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媒體特點去中心化
❶ 請問什麼是小眾媒體
小眾媒體,或稱另類媒體/反主流媒體/替代性媒介,英文都是Alternative Media這個字。一般而言,英語世界的人士,經常以社區(community),激進(radical),前進的(progressive),有時亦以地下的(underground)媒介/報紙,與替代性媒介相互使用;以「小眾」這樣的字眼指涉「替代性」,是台灣才有的形態(敦誠,1991)。
嚴格說來,另類媒介並非一種意義的界定,而是一種概念;換言之,在探討另類媒介的文獻中,由於它並非一個專有名詞,所以並未賦予特殊的定義(林福岳,1993:17)。一般論及另類媒介,多會從地下媒介(underground media)先談起。美國六○年代的第一家地下報紙,是1964年Art Kunkin所創辦的洛杉磯自由報(Los Angeles Free Press),當初的地下報業乃是起自於對客觀、中立等傳統新聞觀念的反動,以及對權力和資金過度集中於主流媒介的不滿,所以他們擺明了就是有特定的立場,宣傳鼓吹他們的理念,要求改變現況。後來陸續出現了支持此種態度的報紙,他們多半是起於草根,而且是非法的,使用地下這個字眼,除了表示他們反傳統價值和不妥協態度之外,另一個意義就是用來隱喻其非法的身份(林福岳,1993:18)。
到了七○年代,有些地下媒介開始稱呼他們自己為另類媒介。1973年,科羅拉多州的「地下報業聯合會」(Underground Press Syndicate,UPS)正式更名為「另類報業聯合會」。自此之後,alternative這個字就被普遍用來形容草根性媒介。然而另類媒介和地下媒介還是有些差異,而且隨著往後的發展越來越明顯:就形式而言,地下媒介大多為初探性的,在創之初只是業餘性質;另類媒介剛開始也是如此,但隨著時間的進展而會愈來愈朝向專業化發展。就內涵來看,另類媒介和既存的主流文化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但做法卻是正面具建設性的,著重以實際的勸服行動來促成個人和社會的改變,較傾向誘導的性質,而地下媒介卻往往造成各種磨擦。不過,另類媒介與地下媒介有一個特質是他們所共有的,那就是另類媒介傳承自地下媒介深切關懷環境的特徵,他們不僅是記錄,更實際投入社會運動(林福岳,1993:18-19)。
敦誠(1993)曾就內容和形式兩個角度來定義另類媒介。就內容而言,由於現有大眾媒介的產權和結構,以及其所重視的價值之不合理,雖然達到了較多數的閱聽眾,但這些媒介並沒有真的服務大眾的利益,反倒是另類媒介,雖然達到的是小眾,卻是真正的傳達了沉默大多少的心聲。就形式而言,隨著科技進展,另類媒介的形式也跟著轉變,無論是印刷形式、電子形式、甚至是面對面的劇場表演,都有待人們去開發使用。
Amstrong曾經針對美國六○年代到七○年代的另類媒介進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了另類媒介的數項特徵包括(林福岳,1993:18-19):
1.他們是社區行動和組織的使用工具,本身就是行動者,並企圖創造改變。
2.另類媒介不講求立場中立,另類媒介的行動者往往涉入他們所報導的故事中,甚至有時還鼓動事件發生。
3.另類媒介的創辦便是要促使本土投入,他們不只是容許,更是歡迎社區民眾的參與。
4.另類媒介的行動者鼓吹解放性的(emancipatory)媒介,要求去中心(decentralized),由使用者來掌控,每一個訊息接收者都可被視為潛在的傳輸者,在這種媒介民主(media democracy)中,傳播過程遠較媒介產品的消費來得重要。
5.另類媒介在籌募金錢上採取多元化的方式,廣告政黨捐助特定利益團體捐贈等,但仍只有少數能自給自足。
6.在美國社會變遷的運動中,另類媒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宣導新觀念的先驅者;他們提醒行動者要回顧在社會上所推動的工作;替其他社會運動交換資訊和影響;在草根政治的議程中提供批評的角度。基於這些特徵,使得另類媒介得以發揮以下功能:
A.另類媒介最真切的形式,是去探究議題的根本, 並澄清問題及提供選擇。
B.非專業記者想要表達某些看法時,可藉由另類媒介表達,而且是那些並非無能,卻勞苦酬低的專業記者所不知的。
C.美國的資訊工業已逐漸成為意識工業,灌輸給人們價值觀和想法,並形塑人們的行為。因此部份地下媒介便試圖重塑心智(reform-minded),致力於美國的救贖。
❷ 豆瓣網是如何運行它的商業模式創新理念
以下是豆瓣領導者的思路:
匿名的豆瓣
面對一個失去理智的市場,楊勃覺得豆瓣網有兩個殺手鐧,應對別人對豆瓣模式的復制。其一在於豆瓣用戶的匿名性。
楊勃認為的豆瓣是定位於「一個『發現』的網站」,豆瓣網要做的是幫助大家去發現生活中的東西,而並非通過看書看電影去認識更多的朋友。雖然,大家幾乎都是在豆瓣上看書看電影認識朋友,但豆瓣網卻一直都沒有強調用戶的真實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外。
不過,匿名是一把雙刃劍,他給豆瓣網帶來了自由的話語權,使得豆瓣的評論相對比較客觀,也保證了評論的高質量。
這在倡導真實姓名和真實頭像的sns網站中很難見到。實名制的SNS網路,其內容質量不高。楊勃稱這種現象在於用戶會過多關注他人的看法而束縛自己的言語。比如在校內網,很多大學生就羞於評論和性有關的電影。
另外,實名制的SNS還有另外對言論的恐懼,隱私的暴露會因為虛擬世界而影響人物的現實生活。比如,一位用戶如果影評更新速度過快,被上司發現後將面臨著被炒魷魚的威脅,理由也許就是玩物喪志。
然而,匿名的同時也減少了豆瓣用戶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
據楊勃提供的數據來看,豆瓣現在的固定用戶有700萬,但是注冊用戶只有136到137萬左右,許多用戶上豆瓣只為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是排行榜,而從來沒有參與。
之外,評論人士認為所謂的「曬客」一族是否願意在誰都不認識的社區填寫數以萬計的評論呢?楊勃並未做正面的回答。
去中心化,價值巨大
按楊勃的話說,06年開始,豆瓣的規模每年都增長四倍。楊勃本人很愛看書,豆瓣的員工每周都有一筆經費,為自己想買的書買單。對於一個有著濃郁書卷氣的總裁來說,是否願意下狠心將網站草根化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楊勃回憶,早年豆瓣用戶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薦出來的書、電影、音樂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現在用戶的構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薦的書,另一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極高榮譽的書,在一個歷史學家眼裡並沒有太大價值。
豆瓣審視了自己「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個人產生的」的原則,決定逐步採取「去中心化」決定,弱化豆瓣網的媒體特徵。至於具體的做法,楊勃說,會去掉一些公共內容,比如首頁推薦。去掉這些公共推薦內容後,網民想要了解好看的書、電影,好聽的音樂,就必須注冊為豆瓣用戶,並提供自己的興趣點。然後豆瓣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周密的演算法後,向他們推薦書、電影、音樂。
與此同時,「去中心化」還伴隨著另一筆更大的價值:用戶數量的提升和用戶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頁推薦後,許多網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冊」。
如何保證留住王牌
他的回答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鼓舞。他認為豆瓣網最大的殺手鐧在於3年來資料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
以書評為例,據和訊IT了解,通過3年的時間,豆瓣網共累積了兩百多萬本書的書評。人數多並不一定能出好評論,但楊勃覺得他的目標已經達到,有能力寫出好評論的人已經成為了豆瓣的用戶,並且是活躍用戶和忠實用戶。
這個社區,有些像中國的VeryCD,VeryCD擁有非常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並且形成了從加工製造到流通的地下產業鏈。豆瓣的書評或者影評的作者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鏈條和關系。
對比其他SNS網站的競爭壓力,楊勃懷疑這些有了電影頻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戶的停留時間更長,但可能並不會給這個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用戶,楊勃對豆瓣網用戶的期待不免有些樂觀。還記得在Web1.0時代走向Web2.0的那場博客大戰中,一開始沖勁十足的博客中國,最終敗倒在了門戶網站的名人博客和日誌搬家功能上。
門戶網站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資源,當資金下放到研發部門,當資源覆蓋到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人物,新興網站就難以與之抗衡了,因為它缺乏認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資本支持。
豆瓣在Web2.0時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是楊勃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假如當豆瓣網遭遇評論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點評書籍,僅僅只能束手無策?
對此,楊勃的回答並不雄心萬丈,有些意外的表示,這個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豆瓣自身也在不斷變化,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楊勃稱,豆瓣也在研究和整個其他Sns網站有價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廣播功能就很類似sns網站的mini feed (好友動態)功能。 不斷推進的實用主義
不過,這個功能的上線曾在豆瓣團隊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團隊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此豆瓣內部卻是分歧嚴重。
反對派主張豆瓣要專注於自己的擅長領域,把書、電影、音樂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別的網站的優勢功能。楊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這方,他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這和豆瓣作為「發現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為,作為「發現的平台」,豆瓣還沒有對手。
楊勃自己發現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他認為,對於豆瓣目前的現狀,用戶間的交流很重要,覺得sns網站什麼好用,就應該拿過來用。在「拿來主義」的道路上,楊勃堅定的站在了「實用主義」的立場。
經過激烈的爭論,以楊勃為首的一派勝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個更有sns網站特徵的功能——日記。它的意義在於,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外,豆瓣是該給用戶一個發表意見的平台了。楊勃的理想狀態,也許是讓豆瓣用戶的評論形成一種話語權,從而形成影響力。
日記功能上線幾天,就有上萬篇日記誕生。如今,豆瓣已經不會出現很多用戶出現了寫完文章卻不知道往哪裡放的尷尬局面:一篇名為《尊敬的薩伊德先生,您穿秋褲嗎?》的隨筆,主要內容是說國內外人們穿秋褲的不同習慣,這篇文章卻作為書評放在了內容毫不想乾的《東方學》下;另有用戶建一個只有自己能發帖的小組,以此作為自己的豆瓣博客。楊勃一貫的創新理念是:從最簡單的開始。現在日記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並沒有給豆瓣帶來流量上的飛躍。楊勃表示,未來豆瓣還會慢慢添加日記貼圖等功能。楊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發現。
❸ 網路與新媒體是去中心化還是再中心化
網路屬於新媒體。確定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傳統媒體是指
紙媒,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所以網路當然是新媒體了。
❹ 新媒體的特點有哪些
去中心化,反應更迅速。
❺ 論述題 1.論述網路媒體時代受眾從「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原因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千萬不要在非法平台上進行任何交易,非法平台上的風險太大了,一旦跑路會讓你血本無歸。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❻ 新媒體的特徵
由於新媒體的UGC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台電台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但新媒體不是。 第二個重要特徵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內容。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沒有涉及到「質」上。碎片,我個人認為,是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特性的片語,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內容是由於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的所謂「顛覆」就是指這個。但事實上,去中心化這個態勢是長久不了的。人類由於大腦接收信息的需要,會導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現。搜索引擎是極好的例子。 第三個特徵是個人化/個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還有模板開發能力的話,還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這一塊的模板。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有很強烈的個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確有相當多的新媒體形式賦予了用戶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這種個人化的特徵,直接拷問著「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的句式。換而言之,互聯網,其重心開始由數據(信息)向人轉變。 結合程樂華老師的說法,這種個人化直接帶來了網路上的補充自我和補償自我的出現。 偶發性和碎片化兩個特徵可以合力成為新媒體的第四個特點:連續的議程設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體的議程設置效果是得到實證支持的,但媒體們很少對一個議程進行連續的設置:a電視台就b電台的內容進行跟蹤,然後c報再跟進(在中國,這種情況不是沒有,但很少見,比如:十七大報道算一個連續的議程設置)。但新媒體卻不是,它們喜歡連續式的進行議程設置,我稱之為「鏈式傳播」。每一個節點的影響力都有限,但合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話題接龍游戲:怪癖。 如果這個新媒體還有很強的個人化特徵的話,自我便代入了。媒體擬人化後,就使得這個媒體的可信度增高,議程設置力量會更具有穿透性。 最後一個特點,當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動性(interactive)。不過,這個特點已經被說濫了,我就懶得再大肆嘮叨了。 唯一需要在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動。網路媒體天然具有互動的功能,但很多互動完成於媒體之內,比如在某篇文章下發表一個評論。但新媒體提供了跨平台互動的技術,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至少在中國,跨平台的互動還沒有成為大規模的態勢。
❼ 如何理解媒介"去中心化"的理論
「媒介中心」論與「社會中心」論的激辨 媒介理論的一個特徵,就是各種觀點的廣泛歧義性.在媒介與社會的關繫上,爭論的一個焦點即為「媒介中心」(Media-centric)與「社會中心」 (Social-centric)的理論激辯.兩種理論的分歧基於不同的立足點,從不同的分析模式出發,強調自身的「宰制性」.其一,「媒介中心」的觀 點,偏重於媒介本身的活動領域,認為大眾媒介受到傳播科技發展不可抗拒的驅動力影響,已經形成超越於社會運動規律的自主力量,大眾傳播具有自身的運作方式 和邏輯,突出強調了媒介的自主性和影響力;「社會中心」的觀點則將大眾媒介視為政治、經濟力量的反映,認為媒介正像它的本意一樣,只是資訊傳播的載體,因 此,媒介理論只不過是更宏大的社會理論的特殊應用而已.其二,「媒介中心」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具有「涵化」和「培育」社會的能力,並且將大眾媒介視為社會 變遷的主要策動者;「社會中心」理論則認為媒介始終處於社會力影響的范疇內,它隸屬於社會,並對社會負有特殊責任.①不難看出,由於立足點不同,理論之間 的分歧不可調和.
❽ 自媒體什麼意思什麼叫去中心化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可以發表這樣的文章,作為這樣的媒體出現,應該是可以的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