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認知療法去中心化
1. 認知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的區別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流派,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咨詢流派下面的療法。
這里會涉及到作為心理學流派的認知心理學跟作為心理咨詢流派的認知學派是否一致的問題,應該說還不是很一致。
作為心理學流派的認知心理學怎麼說呢,我們《普通心理學》對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做了一個概括,叫做 知 情 意 需要 動機 能力 人格,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就是這個知,有感覺、知覺、意識和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等,從信息加工的機制層面去研究它們。當然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會把作為心理咨詢流派的認知流派包含進去的,只是這個在不同的學者那邊會有爭議。
作為心理咨詢流派的認知流派則是共同的核心假設的一系列療法的統稱,這個核心假設認為認知在情緒產生的過程中起著核心的作用,療法有貝克認知行為治療、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矯正、認知加工療法等等,但這些療法也各有各自的理論模型,並以此建立自己的心理病理學模型與治療模型還有人格理論。
同時我會認為如果有包括認知心理學在內的心理學學科的訓練,對掌握並運用好認知行為療法是有幫助的,比如我們有了關於記憶的知識以後,就會知道如何更好的誘發並挑戰來訪者的自動思維。
2. 焦慮症的人要多注意些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一、貝克認知療法: 焦慮症病人的思維模式一般都具有誇大性和災難性的特點。針對病人的這種思維特點可以採取認知療法。治療的關鍵在於找到並檢驗病人的自動負性刑法和功能失調性假設。具體步驟如下: 1、向咨客說明認知治療的原理和對他採取認知治療的理由,調動咨客參與和配合干預的積極性。 2、識別與檢驗自動負性想法。 3、識別與檢驗功能失調性假設。 4、布置作業或制定行為計劃,以鼓勵咨客進一步檢驗其原有假設,並鞏固其新的功能性假設,使其思維模式和信息加工過程得以矯正。 在治療過程中,要讓病人對與焦慮相關的認識的性質有基本的認識,如,自動思維的概念,焦慮預期的情境特異性,不準確的認知會導致焦慮一直持續下去而沒有受到挑戰的原因。要讓病人明白,是人對情境的解釋而不是情境本身導致了個體對情境的負面情緒體驗。之後,運用認知療法的技術對咨客進行干預。 二、自我監控: 讓患者記錄每天焦慮發作的次數、持續時間、症狀表現及其嚴重程度,並自我鼓勵只要有治癒疾病的決心和信心,焦慮症必將得到控制和徹底治癒。 三、放鬆療法: 由於焦慮症病人都有軀體症狀,針對軀體症狀可以採取放鬆療法。各種鬆弛精神和肌肉的方法均可。其中最簡便的是胸、腹式呼吸交替訓練。其方法為:平卧在床上,頭下墊枕頭;兩膝彎曲並分開,相距約20~30厘米;兩手分別置於胸部和腹部;用意念控制呼吸,先吸氣並隆胸,使意念停留在胸部上,此時置於胸部上的手會慢慢隨之升起,然後呼氣,再吸氣並鼓腹,使意念停留在腹部上,此時置於腹部上的手會慢慢隨之升起,然後呼氣……這樣反復交替訓練,不斷體驗胸、腹部的上下起伏,以及呼吸時的全身舒適輕松的感覺。每天1~2次。 四、擔憂暴露: 擔憂暴露包含以下的程序: 1、確定並記錄病人的兩個或三個主要的擔憂方面(按焦慮等級排序); 2、通過聯系想像令人愉悅的情景,進行想像訓練; 3、通過讓病人將注意力集中於擔憂相關的認知,並且想像可能發生的最令人害怕的、最壞的結果喚起病人的擔憂; 4、當病人能夠在想像中生動地引發擔憂情境之後,介紹擔憂暴露技術的關鍵,即引發了這些想像情境之後,讓它們在腦海中清晰地保留30分鍾左右; 5、在30分鍾之後,讓病人說出盡可能多的最壞結果之外的可能結果。 五、擔憂行為阻止法: 如強迫症中的強迫行為一樣,焦慮症中的「擔憂行為」對病人起著負強化的作用,原因是它們通常都能帶來焦慮的暫時減輕。擔憂行為的例子包括,經常給正在工作的家人打電話、拒絕看聽或讀大眾媒體上的負面信息、查找和自己擔憂相關的各種資料等等。一般病人可能無法覺察這些行為對於維持焦慮的作用。具體操作可以參考強迫症治療中的相關內容。 六、時間管理: 許多焦慮症病人除了日常的瑣碎的壓力事件之外,還被各種各樣的任務以及任務的最後期限攪的心力憔悴。他們傾向於誇大日常小事,誇大了這些事情對人的影響。因此,時間管理和任務設定的技巧是有一定作用的。這些技巧可以幫助病人把注意力集中於努力完成當前的任務,而不是擔憂未來沒有完成的任務。時間管理一般包括3個基本部分:授權、自信心訓練、遵守日程安排。 七、 解決問題: 焦慮症病人在進行問題解決的時候通常面臨兩種類型的困難: 1、用一種泛泛的、模糊的、災難化的方式看待問題; 2、不能找到任何有效的解決方式。 第一個困難的處理,是通過教給病人如何把問題明確化,如何把問題分解為多個可以掌握的小問題來解決。第二個困難通過教會病人以頭腦風暴的方法來解決
3. 什麼是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Congnitive therapy)於本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並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並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在於如何重建人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療法的大師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疏導、辨論來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梅欽伯姆(Meychenbaum)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由自我指令性語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內化,雖在成人期意識不到,但仍在控制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有誤,則會產生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行為。因此,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像技術來解決問題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於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於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症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慾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認知治療在於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錯誤的認知。從廣義的角度看,認知療法包括所有能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如說明、教育、批評、促膝談心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相應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說明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其次,幫助求治者去檢討他所持有的對已、對人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從中發覺跟患者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系的一些「看法」或「態度」,並協助患者去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最後,督促患者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以便藉此新的看法或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如下:
1.改變求治者的現實評價。大家知道,人在葯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份警覺的狀態下可以出現感知歪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草木皆兵」。在異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同樣可以出現現實檢驗的錯誤。如固執病人,把別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認為與自己有關;抑鬱病人總覺得事事不如人,猶如行屍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軀體的任何不適都認為是嚴重疾病的象徵等。
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在接受假設以前,知道先對假設進行檢驗。如果二者混為一談,如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還有的病人雖然進行了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拒絕與之相反的證據,以致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間接地向患者運用認識論的原理,來解釋以下問題: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在病態的情況下尤其如此;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容易出錯,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都可影響認知過程。
一般說來,求治者的主要問題若跟非功能性的認知有關,則是根據異常認知而形成的,如對人的偏見、對自己的自卑、對事情抱有錯誤或消極的態度等等,均適合運用認知療法來進行治療。在臨床上,認知療法適應於各種神經症,但主要是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單相抑鬱症(內因性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四個治療過程
(1)建立求助的動機:於此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病人和治療醫師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病人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治療醫師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於此過程中,要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比如,治療醫師指導病人廣泛應用新的認知和行為。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於此過程中,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像方式來練習處理問題或模擬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條件下讓病人以實際經歷進行訓練。
(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於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練習過程中,讓病人自我監察行為和認知。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時,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無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適應症
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怖症、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
該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於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他認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樣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生活態度傾向,而且艾利斯更強調後一種傾向,他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導致心理失調。艾利斯將人類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歸納為以下幾種:
①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如強迫思維)。
②傾向過於易受暗示影響。
③傾向於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傾向於要求盡善盡美,認為不是完美的就是無用的。
⑤傾向於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⑥傾向於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
⑦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傾向於自暴自棄。
⑨傾向於自我貶低。
⑩傾向於過分關注自身的機體的變化。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將以上觀點概括稱之為ABC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症狀(Consequences),艾利斯認為並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症狀C,A與C之間還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因素是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認為人極少能夠純粹客觀地知覺經驗A,總是帶著或根據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價值觀、意願、欲求、動機、偏好等來經驗A。因此,對A的經驗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A在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有差別即B不同。換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並非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論中,D代表治療(disputing)通過D來影響B,認識偏差糾正了,情緒和行為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減輕,最後達到E效果(effects),負性情緒得到糾正。
認知治療。近10多年來,認知治療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阿登納、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貝克和麥生保等對認知治療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認知治療有不同的類別,強調不同的重點,採用不同的技術,但有許多共同的原則。其基本理論是:行為和情感是由認知作為中介的,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是認出這些認知,並提供適當的方法或學習技術矯正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由於適應不良性認知被矯正,將導致心理障礙的好轉。雖然認知治療也採用行為技術,但是認知治療的目標是改變認知過程,而不是某些行為。認知治療目前仍在發展中,已有約10篇報告證明,貝克的認知治療對抑鬱症有明顯療效,相當於或略高於三環抗抑鬱劑。拉什等報告中度與重度抑鬱症經12周認知治療完全緩解出院者達83%。肖亦取得類似結果。認知治療尚無令人滿意的分類,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緒療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統理性重建法、貝克認知治療(CT)和麥生保的自我指導訓練與應激接種訓練等。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認知過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接受和評價信息的過程;(2)產生應付和處理問題方法的過程;(3)預測和估計結果的過程。
認知治療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所謂不良認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 — 情感 — 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樣,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潛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治療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卸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一些研究資料表明,認知在不良行為的產生過程中可能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對此有人提出只要經過認知矯正就可達到治療目的。拉什等曾用認知療法和丙咪嗪治療41例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分兩組比較其療效,發現治療12周以後兩組病人均有顯著緩解,而認知療法組病人在自我報告和臨床量表評分上的改善更為明顯;另外,認知療法組病人對治療取合作態度者較葯物組為多(分別為78.9%,22.7%)。隨防6-12月,療效穩定。
目前認知治療的理論和范圍正在不斷的補充和擴大,應運而生的有動力認知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由威納倡導和發展的,他認為認知過程的發展(即感知、記憶、推理、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脫離個體的成長發育和人際交往,只有不脫離,我們才有了自尊和認同、發泄和控制沖動、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交往。曾有外傷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往往會有部分或全面的認知缺陷,動力認知治療就在於用恰當的認知結構來替代有缺陷的認知結構。後者是由馬爾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治療的方法就在於綜合應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的理論根據是什麼?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論證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鬱症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
貝克把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五種形式:
(1)任意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充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關門了。」
(2)選擇性概括僅依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如「單位中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3)過度引伸:或稱過度泛化,是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於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瑣細事件出發引伸作出的結論。如「因為我不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我是一個愚蠢的人。」或「因為打碎了一隻碗,所以我不是一個好母親。」
(4)誇大或縮小: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如「因為偶然的開玩笑,並無惡意地撒了一次謊,於是認為完全喪失了誠意。」
(5)走極端的思維:即要麼全對,要麼全錯,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如沒有被聘為電視播音員,從而就產生:「我感到非常沮喪,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再會聘用我了;我現在連整理房間的能力也沒有了,我成為一個無用的人了。」
一般認為,抑鬱病人的思維內容是以失落感為特徵的,對前途喪失信心,對工作喪失興趣,並有生理功能的喪失(如性功能、食慾、體重等)、病人往往以「負性認知傾向」 為其認知特徵,「他們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剝奪了的、失敗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們周圍的世界充滿了荊棘和艱難,幾乎沒有一絲成功的喜悅;他們的前途沒有一點自我滿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這些觀念被稱為抑鬱認知三聯征。病人往往在認知范圍的大小、內容和本質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執和消極的。已經有許多實驗研究證實並支持認知理論的一些主要論點,如已經證實情緒抑鬱和非抑鬱病人之間在下列幾方面存在差異:對前途的期望、夢的內容、對想像情境的解釋、認知功能的問卷調查評分(如自主思維問卷ATQ)。認知指導技術也已經顯示對抑鬱心境以及消極思維等有心理矯正作用。
貝克的病理心理學認知模式已經廣泛用於對焦慮障礙、恐怖障礙、偏執狀態、葯物濫用、性功能障礙和神經性厭食的理論分析,所有這些分析都是根據貝克的下述理論假設:在信息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曲解和謬誤導致了情緒障礙的發生。
馬爾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歸納了目前認知學習理論家常用的三個基本觀點,對學習認知療法有重要的意義:
(1)人們的適應性或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的類型是經過認知過程而產生的;
(2)這些認知過程可以被一定的「圖式」(貝克將不合邏輯的推論稱為圖式)所激活;
(3)治療醫師的主要角色既是診斷者又是教育者。即評定適應不良性認知過程,安排一定的學習訓練任務、矯正認知、行為和情感的類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適於處理哪些問題和疾病?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像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病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和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像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給病人輸人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開始治療的時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於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醫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詰難和矯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療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過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像正常體重的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性思想,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患者治療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為其後採用性感集中技術創造必要條件。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應該針對病人的這種抑制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醫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適應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非常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誡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4. 抑鬱症實質與治療的目錄
序
第一章抑鬱症的概述
第一節抑鬱症的起源與發展
一、西方關於抑鬱症的描述
二、中國關於抑鬱症的描述
第二節抑鬱症的危害
一、影響日常生活
二、自殺行為
第三節對抑鬱症的認識
一、正確認識抑鬱症
二、抑鬱症與其他病症的區別
三、青少年抑鬱症
第二章抑鬱症的生物學病因
第一節遺傳因素
一、血緣關系
二、孿生子
三、寄養子
第二節神經遞質
一、5-羥色胺
二、去甲腎上腺素
三、多巴胺
四、神經肽
第三節神經內分泌系統
一、內分泌激素
二、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
三、下丘腦一垂體一甲狀腺軸
第四節免疫學研究
一、免疫細胞
二、細胞因子
第五節神經結構及功能
一、腦電圖
二、腦結構
三、腦功能
第六節生物節律
一、生物鍾
二、睡眠障礙
三、季節性
第三章抑鬱症的心理學病因
第一節精神分析說
一、「對象分裂」說
二、「母嬰依戀」說
三、「自我懲罰」說
四、「心理防禦」說
第二節心理行為說
一、習得性無助觀
二、強化模型
三、消退模型
四、懲罰模型
第三節認知模式說
一、素質一應激模型
二、認知歪曲模型
三、ABC理論
四、歸因方式理論
五、自我注意理論
第四節其他心理學說
一、抑鬱的易感性人格
二、自尊模型
三、無望抑鬱模型
第四章抑鬱症的社會學病因
第一節家庭因素
一、家庭結構
二、父母教養方式
三、家庭經濟狀況
四、家庭生活事件
第二節婚姻因素
一、離婚
二、性生活
三、生育
第三節人際關系
一、人際性格特徵
二、人際信任
三、人際沖突
第四節其他社會因素
一、社會支持
二、社會變遷
三、社會職業
四、性別因素
第五章抑鬱症的症狀與診斷
第一節抑鬱症的臨床表現
一、痛苦的情感體驗
二、正常能力的受損
三、軀體症狀
四、認知障礙
五、少見的非特徵性症狀
六、表情、日常行為和言談的變化
七、社會行為的改變.
第二節抑鬱症的類型
一、標准分類
二、特殊類型
第三節抑鬱症的診斷
一、診斷步驟
二、鑒別診斷
第六章抑鬱症的行為治療
第一節放鬆技術
一、呼吸放鬆技術
二、肌肉放鬆技術
三、其他放鬆技術
第二節自信心訓練
一、自信心訓練的實施步驟
二、自信心訓練的常用技術
三、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行為塑造技術
一、行為塑造的實施步驟
二、行為塑造的實施技術
三、行為塑造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行為契約技術
一、行為契約技術的實施步驟
二、行為契約的實施技術
三、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五節思維阻斷技術
一、思維阻斷的實施步驟
二、實施注意事項
第七章抑鬱症的認知療法
第一節埃里斯理性情緒療法
一、理性情緒療法的實施步驟
二、理性情緒療法的實施技術
三、實施注意事項
第二節貝克認知療法
一、貝克認知療法的基本步驟
二、貝克認知療法的實施技術
三、實施注意事項
第三節歸因療法
一、歸因療法的實施步驟
二、歸因療法的實施技術
三、實施注意事項
第四節新情緒療法
一、新情緒療法的實施步驟
二、新情緒療法的實施技術
三、實施注意事項
第八章抑鬱症的人際關系療法
第一節人際關系療法的治療模式
一、人際關系療法的設置
二、人際關系療法的技巧
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人際關系療法的流程
一、治療初期
二、治療中期
三、最後階段
第三節青少年、產後和老年抑鬱症的人際關系治療
一、青少年抑鬱症的人際關系治療
二、產後抑鬱症的人際關系治療
三、老年抑鬱症的人際關系治療
第四節人際關系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的整合
一、團體人際關系療法
二、人際認知問題解決療法
第九章抑鬱症的藝術療法
第一節箱庭療法
一、箱庭療法的實施條件
二、箱庭療法的實施過程與具體技巧
三、箱庭療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二節音樂療法
一、音樂療法的實施條件
二、音樂療法的實施過程
三、音樂療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心理劇療法
一、心理劇療法實施的基本要素
二、心理劇療法的實施過程與具體技巧
三、心理劇療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第四節其他藝術療法
一、色彩療法
二、游戲療法
三、舞蹈療法
第十章抑鬱症的葯物治療
第一節傳統抗抑鬱葯
阿米替林
丙咪嗪
多塞平
鹽酸氯米帕明
鹽酸地美替林
馬普替林
米那普林
嗎氯貝胺
第二節新型抗抑鬱葯
氟西汀
帕羅西汀
西酞普蘭
舍曲林
氟伏沙明
萬拉法新
米西普朗
安非他酮
第三節其他抗抑鬱葯
米氮平
瑞波西汀
曲唑酮
第四節常用中葯方劑
甘麥大棗湯
逍遙散
半夏厚朴湯
歸脾湯
滋水清肝飲
安神定志丸
抑鬱症名詞索引
……
5. 如何用認知療法自助
認知治療的原則和方法[2]
貝克認知治療最主要的原則,是來訪者感知和處理真實世界的方式會影響他們的感覺和行為。因此,認知治療的目標是重構和調整這些歪曲的思維,進而重新構造來訪者的實際行為,改進他們的情緒障礙。咨詢師必須遵循以下八個原則:
第一,認知治療基於每個來訪者唯一的認知概念化的基礎之上。
第二,一個穩固的治療關系是必須的。
第三,認知治療是目標導向的。
第四,治療從當前的情境開始。
第五,認知治療是一種對時間敏感的治療方式。
第六,治療的會談是結構化的,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都積極參與。
第七,來訪者學習對歪曲的想法進行識別和反應。
第八,認知治療強調心理教育和以防復發。
在遵守認知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咨詢師運用一定的治療方法對來訪者進行干預,常用的認知治療方法可以分為行為方法、認知方法和情緒方法三類。
(一)行為方法
1.家庭作業
家庭作業是讓來訪者在治療以外的時問里也要尋找機會去運用所學的認知原則。例如,咨詢師要求來訪者,在生活中用一張自助表記錄他們的想法和情緒,持續一周。在表的右側記錄負性清晰,表的左側記錄與負性情緒相關的想法(如下表)。也就是說,來訪者要記錄是什麼想法導致他負性情緒的產生。這樣,咨詢師就可以知道來訪者在生活中遇到的負性情緒以及當時他們的想法,就可以採取一定的治療方法來解決來訪者的問題。
表 來訪者想法以及相應的情緒自助表
想法:我認為……
情緒:我感到……
2.行為實驗
用行為實驗的方法可以直接測試來訪者的思維或假設的信度。如果治療方法有效,行為實驗將是來訪者認知和情感改變的有效途徑。行為實驗往往結合家庭作業進行,內容包括:來訪者表達了一個消極的預測,咨詢師建議他在一周內驗證他的想法或認知;咨詢師為來訪者決定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去進行改變認知的實驗,並提出改變的建議;咨詢師詢問來訪者,假如實驗結果肯定了來訪者的擔心,他們將如何應對,這樣咨詢師就可以提前做好進一步處理的准備。
3.角色扮演
認知治療中的角色扮演是用來揭示來訪者的自動化思維,發展他的理性思維,修改他的核心信念。一些來訪者缺乏社交技能,或雖然對某種形式的交流方式熟悉,但是當需要使用時卻缺乏應用技巧。通過角色扮演可以練習生活中需要的技巧和方法。咨詢師要與來訪者進行一些自信練習和角色扮演,促進來訪者社交技能的發展。
4.分級暴露
在治療中,來訪者往往會因為他當前的狀況跟治療目標相差很遠而感到不安和焦慮。咨詢師在幫助來訪者制定治療目標和計劃的同時,要幫助來訪者每天進行減緩焦慮的活動,然後把治療目標細分為一個個步驟,經過一個步驟的治療便達到一定的效果,依次積累,最後完成治療目標。把治療目標步驟化的過程就是分級暴露,它可以幫助來訪者樹立信心,一步一步地靠近治療目標,實現治療的效果。
5.製作「餅圖」
很多時候,人們會用「全或無」的方式來看待事件,即要麼全盤否定,要麼全盤肯定。對這種思維方式最好的干預方法,就是製作「餅圖」(piechart)。餅圖的做法是,要求來訪者在仔細考慮的基礎上,在圖中分隔出大小不同的份額,不同的份額代表他們在某個事件中所佔的重要性程度和所承擔的責任。接著讓來訪者指出事件的原因,以及每種原因在圖中所佔的比重。最後讓他們思考自己在每個事件中承擔的責任有多大。
6.成本—效益分析
咨詢師讓來訪者檢查他持有的某一信念的結果,包括正性的和負性的,一旦結果呈現給來訪者,他就可以選擇繼續維持原來的信念還是用一個不同的信念來代替。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就是讓來訪者寫出他現有的信念的成本和效益各是什麼,肯定正性想法,否定負性想法。可以讓來訪者繪製表格,在表的左邊寫出當前信念的有利之處,右邊寫出不利之處,當不利之處遠遠多於有利之處時,來訪者會覺得當前的信念對他不利,就會做出改變信念的決定。
7.辯護律師練習
辯護律師(defenseattorney)練習,就是讓來訪者想像自己被帶到一次審判中,並成為辯護律師,而原告則是他的自動化思維。他的任務就是反對原告的訴訟,也就是跟自己的想法挑戰。通過辯護律師練習,很多來訪者會發現把自己想像為別人的辯護律師,要比想像為自己的辯護律師容易得多。來訪者可以將他們自己放到一個要求驗證、質疑證據以及挑戰原告,即我們期望律師去做的任何事情的角色中。辯護律師練習可以讓來訪者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提出挑戰,形成新的信念和思維方式。
(二)認知方法
1.猜測想法
有時候來訪者的負性情緒太強烈,以至於他不能思考與情緒一起出現的想法。猜測想法就是咨詢師對來訪者提出一些可能的想法,讓他來決定是否其中一些想法與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一致。咨詢師和來訪者都努力推測潛在的思維。如果來訪者堅持說自己沒有想法只有情緒,阻礙了他對想法的識別,咨詢師可以在他負性情緒非常強烈的時候,對他進行引導,這樣有助於來訪者對想法的猜測。
2.理解特殊意義
不同自動化思維的來訪者對詞的意義理解也會不同,因此,咨詢師不能認為自己知道來訪者用某個詞所表達的意思,而要徹底地理解某些詞在某種情境下的特殊意義。弄清來訪者表達的意思,可以讓咨詢師對來訪者的思維過程更加了解,有助於治療的開展。
3.重新歸因法
重新歸因法就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重新探究事情的原因,重新為他們分配責任,減輕來訪者對不良結果事件應承擔的責任。因為有時候不良結果的事件本來不是來訪者的責任,而來訪者卻把責任歸於自己,進而自責,感到內疚和抑鬱。
4.垂直下降
垂直下降(verticaldescent)法是一種了解來訪者的潛在想法的有效方法。對來訪者來說,負性的想法有時候會是真的,對不良事件的預測會給來訪者帶來擔心或害怕。垂直下降就是探索引發這種負性情緒的潛在信念,進而可以削弱擔心或害怕的想法。咨詢師將來訪者當時的想法寫在紙的最上面,然後畫一個向下的箭頭,指向他們的想法背後隱藏的一系列想法或事件,進而獲得這些想法所包含的潛在意義。
5.兩種標准
兩種標准就是要求來訪者思考,如果將他目前的判斷標准應用到別人身上會得到什麼結果。來訪者被引導去思考他們對自己採用一個標准,對別人採用另外的標准。咨詢師可以問他們以下的問題:為什麼會對自己比對別人要求更加嚴格?為什麼在對自己和他人進行評價會採用不同的標准?這些問題有助於來訪者認識到什麼標准才是最合理的。
(三)情緒方法
1.書面發泄
書面發泄就是讓來訪者自由地寫下困擾事件來表達情緒,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這是一種自由表達情緒的方法,即讓來訪者的負性情緒得到發泄。盡管困擾事件引發的負性情緒可能短時間內會增強,但幾天或幾周的治療後,負性情緒和壓力就會降低。
2.識別情緒圖式
不同的來訪者會對負性情緒產生不同的想法或行為,也就是說,來訪者會對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情緒圖式。這種治療方法的關鍵就是讓來訪者識別各種各樣的情緒圖式,咨詢師考察來訪者處理不同情緒的不同策略,根據他們的情緒圖式,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來幫助來訪者。
3.意象重構
意象重構(imageryrestructuring)是讓來訪者用戲劇化的方法,重新建構事件,改變最初導致焦慮和不安的事件的性質。意象重構可以激活來訪者的自我中更強大、更有力量的成分,來對抗自我中弱小的、失敗的部分。意象重構可以結合家庭作業的方法使用,咨詢師讓來訪者回憶過去的不良經歷,並詳細地寫下來,之後馬上進行意象重構。在重構的事件中,來訪者變得更自信、勇敢、自主和強大,他可以完全控制自己,把不良的經歷弱化,達到治療的效果。
4.情緒啟動法
在來訪者有焦慮情緒時,他們更容易高估某些事件的危險性。情緒啟動法(emotionalheuristics)就是讓來訪者考慮情緒是怎樣影響思維的,即讓他們考慮情緒與思維的因果關系是如何產生的。情緒啟動法可以讓來訪者學會如何去創造一種特殊的心境,從而去矯正他們的情緒啟動。如果來訪者正在用一種負性情緒進行思維,那麼這種負性情緒可以被引導和矯正為一個積極的情緒,他們的思維也會在一種積極的情緒下重新進行。
[編輯]
認知療法的基本理論[3]
1.認知決定一個人的情感和行為
艾利斯認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事件是否引起個體的某種情緒和行為後果,其關鍵取決於個體對這些刺激事件的認知評價和信念系統,個體的認知才是反應與否和如何反應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那些神經症等精神障礙者也許並不是比其他人經受了更特別的經歷或刺激,而是他們常用一些與現實不協調的非理性的認識和信念來分析和看待事物,從而陷於「自我」的情緒障礙中。因此,認知療法著力從改變認知人手來達到消除或減輕各種消極情緒和不良行為的目的。這些非理性的認識和信念有幾個特徵:
①要求的絕對化。對事對人要求完美,認為事物發展的邏輯是「必然」、「肯定」、「必須」和「應該」,缺乏靈活性。
②以偏概全。過分地概括化,對事件或人物的評價往往抓住其一,不及其餘,以偏概全。做錯一件事就以為自己一事無成;別人一件事做不好就以為他一無是處,產生敵意。
③糟透了。總認為某事件的發生會導致極其可怕或糟透了的結果,而自己對此無能為力,陷入焦慮或抑鬱、悲觀、絕望的痛苦情緒體驗之中。
貝克在對抑鬱症進行研究時亦發現,消極的認知偏向和自我挫敗的思維方式是抑鬱產生的主要根源,而且這些錯誤的習慣化的認知過程已經成為一種自動化思維。導致認知歪曲的常見系統推理錯誤有:
①主觀推斷,先人為主,自認為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情感推理,總是愛用感受而不是理性支配對現實的解釋。
②選擇性概括,以偏概全,選擇性負性關注,只關心負性信息。
③過度概括,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④低估正性信息,看不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和具有的優點。
⑤誇大和縮小,不是實事求是。
⑥個性化。將所有錯誤和失敗歸因於自己的過失,而沒有看到別人的責任和環境的因素,有主動為他人的過失承擔責任的傾向。
⑦貼標簽和錯誤標簽。根據缺點和以前犯的錯誤來看待一個人的本質,總給自己或他人以整體的負性評價。
⑧極端思維,用全或無、是或非、非白即黑的方式來思考、判斷事物或人的性質。
⑨不公平的比較,總是將自己與那些比自己做得好的人進行比較而導致自卑。
⑩後悔傾向。總是關注過去應該能做得更好,而不是關注現在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的傾向。
雷米提出了一種關於認知的「中心-邊緣」模型。他認為,錯誤的自我概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以群集的方式表現出來,而且有特定句式的存在方式,一些觀念比另一類觀念是更基本的和處於支配中心地位的,每一個錯誤觀念的群集都對應著某一類情緒障礙。認知療法的手段就是要從邊緣和表層的錯誤觀念人手,逐步挖掘和揭示深層的中心錯誤觀念並加以糾正。
2.圖式(schemata)決定了信息加工的選擇性偏差和信息遺忘
貝克通過分析抑鬱症患者的認知特徵後認為,每一個病例都以圖式、一般化的、習慣性的思維模式為特徵,從而具有顯著的易感性。例如,抑鬱圖式反映了患者對喪失、失敗、拒絕和損耗的關注;焦慮圖式反映了患者對威脅和傷害的擔心;逃避圖式的人會不願與人建立關系,逃離具有挑戰性的情境。圖式是人們從童年期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內部心理模式,個體按照這些模式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編碼、記憶等信息加工活動。作為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圖式可能是積極的、適應性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失調性的或具有偏差的信息加工過程。例如,抑鬱症患者早年經歷所形成的認知模式使他們傾向於過多地採用消極的評價和解釋實踐的方式,從而構成抑鬱的易感傾向。歪曲的認知和具有偏差的信息加工圖式的自動化思維,在抑鬱症的發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內因作用。
[編輯]
認知療法的技術[3]
如何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和圖式加工過程,不同的認知療法學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技術。
1.產婆辯論技術
這是合理情緒療法,是心理醫生與患者就其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它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論術。其工作要點是,通過提問和面質,讓患者說出其非理性的觀點,然後針對其非理性的信念或思維方式進行歸謬推理,或展開辯論,或因勢利導,直至使患者變得理屈詞窮,自願放棄原來的錯誤信念和改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學習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通過引導患者者主動想像進入一個引起不適情緒的情境,並體驗自己過度的情緒反應,再通過認識這種不恰當的情緒反應來改變自己對情緒反應的誇大或過度擔心,啟發患者認識觀念與想像之間的關系,想像的恐懼並不等於現實,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可以消除對消極情緒反應的自我暗示。
3.認知性家庭作業(cognitive homework)
即要求患者結束咨詢回家後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自我觀察和自我分析,以延續和鞏固心理醫生在診室的治療效果。主要形式有大同小異的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自我分析報告(rational
self-analysis)。基本做法是,讓患者根據自己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先寫出引發消極情緒的刺激事件(A)及其情緒和行為的結果(C),再找出與此相關的不合理信念和自動思維(B);嘗試找出一些新的合理信念(D)來替代原來的B,按照新的信念和思維方式再來看事件A,看看情緒和行為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E),即A—B—c—D—E治療模式。閱讀療法也經常被作為認知家庭作業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介紹給患者。
4.識別負性自動式思維
識別出患者不良情緒和反應背後的負性自動思維是認知療法最首要的問題。那麼,如何才能找出負性的自動式思維呢?心理醫生發現,錯誤的認知思維方式常表現為一些具有特徵的語句,「如果……怎麼辦?」就是焦慮圖式的人總是問自己的一種自動思維,結果使自己處於持續的緊張之中。如果心理醫生使用「垂直下降技術」,將有助於探索引發對某種後果的害怕情緒的潛在信念,並有助於削弱這一想法。具體做法是,心理醫生不斷地詢問:「如果那是真的,那會發生什麼結果呢?」如此遞進詢問,可以挖掘出患者最底層而原來又意識不清楚的不合理信念或潛在的擔心。
5.語義分析技術(semantic technique)
當患者給自己貼上一個「失敗者」的標簽時,心理醫生應該了解「失敗」對於患者的含義具體指什麼,患者是如何定義失敗的。事實上,深層的錯誤觀念往往表現為一些抽象的與自我概念有關的命題,如「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等。心理醫生需要針對患者錯誤自我概念的「主一謂一表」句式進行語義分析,幫助患者分析對句中主語(如「我」)和表語(如「一個毫無價值的人」)不恰當的表述所導致的錯誤結論。事實上,主語「我」是多方面的。具體地說,如果將抽象的「我」換成與「我」有關的具體的事件和行為,將表語換成可以依據標准進行評價的詞,那麼就發現原來的句子「我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是多麼的不合邏輯和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
6.想法的真實性驗證技術
針對患者的負性想法,我們可以引導其尋找支持和反對這種想法的真實性證據,以挑戰其想法的可靠性。具體做法是,選擇一個想評估的核心信念(如「我很不討人喜歡」等)製作一張左右對稱的兩欄表格,在表格的左邊寫上所有能找到的「支持的證據」,表格的右邊則寫上所有能找到的「反對的證據」。請患者花幾周的時間將與消極的核心信念不符的證據和相對抗的經驗全部記錄下來,即使是這些證據看起來微不足道,也不要忽視。引導其努力尋找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顯示原來那些信念並非在任何時候都百分之百正確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可能只找到一些小的證據,但後來發現的越來越多。當將那些抽象的信念轉換為關於證據事實的陳述時,我們常常可以驚奇地發現,那些反對錯誤信念的證據條目數遠遠多於支持的證據。
7.角色扮演和互換
為了矯正負性想法,心理醫生可以和患者交替扮演正性和負性想法兩個方面的角色。一般心理醫生扮演有正性或理性想法的角色,讓患者扮演負性自動思維的角色,然後互換角色,讓患者嘗試用理性的想法來辯駁和說服心理醫生。通過幾輪扮演訓練,可以促進患者對自己負性想法的察覺,並學習理性思維。
8.鼓勵用行為來改變想法
心理醫生問患者:「如果你的想法是真的,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使事情變得更好一些呢?」鼓勵患者「做點事」比「什麼都不做」強,鼓勵患者制定替代的觀點和行動方案,活動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並要求患者記錄支持新的信念的證據。工作程序是,先將原來的核心信念反向轉換為另一個新的信念;連續每天記錄支持新信念的細微事件和經驗;使用情緒評估的量表來評估患者對新信念的可信程度及其實踐經驗;綜合練習替代或平衡思維方式。
6. 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
簡述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縮寫CBT,是目前應用做廣泛的心理治療方法。盡管它的創立僅僅幾十年的歷史,但以其科學、高效和相對較低的復發率被大多數臨床心理學家所接受和使用。
認知行為治療 是由A.T.Beck在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現在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問題以及修正功能障礙的想法與行為。
認知行為治療的歷史
1960年代,A.T.Beck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在前人臨床心理實踐的基礎上開始認知行為治療的嘗試。1976年他出版了《認知療法與情緒障礙》,1979年出版了《抑鬱症的認知治療》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創立。在80年代初期,歐美掀起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及應用的熱潮。美國心理學會在90年代初向他頒發了心理學應用傑出貢獻獎,標志著認知行為治療的地位正式確立。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將認知行為治療介紹到中國。近年來在心理學教科書等專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認知行為治療的章節。
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概念
認知(cognition):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識和看法.包括對自己的看法,對他人的看法及對環境的認識和對事物的見解等.如小孩.青壯年和老人對「醫院是什麼地方」的看法不同,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同成什麼,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eapy):也有一些人翻譯為認知療法,屬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理論取向。認知治療系由貝克首創。在理論上,認知治療乃是基於一種假設:個人的看法與想法(認知)決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動;個人之所以感到情緒困擾,主要是由於他對事、對人、對己的不適當的看法;悲觀的看法將導致悲觀的情緒與消極的行動,樂觀的看法將導致快樂的情緒與積極的行動。有人說:「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會使人感到虛無;想到實的部分會令人感到存在。認知治療法的構想是,幫助當事人認識環境,了解自我,學習對事、對人、對己應有的想法、看法與應有的態度避免鑽牛角尖的行為。
認知歪曲(conitive distortion):認知中存在錯誤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執的成分。如:「對視不禮貌」,「我是個失敗的人」,「人際關系好=被周圍所有的人喜歡」,「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認知缺乏:缺乏有關的常識或認識。如:「不知道與人說話時應正視對方」,「不知道非言語的重要性」,「不知道兩性間的差距」,應知道「每個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圖式(schema):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認識學說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做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裡,圖式是一種先驗的范疇.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做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傑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
貝克認為,圖式是一種穩定的認知結構,它包括了對信息進行描繪和分類的各種規則,往往是難以觸及的、深層的內容,其中的某些內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時也將圖式等同於核心信念,如「我是一個無能的人」。圖式是由早期的學習經驗建立的,由孩子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情況發展起來的,圖式具有個體差異性,但同時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鬱的圖式常包括剝奪、挫敗、失落、無價值等主題。
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即個人已有的經驗架構。個體根據以往對事物獲得的經驗,在遇到類似的或相關的新事物情境時,他傾向於以舊經驗為架構去辨認新事物。因此,本詞的簡單意義就是指個人的知覺經驗。
自動化思維(automatic thought):指非自願發生於當事人意識流中的一些想法與意象。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顯得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這就是貝克理論中「自動化思維」的含義。這樣,思維過程中心一些錯誤觀念也因個體不加註意而忽略了,並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習慣而被保存下來,使個體自身對這些錯誤的認知觀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動化思維與圖式不同,更易觸及,屬於意識范疇的認知,一般是對特定情境的反應。如「我約她出去,她拒絕我「。
規則(rules):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准則。個體根據它們評價過去,預期未來,並用它們來指導現在的行為。但是貝克進一步指出,如果個體不顧客觀條件,過分按規則行事,也會使其行為不能與現實相協調,從而導致情緒困擾和不適應的行為。如「如果有人不喜歡我,說明我是沒有價值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在核心信念與自動化思維之間的信念。包括態度、規則及假設。如「處於危險之中是可怕的」(態度);「我必須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謹言慎行」(規則);「如果我謹言慎行,生命就不會有危險」(假設)。
個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對個案的綜合陳述與了解,一般由治療師依據某種心理治療理論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理論假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治療師進行個案概念化:
1.當事人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發生,又是如何持續的;
2.當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經驗;
3.當事人關於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觀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與信念是與問題有關聯的,哪些情緒上、生理上和行為上的反應與當事人的想法有關;
5.當事人的假設、期望、規則及態度(中介觀念)是什麼;
6.當事人在處理這些負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麼;
7.哪些自動化思維、意象以及行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續;
8.當事人現有的信念與生活事件有什麼樣的關系;
9.當事人現在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麼樣的早期學習經驗造成現在的問題,潛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麼等。
對當事人的問題進行概念化開始於第一次與當事人的接觸,並且持續下去。個案概念化是一個不斷進行修正和詮釋的過程。
信念(belief):人們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時期開始發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這個世界是殘酷的」。
核心信念(core belief):支持每個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少數幾個核心信念經常是個案所有困擾的來源。這些信念被人們認定是絕對的真理,認為事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一個認為「我是沒有能力的」想法被啟動後,他就會傾向於選擇性地注意與此核心信念有關的某些信息,即使這種信息是不正確的,他仍然會持續抱有這一信念。大多數人會維持比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價值的」,負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經歷心理上的痛苦時才表現出來。
與自動化思維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達,直到治療師持續探詢當事人想法背後的意義而剝去其層層外殼。負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對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別人是不值得信任的」,「這個世界是個墮落的地方」等。
我們用一個同心圓來說明自主思想(人們能夠在意識層面知覺到的內容,如「我很聰明」,就象洋蔥的表層)、自動化思維(難以覺察和控制,特別是在受挫的時候,依不同情境產生的。如「這個太難了,我肯定學不會」)、個人的假設與價值觀(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圖式(一個潛在的認知結構,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勝任」,像洋蔥的內核)之間的關系。
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特點
1.內在系統 讓當事人學會識別與自己煩惱情緒有關的想法,學會評價和制定更多的適合自己想法的措施,不止是消除表面症狀,而是針對當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開展工作
2.時間限制 通常4~14次會談,有些可能需要15~22次,每次持續50分鍾
3.結構明顯 每次會談檢查情緒,回顧本周情況,對前次治療進行反饋,共同制訂會談主題,評價自己的想法並對其做出反應,布置新的家庭作業,結束時尋求反饋
4.問題取向強調現在 與當事人一起界定當前問題及解決方向,一般情況下不回顧成長史,但有時會花時間討論當事人的發育史或童年信念,如有人格障礙者
5.合作關系積極參與 治療師與當事人是合作關系,治療師鼓勵當事人積極參與治療,讓他決定要談哪個話題,識別其想法的曲解之處,概括要點等
6.教育指導防止復發 當事人要去掉歪曲的認知,就需要訓練他們科學地進行邏輯思維與分析,治療師在治療中好象教師,嘗試對當事人進行再教育,治療師指導當事人確認、評估及回應他們不良功能的思想與信念,促使問題的解決,目的在於教會當事人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防止復發
7.科學方法 採取實驗的方法,治療包括資料收集(問題、想法、態度),形成假設,實驗和評估
8.家庭作業 根據治療進程,給當事人留家庭作業,一般包括個人資料的收集,驗證假設以及認知治療技術的練習等
9.治療技術 治療師用不同的方法來改變想法、情緒和行為,除了常使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技術外,行為技術和格式塔技術等也常用於認知治療,目的在於讓當事人認知其內在想法,覺察不同的解決方法或修正其意見
10.開放治療 治療的歷程是明確、清楚、開放的治療師和當事人能對治療的進展彼此分享
認知行為治療的一般原理
貝克認為,認知治療的改變是從檢驗當事人的信念上達成的,而不是由哲學式的辯論或治療師的說服完成的。當事人在治療中學習如何成為自己的治療師,學習認知治療的技術並加以應用,諸如檢查那些證明或接觸自己詮釋的證據,尋求不同的解釋或行動方向,行為依據比較恰當的思考。認知治療強調的是由當事人自己對事件得到新的意義,而不是由治療師給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讓當事人明白:心理障礙來源於自己信息加工系統的功能紊亂。
貝克強調當事人與治療師的合作關系,這種立論認為當事人可以積極參與治療,為「自助」(self-help)這一概念提供動力。因為人的內在溝通是可以由內省得到的;內在的溝通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這種意義是由當事人自己推論出來的,不是由治療師分析出來的。這種治療關系將來訪者放到了一個非常主動的位置上。
貝克的認知治療接受了各種生活事件導致情緒和行為反應時要經過的認知中介。情緒障礙與行為障礙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但由於人們多年積累的生活經驗不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認知方式及評價模式。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並不是像鏡子那樣被動地、精確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因此,治療師不是按客觀性和邏輯性的原則矯正當事人對現實的歪曲,而是幫助當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構的現實,病人的轉變或重建必須經過當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
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後發展成一套認知治療技術。貝克認為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包含兩個層次,即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和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所謂淺層的「負性自動想法」是指與不愉快的事情有關,突現於腦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負性自動想法的內容可以是對目前經驗的解釋,也可以是對未來經驗的消極預期,或是對過去消極事件的解釋,這就是導致情緒障礙的原因。深層的從童年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假設,用於對信息濾過、區分、評估和編碼,指導對新信息的知覺、對舊信息的回憶及藉助圖式進行判斷與推理,支配和評估行為,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為功能失調性態度。
我國徐俊冕等對抑鬱障礙患者的認知特徵進行了研究。他們對51名抑鬱症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進行了對照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負性自動想法和功能失調性態度。抑鬱越嚴重負性自動想法出現就越頻繁;隨抑鬱緩解,自動想法減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調性態度的得分仍然高於正常人。這表明負性自動想法是狀態性的,而功能失調性態度是特徵性的,即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構成抑鬱障礙的易患傾向。這一研究結果基本肯定了貝克的情緒障礙兩層認知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
認知行為治療的臨床應用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神經性厭食症、性功能障礙、葯物依賴、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復期治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象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象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病人輸入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在剛開始治療的時候就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這些方法,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矯正,使得病人配合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太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象正常體重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化思維,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針對病人的這種抑鬱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慾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戒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人格障礙、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但認知治療也有自己的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覺、妄想、嚴重精神病或抑鬱症的病人,受到嚴重的認知損害,不穩定的家庭系統的病人就不適合進行認知治療。
常見心理障礙的認知解釋
我們都知道,心理障礙是生物、心理與環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認知治療認為當事人的認知起著重要的作用,貝克認為每一種神經症障礙都有特定的認知內容,了解這些可以對認知干預提供有益的幫助。
抑鬱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剝奪、挫敗、失落。抑鬱者受挫後會無端地自罪自責,誇大自己的缺點,縮小自己的優點,還會把全部責任歸咎於他們自己,表現出一種認知上的不合邏輯性和不切實際性。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很消極。這種消極的思維,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來,都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堅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並且失敗的原因全在於他自己。他堅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夠聰明、不夠稱職、不夠好看、不夠有錢等等。總之干什麼都不會成功,都沒有希望。抑鬱症患者的這些觀點常常是扭曲的,與現實不相符合的。
抑鬱症患者消極的認知方式來源於其深層的認知圖式,而個體的認知圖式又與他的個人經歷、他對重要人物的認同以及對別人態度的感知等因素有關,遺傳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認知圖式形成後,會潛在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一般他是不會被個體主觀意識到的。如同年有過重大喪失體驗的人,成年後遇到人際關系破裂的打擊,可能觸發其潛在的喪失感;考試成績不佳、患病、遇到嚴重困難,會誘發失敗、失落的強烈體驗。隨著不良體驗的加深,其想法逐漸充滿抑鬱的內容,而不考慮現實情況,將會逐步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遇到這些問題都會產生抑鬱傾向,但對那些具有抑鬱認知圖式的人而言,其處理信息的加工過程,包括信息的選擇、真實性檢驗和推理等其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認知歪曲,如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等就會在這種圖式的影響下變得更為顯著,他們對現實的境遇評價會更低,客觀性就會更差。
自殺出現的認知主題是:貝克認為自殺者的認知過程有兩個特徵:一是高度的絕望感(貝克認為「絕望」指「對未來的消極觀念,消極期待或悲觀」),絕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殺;二是感到不能應付生活問題,斷定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認知缺陷時產生自殺傾向的一個影響因素。治療師在自殺病患當中,發現了問題解決能力不足、認知僵化、無法預知行為後果認知力以理解自己,個人有注意力、集中思考、回憶等方面的困擾。認知模式關注的是信息處理如何受到圖式的影響而出現偏差。貝克說,技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是問題,是因為這種信念會干擾正常的認知處理,而不是因為這種信念不理性。
焦慮症出現的認知主題是:危險,對自己知覺到的危險過度誇大的反應;對事物的失控作災禍性的解釋。其認知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圍繞著身體或心理、社會的危險,如怕死去、怕發瘋、怕失控、怕暈倒、怕被人注視、怕出錯、怕發生意外等,他們會有選擇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篩查身體或心理的威脅性信息。例如,當事人的一個親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搶救過程之後,頭腦中出現了「要是生心臟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當夜睡夢中驚醒,感到心跳、胸悶,於是認為」已經得了心臟病了」,這種災難性的想法和解釋將焦慮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驚恐發作。
焦慮患者的認知圖式具有傾向於對通常情境做威脅性甚至災難性的解釋,他們或者缺乏信心,認為自己無能,或者期望過高,以致實際情況常常與他們的期望不一致。當出現這種認知不協調時,或者維持原有的信念,否定或排斥顯示經驗;或者轉變自己的信念,加之又缺乏積極的應對策略,焦慮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我國學者的研究證實了焦慮的認知內容是以」危險」為主題的,軀體感覺和認知錯解在焦慮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險「的負性自動想法和焦慮關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認知圖式可能促使患者過度誇大危險性。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兩因素理論和貝克的認知模式。
強迫症患者存在兩種主要的認知模式,即對危險的過高評價;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注意,記憶,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具體來說:
(1) 過高的不適當的責任感
對責任的錯誤理解這一模式是強迫症特有的表現形式。他們具有對事件的過高的責任感,惟恐失職與過高的使命感、內疚與罪惡感。
(2) 對威脅的評估
強迫症患者對危險及傷害性後果估計過高及對個人應對能力的估計過低。
(3)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的思維方式——控制和減少傷害的一種方式,也是強迫症狀產生和維持的主要因素,此認知模式會增加對危險的過高評價。強迫症完美主義的形式包括:對事情的了解必須十分完美;什麼都必須作到恰到好處;絕對對稱,確定並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維的至關重要性
強迫症患者因為害怕對不良後果負責,過分關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維,思維與行為的界限不清,認為有某種思維將導致產生某種行為。
(5) 過分要求控制
強迫症的核心是他們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絕對地控制他們的環境,通過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來減少危險和避免批評的一種方法,強迫症患者還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險和傷害,強迫觀念是過分控制不容許的思維的正常的精神系統的崩潰。
(6) 萬事要求確定
強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對完美和危險知覺的不確定,對自我效能的懷疑是強迫症的認知方式之一。當事人苛求確定性的時候,他會反復說「我可能就是萬一出問題的那個人」,認知治療師承認這種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當事人難以接受不確定性?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會引出其採用確定性來預測事物的需要的探討,它表明了當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則災難就會降臨。
常用認知評估工具
Beck抑鬱問卷(DBI)、Beck焦慮問卷(BAI)、Beck絕望量表(BHS)、自動想法問卷(ATQ)、功能失調性態度(DAS)。
認知行為治療的常用技術
蘇格拉底式對話
箭頭向下
行為實驗
活動監察/計劃
分心和再集中
放鬆
應付卡片
分級暴露
角色扮演
運用「餡餅」技術
自我與積極自我陳述的功能對照
誘發意象作為治療工具
利弊分析
三欄技術
DTRS表
7. 請問合理情緒療法和貝克雷米的認知行為療法有什麼異同點,如何區分謝謝!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論證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鬱症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認知過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接受和評價信息的過程;(2)產生應付和處理問題方法的過程;(3)預測和估計結果的過程。
認知治療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所謂不良認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認知療法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 — 情感 — 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樣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潛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問題的影響,重視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治療的理論和范圍正在不斷的補充和擴大,應運而生的有動力認知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由威納倡導和發展的,他認為認知過程的發展(即感知、記憶、推理、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脫離個體的成長發育和人際交往,只有不脫離,我們才有了自尊和認同、發泄和控制沖動、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交往。曾有外傷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往往會有部分或全面的認知缺陷,動力認知治療就在於用恰當的認知結構來替代有缺陷的認知結構。後者是由馬爾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治療的方法就在於綜合應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
8. 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的注意事項
1、行為技術對求助者認知結構的改變具體表現為:首先,咨詢師可以通過設計特殊的行為模式或情境,幫助求助者產生一些通常為他所忽視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對求助認知觀念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強化);其次,在行為矯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僅體驗到什麼是積極的情緒,什麼是成功的行為,而且也學會了如何獲得這些體驗的方法。
2、認知行為矯正技術是應對技能學習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學習如何矯正認知「定勢」來獲得更有效的應對壓力情境的策略。1)概念階段(與求助者建立工作關系)2)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壓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包括放鬆訓練、社會技能訓練、時間管理指導、自我指導訓練)3)應用和完成階段(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將之維持下去)
壓力接種訓練(SIT)是應對技能學習程序的具體應用。是一系列技術、過程的組合,包括信息給予、蘇格拉底式討論、認知重組、問題解決、放鬆訓練、行為復述、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和改變環境情境
3、壓力管理既可用於矯正也可用於預防。應用領域包括:憤怒控制、焦慮管理、自我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提高、抑鬱治療和對健康問題的處理;亦可用來治療肥胖者、多動兒童、社會孤立者、創傷後應激受害者、精神分裂症患者。
4、貝克提出的認知歪曲導致的錯誤假設與誤解的系統推理錯誤是:主觀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概括、誇大和縮小、個性化、貼標簽和錯貼標簽、極端思維
5、貝克提出的五種具體的認知治療技術:識別自動性思維;識別認知性錯誤;真實性驗證;去中心化;憂郁或焦慮水平的監控
6、認知療法以當前為關注點,一般是簡短的。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症狀,幫助求助者解決最緊迫的問題,教給求助者防止復發的方法。
9. 什麼是梅肯技術
莫非是唐納德.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
1、關注的求助者的自我言語表達的改變
2、原理:行為的改變要經過一系列中介過程,包括內部言語、認知結構與行為的相互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結果,包括三個階段:自我觀察、開始一種新的內部對話、學習新的技能。
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具體程序:
l 通過角色扮演和想像使求助者面臨一種可以引發焦慮的情境
l 要求求助者評價他們的焦慮水平
l 教給求助者察覺那些他們在壓力情境下產生的引發焦慮的認知
l 幫助求助者通過重新評價自我陳述來檢查這些想法
讓求助者注意重新評價後的焦慮水平
注意事項
1、行為技術對求助者認知結構的改變具體表現為:首先,咨詢師可以通過設計特殊的行為模式或情境,幫助求助者產生一些通常為他所忽視的情緒體驗,這種體驗對求助認知觀念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強化);其次,在行為矯正的特定情境中,求助者不僅體驗到什麼是積極的情緒,什麼是成功的行為,而且也學會了如何獲得這些體驗的方法。
2、認知行為矯正技術是應對技能學習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學習如何矯正認知「定勢」來獲得更有效的應對壓力情境的策略。1)概念階段(與求助者建立工作關系)2)技能獲得和復述階段(壓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包括放鬆訓練、社會技能訓練、時間管理指導、自我指導訓練)3)應用和完成階段(遷移到現實生活中,並將之維持下去)
壓力接種訓練(SIT)是應對技能學習程序的具體應用。是一系列技術、過程的組合,包括信息給予、蘇格拉底式討論、認知重組、問題解決、放鬆訓練、行為復述、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和改變環境情境
3、壓力管理既可用於矯正也可用於預防。應用領域包括:憤怒控制、焦慮管理、自我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提高、抑鬱治療和對健康問題的處理;亦可用來治療肥胖者、多動兒童、社會孤立者、創傷後應激受害者、精神分裂症患者。
4、貝克提出的認知歪曲導致的錯誤假設與誤解的系統推理錯誤是:主觀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概括、誇大和縮小、個性化、貼標簽和錯貼標簽、極端思維
5、貝克提出的五種具體的認知治療技術:識別自動性思維;識別認知性錯誤;真實性驗證;去中心化;憂郁或焦慮水平的監控
6、認知療法以當前為關注點,一般是簡短的。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症狀,幫助求助者解決最緊迫的問題,教給求助者防止復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