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秦皇島天山運動中心怎麼去

秦皇島天山運動中心怎麼去

發布時間: 2022-01-15 08:53:42

① 秦皇島哪裡有室內籃球場

熱電廠的活動中心、開發區的文體中心,感覺這地方不錯。

② 秦皇島市天山北路1-1號秦皇島市天山運動中心,從樂購怎麼去

公交線路:27路,全程約9.3公里

1、從樂購步行約260米,到達第二中學站

2、乘坐27路,經過18站, 到達玉柴特約服務站

3、步行約820米,到達天山運動中心

③ 陰山-天山緯向構造體系

該構造體系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在局部地區展布較寬或較窄,走向上亦有所起伏和偏轉。它在中國境內綿延達4000km左右,是一個橫貫中國北部的非常顯著的構造帶,在地貌上反映極為明顯,在地質歷史上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它的西段包含整個天山山脈及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的阿賴山、吉爾吉斯山脈;向東至甘肅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覆蓋,經雅布賴山北與中段相接,大體沿中蒙邊境南側展布,經狼山、白雲鄂博、陰山、大青山一帶,過大馬群山而與燕山相連;再東被下遼河槽地壓抑在新生界之下,但物探資料表明其具有較好的連續性,在鐵嶺地區亦有所顯露;再東過遼東、吉林南部經朝鮮北部入日本海,有日本海深海槽與之對應,構成其東段,日本北海道與本州島以北地帶,均有其蹤跡可尋。

這一體系的組成特徵之一是基底岩系廣泛裸露,太古宇-古元古界深變質岩系組成的岩塊和岩片沿此帶斷續分布,與之相應的中酸性岩體、岩帶和混合岩帶顯露良好,它們共同組成了陰山-天山緯向構造帶中的古老結晶基底。中、新元古界沿帶顯露亦良好,但從岩相建造、變形變質特徵看,天山-北山段(可能包括阿拉善地塊)中、新元古界褶斷變形變質強烈,它們是經晉寧運動形成的區域性的褶皺基底;而陰山-燕山段則有著不同的發育歷史,這個帶及其以南地區為華北地塊,中、新元古界為穩定的蓋層沉積,直至印支運動前本區無明顯構造變形變質作用及岩漿活動,長期處於較穩定的沉積和抬升環境。西段和東段、中段經過晚華力西-印支運動逐步形成統一的陰山-天山緯向構造體系,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使該體系得到加強和發展。由於它們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和包容了一些老的岩塊、岩片,也歸並了一些早期構造形跡、形體,再加上後期其他構造體系廣泛的復合、改造,因而使其結構復雜化,變形多樣,韌-脆性變形發育,低溫高壓動力變形變質帶規模較大,且保存良好。這里僅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一概略介紹。

2.1.1.1 天山構造帶

在新疆境內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簡稱天山緯向構造帶)的空間展布總體向北挪動了約100km,該段大體介於北緯40°40′~44°之間,個別地段更靠北一些。該帶處於准噶爾地塊與塔里木地塊間,近東西向展布,向西經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繼續西延,向東經新疆、甘肅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掩蓋。天山緯向構造帶具有復雜的結構,除東西向主幹構造形跡、形體外,與之斜交的兩組北西-北西西向右行扭性、扭壓性斷裂帶和北東-北東東向左行扭性、扭壓性斷裂帶比較發育,規模也較大。它們主要由東西向壓性構造帶的兩組扭裂面發育而成,早期的呈北西西和北東東向,晚期的呈北東、北西向伸延。另外,還有北西西向的西域構造體系與之復合。這個帶歸並和包容了一些前古生代形成、現今呈近東西向展布的構造形跡、形體(它們沿復背斜帶軸部斷續出露),以及一些東西向的岩石圈深斷裂帶。同時有一些近東西向中新生代盆地和槽地沿帶斷續相循,組成東西向復式向斜帶。依其發育歷史和展布特點,自北而南大致可分為:阿拉套-博格達-哈爾里克褶斷帶、鞏乃斯-新源坳褶帶、吐魯番-哈密山間坳陷帶、哈爾克山-巴音布魯克褶斷帶、覺羅塔格-黑鷹山褶斷帶、庫魯克塔格-馬鬃山隆褶帶等二級構造帶。

①魯克塔格-馬鬃山隆褶帶

該帶處於塔里木盆地北緣,為天山緯向構造帶之南緣斷褶隆起帶。地表部分西起庫爾勒經庫魯克塔格、星星峽,至甘肅馬鬃山五道明以東,隱伏於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再往東與內蒙古陰山隆起帶相連接。區內出露的最老結晶基底岩石為托格雜岩。其下部由一套中-深變質角閃岩相組成,其上為古元古界興地塔格群不整合覆蓋。興地塔格群原岩為中-基性火山岩和陸源碎屑岩。太古宇-古元古界中的褶皺、片理、片麻理多為近東西向展布。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在本區都有出露,青白口系帕爾崗塔格群為穩定型淺海台地相砂岩、含疊層石白雲質灰岩。其中以北山地區出露較全。

早古生代廣泛接受淺海碳酸鹽、炭質、泥質沉積,底部含磷、鈾、釩等較高,中奧陶世後,庫魯克塔格南-方山口帶為巨厚濁積岩,馬鬃山復背斜南北兩側下部以筆石相為主,上部以頭足類及三葉蟲為主,均屬華南生物群;志留系為活動型含筆石頁岩建造,向上過渡為海陸交互相至陸相紅色碎屑岩沉積,與泥盆系中、下統類磨拉石建造為過渡關系。在泥盆紀末本區褶皺固結而成為相對穩定的陸殼,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長期處於相對隆起狀態,只在庫車、輪台一帶局部下沉,形成拉伸-斷陷盆地沉積。但在北山地區石炭系為活動型海相沉積,以碎屑岩、灰岩、火山岩為主,厚度達6000m以上,表明石炭紀似乎尚未形成統一的東西向沉積環境。早二疊世為海相中基性-酸性-基性火山岩。晚二疊世陸相火山岩以中酸性為主,中基性次之,主要發育在北山南部,分布在柳園-大倉褶皺帶內,受斷裂控制,形成長達100km的火山岩帶。

本帶內侵入岩十分發育,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及鹼性岩均有出露,但花崗岩占絕對優勢。

②哈爾克山-巴音布魯克褶斷帶

該帶處於伊寧盆地以南,塔里木北緣庫魯克塔格-馬鬃山隆斷帶之北,向西經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的伊賽克湖-納輪河和吉爾吉斯山一帶繼續向西延伸。在中國境內,其主體西起汗騰楚里峰,經哈爾克山主脊,向東至巴音布魯克附近,被西域系北西西向構造帶斜接復合,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個亞帶:北亞帶——那拉提亞帶;南亞帶——巴音布魯克亞帶。

③鞏乃斯-新源坳褶帶

它包含了鞏乃斯坳褶帶、伊寧山間坳陷帶,是發育在伊寧地塊陸殼基底上的晚古生代坳褶帶和中生代坳陷帶。早古生代該帶長期處於隆起剝蝕狀態,中-新元古界之上有震旦紀冰磧層所不整合,缺失上震旦統-奧陶系,只在隆起帶南部邊緣有少量志留系中-上統;泥盆紀繼續處於剝蝕階段;石炭紀開始進入裂谷發展時期,早石炭世形成陸相及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在烏孫山一帶發育大量鹼性玄武岩、層狀輝綠岩、基性-超基性雜岩及拉斑玄武岩,直到二疊紀時陸相基性-酸性火山噴發仍很劇烈。早、晚二疊世間有一次重要的褶皺運動,稱天山運動,形成鞏乃斯-新源坳褶帶和伊犁山間坳陷帶。中、新生界為內陸山間坳陷含煤建造。

該帶主體為走向東西的復式褶皺,褶皺軸面近直立,兩翼傾角中等;東西向壓性斷裂及北東向、北西向兩組扭斷裂都很發育;沿帶岩漿活動強烈,除噴出岩外,侵入岩主要為華力西中、晚期鈣鹼系列花崗岩類及非造山類型鹼性系列的輝長岩-花崗閃長岩-石英二長岩類;變質作用屬葡萄石-綠纖石相。

④阿拉套-博格達-哈爾里克褶斷帶

該帶位於吐魯番-哈密(以下簡稱吐-哈)斷陷盆地北緣和准噶爾盆地之間。呈東西向延伸,因受西域系的克拉麥里-哈爾里克北西向構造帶、北西西向婆羅科努構造帶的干擾和影響,明顯地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處於賽里木以北阿拉套一帶,與哈薩克准噶爾阿拉套相連;中段以博格達山、哈爾里克山之西構造特徵最為顯著;東段進入甘肅北部和蒙古南緣。一般習稱它為北天山華力西期活動帶,並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華力西優地槽褶皺帶,下泥盆統和中、上石炭統中有長達數百千米的蛇綠岩套等洋殼殘片。

該帶主要由阿拉套復背斜、博格達復背斜、哈爾里克-巴里坤山復背斜組成。

◎阿拉套復背斜:主體位於中哈交界的阿拉套山一帶,呈東西向展布。在中國境內出露的地層僅有中泥盆統、中-上石炭統、下二疊統和中-上侏羅統及新生界。在哈薩克境內存在一東西向斷隆,有志留紀-泥盆紀蛇綠岩、元古宇中-上里菲系和文德系。

◎博格達復背斜:以博格達山脈為主體,西與北西西向婆羅科努構造帶的依連哈比爾尕復背斜斜接復合,北與准噶爾坳陷相接,大體以准噶爾南緣深斷裂帶為其北界,南為吐-哈盆地。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二疊系,組成線型褶皺帶。褶皺和壓性主幹斷裂均呈舒緩波狀彎曲,東西向延伸;褶皺軸部較為開闊,南北兩翼較陡,次級褶皺發育,褶皺軸面均向軸部傾斜呈扇形;斷層也具相應特徵,均屬高角度逆斷層。

◎哈爾里克-巴里坤山復背斜:該復背斜展布於哈密盆地以北,從巴里坤山至哈爾里克山一線,與北西西向克拉麥里-哈爾里克構造帶斜接復合。

⑤吐魯番-哈密山間坳陷帶

該坳陷帶處於博格達山、哈爾里克山和覺羅塔格山的環抱之中,西與伊寧坳陷盆地相循,東沿中蒙邊境與西居延海-蘇古諾爾坳陷相對應,斷續相循展布於天山-陰山緯向帶中部,是在晚華力西褶皺基底上發展起來的中生代的主要山間盆地帶。出露地層有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降幅度北深南淺,沉積厚度為8000~4000m。該坳陷帶可分北部凹陷帶、中部凸起帶和南部凹陷帶。北帶以平緩的短軸褶皺為特徵,岩層北陡南緩,區域上顯示重力低值;中帶以北緩南陡單面山為特徵;南帶為向北緩傾的單斜。斷塊差異升降運動為本坳陷帶顯著的構造特色。明顯的不整合見於中三疊統與下三疊統間、三疊系與侏羅系間、侏羅系與白堊系間、上白堊統與下白堊統間、白堊系與古近系間以及中新統與上新統之間。

⑥覺羅塔格-黑鷹山褶斷帶

該帶位於吐-哈盆地以南,阿其克庫都克斷裂帶以北,向西至托克遜西南與北西西向西域系褶斷帶斜接復合,向東延入甘肅北山中北部明水-黑鷹山一帶,在甘肅與新疆交界地帶被北東東向構造帶改造,部分被歸並。其主體為覺羅塔格復背斜,由下-中泥盆統、石炭系、二疊系組成。區內有侏羅系、古近-新近系分布。構造形態北部以東西向線型不和諧的褶皺為主,南部以斷塊構造為特徵。明顯的不整合見於下石炭統與中石炭統間、上石炭統與下二疊統間,上二疊統與下二疊統之間,上二疊統為紅色磨拉石建造。進入中生代以來,構造運動以斷塊的差異升降為主要表現形式。分為以下兩個亞帶:

◎阿齊山-雅滿蘇亞帶:位於覺羅塔格南緣,以阿奇克庫都克斷裂與庫魯克塔格-馬鬃山隆起帶為鄰。

◎秋格明塔什-黃山亞帶:該亞帶展現於康古爾塔格-黃山-鏡兒泉一線,長約600km,寬5~30km,向西與北西西向構造帶斜接復合。

從中國天山-北山地區地質發展歷史看:加里東運動尚未形成天山—北山地區的緯向構造帶。如泥盆紀時的4條深海建造和蛇綠岩帶中有3條(即沙爾布拉克帶、納爾曼德帶和克拉麥里帶)為北西西向,僅北天山深海建造帶為東西向(在依連哈比爾尕山和紙房以南發現一些蛇綠岩的線索,構成近東西向深海蛇綠岩建造帶)。另外在吐-哈盆地兩側廣泛分布的中、下泥盆統中都有一套深海基性火山岩和硅質岩沉積組合。中泥盆世末,從塔爾巴哈台山南北緣至准噶爾北塔山形成了一個晚泥盆世的大陸邊緣以中酸性為主的火山岩帶。它們共同構成了規模較大的東西向構造帶,主要展現於婆羅科努北西西構造帶東側。中晚泥盆世古地理已顯出緯向帶的雛形。只是到石炭紀早期,北天山覺羅塔格-伊犁帶才溝通,但仍以北東、北西向構造為主,形成小熱泉子組的中酸性火山岩帶。中石炭世沉降中心向北移到依連哈比爾尕—康古爾塔格一帶,在依連哈比尕山一帶保存著發育良好的蛇綠岩帶,在烏魯木齊南山—康古爾塔格—黃山一帶都有中石炭世的由硅質岩、基性火山岩和復理石組成的深海相沉積建造;中石炭世末褶皺隆起,並有大規模岩漿活動,形成了以花崗閃長岩為主的覺羅塔格花崗岩帶和以二長花崗岩為主的哈爾里克花崗岩帶。晚石炭世沉降中心進一步北移至博格達山一帶,形成厚達數千米的陸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夾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北山地區沉積了厚達3000m以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時伴隨出現了統一的天山(包括伊犁地區)一北山緯向構造帶。早二疊世得到進一步發展,天山—北山海槽表現為殘余海盆,以濱海—淺海相及海陸交互相碎屑岩為主,在南湖戈壁一帶有較多的基性火山岩,北山地區有大量的枕狀玄武岩、細碧角斑岩和火山質硬砂岩,並有基性、超基性岩相伴,組成蛇綠岩套。早二疊世末強烈的造山運動使該區褶皺隆起,海水全部退出,山前坳陷、山間盆地和大型內陸盆地形成。但北山地區二疊紀還有強烈的陸相火山活動,其他地區則為磨拉石建造。與造山活動相伴本區二疊紀有強烈的岩漿活動。因此,石炭紀—二疊紀是天山-北山緯向構造帶成型的主要時期,中生代是其定型演化時期。

2.1.1.2 陰山-燕山構造帶

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中段從阿拉善向東,過狼山,沿陰山山系和燕山山脈,直至下遼河槽地西側,東西向構造形跡清楚連續,這是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主體之一。其北界大體沿中蒙邊境一線東西延伸,過索倫山,經二道井、查干諾爾、達來諾爾,沿西拉木倫河入松遼平原;南界從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賴山北側,過磴口、東勝隆起北側,越太行山進入華北平原北緣延入渤海灣。其間受到新華夏系賀蘭山-錦屏山斷隆帶和興安-雪峰斷隆帶的穿切和改造,部分地段顯得分散、斷續,但總體上是連續性較好的、規模宏偉的東西向構造變形變質帶和岩漿活動帶。根據構造發育歷史及建造特點,它又可分為南北兩個亞帶。

(1)北亞帶

該亞帶介於北緯42°00′~43°40′之間,展布於索倫山、滿都拉、溫都爾廟、翁牛特旗、庫倫旗等地。東西延長1320km,南北寬50~200km。北界西起二連浩特、蘇尼特左旗南部,至西拉木倫河;南界從狼山、白雲鄂博北側阿貴、化德、赤峰至彰武,即所謂槽台界線,這既是一條邊界斷裂又是一條岩相突變帶,呈波狀東西向延伸。

自南向北,北亞帶主要構造成分包括鑲黃旗-庫倫旗褶斷帶、索倫山-林褶斷帶、艾力格廟-二道井褶斷帶、西拉木倫河褶斷帶、蘇尼特左旗中部推覆構造帶等。其間發育有桑根達萊白堊紀斷陷盆地、渾善達克新生代裂陷槽地等。槽地內部次級隆起與凹陷長軸也呈東西向,而且它們常常受東西向隱伏斷裂所控制。該亞帶具有如下變形特徵:

①褶皺帶為主體。

②褶皺帶、沖斷帶以及拉張帶平行分布。

③緯向推覆構造發育:如蘇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爾一線呈緯向延伸達60km以上的推覆構造帶(李述靖和張維傑,1995),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淺變質的綠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輾掩於晚古生代花崗岩岩基上。推覆構造上盤變質岩中同斜倒轉褶皺發育,軸面向北傾倒,伴有一組向南傾斜的疊瓦式沖斷面,下盤只有較寬的韌性剪切帶(圖2.2)。還有一系列飛來峰與構造窗沿推覆構造帶分布,推測推覆距離在20km以上。從糜棱岩中選取的白雲母和白雲母偉晶岩脈測得的K-Ar年齡為247Ma、160Ma、218.5Ma、223.3Ma,表明推覆構造活動的主要時期從早二疊世延至中侏羅世。

圖2.2 內蒙古蘇尼特左旗交其爾西構造剖面(據李述靖和張維傑,1995)

④多起變形、變質作用:本帶區域變質作用以多期、疊加變質作用為特徵。

(2)南亞帶

該亞帶位於北緯40°00′~42°00′之間,展布於色爾騰山、烏拉山、大青山、棋盤山、燕山等地。西起烏拉特前旗,東至錦西,南以磴口南清水河、寶坻-樂亭東西向隱伏斷裂為界。東西延長1120km以上。南亞帶是陰山帶的主體,主要構造成分包括東西走向的復式背向斜隆褶帶,核部由太古宇-古元古界或岩體組成,兩翼為中新元古界-中下二疊統組成的構造層,但在陰山地區缺失二疊系。還伴有延長幾百到1000km的東西向沖斷帶、推覆構造、碎裂岩一糜棱岩帶,有與其平行的晚古生代-印支期構造岩漿岩帶和沉積厚度達數千至萬米的中生代含煤盆地、新生代裂陷盆地等。自北向南計有:①白雲鄂博褶斷帶,②烏拉特中旗-太僕寺旗構造岩漿岩帶,③烏蘭哈達-化德-圍場斷裂帶,④西斗鋪復背斜隆斷帶,⑤萬和昌-察哈爾右翼中旗構造岩漿岩帶,⑥哈達圖-三合明-蘇勒圖沖斷推覆構造及韌性剪切帶,⑦豐寧-隆化-大廟斷裂帶,⑧固陽-武川褶斷帶及營盤灣、大佘太推覆構造,⑨烏拉山-大青山復背斜隆褶帶及石拐子侏羅紀含煤斷陷盆地沖斷-推覆構造,⑩烏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斷裂帶、尚義-平泉斷裂帶;(11)呼和浩特-包頭新生代斷陷盆地,(12)密雲-興城褶斷帶,(13)馬蘭峪復背斜、玉田復向斜等。從構造形跡的空間展布看,東西向隆褶帶、褶斷帶、構造岩漿岩帶、槽地等相間排列,組成一幅復雜的應變圖像。南亞帶的主要特徵如下:

①南亞帶是一條復雜的構造帶,為復式背斜隆起帶。

②南亞帶各褶斷帶其變形強度、特徵不盡相同,基底捲入程度各異。在造山帶中央部位或強應變帶蓋層褶皺區,往往夾基底岩片或復式背斜由結晶基底組成核部,這是該亞帶變形特徵之一。如馬蘭峪復式背斜,太古宇變質岩系構成核部,兩翼中、新元古界形成寬緩背斜、緊閉的向斜。另外,密雲復式背斜北側,古北口澇窪背斜、梭欏樹向斜等,均被上三疊統杏石口組含煤地層不整合覆蓋(圖2.3)。顯示印支運動第一幕既使本區中新元古界-中下三疊統第一次捲入褶皺,也使本區東西向復雜構造帶定型。

圖2.3 古北口梭欏樹構造剖面圖(李錦蓉據河北省地礦局1:20萬區調資料修編,1994)

印支運動第一幕在華北地塊北緣出現一系列軸向東西的、呈線狀分布的大中型緊密、直立、南緩北陡的歪斜褶皺構造。如白雲鄂博-布格圖山褶斷帶,西起烏蘭,東至察哈爾右翼後旗,長約400km,南北寬20~40km,包括白銀角拉克褶皺束、白雲鄂博褶皺束、布格圖山褶皺束及與其平行的東西向沖斷帶。

白雲鄂博褶皺束由中元古界白雲鄂博群組成,經低綠片岩相變質和強烈變形,在尖山組灰岩中出現分層剪切的固態流變褶疊層,在都拉哈拉南側有兩條韌性斷裂,炭質板岩中拉伸線理發育。筆者在長英質糜棱岩、淺色蝕變白雲片岩、黑色構造片岩中發現藍閃石。另據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資料(王長堯,1993),在白雲鄂博北側寬溝白石山附近,也發現藍閃石片岩,厚約3m。經X射線粉晶鑒定藍閃石類礦物有凍藍閃石、鎂鈉閃石、鈉閃石。又據肖仲洋(1979)資料,白雲鄂博礦區6個方解石的鈾鉛年齡平均為219±16Ma。因此,盡管南亞帶北緣出現藍片岩帶,以線型褶皺為特徵,但從區域性對比看,褶皺帶定型期仍為印支期。

南亞帶南緣位於北緯39°40~40°00′之間,由中元古界-三疊系組成的東西向褶皺帶,斷續延長375km,南北寬70~90km。自西向東有靈丘-易縣褶斷帶、大白石尖-玉田褶皺帶。在北京西山東西向的谷積山-大白石尖背斜中包容了不同序次的大型平卧褶皺、頂部加厚的固態流變褶皺,歪斜褶皺的陡翼發育粘滯型石香腸以及楔入褶皺、壓溶劈理等,顯微尺度中形變與相變緊密伴生,出現低壓型、局部達到中壓型的綠片岩礦物組合,即藍晶石硬綠泥石片岩。其塑性變晶結構反映了從壓扁到韌性剪切的變形機制,可能屬中深構造層次。

③南亞帶中央隆起帶包括西斗鋪隆褶帶、色爾騰山復背斜、大青山-烏拉山復背斜隆起、冀北隆起帶等,以沖斷-推覆構造、韌性剪切帶和構造岩漿岩帶極發育為特徵。

陰山中部推覆構造展布在石拐子斷陷盆地南北兩側。南側沖斷帶由三條逆掩斷層組成,斷層東西長30~60km,斷面均傾向南,傾角30°左右。北側沖斷帶由五當召逆斷層、大淖免逆沖斷層等組成,東西長25~50km,斷面北傾,傾角20°~30°。兩組沖斷帶形成南北對沖型推覆構造(圖2.4)。在南部沖斷帶上,多處見烏拉山群向北推覆於中下侏羅統石拐群之上或呈飛來峰,顯示由南向北強烈側向擠壓作用。盆地北緣沖斷帶以大淖免逆斷層為主體,剖面上構成疊瓦式構造。微觀研究表明,毛忽洞沿斷裂帶上,發育一套復雜的構造岩,由糜棱岩、糜棱質角礫岩、碎裂岩及含鐵質球粒玻化岩等組成,顯示盆地北緣向南推覆的強大擠壓作用。

圖2.4 石拐地區對沖型推覆構造示意圖(據李錦蓉,1994)

營盤灣地區推覆構造呈北西西向展布,長約50km。盆地內為拴馬樁組和石拐群含煤地層。盆地南緣發育一組南傾的低角度逆掩斷層。盆地北緣為疊瓦式沖斷帶,斷面北傾。兩者形成對沖式、疊瓦式推覆構造(圖2.5)。

圖2.5 營盤灣地區對沖式、疊瓦式推覆構造剖面示意圖(據李錦蓉,1994)

陰山東部推覆構造主要發育在察哈爾右翼中旗蘇勒圖侏羅系含煤盆地南北兩側。北側為黑牛溝-盤羊山-烏蘭合雅沖斷帶,東西延伸50km以上,斷面向北傾,老地層由北向南推覆在新地層之上,形成飛來峰。蘇勒圖盆地南緣沖斷帶東西延伸60km以上,斷面均向南傾斜。它與北側沖斷層形成南北對沖型推覆構造(圖2.6)。

圖2.6 蘇勒圖地區小白兔子溝對沖型推覆構造剖面示意圖(據李錦蓉,1994)

前已述及,陰山地區隆起帶上,上石炭統-中下侏羅統含煤盆地南北兩側沖斷推覆構造極發育,均為疊瓦式對沖型推覆構造,反映中生代以來本區發生過多期強烈的垂直山鏈的南北向的水平擠壓運動。

另外,在造山帶中部可能存在科伯構造。如三合明南,東西走向兩組斷裂帶局部被白堊紀盆地不整合覆蓋。其北側斷層面南傾,由南往北二道凹群推覆於華力西期花崗岩之上;南側斷層面北傾,由北向南古元古界二道凹群推覆於中元古界白雲鄂博群之上,形成反方向沖斷帶,斷續延長180km。往西潭爾泰山書記溝組出現藍晶石片岩,東翼北隆起帶上沿隆化-大廟斷裂亦有藍晶石糜棱石英質片岩,並有混合岩化(同位素年齡為236Ma、230Ma)和鹼性花崗岩(223Ma、217Ma)。

綜上所述,推測北緯41°00′左右可能為印支期造山帶的中軸線,陰山-燕山東西構造帶定型期,既不是前寒武紀也不是燕山期,而是印支期印支運動主幕。

2.1.1.3 遼東-吉東構造帶

該段系指下遼河以東地區,為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東延部分。其北界在昌圖-磐石、樺甸-安圖-汪清一帶,大致為北緯43°00′左右;南界在遼南瓦房店-庄河一線,北緯40°00′左右或更南一些。由於受北東-北北東向構造帶的切截、改造,緯向構造形跡分散,方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1)北亞帶:雙陽-延邊褶斷帶

該帶包括:①開源-梅河口斷裂帶,②雙陽-延邊斷褶帶,③安圖新合-琿春馬滴達斷裂帶。

(2)南亞帶:鐵嶺-太子河褶斷帶

該亞帶展布於華北地塊內部,主要構造有:①鐵嶺褶皺帶,②太子河坳褶帶,③興華-白頭山天池斷裂帶,④大泉源-長白山斷裂帶,⑤南孤山燕山期雜岩帶,⑥柏林川印支期鹼性雜岩帶(223~208Ma),⑦雙牙山-大堡印支期岩漿岩帶(226~220Ma),⑧步雲山褶皺帶,⑨芙蓉山構造岩漿岩帶(207Ma),⑩瓦房店-庄河構造岩漿岩帶(213~200Ma),(1)金州-董家溝韌性斷裂帶等。

(3)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表明,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並不是從太古宙以來就存在,它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於晚華力西期-印支期成型定型,燕山期得到加強,伴有多期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岩漿活動、殼幔物質演化與成礦作用以及擠壓與拉張體制交替的造山作用。各階段演化史不盡相同,以陰山-天山為中軸,由南向北、由西而東發生發展。天山-北山段由華力西晚期變形變質而定型,印支期表現不明顯;在阿拉善地區有印支期中酸性岩體侵入,反映印支運動的存在;到狼山以東印支運動是其主要變形期。但它們的雛形則出現於早中華力西階段,構成石炭紀-二疊紀北海南陸或北部活動帶與南部穩定區的主要分界帶。

就建造與構造的關系而言,構造控制建造,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構造。即巨型的形變帶是沉積形成的前提,同時形成過程中表現出的岩相、厚度、建造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巨型變形帶的展布和演化特點。關於不同時期古方位的恢復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這里只能按現今展布狀況進行簡要論述。

華北地塊經歷呂梁運動之後,中新元古代時期出現不連續東西向隆起與坳陷。中段和東段疊加有北東向隆坳帶,西段有北西向隆坳帶。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接受了不同類型的沉積。

南亞帶,早印支期為主造山期,不僅使中新元古生代-中三疊世地層一起捲入褶皺,而且使古老結晶基底地塊、岩塊不同程度地捲入,陰山地區蓋層褶皺與基底褶皺構造皆為東西走向,兩者為重接。這套褶皺地層普遍遭受低綠片岩相低溫動力變質作用。東西向變形變質帶上,出現藍閃石、藍晶石、硬綠泥石等,屬中高壓系動力變質帶。此外,在西斗鋪-三合明南、遼南金州的韌性變形帶,表明印支期形變屬中深構造層次,可達下地殼-上地幔。天山地段在秋明塔什-黃山一線有長達600km以上的韌性剪切帶,發育於上古生界中,沿巴音布魯克帶等地有藍閃石片岩出露。另據燕山地區有限應變數測量結果,中元古界霧迷山組、洪水庄組,Z軸縮短量為17%~24%,中石炭統-下三疊統,Z軸縮短量為47%~57%,區域古差應力值為20~50MPa。

綜上所述,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經歷了南北向拉張與擠壓體制多次交替。現已查明其形成期(或稱定型期)為晚華力西期-早印支期,通過歸並、包容、拼貼與焊接等方式形成復合型造山帶。其主要造山作用為沉積期裂陷閉合式造山作用和定型期擠壓造山、對沖式與科伯式造山作用和熱隆造山。晚印支期燕山期沿天山-陰山緯向帶中部形成東西向的內陸含煤、油氣盆地,褶皺較為開闊,伴有逆沖推覆作用。

④  塔里木盆地主要構造運動和蓋層變形特徵

近年來,隨著對盆地周緣造山帶發展演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盆內油氣勘查步伐的加快,人們對塔里木盆地主要構造運動時限、性質及影響范圍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新的認識和重要進展(康玉柱,1986,1990,1992;陳發景等,1991,1994;王作勛等,1990;賈潤胥等,1991;張先樹等,1991;姜春發等,1992;童曉光,1992;張良臣等,1985;成守德等,1986)。這些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各個方向:①將塔里木盆地構造運動與板緣的拉張、俯沖消減和碰撞閉合等板塊構造發展演化的威爾遜旋迴結合起來,因而可以對盆內構造運動和區域性不整合進行動力學成因解釋;②某些構造運動可能與全球性海平面升降有關;③對盆地中主要構造運動的時限、性質及影響范圍等有了更准確的解釋。應該指出的是,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對各期構造運動在整個盆地的表現尚不十分清楚。我們試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盆地編圖成果,進一步闡述塔里木盆地主要構造運動和蓋層變形特徵(表6-2)。

6.2.1塔里木運動(Z/Anz)

相當於華南的晉寧運動,是元古宙晚期的一次重要構造運動,以震旦系與前震旦系之間的不整合為代表。這次運動可能與塔里木在晚元古代時的一次俯沖消減活動有關,阿克蘇新元古代藍片岩帶是這次俯沖消減活動的遺跡,並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前寒武紀藍片岩(肖序常等,1990)。張良臣等(1991)認為該期運動使塔里木盆地北緣與中天山、南天山、准噶爾—哈薩克板塊聚合,形成了統一的「新疆古克拉通」。

關於塔里木運動的時限,根據肖序常等(1990)對阿克蘇藍片岩的研究,其變質年齡至少有800Ma,天津地礦所也獲得了(962±12)Ma的變質年齡(據張良臣等,1991)。在柯坪隆起,震旦系下部為淺海—濱海相長石砂岩與石英砂岩,交錯層理發育,其最底部2~3m礫岩的礫石成分為阿克蘇群片岩成分,說明它角度不整合於阿克蘇群綠片岩相變質岩之上(張先樹等,1991;肖序常等,1990;陳發景等,1994),該區震旦紀底界應為800Ma,所以推測塔里木運動的時限介於800~1000Ma之間。

在庫魯克塔格地區,震旦系滑塌重力流-濁積岩相碎屑岩及火山岩角度不整合在青白口系帕爾崗塔格群結晶灰岩之上。

在盆地內部,地震資料揭示震旦系為一套密集反射帶,位於沉積蓋層反射最下部,一般5~7個強相位,斷續相連,在全盆范圍內可追蹤對比,其下為前震旦系空白反射或雜亂反射。因此,塔里木運動在盆地中表現為震旦系與前震旦系反射之間的不整一關系,在整個塔里木盆地表現極為明顯,反映了塔里木運動非常強烈並波及全區。一般認為,上述穩定分布的反射是上震旦統的顯示,其厚度變化不大,為400~1000m。在局部地區,這套強反射波組之下還存在一套反射層,據此,認為可能屬於下震旦統,但目前尚難准確判別其屬性和展布范圍。

表6-2塔里木盆地構造運動、地層及地震波組劃分對比表

(據陳發景等,1994,修改)

在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底面埋深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基底頂面的構造格局(圖6-15)。在東北坳陷區,沙雅隆起基底最小埋深約為5000m,阿克庫勒為8000m,而草湖凹陷最深可達14000m。滿加爾坳陷基底埋深達16000m,阿瓦提斷陷埋深達15500m,挾持其間的順托果勒隆起表現為一個「平台」,基底埋深1000m左右。據張大權等(1991)資料,庫車坳陷基底埋深7000~9000m。

在中央隆起帶,巴楚隆起基底埋深最淺處約為4000m,古城墟隆起為5000m,卡塔克隆起為6000m,而唐古巴斯坳陷基底最大埋深可達10500m。

在西南坳陷區,葉城坳陷基底最大埋深為16000m,喀什坳陷則達17000m,麥蓋提斜坡基底埋深最淺處約為6000m。在東南斷隆帶基底埋深最大僅5000m,是盆地中基底埋深最小的構造帶。

很顯然,圖6-15反映的是震旦系底面(或基底頂面)經歷了各期構造運動後的最終面貌,並不是塔里木運動這一期構造運動的結果。但塔里木運動顯然造就了塔里木盆地現今構造格局的雛形,如沙雅隆起、滿加爾坳陷、阿瓦提斷陷、卡塔克隆起和唐古巴斯坳陷等,在塔里木運動後即顯露端倪,一些基底斷裂帶和構造薄弱帶這時也已形成,如輪台斷裂帶、吐木休克斷裂帶等,它們對後期蓋層構造變形起著極大的控製作用。

圖6-15塔里木盆地震旦系底面埋深圖

6.2.2加里東運動

(1)加里東早期運動

第一幕(

/Z)在柯坪隆起,下寒武統玉爾吐斯組灰岩、硅質泥頁岩和磷塊岩平行不整合於上震旦統奇格布拉克組白雲岩之上,後者頂部白雲岩發育古岩溶(張先樹等,1991)。庫魯克塔格隆起也可見下寒武統西山布拉克組薄層硅質岩、白雲岩和含磷泥岩平行不整合於上震旦統漢格爾喬克組塊狀含礫砂岩和微晶白雲岩之上。沙雅隆起雅克拉斷凸上的沙4井揭示震旦系頂部為溶塌角礫狀白雲岩,表明在震旦紀末期有一沉積間斷,這次構造運動為加里東早期運動第一幕,曾被命名為柯坪上升運動(張先樹等,1991),可能與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有關(陳發景,1994)。在盆地內部,地震資料揭示寒武系和震旦系之間大多為整一接觸關系,推測在受基底控制的隆起帶為平行不整合,而在坳陷部位二者為整合接觸。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底面的構造形態與震旦系底面的構造形態極為相似,反映了二者的繼承性。

第二幕(011/

)雖然在盆緣露頭區寒武系和奧陶系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並且在盆內大部分地區可見寒武系和奧陶系的反射表現為整一關系,但在滿加爾坳陷可以見到寒武系和奧陶系之間存在明顯的下削上超現象,寒武系往沉降中心迅速減薄,這次運動屬於加里東早期運動第二幕,可能與海平面升降有關。

在沙雅隆起,下奧陶統底面埋深最小為6000m,阿瓦提斷陷13000m;滿加爾坳陷達14000m;順托果勒隆起仍為一「平台」,下奧陶統底面埋深約8000m。巴楚隆起下奧陶統底面埋深2500~6000m,卡塔克隆起為4000~7000m,唐古巴斯坳陷最大埋深為8500m。喀什坳陷下奧陶統底面埋深達15500m,葉城坳陷為145000m。

(2)加里東中期運動

第一幕(O2-3/O1)在盆緣隆起露頭區,中—上奧陶統與下奧陶統之間是連續過渡的整合接觸關系,但在盆地內部,地震資料揭示中—上奧陶統與下奧陶統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協調現象,如在EW500地震剖面樁號825000~865000之間可見該反射界面具下削上超特徵,二者的厚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整體來看,這期構造運動波及范圍不大。在中—上奧陶統底面構造圖上,可見沙雅隆起中—上奧陶統底面最小埋深為5000m,並有較大面積的地層缺失區;阿瓦提斷陷埋深為12000m;滿加爾坳陷為12500m;順托果勒隆起仍表現為一「平台」,中—上奧陶統底面埋深為7000m左右。在中央隆起帶,巴楚隆起中—上奧陶統底面埋深1500~5000m;唐古巴斯坳陷為7500m。喀什坳陷中—上奧陶統埋深為15000m,葉城坳陷為14000m。

第二幕(S/O2-3)在柯坪隆起,可見下志留統柯坪塔格組灰綠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奧陶系碳酸鹽岩之上(張先樹等,1991)。在庫魯克塔格隆起可見下志留統土什布拉克組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奧陶系之上,東南斷隆帶和阿爾金隆起可能缺失志留系—泥盆系,鐵克里克隆起也未見志留系出露。

地震資料揭示,沙雅隆起北部大部缺失志留系,沙雅隆起南部可見志留系往隆起頂部上超;在卡塔克隆起可見志留系與奧陶系呈不整合接觸(陳發景等,1994);在滿加爾坳陷也可清楚地見到該反射界面的上超下削現象。

上述特徵均表明加里東中期運動第二幕是一次比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影響范圍較大,它使得塔里木運動所造成的隆坳格局變得更加明顯。這期構造運動可能是塔里木板塊南、北邊緣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邊緣的反映,它使得塔里木盆地由寒武紀—奧陶紀時的克拉通內拉張盆地轉化為克拉通內擠壓盆地(湯良傑,1994),或克拉通內撓曲盆地(陳發景等,1994)。

這一運動使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幅度加大。由於滿加爾坳陷充填有巨厚的中—上奧陶統,使得該坳陷志留系底面埋深(9000m)始比阿瓦提斷陷小,後者為11500m。巴楚隆起志留系底面埋深為1000~4500m,唐古巴斯坳陷為5000m。西南地區志留系底面埋深仍達13000m以上。

應該指出的是,塔里木存在三個志留系缺失區,分別位於沙雅隆起、卡塔克—古城墟隆起和麥蓋提斜坡的東部。在前二個志留系缺失區,已經找到了一批油氣田(藏),第三個志留系缺失區也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應該引起重視。

(3)加里東末期運動(D/S)

在柯坪隆起,可見中—上志留統塔塔埃爾塔格組紫紅、黃綠色砂岩、泥岩平行不整合於下志留統灰綠色砂、泥岩之上,說明該地區存在加里東晚期運動。在庫魯克塔格隆起,可見中—下泥盆統樹溝子組砂岩平行不整合於下志留統土什布拉克組碎屑岩夾灰岩之上。在盆地內部,地震資料揭示志留系和泥盆系之間的反射界面上、下表現為整一關系;但在滿加爾坳陷,從EW500地震剖面樁號818~880之間可以清楚地看到泥盆系超覆不整合在志留系之上,表明加里東末期運動在盆地內部仍然有所顯示。

6.2.3天山運動

天山運動的時限大致相當於晚古生代,即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期發生的地殼構造運動,與歐洲普遍使用的海西運動或華力西運動相當。近年來在研究塔坦克木盆地晚古生代構造運動時,一般仍稱海西運動或華力西運動(康玉柱,1986;張先樹等,1991,陳發景等,1994),本文也出現海西運動和天山運動混用現象。但考慮到構造運動的地區性特色,我們贊同使用天山運動一詞。雖然天山運動最少可分為2幕,最多可分為12幕(黃河源,1986),但在塔里木盆地,根據鑽井和地震資料,目前可劃分出天山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運動。

(1)天山早期運動(C/D)

指發生在泥盆紀末和石炭紀初的一次構造運動,黃河源(1986)稱之為庫米什變動,張先樹等(1991)稱之為阿克庫勒運動。這次構造運動可能與南天山洋和北昆侖洋的俯沖消減和碰撞閉合有關,在不同的地區其時限並不完全一致。在南天山庫米什以南,可見下石炭統乾草湖組碳酸鹽岩角度不整合在上泥盆統破城子組碎屑岩和火山岩之上(黃河源,1986),這次構造運動在南天山廣泛存在。在庫魯克塔格隆起,下石炭統努古斯土布拉克組紫紅色碎屑岩和碳酸鹽岩不整合覆蓋於下伏地層之上。柯坪隆起缺失下石炭統,上石炭統四石廠組粗碎屑岩角度不整合於泥盆系紅色碎屑岩之上。巴楚隆起上可見下石炭統巴楚組砂礫岩、泥岩和灰岩平行不整合於上泥盆統克孜爾塔格組砂岩、粉砂岩和細礫岩之上。在鐵克里克隆起及其山前阿其克等地,可見上泥盆統上部奇自拉夫組紫色磨拉石型粗碎屑建造角度不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在昆侖山,廣泛可見上泥盆統造山期後磨拉石型粗碎屑建造角度不整合於下伏地層之上。姜春發等(1992)認為晚泥盆世晚期,昆侖普遍抬升成為大陸,並可能波及昆侖以北的塔里木、天山、准噶爾、柴達木、祁連山以及昆侖的東秦嶺,從而形成泥盆紀中國古陸。

在沙雅隆起,受天山早期運動影響,石炭系和泥盆系之間的反射界面存在清晰的下削上超現象,其下的泥盆系、志留系、中—上奧陶統以及下奧陶統均遭受強烈剝蝕,石炭系角度不整合在下伏不同時代的地層之上(圖6-14),中—上奧陶統、志留系和泥盆系剝蝕尖滅線層層往南遷移。

天山早期運動在中央隆起帶表現最為突出,表現為強烈的隆起、剝蝕和斷裂(塊斷)活動,泥盆系遭受大范圍剝蝕,志留系在古城墟隆起、卡塔克隆起和麥蓋提斜坡東部也遭受強烈剝蝕,塔中1井、塔中4井一帶中—上奧陶統也被剝蝕殆盡,石炭系角度不整合在下伏不同時代地層之上。這次構造運動在卡塔克隆起形成一系列斷塊構造,以背沖斷塊構造為主,是有利的含油氣圈閉構造。

天山早期運動使沙雅隆起進一步抬升,並使卡塔克隆起最終定型。在前石炭紀地質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山早期運動在塔里木盆地的表現及規模(圖6-16),石炭系廣泛超覆沉積在下伏不同時代地層之上。

綜上所述,天山早期運動可能與南天山洋和北昆侖洋的閉合碰撞有關,是塔里木盆地地史上最重要的構造運動之一。它使塔里木盆地出現第一次準平原化過程,石炭系披覆在下伏地層之上。石炭系構造面貌和變形特徵與前石炭系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在石炭系底面構造圖上,滿加爾坳陷、卡塔克隆起、古城墟隆起和唐古巴斯坳陷已不再象早期那樣醒目,沉積中心開始往西遷移。

(2)天山中期運動(P1/C)

發生在石炭紀末期,又稱印尼卡拉變動(黃河源,1986)。在北山地區可見下二疊統印尼卡拉塔格組類磨拉石紫紅色礫岩、砂岩角度不整合在上石炭統鹽灘組灰岩、砂岩及安山玢岩之上。這期構造運動在天山和准噶爾地區廣泛存在,並伴有岩漿活動(黃河源,1986)。但在塔里木盆地及周緣隆起區,石炭系和二疊系之間主要表現為整合接觸,局部可見平行不整合接觸,可能與沉積中心進一步西移、海平面下降有關。在下二疊統底面構造圖上,可見從卡塔克、滿加爾往阿瓦提方向呈現一個大型斜坡,其埋深從2500m增大到10000m,巴楚隆起上二疊統底面埋深500~3500m,喀什坳陷埋深12500m,葉城坳陷埋深11000m,麥蓋提斜坡埋深3000~8000m。

圖6-16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地質圖

(3)天山晚期運動(P2/P1

發生在早二疊世末期,在天山地區稱新源變動(黃河源,1986),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稱沙西運動(張先樹等,1991)。在哈爾克套南坡和南天山山前地帶,廣泛可見上二疊統比尤勒包穀孜群造山期後碎屑岩角度不整合在下二疊統庫爾干組或小提坎立克組火山岩夾碎屑岩之上。柯坪隆起上、下二疊統之間為整合接觸,沙井子組河流相砂泥岩整合覆蓋於下二疊統開派茲雷克組玄武岩和碎屑岩之上,並且沙井子組本身是跨早、晚二疊世的,在塔坦克木西南部和鐵克里克隆起,上二疊統雜色碎屑岩與下二疊統碳酸鹽岩和碎屑岩之間為整合接觸。

天山晚期運動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表現明顯,地殼強烈抬升遭受剝蝕,並伴有強烈的斷裂、褶皺作用和岩漿活動,上二疊統展布范圍進一步往西南方向退縮。

(4)天山末期運動(T/P2

發生在二疊紀末期,是天山晚期運動的繼續。在南天山山前,可見下三疊統俄霍布拉克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上二疊統比尤勒包穀孜群之上(陳發景等,1994)。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特別是沙雅隆起上,三疊系角度不整合在古生代不同層位地層之上。由於古生代地層遭受強烈剝蝕,在沙雅隆起北部可見天山早期運動和天山晚期或末期運動造成的不整合面疊合在一起。如在雅克拉斷凸,三疊系角度不整合於石炭系、奧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之上;在阿克庫勒凸起,三疊系角度不整合在下奧陶統和石炭系之上;在雅克拉斷凸的東段(二八台及以東地區),侏羅系—白堊系不整合於前震旦系之上;在沙西凸起,侏羅系—白堊系角度不整於古生代不同層位地層之上(圖6-17)。

圖6-17塔里木盆地前中生代地質圖

天山晚期運動和天山末期運動是一個連續的運動過程,陳發景(1994)將其放在一起加以討論。我們認為天山晚期運動以斷裂、褶皺和岩漿活動為特徵,而天山末期運動則以抬升和強烈剝蝕為標志。這兩期構造運動在沙雅隆起表現最為強烈,是沙雅隆起的定型期,往南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在這一階段,由於各種外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表的剝蝕,使地表的起伏幅度逐漸縮小,高差受到降低,從而使塔里木盆地出現第二次准平面化過程,在沙雅隆起表現尤為明顯(湯良傑,1993)。長期強烈剝蝕的結果反映在構造變形形態上,就是在沙雅隆起及相鄰的廣大地區,古生界潛山的閉合幅度都很小,一般僅數十米,且主要分布在

不整合面上。

在前中生界頂面(

)埋深圖上,古生代那種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已不復存在,蓋層變形特徵發生了變化,塔里木盆地出現了三分天下。其一是以卡塔克—古城墟為構造頂部,往阿瓦提—庫車方向呈現為統一的斜坡,總體呈近東西向,在構造頂部,

不整合面最小埋深僅2000m,往阿瓦提增大至7500m,庫車坳陷深達9000m,沙雅隆起埋深4500~6000m。其二以巴楚隆起為構造頂部,往喀什—葉城方向呈現為統一的斜坡,總體為北西向,構造頂部

不整合面埋深0~2000m,往喀什坳陷增大到11000m,葉城坳陷9500m。其三以北民豐-羅布莊斷隆為構造頂部,往於田—若羌方向下傾,總體呈北東向,構造頂部

不整合面埋深250~2000m,往山前坳陷增大至5000m。

6.2.4印支運動(J/T)

發生在三疊紀末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構造運動,可能與羌塘板塊同塔里木板塊的碰撞作用有關,幾乎波及整個塔里木盆地及相鄰地區。在庫車坳陷,侏羅系平行不整合於三疊系之上,接觸面起伏不平,上三疊統頂面常見剝蝕現象,侏羅系底部見有呈透鏡狀產出的底礫岩(陳發景等,1994)。在沙雅隆起,受印支運動影響,缺失上三疊統哈拉哈塘組頂部地層,下侏羅統平行不整合於三疊系之上。在滿加爾坳陷東部和孔雀河斜坡,三疊系及古生界遭受強烈剝蝕,侏羅系角度不整合於下伏三疊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奧陶系之上。受印支運動影響,三疊系剝蝕尖滅線大致沿阿瓦提斷陷西緣—和深1井—和深2井一線分布,三疊系總體呈現為渾圓狀,無明顯的長軸方向,構造上表現為往北下傾的單斜。印支運動使盆地大部抬升遭受剝蝕,侏羅系退縮到東北角一隅及盆地周邊前陸坳陷中,塔里木盆地出現第三次準平原化狀態。在西南地區,三疊系與侏羅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印支運動對中國西部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及構造格局的影響,一些知名學者進行過精闢論述。朱夏等(1983)將印支和早燕山運動作為第一期變革運動,認為塔里木盆地的分裂性斷陷於三疊紀晚期開始,柴達木、吐魯番等山間斷陷已具雛形,秦嶺的西段也因印支運動而封閉。姜春發等(1992)在討論印支運動及其開合旋迴時指出,在東昆侖地區,海西運動僅造成地層褶皺,並未形成明顯的片理;但中三疊世末期的印支運動不僅使中三疊統及其下伏地層輕微變質,而且使石炭系—中三疊統一起產生置換層理的片理,並且改造了中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層產生的第一期片理,不整合面之上的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煤系地層未變質,更不顯片理,褶曲也較開闊。西昆侖晚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造成海相侏羅系角度不整合於上三疊統之上,侏羅系褶皺開闊且不顯變質,下二疊統和具火山岩的上三疊統則形成緊密褶皺並發生變質。因此,印支運動是重要分界點。王鴻禎等(1990)認為,北亞(安加拉赫斯坦)和中朝—塔里木構造域之間的對接碰撞,完成於晚海西—早印支期;中朝和揚子兩個亞構造域的最後對接碰撞發生於印支期;整個古特提斯體系的最後封閉和聯合大陸的形成顯然應在印支期。岡瓦納體系與歐亞大陸的第一次對接發生於印支運動期,使得羌塘地塊與中國大陸主體部分拼接。綜上所述,印支運動在中國大陸及鄰區地殼演化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並且印支運動造成的地殼變形表現了與海西階段的某種連續性和繼承性(王鴻禎等,1990)。塔里木盆地典型的前陸坳陷的發育可能開始於印支運動以後,天山南、北兩側及其內部的一系列侏羅紀沉積盆地的形成顯然是印支運動的結果。

6.2.5燕山運動

(1)燕山早、中期運動(K1/J1或K1/J)

分別發生在早侏羅世末期和晚侏羅世末期,可能與中特提斯北支洋殼的消減閉合、岡底斯地塊向北與古亞洲大陸拼合有關。在庫車前陸坳陷,侏羅系發育齊全,下白堊統卡普沙良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在侏羅系之上。在沙雅隆起和滿加爾地區,鑽井資料揭示侏羅系僅存在下統,缺失中、上侏羅統;下白堊統平行不整合於下侏羅統煤系地層之上,表明該區燕山早期運動和燕山中期運動是連續進行的。下白堊統的構造形態仍為往北下傾的單斜,其沉積范圍遠大於侏羅系,總體表現為與下伏地層的超覆不整合接觸。在西南地區,侏羅系和下白堊統分布比較局限,主要發育在山前前陸坳陷或拉分盆地中,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平行或微角度不整合於侏羅系之上。

(2)燕山晚期、末期運動(K2/K1或E/K2

分別發生在早白堊世末期和晚白堊世末期,相當於朱夏等(1983)稱為的第二次變革運動。在區域上表現為上、下白堊統之間的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在局部可見微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例如在克拉蘇河可見庫姆格列木群(K2—E)的砂礫岩微角度不整合在下白堊統巴什基奇克組紅色砂泥岩之上(陳發景等,1994)。地震及鑽井資料揭示在塔中和塔北廣大地區,上白堊統—老第三系與下白堊統之間主要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西南地區,上白堊統英吉莎群與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表現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而下第三系喀什群則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於上白堊統英吉莎群之上,表明西南地區燕山末期運動比燕山晚期運動表現強烈。東南地區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於下白堊統及下伏地層之上。

上白堊統—老第三系分屬於三個獨立的前陸坳陷,其中塔北和塔西南兩個前陸坳陷的沉積物層層分別往卡塔克隆起和巴楚隆起方向上超,它們與下白堊統及以下地層構成超覆不整合接觸。現今的巴楚隆起開始形成於燕山晚期或末期運動。

6.2.6喜馬拉雅運動

(1)喜馬拉雅早期運動(N1/E)

發生於早第三紀晚期或末期,與中特提斯洋主體部分(即存在於岡底斯和喜馬拉雅地塊之間的古大洋)消減閉合、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有關(王鴻禎等,1990)。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統與下伏第三系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張先樹等,1991;陳發景等,1994),但往盆地中央可見中新統角度不整合在老第三系及下伏地層之上。在西南地區的葉城—和田一帶,中新統烏恰群與下第三系整合接觸;但在喀什坳陷,中新統普遍以石膏層或膏泥岩平行不整合於下第三系不同層位之上,局部可見到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這次構造運動使天山和昆侖山前發生強烈沉陷,並伴有斷裂活動,巴楚隆起基本成型並繼續上隆。

(2)喜馬拉雅中期運動(N2/N1

發生於中新世末期,與印度板塊進一步向歐亞板塊楔入有關,是一次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庫車坳陷,上新統庫車組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於中新統康村組之上(陳發景等,1994)。葉城坳陷上新統阿圖什組與中新統烏恰群主要為整合接觸,但在喀什坳陷,上新統阿圖什組平行或角度不整合在中新統烏恰群之上。

在盆地內部,阿瓦提、巴楚及以西地區地震資料揭示中新統和上新統之間的反射界面見有明顯的下削上超現象。沙井子、阿恰—吐木休克和牙桑地—瑪扎塔格斷裂帶繼續活動並控制斷裂兩側的沉積作用。巴楚隆起進一步抬升,山前坳陷進一步強烈撓曲沉降。

(3)喜馬拉雅晚期運動(Q/N2

發生在上新世末期,這是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快速楔入、青藏高原迅速隆起時期。朱夏等(1983)將其作為第三次變革運動。這次構造運動使天山和昆侖山產生強烈擠壓縮短,大幅度隆升,並向盆內逆沖推覆。在南天山山前,庫車坳陷第四系角度不整合在第三系之上,不整合面之下的中生界和第三系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活動,形成前陸褶皺-沖斷帶。柯坪隆起則沿寒武系下部滑脫面形成疊瓦沖斷帶。巴楚隆起兩側斷裂繼續活動,隆起最終定型,在隆起軸部有反轉沖斷層和推覆體形成。圍繞阿瓦提斷陷的沙井子斷裂和喀拉玉爾滾斷裂也發生繼承活動。在昆侖山前,由於帕米爾的向北揳入作用,不僅在山前坳陷產生強烈的擠壓逆沖,形成褶皺-沖斷帶,而且存在較大的走滑分量,使山前的褶皺—沖斷帶呈現雁列展布。在東南地區,阿爾金山隆起和東昆侖山強烈往盆內逆沖掩覆,同時伴有走滑分量。東南斷隆帶前緣的策勒—羅布莊斷裂帶強烈活動,北民豐—羅布莊斷裂最終定型。在盆地腹部,主要表現為區域抬升、褶皺與斷裂活動比較微弱。

⑤ 秦皇島幺幺羽毛球俱樂部在哪

是楊陽羽毛球俱樂部,在奧體中心。

⑥ 秦皇島哪裡有室內足球場

室內足球場都是多功能場地改裝的,我們組織過多次室內比賽,他們平時都有別的經營項目,足校內和奧體都有室內場地,你要是包場地的話相應的東西他們那裡都有!

⑦ 秦皇島有小型足球場嗎 適合5人練習的地方。

開發區的天山運動中心,有兩塊足球場,還有籃球和羽毛球,電話不記得了!

⑧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冬季運動會的項目設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冬季運動會共設冰上項目、雪上項目、冬季兩項、冰壺、冰球5個大項、11個分項和97個小項。其中,冰上項目共3個分項、44個小項,分別是速度滑冰18個小項、短道速滑16個小項、花樣滑冰10個小項。雪上項目共5個分項、37個小項,分別是高山滑雪6個小項、越野滑雪8個小項、跳台滑雪3個小項、單板滑雪8個小項、自由式滑雪12個小項。另外,還有冬季兩項9個小項、冰壺5個小項和冰球2個小項。
第十三屆全國冬運會共設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兩個賽區。烏魯木齊賽區主要在自治區冰上運動中心和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自治區冰上運動中心承辦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和冰壺;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承辦高山滑雪、單板滑雪平行回轉和平行大回轉。昌吉州賽區主要在天山天池國際滑雪場,承辦越野滑雪、單板滑雪U型場地、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和冬季兩項。考慮節儉辦賽和節約資源的因素,跳台滑雪項目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亞布力體育訓練基地舉辦。

⑨ 恆大都市果嶺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恆大都市果嶺

樓盤位置:雪蓮山高爾夫路

開發商:烏魯木齊市恆新佳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產權年限:50年

建築類型:小高層,雙拼,

公交線路:項目位於烏魯木齊東城區雪蓮山旁傳統富人區,以南湖、克南、溫泉高架為依靠,由東至西全線貫穿市區中軸線輻射周邊各大商圈,沿線鏈接當地部隊、政府、公安局的機關單位,建設中的東二環路以及地鐵8號線,向北鏈接水區開發區,向南鏈接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項目交通區位優越,城市屬性卓越。

其他交通方式:公交及自駕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46641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0棟樓,停車位

周邊配套:周邊景觀(自然景觀,公園綠化):4千畝自然景觀、 4A級景區級水磨溝公園、萬畝綠嶺風光、雪蓮山。
周邊公園:約36平方公里4A級國家景區水磨溝公園、其秀美的景色,山清水秀,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和四海來賓前來觀光旅遊,年接待遊客已達100多萬人次。烏魯木齊傳統八景之一的「香妃出浴」即在此處。
周邊醫院(就醫條件):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新疆創傷外科醫院、烏魯木齊南湖醫院、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周邊學校(就學條件):六十四小、六十中、八中分校、三十一中、新師大環伺周邊
周邊公共交通:項目周邊現有6條公交線路,分別是8/34/104/106/535/537路
內部配套:幼兒園及小學、豪華會所、健身會館、社區運動中心商業美食街、酒吧風情街、室內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
交通狀況:項目位於烏魯木齊東城區雪蓮山旁傳統富人區,以南湖、克南、溫泉高架為依靠,由東至西全線貫穿市區中軸線輻射周邊各大商圈,沿線鏈接當地部隊、政府、公安局的機關單位,建設中的東二環路以及地鐵8號線,向北鏈接水區開發區,向南鏈接天山區、沙依巴克區,項目交通區位優越,城市屬性卓越;

內部配套:國際航母配套、皇家園林、滿屋名牌9A精裝、幼兒園及小學、豪華會所、雪蓮山五星級酒店、四季恆溫泳池、健身會館、社區運動中心商業美食街、酒吧風情街、室內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等。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全面及時的樓盤信息,點擊查看

熱點內容
國外買比特幣的平台 發布:2025-04-29 01:40:14 瀏覽:111
mchain合約算力中心平台 發布:2025-04-29 01:30:57 瀏覽:701
ok網usdt無法提現 發布:2025-04-29 01:08:46 瀏覽:10
dcr算力計算器 發布:2025-04-29 01:07:08 瀏覽:130
比特幣有賬號密碼嗎 發布:2025-04-29 01:04:50 瀏覽:936
從杭州怎麼去臨平市民中心 發布:2025-04-29 00:41:07 瀏覽:851
區塊鏈百度雲盤 發布:2025-04-29 00:21:27 瀏覽:373
比比特幣還賺錢 發布:2025-04-29 00:21:17 瀏覽:748
移動流量合約專用流量包怎麼用 發布:2025-04-29 00:18:10 瀏覽:925
黑色標比特幣軟體 發布:2025-04-29 00:05:23 瀏覽: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