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平台的去中心化
㈠ 什麼是自媒體平台有哪些好的自媒體平台
對於自媒體,網路給予的解釋是: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
那麼老漁哥網路提示自媒體平台也就是符合這一類要求的平台即可成為自媒體平台,可以使得用戶在相應的平台快速獲取相應的知識內容以及發表自己的觀點,企業也可以通過自媒體平台來宣傳平台和推廣產品的平台類型。
一般常見的自媒體平台包括新浪博客、搜狐自媒體、網路百家以及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平台。
㈡ 自媒體平台未來發展趨勢會好嗎
今日頭條、百家號、趣頭條等以智能演算法推薦、精準內容分發為代表的資訊類客戶端越來越多,很多傳統媒體被迫向新媒體轉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電台。但這些媒體,無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得接受我給你安排好的內容。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自媒體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層不不窮。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來臨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
特別是以今日頭條、、百家號為首的,依靠智能演算法分發內容的自媒體平台大量崛起之後,它們會採集記錄你的每一次閱讀行為,為你貼上興趣標簽,讓你深度沉浸,不能自拔。
通過不斷的篩選內容,給用戶、粉絲更多的價值,更好的內容,讓用戶漲見識、學到知識,幫粉絲篩選出來最有價值的內容。這是未來自媒體人要去努力的方向,也更是自媒體的未來。
自媒體人怎麼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呢?
沒有內容,平台就不復存在,因此平台會持續需要內容,需要靠內容吸引用戶、留住用戶。
用戶在平台上持續關注感興趣的作者,持續閱讀內容、觀看視頻,平台才能得到更大的商家價值,才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新媒體未來發展趨勢總結:
一、主流平台增速,新平台類型崛起,多平台共生發展。
二、短視頻異軍突起,成為資本「寵兒」。
三、自媒體人迭代速度快,零界限發展。
四、商業變現,從「單」到「多」。
品牌化、職業化、富媒體化、機構化、垂直化、區域化,將是未來自媒體發展的幾個特點和方向。
自媒體正處紅利期,想利用自媒體賺錢的創作者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也會更建議團體操作,內容形式上可以優先選擇短視頻,在流量與單價上會更有優勢。
㈢ 為什麼最近幾年自媒體這么火
對於自媒體怎麼玩,為什麼這么火,我也不是特別了解,這個是一個新東西,模式是怎樣大家都在摸索,所以就拋磚引玉了,簡單談談,如果各位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指出…
無論自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內容+渠道+平台,這三個點永遠是媒體行業的核心
什麼是平台、渠道、內容?
平台是泛指為了滿足某項需求所需要的環境或者條件。渠道按照美國營銷協會(AMA)的定義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單位和公司外部的代理商、批發商與零售商的結構,但應用在互聯網網路中,可以理解為信息傳播的結構,內容的定義也很廣,對互聯網而言內容即信息這點應該很好理解.
簡單來說,以傳統媒體為例,電視機是一個平台,頻道CCTV10就是渠道,節目《我愛發明》就是內容,以新媒體自媒體而言,優酷土豆,今日頭條,是平台,財經娛樂欄目,各類自媒體賬號就是渠道。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是內容,袁方長的《發明變發財》就是內容…
無論是平台還是渠道,其主要目的都是為內容的發布、傳播、儲存、檢索服務…兩者在功能設置的著重點上有所區分,比如平台是以發布、儲存、檢索為主,渠道則主要擔當起傳播作用。
什麼是自媒體(we media)?
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是一種途徑,途徑的意思是方式也是方法,按照這種說法但凡是沾了點UGC(用戶產生內容)的產品都可以響當當的掛上一個自媒體平台的稱號了,論壇、博客,算是自媒體,微博、微信也算是自媒體。
自媒體的發展
這些互聯網從業者早已玩膩了的東西和現在大眾宣稱的自媒體好像又略有不同,按照We Media的定義自媒體是幾乎是隨著論壇的誕生就開始存在的東西,卻在數十年之後的今天變得異常火爆。為什麼?
信息受制於平台,傳播於渠道,自媒體的火爆原因在於互聯網去中心化發展,平台聚化為傳播節點與分散的渠道相連。自媒體的節點在體量大小上並不亞於傳統意義上的平台,只是相較於龐大的互聯網路而言,它還太小了。火爆的原因可以猜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平台型的媒體平台無法承載體量巨大的信息資源。渠道(自媒體)的快速鋪展也是互聯網網路的自我革新!
在我看來聯網網路媒體經歷了四個時代,第一是以四大門戶代表的平台型媒體時代,此時代的特點是平台即渠道,內容簡單鋪陳在網頁以及客戶端,話語權掌握在媒體機構中,在這個階段的信息幾乎無法有效流通,用戶也無法根據單一平台來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及有效性,是一種壟斷性的媒體平台。第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路在攜帶型移動設備上將信息帶向了大街小巷,新的內容由此產生,不過在此階段內容的傳播受渠道的限制無法有效的傳播,所以公知、明星、KOL掌握了絕對話語權,是意見領袖型媒體的時代,第三,隨著內容的不斷擴充,大量內容充斥互聯網平台,人們開始篩選信息,並把注意力轉向更加個性化的內容上,此時更受人喜歡的大眾娛樂項目得到了爆炸式的發展,由此催生了各種網路紅人和段子手,這是娛樂時代。第四,娛樂和流行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價值,就像翻騰在信息流中的一片浪花,隨風而起也將因風而滅。高價值的信息會在完善的渠道中,永遠的流傳下去,此時便是內容為王的大眾傳媒時代!(自媒體時代)
㈣ 自媒體的弊端
先說利:
一是極大的拓寬了創新的源泉。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東西,而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經歷不一樣,所以這個世界的千奇百怪呈現的會越來越多,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每時每刻都有新奇百怪的東西出現,極大豐富了媒體的內容。而寫文方面,比如簡書,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先不管文筆如何,總之每個人就是一部故事書,各種人間百態皆有。
二是放鬆身心,工作疲憊之時看看自媒體,你會發現各種笑點接踵而來,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就像是純粹朋友之間的聊天,沒有太多的做作,本色表演或者說表達。
再來看看弊端:
一是自媒體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低俗的負能量的各種沒章法的作品充坼平台,如果說原來傳統的媒體平台是經過主編認真審稿再呈現給讀者,那確實是非常舒服的閱讀體驗,而現在自媒體就是無主編模式,你上傳的視頻或者文章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底線,就隨便可以發表了,不管你是隨手在路邊拍的一段無聊視頻還是你寫文寫了今天做事的流水賬,都可以發表。如果把媒體內容當做食物的話,我估計很多讀者已經在短視頻或者文章里吸入太多對自己毫無用處的東西,也就是垃圾。我們反過來看看我們以前愛讀的《青少年文摘》《讀者》《意林》等等,那裡全是優秀的文章,對於修心養性是大有好處,是好的食物。
二是沉溺短視頻無法自拔,一有空就抖音或者快手等,讓自己變頹廢的大有人在。現在的社會已經到了你動動嘴就可以滿足一切需求的年代,人如果喜歡過這樣的日子,那他就離行屍走肉不遠了。
㈤ 自媒體什麼意思什麼叫去中心化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可以發表這樣的文章,作為這樣的媒體出現,應該是可以的可信的
㈥ 大學生怎麼做自媒體
自媒體就是去中心化,傳播者變為個體大眾而非專業傳播機構。自媒體時代,一種新的傳播途徑也由此而來,除了傳統傳播渠道多了建立在六度關系理論上的人際傳播,而且人人都在產生內容,信息呈現多元化垂直化細分化。最重要的是讓以前在傳統媒體中所謂的"沉默的大多數"有自己的話語權,使得草根大眾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2、給粉絲提供價值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給你的粉絲提供價值,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很簡單,用戶為什麼關注你呢?關注你有什麼好處嗎? 就像關注鬆鬆的人們,為什麼呢?是因為鬆鬆有自己的圈子,並且都是些一些專業領域的指引者,走在最前沿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所以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所想的和一般人不一樣吧。再比如鬼腳七,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鬼腳七的文章?因為他是淘寶搜索負責任人,寫了很多電商干貨理念。不然,人們關注他干什麼呢。這也是個人品牌的力量。所以你必須想明白怎麼給用戶提供價值,通過什麼方式。
3、打造個人品牌
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魚目混雜,做好的沒有多少,所以做自媒體就得打造自己的品牌。開始用戶看到你的文章或者對他有價值的內容會關注你,後期你不斷給他輸送價值,從而你們的關系已經到了信任的地步。粉絲相信你就會很贊同你的所作所為。最終你在粉絲心裡已經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大部分人不懂自媒體,就會問能賺到錢嗎?怎麼賺錢呢?做他有什麼意義呢?等問題,其實如果你真正為你的用戶提供了有用價值,那還愁抓不到錢嗎?你不主動,他也會報答你的。所以認真理解它的真正意義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為了錢去做。
通過我慢慢摸索和總結的經驗,其實做好自媒體也不難,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做好,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㈦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㈧ 對比下幾個自媒體平台,趣頭條的怎麼樣
其實自媒體平台挺多的,趣頭條的話,主要是原創,如果沒有原創文章的話,就不要去做了。審核的時候就給你全部ng了。壓根就沒有可能談什麼賺錢了。
不管哪個自媒體平台,只要是堅持原創,開通原創功能。收益還是可觀的!!
㈨ 你們都是怎麼樣去運營自媒體平台的
一文多發,多平台分批次發布。
我主要做圖文內容,簡單說一下一篇圖文從創作到發布的整個運營流程。
1、選題材,選配圖(優秀的題材必須能找到足夠多優秀的配圖,兩者缺一不可,建議配圖高清,有6張以上備選)
2、內容創作,內容本身質量不一定非常很高,但標題一定要好,最好是2端式、三段式,配合優秀的封面圖,能夠提高推薦點擊量。
3、分發。一文多發要講究流程,最重要的平台首發,發布後狀態變成「已推薦」,再分發到其他平台,其他平台如何也有相對重要的,可以再分開一個批次。
4、發布後分析數據也是很重要的,能夠及時獲得反饋,這個一般不要著急,不同平台的效率不同,可以放在第二天進行。
以上就是普通圖文的運營過程,望採納。
我是3年全職自媒體人,有問題繼續問我。持續解答自媒體相關問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