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中心三學一去的三學是什麼
A. 伊斯蘭教三學一做是什麼
伊斯蘭教沒有三學一。阿拉伯語書法有三一體,是指筆畫的數目長度。
B. 教育的三W教和學的「什麼」,「怎麼」和「為什麼」
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都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錢穎一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理解「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觀點
說到教育的問題,我想從多數人認可的教育觀念開始。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子女或學生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今天,我想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這個教育觀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也就是關於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個問題。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要從下面這三組詞說起,分別是:「有用」與「無用」、「學好」與「好學」、「人」與「才」。
我先說出我的觀點,之後再來詳細論說。首先,我要講學什麼,講知識的「有用」與「無用」,我要論說的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講怎樣學,講「學好」與「好學」的區別,我要論說的是「好學」比「學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講為什麼學,講「人」與「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論說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我對中國教育中的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在當前中國的環境和語境中,有相當的現實針對性。
三個要點及其原因
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詳細如下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這個命題並不是我最先想出來的。1939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弗來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在《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在這篇文章中,弗來克斯納對柯達公司創始人柯達先生認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的無線電收音機是最有用的發明提出質疑,認為麥克斯韋爾(Clark Maxwell)和赫茲(Heinrich Hertz)的理論貢獻更加有用。他寫道:雖然麥克斯韋爾在1873年發表的電磁理論完全是抽象的數學,赫茲在1887年對他做的電磁波實驗的實用價值也毫不關心,但是,這些看上去無用的研究卻為後來有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沒有他們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有後來馬科尼的發明。弗來克斯納寫這篇文章是有原因的,因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使命,就是研究那些「無用」的知識。
舉一個經濟學的例子。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導師馬斯金(Eric Maskin)教授因「機制設計」理論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的起源,是研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問題,是抽象的理論問題,當時完全看不出在市場經濟中的有用性。但是後來,機制設計理論被應用於市場中的拍賣問題,由於拍賣不僅應用於傳統的藝術品,而且也應用於諸如無線頻譜等產權的拍賣,所以它可以解決移動通訊行業中的非常實際的問題。
再舉一個工程中的例子。這是喬布斯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自己講的故事。他在當年大學一年級輟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一門是美術字課。這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課,在10年後他設計電腦上的可變字體時發揮了作用。喬布斯這樣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么漂亮的字體;又由於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
以上三個例子告訴我們,對知識有用性的認識不能過於短視。當然,短視在全球都是一個問題,不過在我們中國人中尤其突出。我們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我把這種急功近利式的功利主義叫做「短期功利主義」。「短期功利主義」使得我們把知識的「有用性」局限在極其小的范圍內。
短期功利主義在教育中很嚴重。比如,大學中人文類的專業和課程不受青睞。又比如,學生在選課前總要先考慮這課對找實習或找工作有什麼用。可是另一方面,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們,對他們在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同時又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日後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類的課。有趣的是,不少美國商界的成功人士,他們在大學本科讀的是「無用」的人文類專業,比如投資銀行高盛的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Lloyd Blankfein)在哈佛的本科專業是歷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Schwarzman)在耶魯的本科專業是文化與行為,網上支付公司PayPal聯合創始人和前CEO、《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斯坦福的本科專業是哲學。
有許多原因,使得畢業時間較長的人對知識「有用」的看法會基於更加長遠的考量。首先,知識發展得快,過時得也快。許多在大學里學的知識雖然一時有用,但是沒有多長時間就變得過時了;第二,多數人在一生中要更換多次工作和專業,他們後來從事的工作與他們早年在大學選擇的專業不一樣,甚至相距甚遠;第三,人們對未來預測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後才能看清。喬布斯這樣反思:「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只是在10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的清楚和顯然。」
因此,所謂「無用」與「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與長期之別。在學什麼知識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著眼於長期,不要急功近利。我們要理解,一些看似短期無用的知識可能是長期非常有用的知識。要知道,大學教育不僅是為畢業後找工作,更是為一生做准備。
以上用長期觀點來理解知識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識作為實現某種目的,諸如工作成效的一種工具。知識除了工具價值之外,還有內在價值。知識的有用性,不僅僅體現在能夠提高工作成效(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工具性方面,知識的有用性還體現在塑造人的價值、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品位等豐富人生的目的性方面。這就與下面要講的「育人」相關。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在中學階段,「好學生」就是「學得好的學生」,而學得好就是學習成績好、考試成績好。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磨練出一套怎樣學好的方法,可以概括為:文科靠死記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題。
進入大學後,「好學生」就不應該是這種類型的「學得好」的學生,而應該是「好學的」學生。「學好」與「好學」有很大區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被動的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的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後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好學」遠比「學好」更重要。
「好學」是懂得怎樣學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別要強調「好奇」「好問」「好思」這三點。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推動力。多年前,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學生座談。當被問到什麼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扎實、數學好、勤奮、努力這些學生們提出來的選項,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都說:「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有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學的第一要素,好學源於好奇。然而,我們發現,中國學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進一步的猜測是,人生來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後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滅了。
好奇往往導致好問,而好問是質疑既有知識、探求未知的起點。但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學生不好問,也不會問。我們不僅不鼓勵學生質疑老師,而且還往往對那些喜歡質疑的學生產生負面印象。我們的應試教育制度是不鼓勵提問的:獲得標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績,而提出問題不僅對獲得好成績沒有幫助,而且還有害,因為它讓你不相信標准答案。
中國學生回到家裡,家長會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據說,猶太學生回到家裡,家長問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麼好問題」,甚至還接著問,「你提出的問題有沒有老師回答不出來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奧茲(Amos Oz)說:「懷疑和爭辯是猶太文明的特徵。這是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一種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的開放式自由問答游戲。這是一種善辯的充滿爭論的文明。」全球猶太人總數只有一千多萬,還沒有北京市人口多,而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猶太人數以百計。這或許與他們的好問有關。
好思則是好學的核心。17世紀的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就是發明坐標系的那位法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為人存在的根本價值。愛因斯坦把思考作為大學本科教育的根本,他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
如何思考?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創造性思考,才會有批判性思考,才會有「Think Different」,即不同的思考。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的一開頭,就舉出他在面試候選人時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他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絕大多數真理是大家都同意的,而要說明那些與「共識」相反的、你的看法是真理,非獨立思考是不能回答的。
我希望在大學教育中能夠改變「好學生」的定義,並改變學習的方式。真正的好學生,是「好學」的學生,是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好問且能問出有意思問題的,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這種「好學」是一種可以伴隨學生一生的,有關「怎樣學」的能力。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中文裡,「人才」是一個詞,而且我們經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所謂「拔尖創新人才」「傑出人才」,都是指「才」。但是,「人才」是由「人」與「才」兩個漢字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為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
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人」的傳統。「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幾乎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話,講的是大學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國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這是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
梁啟超1914年到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對應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啟超以「君子」寄語清華學子,強調的是做人:清華學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後才是做才子。在演講中,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他還引用王陽明的話:「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說明「做人」比「做事」更難。正是由於此篇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成為了清華的校訓。
但是,這個重「人」的傳統後來發生了變化,使得重「才」逐漸壓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了。落後就要挨打,因為西方有槍炮,西方有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因此,教育就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轉向對「才」的培養。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落後國家實現追趕的過程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這種由「人」向「才」的轉向近年來在中國走向了極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經濟增長似乎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和目標。即使當下討論的轉變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也仍然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的。在這種思維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育才」也隨之變成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其中包括「才」的貢獻。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投入品,是工具;二是人是消費者,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所以在經濟學中,人不僅是工具,也是目的。另一方面,在康德看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學使得「人是目的」這一價值更加清晰和突顯。無論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中,「育人」就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體現「育人」? 在我看來,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所以,關於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科學進步與人文進步並舉的。如果說科學是為了做事,那麼人文是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學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人文告訴你說真話的價值。龍應台女士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可以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則。人格養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礎,正直誠實是對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格的起碼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線就是文明人的底線。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這從近期的「反腐」案例中可見一斑。
人生既有對人生發展的夢想,更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用以經常提醒自己和檢討自己的格言。大學是反省人生的開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發現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
「三位一體」的教學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這是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回答,是我這些年來,從教育改革實踐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是從學生視角提出的問題。相對應的,從學校和教師視角的問題就是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過去這些年中,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各個教學項目,包括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中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
雖然各項目的學生群體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目標不同,但是這些改革有一個一致的主線,就是把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獲取。在這個「三位一體」之中,我們首先強調價值塑造,之後是能力培養,最後才是知識獲取,並且在實施中更加側重長期有用,以及有助於「育人」的知識。這正是對應著上述教育理念的具體行動
C. 教育學中的三中心指的是什麼
傳統舊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新中心: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D. 佛法的三學是什麼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的過失。
2、修定: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諦。
3、修慧:擯除一切慾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
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系,即循序漸進的關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4)教培中心三學一去的三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小乘五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小乘八戒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廣大床、花鬘瓔珞、歌舞戲樂。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項應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為五項時,稱五篇門。
大乘三聚凈戒為: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慳、瞋、謗三寶。
大乘四十八輕戒為:不敬師長、不舉教懺、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E. 什麼是三學三愛
什麼是愛?
這真是太遺憾了--我們提這個問題。
在自然進程中,每一個人都會懂得愛是什麼。但是據我了解,沒人或是很少有人懂得愛是什麼。愛已經成為稀罕的經驗。是的,它被談論,拍電影,寫文章,做成歌曲。電影拍攝了許多,你可以在電視,電台,雜志里看到和聽到--一個巨大的產業不停地給你灌輸愛的概念。許多人不斷地涉及這個問題,幫助人們理解愛。詩人,作家,小說家--他們從未停止過。
愛仍然是一種未知的事情--而它本該是最熟悉的事情。就好象有人來問:「食物是什麼?」一樣,似乎他從小就一直餓著,從來就沒嘗過食物一樣。產生問題的根子是同樣的,所以你才會問:「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食糧。但是你一直餓著,你的靈魂根本沒有接受過愛,所以你不知道那個品嘗。你的問題是中肯的,但是叫人遺憾:肉體得了食物,所以肉體得以保持;可靈魂得不到食糧,所以靈魂死了,或者它還沒有出生,或者它一直奄奄一息。
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他是完整的;他是完全裝備起來能夠愛和被愛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愛的結晶,而且都完全懂得愛。不需要去告訴孩子什麼是愛。但是問題產生了:因為爸爸和媽媽不懂得什麼是愛。沒有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他應該得到的--從來就沒有一個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他應該得到的。那樣的父母還沒有在地球上誕生。當孩子長大成人,他將喪失愛的能力。這差不多就象……在墨西哥有一個小小的山谷,那裡的孩子出生以後三個月內都會瞎眼。那是一個很小的原始部落。那裡有一種蒼蠅,毒害眼睛,所以整個部落都是瞎子。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有眼睛--功能完好的眼睛--但是三個月內蒼蠅會訂咬,毒素會進入體內,眼睛會瞎。現在,在他的生命中,某一個時刻某一個地方,那個孩子會問:「眼睛是什麼?你用『眼睛』這個詞的時候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視力?什麼是看?你的意思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相關聯的。那孩子生下來有眼睛,但是在被叫做成長的路途上,在某個地方瞎掉了。
那就是愛之上發生的事情。每一個孩子帶著盡他能夠容納的愛出生,帶著超過他能夠容納的愛,帶著漫溢的愛。一個孩子是愛的作品;一個孩子是用被稱為愛的材料製成的。但是父母不能給予愛。他們有他們的的傳承--他們的父母絕不愛他們。父母只能夠假裝,他們可以談論愛。他們可以說:「我們非常愛你。」但是他們做的一切都不是愛。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對待孩子的方法是極大的侮辱;不是尊敬。父母不尊敬孩子。誰曾想過尊敬孩子?一個孩子根本就不被看作是一個人。一個孩子被看作是一個問題。如果他保持安靜,他是好的;如果他不哭喊,不是一個早期臨床醫學家,好。如果他保持在父母的規范內,太棒了--一個孩子就應該那樣。
但是沒有尊敬,也沒有愛。父母不懂得愛。媽媽不愛丈夫,丈夫不愛妻子。那裡沒有愛。控制,佔有,嫉妒,和所有種類的毒葯摧毀了愛。一點毒素就毀掉了視力,佔有和嫉妒的毒素毀掉了愛。
愛是一朵非常嬌嫩的花。它必須要保護,要照顧,要澆灌;只有那樣它才能強壯。而孩子的愛也是非常嬌嫩的--自然地,因為孩子是嬌嫩的,他的身體是嬌嫩的。難道你認為一個嬰兒只靠自己就可以存活嗎?想一想人是多麼無助吧。如果把一個嬰兒獨自放在那裡,他絕不可能存活。他將死去。而對於愛來說也是一樣。
愛被撇在一旁。父母不能愛,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他們從未洋溢過愛。記住:你的父母……記住:我不是說他們要負責任。他們象你一樣是受害者--他們的父母也是一樣。如此類推……你可以推到亞當,夏娃和上帝父親那裡。
似乎連上帝父親也不怎麼尊重亞當和夏娃,不夠尊重。那就是為什麼一開始他就命令他們:「做這個,」和「不要做那個,」而他也做所有父母都做的蠢事:「不要吃這棵樹上的果子。」而當亞當吃了樹上的果子,那個父親,上帝,做出如此憤怒的反應,把亞當和夏娃逐出了天堂。
那個驅逐始終存在,每一對父母都威脅要驅逐孩子,把他趕到外邊去。「如果你不聽話,如果你行為不端,你將被趕出去。」孩子自然很害怕。趕到外邊去?進入生命的荒野?他開始妥協了。那個孩子漸漸地學會偽裝,他開始變得圓滑了。他不想笑,但是如果他媽媽走過來而他想要牛奶,他就笑。
現在,這是政治了--政治的開始,ABC。內心深處他恨,因為他不被尊重;內心深處他感到失落,因為他不被愛。他被期望做一定的事情,而只有那樣他才被愛。愛是有條件的;他作為原本的他沒有什麼價值。首先,他必須值得,然後父母的愛才是可能的。所以他為了值得而開始偽裝;他喪失了他原本的價值。他對自己的尊重漸漸地消失,他開始覺得內疚。
「他們是我的真正的父母嗎?難道我是被他們收養的嗎?可能他們騙我,因為他們不愛我。」這樣的念頭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他的腦海中。而且他在他們的眼睛中一千零一次地看到憤怒,父母的臉因憤怒而扭曲,而且只是為了一丁點小事情,他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這樣做。只是一丁點小事情,他看到了父母的狂怒。他不能相信,那是多麼不公正,不公平!但是他必須投降,他必須低頭,他必須把那作為必要來接受。漸漸地,他的愛的能力被扼殺。
愛只有在愛上面才能成長。愛需要一個愛的環境--這是必須記住的一個最基礎的事情。只有在愛的環境中,愛才能成長;它需要周圍同樣的搏動。如果母親是愛,如果父親是愛--不僅僅對孩子,如果他們互相愛,如果家有愛,洋溢著愛--那個孩子將作為愛的存在發揮愛的功能,而他絕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愛?」他將從一開始就明白,愛將成為他的基礎。但是這沒有發生。這真是太不幸了,一直到現在,它都沒有發生過。而你學你父母的樣子……他們的挑剔,他們的沖突。只要看一看你自己吧,如果你是一個女人,看:你可能嘮叨,總是嘮叨,那是你媽媽的習慣。當你與男朋友或者丈夫一起時,你在做什麼?你不是在重復嗎?如果你是一個男人,看:你在做什麼?你不是重復你爸爸嗎?你不是在做他經常做的同樣的蠢事嗎?當時你很吃驚--「爸爸怎麼能這樣做?」--而現在你在做同樣的事。人們繼續重復。人們是模仿者,人是猴子。你在重復你的爸爸和媽媽。那必須要拋棄。只有那樣,你才能懂得愛是什麼;否則,你將依舊是腐爛的。
我不能給愛下定義,因為愛沒有定義。它不能被定義,如同生,死,上帝,靜心一樣,它是這些不能被定義家族當中的一員--我不能定義它。
我不能說:「這是愛。」我不能拿給你看,它不是一個看得到的現象。它不能分割,不能分析;它只能經驗。而且只有通過經驗,你才能了解它是什麼。但是我可以為你指示經驗它的道路。
第一個步驟是:擺脫你的父母。我不是指任何意義上的對你父母的不尊敬,不。我將是說這種話的最後一個人。而且我指的不是擺脫身體意義上的父母,我指的是在內在擺脫你父母的聲音,擺脫你內在的程序,你內在的錄音帶。抹掉它們……如果你從內在擺脫了你的父母,你將很驚奇,你獲得了自由--不然的話不可能;你將依舊是怨恨的。每一個人都怨恨他的父母。
當他們傷害你如此之重--雖然是不自覺的,你怎麼能夠不怨恨呢?他們希望你好,他們想為你的良好生存做一切事情。但是他們怎麼做呢?僅僅想,任何事都不會發生;僅僅靠良好的願望,任何事都不會發生。他們是良好願望者,那是真的,毫無疑問。每一對父母都想要他們的孩子過上快樂的生活。但是他能做什麼呢?他自己都不懂得快樂。他是一個機器人,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故意地或非故意地,他製造一種氛圍,使孩子或遲或早變成一個機器人。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部機器,擺脫你的父母吧。你要關照,那是個艱巨的事,費神的事;立即做好它不太可能。你要對你的行為舉止加以關照。當你的媽媽在那裡,通過你行動,注意--停止它,從那裡走開。做一些新的,你媽媽從未構思過的事情。例如,你的男朋友以欣賞的眼神注視著其他的女人。觀察你的反應:你在做你媽媽同樣的事嗎--當你爸爸欣賞地看著另一個女人的時候?如果你是那樣,你將絕不會懂得愛,你將簡單地重復那個故事。那是由不同演員演出的同一出戲,全都是那樣;同樣的演出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不要當一個模仿者,從那裡跑開。做一些新的事情。做一些你媽媽想不到的事情。做一些新的你爸爸想不到的事情。
那個新的一定會進入你的存在,那麼你的愛將開始流動。所以,第一個要點是:擺脫你的父母。
第二個要點是:人們以為他們只能愛--當他們找到時--一個值得的人,蠢話!你永遠也找不到一個。人們以為當他們找到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時,他們會愛上他/她,他們只能愛完美的人。蠢話!你將永遠找不到他們,因為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不存在。如果他們存在,他們也不會被你的愛打動。他們沒有興趣。
我聽說一個男人終生獨身,因為他要找一個完美的女人。當他70歲了,有人問他:「你一直在旅行,從卡博爾[KABAL]到卡曼都[KATHMANDU],從卡曼都到篙亞[GOA],從篙亞到普那;你一直在尋找。難道你沒發現一個完美的女人?一個都沒有嗎?」
那個老人非常悲傷。他說:「是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完美的女人。」
那個提問者:「然後怎麼樣了?為什麼你不結婚呢?」
他變得非常非常悲傷。他說:「我能做什麼呢?她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
記住,當兩個人是完美的,他們的愛的需求跟你的愛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它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質。你不理解那種愛--對你的愛,你不能理解愛在佛陀身上發生的事情,和愛從我流向你--你不能理解它。
第一,你必須理解愛是大自然的作品。甚至在它未發生之前。你首先必須了解自然,然後才是那超越的。
所以,第二件要記住的事情是:決不要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那也是放進你頭腦的東西--除非你找到一個完美的男人或完美的女人,你將不會快樂。所以你繼續尋找完美的人,而你不會找到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快樂。而你就有了一個理由成為不快樂的。
在愛之中流動和成長不需要完美。愛跟其他人沒有關系。一個愛的人只是愛,正如一個活著的人呼吸,喝水,吃東西和睡眠一樣。正如一個真正活著的人,一個愛的人--愛。你不會說:「除非有完美的空氣,潔凈的空氣,我不呼吸。」你繼續呼吸,甚至在洛杉磯;你在孟買也繼續呼吸。你繼續呼吸所到之處的污染的空氣,毒氣。你繼續呼吸。你不能因為空氣不潔凈而不呼吸。如果你餓了,你吃點東西--不管它們是什麼。
在沙漠,如果你渴得要死,你會喝任何可喝的。你不會專等可口可樂,任何東西都行--任何可喝的,只要是水,甚至臟水。人們知道要喝自己的尿液。當一個人要死了,他不會在乎喝的是什麼……任何能夠解除乾渴的都行。在沙漠,人們殺他們的駱駝取水喝--駱駝體內存儲著水。這樣他們危險了,必須步行好遠的路程。但是他們是那樣的乾渴……第一需要就是第一。第一是水,不然他們將死去。如果他們保存駱駝--他們將做什麼呢?駱駝將把屍體馱到鎮子上,他們將活不成。
一個活生生的人單純地愛。愛是一種自然的運作。
所以,第二件要記住的事情是:不要求完美,不然愛將不會在你身上流動。相反,你將變得不可愛。要求完美的人是非常不可愛的人,神經質的人。甚至如果他們找到一個心愛的人或者一個情人,他們要求完美--因為他們的要求,愛將被摧毀。
一旦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或者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要求立即進入了。那個女人開始要求男人成為完美的,只是因為他愛她。好象他自認為是一個罪犯!現在他必須完美,現在他必須立刻拋棄他所有的限制--只是因為這個女人。現在他不能再是一個普通人。他必須要麼成為一個超人,要麼當一個小人,冒牌貨,騙子。成為一個超人自然非常困難,所以人們當騙子。他們開始偽裝,演戲,玩游戲。在愛的名義之下,人們正在玩游戲。
所以第二件要記住的事情是:決不要要求完美。你沒有任何權利要求任何人任何事情。如果有人愛你,要感激,但不要要求任何事情--因為他沒有愛你的義務。如果有人愛,那是一個奇跡。對這個奇跡顫抖吧。
但是人們不顫抖。為了一點小事情,他們摧毀了愛的所有的能力。他們對愛和愛的喜悅沒興趣。他們更有興趣的是自我的其他旅行。關注你的喜悅。全然關注你的喜悅,僅僅關注你的喜悅。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愛,就象你的呼吸,是一種自然的運作。當你愛上一個人,不要苛求;否則,從一開始你就關上了大門。不期望任何事情。如果什麼事情進入了你的軌道,感激它。如果不發生什麼事情,那就是不需要它發生,它沒有必要發生。你不能期望它。
但是看一看人們吧,看他們是怎樣把對方當成「應當」的。如果你的女人給你准備好了食物,你決不感謝她。我不是說你應該描述你的感謝,但它應該在你的眼神里。但是你滿不在乎,你把它作為應當的--那是她的工作。誰告訴你的?如果你的男人掙錢給你,你決不感謝他。你不存有任何感激之情。「那是一個男人應當做的」--那就是你的思想。愛怎麼生長呢?愛需要一個愛的環境,愛需要一個感激的心情,感激。愛需要一個不要求的氛圍,不期望的氛圍。這是第二件要記住的事情。
而第三件事情是:與其考慮怎樣得到愛,不如給予。如果你給予,你獲得;沒有其他的方法。人們更興趣怎樣攫取和獲得。每一個人都興趣得到,沒有人喜歡給予。人們給予得極不情願;如果他們曾給予,他們的給予是換取獲得,他們幾乎是做生意。那是一個討價還價。他們關注多得少給--這是個很好的交易,很好的生意。但是其他人正在做同樣的事情。
愛不是生意,所以不要念生意經。否則,你將錯失你的生命和愛,以及它裡面的所有的美--因為所有的美都不是生意經。生意是世界上醜陋的事情--一個必要的魔鬼。但是存在不懂得任何生意。樹開花,它不是生意;星星閃耀,它不是生意,而你不需要付錢,它們不向你要求任何東西。一隻鳥兒飛來停在你的門上唱歌,它不會問你要證書或什麼東西。它唱歌,然後飛走了,身後不留下任何痕跡。愛就是這樣成長的。給予,而不計算你能得到多少。
是的,它發生了,它以一千倍的強度降臨。但是它自然地來,它以自己的方式來。不需要要求它。當你要求的時候,它絕不會來臨。當你要求,你已經殺死它了。所以,給予,開始給予。開始時,會是困難的,因為你必須脫掉你的盔甲。你的肌肉已經僵硬,你的心已經凍結,你變得冷漠。開始的時候較為困難,但是每一個步驟將引向更高的步驟,漸漸地河水就會流動了。
首先,擺脫你的父母。隨著擺脫你的父母,你擺脫了社會,隨著擺脫你的父母,你擺脫了文明,教育,一切--因為你的父母代表了所有那些。你成為一個個體;你第一次不再是群眾的一個部分。你具備了可以信賴的個性,你站立在自己的腳後跟之上--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成熟的人的樣子。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不需要父母的人。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不需要依附或依靠任何人的人。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享受他的獨自的人--他的獨自是一支歌,一個慶祝。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跟他自己在一起覺得快樂的人。他的獨自不是孤立,他的獨自是孤獨,它是靜心。總有一天你必須離開媽媽的子宮。如果你賴在媽媽的子宮里超過9個月,你會死去--不僅是你,你媽媽也會死去。總有一天你必須立刻媽媽的子宮;然後,總有一天你必須離開家庭環境--另一個子宮--進入更大的世界。但是,內在深處,你仍然是一個孩子。你仍舊賴在子宮里--那裡有一層一層的子宮。那些子宮必須被打破。
在東方,我們稱其為第二次出生。在東方,一個成為獨立的人被稱為KWIJ,再生。他獲得了第二次出生;他完全擺脫了父母的影響。而那種美在於:只有這樣的人感覺到對他父母的感激之情。矛盾之處在於:只有這樣的人能夠諒解他的父母。他憐憫並愛他們,他非常憐憫非常愛他們,因為他們以同一種方式同樣地遭受痛苦。他不生氣,不,根本不會。他的眼睛可能會銜著眼淚,但他不會記仇,而且他將盡一切努力來幫助他的父母移向那麼充分的獨自,那麼高等的獨自。
第二:不期望完美,不請求而且不要求。愛普通人。普通人沒有錯。普通人不普通。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尊重那個獨一無二吧。
第三:給予,而且無條件地給予--而你將懂得愛是什麼。我不能定義它。我可以為你指出成長的道路。我可以指示你怎樣放置一株玫瑰,怎樣澆水,怎樣施肥,怎樣保護。然後有一天,綠叢之中,玫瑰綻開,芬芳充滿你的家--愛發生了。
愛是關懷,愛是思念,愛是擔心,愛是。。。。。
愛是明明知道你吃了早飯,還要帶一袋新鮮的牛奶給你,並假惺惺的問你:你吃早飯了嗎?
愛是明明知道那點小燙傷只需要貼個創口貼就行了,還要不厭其煩的從家裡用錫紙包點獾油,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用牙簽小心翼翼的幫你塗在傷口
愛是明明想你想的快瘋了,見到你,只是淡淡的說一句;誰想你啦,別自作多情了
愛是明明知道自己口袋裡沒錢,還要去買你最喜歡吃的鴨翅,然後天天躲在家裡吃方便麵
愛是明明知道你送的小鏡子只值三塊錢,還一年四季帶在身上,鏡蓋子掉了也捨不得扔
愛是明明知道那個小戒指根本就不值錢,而且是女人戴的,她幫你戴在手上的時候,表面上一點也不願意,還要裝作要反抗,心裡卻樂滋滋的
愛是明明知道也許她今天根本趕不來了,還傻傻的車站等了她一整天
愛是明明自己不喜歡玩冒險島,當知道她在玩,把自己喜歡玩的游戲給刪了,開始玩冒險島,看見她的時候,故作驚訝的說:你也在玩丫?
愛是明明自己根本就不怎麼喜歡吃柿子,但是你喜歡吃,買了一堆柿子,挑了一個小的,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然後誇張的說:哇,柿子真好吃丫
愛是明明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會喝酒,當你吃飯的時候喝酒了,傻乎乎的說:我好久沒喝酒了呢,幫我也來瓶啤酒呢
愛是明明知道你吃了晚飯,還一個勁地把雞腿往你嘴裡塞,你今天要是不把這些都吃了,我跟你沒完
愛是明明知道很痛,還狠狠的咬你一口,裂著嘴說:看,這是我送給你的手錶
愛是明明知道你並不是很大,還憤憤的說一句:哼!都老頭子了,還來泡我這個小丫頭
愛是知道你喜歡吃番薯干,不惜坐幾個小時的車,僅僅是為了帶一包幾塊錢的番薯干給你,然後拎起大大小小的袋子往你面前一扔:哼!要不是看你瘦,我才不會跑這么遠買這么多東西給你吃呢
愛是看你一堆衣服扔在那裡,恨恨的說:你真TMD懶,一個大男人,衣服還不會洗啊,你可別指望我幫你洗,然後你上班回來回來,一看,衣服已經悄悄的掛在陽台上了
愛是知道你喜歡吃旺雞蛋,然後把你折騰來折騰去,然後帶你去了一個小攤前,天真的跟你說:算我可憐你,今天我請你吃旺雞蛋
愛是知道你喜歡吃豬肉脯,當你帶豬肉脯給她吃的時候,一片一片往你嘴裡塞,說:過幾天我媽媽到學校來看我,我們趕快把這消滅了,要不我媽媽帶過來的我就吃不掉了
愛是自己節省的要命,卻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件襯衫給你
愛是情人節那天,你帶她吃情人節套餐,揪著你的耳朵說:你神經病啊,又亂花錢!心裡吃的卻是美滋滋的
愛是你恨他(她)恨的要死,但是也想他(她)想的要死
愛是看見他(她)流淚,自己的眼淚也會不知不覺的流下來
愛是明明知道不可能在一起,還。。。。。。
愛是。。。。。。
珍惜愛你的人
別人不相信有堅貞不渝的愛情,我相信
F. 傳統教學的三個中心是什麼
傳統教學的的「三中心」是「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
德國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過程的三個中心,即「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赫爾巴特注重學科的知識體系和教師的主導地位。
與赫爾巴特教學思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杜威教學過程的新三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驗中心。他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需要和經驗出發組織教學。
拓展材料:
傳統教學論的特徵如下:
(1)傳統教學論主要是由教師、教學內容、學生三個因素組成。主要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師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懂。重視課本的講授,忽視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注入式教學。這種方法不利於教師和學生積極性的發揮,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2)傳統教學論在師生關系方面,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教學的客體。強調教師權威至上,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
像誇美紐斯比喻的那樣:「教師的嘴就是知識的源泉,知識的溪流源源不斷地從教師的嘴裡流出來,學生就是要象水槽一樣地接受知識的注入」。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主要任務是學會,其實質是教師決定論,忽視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
G. 三學三談是什麼
「三學」:
集中培訓學:就是採取集體集中學習、專家講座、專題輔導、領導講課等方式,定期組織在職黨員幹部集中培訓,營造學習氛圍。
空中課堂學: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頻道開設空中課堂,定期播放黨史知識講座,方便農村黨員學習。
結對輔導學:對老弱病殘和外出流動等不能參加集中學習的黨員,選派在職黨員幹部與其一對一結成幫學對子,專題輔導學習。
「三談」:
座談:召開專題座談會,組織黨員幹部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專門研討。
訪談:在電視台開展專欄,邀訪有關領導,探討學習問題。
筆談:在門戶網站和時訊媒體上開設學習心得筆談專欄,組織黨員幹部談體會、談認識、談心得。
三學三談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教育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知道法律常識,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在遭到不法侵害時,積極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不法行為進行監督,與不法現象作斗爭,要依法行事,自己必須學法、懂法,只有這樣才能運用法律知識為公司服務。
學習是做好我們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公司不斷創新,增強活力的源泉,本次「三學」教育活動組織形式非常好,我希望我們能將這種精神繼續保持下去,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更好的投入本職工作。
H. 新疆三學一去的內容是什麼
新疆三學一去的內容是: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法律知識、學習職業技能和去極端化。
實踐證明,設立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是中國新疆依法開展反恐、去極端化斗爭的有益探索。新疆借鑒學校的規章制度,完善教培中心的管理辦法,依法依規配置教學力量、開設「三學一去」課程、建立教學體系、保障學員合法權益。
下一步,為滿足基層幹部群眾提高素質的願望,將本著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分類培訓、來去自由的原則,對有意願、有需求的村幹部、農村黨員、農牧民、初高中未就業畢業生等進行日常性、常態化、開放式的教育培訓;重點培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知識、職業技能等,根據培訓內容,時間可長可短。
新疆三學一去的成果:
整個培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實現「三個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挽救有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違法或犯罪行為的人員;最大限度消除滋生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土壤和條件;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免受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