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
①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模仿是對 的最好例證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皮亞傑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適應,即兒童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1)認知發展觀: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來解釋這一過程。圖式:兒童對環境進行適應的認知結構;同化:主體用已有圖式或認知結構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是圖式發生量變的過程;順應:改變已有圖式或形成新的圖式來適應新刺激的認知過程,是圖式的質變過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順應的均衡。(2)認知發展階段論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可逆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語言迅猛發展,動作圖示符號化,自我中心主義。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能夠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義,進行群集運算。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假設演繹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
② 皮亞傑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在認知上有兩大成就:
獲得了客體永久性 所謂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久性。
形成了因果聯系。
2、前運算階段(2~7歲)
皮亞傑以不同形式的運算作為劃分階段的標志,運算指一種內化了的可逆的動作,即在頭腦中進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運轉的思維活動,或者說運算是指內部化了的觀念上的操作。
皮亞傑把前運算階段又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7歲)和直覺思維階段(4~7歲)。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期的信號功能 :表象符號-延遲模仿與語言符號
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指兒童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的傾向。
思維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不能進行抽象運算思維4、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兒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們見到的行為,不能回想起事物變化前的樣子。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獲得了守恆性,思維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現是守恆獲得的標志,也是具體運算階段出現的標志。兒童能反向思考它們見到的變化並進行前後比較,思考這種變化如何發生的。守恆是指個體能認識到物體固有的屬性不隨其外在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特性。
兒童最先掌握的是數目守恆,年齡一般在6~7歲,接著是物質守恆,在7~8歲之間出現,而幾何重量守恆和長度守恆在9~10歲左右,而體積守恆一般要11~12歲以後。
群體結構的形成 群體結構是一種分類系統,主要包括類群集運算和系列化群集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分類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在解決兩類范疇相結合的復合群集的分類任務上,具體運算期與前期運算期的兒童不同,他們能夠根據物體各種特性結合的復雜規則進行分類。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雖然已實現了許多運算的群集,但是,兒童這時進行的運算仍需具體事物的支持,對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從沒發生過的事情還不能進行思考。
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上面曾經談到,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只能利用具體的事物、物體或過程來進行思維或運算,不能利用語言、文字陳述的事物和過程為基礎來運算。例如愛迪絲、蘇珊和莉莉頭發誰黑的問題,具體運算階段不能根據文字敘述來進行判斷。
而當兒童智力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思維不必從具體事物和過程開始,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想像和思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
故兒童可以不很困難地答出蘇珊的頭發黑而不必藉助於娃娃的具體形象。這種擺脫了具體事物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除了利用語言文字外,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甚至可以根據概念、假設等為前提,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形式運算也往往稱為假設演繹運算。
由於假設演繹思維是一切形式運算的基礎,包括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因此兒童是否具有假設演繹運算能力是判斷他智力高低的極其重要的尺度。
當然,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不僅能進行假設演繹思維,皮亞傑認為他們還能夠進行一切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運算。
這些基本運算,除具體運算階段的那些運算外,還包括這樣的一些基本運算:考慮一切可能性;分離和控制變數,排除一切無關因素;觀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將有關原理組織成有機整體等。
(2)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1、感覺運動智力階段(從出生—2歲)。這個時期的兒童主要是通過感覺運動圖式來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順應)並與之取得平衡。其行為發展經過本能反應、習慣形成和智力活動出現3個層次和6個小階段。
2、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到了感覺運動階段未期,兒童的各種感覺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或形象圖式,兒童的思維開始迅速發展到一個新的、以符號為代表的水平,但尚無系統,且缺乏邏輯。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發展到這個階段,出現了具體運算圖式,能夠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一般還離不開具體事物。
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發展迅速,與成人思維接近,可以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和條件進行邏輯推演。
③ 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是由心理學家誰提出的
自我中心是皮亞傑提出的。自我中心來自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感知運動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在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這並不是說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很自私,而是指他們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3)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④ 什麼階段的標志是守恆觀念的形成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階段的標志是守恆觀念的形成。
這題出自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思想來源,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是在已有圖示的基礎上,通過同化、順應和平衡等機制,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一個建構過程。
認知發展理論是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所提出的,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皮亞傑對認知發展研究的特殊興趣是出於將兒童的認知發展看作是溝通生物學與認識論的橋梁,他認為通過對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個人類認識發生的規律,從而建構起他的整個學說「發生認識論」。
(4)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皮亞傑運用數理邏輯中的運算、對稱、可逆等概念來研究兒童思維的發展,並用符號邏輯作探討形式運算階段思維過程的特點。他認為有了符號邏輯工具,就像掌握了統計學一樣。對心理學的研究有重要幫助。
皮亞傑研究認識的方法論取自生物學,他吸收了生物學中漸成論的觀點,認為兒童智力的發展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物的技能和結構與認知的技能和結構之間具有「同構」關系。
⑤ 自我中心發展兒童處於哪個階段選擇題
前運算階段
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
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可逆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語言迅猛發展,動作圖示符號化,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能夠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義,進行群集運算。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假設演繹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
⑥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是什麼
階段的發展不是間斷性的跳躍,而是逐漸、持續的變化。
皮亞傑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質的不同階段,他把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並不是所有兒童都在同一年齡完成相同的階段。
然而,他們通過各個階段的順序是一致的,前一階段是達到後一階段的前提。階段的發展不是間斷性的跳躍,而是逐漸、持續的變化。皮亞傑以不同形式的運算作為劃分階段的標志,運算指一種內化了的可逆的動作,在頭腦中進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運轉的思維活動。
(6)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相關情況:
1、通過要求兒童考察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研究發現,兒童能把握整體,也能分辨兩個不同的類別。但是,當要求他們同時考慮整體和整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關系時,兒童多半給出錯誤的答案。
2、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
3、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⑦ 皮亞傑將兒童智慧的發展分為哪四個時期
皮亞傑將兒童智慧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他認為所有的兒童都會依次經歷這四個階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現是每個新階段到來的標志,而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們能夠以更為復雜的方式來理解世界。
雖然不同的兒童以不同的發展速度經歷這幾個階段,但是都不可能跳過某一個發展階段。同一個個體或許能同時進行不同階段的活動,這明顯地表現於一從一個階段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轉折時期。
(7)有守恆思維可逆並達到了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認知發展階段論: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讓·皮亞傑(Jean Piaget,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⑧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兒童心理發展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主客體相互作用主要表現如下:第一,在心理發展中,主體和客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即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體和客體相互轉化的互動關系。先天遺傳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變性,在環境的作用下,可以改變遺傳特性第三,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受個體主觀能動性的調節。心理發展過程是主體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主動建構過程。建構學說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智力的本質是適應,「智慧就是適應」,「是一種最高級形式的適應」。他用四個基本概念闡述他的適應理論和建構學說,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圖式圖式即認知結構。「結構」不是指物質結構,是指心理組織,是動態的機能組織。圖式具有對客體信息進行整理、歸類、改造和創造的功能,以使主體有效地適應環境。認知結構的建構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方式進行的。同化是主體將環境中的信息納入並整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同化過程是主體過濾、改造外界刺激的過程,通過同化,加強並豐富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使圖式得到量的變化。順應是當主體的圖式不能適應客體的要求時,就要改變原有圖式,或創造新的圖式,以適應環境需要的過程。順應使圖式得到質的改變。同化表明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順應表明主體得到改造的過程。通過同化和順應建構新知識,不斷形成和發展新的認知結構。皮亞傑強調主體在認知發展建構過程中的主動性,即認知發展過程是主體自我選擇、自我調節的主動建構過程,而平衡是主動建構的動力。平衡是主體發展的心理動力,是主體的主動發展趨向。皮亞傑認為,兒童一生下來就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他們通過對客體的操作,積極地建構新知識,通過同化和順應的相互作用達到符合環境要求的動態平衡狀態。皮亞傑認為主體與環境的平衡是適應的實質。發展源泉心理起源於動作,動作是心理發展的源泉皮亞傑認為,心理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動作.即動作是認識的源泉,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無條件反射。兒童一出生就以多種無條件反射反應外界的刺激,發出自己需求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影響因素皮亞傑將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各種要素進行了分析,將之歸納為四個基本因素。成熟指的是有機體的成長,特別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給兒童心理發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條件。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物理經驗,另一種是數理邏輯經驗。(1)、物理經驗是關於客體本身的知識,是客體本來具有的特性的反映,是通過簡單的抽象活動而獲得的直接經驗。(2)、數理邏輯經驗是主體自身動作協調的經驗。皮亞傑經常以一位數學家回憶童年時期獲得這類經驗的故事來證明這一觀點:沙灘上玩石子,把10粒石子排成一行進行數數。發現無論從哪一端開始數,其結果都是10。然後再把石子用不同的形式排列,結果數出的數目仍然是10。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指社會互動和社會傳遞,主要是指他人與兒童之間的社會交往和教育的影響作用。其中,兒童自身的主動性是其獲得社會經驗的重要前提。平衡化這種認知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影響認知發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於兩個方面:其一,成熟、經驗和社會環境三個因素的作用必須加以協調,這種協調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階段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都是連續不斷的同化和順應的自我調節活動過程,這種自我調節正是平衡化的實質所在。發展過程皮亞傑把認知發展視為認知結構的發展過程,以認知結構為依據區分心理發展階段。他把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 Sensorimotor Stage(0—2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1]2.前運算階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其特點(1)、泛靈論。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采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3)、不能理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通過要求兒童考察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研究發現,兒童能把握整體,也能分辨兩個不同的類別。但是,當要求他們同時考慮整體和整體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關系時,兒童多半給出錯誤的答案。這說明他們的思維受眼前的顯著知覺特徵的局限,而意識不到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皮亞傑稱之為缺乏層級類概念(類包含關系)。(4)、思維的不可逆性。思維的可逆性是指在頭腦中進行的思維運算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反演可逆性,認識到改變了的形狀或方位還可以改變回原狀或原位。如把膠泥球變成香腸形狀,幼兒會認為,香腸變大,大於球狀了,卻認識不到香腸再變回球狀,兩者就一般大了。另一種是互反可逆性,即兩個運算互為逆運算,如A=B.則反運算為B=A;A>B,則反運算為B<A。幼兒難以完成這種運算,他們尚缺乏對這種事物之間變化關系的可逆運算能力。(5)、缺乏守恆。守恆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徵,所掌握的概念並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認識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徵發生某些改變時,其本質特徵並不發生變化。不能守恆是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重要特徵。3.具體運算階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歲一1 1、12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4.形式運算階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1 1、12歲及以後)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思維特點如下:(l)、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2)、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假設一演繹推理是先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再系統地評價和判斷正確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設一演繹的方法分為兩步,首先提出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然後進行演繹,尋求可能性中的現實性,尋找正確答案。道德認知道德認知是指個體對社會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的認識。皮亞傑對兒童道德認知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視,他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得到普遍的認同。皮亞傑採用含有道德判斷的對偶故事,對4—12歲兒童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如下三個階段:前道德階段前道德階段屬於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兒童只能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他律道德階段他律是指道德判斷的標准受兒童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支配。其特點:(1)、兒童認為規則、規范是由權威人物制定,不能改變,必須嚴格遵守(2)、對行為好壞的評定,只根據後果,而不是根據行為者的動機。自律道德階段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其自己的主觀價值標准所支配,即外在的道德標准內化於己。這個階段的特點主要有:(1)、認識到規則具有相對性,是可以改變的。規則是人們根據相互間的協作而創造的,可以按多數人的意願進行修改。(2)、對行為好壞的判斷依據著重於主觀動機或意圖,而不只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