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
① 朱光潛的性格、品質、成就、地位
朱光潛(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實,筆名孟實、孟石。安徽省桐城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1897年出生,少時課讀於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學,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學習,後肄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1986年3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89 歲。
朱光潛是一位以救國興邦為己任的愛國知識分子。在舊中國的漫長歲月中,盡管道路有過曲折,但他追求真理,嚮往光明,在復雜的斗爭中,辨明了方向,看清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解放前夕的關鍵時刻,斷然拒絕國民黨當局的利誘威脅,毅然決定留在北京。他在與廣大人民一起迎接解放的日子裡,曾興奮地說:「我像離家的孤兒,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恢復了青春。」解放後,他始終不渝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對黨赤誠相見,肝膽相照。盡管他曾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從未動搖過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粉碎「四人幫」以後,他衷心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精神振奮,老當益壯,積極翻譯名著,撰寫文稿,發表演講,指導研究生,在學術研究和教育領域馳騁不懈。1983年3月,他應邀去香港中文大學講學,一開始他就聲明自己的身份:我不是一個共產黨員,但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這就是他對自己後半生的庄嚴評價。
朱光潛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6 治學精神
1、自我解剖 不斷批評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學批判和美學辯論中,朱光潛勇於解剖自己,嚴肅批判了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特別是他自己曾經宣揚過的唯心主義。作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這一行為實在是難能可貴。這以後,他不斷地批判自己,不斷提出新的 觀點和新的問題,堪稱學者的楷模。
2、尋求真理 學風端正
朱光潛通過批判唯心主義認識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徑里使力繞圈子」,以後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原著。他在近六十歲時開始自學俄語,並用各種文本(中、德、俄、法、英)進行比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獨立思考,從不人雲亦雲,晚年的《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就是他治學精神的具體表現。
3、「三此主義」忘我精神
朱光潛信奉「三此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 由此身擔當起,不推諉給旁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時做,不拖延到未來。」「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像中另一地位去做。」這是朱光潛不尚空談,著眼現在,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
4、《談讀書》節選
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須慎加選擇。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在這些書中間你不但可以得到較真確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激動你的思考。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萬卷談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中國學生們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歡喜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他們――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內――不僅歡喜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於哲學問題。這既是一種自然傾向,也就不能漠視,我個人的見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宜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重發達想像。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像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沒曾讀過幾本「青年必讀書」,老早就讀些壯年必讀書。比方中國書里,我最歡喜《國風》、《莊子》、《楚辭》、《史記》、《古詩源》、《文選》中的《書箋》、《世說新語》、《陶淵明 集》、《李太白集》、《花間集》、《張惠言詞選》、《紅樓夢》等等。在外國書里,我最歡喜溪茲(濟慈)、雪萊、考老芮基(柯爾律治)、白朗寧諸人的詩集,蘇菲克里司(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劇,莎士比亞的《哈孟列德(哈姆雷特)》、《李爾王》和《奧塞羅》,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戲劇集,杜(屠)格涅夫的《新田地(處女地)》和《父與子》,妥斯套夫斯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福洛伯(福樓拜)的《布華里(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說集,小泉八雲關於日本的著作等等。
讀書方法,我不能多說,只有兩點須在此約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途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淹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准備,一個人總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見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贅,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者盡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者盡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閱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固步自封,以專門為藉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者泛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當做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采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
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里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蘇東坡與王郎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辭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系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系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人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里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里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里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闢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採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採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
7 美學思想
朱光潛的美學、文藝學思想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結合現代心理學,將現代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美學思想運用於文學研究。在康德開始的近代美學研究後,朱光潛將審美同情與道德同情的質的區分作出揭示,指出審美同情消除主客體之間的界限,「把一瞬間的經驗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主體『迷失』在客體中」,也就排除了理性的審美同情中的地位。
他和梁實秋等人都與當時的主流文化不一致,但他們對西方傳統的借鑒有古今種種的不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藝心理學》比較系統地表述了這些美學思想,在當時文學青年中影響較大。《文藝心理學》被一些大學作為文藝理論的教材。朱光潛對文學更直接鮮明的態度在《文學雜志》發刊詞《我對本刊的希望》中表露著,他提倡「自由生發,自由討論」,「不希望某一種特殊趣味或風格成為『正統』「,」殊途同歸地替中國新文藝開發出一個泱泱大國「。這是當時一批立足於獨立自由的人文主義立場上的文學家的心聲的集中體現:奉行嚴謹而超脫的風格,強調文學表現人生和怡情悅性的功用,維護文學的獨立自足性。他是以一種學者的姿
② 讀書須有中心閱讀答案
1、讀書須有中心
2、讀書需要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 ;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 ;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
3.舉例論證,列舉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的例子,有力地證明了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的觀點
4、這一類指讀書以科目為中心;這個方法指每一書皆作次數讀之。
5、示例:讀書,好比採花粉,寫作才是釀蜂蜜。把千家的花粉采來,經過自己的釀造,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變成了自己的語言,生出了像自己一樣風格的文章,這才是最甜蜜的。
③ 如何培養讀書興趣
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
(1)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開始得越早越好
有學者曾經對除了小斯賓塞之外的200多名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兒童進行過研究,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從小就在父母的影響下養成了愛聽書、讀書的習慣。具體在每天的什麼時間讀書並不重要,只要每天堅持在同一個時間讀上15分鍾書,就一定會有作用。
(2)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體練習
可以通過直接訓練,訓練大腦和眼睛的協調能力,去年,有學者推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作為假期學生學習計劃中,以為軟體練習30個小時就能使閱讀速度提高5-10倍左右,學習每天練習1-2個小時,兩個星期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普通人300字每分鍾左右的閱讀速度會達到3000字每分鍾的閱讀速度,記憶力也相應的快速提升。這個建議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心理研究室原主任、多年從事腦心理研究的專家朱法良的高度認可,目前我們學習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課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3)讀書的習慣最好遍及家裡每個人
孩子總是喜歡模仿,看見父母津津有味地讀書,自己也會去看看究竟有什麼吸引人的,看不懂也沒有關系,父母可以給他念。
④ 朱光潛的人生趣聞
朱光潛人生趣聞如下:
"送花「
朱光潛先生晚年時,經常在北大燕南園一段殘垣斷壁邊,靜靜地坐在青石板上。
看到學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繞到殘垣之後,隔著那段殘破的矮牆,遞過一枝盛開的花朵。同學們被老人家浪漫的舉動嚇懷了,便加快腳步,慌張地跑掉了。後來同學們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學大師朱光潛。
是那位寫過鴻篇巨制的朱光潛,至今仍對中國美學有深切的影響力!他中西合壁,學富五車,卻又是如此赤子心性。
那時的中午,朱先生總是獨自靜坐在青石板上,目光中充滿童真,凝望著來來往往的後生。先生對後生的愛,讓人動容。那時,許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時常到先生家索要錢票。先生樂善好施,家門大開,從他悟徹一切的目光中可以知道,朱先生不問得失,完全是一位打碎了算盤的人。
⑤ 怎麼培養讀書這個興趣愛好
激發閱讀興趣,剛開始可以選擇喜歡的書籍閱讀,這樣不會導致你一來就產生討厭的情緒。
其次,給自己制定一個讀書計劃,養成讀書的習慣。比如,一周讀一本書,每天抽1-2個小時作為閱讀時間。閱讀的過程中或讀後,要學會做一個簡單的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籍、文章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以及事跡等以及閱讀後的感悟,如果是學生還可以摘抄一些優美句子、段落等作為素材。讀書筆記的用處是很大的,一方面是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你的閱讀興趣。
另外,要掌握一個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無論是學生還是工作者,能夠擠出來讀書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所以一個高效的閱讀方法很關鍵。我讀書一般是用快速閱讀法,這里說的快速閱讀不是簡單地閱讀速度快,跟略讀、跳讀掃讀等有著本質的區別。
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左右的練習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理解記憶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我練習快速閱讀,現在能做到一目三行(常規書籍排版)。
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
⑥ 讀書須有疑讀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請簡單的說一說
讀書的主要觀點,我認為是讀書要明理,要掌握裡面的一些深度的一些含義
⑦ 關於讀書的名言10句,要作者
一、一個人要善於讀書,必須是一個發明家。像格言里說的「要想把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帶回家來,必須先把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帶出去。」因此,有創造性的寫作,也有創造性的閱讀。
出自:〔美〕愛默森《美國的哲人》
介紹:愛默森在一八○三年生於波士頓。他早年是一個嚴肅的青年。他的青春與他的天才一樣,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瑪麗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響。無疑地,她對於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幫助。
二、書以陶性情,詩以養靜觀。
出自:〔中〕郭沫若《潮汐集·有贈》
介紹: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三、我們讀書的時候,必須成為希臘人、羅馬人、土耳其人,祭司與國王,殉教者與劊子手;必須將他們的形象拴縛在我們秘密的經驗里某種實物上,否則我們不能夠正確地學到任何東西。
出自:〔美〕愛默森《歷史》
四、讀書是一種享受,創作盡管有它的一切煩惱,仍然是一種莫大享受。
出自:〔瑞典〕斯特林堡《女僕的兒子》
介紹:奧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作家,瑞典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瑞典的國寶,世界現代戲劇之父。
五、我們需要的書,應該是一把能擊破我們心中冰海的利斧。
出自:〔奧〕卡夫卡《卡夫卡寓言與格言》
介紹:《卡夫卡寓言與格言》是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作品。本書共包括九卷,收入卡夫卡全部作品,讀者可以領略到卡夫卡的作品全貌。該書中文譯本於2015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由葉廷芳主編翻譯 。
六、書籍用得好的時候是最好的東西;濫用的時候,是最壞的東西之一。
出自:〔美〕愛默森《美國的哲人》
七、學問是經驗的積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出自:〔中〕茅盾《虹》
介紹: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八、書是要會讀的。一切書都不會告訴你現成的公式或是什麼秘訣——例如成功秘訣,學成文豪的秘訣。一切書都是為著幫助你思想,而不是為著代替你思想而寫的。
出自:〔中〕瞿秋白《關於高爾基的書》
介紹: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雙,後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九、一個人在朗讀時所用的嗓音,不是他本人的嗓音,而只是他願望中的人,是他想到這個人時,這個想像中人物的嗓音。
出自:〔法〕莫洛亞《藝術和生活》
介紹:法國著名作家。他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登上文壇。參加過一戰。代表作《布朗勃爾上校的沉默》
十、書籍是最好的一種過去的影響。
出自:〔美〕愛默森《美國的哲人》
⑧ 談修養讀後感
一代學術宗師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談修養》闡發人生修養途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了許多青年讀者。他以其心理學的專長和思想文化的觀察,把握個人心性與社群國族之間的互動,一一道破種種心性的困惑和社會的屏障,引導人生趨往康莊與豐盈。
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記程碑。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的開頭作者便提出讀書閱讀的重要性。書籍愈浩繁,讀書就愈不易,接著作者便羅列現今讀書的兩大流弊,一是,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二是,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
「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真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怎樣讀書?朱光潛先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賅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個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個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里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
讀文章需要細細玩索、用心品讀,《談修養》從性情、學問交友、處事等方面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原來每個人都活著現實的枷鎖中,不同在於智人能通過性情的陶冶、情操的提升突圍有限開拓無限。
⑨ 讀書需有疑,這篇小古文讓我們懂得了什麼道理
剛開始讀書時,沒有疑問;讀著讀著,漸漸產生疑問,讀到一半時,每個小節都會產生疑問。再往下讀的時候,疑問就會。慢慢地解開,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到這時,所有的疑問都被解開,才能稱得上是學習。讀書的人,老師要教導應該心存疑惑,有了疑惑,就應該把疑惑解開,這才是學習的進步。
⑩ 讀書總是記不住,怎麼辦
圍繞一個中心讀書朱光潛說:「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賅括的了解,作進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采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里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
魯迅說:「做到嗜好的讀書,要先行泛覽,然後抉擇而入於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
朱光潛說:「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里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知識不能太碎片化,讀書學習要集中,所讀之書如果相近,且能夠串聯在一起,自然就容易記住。並且最好是能夠經常用到,時間長不用,自然會慢慢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