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企業競爭力怎麼算

企業競爭力怎麼算

發布時間: 2022-01-02 04:25:41

❶ 關於企業競爭力

如果你不是專家學者,建議你的論文如此寫:
.
1、找個小點的切入點,把問題寫清楚,寫全面,寫深入,寫透徹。
人力、物力、財力三個方面都寫則架子大了,裡面必然空洞。光人力一項就可以寫一部上千萬字的著作,一篇論文不可能把這些問題都講明白,蜻蜓點水,言之無物,不能說是論文。
論文就是要論清楚一個問題,一萬字的論文就只要論一個很小的問題即可。
.
2、擬題:
人力資源大類可以擬題:《論現代企業員工士氣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論現代企業員工個人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論現代企業競爭力如何落實到企業員工》等等。
企業物力大類可以擬題:《論民營企業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打造企業競爭力》,《論鄉鎮企業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打造企業競爭力》。
財力大類的擬題就比較深入,專業知識水平要求比較高,如果是相關專業的人員,可以寫《論企業融資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論企業競爭力短板之財務板》等等。
.
3、寫作方法:確立主角,選好配角。
短篇論文的寫作最好是能夠深入結合某個企業的事例來說明。如果離開了某個具體事物來論,則有虛無縹緲之嫌疑,就像一篇小說沒有了主角,讀者的思維很難被作者牽引。所以,你要找個企業做主角,配角可以挑選一二來與主角進行正反對比。
.
4、寫作提綱:
首先,根據主角與配角的對比,提出問題。為什麼A企業是這樣子,B企業、C企業為什麼不是這樣子?這是:「由此及彼」的過程。
.
然後,深度挖掘分析A企業相關情況。淺度挖掘B、C企業的相關情況。從ABC三企業的「個別現象」提煉出「一般性的規律」。這是「由表及裡」的過程。
.
然後,把你得出來的結論——「一般性的規律」放回現實中的很多成功與失敗的企業身上去驗證,得出:成功的企業都是這樣成功的,失敗的企業都沒有這樣。那你這篇論文就成功了。這個是「實踐-理論-回到實踐中驗證」的過程。
.
好了,論文基本就是上面這個思路,當然,手法上面還可以做調整,比如你可以故意提出幾個「錯誤的但又普遍存在」的觀點,進行駁斥,這就是「去偽存真」的「破論」。

❷ 企業競爭力是怎麼表現出來

一、構建優秀的團隊,提高執行力
提高競爭力,使企業找到更好的經營方式,強化自己在市場的競爭地位,或者創造出新的商機,同時也能提供成長所需的資金。目前市場的競爭歸結於人才的競爭,一個成功的企業具備五種力:1、競爭力(市場競爭中獲利的能力)。2、執行力(把事情做對的能力)。3、成長力(持續獲利的能力)。4、生命力(追求理想內在的力量)。5、學習力(吸收知識和技能的能力)。而一個優秀的團隊是提高競爭力的核心,所以我們江蘇銀河一直採取內培外招,形成一個執行型、忠誠型、創新型、學習型的優秀團隊。
二、鑄造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
市場經濟人民信任品牌,追逐品牌,在於品牌能給消費者完美的承諾,這種承諾包含的不但是完美的質量,更是超值的服務,有了品牌就能站穩市場,有了市場得天下,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就更能充分地顯現。
三、注重細節管理,提升獲利能力
細節決定成敗,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中極強的音符,當今的麵粉行業已是微利的時代,但是我們從事的麵粉事業既是好事、善事、民以食為天的大事,又是一分錢微利的系統工程。所以注重企業的細節管理,尤為重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最平凡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做深、做透,培養和樹立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樹立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實踐證明麵粉行業成本的控制是增效的關鍵所在。
四、科學運籌,抓住商機,獲取經營效益
我個人認為麵粉行業的獲利,其中70%來自於對市場商機的把握。如何把握,主要立足於四個字,即"靜、准、狠、巧"。靜就是縱觀全局,冷靜思考,判定形勢,把握走勢。准,審時度勢,細心分析,冷靜以待,搶抓機遇。狠:遇到商機,主動出擊。巧:靈活運用,巧得商機。

❸ 衡量企業競爭力最主要的指標是什麼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分為單項指標評價法和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
單項指標評價法是直接用某企業單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值與基準期數值對比,或用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實際數值對比得出相應的結論。如紡織工業協會發布的紡織各分行業銷售收入100強、出口企業100強,它的特點是從某一方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非常直觀,明確,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只要數據准確,排序是很簡單的。單項指標評價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以為一個指標再重要也不能把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描述出來。
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就不同了,它先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綜合指標,然後根據綜合指標數值得出相應的結論。與單項指標評價法險必,綜合指標體系評價在方法上要復雜得多。到底採用那些指標,權數怎樣確定,體系如何構成,很多專家都在研究。截至目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至少在20種以上。在此我們重點介紹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一種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其評價的方法是:第一步確定評價項目的權數。由於本指標體系為多層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級系統的權數之和為1,又要求各子系統內部各項目之和為1,確定權數的方法目前多採用專家咨詢主觀定權的方法。第二步計算各子系統的綜合平均指標。對於正指標直接用其報告期與基準期對比;對於逆指標,先求其倒數值,然後用上述相同的方法進行對比,算出「個體指標」,最後用事先確定好的項目權數對它們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子系統綜合評價的平均指數。第三步對各子系統的平均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出綜合平均指數。包括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狀況、企業資產運營狀況、企業債務水平和償債能力、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統計指標、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指標、企業服務能力等若乾子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數學模型。評價的標准在於:如果綜合平均指數接近於1,則說明甲乙兩企業的整體無明顯差別;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大於1,則說明甲企業優於乙企業;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小於1,則說明甲企業劣於乙企業。綜合平均指數與1的離差越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差異越明顯,故各企業能依據綜合平均指數的大小,進行企業間的比較,確定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怎樣建立
選擇那些指標來構建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專家題出必須遵循以下5條原則:
1、目的性原則。設計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在於,衡量企業競爭力的狀況,找出企業競爭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終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如為引導紡織企業提高競爭力,專家們在設計指標體系的時候,在指導思想上突出了「創新能力」和「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化,相對而言「市場份額」強調的就少一些。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引導企業在做「強」上下功夫,不追求「恐龍式」的老大,恐龍雖然龐大,但不適應生存環境,反遭滅絕。
2、科學性原則。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應該准確地反映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有利於企業同國內外競爭對手的比較,挖掘競爭潛力。
3、全面性原則。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應該充分考慮企業的顯在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不僅要反映企業競爭力的「硬」指標,還要考慮企業競爭力的「軟』指標。
4、定性與定量結合的原則。對定性的指標要明確其含義,並按照某種標准對其賦值,使其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標的性質。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都必須有明確的概念和確切的計算方法。
5、通用性和發展性結合的原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必須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即設立的指標能反映不同類別、不同行業的企業競爭力的共性。建立的競爭力指標必須具有發展性,即可根據具體的行業和企業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靈活應用。如針對紡織的各個子行業的不同情況,在指標的權重上可以進行調整,更准確地反映不同行業的特徵。

❹ 企業競爭力的概念和特徵

核心競爭力內涵的界定

在1990年5月至6月的 HBR雜志上,Prahalad和HaMel發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這一概念。他們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中特別是關於如何協同不同生產技能及整合多種技術的集合知識,……它是溝通、包容以及對跨越組織邊界工作的高度承諾。此後,人們對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擴展、理解和界定。 Mever和Utterback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族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Lenard-Barton則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使企業獨具特色並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Mckinsey&Company中國公司首席代表歐高敦先生認為:"所謂核心競爭力是這樣一種思想,即:一個公司即使沒有整體競爭優勢,它也可以通過少數幾個關鍵技術或幾個知識領域而成為最好的獲得成功的公司。"

國內許多刊物上也出現了對核心競爭力的不同見解,總的來說,"形不同而質同",可歸結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超額利潤的競爭力,是將技能資產和運作機制有機融合的企業自組織能力,是企業推行內部管理性戰略和外部交易性戰略的結果。

本文把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理解為一個系統,將其界定為"是一個以知識、創新為基本內核的企業某種關鍵資源或關鍵能力的組合,是能夠使企業、行業和國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現實或潛在競爭優勢的動態平衡系統"。

核心競爭力的特徵

核心競爭力作為獲取企業優勢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點,現綜述如下:

(1)核心競爭力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進入多種產品市場的潛在途徑(延展性)。

這就是說,一項核心技術能力可使公司在多個核心產品上獲得競爭優勢。如Motorola公司建立在其無線電通訊技術專長基礎之上的核心競爭力,不僅使其在核心業務交換機等通訊產品市場上享有持久的優勢地位,而且在BP機雙向移動無線裝置和蜂窩式電話等產品領域也遙遙領先。 Sharp公司的液晶顯示技術,使其可以在筆記本電腦、袖珍計算器、大屏幕電視顯像技術等領域都比較容易地獲得一席之地。

(2)核心競爭力能為顧客帶來較大的最終用戶價值(有用性)。

公司是否有出色的業績或者就長遠來說穩定的優勢,最終還要由企業的上帝--顧客來評判。一切競爭歸根到底都是為更好地滿足顧客的使用需求,都必須使產品具有顧客認可的實用價值。如Intel公司的微處理器生產技術為大量電腦用戶帶來了快捷和穩定的超值享受。

(3)核心競爭力應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獨特性)。

一般來說,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對競爭對手而言越高的進入壁壘,核心競爭力結構中的智能化成份所佔的比重越大,企業便可憑借其核心競爭力獲得越長期的競爭優勢。

(4)疊加性。即兩項或多項核心能力一經疊加,可能會派生出一種新的核心能力,而且這種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來幾項核心能力的簡單相加,這類似於經濟學中的范圍經濟和物理學中的共振所體現出來的性質。如果用A表示核心競爭力對企業的重要性(或為企業帶來優勢的大小),

❺ 如何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要統一。

經理人員如果對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沒有達成共識,就無法積極「管理」這些核心專長。重要的是,要培育核心競爭力並使其在企業范圍內廣泛共享,高層管理人員必須就核心競爭力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確定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並根據這一選擇進行戰略部署。阿邁·辛德、威廉姆·艾伯倫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建議,運用三種方法來達到對核心競爭力的普遍認同:以活動為基準;雇員和資產分配;「如果……會怎樣?」的創意激發。以活動為基準,實際上是找出企業應該建立競爭優勢的一些方面。也可以分析企業組織內部人員主要從事的工作,以及企業的資產分布,從中找出企業現有競爭優勢的來源,並確定相應的戰略。「如果……會怎樣?」的創意激發方法也可用於核心競爭力的選擇上。

2、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定義要准確。

一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將企業資產與基礎設施都當作是核心競爭力,或無法擺脫傳統眼光,總是從產品角度看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於僅僅從資產、設備、產品或市場方面尋求機會,結果由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支撐而以失敗告終。如美國的電信設備企業進入房地產和煤炭開采等領域,而最終導致失敗,就是一例。實際上,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價值增值活動,這些價值增值活動是獨特的,或者是能以比競爭者更有效率地進行。正是這些獨特的持續性活動構成了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識別核心競爭力關鍵是找出真正的高價值增值活動,從中發現發展的機會。

3、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數量不能過多過濫。

核心競爭力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核心專長數量太多會分散企業有限的管理資源,而且也難於管理;單一的核心專長也很危險,特別是當競爭對手發展多項核心競爭力時更是如此,市場競爭常常需要整合多項核心競爭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認為,最恰當的核心專長數量是大約5至15種。企業應通過大量的細致的調查研究和市場實踐,從中發掘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來。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通用電氣有限公司(簡稱GE)在培育核心競爭力上,曾因為沒有能夠找准核心競爭力而處於被動。那時家用電器行業價值增值部分,或者產生競爭力的方面,主要有組裝、裝配、品牌、零售等。盡管GE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建立品牌,樹立良好產品形象方面,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這還是不夠。像松下公司和無線電設備公司等競爭者對GE公司沖擊很大,因為它們培育了代表較多價值增值的活動――松下公司是在零配件方面,而無線電設備公司則是在零售方面。

4、高級經理人員全程參與辨別核心競爭力的全過程。

將這項工作完全交給技術部門處理的做法是十分危險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靈魂,既然如此,它就應該是整個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核心競爭力一旦被技術部門所獨占,它在開創新業務中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技術部門常會利用它去為自己爭取地位與資源。交給其他部門負責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高級管理者應參與這一過程。明確核心競爭力不能操之過急,急於下結論,不能指望自己開上兩三天專門會議就可以大功告成,關鍵是使廣大員工充分了解目前企業賴以成功的核心資源和能力,發掘企業的「共同財富」,找准企業創新的方向。

5、建立核心競爭力信息庫。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建議按「核心專長――專業技能――專業人員」的鏈條建立核心專長信息庫。例如,在色彩、油墨、染料、感光底片、塗料、相紙處理和諸多類似領域內的專業技能,一起構成了伊斯曼――柯達公司在化學成像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將這些單項技能分析出來,並建立掌握這些技能的人才庫。一旦企業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核心競爭力信息系統,按企業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能力的擁有人的順序存放在計算機資料庫里,如果企業需要某項具體的資源和能力,通過計算機檢索便可馬上找到合適的人選,這為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提供了基礎。

❻ 如何分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分析

在內部分析中,從資源的角度,可以由以下幾種分析:
(1)競爭優勢:該資源是否幫組公司更好地滿足顧客需求,超越競爭對手?
(2)稀缺資源:這種資源的供應是否短缺?
(3)不可模仿性:這種資源是否容易復制或獲得?
(4)恰當運用的能力:誰能真正把一穜資源轉變為公司的利潤?
(5)持久性:資源貶值的速度由多快?
(6)替代性:有沒有別的替代品?
運用上,可從四種方式去著手:分解資源,採用職能視角,研究組織進程以及資源的整體而不僅僅是孤立的資產或能力,使用價值鏈方法去研究組織能力、組織活動和有價值資源資源變成競爭優勢的過程。

關於SWOT分析和價值鏈分析的詳細方法,所要敍述的內容比較多,可以去找幾本關於SWOT和價值鏈分析的書參考一下就可以了。

❼ 怎麼分析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競爭力無非從資源、產品、市場以及政策幾個大的方面進行細化的分析。
這個回答太籠統
這幾項是一個企業經營必須的條件
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相對和絕對方面;亞當斯密分析的相對貿易優勢和絕對貿易優勢
如果你的企業是做醫葯的,一下開發出一個癌症或者艾滋病剋星的葯物,你在行業就是NO.1,這就是絕對優勢
還是假設你的企業是做醫葯的,現在市場上有兩家能生產艾滋病剋星葯物的企業,你是其中一家;你在北方,另一家在南方,因為地域,市場,公關等方面的原因,對方在不進入北方市場時,你在北方市場就有絕對優勢;對方在北方市場占據少於50%市場份額時,你就具有相對優勢

這個分析比較麻煩一些,一般是從企業戰略的層面分析
另外,涉及到企業管理的,往往都是一些難題,對你的成長和知識有很多幫助,也建議樓主以後可以適當的加一些分數;這樣我們大家共同學習,共同促進

請樓主採納回答,呵呵

❽ 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方面

一、企業競爭力評價的原則: (1)指標體系的評價必須具有促使企業關注財務目標,重視財務實績,遵守財務紀律的功能。 (2)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與現有的會計統計制度相銜接,其計算依據資料在企業現有核算資料中 應該很容易取得。 (3)科學合理。各指標之間,在涵蓋的經濟內容上不重復,在解釋功能上要互相配合。 (4)簡便易行。 指標計算要力求簡單,指標的個數不能太多,指標的含義要准確明確。 二、 企業綜合評價應在立足財務目標和財務紀律的基礎上,考證企業的財務實績,具體包括10方面內容:①勞動投入與產出比率;②資產佔用與成果比率;③經營所費與所得比率;④墊付資本與收益比率;⑤經濟規模變動;⑥經營效率;⑦財務實力;⑧償債能力;⑨貢獻水平;⑩遵紀守法。 1.勞動投入與產出比率。
勞動投入和勞動產出有多種表達方式。 經反復比較, 我們選擇了「支付工資總額」與「增加值」兩項指標,使勞動投入與產出比率成為反映生產效率的綜合指標。
工資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支付工資總額×100%
反映支付1元工資費用提供了多少元增加值。
2.資產佔用與成果比率。
為了使本指標具有較強的概括力並與其他指標在反映經濟內容上有適當的分工,我們選取了「資產平均余額」與「稅息前利潤」兩個指標。
資產報酬率=稅息前利潤/資產平均余額×100%
反映1元資產的創利水平。
3.經營所費與所得比率。
經營所費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生產經營所發生的耗費和付出。從理論上講,可有多種指標表示。經比較,比較適宜作為經營所費與所得比率指標的是「產成品發出成本與期間費用總和」,簡稱「成本費用總額」。
經營所得是指企業一定時期所取得的經營收益和現金收入。為使指標表達的含義正確,我們選擇了「營業利潤」。在會計上,營業利潤是基本業務利潤和其他業務利潤總和(已扣除期間費用)。
這樣,經營所費與所得比率指標的計算式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營業利潤/成本費用總額×100%
反映耗費1元錢所取得的報酬水平。
4.墊付資本與收益比率。
設置這一指標,主要目的是為了反映預付資本的獲利(收益)能力。
墊付資本,有以下指標表示:①實收資本;②實收資本與資本公積之和;③所有者權益;④「所有者權益扣除公益金」。我們認為,確定墊付資本的規范表達指標,必須明確墊付資本在評價指標中的主要意義。按我們的設想,企業評價指標中包括的「墊付資本」,是指對企業稅後利潤有分享權的那部分資本,或者說是「股東之所以成為企業股東的原因即股東出資額」,「墊付資本收益率」,表示股東出資後企業一定時期能給予多少的報酬。因此,資本與收益比率指標中,墊付資本的正確表現形式應是「實收資本」。
墊付資本的收益,一般有以下幾種指標可資選用:①實現利潤;②稅後利潤;③計提盈餘公積金後的稅後利潤;④期初期末凈資產的差額;⑤分派的股利。為使本指標與相關指標在表達企業經濟活動的具體功能上有個合理分工,我們選擇了「稅後利潤」。
如此,墊付資本與收益比率的具體指標是:
資本收益率=稅後利潤/實收資本×100%
反映墊支1元資本而得到的報酬水平。
5.經濟規模變動
經濟規模變動,實踐中有多種表達方式,人們對此的界定很不明確。具體有:職工人數;全部資產總額;產品生產總量;銷售收入總額;實現利潤;工業凈產值或增加值;利稅總額等。
經比較,我們認為, 企業經濟規模變動以「銷售收入總額」表示最為合適。其一, 這是一種國際通行的做法。美國等發達國家對企業排序一般都按「銷售收入」進行;其二,在市場環境中,銷售收入表示社會承認企業擁有市場的份額,是企業有效的經濟規模;其三,銷售收入是企業最終的總量成果,是社會承認企業價值的綜合指標,是已經完全實現的生產價值。因此,選擇「銷售收入」作為衡量企業經濟規模變動的綜合指標,符合企業經濟規模衡量「總量性」、「最終性」、「有效性」、「客觀性」等基本要求,而其他指標卻不能完全具備這些特性。
銷售規模變動率=本期銷售收入/上期銷售收入×100%
反映本期與上期相比,銷售規模擴大了(大於1)還是縮小了(小於1)。
6.經營效率.
企業經營效率,用何指標合適,我們作如下討論。
(1)以「周轉率」指標表示。這是一種通常的做法,具體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全部資產周轉率等。但已如上述分析,由於我們上面已設計了資產報酬率指標,而資產報酬率指標已包含了總資產周轉率指標。因此,在我們的指標體系中,已不宜以「周轉率」表示企業的經營效率。否則,會使評價指標之間反映內容產生重復。
(2)以「生產率」指標表示。具體包括全員勞動生產率、設備利用率 、原材料利用率、生產工人勞動生率等。因我們指標體系中已有「 工資增加值率 」這一「生產率」的衍生指標,故經營效率不宜再選用「生產率」指標了。
(3)以「產銷平衡率」指標表示。一般方式為:產品銷售產值÷工業總產值×100%,反映一定時期企業生產成果為社會承認的程度,比較客觀地反映著企業經營效率,而且沒有與我們設計的指標體系中其他指標在表達意義上產生重復,因此是表現企業經營效率的理想指標。
7.財務實力。
財力實力是企業財務實際能力,是企業經營能力和發展能力的綜合表現。在討論中,一些同志提出了如下指標來表示企業的財務實力。
(1)自有資金規模。認為自有資金規模大,占企業全部資產的比重大,財務上就有實力。
(2)長期資金規模。長期資金=長期負債+所有者權益。認為這部分資金可供企業長期使用,其占資產比例大小,將反映企業財務實力的強弱。
(3)有效資本規模。 有效資本=所有者權益-無形資產-其他資產-待處理財產損失。認為只有這部分資本才真正代表了企業自負盈虧的能力,其大小及占總資產比例高低,是衡量企業有無財務實力的綜合指標。
(4)對外投資規模。 認為現代企業財務實力不僅僅表現在賬面上可支配資金的多少,更主要表現在對外擴張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上。
(5)對外籌資規模。 認為一個企業對外籌資規模不斷擴大,表明企業信用良好,社會各界對其雄厚的財務實力深信不疑。更為客觀、全面。
(6)實收資本規模。 認為實收資本規模大,占資產總額比例大,表示企業財務實力強。
(7)貨幣資金總額。 認為企業擁有一定規模的貨幣資金,可以保證短期內不受支付能力不足的困擾,是企業具有財務實力的基礎。
(8)高盈利產品收入比率或出口創匯收入比例。 經驗表明,這兩個指標高,企業財務狀況就不會惡化,長遠看不會有支付能力方面的顧慮。
(9)技術開發費比率。 一個企業技術開發費占營業收入比例高低,綜合地反映了企業的經濟發展後勁,也表現著企業當前財務實力。凡是技術開發費比率高的企業,都是前景看好,財務上很有實力的企業。
(10)自我積累率。 計算公式為:本期提取的盈餘公積÷工業增加值×100%。認為這一比率高,肯定會增強企業的財務實力;反之,表明企業財力捉襟見肘,難於實現經濟的發展擴充。
(11)基金充足率。 「盈餘公累積計÷實收資本×100%」。認為這是企業資本充裕和財力通暢的一個綜合指標。按《公司法》,這個指標值達50%,表明企業財務實力最強,低於25%則表明企業財務實力較弱。
(12)還貸能力。 還貸能力是「本期實際還貸數」與「本期應還貸數」之比。比值≥1,表明企業財務有實力;比值小於1並越小,表明企業財務缺乏實力或實力越來越弱。
(13)資本增值能力或凈資產規模。凈資產是資產減負債的余額。這個數額越大,說明企業經濟處於發展階段,財務實力越來越雄厚;反之,就會削弱企業的財務實力,最終使企業陷於萎縮經營的困境。
經過比較分析,按本文提出的選擇具體指標原則,我們認為,以「凈資產規模及增長狀況」指標反映企業財務實力比較恰當。其餘各項指標,或與我們設計的指標體系中其他指標在表達意義上有所重復,或表示方式過於間接,或並不能完全准確反映企業財務實力,因此,被我們捨去。
凈資產增長率=期末凈資產/期初凈資產×100%
大於100%,表明企業財務實力加強;小於100%,表示企業財務實力削弱。 償債能力與獲利能力,是傳統企業評價中兩大基本領域。在長期的評價實踐中,已如上面介紹,人們已探索出了很多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指標。不過,在我們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不能毫無保留地照搬目前企業評價中的各項償債能力指標,只能根據評價目標對現有的償債能力指標作出取捨。經比較,我們以「流動比率」表示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以「資產負債率」表示企業長期償債能力。通過這兩個指標,試圖較為綜合地反映一個企業的償債能力。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資產負債率=期末負債/期末資產×100%或
年度負債平均水平/年度資產平均余額×100%
兩個指標都屬狀態指標,其數值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處於一定的彈性區間才為適宜。例如,流動比率一般認為數值在160%至250%之間為宜, 資產負債率則保持30%-60%為相對合理。但按國際通行標准,流動比率應為200%,資產負債率標準是30%。
9.貢獻水平。
現代企業無論就自身而言還是外界要求,都不再是純經濟營利組織。現代企業可以犧牲自己的經營業績,但不能忽視社會正義,不能違反社會公德,同時不能不盡社會責任,對社會要有所貢獻。企業綜合評價必須包括這方面的內容,從而產生了「貢獻水平」指標。
所謂「貢獻水平」,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對整個社會和政府所作的貢獻。具體有兩大指標:
(1)社會貢獻率 = 企業社會貢獻總額/資產平均余額×100%
=(企業增加值-折舊)/資產平均余額×100%
(2)社會積累率=上交稅利/企業社會貢獻總額×100%
以上兩個指標從社會角度對企業經營質量作出判斷。
10.遵紀守法。
把遵紀守法情況納入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必須是可以定量計算的具體指標,而且最好以一個綜合指標來概括反映。我們立足目前的財會、統計制度,同時為方便指標計算,設計了「罰項支出比率」指標,試圖為定量衡量並綜合反映現階段我國企業遵紀守法情況找出一條捷徑。
罰項支出比率=罰項支出總額/企業收入總額×100%
罰項支出總額:包括企業支付的各種罰金、罰款、罰息、滯納金、賠償費、訴訟費等,這些支出的發生與企業遵紀守法狀況直接相關。這些數據在目前會計記錄中非常容易取得,但對外報表卻未予披露。為此,我們建議,今後企業損益表附註必須增加這方面的資料。
企業收入總額:是營業收入與營業外收入之和。
顯然,罰項支出比率越高,企業遵紀守法狀況越差。公開企業這一比率,有助於督促企業守法經營、規范分配。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基本上確立了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大致。為便於理解和推廣應用,我們把上述12項指標歸結六個方面:
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償債能力評價(1) 流動比率
(2) 資產負債率

2.獲利能力評價(3) 成本費用利潤率
(4) 資產報酬率
(5) 資本收益率

3.經濟效率評價(6) 工資增加值率
(7) 產銷平衡率

4.發展能力評價(8) 銷售增長率
(9) 凈資產增長率

5.貢獻能力評價(10)社會貢獻率
(11)社會積累率

6.遵紀守法評價(12)罰項支出比率

❾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有哪些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
企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分為單項指標評價法和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單項指標評價法是就單項指標對比而採用的方法,它直接用某企業單項指標的報告期數值與基準期數值對比,或用兩個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同期實際數值對比得出相應的結論。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是先採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法對多項指標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綜合指標,然後根據綜合指標數值得出相應的結論。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有很多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企業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至少在20種以上,比較有代表性的為以下幾種:
2.1因素分析法
這種方法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採取「由表及裡」的因素分析方式,即從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入手,逐步深入到更為內在的屬性和因素。一般來說,越是內在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深刻、越長久,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可能非常復雜;而越是表面的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越直接、越短暫,但其產生作用的邏輯因果關系也較簡單。最表面、最容易感知的屬性或因素可以表現為企業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這類指標可以選擇能夠直接反映企業市場地位的數值,例如,產品或服務的市場佔有率及其增長率、企業的盈利率、企業規模等。這類指標直接表明企業競爭的結果,可以視為企業競爭力目前的狀況,因此,可以最直觀地反映當前企業競爭力的強弱。但是,這類指標並不能說明企業競爭力的原因,所以,它們實際上並沒有揭示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而要揭示和評價決定企業競爭力的因素,就必須進一步評價影響競爭力顯示性指標的決定性屬性或因素,而在這些屬性和因素的背後又有更深刻更內在的因素,而且,在這些因素發揮作用的過程中,企業所處的關系環境義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直接或問接的影響。這樣,對企業競爭力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就會是一組非常復雜的統計數值,而且,有些決定和影響競爭力的因素可能是難以計量的。因素分析法的基本要求就是盡可能地將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各種內在因素分解和揭示出來。
2.2對比差距法
對企業競爭力的評價可以採取企業與企業直接比較的方式:假定同類企業中最優秀的一家或幾家企業的一系列顯性特徵對企業間競爭力具有明顯的影響,因而,可以通過本企業和最優秀企業的一系列顯示性指標的比較來評估本企業在競爭力上存在的差距。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選取對比指標;②比較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各指標的差距;③進行綜合匯總,評價本企業與最優秀企業之間的總體差距。這種方法同前一種方法的共同之處是都要進行詳細的因素分析和統計數值的計算,不同之處是後一種方法是一對一的比較,可以進行多指標的直接比較,而不必進行數值的加總比較,因此可以避免確定各因素的權重過程中的主觀因素。
2.3內涵解析法
內涵解析法的特點是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重點研究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內在決定性因素,對於一些難以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採取專家意見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分析判斷。與前兩種方法主要分析競爭力的外延性指標不同,這種方法重點分析競爭力的內涵性因素。這種方法要達到的目的是揭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並對其進行評價。這種研究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環節:①確定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並分析其因果關系;②通過統計分析、專家意見、問卷調查等方式,分析企業競爭力的實際情況;③深入進行企業核心能力的剖析,發現企業核心理念及其滲透性(即是否貫徹到企業運行的各個部分和環節),以判斷企業競爭力的強弱。這種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深入到對企業核心能力的分析,具有深刻性,缺點是難以全面計量化,可能含有較大程度的主觀性。而且,有些因素在性質上是難以進行企業間直接比較的。
2.4綜合指數評價法
綜合指數評價法是一種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法。其評價的方法是:第一步確定評價項目的權數。由於本指標體系為多層次的,所以既要求一級系統的權數之和為1,又要求各子系統內部各項目之和為l,確定權數的方法目前多採用專家咨詢主觀定權的方法。第二步計算各子系統的綜合平均指標,用事先確定好的項目權數對它們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子系統綜合評價的平均指數。第三步對各子系統的平均指數進行加權平均,求出綜合平均指數。包括反映企業生產要素投入的統計指標W、反映企業產出水平的統計指標O、反映企業財務效益(經濟效益)狀況F、企業資產運營狀況A、企業債務水平和償債能力D、反映企業發展潛力的統計指標P、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指標I、企業服務能力S等8個子要素。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反映企業競爭力的數學模型。評價的標准在於:如果綜合平均指數接近於1,則說明甲乙兩企業的整體無明顯差別: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大於l則說明甲企業優於乙企業;如果綜合平均指數小於l則說明甲企業劣於乙企業。綜合平均指數與1的離差越大,說明不同企業的差異越明顯,故各企業能依據綜合平均指數的大小,進行企業間的比較,確定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

熱點內容
幣圈教學賺錢嗎 發布:2024-11-16 01:12:47 瀏覽:253
挖礦時裝備ff14 發布:2024-11-16 00:54:28 瀏覽:805
下列關於超級賬本和比特幣 發布:2024-11-16 00:53:37 瀏覽:130
區塊鏈技術創新是什麼 發布:2024-11-16 00:46:42 瀏覽:774
區塊鏈技術與能源 發布:2024-11-16 00:25:35 瀏覽:475
暗訪幣圈傳銷生意 發布:2024-11-16 00:01:19 瀏覽:900
如何轉購買eth 發布:2024-11-15 23:58:24 瀏覽:662
計算思維和區塊鏈的關系 發布:2024-11-15 23:55:54 瀏覽:240
QQ放大doge表情 發布:2024-11-15 23:55:41 瀏覽:892
遨遊挖礦怎麼找回id 發布:2024-11-15 23:54:30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