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話城市規劃

去中心話城市規劃

發布時間: 2022-05-25 05:24:16

A. 什麼是去中心型商業

去中心型商業,是指從單一的大型商業聚集中心發展過多個中大型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城市商業從單一的一、兩個核心商圈,向多區域、多中心商圈發展,這是對城市商業格局影響非常大的一種變化。
而這種去中心化趨勢,帶來了兩個效應,一個是傳統中心商圈價值的下跌,另一個就是區域及社區商業價值的上升。

B.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2)去中心話城市規劃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C. 試總結論述西方近代以來至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演變

★西方近代以來至20世紀50年代的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演變:
18世紀,工業革命後,近現代的西方城市空間環境和物質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工業革命導致世界范圍的城市化,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居住、就業、環境等問題相繼產生。同時,近現代城市功能的革命性發展,以及新型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運用,使得近現代城市形體環境和空間尺度有了很大的改變,城市社會具有了更大的開放程度。城市自發蔓延生長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而且超出了人們用常規手段駕馭的能力。為解決這些矛盾,規劃師們選擇了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決的答案,先後提出了種種城市規劃思想、理論。
1.「田園城市」理論
1898年英國人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條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應與鄉村結合」,他以一個「田園城市」的規劃圖解方案,具體闡述其理論。規劃人口3.2萬人,佔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圓和6條放射線路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園,向外依次為公建、公園、商店、學校、住宅等;城市外圍有2033.4 hm2土地供農牧業生產。他把城市當作一個整體,聯系城鄉關系,對人口密度、城市經濟、城市綠化提出了見解,對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霍華德認為,城市環境的惡化是由城市膨脹引起的,城市無限擴展和土地投機是引起城市災難的根源。他建議限制城市的自發膨脹,並使城市土地屬於城市的統一機構;城市人口過於集中是由於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識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會盲目膨脹。 「城市——鄉村」結合的形式,即田園城市,它兼有城、鄉的有利條件而沒有兩者的不利條件。
因此霍華德設想的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部分。城市四周為農業用地所圍繞;城市居民經常就近得到新鮮農產品的供應;農產品有最近的市場,但市場不只限於當地。田園城市的居民生活於此,工作於此。所有的土地歸全體居民集體所有,使用土地必須繳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來自租金;在土地上進行建設、聚居而獲得的增值仍歸集體所有。城市的規模必須加以限制,使每戶居民都能極為方便地接近鄉村自然空間。
田園城市的含義:

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委員會受託掌管。

田園城市的影響:

霍華德針對現代社會出現的城市問題,提出帶有先驅性的規劃思想;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人口密度、綠帶等城市規劃問題,提出一系列獨創性的見解,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城市規劃思想體系。田園城市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後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如「有機疏散」論、衛星城鎮的理論頗有影響。40年代以後,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規劃方案和城市規劃法規中也反映了霍華德的思想。

2.《雅典憲章》與《馬丘比丘》宣言

1922年柯布西耶寫了《明日的城市》一書,提出了巴黎改造方案。主張減少市中心的建築密度、增加人口密度。建築向高層發展,增加道路寬度及兩旁的空地、綠地,大膽改變大城市的傳統形式的結構布局。
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在雅典開會,制定了《城市規劃大綱》,後稱為《雅典憲章》。大綱首先提出城市要與其周圍影響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城市規劃的目的是解決居住、工作、遊憩與交通四大活動功能的正常運行。
1977年12月,一批著名的建築師、規劃師在秘魯的利馬集會,對《雅典憲章》的實踐做了評價,認為《雅典憲章》的某些原則是正確的,但認為其規劃追求功能分區的辦法,忽略了城市中人與人之間多方面的聯系,而應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環境。會後發表了《馬丘比丘宣言》,其中還提出了生活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問題。
法國勒·柯布西耶將工業化思想大膽地帶入城市規劃.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論,描繪出城市生活的高級狀態."光明城市"理論主張用全新的規劃思想改造城市,設想在城市裡建高層建築,現代交通網和大片綠地,為人類創造充滿陽光的現代化生活環境.他認為,大城市的主要問題是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過大;城市中機動交通日益發達,數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現有的城市道路系統及規劃方式與這種要求產生矛盾;城市中綠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風、遊憩、運動條件太差.因此要從規劃著眼,以技術為手段,改善城市的現有空間,以適應這種情況.他主張提高城市中心區的建築高度,想高層發展,增加人口密度.他還認為,交通問題的產生是由於車輛增多,而道路面積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為是由內向外發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張中心空地,綠地要多,並增加道路寬度和停車場,以及車輛與住宅的直接聯系,減少街道交叉口或組織分層的立體交通.
1977年簽署的《馬丘比丘憲章》重新審視了功能理性主義的思想,宣揚社會文化,強調物質空間只是影響城市生活的一個方面,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城市文化、社會交往和政治結構,從而更多的考慮了城市的文化功能和「人文關懷」,並提出了「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和保護」。
從《雅典憲章》到《馬丘比丘憲章》經歷了44年。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從注重物質形態規劃的功能理性思想,逐漸轉變為注重城市人文生態功能的理念,規劃的實施應能適應城市的物質和文化的不斷變化,每一特定城市和區域應當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標准和方針,要為人們創造適宜的居住空間,追求建築、城市、園林綠化的統一。

3.鄰里單位與小區規劃

20世紀30年代在美歐相繼提出「鄰里單位」』的居住區規劃理論。「鄰里單位」是組成居住區的基本單元,其中設置小學使幼兒上學不穿越馬路,井以此控制與計算人口利用地規模,後來考慮了設置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發展為「小區規劃」理論。一般按交通十道劃分小區成為居住區構成的基本單元,把居住建築、公共建築、綠地等進行綜合安排,一般的生活服務可在小區內解決。

4.有機疏散理論

為解決城市膨脹而產生的「城市病」,伊利爾·沙里寧在1934年發表的《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一書中提出了有機疏散理論。他從生物有機體的細胞成長現象中受到啟示,認為把擴大的城市范圍劃分為不同的集中點所使用的區域,這種區域內又可分為不同活動所需要的地段。他是把無秩序的集中變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區分為一個個的集鎮或地區,彼此之間用綠化帶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
「有機疏散「論是芬蘭建築師E.沙里寧為緩解由於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於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
沙里寧在他1942年寫的《城市,它的生長、衰退和將來》一書中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今天趨向衰敗的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革命性的演變,使城市有良好的結構,以利於健康發展。沙里寧提出了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聚居的天性,便於人們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脈搏,而又不脫離自然。
有機疏散的城市發展方式能使人們居住在一個兼具城鄉優點的環境中。沙里寧認為,城市作為一個機體,它的內部秩序實際上是和有生命的機體內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機體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壞,將導致整個機體的癱瘓和壞死。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趨衰敗,必須對城市從形體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聽任城市凝聚成亂七八糟的塊體,而是要按照機體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發展的離開中心的地域。有機疏散論認為沒有理由把重工業布置在城市中心,輕工業也應該疏散出去。當然,許多事業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門必須設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區由於工業外遷而騰出的大面積用地,應該用來增加綠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須在城市中心地區工作的技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商業人員居住,讓他們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業,尤其是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日常生活供應部門將隨著城市中心的疏散,離開擁擠的中心地區。擠在城市中心地區的許多家庭疏散到新區去,將得到更適合的居住環境。中心地區的人口密度也就會降低。
有機疏散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把個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寧稱為「日常活動」的區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經常的「偶然活動」的場所,不必拘泥於一定的位置,則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動盡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圍內,使活動需要的交通量減到最低程度,並且不必都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往返於偶然活動的場所,雖路程較長亦屬無妨,因為在日常活動范圍外緣綠地中設有通暢的交通幹道,可以使用較高的車速迅速往返。
有機疏散論認為個人的日常生活應以步行為主,並應充分發揮現代交通手段的作用。這種理論還認為並不是現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於癱瘓,而是城市的機能組織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擁擠堵塞。
有機疏散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歐美各國建設新城,改建舊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擴展的過程有重要影響。70年代以來,有些發達國家城市過度地疏散、擴展,又產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舊城中心衰退等新問題。

5.區域規劃的理論

城市的日益發展和城市問題的復雜化,使人們認識到不能就城市論城市,必須從區域、國土的范圍來研究有關社會、經濟、資源、交通等各方面問題。從地區著眼,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分布進行整體思考和規劃調節。西方區域規劃理論從20世紀後期發展起來,英國蓋迪斯提出了集合城市(組團城市)和區域規劃概念。美歐一些國家實行了經濟區規劃,大城市也把區域作為一個經濟單位、社會單位和城市體系來研究,並進行了大城市地區的規劃。

(二)回顧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

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的三個主要流派:
1)以E•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為代表的強調城市分散的「田園城市」規劃思想。(前期理論)

2)以勒•柯布西埃(Le Coubusier)為代表的主張利用先進的工業技術強化城市集中的規劃思想。(功能)

3)以伊利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為代表的倡導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實行有機疏散的規劃思想。(精神)

(三)發展趨勢

二戰後,城市規劃獲得了新的發展,城市規劃從建築學和工程技術學延伸到人文科學,成為多學科綜合與交叉參與的結果。
在未來社會,另外一些趨勢也更引人注目。一是面對資本的全球化和信息時代,地方政府成為規劃工作的主戰場,領域性的科學治理將取代僵硬的行政命令,規劃師溝通、協調、折中的角色更顯重要。第二是成熟的市民社會將促使政治體制朝向開放、去中心化與透明化轉型的主要力量。第三是縱觀現代城市規劃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已從崇尚科學理性的技術性角色,轉變到在公共事務中扮演組織群眾意見和協調不同利益團體的角色。

(四)結語

城市規劃為城市的發展描繪出宏偉的藍圖,工業革命帶來的大規模城市化給城市以前所未有的沖擊,於是人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發展之路。從「烏托邦」到「田園城市」到 《雅典憲章》 《馬丘比丘憲章》的發表。為適應城市的發展,城市規劃亦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D. 區塊鏈中什麼是去中心化

說到區塊鏈,我們常常會碰到「去中心化」這個概念。那麼到底什麼是去中心化?中本聰解決了自己定義的難題「點對點的電子現金」,在這個過程中,他「發明」了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系統融合密碼學、博弈論和軟體工程等三個領域的技術與理論,區塊鏈技術是已有技術巧妙地組合形成的創新。中本聰不是憑空解決「點對點電子現金」這個難題的,他沿著前人的足跡前進,只是他完成了最後一躍。

「去中心化」是摘除掉中心化的中心節點的競爭優勢。它不代表沒有中心,只是中心節點是一種相對中立的存在。這些中心節點不會是強制性的存在。而對於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節點和節點之間的聯系不通過特定的節點完成,所有的節點都可以在系統上存儲和更新數據,從而實現公開化。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資料庫。簡單的理解就是區塊鏈的數據是分散的存儲在網路中許多節點上的。而傳統的數據存儲方式,則是存在網路中1個或幾個大節點上的。由此看來,所謂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說白了就是存儲數據的節點的多少的區別。所以,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相對的。數據只存在1個節點上,肯定就是中心化的。但如果存在100個節點上,它們相對於1個節點就可以說是去中心化,只是去中心化的程度不一樣而已。同時,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也並不矛盾,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因為去中心化中的「去」字是表示弱化、消除中心的過程,而不是絕對沒有中心,與無中心化是完全對立的概念。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E. 京滬常住人口減少人都去哪兒了

40年來頭一遭!北京上海常住人口減少,人們都去哪兒了?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作為中國南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國際化大都市一直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才來這里打拚。他們享受著城市的機遇和繁華,也忍受著大城市的擁堵和污染。

「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里死去」,當年「北漂」汪峰的一句歌詞,唱出了千萬人的心聲。

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成都和重慶互為最大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除了重慶市以外,成都市其他排名前10的新流入常駐人口來源地均為四川省內部城市。這種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的出現,無疑有利於實現全國范圍內人口就近流動的「去中心化」目標。

同時根據《2017第一季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廣東省依然在全國范圍內吸引著大范圍的人口流入,深圳和廣州市分別在人才吸引力方面排名第一和第三。根據流入人口來源分析,除了廣東非珠三角地區和隔壁的廣西省之外,廣州和深圳還吸引著遙遠的四川、湖北、河北等省份的人口流入。

對於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來說,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如果能打造更多經濟發展中心,疏解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F. 去中心化是世界必走之路

是的。
這個時代是去中心化的網路時代,去中心化有兩個核心,一是服務過程當中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和角色的不斷對接與互換,另一個是管理、監測、監管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和角色互換。
城鄉建設也在發生著這樣的變化城市規劃不再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學科,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於社區環境、大環境質量都有了認知和要求,未來社會治理將會朝互動式、雙向交流式發展。

G.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H.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8)去中心話城市規劃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I. 少海匯的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當然是少海匯啦,他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就實現了快速擴張,在全國五大城市建起了產業園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J. 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

可以以周邊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要以中心意見為要求。不斷做出改變,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熱點內容
鈦克幣挖礦原理 發布:2024-10-06 18:13:14 瀏覽:794
99礦池怎麼提幣 發布:2024-10-06 18:13:14 瀏覽:87
比特幣勒索病毒藍色 發布:2024-10-06 18:12:25 瀏覽:87
f2pool礦池設置 發布:2024-10-06 18:02:20 瀏覽:993
在nicehash上怎麼設置礦池 發布:2024-10-06 17:53:09 瀏覽:826
以太坊換易貨幣 發布:2024-10-06 17:42:04 瀏覽:216
遠程式控制制挖礦 發布:2024-10-06 17:26:28 瀏覽:279
幣圈MID什麼意思 發布:2024-10-06 16:24:44 瀏覽:227
5700挖礦功耗 發布:2024-10-06 15:34:42 瀏覽:463
區塊鏈傳輸數據會快嗎 發布:2024-10-06 15:31:27 瀏覽: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