,各國經濟活動均處於帝國注意國家的控制之下。
第三階段是信息經濟的全球化。這一次全球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信息革命,信息網路的建立則是其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世界的中心是那些掌握了信息網路的國家,誰掌握了信息網路的控制權,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並能獲取巨量社會財富。但由於社會主義中國的信息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目前發達國家信息網路控制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沖擊,既由實行霸權主義的美國中心開始轉移到中國中心,而中國5G網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則使這一對美國中心的沖擊加大,中心轉移也加速。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信息網路技術服務於全世界,因而它必將極大增強世界各國的發展能力,而削弱帝國主義國家實施霸權的能力,因此也必然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歡迎和支持,而遭到帝國主義中心國家美國的強烈反對。美國近期挑起的封鎖「華為」之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其目的則在於維護自己的全球化控制權,以便繼續剝削和稱霸世界。由此可見,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之中,信息霸權與各國人民反信息霸權之爭必將是十分激烈的。我們應該對此有充分准備,並保持信息網路優勢,為自身和世界人民發展經濟服好務。
總之,經濟全球化趨勢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斷向世界擴張並攫取世界財富的過程,而信息經濟全球化則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藉助科學技術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霸權的過程。今後還會繼續發展,內容會更新,意義會變化,其特徵亦需人們不斷給予關注。當然,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並不是說就把以往階段的內容完全拋棄了,而是會保留下來,使其繼續發揮作用,所以目前階段的經濟全球化是保留了前兩個階段內容的綜合全球化,只是信息全球化為主要特徵罷了。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將帶來百年未遇的「大變局」,推動世界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也許會以美國霸權的衰落為特點

㈤ 電氣自動化

電氣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介紹
概述: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觸角伸向各行各業,小到一個開關的設計,大到宇航飛機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專業生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技術、研製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應用等領域的工作,是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領域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據估計,隨著國外大企業的進入,在這一專業領域將出現很大缺口,那時很可能出現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
一、專業綜合介紹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電氣信息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但由於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生產密切相關,發展非常迅速,現在也相對比較成熟。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理論和電力網理論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的基礎,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則為其主要技術手段,同時也包含了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開發以及系統管理與決策等研究領域。該專業還有一些特點,就是強弱電結合、電工電子技術相結合、軟體與硬體相結合,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電力、電子、控制、計算機多學科綜合,使畢業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寬口徑」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對廣大考生有很強的吸引力,屬於熱門專業,高考錄取分數線往往要比其他專業方向高許多,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有:①就業容易,工作環境好,收入高;②名稱好聽,專業內容對學生有吸引力; 社會宣傳和輿論導向對其有利。該專業方向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研究成果較容易向現實產品轉換,而且效益相當可觀。他創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著眾多考生,這里的確是展示他們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鑒於國內現在的形式,考生在報考該專業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充分考慮自己的興趣。也許自己本來並不對該方向感興趣,但是許多人都說好,於是自己就「感興趣」了。這對以後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衡量自己的綜合素質。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需要具有扎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較強的外語綜合能力,為今後能夠掌握並且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做准備。該專業方向的人才需求雖然大,但可供選擇的人也很多,如果沒有非常強的綜合素質,很難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取得突出成績。也許這對許多胸懷遠大志向的考生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當然,這里所說的兩點是否可行也和學生個人的追求有關,如果一個人追求僅限於一份較好的工作,該專業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創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貢獻還是要建立在個人實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礎上,餡餅是決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的。
由於本專業研究范圍廣,應用前景好,畢業生的專業素養相對較高,因此就業形勢非常好。我國現在非常需要該專業方向的人才,小到一個家庭,大到整個社會,都離不開這些專業人才的工作。通常情況下,學生畢業後可以選擇國有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研究所、工礦企業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資、私營企業,待遇當然是相當可觀的。如果學生能力足夠強,又在學習期間積累了比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創業,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國外在該專業方向的研究要領先於我們,因此如果想要有進一步的發展,確立自己在國內該方向的領先地位,出國深造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代碼:080601。
二、專業教育發展狀況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是理、工、文相結合,融機械工程、藝術學和計算機設計於一體的新型交叉學科專業之一。主幹學科包括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本專業產生於70年代,首先在英國的牛津大學,首次實現的是直流電的控制方式,那時候執行元件的驅動電壓是直流的,控制電壓也是直流的,自動化系統的工作方式是很簡單、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於其歷史的久遠而被人們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們想到了用直流電去控制交流執行元件。隨著晶體管、大功率晶體管、場效應管等大功率的電子器件的出現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場的理論上、以現代數學、矩陣代數為理論依據的弱電強電控制系統更使電子技術與自動化達到新的歷史高度。至此,本專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日本、美國、英國及其他國家的大學也紛紛設立了本專業,在這一時期的成果也並不少,諸如完成數控機床,車間廠房自動控制的工作已經是新的課題。電子技術與自動化、計算機的有機結合,賦予電子工程及自動化專業以全新的內涵。無人操縱,系統簡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產品成為新寵。
建國初期(1949—1966)我國許多大學設立了本專業,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路與電子技術實驗、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並為國家培養了許多的這方面人才。他們已成為本行業的專家學者,分布在我國許多省、市,成為骨幹力量。
「文革」期間,由於受政治的影響,全國的高等院校相繼停止招生,本專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先是老師被批鬥,後來學校根本辦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許多老師並沒有停止研究。他們知道電子工程及自動化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這一時期,並沒有放棄對專業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開放以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大學恢復了招生,本專業也發展起來,許多大學設立了本專業,並陸續招生,每年為國家培養大量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包括學士、博士等高級知識分子,特別是目前,各專業擴招,本專業的招生量也在上升。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還沒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對外交往的增加,我們已經逐漸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億次計算機研製成功;納米技術的掌握;模擬技術的應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如何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經過本專業的老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把電子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拓展開來,分為「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電子信息工程」,涵蓋原有「絕緣技術」、「電氣絕緣與電纜」、「電機電器及其控制」、「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應用電子技術」和「光源與照明」等幾個專業方向。設有「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博士學位方向。並以工業產品設計為基礎,應用計算機造型、設計、實現工業產品的結構、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設計和優化。該專業培養適應社會急需的,既有扎實科學技術基礎又有藝術創新能力的高級復合型技術人才。本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外語、計算機應用、產品造型、設計等實際工作能力,實現平面設計、立體設計等產品設計的全面智能化。該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計算機應用、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廣告創意、企業形象策劃等行業的教學、科研、生產、開發和管理工作。囊括了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計算機技術(語言、軟體基礎、硬體基礎、單片機等)、信號與系統、控制理論等課程。高年級還根據社會需要學習柔性的、適應性強、覆蓋面寬的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同時也進行電機與控制實驗、電子工程系統實驗、電力電子實驗等。
一直以來,我國在CIMS,自動控制,機器人產品,專用集成電路等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基於微機環境的集成化CAPP應用框架與開發平台」開發了以工藝知識庫為核心的、以互動式設計模式為基礎的綜合智能化CAPP開發平台與應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葉CAPP、同方CAPP等系列產品。具有支持工藝知識建模和動態知識獲取、各類工藝的設計與信息管理、產品工藝信息共享、支持特徵基創成工藝決策等功能,並提供工藝知識庫管理、工藝卡片格式定義等應用支持工具和二次開發工具。系統開放性好,易於擴充和維護。產品已在全國的企業,特別是CIMS示範工程企業,推廣應用,還研製了自動控制裝置及系列產品,紅外光電式安全保護裝置,大功率、高品質開關電源的開發。機器人產品包括移動龍門式自動噴塗機,電動噴塗機器人,柔性仿形自動噴塗機,往復式噴塗機,自動塗膠機器人,框架式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弧焊機器人的研製。以上這些產品的開發應用還只是電子工程與自動化在生產中的一個側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國外先進技術的沖擊下,從各個方面進行新一輪技術重組。形勢是嚴峻的,同時也充滿機遇。
三、專業院校分布(部分)
西華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西安礦業學院 陝西科技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蘭州理工大學 青海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 燕山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工業大學 沈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大連輕工業學院 遼寧工學院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大學 鹽城工學院 揚州大學 安徽大學 南昌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青島大學 鄭州大學 鄭州輕工業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 三峽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廣西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東北電力學院 上海電力學院 武漢大學 河海大學 沈陽建築大學 桂林電子工業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石家莊鐵道學院 大連交通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中國民用航空學院 華僑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西安石油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天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同濟大學 東南大學 江南大學 浙江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湖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 武漢工業學院 蘭州交通大學 石油大學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天津工業大學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長春工程學院 黑龍江科技學院 大慶石油學院 黑龍江工程學院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浙江工業大學濟南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煙台師范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中原工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廣州大學 湛江海洋大學 西南工業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四川理工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四、專業需求舉例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江歡成設計事務所
簡介
江歡成設計事務所的前身是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五所(國際部),現為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由專家主持、命名的綜合甲級建築設計事務所。江歡成院士曾主持設計上海東方明珠、印尼雅加達電視塔,金茂大廈(設計總監)等國內外標志建築。江歡成設計事務所近年完成上海科學會堂新樓、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展覽中心加固修繕工程等項目,均獲評上海市優秀設計一、二等獎。江歡成設計事務所的公司理念包括求實創新、積極有為,江所將改製成為國內最早的由專家領銜的合夥制綜合甲級建築設計事務所之一,希望吸納建築設計領域各類英才加盟。
招聘崗位:
電氣(強電)工程師
工作性質:
全職
招聘人數:
若干
月薪范圍:
待議
學歷:
本科
工作地點:
北京 杭州 上海 蘇州
職位描述及要求:
男性,要求建築電氣或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有工作經歷(2年以上)優先考慮
升職潛力:
★★★★
北京海淀科技園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
公司的宗旨是貫徹國務院、市政府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戰略部署,按照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在市、區兩級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項目進行土地一級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確立了精幹、高效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組織機構框架。
招聘崗位:
電氣工程師
工作性質:
全職
招聘人數:
3人
月薪范圍:
面議
學歷:
本科
工作地點:
北京
職位描述及要求:
電氣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
升職潛力:
★★★★
上海申美飲料食品有限公司
簡介
上海申美飲料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樂裝瓶部是由上海市上投實業公司、上海市食品開發實業公司、中糧實業發展公司、上海市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可口可樂(亞洲)控股有限公司、可口可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興辦的以灌裝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樂」及其系列產品「雪碧」,「芬達」,「健怡可口可樂」「皇廷」調酒飲料以及國產品牌「雪菲力」系列飲料、「天與地」系列飲料等產品為主的中外合作大型飲料生產經營企業,總投資額為一億三千一百五十萬美元,注冊資本為九千二百五十萬美元。
招聘崗位:
電氣工程師
工作性質:
全職
招聘人數:
1人
月薪范圍:
面議
學歷:
專以上
工作地點:
上海
職位描述及要求:
電氣自動化或相關專業大專以上學歷;扎實的電氣自動化理論知識及實踐能力,能指導下屬員工並解決實際問題;適應快節奏工作;有三資企業工作經歷者優先。
升職潛力:
★★★★
五、職業故事
個人檔案
姓名:張謙 身份:××公司技術部電氣工程師 性別:男 年齡:26
個性自述:比較理性、思維縝密、工作積極
電氣工程師的—天
工作了4年,還是保持著早起的習慣。做技術工作可是個腦力活,趁著早上腦子在最清醒的狀態下,邊
洗漱邊考慮著今天如何完善一個新車型的電氣系統設計草案。
早上9:00,新車型項目組的同事都已經出現在會議室。項目組是由幾個部門的同事組成的。要把新車型順利推向市場,可不是一個部門或一個人能辦到的。這對我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是個大考驗。會議一直持續到11:00多,會議成果非常明顯,根據市場部提供的市場調研信息,我發現我們在系統設計的細節問題上還不夠人化,而客戶意識可是關繫到系統設計成敗的關鍵。會議的成果讓我有了十足的動力投入工作。草草吃完午飯,我就投入到了設計草案的完善工作中。
一直埋頭工作,突然電話鈴響。電話是車間打來的,詢問一個安裝技術問題。多虧了我不斷充實的電氣技術知識和4年的技術工作實踐經驗,當然還少不了還不錯的講解溝通能力,讓我在電話里就說明了安裝技巧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像這樣的電話咨詢和現場咨詢可是我們內部服務內容的重要部分。現在各公司都提倡內部服務意識,我們可得積極地為生產部門、銷售部門提供技術支持。對於一時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還得動用更多的資源,查閱更多的資料才能解決。
抬眼看錶,已經到了參加一個外購件技術協議簽訂的時間。協議簽訂完已經是下午5:00了。趁著下班前的半個小時,以最高效率上網搜索一些同行業最新產品的信息,以便充實報告。其實,搜集行業相關信息是從事技術工作的基本能力,也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工作。只有隨時了解和掌握行業內的新技術,才能在設計過程中運用自如,免得臨時抱佛腳。
為了犒賞自己辛勤工作的一天,和朋友到外面大吃了一頓,以備晚上回家繼續作戰。要說辛苦確實得承認,但是那種投入到設計中的忘我狀態,使我從事這份工作4年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除了這份熱情,在工作中還時常會有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這不,公司里大大小小的技術問題我都有十足的信心去解決,更期望著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設計方案中獲得來自客戶和公司內部的好評。
點擊職業
●職位基本信息
職位名稱:電氣工程師 所在部門:技術部 上級職位:技術經理部
●主要工作內容、職責
電氣系統的設計和完善;對生產車間、銷售、供應、質檢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持,組織電氣安裝和維修,整理和編寫所負責產品的銷售技術資料,對同行業的最新產品信息進行收集並處理,為產品決策提供依據。
●任職要求
知識/經驗:熟練掌握電氣系統原理和設計技術要求、精通0ffice、CAD制圖、了解相關行業知識。
工作能力:有良好的設計能力、制圖能力、溝通技能、管理技能,人際交往能力。
工作態度:以客戶為中心、團隊合作精神、敬業精神、有創新性。

㈥ 從古代到現代,世界科技的中心是怎麼樣變化的

摘要 1.古老的中國曾經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中心

㈦ 留學英國電子電氣工程專業推薦哪些大學

英國留學電子電氣工程專業院校推薦

1、約克大學 MSc Digital Systems Engineering 數字系統工程碩士

時長 1 年,學生可額外選擇 3 個月實習( ARM 、 Oxford Digital 等企業)。該專業經由 IET 工程技術學會認證,學生有機會學習系技術,以跟上行業或研究環境的最新發展,教授這門專業的老師都是些約克世界領先智能系統與納米科學研究小組的學者。

開設的必修課有:集成電路設計與模擬、數字設計、 C 編程、個人效能與跨學科大師班、 FPGA 嵌入式系統、嵌入式設備系統編程、電子工程、理論研究方法、碩士研究項目等。

考核方式:課程作業、考試等。

入學要求:電子或計算相關專業背景。

2、薩里大學MSc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uroMasters) 電子工程碩士

時長 2 年,包含 1 年行業實習。該專業適合那些對先進、高端技術方面感興趣,並且想要取得進一步提升的學生,旨在培養學生電子工程前沿技術和知識。

第一學期為開設必修課,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如:數字通信、計算機數據與模式識別、 AI 與 AI 編程、天線與傳播、太空航空電子設備、高級信號處理、圖像處理與深度學習等,第二學期開設了必修課:工程專業研究、擴展項目

考核方式:課程作業、考試等。

入學要求:電子或電子工程、數學、計算機、物理或工程相關專業背景。

3、利物浦大學MSc Microelectronic Systems with a Year in Instry 微電子系統碩士

時長 2 年,包括 30 周行業實習。該專業旨在培養學生在電信及無線系統關鍵方面的先進知識和技能,每年課程內容都會有所更新,緊跟行業趨勢。

開設的必修課有:集成電路、概念與設計、數字系統設計、高級嵌入式系統、研究技能與項目管理、軟體工程與編程、微處理器系統、行業項目等

考核方式:課程作業為主。

入學要求:數學、工程、物理等相關專業背景。

留學院校應從地理位置、學校排名、聲譽、學費和教育資源幾個方面考慮一下,對自己目前的情況評估下院校。

㈧ 請問一下電力設計這個行業前景怎麼樣

中國的電力行業未來發展如何?或許是個大話題。我先以英國的電力行業作為樣板來分析吧,畢竟英國的電氣化和工業化走在了我們的前面。

英國電力行業的回顧

英國電力行業大概自上個世紀50年代(二戰以後)開始擴張,到70年代初接近飽和。

英國電力行業鼎盛時期是在60年代,今天的英國電網基本上是那個時代完成的。在這個最鼎盛的60年代裡,英國的變壓器設計師匠心獨運,設計出了適合自己國家系統的新式變壓器—整合系統變壓器 (integrated system transformer),並根據此制定了一套變壓器行業規范。於此同時,各個電器生產商(EE, AEI, GEC, FERRANTI等)開始產業擴張和兼並。其中,英國通用電器公司(GEC)在60年代中後期兼並了英國電器公司(EE)和聯合電器工業(AEI)。

可是,好景不長。到了七十年代,隨著英國國內(這里指不列顛和北愛爾蘭)電氣化的逐漸完善,英國國內市場也日趨飽和,各個電器生產商為了生存只好投入到海外業務,主要是前殖民地國家的電氣業務(那些國家剛剛獨立需要建設)。於是,英國通用電器公司(GEC)和曾經生產出世界第一台商用電腦的電器巨頭FERRANTI在海外業務中又度過了大概10多年的美好時光。

這個狀態直到1980年代中期,伴隨著部分電器生產商又一次遇到了層出不窮的財政困難,又一輪產業整合開始了。Dundee的BONAR LONG生產廠先賣給了挪威的一家公司,然後輾轉在80年代末期又被新成立的ABB收購,至於,FERRANTI和GEC分別掙扎到了1993和1999年破產。百年老店FERRANTI的部分業務被公司轉讓,英國通用電器GEC被法資企業ALSTOM收購。縱觀八九十年代,英國優良的電器製造企業基本上被外國收購。與此同時,電力企業也由國營的中央發電董事會CEGB被拆分成了一個大的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幾個配電公司,以及若干個發電企業和售電公司。英國電力行業實現了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的分離。

20世紀英國電力行業的歷史告訴了我們,當一個國家在電氣化的時(1950-1970),它的電器製造商會擴張產業。一旦電氣化完成(1970年代),電器製造商為了消耗過剩產能會選擇對外產能輸出。當產能輸出乏力,企業生存就遇到了重重財政問題,這些財政問題最終會導致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英國電氣產業的調整。這輪產業調整的當然是由撒切爾夫人為代表的英國保守黨政府帶頭的。在這段時期里,往往會有層出不窮的減薪、裁員。據說,英國大學電氣學院的一些老師就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產業調整期間從工業界轉行入職的,他們的學術造詣使得他們熬過了八九十年代英國電力行業的蕭條,並且迎來了新世紀里英國留學生的黃金時代。相比之下,那些住在經濟適用房(council house)的英國失業工人(包括電力工人)以及他們的後代就不是那麼幸運了。

英國人慶祝撒切爾夫人的死亡(圖片來自網路)

2016/04/02

中國電力行業的思考

中國目前電力行業已經實現了發電與其他三項輸電、配電和售電的分離。未來電改是否朝著英國的方向走,實現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的完全分離,拭目以待。但是,可以預料的是,當一個國家逐漸完成電氣化的同時,這個電力行業應該會面臨產能過剩等問題。以下是本人對這一幕出現時候的預測:

1. 電器設備生產廠和電建集團

這兩種企業應該是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最先受到沖擊的企業。受沖擊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訂單減少,從而導致年終獎降低等。為了擺脫困境,各個企業可能會對海外進行產能輸出,就像英國上個世紀那幾個電器巨頭那樣。只不過,中國不同於英國,沒有一個類似於英聯邦的政治經濟體系帶來的穩定的海外市場。因此,海外產能輸出的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就算中國有幾個友邦,那幾個小國能否大范圍的吸收這個超級大國電力的產能也得畫上一個問號。更何況惡鄰居相伴(參考中國在緬甸的水電投資以及中泰高鐵項目)。所以說,未來若干年,隨著國內電力行業的飽和,各個電器設備生產廠和電建集團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應該會加劇。在競爭中,掌握國際領先或壟斷技術的企業才能順利佔領國內外市場。

2. 發電集團

其次受到沖擊應該是發電集團,受沖擊的體現是年發電量減少,從而導致電力企業運營虧本。在這一背景下,各大發電企業可能會競爭上網(向國網調度爭取發電份額)。同時,各個企業(如果有能力的話)也許會用金融或行政手段(對內的)來壓低原材料價格,從而壓低發電成本(我感覺國內的發電企業目前沒有這個能力去做空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部分因為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不在中國)。如果競爭上網和降低成本還是虧損,剩下的路只有降薪裁員(這一幕在英國的八九十年代發生過)。

3. 國網公司

要知道電力行業作為能源行業,其蕭條往往伴隨著鋼鐵、石化等耗能企業的蕭條。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的企業面臨蕭條,財政赤字增加。改革,可能會盯上國網這塊蛋糕了。至於怎麼改,會不會走英國模式(全部民營化,以及發電、輸電、配電和售電四大板塊完全拆分),筆者認為作為把持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行業,在那條路上即使走也不會太遠。也就是說,未來不太可能完全像英國完全民營化,很能部分民營化,即「抓大放小」,把部分虧損子企業(某級單位)售給民資企業或地方政府。然後民資企業或地方政府成立公司,再改組裁員或者返聘(種種辦法吧)。至於哪個單位會被拋棄,國網內部(尤其是財務部門)應該最了解吧。但是,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如果一個地方設備(姑且認為是電能樞紐變壓器吧)通過負荷的經濟價值低於維護這個設備的成本之時,這塊電網就很可能是國網公司的負資產。例如,某變電站年流過負荷只值1000萬,但是人員和設備維護成本高達1200萬,這個變電站運營對網局來說就不經濟了。於是,網局會不會把這個變電站賣給地方政府或其他民資呢?事實上,在計算資產價值時,資產重要性和出售成本(包括經濟和政治成本)也是考慮因素,具體起來就太復雜了!

說了這么多,有人擔心目前國內電力行業產能過剩,目前會不會出現筆者說的以上幾種情況? 答案是「不會」。因為就目前來看,電力產能過剩似乎是暫時的,等這幾年經濟寒冬熬過去,電力行業應該還會有若干年光景。至於若干年後,等人口深度老齡化和經濟停滯出現,我們這代電力行業工作者應該會面臨上個世紀末英國所遇到問題吧。在此,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㈨ 二戰後英國建立了什麼新機制

一戰後,英國在總體實力上已經讓位於美國。二戰後,英國已經淪為二流國家。從表面看,似乎是戰爭讓英國從頂峰跌落下來,其實英國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就已經隱含著嚴重的問題,1870年以後英國就在經濟發展上顯露出疲態。盡管絕對實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國和德國超過,但對於英國這樣的國家,如果不能保持領先的發展速度,絕對的落後是遲早的事情。因此,分析這一時期英國相對衰落的原因,對我們理解為何英國從強國地位上滑落至為重要。

第一,英國喪失了工業科技的優勢。英國雖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行者和絕對領導者,但據1851年的英國人口調查,農業依然是英國最大的行業,手工業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額。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許多學者稱為古典工業革命。有的西方學者甚至認為英國在1870年前或許一直在快速地工業化,但它仍然是一種農業經濟。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從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所能比擬的,對於一個國家更為關鍵。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但技術發明和創造的主要國家已不是英國,而是後起的德國和美國。即便是英國發明的先進技術,也因工業界的保守思想而沒有發生積極作用。可以說,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經濟制度的創新機制,它們並沒有跟在英國後面亦步亦趨,而是接受了現代化的思想精髓,採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導權,不僅依靠著煤和鐵,也與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研究發明息息相關。同樣,德國和美國的發展也與國家對教育和科技的重視緊密相連。

第二,沒有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英國經濟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為支柱產業,英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是保持英國經濟優勢的關鍵因素。但到1870年以後這些產業的設備都已陳舊落後,英國沒有及時對技術設備進行更新換代。雖然由於世界市場的擴展,英國仍能保持經濟的低速發展,但其所佔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了。當然對於像英國這樣已經形成工業化規模的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更加困難。但當時的情況是,哪個國家在新興工業部門占據優勢,它就可以開拓新興市場並獲得高額利潤。由於慣性力量,造成英國在新興產業的研發方面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因此英國新興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低,其產值到1903年只佔工業總產值的6.5%。

第三,英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高。1865年~1914年的英國投資中,英國本土投資只佔30%,其他70%的資金投在國外,其中美洲佔37%,已經超過在本土的投資。到一戰前,英國幾乎佔全世界總投資額的一半,位居第二的美國只佔19%。資本的輸出使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也獲利甚豐。但是,資金不斷地從國內轉向國外,長此以往,便制約了國內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造成英國經濟的對外依附性,並且形成了國內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依賴性的經濟是十分脆弱的,英國經濟必須圍繞著國際經濟運轉,必須確保無形貿易的收入,必須確保金本位制、自由貿易政策和平衡財政等經濟手段的有效運行。一旦這些條件改變,經濟的依賴性必然成為一種制約經濟發展的力量。這在後來發生的兩次大戰中得到了印證。正如保羅·肯尼迪指出的,英國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是一種戰略弱點。

第四,教育落後給英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同時期的德國在這一方面遠遠走在了英國的前面。例如在政府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方面,從1809年開始,財政拮據的普魯士政府就每年撥款15萬塔勒作為興辦柏林大學的經費。1838年,普魯士政府用於教育的支出達300萬塔勒,相當於同年英國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國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 9% ,同年英、法只佔0 9%、1 3%。1913年德國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16 8% ,占國民收入的2 4% ,僅次於居首位的國防支出。1763年弗里德里希頒布《普魯士鄉村學校法》,明文規定5~12 歲兒童必須入校學習;1765年頒布《西里西亞羅馬正教學校法》對培訓教師作了具體規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頒布《公民法》,使學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過了國家對學校監督法等等,這一系列法律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在19世紀初,德意志的許多邦就已實行了強迫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統一的德國已經實現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從1851年到1900年50年中,德國在基礎科學與技術科學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共計202項,遠遠超出英、法兩國之和,20世紀初的20年中,德國就有20人獲諾貝爾獎,無疑,德國已取代英國成為當時世界科學技術的中心。大量新技術、新設備的迅速採用,促使德國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其工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英、法。尤其是1890年~1900年間,工業生產平均增長率為61%,達到一戰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國的工人及家屬已達35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7%。1895年~1913年,重工業部門工人的比重由35 1 %提高到54 5 %。德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五,企業家精神喪失了。這是因為在英國社會,對貴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幾乎根深蒂固,第一代企業家創業後,往往想把子孫培養成貴族,結果幾代人之後,創業的激情就盪然無存了。實際上,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往往在處於優勢地位後,多少都會產生一種惰性,只是這點在英國反映得更加明顯。英國存在著輕視工商業,追求寧靜、安逸,貪圖享受,反對變革的貴族文化傳統。這種追求田園生活的紳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使得英國人發達之後,就會以貴族形象來重新塑造自己。法國人把英國工業家工作時間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長當做笑柄;美國人指望英國人的守舊而從中漁利;德國人說:「假如我們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們將會置英國於死地。」

英國作為一個小國卻能成為世界最強國,關鍵在於它在上升過程中不斷抓住創新的機會,創造出新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新的生產方式。所以,如果將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後下去的原因總結一下:歸根結底,是英國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阻礙了英國工業的不斷創新,在處於領先地位之後,英國所做的只是對舊體制和舊技術修修補補,從而使英國在面對世界性競爭時處於被動局面。換句話說,當一個國家喪失創新能力的時候,它就要衰落下去了。

㈩ 電力系統發展史

電力系統發展簡況:

在電能應用的初期,電力通常是經過小容量發電機單獨向燈塔、輪船、車間等供電。這已經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種簡單的住戶式供電系統。直到白熾燈發明後,才出現了中心電站式供電系統,如1882年T.A.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紐約主持建造的珍珠街電站。

它裝有6台發電機(總容量約670千瓦),用110伏電壓供1300盞電燈照明。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供電系統研製成功,並很快取代了直流輸電,成為電力系統大發展的里程碑。

20世紀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擴大電力系統的規模可以在能源開發、工業布局、負荷調整、系統安全與經濟運行等方面帶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於是,電力系統的規模迅速增長。

世界上覆蓋面積最大的電力系統是前蘇聯的統一電力系統。它東西橫越7000千米,南北縱貫3000千米,覆蓋了約10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電力系統從5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到1991年底,電力系統裝機容量為1460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6750億千瓦時,均居世界第四位。

輸電線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為網路骨幹,形成4個裝機容量超過1500萬千瓦的大區電力系統和9個超過百萬千瓦的省電力系統,大區之間的聯網工作也已開始。此外,1989年,台灣建立了裝機容量為1659萬千瓦的電力系統。

熱點內容
泰達usdt人員架構 發布:2024-10-03 18:34:14 瀏覽:960
trx波場幣20投資放大31倍 發布:2024-10-03 18:17:03 瀏覽:152
trx4巡航設置 發布:2024-10-03 18:10:11 瀏覽:236
2020年10月份跑路幣圈 發布:2024-10-03 17:54:05 瀏覽:379
eec挖礦無法登錄 發布:2024-10-03 17:51:36 瀏覽:677
比特幣礦池江卓爾 發布:2024-10-03 17:27:10 瀏覽:903
軸的扭矩力怎麼算 發布:2024-10-03 17:05:36 瀏覽:883
礦機除了挖比特幣還能挖什麼 發布:2024-10-03 17:04:55 瀏覽:389
2020年10月區塊鏈主動配電大會 發布:2024-10-03 16:51:48 瀏覽:135
溫州區塊鏈協會 發布:2024-10-03 16:51:22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