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俄羅斯抗議活動去中心化

俄羅斯抗議活動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3-22 15:57:42

⑴ 理解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調整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繼續活躍在國際舞台上。起初,俄羅斯實行「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企圖同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夥伴」關系和「盟友」關系。後來,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出現重大變化,它力求實行「全方位」的對外政策,即既同西方國家建立夥伴關系,也同東方國家發展友好關系,並努力維護國家利益,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在葉利欽時期,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邊倒」的親西方外交及其調整階段(1992~1993年);維護國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階段(1994~1995年);重振大國地位和推動世界「多極化」階段(1996~1999年)。

20世紀最後一天,葉利欽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同時任命普京為代總統,從此,俄羅斯進入了所謂的普京時期。普京上台之後,本著「強國富民」的目的,大刀闊斧地採取行動,使俄羅斯的社會面貌發生了明顯的改觀。

在經濟方面,調整經濟政策,振興經濟。在產權結構上,保持國家的合理控制,反對全盤私有化。在宏觀運行機制方面,強調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建立有效財政金融體系。此外,普京還採取斷然行動,打擊官僚資本集團,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 以上措施,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俄羅斯經濟出現了好轉的跡象。

在政治方面,普京加強、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橫向上,加強總統權威,拓展權力空間。縱向上,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地方分立。普京的這些做法,使俄羅斯政壇出現了難得的穩定局面。兩年來,總統、議會、政府三者關系保持正常,社會趨向和諧。

在外交方面,普京推行與俄羅斯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全方位外交。普京強調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以民族精神為動力,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重振大國地位。普京的外交戰略更多地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特點,將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置於對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對對外政策意識形態化,突出強調軍事安全和推動經濟發展,實行務實外交政策。他主張「世界多極化」,反對單極世界;主張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強調這一過程中應發揮聯合國和安理會的作用;強化俄羅斯的核威懾能力,強調俄羅斯「有足夠的力量」捍衛主權與安全和民族利益;積極融入國際社會,通過合作促進自身利益。可以說,普京外交思維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實用主義外交和以地緣政治利益為中心的大國均衡外交。普京的外交政策,在戰略上堅持維護國家利益,同時在策略上講求實現國家利益手段的靈活性,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給俄羅斯的外交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⑵ 普京治理下的俄羅斯經濟越來越差,為什麼沒人抗議

一項民調顯示,截止到2007年11月,普京的支持率高達84%,在各國領導人支持率中位列世界第一。他的支持率在1999年8月只有31%,但11月時已達80%,從那以後再沒有跌過65%。分析人士認為,普京的高支持率主要來源於他任期內民生的顯著提高和俄羅斯重獲世界發言權的事實。普京獲高支持 率的另一原因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經歷了蘇聯解體後,對西方國家感到極大的失望,因此他們不再相信親西方的民主派政治家,而這些人在普京任內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壓。在俄國主要電視台內很少能看到普京反對者。然而,在獨立媒體中還是會有反對意見和西方媒體的評論,大多數俄羅斯獨立媒體在大城市內都有廣泛讀者。但是在偏僻地區,很多人無法收看獨立媒體,因此他們只能看到官方口調。俄羅斯著名評論家格雷布·帕維洛夫斯基說,他的電台不會有批評普京的言論,因為他喜歡普京。
普京就克里米亞獨立並加入俄羅斯演講2014年3月,因成功舉辦索契冬奧會和處理烏克蘭形勢、克里米亞進行全民公投後加入俄羅斯等事,普京的支持率與2014年年初相比提高了15%,達到75.7%,創下五年內最高水平。
俄羅斯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評價普京:「真正的男子漢和一名強有力的領袖」。
傳記作者克羅波克評價普京:「從許多方面來看,普京是俄羅斯民族意識的具體體現。在過去100年中,我們從來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像普京一樣如此接近俄羅斯的魂!」
普京是一個愛好和平的總統。同梅德韋傑夫一樣,他也很信仰中國文化,也是一名「老子信徒」,他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糾紛、沖突。這一點,跟中國領導人做的一樣。中俄現已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重要因素。只要美國去攻打一個國家,中俄准會站出來,為被欺負的國家撐腰!
2014年8月5日,普京下令政府研究制定全面應對西方制裁的措施,在俄羅斯獨立民意研究機構列瓦達中心8月7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普京在俄羅斯國內的民意支持率升至87%,為近6年來最高。在這份8月初進行的調查中,將近10%調查對象說支持普京的政策。78%的人認為俄羅斯「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普京的民意支持率為87%。為近6年來最高。
而且,自從普京上台後,中俄關系向著友好的方向進展。俄羅斯境內有約100所國立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其中將漢語列為第一外語的大學就有40多所。學習漢語的大學生、研究生人數過萬。目前學習漢語的俄羅斯人數很快要趕上在俄居住的華僑華人。可見俄羅斯對未來中俄友好趨勢的信任、嚮往!中國人也十分喜歡普京的陽剛之氣。中國人對普京的崇拜,遠遠超過了俄羅斯人。

⑶ 俄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被捕後獲釋了嗎

俄羅斯反對派周日(1月28日)發起全國示威,抗議當局禁止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參與今年3月的大選。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當天納瓦爾尼在出席莫斯科的示威活動後不久即遭逮捕,不過隨後已經獲釋。

納瓦爾尼在個人推特上寫道,自己在法庭聽證會前被釋放,並感謝聚集在拘留中心附近的示威者們。納瓦爾尼律師奧爾加·米哈伊洛娃(Olga Mikhailova)向路透社表示,她的客戶未被控罪而釋放,但將不得不在晚些時候面對法庭。

當地時間28日,納瓦爾尼的支持者在示威活動中被捕@視覺中國

俄羅斯將於今年3月18日舉行總統選舉,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被當局禁止參選,他於周日在全國超過100個城市及市鎮發起示威。納瓦爾尼長期批評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當天的示威中,納瓦爾尼抗議普京「操縱」大選。

納瓦爾尼日前接受CNN訪問時警告,民眾對政治改變愈來愈沒有耐心,「普京已掌權18年,民眾不想再等多6年又6年。」

他稱:「普京政權建在貪腐之上,根據官方數字,超過20%人口活在貧窮線下。為何我們這么貧窮?因為他們(管治精英)偷太多。」納瓦爾尼指控普京害怕反對派,「他害怕所有真正的競爭。」

納瓦爾尼還批評普京的外交政策,稱普京的強硬路線令俄羅斯與西方對峙,而自己有能力修補雙方的關系。

他說:「俄羅斯要停止支持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停止使用陰險手段,例如干預大選及網路攻擊。」納瓦爾尼表示,克里姆林宮認為西方媒體經常報道普京是一件好事,但他認為這是愚蠢的想法,因為這只會令國家邁向退化之路。

隨著大選的臨近,普京在候選人中遙遙領先,74%的俄羅斯人表示,准備在總統選舉中投票支持他。早前,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的民調資料顯示,如果選舉立即在28日舉行,那麼普京會獲得73.8%的選票。俄羅斯共產黨候選人格魯季寧(Pavel Grutinen)以7.2%的得票率排名第二。

⑷ 俄羅斯歌劇院人質事件始末,特種部隊使用了特殊的化學葯品

芬太尼
阿片受體激動劑,屬強效麻醉性鎮痛葯,鎮痛作用產生快,但持續時間較短,用於麻醉前、中、後的鎮靜與鎮痛,也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

資料入下:

據新華社10月31日電沉默5天後,俄羅斯官員30日首次宣布,俄特種部隊在解決莫斯科人質危機時所釋放氣體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叫「芬太尼」的高效鎮定劑。
俄羅斯衛生部長尤里·舍甫琴柯30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正式宣布,這次特別行動中沒有使用任何國際化學武器公約所禁止的化學物質。」舍甫琴柯解釋說,這種氣體在醫學上運用很廣,「並不能稱之為『致命性』氣體」。他還說:「我的瑞士和德國同事的結論與我們的一致。」

對於人質死亡原因,舍甫琴柯解釋說,由於被困了3天,缺少食品、水、氧氣和活動,一些人質的身體狀況極其虛弱。他強調:「這些因素是導致一部分人質死亡的主要原因。」

舍甫琴柯否認了媒體有關救護人員沒有作好「特殊准備」的報道。他說:「盡管行動需要保密,但所有的(救護)專家,包括我在內,都事先得到了通知。」他說,醫護人員預備了1000支解毒劑。一些醫療機構早在27日就向法新社記者證實,人質在現場被注射了解毒劑。

「芬太尼」是一種從鴉片中提取的高效麻醉劑,可以止痛,使人昏睡,如劑量過大則可導致呼吸系統衰竭,直至死亡。

⑸ 俄羅斯「橙色革命」 怎麼回事

何謂「橙色革命」?

時間:2005-10-07 來源:

2004年11-12月,烏克蘭發生轟動世界的「橙色革命」。親西方的反對派領導人尤先科,利用烏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存在的舞弊現象,發動大規模「街頭斗爭」,迫使當局作出讓步,重新舉行投票。爾後,尤先科在第三次投票中獲得51.99%的選票,奠定勝局。對此,各方反應全然不同。尤先科歡欣鼓舞,宣稱「這是烏克蘭人民的勝利」;亞努科維奇則表示不服,並提出多項申訴;美國和歐盟深表「滿意」,認為它是「自由、公正的」;俄羅斯和許多獨聯體國家則十分不滿,強調這次投票存在大量違法舞弊行為,「是非法的」。事實說明,這次總統選舉不僅凸現烏克蘭國內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對立」以及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對立」,而且凸現俄羅斯與美歐國家地緣戰略利益的「對立」。

同時,烏克蘭這次「橙色革命」將產生極為廣泛的國際影響。

第一,俄羅斯與美歐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蘇聯解體後,西方利用俄的衰落,蓄意構築包圍圈,不斷擠壓俄的戰略空間。第一步是實行北約東擴和歐盟東擴計劃,把過去屬於俄勢力范圍的中東歐國家納入版圖,使它們徹底「融入」西方體系。第二步是打入俄的「後院」,挖俄的牆腳,在盡可能多的獨聯體國家建立親西方政權。西方的最終目標,是要構築一個北起波羅的海、中經黑海和高加索、南接中亞的「弧形包圍圈」,以便死死捆住俄的手腳。目前,西方的第一步計劃已基本完成,而第二步計劃則正在實施。它們採用「漸進方式」,通過經濟援助和政治接觸,扶植各獨聯體國家的親西方反對派,找准時機,奪取政權。2003年11月的喬治亞「玫瑰革命」以及不久前的烏克蘭「橙色革命」,就是西方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由於烏克蘭貼近俄的腹地,又是獨聯體范圍的第二大國,因此烏「橙色革命」對俄的損害和威脅遠遠超過小國喬治亞的「玫瑰革命」。

第二,俄烏關系可能發生「轉折」。俄羅斯與烏克蘭,在歷史、文化、宗教、經濟、政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淵源,兩國過去融為一體的時間長達300多年,因此形成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兩國的能源合作尤其重要,俄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有80%要經過烏克蘭,而烏克蘭的石油和天然氣有80-90%來自俄羅斯。誠如普京在今年1月7日所說,俄烏關系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即將出任烏克蘭總統的尤先科具有強烈的親西方色彩,他極力主張加入北約和歐盟,使烏克蘭全面融入西方。尤先科日前說,他上台後要「修復」烏俄關系,保持烏俄「戰略夥伴關系」,他「第一個要訪問的國家就是俄羅斯」。尤先科的外交走向,也的確不會立即徹底轉向西方,而會左右逢源,兼顧到俄羅斯。盡管如此,尤先科在俄與美歐之間決難做到真正的「平衡」,他會加快烏加入北約和歐盟的進程,並在國家安全、國際事務等關鍵問題上極力靠攏西方,而同俄拉開距離。英國《簡氏外事報道》說,尤先科奪取政權說明,烏克蘭自15年前獨立以來首次真正「擺脫了」俄。總之,烏克蘭今後「倒向西方」和「去俄羅斯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俄烏關系的「轉折」也許不會馬上發生,但它在幾年之後就會出現。

第三,獨聯體國家可能出現「連鎖反應」。在獨聯體范圍內,烏克蘭的領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和軍事力量僅次於俄羅斯。烏克蘭「橙色革命」的發生,說明西方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有所加強,而烏一旦倒向西方,獨聯體甚至有瓦解的危險,俄苦心打造的俄烏白哈四國「統一經濟區」也有可能名存實亡。特別是,烏式「橙色革命」還可能在獨聯體鏈條的其他薄弱環節「重演」。美國著名政治家布熱津斯基就說,西方希望「民主」能擴展到比烏克蘭更遠的地方。西方擠壓俄戰略空間的既定計劃決不會放棄。2004年4月,西方曾在亞美尼亞策動反對派奪權,但被科恰良總統採取的果斷行動加以制止,未能奏效。西方把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看作「民主化的障礙」,一再鼓動該國反對派起來鬧事和奪權。但盧卡申科在2004年10月通過全民公決,取得了第三次參加總統選舉的權利。於是,美國總統布希簽署法令,對白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並表示要全力支持該國反對派。種種跡象表明,獨聯體國家的反對派受烏「橙色革命」的鼓舞,今後將掀起更大的風浪。http://www.singtaonet.com/people/peop_sp/t20051007_7419.html

⑹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1992年)實行向西方「一邊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確的亞太戰略目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為了爭取西方經濟援助,努力「融進西方文明社會」。這一階段的對外戰略和政策特點:
其一、完全向西方國家傾斜的「一邊倒」政策。
其二、以尋求西方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作為推動國內激進經濟改革的動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的靈丹妙葯,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與西方國際社會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羅斯切身利益問題上唯唯諾諾。
其三、1992年初期,俄羅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雖然提出不但要偏重於歐美,而且要側重於亞洲,但並未付諸具體行動,在目標和政策上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第二階段(1992-1993年)積極推行穩定東部安全環境,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確立以「亞太大國」地位為主要目標的亞太戰略。
俄羅斯在推行經濟改革過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仍未獲得大規模援助和西方社會的信任,這大大傷害了俄羅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羅斯不得不重新調整它的外交戰略,把目光投向經濟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

在這一時期,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以經濟合作為中心,發揮俄羅斯遠東的經濟潛力和地緣經濟優勢,爭取融入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成為亞太經濟合作夥伴。
其二、以安全對話為重點,積極推動建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

第三階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保持亞太力量均衡格局,藉助亞太制衡歐美,實現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

俄羅斯外交政策轉變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前一時期推行的親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亞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所有的重要政治、經濟事務。在亞太地區推行以保障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強化和重視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顯示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

在這一階段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俄羅斯的亞太戰略目標已不僅僅局限在謀求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的層面上,而是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合作,謀求盡快融入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並把亞太地區營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戰略大後方和政治籌碼。
其二、在亞太地區實現以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這一時期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識到,作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在世界大家庭中並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種種限制和阻撓。俄羅斯與歐美的關系此時是合作與對抗並存,在對抗和妥協中尋求發展空間。

⑺ 試分析當前俄羅斯處理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問題的原則以及對世界其它國家處理類似問題的影響

希特勒將德裔人口佔多數的捷克蘇台德地區強行吞並進納粹德國,俄羅斯異曲同工,同時俄與西方關系再度跌入冰點,鐵幕重啟,普京的鐵腕給他帶來了新的高支持率。一、烏克蘭
1\克里米亞問題
克里米亞半島是烏克蘭境內唯一的自治共和國,它位於烏克蘭最南端,南臨黑海,東扼亞速海,與俄羅斯無陸地聯系,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60萬,其中160萬是俄羅斯人(在塞瓦斯托波爾市,俄羅斯人口佔2/3以上),60萬烏克蘭人,20萬韃靼人和其它少數民族,首府設在辛菲羅波爾。克里米亞屬於亞熱帶氣候,漁業發達,農產豐富,尤盛產葡萄,釀酒業發達。克里米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蘇聯著名的旅遊療養勝地。
克里米亞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長達200年的沙俄帝國和蘇聯的統治下,這里建立了一整套軍事和軍港基地。它擁有刻赤、塞瓦斯托波爾、葉夫帕托里等天然良港,其中塞瓦斯托波爾為深水不凍港,建立了整套配套設施(港口、機場、鐵路、倉庫、維修基地)。蘇聯四大海軍艦隊之一——黑海艦隊司令部駐扎塞瓦斯托波爾市,以保證蘇聯走向歐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
歷史上,1443-1783年各民族建立了克里米亞國。1475-1774年該國成為土耳其的仆從國。在16-17世紀,扎波羅熱的哥薩克發動了反對土耳其韃靼人的戰爭,俄國軍隊乘機進行了克里米亞遠征(1687-1689年),1783年,克里米亞正式被俄吞並。1921年10月18日,作為俄聯邦的一員,成立了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二戰後,1945年更名為克里米亞州。
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歸俄羅斯管轄。1944年,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佔領者相勾結」的罪名強迫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遷居它鄉。這項政策不僅惡化了俄羅斯人與韃靼人之間的關系,而且給克里米亞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赫魯曉夫上台以後,為緩和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振興半島經濟,於1954年2月19日,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300年(1654年烏俄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根據協議兩國合並。)為由,將克里米亞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1991年,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加入烏克蘭,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俄羅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俄羅斯議會曾於1992年5月21日單方面通過了關於廢除1954年2月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3年7月9日又通過關於收回克里米亞的重要海軍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雖然俄羅斯不便公開向烏克蘭提出領土要求,但也不願意放棄克里米亞。這是因為,從18世紀以來,克里米亞就是沙俄控制黑海沿岸、地中海、巴爾乾地區的基地。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控制黑海地區,特別是黑海西部的關鍵。失去克里米亞,俄羅斯在黑海的帝國地位和對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影響將成問題。維護對克里米亞的影響力是俄羅斯保持大國地位,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制約烏克蘭的重要因素。
克里米亞是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俄羅斯的文化影響一直佔主導地位,烏克蘭的文化影響很弱,絕大多數居民只講俄文,俄文報刊、雜志比烏文的多20倍,只有7-9%的克里米亞人看基輔電視台的節目。
同時也應看到,在烏克蘭管轄的40年間,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之間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經濟聯系。40年來,烏克蘭政府向克里米亞的投資,如按人均投資水平計算,要高於烏克蘭全國人均投資水平的15-20%。烏克蘭和克里米亞合作修建的克里米亞北運河,將德聶伯河的淡水引入半島,解決了克里米亞對淡水85%以上的需求。如按世界價格計算,運河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達20多億美元。克里米亞工業用電的75-85%均由烏克蘭提供。而克里米亞則向烏克蘭提供蔬菜、水果、海產品和生活日用品。
烏克蘭獨立以後,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一度在社會政治生活中舉足輕重,其他族人受到歧視。在這樣的情況下,克里米亞的俄族人回歸俄羅斯或者獨立的勢頭不斷加強。1992年,克里米亞議會通過獨立法令。1993年,克里米亞俄族人提出脫離烏克蘭問題。1994年1月,親俄派代表梅什科夫當選克里米亞首任總統,實施與烏克蘭中央抗衡的政策,致使克里米亞的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另外,1944年被斯大林政府以「同希特勒佔領者相勾結」的罪名強迫遷居它鄉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成批返回克里米亞,也使該地區的民族關系更加復雜。
經濟和生存環境的持續惡化,是引起克里米亞局勢動盪不安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亞經濟的支柱行業是軍工產業、旅遊和農業。
(1)軍工產業,在工業生產中佔有相當大比重。克里米亞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有眾多的深水良港,是蘇聯的軍工造船基地。據統計,克里米亞有一半居民從事這一行業。該行業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專業化和一體化生產,近70%的配套產品來自俄聯邦和蘇聯的其他共和國。蘇聯解體,橫向經濟聯系中斷,軍工生產萎縮,給克里米亞經濟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1994年,克里米亞的工業生產下降27%,1995年1-2月份,工業生產下降30.1%,超過了烏克蘭全國下降水平(14.1%),島內有76.2%的工業企業減產。截止到1997年,經濟形勢仍然嚴峻。
(2)旅遊業。克里米亞氣候宜人,是療養旅遊勝地,旅遊業曾是克里米亞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現在,半島政局不穩定,烏克蘭經濟不景氣,嚴重影響旅遊業。1993年到克里米亞的遊客比2年前減少9/10,1994年的遊客只相當於往年的1/4,絕大部分的賓館、療養院客源嚴重不足。
(3)農業。克里米亞農業同樣不景氣,只能保證城市居民30-50%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生產下降的惡果是造成大批人員失業。目前克里米亞的失業人數高達11萬人。大批人口失業造成社會犯罪率上升,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是由俄羅斯首先提出來的。俄羅斯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試圖以此來壓烏克蘭在黑海艦隊問題上讓步,恢復對南部出海口的控制。
1992年1月23日,俄羅斯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重新審議有關蘇聯最高蘇維埃1954年4月26日將一直歸俄羅斯管轄的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的決定是否符合俄聯邦憲法,同時建議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也研究這個問題。這項決議在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家關系驟然緊張,兩國議會、總統和新聞單位紛紛發表聲明、講話,闡述自己的立場觀點,歸納起來如下:
俄羅斯堅持廢除1954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關於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2年5月21日,俄羅斯議會用投票的方式批准了《關於對俄羅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1954年改變克里米亞地位的決議作出法律評價的決定》(136票贊成、18票反對、20票棄權)。決定中指出,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54年2月《關於將克里米亞從俄羅斯聯邦版圖劃歸烏克蘭版圖的決定》是違反憲法程序和立法程序的,應認為自通過之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考慮到後來的一些法律承認了這一事實,而且1990年11月9日烏克蘭和俄羅斯簽訂了雙方不提出領土要求的條約,而且這一原則已納入獨聯體各國之間的條約和協定,因而最高蘇維埃認為有必要在克里米亞代表機構的參加下根據克里米亞的意願由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談判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俄羅斯要求烏克蘭不要採取旨在壓制克里米亞居民自由表達意願的行動,更不應對克里米亞動用武力。這期間,俄羅斯副總統魯茨科伊借巡視黑海艦隊之機,呼籲克里米亞居民進行全民公決,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
烏克蘭認為,1954年把克里米亞州從俄羅斯聯邦劃歸烏克蘭符合當時的立法,其中包括蘇聯、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的憲法。俄羅斯議會無權廢除前蘇聯文件,俄羅斯議會在克里米亞問題上作出的決定對烏克蘭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對於俄羅斯議會1992年5月21日通過的決定,烏克蘭外交部照會俄羅斯外交部說,這項決定違背了現代國際法的准則和原則,孕育著危險的難以預料的後果。烏克蘭堅持克里米亞是烏克蘭的組成部分,烏克蘭和克里米亞相互關系問題是烏的內政,因此俄羅斯議會1月23日的決定和5月21日的決定均違背了烏克蘭和俄羅斯近幾年來簽署的一系列條約和文件,以及1991年12月8日的《關於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決定》中的第5條和赫爾辛基最後文件中關於現有國界不可觸動性的原則,烏克蘭最高蘇維埃1992年2月6日發表的聲明中說,按蘇聯形成的政治法律結構、程序和現實,克里米亞就是烏克蘭的一部分。烏克蘭對鄰國沒有任何領土要求,並且希望獨聯體所有國家,尤其是對烏克蘭一向友好的俄羅斯聯邦在確保克里米亞居民安寧方面持同樣的態度。克里米亞是享有充分自治共和國地位和權利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議會的行動是干涉獨立國家內部事務的行動,克里米亞的命運已由克里米亞居民在1991年12月1日全民公決時自己解決了,他們主張克里米亞歸烏克蘭。烏克蘭不接受來自任何方面的領土要求。
1992年5月19日,俄聯邦最高蘇維埃領導人同烏克蘭議會代表團就克里米亞問題在莫斯科舉行會晤。會談結束以後,俄議會表示,俄羅斯仍然恪守獨聯體范圍內現有邊界,其中包括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邊界不可侵犯性,並嚴格遵守歐安會基本原則和聯合國憲章。烏克蘭議會第一副主席杜爾季涅茨說,俄羅斯議會的決議是不友好和不合法的行為,這一行為破壞了克里米亞局勢的穩定性,也動搖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顧問斯坦科維奇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記者來訪時說,俄羅斯議會廢除1954年關於把克里米亞歸屬烏克蘭的不合法文件只是「整理我們的法律遺產,並不意味著提出領土要求」,該半島以後的命運應當由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來解決。這次兩議會之間的會談不僅僅是進一步了解彼此的立場,更重要的是為今後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行動制定了行動規則,即與克里米亞有關的所有問題必須通過與烏克蘭的談判來解決。以後,俄羅斯議會沒有再提出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俄羅斯總統和政府在公開場合一再表示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從而緩和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由於克里米亞問題產生的緊張關系。
克里米亞歸屬問題的復雜性在於,半島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存在著一股強大的親俄勢力,他們要求克里米亞獨立,支持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盡管烏克蘭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平息克里米亞的獨立風潮,局勢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1994年1月30日,克里米亞共和國進行總統大選,共和黨主席、俄羅斯人尤里·梅什科夫當選克里米亞共和國首任總統。這次總統選舉表達了島上大多數居民的意願,烏克蘭政府不便強行干預,只得默認大選結果。
但是,烏克蘭中央並沒有對克里米亞的分立活動聽之任之,一直在謀求解決克里米亞問題的途徑。1995年3月,烏克蘭中央採取強硬措施,加強對克里米亞的控制。這就是:(1)堅決主張決不允許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她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關繫到烏克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稍有松動,可能會觸發聚居在烏克蘭工業發達地區的東部地區的俄族人的分離運動,其後果十分嚴重。在這項原則問題上,烏克蘭政府寸步不讓,包括在克里米亞不能實行雙重國籍。1995年3月17日,烏克蘭議會通過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法》明確規定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是烏克蘭版圖內的一個行政區或自治單位,並解除了梅什科夫的克里米亞總統職務,撤消了克里米亞總統位置。(2)明確指出中央法律高於克里米亞法律。烏克蘭議會已廢除了克里米亞1992年通過的克里米亞憲法。而克里米亞議會制定的克里米亞憲法以及對該憲法的修改只有在得到烏克蘭議會批准後才能具有效力。(3)允許克里米亞成為自由經濟區,建立自己的財政體系,但是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應有統一的武裝力量、海關和貨幣-信貸體系,從而否定了克里米亞提出的實行盧布區的要求。(4)為防止克里米亞局勢失控,烏克蘭一直向克里米亞派總統代表和內務部隊常駐,並設有安全機構,還下令將克里米亞共和國政府置於烏克蘭中央政府的直接領導之下。(5)克里米亞只能在經濟、環境保護和文化合作領域進行對外交流活動。(6)塞瓦斯托波爾市是烏克蘭中央的直轄市,不屬於克里米亞共和國,其地位由烏克蘭法律確定。
烏克蘭政府深知,經濟危機是克里米亞問題的主要根源。因此在採取政治措施的同時,決定增加對克里米亞的經濟援助,其中包括從國家預算中撥出450億烏克蘭盧布貸款,用於穩定克里米亞經濟,另外通過國家合同提供600億烏克蘭盧布,並准備拿出200億烏克蘭盧布用於確保當地農村的社會保障。烏克蘭中央採取上述強硬措施以後,克里米亞局勢出現了有利於烏克蘭國內穩定的積極變化。
烏克蘭敢於對克里米亞採取果斷措施是由下列有利因素促成的:(1)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系有所改善,這是烏克蘭解決克里米亞問題的前提條件。由於克里米亞問題直接牽扯到俄羅斯,是烏俄關系中的敏感問題,而烏克蘭不希望克里米亞問題影響烏俄關系,所以烏克蘭在解決克里米亞問題時一直比較謹慎。庫奇馬任烏克蘭總統以後,在對俄政策上,主張恢復同俄羅斯的經濟和文化聯系,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兩國關系有了大的改善。俄羅斯同樣不希望克里米亞問題影響俄烏關系。俄羅斯一直希望加強俄烏關系,抵制北約東進,對克里米亞議會請求俄羅斯幫助的要求基本上進行低調處理。俄羅斯總統、議會、政府均在各種場合表示,克里米亞問題是烏克蘭的內政。(3)島上居民態度轉變。克里米亞居民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生活,已對克里米亞領導人失去信心,希望中央加強控制,結束動盪局勢,擺脫經濟危機。
2\東西部問題

「東方」和「西方」曾經是冷戰時期的時髦詞,自從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和華約組織解散,「東方」和「西方」這兩個詞已經很少被人提及了。然而近來隨著烏克蘭總統選舉所引發的危機加劇,這兩個詞又被世界各大媒體頻頻採用。例如,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在評論西方與俄羅斯角斗烏克蘭時驚嘆:「冷戰」時期「東方」和「西方」陣營又出現了!總統選舉演變為政治風波 烏克蘭總統選舉是10月31日舉行的。但自11月21日烏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第二輪投票初步結果後,烏克蘭全國上下便開始陷入了抗議的漩渦。選舉委員會宣布,親俄羅斯的現任總理亞努科維奇以3%微弱多數獲勝;但親西方的反對派候選人尤先科認為,政府在選舉中有舞弊行為,因而不承認選舉結果,並在第二天趕到議會,宣布自己為新當選總統。反對派在拒絕承認大選結果的同時,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抗議活動。一場選舉,轉眼之間變成了一場政治風波。在這十幾天里,外部勢力的介入可以說是直截了當、毫不掩早在7月3日烏克蘭大選正式拉開帷幕後,美國、歐安組織、歐洲議會、北約等方面就不斷地告誡烏克蘭當局,要舉行公正、透明、誠實的選舉,不得違反民主原則,否則將重新考慮對烏關系。11月21日,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理亞努科維奇贏得總統大選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很快發去賀電,但美國以及歐盟立即宣布拒絕承認烏總統選舉結果。在選舉結果公布之後不到兩小時,美國務卿鮑威爾立即舉行新聞發布會,表明美國的反對立場。鮑威爾說,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因為它不合法,不符合國際民主標准。鮑威爾還打電話給烏克蘭總統庫奇馬,直接施壓。此外,美國立即開展廣泛的外交努力,鮑威爾致電多國外長說,美國與歐洲國家達成共識,即烏克蘭政府必須審查選舉舞弊問題,並採取補救措施。危機是多種矛盾爆發引起的烏克蘭總統大選引發的這場深重政治危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直接插手固然是矛盾爆發的必要條件,但矛盾的形成卻應從烏克蘭的歷史、國內經濟及地緣政治地位中找尋。首先是歷史方面的原因。烏克蘭長期處於「分散」狀態。哈薩爾汗國、基輔羅斯、蒙古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奧斯曼土耳其和蘇聯都在烏克蘭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歷史足印。除了版圖的長期分裂之外,其「分散」狀態還包括這片土地上生活著110個民族,以及猶太教、基督教、東正教所吸引的信徒。1945年,烏克蘭才作為一個整體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54年,莫斯科把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治下,形成烏克蘭目前的版圖。而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則已是1991年的事了。現在烏克蘭西部居民以講烏克蘭語的天主教徒為主,而東部地區則以講俄語的東正教徒(包括很多俄羅斯族人)為主。體現在烏克蘭文化、語言及宗教之中的裂痕成為當前烏局勢動盪的誘因。其次是經濟方面的矛盾。烏克蘭全國人口為4800萬,大體上以第聶伯河為界,分為東烏克蘭和西烏克蘭。東烏克蘭毗鄰俄羅斯,人口3200萬,主要經濟支柱是工業,經濟比較發達;而在第聶伯河以西的西烏克蘭毗鄰歐盟,人口1600萬,主要經濟支柱是農業,經濟比較落後。自從俄羅斯經濟1999年有起色以來,與俄羅斯一體化程度相當高的東烏克蘭地區也恢復了經濟活力;相反,西烏克蘭地區經濟起色不大。再就是地緣政治上的地位。烏克蘭首都基輔是俄羅斯政治和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到1900年,烏克蘭已是俄羅斯最主要的農業區,所產穀物是俄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從而賺取外匯為俄現代化提供財政支持。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之前,東烏克蘭又發展成為礦業和冶金業的中心,並一直維持到現在。烏克蘭就面積和人口而言都居歐洲前列,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蘇聯解體後,在北約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俄羅斯一直將烏克蘭視為其西部地區的戰略屏障和「緩沖區」。一旦親西方的人上台,烏克蘭會加快加入北約的步伐,這將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俄有識之士認為,在烏克蘭總統選舉問題上,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表演說明,俄羅斯正在遭到來自歐美空前猛烈的戰略擠壓。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變,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作為俄羅斯戰略依託的獨聯體被西方逐漸蠶食,喬治亞發生「玫瑰革命」後,烏克蘭總統大選引發的政治危機證明,烏克蘭似乎將成為西方的囊中之物。這種現實的威脅不能不引起俄羅斯的警惕。兩敗俱傷的後果非各方意願目前在烏克蘭已出現分裂跡象。東部一些州認為,亞努科維奇是合法當選的總統。如果非法的總統上台,東部各州就保留舉行地方全民公決的權利,以解決自治的問題。頓涅茨克州州長提出,如果尤先科獲勝,就建立從屬於烏克蘭的新聯邦國家———東南共和國。甚至還提出將於明年1月9日就自治問題舉行全民公決。這種可能導致國家分裂的言論和跡象已經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應。此外,烏克蘭總統庫奇馬12月1日指出,當前的政治危機已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如果目前的政治危機持續下去,烏克蘭經濟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庫奇馬還列舉了近來烏克蘭一些經濟部門的情況。他說,在機器製造等行業已出現生產下滑的跡象,而且無法預測將會產生什麼結果。烏克蘭政局如此急劇地惡化,是各大國始料不及的。美歐到現在才真正明白,由他們攪和的烏克蘭大選離國家分裂、走向戰爭邊緣恐怕僅僅一步之遙了。一旦烏克蘭東西部實行自治,軍隊必將介入,國家將走向內亂,而這絕不是背後插手的各方勢力所希望的「收成」。歐洲不會不明白,如果烏內亂,那麼中西部這個自治的「窮包袱」就得甩給歐盟,美國是不會去背的,這樣的「民主」成果恐怕歐盟不會太滿意。美國也擔心,烏克蘭內亂波及周邊,威脅到中亞穩定。因為美國的戰略重心在中亞和東北亞。所以,美歐又出面召集調解烏克蘭大選危機的國際多邊會談,強調決不能以武力方式解決烏總統選舉出現的政治危機。被撕裂的傷口很難癒合目前的烏克蘭,已被權力之爭和勢力范圍之爭生生撕裂了。無論進程如何,結局都已註定———烏克蘭之爭沒有贏家。大選引發的這場政治危機不僅打破了烏克蘭寶貴的社會平衡和外交平衡,而且使其獨立13年來第一次面臨分裂威脅。長期以來相安無事的東西部居民,如今被人為地割裂開來。政治上的對立,變成了民族的對立。數百年來血脈相連的烏克蘭族和俄羅斯族居民,被各種勢力塗上了橙(尤先科派)藍(亞努科維奇派)兩色。這個國土面積和人口與法國相當的歐洲大國,開始被迫面臨非此即彼的選擇:要麼親美,要麼親俄。反對派總統候選人尤先科即使在未來的重新選舉中勝出,也無法獲得全面、徹底的勝利,他失去了東部的支持,他仍要面臨彌合社會分裂、防止東部「自治」、修補與俄羅斯關系的艱巨任務。現任總理亞努科維奇雖被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獲勝,但這個「勝利」被「舞弊」的陰影所籠罩,無法得到議會、烏克蘭西部乃至西方世界的承認。在現有情況下,無論尤先科還是亞努科維奇誰獲勝,都只是「半個烏克蘭」的總統。對於俄羅斯來說,即使亞努科維奇上台,俄羅斯也還是輸家。因為一個親美的烏克蘭是俄羅斯所不能接受的,「兩個烏克蘭」同樣是俄羅斯不願看到的。俄羅斯媒體甚至開始反思,莫斯科對烏克蘭大選的「介入」是否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與俄羅斯一樣,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尤先科的力挺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盡管西方為確保烏克蘭反對派獲勝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但美國所希望的「玫瑰革命」並未在烏克蘭重演,烏克蘭沒有(也不大可能)成為第二個喬治亞。不僅如此,西方的直接「插手」,導致烏克蘭西部率先挑起分裂,並引發東部的「自治」浪潮。烏克蘭一旦分裂,西方難辭其咎。此外,在烏克蘭的角逐,還使剛剛走出冷戰陰影的美俄出現了對峙的危險,兩國關系也面臨嚴峻考驗。盡管烏克蘭大選結果還有待最高法院裁決,盡管國際社會正在加緊調解斡旋,盡管烏克蘭有可能舉行重新選舉……但無論進程如何,結局似乎已經註定:烏克蘭之爭已經沒有贏家!

⑻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黨體制的形成過程和特點(性質)

其主要內容是從蘇聯時期的一黨制轉向西方式的多黨制。俄羅斯多黨制的確立經歷了一個從混亂無序狀態逐漸走向規范化和法制化的過程。普京執政以來,對政黨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政黨法》的制定和實施,使政黨活動逐步走上正常的法制化軌道,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有所提高。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經過重新組合,初步形成左、中、右三派政黨組成的多黨制格局。但是,與西方國家的多黨制相比,俄羅斯的政黨制度還並不成熟,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俄羅斯政黨制度轉型的三個階段
考察俄羅斯政黨制度的轉型,必然要追溯到蘇聯時期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根據1990年2月蘇共中央全會通過的《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行動綱領草案中關於實行"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決定,1990年3月蘇聯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對蘇聯憲法第六條的修正案,從法律上取消了蘇共的領導地位,承認了多黨制原則。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政黨制度的轉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俄羅斯聯邦宣布獨立、蘇聯解體到1993年12月通過《俄羅斯聯邦憲法》。在這一階段,在俄國出現了成百個、甚至上千個形形色色的政黨和政治組織,它們的政治綱領和主張不一,組織情況也差別很大。在擁護葉利欽的右翼"激進民主派"政黨和反對葉利欽的以俄共為首的左翼政黨及其他組織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斗爭的主要形式是示威遊行等街頭活動。1993年10月,葉利欽總統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炮轟"白宮"流血事件和解散議會。1993年12月以全民公決的方式通過了新憲法。憲法宣布:"在俄羅斯聯邦,承認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每個人都享有自由組成社會聯合組織的權利"。這奠定了多黨制在俄羅斯的憲法基礎。
二、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政黨制度的新變化
普京執政兩年多來,俄羅斯的政黨制度和政黨格局有以下一些新變化:
1、制定《俄羅斯聯邦政黨法》,逐步把政黨活動納入法制軌道
俄羅斯雖然在1995年頒布了《俄羅斯聯邦社會聯合組織法》,但沒有制定出一個規范政黨活動的政黨法。經過多年反復討論和修改,俄羅斯國家杜馬在2001年6月21日三讀通過了《俄羅斯聯邦政黨法》,聯邦委員會於6月29日也批准了這一法案。接著普京總統在7月12日簽署了《政黨法》並予以正式頒布。②《政黨法》對政黨的成立、登記和撤消、黨員的人數和地區組織的數量、政黨的宗旨和活動形式、政黨的權利和義務等問題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一些內容:政黨必須擁有1萬名以上成員,並且至少在一半以上聯邦主體內建有人員不少於100名的地區組織,在其他聯邦主體的地區組織成員不少於50名;政黨必須推舉候選人參加全國立法、權力機構和地方各級自治代表機構選舉;不允許按職業、種族或宗教屬性建立政黨;成立政黨必須先組成發起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然後召開代表大會,通過黨的綱領和章程,並把這些文件提交負責政黨登記的部門審核;凡在杜馬選舉中得票超過3%而組成議會黨團,或通過單席位選舉制在議會中擁有12名議員的政黨都可以獲得國家的財政資助。
根據《政黨法》這些規定,各政黨都大力發展新黨員和建立新的地區組織,出現了對政黨進行改組、聯合或建立新黨的高潮,為參加定於2003年12月21日舉行的國家杜馬選舉和2004年3月7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作準備。與此同時,一些達不到《政黨法》要求、而又不準備同別的黨聯合的小黨將不再作為政黨進行活動。它們有的可能解散,有的可能改組為"俱樂部"類型的團體。它們將無權提出候選人參加各級立法和權力機關選舉。不排除有些政黨和組織可能會轉入地下活動。
2、 各政黨重新進行登記,加強政府對政黨活動的控制力度
俄羅斯聯邦中央選舉委員會主席亞歷山大·維什尼亞科夫於2002年7月16日宣布,《政黨法》頒布後,有56個政黨舉行了代表大會,23個全聯盟性政黨獲准在司法部登記,其中只有8個黨完成了在一半以上聯邦主體的地區組織的全部登記手續。這些黨是?quot;俄羅斯聯邦人民黨"、"俄羅斯民主黨"、"統一的俄羅斯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俄羅斯和平統一黨"、"俄羅斯憲法黨"、"俄羅斯和平黨"。這些黨已獲得參加2003年國家杜馬選舉的權利。維什尼亞科夫估計,從目前的情況看,在下一屆杜馬選舉前,在俄司法部登記的政黨要遠遠少於前三屆,大約30多個政黨,但能夠進入下一屆杜馬的政黨與前三屆大約差不多,大約會有8個黨的得票率會超過5%。
3、初步形成由左、中、右三派政黨組成的多黨制格局
首先,中派政黨實行聯合,成為杜馬中的第一大黨,組成了支持政府的多數派。
蘇聯解體後,以葉利欽為首的右翼激進自由派在俄羅斯掌握了國家政權。以俄共為代表的左翼政黨在杜馬中組成了強大反對派,並聯合俄國社會上其他左翼力量,與右翼自由派勢力相抗衡。而中派組織當時在群眾中的影響十分有限。從1999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杜馬選舉起,俄國的政黨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雖然俄共仍在選舉中贏得了議會第一大黨的地位,但是成立不久的、持中派立場的"團結"競選聯盟在選舉中取得很大成功,在杜馬中占據了第二大黨的位置(2000年5月改組為"團結黨")。2001年4月17日,國家杜馬中的四個中派議員團"團結黨"、"祖國-全俄羅斯"、"人民代表"、"俄羅斯地區"經過協商,決定成立跨黨團的協調委員會,從而大大加強了中派的勢力。2001年7月12日"團結黨"與"祖國"運動組成"團結-祖國聯盟",並著手建立統一的政黨 。12月1日,"團結-祖國聯盟"在莫斯科舉行代表大會,宣布改組為全俄羅斯"團結-祖國"黨,"全俄羅斯"運動也加入了該黨。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章程並原則上通過了黨的綱領。大會還選舉了由18人組成的最高委員會,選舉紹伊古、盧日科夫、沙伊米耶夫三人共同擔任黨的主席。普京總統對新黨成立表示祝賀。2002年4月全俄羅?quot;團結-祖國"黨舉行第一屆全俄代表大會,改稱"統一的俄羅斯"黨,並完成了在司法部的登記手續。"統一的俄羅斯"黨在國家杜馬中的議員數已超過俄共,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從而使普京總統在議會中獲得了比較穩定的依靠力量。
據"俄羅斯杜馬"網站公布的資料,現在俄國家杜
馬中各個議會黨團、議員團和獨立議員的人數和所佔百分比如下③:
"團結黨"黨團 83人 ?18.44%? "俄共"黨團 85人 ?18.89%? ④
"俄羅斯自由民主黨"黨團 12人 ?2.67%? "祖國-全俄羅斯"黨團 49人 ?10.89%? "右翼力量聯盟"黨團 32人 ?7.11%? "亞博盧"黨團 17人 ?3.78%?
農工議員團 43人 ?9.56%? "人民代表"議員團 56人 ?12.44%?
"俄羅斯地區"議員團 47人 ?10.44%? 未加入已登記的議員聯合組織的議員 21人 ?4.67%
? 以上統計數字表明,?quot;團結黨"、"祖國-全俄羅斯"組成的"統一的俄羅斯"黨在杜馬中擁有132個席位。如果再加上"人民代表"議員團和"俄羅斯地區"議員團,杜馬中的中派議員的總數達到235人;左翼(包括"俄共"和"農工議員團")的議員總數為128人;右翼(包括"右翼力量聯盟"、"亞博盧"和自由民主黨)的議員總數為61人;其他的21個獨立議員的政治傾向不一。國家杜馬的這種組成與葉利欽時期有很大不同。在第一、二屆杜馬中,左翼占優勢地位,可以對葉利欽及政府提出的各種法案進行強有力的抵制,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普京總統和政府在杜馬中擁有了以"統一的俄羅?quot;黨為主的穩定多數。左翼很難阻止克里姆林宮提出的法案在杜馬中獲得通過。如果說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內的各黨派領導人會晤並徵求他們的意見,那麼現在普京只會見中派政黨領導人,基本上不再聽取別的黨、特別是俄共領導人的看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杜馬不顧左翼的強烈反對,先後通過了《所得稅法》、《勞動法典》、《土地法典》等重要法案。最近又通過了允許自由買賣農業用地的法案。
俄羅斯的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也屬於中派范疇。2001年11月24日,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俄羅斯統一社會民主黨與以康斯坦丁·蒂托夫為首的俄羅斯社會民主黨?quot;精神遺產"、俄羅斯社會黨、"現實主義者聯盟"舉行了聯合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章程草案,選舉戈爾巴喬夫為黨的領袖,蒂托夫為黨的主席。戈爾巴喬夫表示,社會民主黨人支持普京總統。蒂托夫在談到黨的意識形態時說,俄羅斯社會民主黨主張"第三條道路",既不贊成"共產主義的空想主義",也不贊成"新自由主義的原教旨主義"。不過,俄羅斯社會民主黨實行聯合以來,在群眾中的影響不大。據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於2002年6月進行的民意調查,該黨在群眾中的支持率只有2%。
其次,俄共在群眾中的支持率有所下降,面臨嚴峻挑戰。
普京執政初期,由於還沒有站穩腳跟,而俄共在群眾中有很大影響,所以對俄共採取懷柔與籠絡態度,設法改善同俄共的關系。普京在當選總統後的一次講話中說,盡管人們對俄共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看法,但他認為俄共是俄羅斯目前惟一形成了體系的黨。俄共當時對普京也採取合作態度,在杜馬中支持普京提出的一些法案。但是,隨著普京在群眾中的威望提高及其政治地位的鞏固,普京與俄共在一系列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甚至對立。普京轉而對俄共公開提出指責,採取打壓與分化的政策。
目前俄共的處境比較艱難,面臨嚴峻挑戰。這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俄共失去在國家杜馬中第一大黨的地位。在1999年12月選出的俄羅斯第三屆國家杜馬初期,俄共及其盟?quot;農工議員團"在議會中擁有大約1/3的席位。後來,全俄羅斯"團結-祖國"黨(即"統一的俄羅斯"黨)取代俄共成為杜馬第一大黨。俄羅斯國家杜馬中的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不利於俄共的重大變化。其次,俄共被剝奪了在杜馬中一系列委員會的領導職務。在第三屆杜馬開始工作時,俄共與"團結黨"達成一攬子協議,瓜分了杜馬的大部分領導職務,俄共黨員謝列茲尼奧夫當選為杜馬主席。俄共還得到了杜馬下設的許多委員會的領導職務。但是後來中派政黨與右翼政黨逐漸靠攏,聯手對付俄共。
2002年 4月3日,杜馬中的"團結黨"等4個中派組織聯合提出一項議案,要求重新分配杜馬委員會的領導職位。這一議案獲得通過,俄共失去了原先擁有的10個委員會中8個委員會的領導職務。"祖國-全俄羅斯"的杜馬代表費杜洛夫甚至提出了一項議案,要求"取締俄羅斯共產黨在司法部注冊,徹底禁止俄羅斯共產黨的一切活動,並追究其黨首久加諾夫的刑事責任"。雖然這一提案遭到包括"祖國-全俄羅斯"在內的大多數人和司法部的反對,但俄共在議會中失去了一系列重要陣地。第三,俄共的內部分歧激化。為了對杜馬的上述決議表示譴責和抗議,俄共立即宣布放棄包括杜馬主席和其他兩個委員會主席的職位。但是,謝列茲尼奧夫拒絕辭職,兩個委員會的主席古邊科和戈里亞切娃也不同意放棄自己的職位。俄共於是在4月3日和10日分別召開了第6、7次中央全會並通過決定,要求謝列茲尼奧夫等辭職,並聲稱如果他們拒絕服從中央的決定,就要給予組織處分。但是謝列茲尼奧夫在同普京總統會晤後,拒絕了俄共中央要他辭職的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俄共於5月25日召開第8次非常中央全會,通過了將他開除出黨的決議,同時被開除出黨的還有古邊科和戈里亞切娃。接著他們3人又被開除出俄共議會黨團。普京總統在5月27日公開批評了俄共中央關於開除謝列茲尼奧夫等人的決議,表示繼續支持謝列茲尼奧夫留任杜馬主席。其他政黨也支持謝列茲尼奧夫繼續擔任杜馬主席,直到2003年新一屆杜馬選舉為止。第四,中派和右翼聯手打壓俄共,使俄共在地區選舉中屢遭失敗。2001年11月5日,中派?quot;祖國"、"團結黨"與右翼的"右翼力量聯盟"和"亞博盧"四個政治團體的領導人就莫斯科市杜馬代表的選舉問題舉行會談,決定共同提出一個候選人名單。"團結黨"的杜馬黨團領導人弗拉基米爾·佩赫金聲稱,四黨的協議是針對左翼反對派的。這一做法將使"左翼反對派失去在立法機構中的講壇"。⑤此後,俄共在許多地區的杜馬選舉中遭到嚴重挫折。據俄國《獨立報》報道,俄共在許多地區選舉中失利是俄共力量遭到重大削弱的一個標志。共產黨人已不敢在大多數聯邦主體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在地區選舉中也很少能夠取勝。即使獲勝的候選人也很少與黨保持密切聯系,更談不上服從黨組織了。第五,俄共在民意調查中的支持率下降。根據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在2002年6月進行的民意調查,俄共在群眾中的支持率為29%,雖然仍居各黨之首位,但比4月的35%下降了6個百分點,是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quot;統一的俄羅斯"黨從4月的18%上升到6月的25%,增加了7個百分點,只比俄共差4個百分點。這次圍繞謝列茲尼奧夫問題的爭論在不僅損害了俄共在群眾中的形象,而且也標志著俄共的分裂。謝列茲尼奧夫就公開表示在今年9月建立一個新的左翼政黨。
俄共的困境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在國際背景來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資本主義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顯示出還有繼續發展的能力。這對社會主義造成巨大沖擊,社會主義在歐洲各國的影響普遍出現下降的趨勢。從國內背景來看,普京執政以來,實行重振俄羅斯大國地位的國策,經濟發展較快,社會狀況相對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據2002年6月舉行的民意調查結果,普京在群眾中的支持率達到75%。在這種情況下,俄共作為反對派進行活動困難重重。此外,俄國的中派與右翼政黨有計劃、有步驟地聯手打壓、排擠俄共,也是俄共處於困境的重要原因。
從主觀因素來看,蘇聯解體後,俄共雖然對自己的理論、綱領和政策作了一些調整,但總的說來落後於時代的要求。2002年4月8日久加諾夫在接受俄國《獨立報》記者采訪時說:"局勢發生了激變:克里姆林宮、政府和杜馬變成了從事犯罪活動的資產階級和盜竊國家財富的買辦的堡壘。"⑥這樣的判斷恐怕得不到大多數俄羅斯人的認同。此外,俄共雖然表示要爭取社會主義的"更新"和"復興"。但是,迄今為止,俄共關於社會主義的論述還比較抽象和籠統,對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缺乏全面深入的反思和總結。在斗爭策略上,俄共從葉利欽時代的"不妥協的反對派",到普京執政初期的"建設性反對派",現在又轉回"不妥協的反對派",並把工作重點從議會內轉向議會外,把組織群眾性抗議運動作為黨的政治工作和組織工作的主要方針。2002年6月10日俄共中央第8次全會作出決定,責成俄共黨團在國家杜馬中提出議案,要求卡西亞諾夫政府辭職,並著手准備就"是否允許買賣土地"問題舉行全民公決。
事實上,俄共的這些提案在杜馬中無法獲得通過。在組織問題上,俄共內部派別林立,既有堅持傳統觀點的"正統派",又有"強國愛國主義派",還有社會民主主義派。黨內民主和紀律也存在一些問題。俄國最近又出現了一個以前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孫子安德列·勃列日涅夫為首的"新共產黨",該黨於2002年6月30日在莫斯科舉行了成立大會。持正統立場的"俄羅斯共產黨人黨"和"俄羅斯共產主義工人黨"對俄共一直持批評態度,它們在2002年實行了合並。共產主義政黨的這種嚴重分裂局面不利於左翼力量的發展。當然,目前俄共在群眾中仍有相當高的支持率,今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將繼續發揮作用。
4、右翼政黨爭取實行聯合,但進展不大
俄羅斯主張自由主義的右翼政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以蓋達爾、丘拜斯、涅姆佐夫等為首的"右翼力量聯盟",另一個是以亞夫林斯基為首的"亞博盧"。二者都贊成實行西方式的自由市場經濟,但在一系列問題上也有爭議。蓋達爾和丘拜斯是"休克療法"的主要倡導者和實施者,亞夫林斯基則對"休克療法"持批評態度。右翼政黨對普京總統採取既支持又批評的態度。它們自稱"右翼反對派"。這兩個黨一直在談判聯合問題,但迄今為止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最近,"右翼力量聯盟"向"亞博盧"提出建議,在下一屆總統選舉中推舉統一的總統候選人。但是,"亞博盧"對"右翼力量聯盟"的建議不太感興趣。這為兩黨的聯合投下了陰影。在2002年6月的民意調查中,"右翼力量聯盟"的支持率是8%(4月是10%),居第4位;"亞博盧"的支持率是6%(4月是7%)。兩黨的支持率加在一起是14%。如果不出意外,兩黨在下一屆杜馬選舉中都有可能突破5%的門檻而進入議會。
2001年11月21日,俄羅斯金融寡頭之一鮑·別列佐夫斯基加人了右翼社會政治運動"自由俄羅斯"。這個運動的領導人是杜馬代表謝爾蓋·尤申科夫。由於別列佐夫斯基遭到俄羅斯總檢察長發出的國際通緝令的通緝而逃到國外,他只能通過電話或派代表參加該運動的有關活動。2002年3月30?quot;自由俄羅斯"運動在莫斯科召開代表大會,改組為政黨。謝·尤申科夫、鮑·別列佐夫斯基等5人當選為該黨的共同主席。該黨自稱是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黨,對當局持反對派立場,要求實現個人自由化、政權自由化、社會自由化、國家自由化和國家對外政策的自由化。⑦該黨在6月的民意調查中得到的支持率小於1%。迄今為止該黨沒有被司法部核准登記。
5、制定打擊極端主義的法律
在俄國同樣存在一些持極端民族主義立場的極右翼政黨,例如以弗拉基米爾·日里諾夫斯基為首?quot;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以亞歷山大·巴爾卡紹夫為首的"俄羅斯民族統一黨"、以亞歷山大·伊凡諾夫為首的"俄羅斯人民民族黨"、以尼古拉·李森科為首的"民族共和黨"等。日里諾夫斯基是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勒龐的盟友。當勒龐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擊敗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出線後,俄國自由民主黨立即於5月4日在莫斯科召開慶祝集會,日里諾夫斯基在會上發表演說,向勒龐表示祝賀。
2002年6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了極右翼勢力在俄羅斯有上升的趨勢。⑧。在被調查者對"請您列出您最信任的5-6名政治家"這個問題的答卷中,日里諾夫斯基得到10%的支持率,排在普京、久加諾夫、紹伊古之後,居第4位。在被調查者對"假如在下星期日舉行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您將投票贊成哪一個政黨或聯盟?"這個問題的答卷中,"自由民主黨"的支持率是9%(4月是10%),居第3位;"俄羅斯民族統一黨"獲得2%的支持率。可見,極右翼勢力在俄國的影響不容忽視。《俄羅斯的政黨與運動》一書中說:"俄羅斯民族統一黨是俄國最大的極端主義的軍事化組織。該黨的主要綱領性要求是:確立俄羅斯民族在俄國的統治地位,該黨把猶太人看作主要敵人。"⑨該黨提出要通過"民族革命"取得政權。黨的主要領導人是亞·巴爾卡紹夫。"人民民族黨"持極端民族主義立場,主張對"非俄羅斯人"採取暴力手段,把反猶主義作為自己的意識形態。"民族共和黨"鼓吹"俄羅斯民族愛國主義"。
另外,還有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極端民族主義團體。例如,"光頭黨"90年代以來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地活動十分猖獗。其成員多半是十幾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目前大約有10000-15000名成員。他們鼓吹用極端手段建立純粹的俄羅斯民族社會,崇拜希特勒,擁護法西斯主義,反對猶太人,甚至要求趕走一切外國人。今年4月"光頭黨"曾經向莫斯科的10來個外國使領館寄去恐嚇電子郵件,威脅要在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一天對外國人採取暴力行動,結果引起在俄的外國人的極大恐慌。
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活動,特別是"光頭黨"的所作所為引起俄國廣大民眾的憤怒,俄國政府和普京總統對此也十分關注。普京在今年4月18日的國情咨文中說,"極端主義的泛濫是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定的重大威脅。這里所指的首先是那些高喊法西斯、民族主義口號並拿著它們的標志的人,那些製造浩劫、毒打和謀殺人的人。"⑩政府專門向國家杜馬提出一項反對極端主義的法案,杜馬於6月20日二讀通過了該法案。它對極端主義下了這樣的定義:"極端主義活動是指用強制手段修改憲法體制的基礎,挑起種族和宗教敵對情緒,宣傳某些公民或者民族凌駕於其他公民或民族之上,以及公開展示法西斯標志和傳播法西斯文學作品?quot;紒紜矠這個法案的通過有利於加強打擊右翼極端民族主義的力度。而,只要俄國存在的那些社會、政治、經濟和民族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極端民族主義就會有滋長的土壤。但是,應該相信,絕大多數俄羅斯人是堅決反對右翼極端民族主義的。

⑼ 塞爾維亞首都爆發騷亂,俄羅斯為什麼支持武契奇,對此你怎麼看

塞爾維亞首都爆發騷亂,俄羅斯支持武契奇的原因很簡單,國家利益的需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一、塞爾維亞首都騷亂事件回顧

6月21日時,塞爾維亞大選,7月5日公布的結果顯示,武契奇統領的進步黨獲得了63%的選票,以壓倒性優勢獲勝。7月7日,由於疫情反彈,武契奇宣布了新一輪的宵禁令。7月7日當晚,塞爾維亞反動派人士,丹尼爾·克涅日維奇和斯里揚·諾戈帶領數千人聚集到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中心進行遊行示威。7月7日晚,塞爾維亞親西方的反對派在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中心舉行超過5000人的大規模抗議,闖進議會大廳,燒毀警車,破壞執政黨塞爾維亞進步黨的多處辦公室,襲擊國家電視台及其工作人員……抗議活動愈演愈烈,也越來越暴力化。

總之:

塞爾維亞問題上,體現了俄羅斯和美國的博弈,7月8日,武契奇發表講話,稱有證據表明,不僅有法西斯參加了這次遊行,還有外國勢力參與其中。7月10日,塞爾維亞再次爆發騷亂,這次不僅是首都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的其他城市如尼什、諾維薩德等市也相繼發生了暴力事件。究竟俄羅斯,美國,哪方會如願,還要看接下來的發展。

熱點內容
區塊鏈美元人民幣值多少 發布:2024-11-23 23:50:47 瀏覽:203
100元以上的eth 發布:2024-11-23 23:16:20 瀏覽:949
迪肯區塊鏈招聘 發布:2024-11-23 22:38:37 瀏覽:673
幣圈投資有收益嗎 發布:2024-11-23 22:33:12 瀏覽:170
ltc1051應用電路 發布:2024-11-23 22:29:02 瀏覽:388
雲幣網btc提現時間創新型 發布:2024-11-23 22:27:30 瀏覽:614
杭州市區塊鏈最新消息 發布:2024-11-23 22:14:55 瀏覽:663
銀聯區塊鏈測試報告 發布:2024-11-23 22:14:18 瀏覽:609
ltc觸發不同步 發布:2024-11-23 22:05:10 瀏覽:966
對幣圈作者的評價 發布:2024-11-23 21:57:51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