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sushi去中心化交易所app下載

sushi去中心化交易所app下載

發布時間: 2022-06-01 07:40:21

『壹』 關於蘇軾的詞。。。。

蘇軾對詞的貢獻很突出。蘇軾出現前,詞的內容受傳統念束縛,局限於旖旎溫柔的艷情膩語的范圍之內;蘇軾則弔古傷今、述電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談論哲理等題材都進入了詞中,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與意境,為宋詞的民展打開了新的局面。在風格上,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

《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蘇軾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蘇軾也有一些抒寫「逸懷浩氣」,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詞,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還有不少風格婉約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表現了蘇軾以豪放為主、風格多樣的特點。

蘇軾的詞是宋詞發展的一座里程碑,「詞為艷科」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種牢固的傳統,蘇軾成功地轉為了這種風氣。他沖破了晚唐五代以來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舊框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懷古、感舊、記游、說理等向來詩人所慣用的題材,他都可以用詞來表達,這就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這便是蘇軾對宋詞的最大貢獻。而這種新的詞風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對同時代的和後世的作家形成深遠的影響。以蘇軾為中心的元佑詞林,代表著北宋詞壇的鼎盛氣象,一時名家輩出,如秦觀、黃庭堅、陳師道、王安石、謝逸等,都寫出了很多優秀的詞作品。

蘇軾改變了晚唐五代詞家婉約的作風,成為後來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在詞的語言上,蘇軾也做了演進,一改花間詞人鏤金錯採的作風,多方面吸融陶潛、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然也運用當時的口語,給人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

因此,蘇軾詞在宋詞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是開了一派詞風,而且是將詞從狹小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它所表達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詞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是令宋詞成為一代代表性文體的關鍵性人物。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詞在詞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為詞的的開拓了新天地。蘇軾以其奔放的才情,將詞筆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懷古記游、寫景詠物、親情友誼、田園風光以及參禪說理等等,突破詞「艷科的」定見,把詞的社會功用提到與詩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現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與精神面貌。蘇軾有意突破「詩庄詞媚」的界限,以自由揮灑的文筆,定了大量風格豪放之作,開一代新詞風。他以詩境、詩語入詞,形成了蘇詞「以詩為詞」的特點,同時也改變了詞完全從司於音樂的地位,使詞向獨立的抒情詩體方向發展。豪放是蘇詞的主體風格,而在豪放中時有曠達情懷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念媽嬌 赤壁懷古》。抒發追求理想、熱愛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調歌頭 懷子由》。愛情詞與詠物詞的風格則以婉約見長。如《江城子?掉亡》、《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貳』 蘇軾被貶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哪些影響

貶謫對蘇軾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縱觀蘇軾一生,宦海沉浮,變幻莫測,但他卻能處之泰然,胸懷坦盪,在逆境中更能閃現璀璨的光芒,實為難得。而他超然、坦盪人格的形成,內容豐富、頗具特色詩歌的大量創作,可以說與他遭受貶謫,身心得到歷練密切相關。故研究貶謫對蘇軾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蘇軾獨特的人格魅力、人生領悟及其詩歌創作。

一、貶謫對蘇軾性情愛好的影響

蘇軾少時即「奮厲有當世志」,仰慕東漢剛直的名士范滂,21歲便高中進士,踏上仕途,對北宋王朝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一系列內外危機有深刻的認識,提出課百官、安萬民、厚貨材、訓兵革的改革措施。他從不「隨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見解來決定自己的言語行動。出仕之初,正值王安時變法,蘇軾從當時的實際情況考慮,不同意王安石的一些措施,因而被放外任。後來,朝廷御史台有人居心不良,羅織罪名,誣陷他以詩訕謗朝廷,被捕入獄,是為「烏台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哲宗即位,高太後臨政,蘇軾因屬「舊黨」而被召回朝廷,官至中書舍人,但因其在貶謫期問了解到新法的許多好處,不同意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的主張,於是又被外放,歷任定州、杭州、揚州等地知州。高太後死後,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再次遭到迫害,先貶惠州,繼而被貶瓊州(今海南島)。可以說,在「烏台詩案」前,蘇軾基本上是比較單純的儒家人格和書生人格,這一時期他思治天下,探詢人生,雖然萌動著新的因素,但並未有所突破。而蘇軾那種隨遇而安、通脫坦盪的性情心態是在貶謫期問因生活困苦、處世艱難、身心得到歷練後才最終形成的。

在貶黃州、惠州、瓊州期間,生活尤其艱難,但也正是在這種艱難環境中才使得蘇軾性情變得更加通脫和坦盪。初到黃州,蘇軾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他兩次說自己「窮到骨」,在給友人的信件中也多次說到自己右目病篤,卧病半年,並「杜門齋僧,百想灰滅。」特別是被貶嶺南時生活尤其窘迫。在惠州條件委實艱苦,除了從朝廷一直延伸到地方無所不在的壓力(屢次搬進又遷出合江樓)外,年老多病、物質生活的睏乏、嶺南地區相對落後的人文環境以及流行的瘴癘等等,都在威脅他的生存。他的《和陶貧士》雲其生活窘迫:「豈知江海上,落英亦可餐。典衣作重陽,徂歲慘將寒。無衣粟我膚,無酒我顏。貧居真可嘆,二事長相關。」詩人垂老貶謫,流落江海,衣食困窘,飢餐落英。又有《和陶歲暮作和張常侍》雲其欲以米釀酒,米亦竭,以無酒為嘆。可見其生活相當窘困,溫飽已成問題。特別是貶到海南時,生活條件更加惡劣,東坡給友人的信中說到:「此間食無肉,病無葯,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大率皆無耳。」其惡劣程度可見一斑。除此外還年老多病,在儋州作《縱筆》有「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收稿日期:2009—07—08作者簡介:王曉暖(1971一),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學院生態文化研究中心,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第5期王曉暖:貶謫對蘇軾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北船不到來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脂吾。」這些都充分表現出蘇軾在貶謫期間生活貧病交迫的處境。

面對困境,東坡並未因此而消沉,他給人印象最深刻之處莫過於他的善處逆境。如到黃州後,他寄居定惠院,至全家遷居至臨皋亭時,大有生活飢寒之憂,只好痛自節儉。後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得一塊數十畝的荒地,他便親自耕種,植了些粳稻棗粟之類,以此來稍濟困窘。這塊地便是「東坡」。這時候自稱「東坡居士」的蘇軾已過上「躬耕」的生活了,對於如何開荒種植已有些經驗和合理安排,他時常和老農交流。然而,蘇軾又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縱觀《東坡八首》,其基本情調是一種恬淡的愉悅,沒有感傷,沒有抱怨,更沒有哀愁,倒是從勞動中獲得了一些過去不懂的知識和前所未有的感受,不矯情,而是發自內心,所以才那樣純朴和清新。在久旱逢雨或農忙來臨時,他總是帶著一種欣喜的心情來描述:「昨夜南山雲,雨到一犁外。泫然尋故瀆,知我理荒薈。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細膩與爽朗和諧地融為一體。這些清新而充實的詩句,既沒有陶潛詩「悠然見南山」的道家氣,也沒有王維詩「空山不見人」的禪家味,而是既執著於現實又超越現實,蘇軾不但對現實孜孜以求,對生命深情熱愛,又能擺脫世俗的偏見,從現實生活中去感悟生命本體的存在。在蘇軾看來,這種勞動既不同於一般道家的歸隱田園式,也不同於儒家落魄潦倒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局促人生,而是一種安時初順、任其自然的人生經歷,脫離世俗功利和肉體痛苦的生命活動,因此初步具有了形上本體的意義,為他在嶺南時期審美的人生境界開辟了途徑。

除了自己借地親自躬耕以解決物質生活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身體健康、精神樂觀,而其方法就是修身養氣、參悟佛理。到黃州的當年,他就給人寫信說,借了天慶觀的道堂三間,准備冬至後入室,閉關修煉四十九日。(《答秦太虛七首》之四)同時又說「閑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道日。」當時佛教界最為興盛的為禪宗,蘇軾在禪門被歸為臨濟宗黃龍派的弟子,其實他與雲門宗甚至禪宗以外的僧人也頗有交往。雖他接觸佛、道不始於貶謫時期,但貶謫生活確實加深了他在這方面的修養,對他的心理調適很有幫助。創作了許多用佛禪語入詩的詩,講述佛禪道理。如「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及「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里的「風輪」、「水天」皆為《楞嚴經》里的詞。還與長老、道士交好,從《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和郭功甫韻送芝道人游隱靜》等詩篇中可看出他與長老、道士時常往訪,共同悟道。特別是在惠州、海南時,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對佛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佛教關於生命空虛的學說來自脫於痛苦,保持理智的清醒,而使人生富有詩意;又以道教的長生久視之術來佐助養生,並返視生命的本源,自覺守護高貴、純潔的人格。這就很好理解他為什麼那麼追企陶淵明的人生和詩歌境界了。他創作了大量的和陶詩,共100多首,原希望盡和其詩乃已耳,用黃庭堅話來說就是「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如《和陶貧士》、《和陶還舊居》、《和陶九日閑居》、《和陶歸園田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止酒》、《和陶勸農六首》等等。總的看來,蘇軾處於逆境中生活窘迫等與淵明有許多相似之處,其和陶之作,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陶淵明人生和詩歌境界的嚮往,在和陶詩中也得到了許多安慰,使自己在逆境中能更好地保持高貴、純潔的人格。

貶謫期間,生活閑適,心中抱負無法實現,只好飲酒自娛。蘇軾對酒的熱愛與陶潛、阮籍有相似之處。從他的詩篇中經常看到他常使自己沉浸在醉意中:「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還常常獨自飲酒:「酒醒夢覺起繞樹,妙意有在終無言。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尊。」詩人雖灑脫,但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孤獨和寂寥:「起舞三人漫相屬,停杯一問終無言。」他還自己釀酒,在黃州學會釀蜜酒後他寫道:「撥雪披雲得乳泓,蜜蜂又欲醉先生。稻垂麥仰陰陽足,器沽泉新表裡清。曉日著顏紅有暈,春風人髓散無聲。人間真一東坡老,與作青州從事名。」由於蘇軾飲酒過多,病情加重,蘇轍勸他止酒,故有「從今東坡室,不立杜康祀。」不久他又喝起來了,並且自釀「天冬門」酒,漉酒的時候競一邊漉一邊品嘗,結果大醉一場。總的看來,酒是蘇軾不可或缺的伴侶。

總之,正因艱苦的貶謫生活使得蘇軾的性情漸趨通脫曠達,「幽懷」破散,不再汲汲於世俗功利和恪守傳統的價值標准。他融匯了儒、道、佛三家,創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吸取了儒家的執著於現實的一面,揚棄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吸取了道家通脫曠達、追求心靈自由的一面,揚棄了其懶散無為的一面;吸收了佛教的感悟人生、追求心靈超脫的一面,揚棄了否定人生的一面。於是,蘇軾就這樣一步步地從現實人生走向審美人生,把現實人生的苦·98·凱里學院學報第27卷難化解於無形,不走向矯情的寂滅,而是對苦難人生領之如怡,最終走向生命的完成。

二、貶謫對蘇軾詩歌表現內容、創作手法的影響

首先,貶謫給了蘇軾游歷山河、名勝古跡及其了解、融入各地風俗民情的機會,使他在感慨身世沉浮、山河秀美的同時,留下了許多題材豐富、體裁多樣的詩篇。

在去貶所的途中,他一邊游歷一邊留下抒懷之作。如初次貶謫到黃州的途中暮宿淮南村時有《過淮》篇,抒發了「黃州在何許,想像雲夢澤。吾生如寄耳,初不擇所適」的感慨,對於未來不可預測的茫然感油然而生。在游凈居寺時,競有「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的想法,過春風嶺時見梅花,在描寫「的喋梅花草棘間」後,便抒發「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的感慨,以幽獨的梅花來自況。後在貶惠州、海南等地時,其途經之作就更為豐富了。過慈湖夾有「卧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且並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峻岩」的感覺,這與作者當時累遭貶謫,歷經艱險相符合。經湖口時有《壺中九華詩》雲:「清溪電轉失雲峰,夢里猶驚翠掃空。」見異石而思故鄉,自念孤絕,反說「念卧仇池太孤絕,百金歸買碧玲瓏」。足見其超脫之處,但蘇軾在旅途中心情基調仍是比較憂郁的,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使他無法完全超越出來。如過南康時看到長湖「蕭條萬象疏」,發出了「許國心猶在,康時術已虛。岷峨家萬里,投老得歸無」的感慨,年迫桑榆,卻無匡時之術,退歸故里的想法油然而生。這種通過外界事物來抒發感慨之作在這段游歷問屢屢可見,但是憂郁的感嘆,及感慨身世飄零終是無用也是無奈的,雖有像「惶恐灘」那樣險惡的環境,但終將振作,使自己有更好的心態來面對險境。在過大庾嶺時有「一念失垢後,身心洞清凈。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以此來激勵自己。總的看來,在去貶所的途中,蘇軾游歷山河、古跡,更加看清現實、倍感身世飄零,最終以詩人的獨特表現手法使之付諸筆端。

到達貶所後,向他展開的是一幅全新的生活畫面,以罪臣的身份到達貶所,是要一直當百姓下去還是有所展機,不得而知。蘇軾是以頗為復雜的心情去面對的,但對生活的熱愛也使得他很快就可以融入到新生活中去,使內心漸趨平靜,用超然的態度去面對,創作了許多表現當地物產、風貌的詩篇。初到黃州時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開始喜歡當地的物產、生活。到惠州時感覺更為親切:「彷彿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一路行來,途中不斷有人向他介紹惠州的風土人情之美,到達惠州又有官民的歡迎,使他覺得放佛找到了歸宿。嶺南有豐富的物產,蘇軾在此品嘗了因博得貴妃一笑而聞名的荔枝。「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吃荔枝也吃出另一番興致,荔枝在其筆下是多麼的美麗而高潔,其「厚味」和「高格」正是蘇軾的人格像喻,遠離朝廷、沒有風霜打擊的南方,才是蘇軾真正的歸宿之地。在生活閑暇之餘,自然時常到周圍閑步,觀賞周圍的景色。如《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有「參差玉宇飛木末,繚繞香煙來月下。江雲有態清白媚,竹露無聲浩如瀉。已驚弱柳萬絲垂,尚有殘梅一枝亞」。春意濃濃,詩人雖擔心歡意年年謝,想「閉門謝客對妻子」,但也不得不被這濃濃的春意所吸引。特別是描寫雨後四望亭的情景雲:「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拄杖閑挑菜,鞦韆不見人。殷勤木芍葯,獨自殿餘村。」將春末夏初、雨後天晴的景象描寫得真切如繪,頗具韻昧。



(具體請下載)

『叄』 蘇東坡在杭州的故事

蘇軾治西湖:

蘇東坡杭州清淤留下「天堂美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東坡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赴杭州擔任通判。這是他一生中所到的第一個西湖。在杭州通判任上,蘇東坡寫下了描寫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東坡在杭州的三年時間里,公事之餘,游遍各處名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就是在此時寫就。從中可見,西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三年任期一到,蘇東坡必須離開杭州;而一地不得再度為官的規矩,留給蘇東坡的,可能只有對西湖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遺憾吧。

然而,蘇東坡是幸運的,西湖也是幸運的。陰差陽錯,在闊別16年之後,蘇東坡於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知州。這對蘇東坡來說,是一件幸事;而對杭州來說,更是一件幸事。當蘇東坡再度來到杭州時,發現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於疏於治理,已是荒草叢生、湖水乾涸、到處淤泥,水光瀲灧早已無處尋找,山色空濛也非復往昔。

面對西湖的一片衰敗景象,蘇東坡沒了閑情逸致。他下決心疏浚西湖,恢復往日的秀麗風光。於是,毅然上書朝廷,請求開浚西湖。然而,真要組織人力疏浚西湖,又面臨許多難題。首先,治理西湖需要大筆資金,錢從何而來?朝廷雖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請求,但只給了100張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憑證)作為經費。蘇東坡利用這100張度牒,賣了一萬七千貫錢,加上救荒的餘款一萬貫錢,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經費問題解決了,另一個更大的難題又來了: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如何處理呢?別看蘇東坡是一介書生,真干起事來,卻是實幹家。他通過對西湖及周邊環境的細致考察,巧妙地變廢為寶——從湖底運出的一部分淤泥,用作農田基肥,讓原來的沼澤地變成肥沃的農田。

然後利用這些地,募集社會閑散人員和外地農民前來耕作,不僅使得那些平日里偷雞摸狗的遊民,變成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一部分收獲用來繳納賦稅,又可以作為治湖的費用。另一部分淤泥,則堆積建造了一條溝通西湖南北的長堤,並在堤上造了六座橋,種下各色花草樹木。

春暖花開時節,桃紅映日,垂楊拂堤,湖水變成了活水,西湖則增添了美景,行人通行更是獲得便利。這條長堤被杭州人命名為「蘇公堤」;六座橋就是著名的蘇堤六橋,成為西湖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對此,蘇東坡自己也有詩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而對於疏浚西湖,蘇東坡也寫下了《開西湖》詩,記錄了這一工程:偉人謀議不求多,事定紛紜自唯阿。盡放龜魚還綠凈,肯容蕭葦障前坡。一朝美事誰能繼,百尺蒼崖尚可磨。天上列星當亦喜,月明時下浴金波。

西湖治理好了,蘇東坡的任期也到了。他帶著無盡的留戀,依依不捨地離開杭州,告別了心愛的西湖。此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杭州,也無緣再游西湖。但是,杭州人永遠記住了他,西湖也深深刻下了這位大文豪不朽的身影。

(3)sushi去中心化交易所app下載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蘇東坡到西湖次數:

1、熙寧四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赴杭州擔任通判。任上,蘇東坡寫下描寫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2、元四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知州,發現日夜思念的西湖,已是荒草叢生、湖水乾涸、到處淤泥,水光瀲灧早已無處尋找,山色空濛也非復往昔。面對衰敗景象,蘇東坡沒了閑情逸致,下決心疏浚西湖。

3、元六年,蘇軾被外放,擔任潁州知州。潁州城西北也有一西湖,長十里,廣二里,景象極佳,蘇東坡常宴賞於此,留下許多題詠。他曾將潁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嘆「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

『肆』 求:蘇軾的詳細個人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家,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被召還朝。這之後短短一兩年內,蘇軾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至上禮部尚書。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有不能見諒與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分,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的唯一政績便是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沒過多久,王安石再度執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蘇軾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 舉家前往京都

1061 仁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職史館

1065 妻喪

1066 父喪;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返京;任職史館

1071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 謫居黃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蘇軾的三任妻子

蘇軾的結發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輕貌美,知書達禮,16歲嫁給蘇軾。她堪稱蘇軾的得力助手,有「幕後聽言」的故事。蘇軾為人曠達,待人接物相對疏忽,於是王弗便在屏風後靜聽,並將自己的建議告知於蘇軾。王弗與蘇軾生活了十一年之後病逝。蘇軾依父親蘇洵言「於汝母墳塋旁葬之」,並在埋葬王弗的山頭親手種植了三萬株松樹以寄哀思。又過了十年,蘇軾為王弗寫下了被譽為悼亡詞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後第三年嫁給了蘇軾。她比蘇軾小十一歲,自小對蘇軾崇拜有加,生性溫柔,處處依著蘇軾。王閏之伴隨蘇軾走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歷經烏台詩案,黃州貶謫,在蘇軾的宦海浮沉中,與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後,王閏之也先於蘇軾逝世。蘇軾痛斷肝腸,寫祭文道:「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許,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少實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在妻子死後百日,請他的朋友、大畫家李龍眠畫了十張羅漢像,在請和尚給她誦經超度往來生樂土時,將此十張足以傳世的佛像獻給了妻子的亡魂。蘇軾死後,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實現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願望。

蘇軾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雲,原是他的侍妾,比蘇軾小二十六歲。在蘇軾最困頓的時候,王朝雲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雲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但不幸的是,朝雲被扶正後過了十一年,即先於蘇軾病逝。朝雲逝後,蘇軾一直鰥居,再未婚娶。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亡妻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朝雲墓如今已成為海南名勝之地。

蘇東坡的絕命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寫詩的時間是它死前兩個月,看到李公麟為他作的畫像後的即興之作。

蘇軾軼聞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考官梅聖對蘇軾的文章驚為天人,但對上文拿捏不準。在蘇軾拜見他時,梅問及堯和皋陶對話的出處。蘇軾笑答:「想當然耳。」

實際上,上面典故出自《禮記》,發生在周公身上,蘇軾考試時候記到堯上了,但居然蒙過了老師梅聖,可見功力非凡。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3,蘇軾退房

蘇軾晚年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肖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這年七月,他客死於租住的房子之內。(見宋 費袞《梁溪漫志》)

『伍』 《知中·幸會!蘇東坡》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知中·幸會!蘇東坡》(羅威爾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M9L9o7cciQSocsI0nCNkjQ

密碼:z4w6

書名:知中·幸會!蘇東坡

作者:羅威爾主編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頁數:208

內容簡介:《知中·幸會!蘇東坡》特集,是內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7本書,知中目前的另外6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集、《知中·再認識李小龍》特集、《知中·孫子兵法指南書》特集和《知中·民謠啊民謠》特集、《知中·竹林七賢》特集、《知中·一本讀懂!山海經》特集。

在「知中ZHICHINA」這個「有關東方中國的一切,探索中國首選」的平台上,我們希望發掘和重新詮釋中國傳統文化。

《知中·幸會!蘇東坡》特集

完全呈現蘇東坡其人其事:詩人/ 文學家/ 美學家/ 書法家/ 畫家/ 藝術家/ 文藝理論家/ 史學家/ 美食家/ 釀酒家/ 發明家/ 公務員/ 改革派/ 皇帝的老師/ 僧人的朋友/ 新學派的開創者,無法定義的蘇東坡,這么有趣的靈魂,宇宙間還有幾個!

趣味解讀北宋一朝:北宋歷史大背景 / 北宋風俗人情 / 宋代文史哲思潮 / 宋代官制 / 宋人衣冠

即便是在網路時代,紙張仍然是呈現古字畫的最好載體,《知中·幸會!蘇東坡》全書收錄高清字畫如下:

《幸會!蘇東坡》收錄的字畫作品:◎蘇軾《枯木怪石圖》◎蘇軾《瀟湘石竹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維《長江積雪圖》長卷◎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韓干《照白夜》◎韓干《牧馬圖》◎李公麟《維摩演教圖》◎李公麟《醉僧圖卷》◎李公麟《蜀川圖》◎李公麟《十二羅漢圖》◎馬遠《西園雅集圖》◎馬遠《月下把杯圖》◎馬和之《後赤壁賦》◎北宋《大駕鹵簿圖》◎宋《蠶織圖》等等。

《幸會!蘇東坡》收錄的書法作品:◎蘇軾《寒食帖》◎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蘇軾《前赤壁賦》◎蘇軾《歸去來兮辭》◎蘇軾《北游帖》◎蘇軾《一夜帖》◎蘇軾《人來得書帖》◎蘇軾《新歲展慶帖》◎蘇軾《春中帖》◎蘇軾《歸安丘園帖》◎蘇軾《歸院帖》◎蘇軾《東武帖》◎蘇軾《渡海帖》◎蘇軾《次辯才韻詩帖》◎蘇軾《江上帖》等等。

整本特集的內容,包括不限於如下:

蘇軾年表,蘇軾紀念地,少年時代,初入仕途,變法旋渦,烏台詩案,得志於朝,晚年流放,北宋歷史大背景,北宋風俗人情,宋代文史哲思潮,宋代官制,北宋衣冠,詞話東坡生平,東坡書法、尺牘、繪畫,蘇東坡論古,蘇東坡解讀周易,三蘇蜀學,東坡與酒,美食家蘇東坡,東坡佛緣,蘇東坡與三位夫人,蘇東坡與蘇洵,蘇東坡與蘇轍,蘇東坡與王安石,蘇門弟子,蘇東坡與20世紀中國學人,日本的蘇東坡推崇者,蘇東坡與萊辛:中西方詩畫關系之異,蘇東坡作品的跨國之旅。

作者簡介:受訪人/

祝勇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北京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騰訊大家」蘇東坡專欄撰稿人。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駐校藝術家,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

已出版作品五百餘萬字,主要作品有:《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等。《祝勇作品系列》由東方出版社出版12卷。

插畫師/

廖田才(圃生)

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院店。《水墨味》雜志副主編,現生活、工作於北京。2015年8月於荷鋤館舉辦個人「家山」畫展;2016年4月於798第一藝術空間舉辦「望園」個展;2016年6月於798誠齋舉辦「圃生·安夏「展覽。

解詩梵

西安人。美術師、碩士。生活美學專欄作家。

供職於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創作評論部。研修於中國國家畫院王孟奇工作室。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陝西省美協會員、陝西省書協會員、陝西楹聯學會會員。

自幼寫詩畫畫,出版有長篇小說、繪本、詩文繪畫集、楹聯詩詞創作手冊等。以輕松、趣味的文字與畫風,傳播幽默、靜觀的生活態度。

協力機構/

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重鎮,所藏近70萬件冊文物尤以古代中國藝術珍藏著稱。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永久性典藏,主要是繼承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的精華,這批始於10世紀中期帝國統治者的珍藏,如實地反映了帝王們的審美品味和中華文化發展的歷程;另有部分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後來的徵集,以及為南部院區策展規劃所拓展的亞洲藝術文物收藏。蘇軾《寒食帖》《北游帖》《一夜帖》《歸安丘園帖》《渡海帖》《江上帖》現藏於此。

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886 2 2881 2021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故宮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據1925年出版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記載,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宮廷遺留的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書畫、陶瓷、琺琅器、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帝後妃嬪服飾、衣料和傢具等。另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等。蘇軾《人來得書帖》《新歲展慶帖》現藏於此。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010-65131892

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收藏著10萬余件美術作品,藏品中有對20世紀中國傳統繪畫產生過重要影響的畫家的作品,包括齊白石、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徐悲鴻、李可染、蔣兆和、司徒喬、羅工柳、吳作人、吳冠中等人的作品,此外還有許多中國美術家的代表作品及重大美術展覽的獲獎作品。另有大量民間美術作品,如剪紙、年畫、皮影、彩塑、玩具、演具、風箏、木偶、民間繪畫、刺綉等等。中國美術館的藏品包括繪畫、雕塑、民間美術、陶藝等幾十個品類。蘇軾《瀟湘竹石圖》現藏於此。

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1號

010-84012018

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2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295件、二級文物3379件、三級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萬件。其中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以及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軍文物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現藏於此。

吉林省長春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順路1666號

0431-81959581

『陸』 蘇軾政治理念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早年曾有匡扶社稷的宏願,提出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變革方略。但是在王安石變法中,他被認為是反對新法的保守派,後來司馬光等人廢除新法,他又對保守派提出了批評。蘇軾的政治思想和變法態度十分復雜,他的政治主張和為政理念在其散文中多有流露。本文將對蘇軾散文中的政治思想進行梳理與剖析,總結其為政理念、政治理想和治國方略。

關鍵詞:文豪;蘇東坡;政治理念

蘇軾不單是一代繼往開來的文學泰斗,一名詩書畫樂兼通的藝術大師,更是一位廣受人民愛戴的政治家。盡管一生深陷於黨爭漩渦之中鬱郁不得其志始終無法全面踐行其「致君堯舜上」的政治抱負蘇軾卻一直堅持著躬行仁政、為民請命的政治理想終生不渝,建立了卓越的政治功勛。其顯赫的政績背後更是蘊藏著豐富而廣博的為政思想,對當下之中國亦有著頗多的啟示意義很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1蘇東坡的民本思想

蘇東坡民本理念運用於他的為官實踐,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第一,把對老百姓是否有利作為改革正確與否的重要標准。蘇軾有兩個觀點值得我們借鑒。一是他的「漸變論」。蘇軾的改革觀和王安石的改革觀在方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主張「漸變」,一個主張「激變」。蘇軾主張「漸變」的理由有很多,他有一句名言:「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而民不驚」(《辨試館職策問子》)。意思就是說,要讓改革在老百姓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推進。他認為國家就像一輛快速賓士的馬車,如果突然來個急轉彎,非翻車不可。第二,把是否對老百姓有利作為衡量決策正確與否的重要尺度。元釜六年,朝廷決定開挖八丈溝,但是蘇東坡經過科學的測量,在淮河水上漲時,水位要高於八丈溝上游蔡河口水位八尺五寸。由此得出結論,新溝若開,大汛時,不僅起不到排水作用,反而遭淮河逆灌,潁州將遭到上下游洪水襲擊。因此,他三次上書朝廷,例舉八丈溝不可開挖的理由,終於說服朝廷不開八丈溝,避免了一件勞民傷財貽害百姓的事情。第三,把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作為為官從政的一項重要職責。蘇東坡從政為官40年,無論是在朝廷和地方做官,還是在流放遭貶,他始終心繫百姓,為民謀利,為民辦事,因而贏得了老百姓的贊揚。在徐州,他找到煤碳,為百姓解決了燃料和煉鐵問題;在諸城(密州),他收養棄嬰,挽救了這些孩子的生命;在惠州,他設計並推廣了秧馬,減輕了農民的勞作之苦。

節選自文豪蘇東坡的政治理念

『柒』 蘇軾的定風波解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由北宋詞人蘇軾於公元1082年創作的。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此詞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頗值得玩味。此詞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風波 蘇軾
原文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不要去聽雨打到林葉的聲音,不妨邊吟詩長嘯,邊慢慢渡行。手拄著竹杖,腳穿著草鞋,走起來比騎馬還要輕快。怕什麼風吹雨打?披著蓑衣,頂著風雨,漫步在崎嶇的人生路途上,這是自己平生經歷慣了的。寒冷的春風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頭夕陽西下,給自己送來一點暖意。回望剛才走過的蕭瑟處(偏向於心理精神上), 所謂的風雨都已經無所畏懼了!
鑒賞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賞析

即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6]
編輯本段
評價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凈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夢,在多個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夢的特徵。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夢之條件——郁悶不爽。
寫此詞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宦海沉浮,經歷坎坷,理想不竟,抱負未果,使作者幾年來一直鬱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夢之真諦——寧靜自由。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非常厭倦,渴望擺脫這種生活,退隱江湖,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憂無患、無欲無求、輕松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
第三,結構具備白日夢之特徵——自然完整。
入夢的引子是「飲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讓作者暈暈乎乎,這是白日夢形成的主要基礎。煙雨的迷濛讓天氣灰暗朦朧,創設了入夢的良好氛圍。
入夢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夢境為「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煙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嘯」「徐行」等動作創設了一個極為美妙的白日夢夢境,活脫脫地勾勒出了一個隱居江湖過著從容淡泊生活的隱士形象,他雖無榮華富貴之享受,但亦無宦海浮沉之憂患,心情得以平靜,心境得以安寧。
夢醒句為「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個激凌,頭腦清醒了,夢結束了,作者又回到現實之中。這「冷」既是實寫酒醒後身體感到冷,也是寫夢醒後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產生的心冷。正在這時,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讓作者感到了些許暖意,也增添了他戰勝逆境的信心。
過渡句為「回首向來蕭瑟處」。雖然「相迎」的斜陽給作者帶了一絲溫暖,但一想到自己飽含蕭瑟風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來蕭瑟處」,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滅了!
夢破後尋夢句為「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陽光又會在多長的風雨之後?與其終日忍受這種提心吊膽之痛,還不如「歸去」,退隱江湖,一切平靜,無悲無喜,「無雨無晴」。
第四,情節顯露白日夢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說「同行皆狼狽」,已證明雨之大,而「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卻又描寫詩人置身雨中,對雨聽而不聞,從容高歌,瀟灑徐行,全然沒感到淋漓之苦的狀態,這怎麼可能是實寫呢?接下來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濘之路,拖泥帶水,怎比得上騎著高頭大馬急行如飛來得輕快?因此這「輕」恐怕不是寫現實行路之輕,而應是無官一身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讓人生疑。序言中已說「雨具先去」,怎會又出現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來應是想像之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若按自然的邏輯也很難解釋得通。雨過天晴,應該是「已無風雨正是晴」,怎會是「也無晴」?所以,這里的「晴」不會單純指天晴。
由此可見,這些都是寫作者心中想像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詞就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歸去」白日夢!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7]
編輯本段
中心思想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朴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8]
編輯本段
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遊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捌』 蘇軾的詩 和代器之 的解釋

和代器之
【宋】蘇軾
雨過郊原一番新,尋芳車馬踏無塵。
普天冷食聞前古,蕭寺清游屬兩人。
不作佺期問新歷,頗同之問感余春。
明年歸藉梨花上,應會群賢及四鄰。

「普天冷食聞前古,蕭寺清游屬兩人。」句中前句指「寒食節」: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節。後句應是回憶蘇軾和代器之兩人同游蕭寺的情景。

「不作佺期問新歷,頗同之問感余春。」句應是用了兩個典故,不過典故沒找到。大意應是:不象沈佺期那樣老問什麼日子,倒是認同宋之問對春天將逝的感傷。

佺期,指沈佺期,生卒年不詳,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人。上元二年進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貪污及諂附張易之,被流放歡州。主要成就是總結了六朝以來聲律方面的創作經驗,完善了律詩形式,使之趨於成熟。
之問,指宋之問(656-712),字延清,汾州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曾先後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長於五律,對唐代律詩形成和發展有貢獻。
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世稱「沈宋」,並為唐律詩之祖。

『玖』 士大夫大都把蘇東坡作為人生境界的最高楷模嗎

一、"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黃州生活

"烏台詩案"給蘇軾的打擊是沉重的。昔日的廊廟之器,一下淪為帶罪之身。被貶黃州的蘇軾,生活上拮據無靠,團練副使僅是個八品小官,俸祿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養家;安全上也無保障,本身屬於管制對象,政敵誹謗依然存在。初到黃州的蘇軾住在黃州城南的定惠院,生活境況如他的《寒食雨二首》中寫的一樣:"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縈縈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飛不起。"春雨縈縈,謫居荒村,破灶空庖,窮愁潦倒,進不能見君王,退不能守祖墳,身陷這窮途末路的絕境,不由不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燼。在這里他寫到了傷久雨、傷貧困到傷貶謫之悲,但蘇軾並不是一個脆弱之人,在這樣的境況下,他開始了躬耕生活,親自參加了艱苦的農業生產勞動。
陶淵明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句,真得驚人,而透出一股"未必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之態。謫居黃州後的蘇軾,因生活窘迫,在友人在友人馬夢德的幫助下,請得東坡荒地,開始過起了開荒種地,自耕自食的農夫生活。他仰慕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栽花種樹於"東坡",安享閑適之樂的情趣,蘇軾曾說:"出處依稀是樂天,敢將衰朽校前賢。"他此時寫的《東坡八首》,表現了其任真的態度,真誠的心願,真實的疾苦和感受,胸襟、志趣、人品,無不坦坦盪盪,堂堂正正。"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柔拓未及成,一麥庶可望。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福餅餌,要須縱牛羊。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東坡八首其四》),此時的他,儼然一位朴實勤勞的農夫,縱觀《東坡八首》,有一種恬淡之情寓於其中,沒有感傷,沒有抱怨,有的是一種從勞動中獲得知識之樂,耕種之樂。"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沒有絲毫的矯情,才顯得如此朴實清新。
詩人最終以"東坡居士"自居,所謂"居士"者,應為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佛教在漢代後在中國廣泛傳播,號"居士"者,都與佛教有關,至少表達了景仰佛祖,願意皈依之情,但對蘇軾來講,也可說標志在這流放的生活中,他意識中的佛教思想急劇增長了,但也不排除此間他儒家思想依然濃重,道家思想影響也頗深。但若他還是死抱著孔子那套鄙視生產勞動、鄙視學稼學圃"小人"的古訓不放,就不可能放下架子,躬耕東坡了。蘇軾是個熱愛生活之人,這樣他才能從艱苦的勞動中體會到快樂,從現實生活中感悟生命的存在,經過今昔物我的自審,他能以曠放超逸的精神來對待現實,若沒有這樣的超越,擺脫世俗的偏見,即使為生計所迫,也不會親自墾荒、建房。他有名的《初到黃州》中寫到:"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厭酒囊。"其實,初到黃州的他居於定惠院,家眷來後無房住,於是便住於城南江邊被廢棄的舊驛站臨皋亭,亭後有荒山竹林,亭靠長江,引發了詩人美妙的聯想,看著詼諧與自嘲的筆調,敘述了面對現實的隨緣自適,在此沒有一種刻意的歸隱之意,而是將這里的一切看作是順其自然的人生經歷,一種曠達之情,這是黃州生活對蘇軾的影響,用這樣曠達的精神來蓄養自尊與自信。

二、"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古愁"-對佛老思想的態度

初到黃州的蘇軾,生活是困窘的,又加貧病交加,內心痛苦矛盾。這一時期的他"歸誠佛僧",住於定惠院一間偏僻干凈的齋房,閉門謝客,自我反省,專心研究佛經,對道家也有一定的探討,以佛禪來洗刷自己的靈魂。矛盾的想法,紛擾的思緒,最終在這里找到了清凈的歸宿。此時他的思想,有人認為是儒佛道的"大雜燴",有人認為是佛老思想佔主導,有人認為是儒家佔主導,但我認為不能這樣簡單的說,蘇軾是廣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種思想,"為我所用",建立自己獨特的曠達的人生觀,此時的他徹悟到了人生的短暫與虛無,但他最終卻是以熱愛生命、盡享人生的樂觀態度面對世人,並其善於解脫憂患的達觀的處世態度傾倒了無數後世文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以儒家為思想支柱的中國士大夫們最熟悉的話,也是他們的人生哲學,士大夫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恩寵,被貶放於天涯海隅,那些治國天下的抱負不得不收拾起來,佛道的出世哲學便自然親近這些不得志的士大夫,所謂:"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而心靈敏感的詩人們,則最易傾倒於禪門,南禪宗的"頓悟"投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坐禪,不念經,不苦行,只不過是一種更精緻高雅的生活方式,山居不如意,可隱於市。歷史上佛老思想也曾是一些困窘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而蘇軾則從佛禪中尋找到了醫治心靈創傷的靈丹妙葯,反省過去,將佛教思想當作了度過厄運的"忘憂草",從中得到一種精神的超越,求得了更為曠達和灑脫的人生態度。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到宋代佛教世俗化的趨勢更為明顯,提倡"儒佛相通,禪教相通",試將儒家思想與佛教教義統一,儒佛道三教合流,是宋代強化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南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易於被百姓們接受,一切生活瑣事,最平凡的行為都是修行,對那些接觸過佛教經典,同時有兼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的中國傳統文人來說,這樣寬容的宗教理念為他們在做官與歸隱的矛盾中的心靈有了一個歸宿。中國的儒、佛、道三教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很好共容,是與禪宗與道教的寬容性分不開的。
蘇軾一生才華橫溢,胸懷大志,但命運多舛,仕途坎坷,遭遇頗似柳宗元,而柳宗元好佛及其儒佛調和理論必然影響到他,蘇軾又性愛自然,不喜凡俗之束縛,又頗與陶淵明相吻合,蘇軾曾有雲:"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江城子》),淵明是他的前生,今生的他如淵明一樣夢中清楚,醉中清醒,可見他對陶淵明的推崇,後來他還寫了一百多首《和陶詩》,所以陶淵明的出世歸隱、遠離塵緣的人生態度也必然影響到了蘇軾。此外,蘇軾自幼對《莊子》也是耳濡目染,他脫岸破崔,不受拘束的自由思想和自由個性又決定了他必然對莊子產生共鳴。莊子達生達觀,鄙視榮華富貴的人生哲學也影響到了蘇軾。在對待三教繁榮態度上,他公開提倡三教合一,是以維護孔孟之道為前提,以孔孟之道為中心,讓佛老為己所用,他發掘了佛老二教中與儒相通的部分,於是他才會一方面積極地在仕途上尋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另一方面,又以具有寬容性的禪宗的很多獨有生活方式、修行方式來調節自己的生活,緩沖生活壓力,從而完成對佛教和對現實人生的雙重追求。
蘇軾早年是受到一定的佛教熏染的,母親、父親、兄弟、親朋好友大都好佛老,他本人也好佛老之書,好交世外之人,好佛老文學,好游寺院宮觀,好佛老之事。他最初接觸到佛老思想是在任鳳翔盜判時期。少年時他所受的是正統儒家教育,他對佛老出世、無為的思想是有所抵制的,作為政治家的他,斷言好佛老必致亡國滅身,他認為佛教徒是為逃避"寒耕暑耘"和勞役才出家的,斥佛教教禮為"荒唐之說"。但在處世態度上,佛家講究"無住"、"不執著",而蘇軾便是以一種輕松、隨意的心態開始了與佛家的交往,在不經意中暗合了"無住"的佛教真諦,與之結下一生的不解之緣。
謫居黃州後,由於政治上接二連三的遭受打擊,加之對人世間世態炎涼的深刻體驗,他有著"我今飄泊等鴻雁,江南江北無常棲"的飄泊之感和"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的飄零之痛。幽獨的生活中,他開始潛心研究佛老思想。他在《與章子厚書》中寫到:"初到,一見太守,自余杜門不出。閑居未免看書,惟佛經以遣之,不復筆硯矣。" 由於蘇軾屢因文字得罪,而今又遭貶謫,"其中但無所雲,而好事者巧以醞釀,使生出無窮也。"為此,他的內心異常苦悶,加之生活的窮困潦倒,於是他走進了僧房,或面壁靜坐,或閱讀佛經。在黃州的四年中,隔兩天就去安國寺焚香默坐,《金剛經》、《華嚴經》、《圓覺經》、《般若心經》、《清靜經》、《六祖壇經》、《傳燈錄》……無所不讀,經過多年宦海沉浮的蘇軾在佛教義理的感化下,已經了悟了萬事本空的道理,對禪理、人生的理解也達到了一種適意自由的大自在境界,加之其本身性格開朗曠達,在經歷了人生大難後心態變得平和,逐漸給人"世路如今已貫,此心到處悠然"(張孝祥)的感覺。
然而,蘇軾從來都不是個真正的佛教徒。黃州時期以前的他"銳於報國,拙於謀身"如今遭貶謫,內心必是痛楚的,現實生活中無由排解,只好求諸佛學,從中吸取精神營養。禪家說"無心",心無所住,蘇軾在歷經坎坷後是深有體會,此時的他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和關注人生,他讀佛經也非為成佛,而只希望從中尋求生活的智慧,這才鑄就了他樂觀開朗曠達的人格。
蘇軾學佛也好,學老莊也好,目的並不在於抽象哲學研究,而在於經世致用,裨補人生,對於佛教是進行另外理性的吸收。他拜讀佛經,既非為了自度也非為度人,他只是借佛教思維方式,對人生和現實進行了分析,他不學佛經而通達佛理,他還在給弟弟的一首詩中寫到:"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古愁",可見也非為出世,不但不想遠離人間是非,而是要分清人間是非,從而糾正人間萬般錯誤,洗盡人間愁苦。他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與子由弟》),這是他對佛教的理解,也是對人生的理解,把"任性逍遙,隨緣放曠"這種任真適性的曠達之境看作人生最高境界。此外,他對學佛中出現的懶散放逸有清醒的認識,如在《答畢仲舉書》中說到:"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以,不為無害。"可見,蘇軾學佛的宗旨,"靜而達,見識通達,心胸開闊放達"是他追求的境界。他告誡世人,要以自我檢索,取精華而棄糟粕。
事實上,蘇軾也並未在佛老思想中找到真正歸宿,他按自己需要吸收佛理,同樣在《答畢仲舉書》中說:"佛書舊亦嘗看,但暗塞不能同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讀佛書洗濯心靈,好比農夫除草,雖然野草除了又長,但總比不除好,佛教禪宗義理對他來說,是一種緩和緊張、消弭分裂、維持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蘇軾的這段比喻與神秀的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有著相通之處,而他也確實在實踐自己洗濯心靈,追求清靜通達的主張。他從未想過"出生死,超三盛,遂作佛",對"世之君子"所謂的"超然玄悟"表示懷疑。他認為"超"好比吃龍肉;"期於靜而達"好比吃豬肉,豬肉聽來確實不如龍肉美味,卻可以一飽口腹,用這樣的譬喻來說明形而上學的談禪論到。固然玄妙卻無補於事,可見,它信佛,是將佛作為覺悟者來崇拜的。而所謂的"三世"轉生、"六道"輪回,不過是"粗淺假說"。蘇軾很贊賞畢仲舉信中所說,讀經、參禪、信佛也不過是為了"處世的安穩無病,粗衣飽飯,不造冤業"而已,達到此目的就"乃為至足"。蘇軾即是按著自己的心理需要來理解佛禪,不搞玄談,他用禪宗觀點支撐苦境,戰勝厄運,靠的是心靈的超越。禪宗講"即心即佛",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以心為萬物之本,而同時,有講"心即無心"、"無住於心",這是對心的消解,蘇軾深得其理,一方面重內心而輕外物,以心靈的高標絕塵來視人間苦難;另一方面,又"無心於外物",保持心境的虛空廊落。因此,素食在黃州時期參禪悟道,並非並非是為了超凡入聖,而是為了擷取精華,追求曠達人格,他終究不是窮究經義的法師,而只是一個從佛書中吸取人生哲理的"東坡"居士。

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作品中佛老思想的體現

經歷了"烏台詩案"謫居黃州的蘇軾,藉助於佛老思想消解憂愁,作為一位自嘆"崎嶇世味嘗應編"(《立秋日禱語,宿靈隱寺,同周、徐二令》)和"人生識字始患憂"(《石蒼舒醉墨堂》)的文人,加之受到儒佛老思想影響,他不免產生出"人生如夢"的浩嘆了。早年的他便寫過"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這樣具有人生空漠感的句子,當時的他已領略到了生存的漂浮不定,生命的終歸寂無;他也感到了些許人生的虛幻,"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雲隨。"(《鳳翔八觀·維摩象,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飲酒時他也作曠達了悟之語:"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薄薄酒二首》其二)
禪宗思想中,人是具有超然之心的,人生態度上也不是為求出世而消極隨緣。而是出世而入世,以超然心態入世,以平常心為道,強調人對世界真實面貌的追求。因此,當蘇軾陷於入世與出世、執著與虛無的矛盾時,佛老思想也就成了他自我解脫的武器。禪是一種人生哲學,當人們在仕途受挫後,心靈飽經憂患後,往往頓悟禪機。"人生如夢"的觀點便會變成"親自"的體驗。
人生的虛幻之感,"人生如夢"的感悟,在蘇軾貶謫黃州後的作品中多能感受到。在詞中,他不斷提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西江月·黃州中秋》)、"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四十七年真一夢,天涯流落淚橫斜。"(《天竺寺》)、"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正月十二,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和前韻》)。《圓覺經》中有語:"火出木燼,灰飛煙滅。"在《赤壁懷古》中,蘇軾借用了佛經中的"灰飛煙滅"來表達了"人生入夢"、"如寄"、"如逆旅"之類的話語,是他吸收了佛、道思想並經過自己理解與思考而產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本人的苦悶:人生在世,極不自由,現實生活種種因政治、禮教、風俗等因素造成的具體情況像一張大網將人束縛,而無形中的"天命"又將人罩牢,無奈之下,只有"人生如夢"的理想才能看破這紅塵世界,才是從精神上抵抗憂患貧窮的麻醉劑,對待富貴榮華的醒酒湯。"人生如夢"的徹悟,來源於他的遭遇與人生體驗,顯然是受到佛加"四大皆空"和道家"人生如寄"思想的影響,而"人生入夢"的觀點,卻使蘇軾擺脫政治理想破滅的惶恐,"夢里栩燃蝴蝶,一身輕。"從而成為實現曠達人格的武器,於是,蘇軾終於從"我欲乘風歸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間"的"入世",珍惜、依戀人生,從而達到"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
一個曠達的人,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坦然處之。晉人張季鷹從"八王之亂"的血雨腥風中抽身遠禍,卻編造了一個超然的借口:因秋風起,思念吳中蒓菜羹,鱸魚膾而棄官南歸,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這個借口。他之所以要選這個借口,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一種風氣,也因為張季鷹平時有追逐這種風氣的言論和行為。他常常宣揚:"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他平時"任性自然,無求當世,時人貴其曠達";陶淵明能"三仕"、"三隱",以"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五柳先生"自居,過著"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生活而自得其樂。蘇軾貶謫黃州,出入於佛老,危難之時仍能努力做到恬然自適,"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黃州,成全了一個曠大灑脫的蘇軾,也造就了蘇軾一生文學的巔峰,大批名作脫穎而出。其中主要代表作是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前後《赤壁賦》等。在這些中作品中塑造了一個"一蓑煙雨任平生"式的獨行之士的瀟灑、飄逸的形象,這個形象毋寧說就是蘇軾自己,是蘇軾在以超塵拔俗的品格和氣節自詡。
《臨江仙·夜歸臨皋》中"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更是展現了一個"無可無不可"坦然面對現實的人的形象:
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狠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詩人夜醉歸家,敲門不應,於別人恐怕會多惱火,可蘇軾卻悠閑地倚杖傾聽江濤水聲。夜深人靜之時,聽江聲,得啟示:"長恨此生非我有",如能"忘卻營營"便可在精神上得到解脫,人世的一切都可以不在乎了。《莊子·知北游》說:"汝身非汝有也。"即是說人的生命、身體為天地自然造就,非人所有,《莊子·庚桑楚》又說:"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蘇軾顯然受到了這樣的啟示,相通了一切,能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人生,靜觀萬物,看到的是"夜闌風靜谷紋平"的美好景色,在陶醉於自然美景時,生出了架小舟任意而行,在江海中度過餘生的念頭。當然,"江海寄餘生"是蘇軾一時之感,他並未架小舟消失於江海,而是倒頭大睡,只鬧得郡守虛驚一場。人生很少一帆風順,所以只有看穿憂患,善於自我解脫,才能於逆境中站起來,曠達自適。
最能表示蘇軾曠達人格的要算是這首《定風波》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所寫,原是生活中極普通的小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雨中漫步,也許算不上什麼,但詩人的意思決非僅在於此,而是表達一種坦然面對人世風雨的鎮定。最為"罪廢"的"逐臣",躬耕東坡,政治上生活上都經歷了不少風險與磨難。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對風雨變化雖敏感,但總體上仍搖之不濁,處驚不變,失意淡然,任天而動,坦然行世。你看,別人在一片穿林打葉的陣雨中,個個狼狽不堪,唯有蘇軾在風雨中,柱著竹杖從容前行,不覺狼狽,只管"吟嘯徐行"。他懂得,風雨並無可怕之處,雨過仍會天晴,果然,不久天就放晴,眼前又見"山頭斜照"在向人們招手,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了。經歷陣風驟雨,得來的常常是輕松平靜,詩人沐浴著雨後的涼爽,回首剛走過的風雨蕭瑟之處,既已雲消霧散,斜陽也收斂了光輝。自然界如此,而人世的風雨又何嘗不是如此?如能將面對風雨不覺的態度移到面對人生憂患之上,泰然處之,處驚不變,則雖履危難而若行平地。這里所寫到的是詩人經歷風雨的真切感受,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經歷的一切政治風雲的內心體驗與反省?待到過了艱難,到達彼岸,同樣會有"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感,無所畏懼,也就"無風雨無晴"了。蘇軾還有一首題為《獨覺》的詩:"倏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末尾兩句與該詞的兩句,幾乎完全相同,足見詩人對這兩句的喜歡之情,因為它映射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的心理折光。這是一種處身於世外的輕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情懷,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盪盪,自能履險如夷。"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念奴嬌·送錢穆父》),逆旅的人生,若能如此曠達坦盪,自然風雨不覺,往深一層看,也不難看到禪家"不住於心"、"任運自在"的影子,無論世事如何風雨變幻,都不改變自己的態度,無論何時何地,惟"適"而已,這是他逆境中的從容。

四、浮雲世事改,孤月此心明-結語
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序言中這樣寫到蘇軾:"總之,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蘇軾)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應該說,蘇軾並不是像林語堂說的那樣輕飄飄地悠然一生。但是,蘇軾的確是一個樂天曠達之人,一生一生雖屢遭政治迫害,成年顛沛流離,輾轉奔波,足跡踏遍了天南海北,一直過著逆旅過客的生活,但他卻能努力地尋求自我解脫,達到了常人難以達到的瀟灑超逸的境界。
黃州時期的蘇軾,經歷了牢獄之災,又經過不斷的自我反省,使他對政治、人生都有了重新的認識。沉思中,對待現實便以一種閑適曠達的心情處之,形成他人生的一個轉折。生活的打擊從未使他真正絕望,他有深重的苦難感,又有輕松的超脫感。他終究是個儒生,他的內心始終是矛盾的,仕與隱,進與退,儒與道,快樂與痛苦永遠並存。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蘇軾一生並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更深刻沉重。"詩文中有"人生如夢"、"古今如夢"、"萬事到頭終是夢"、"卻對酒杯渾似夢"這樣的句子,夢的虛幻感與樂觀進取的精神,曠達超脫的情懷交織在一起,使蘇軾一生既輕松釋然,又悲沉肅穆。
佛家走向內心而否定人生,儒家走向社會而忽視人生,道家走向自然而簡化人生。蘇軾將佛教的走向內心當作探索人生的手段,以禪宗"一念清凈"、"無心於物"的觀念淡化客觀環境的困窘,把道家地走向自然作為豐富人生的契機,而始終將儒家的積極進取的人生的哲學作為自己人生觀的核心,批判改造吸收了佛老齊榮辱,忘得失,達生達觀,不執一時得失,對貧富、貴賤、榮辱漠然視之,對人生所受的打擊泰然處之,消解了生活給他的坎坷與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坎坷的磨礪,以及佛家"無住"、"萬法皆控"思想在他心中生長,他的心態逐漸平和。
黃州時期的蘇軾較之以前,生活與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看破紅塵卻始終難舍紅塵,未脫塵根,才使他在曠達之外還保持了生活的熱情,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面對多年的宦遊漂泊的生活,他有過"此生飄盪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醉落魄·離京口作》)、"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林江仙·送王緘》)的感慨,但後來的他借了一位歌女的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蘇軾有首《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詞原有一小序:"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詞為王鞏侍妾柔奴而作。王定國也是受"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賓州(今廣西),歌女柔奴隨行,三年後,王定國北歸遇蘇軾。蘇軾有感於廣西為嶺南地區,荒涼僻遠,柔奴同行三年卻越來越見年輕,相問之下,竟得"此心安處,即是吾鄉!"這樣富有哲理的答案,蘇軾自是大加贊賞,並加以引用。《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說,就是勸人不要執迷,不懼憂患,苦樂隨緣。蘇軾多次遭貶,且愈貶愈遠,卻依然做到坦然面對,因為他有這種不為窮通所擾,處驚而不變的樂觀精神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所以才會對柔奴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產生共鳴。"此心安處",也便是"無心",不留意於外物,不執著於外境,也便是"無心",只要"此心安處",無論到什麼地方都無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 是蘇軾對自己人生態度的寄寓,同時也成了他今後生活的預言。
"浮雲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韻江海叔二首》)是一些學者心目中蘇軾晚年的形象,也是蘇軾一生的形象,黃州時期佳處遲留的頓悟,使其獨特的曠達人格初步形成,我們看到了一個回歸與清純空靈,像玉一樣光潔溫潤,但不刺眼;像茶一樣香滿人間卻不炫耀;像輕風一樣為人送爽卻不聲張,做到既有換人生,又熱愛生命,既嚴肅執著,又豁達樂觀的無處不超然得東坡居士。

『拾』 蘇軾在宋朝時期是如何演繹最後的倔強的

蘇東坡號稱老頑童,看盡人生卻坦盪達觀,真實的蘇軾又如何?

北宋文豪蘇軾,最為人所知就是心態好,這心態好到,即便年歲漸長也是一副樂呵呵老頑童形象。

無怪乎林語堂老先生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七王安石的救命之舉,本人無法揣測,真救命還是避免爭斗擴大化,只有他自己知曉。

可這場“烏台詩案”卻對蘇軾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

官場是什麼?

是一個不屬於個性者的場所,堅持自我的人,不屑於同流合污的人,如何在主流官場混跡。

可是屈膝折腰,放棄自我,蘇軾又不願!

於是濟世救國之念成了過去,寄情山水以詩言志成了現實,四十多歲壯年的蘇軾,經歷冤案終於大徹大悟,從一個孤傲的人,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進而成了一個豁達的人。

他會去研究豬肉的做法,弄出來“東坡肉”,會去遊山玩水,寫出無數豁達大氣的詩詞,卻不再關心政治。

即便後續黨爭結束,蘇軾依舊未有起復,可他卻不在意了,也許這就是豪放派個性派在仕途的最終結局吧。

今日回看,孤傲個性,毀了蘇東坡的仕途,卻成全了蘇東坡的詩詞,更讓後世記憶中無數次響起那壯秀雋逸的文。

得失間,皆人生,老頑童何憾之有?

熱點內容
幣圈布林線和macd的結合運用技巧 發布:2024-10-02 15:56:43 瀏覽:706
朝鮮區塊鏈 發布:2024-10-02 15:42:26 瀏覽:579
n卡eth超頻 發布:2024-10-02 15:22:11 瀏覽:288
tw真實世界區塊鏈 發布:2024-10-02 15:13:21 瀏覽:403
比特幣怎樣誕生的 發布:2024-10-02 14:48:07 瀏覽:877
幣圈跌破比發行價低 發布:2024-10-02 14:40:43 瀏覽:907
魔獸世界挖礦的翡翠哪裡出 發布:2024-10-02 14:22:07 瀏覽:809
挖礦改路合法嗎 發布:2024-10-02 14:22:04 瀏覽:331
手上有1000個比特幣 發布:2024-10-02 13:16:05 瀏覽:27
一刀區塊鏈游戲視頻 發布:2024-10-02 13:09:2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