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去中心化傳播
1. 自媒體傳播需要遵循一致性原則嗎
自媒體傳播可以遵循一致性原則,不是一定要遵循一致性原則,對於錯誤是需要及時改正的
自媒體平台運營的九大原則
一、自媒體賬號的建立原則
要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自媒體,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個自媒體的賬號或博客平台(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如何打造一個自媒體博客平台》的相關介紹),對於賬號的建立,我們需要遵循以下4條原則:
1、公開身份原則
作為記者或編輯一類的傳統媒體人,為了從事媒體相關工作,通常需要在自媒體上公開記者或編輯的身份,否則,在開展媒體相關工作時,不易被其他用戶信任,且可能造成誤會,多數的身份公開可以放在新媒體賬號的簡介或認證信息中。
2、賬號認證原則
與上述公開身份原則相對應,傳統媒體人應盡量在相關的自媒體上進行身份認證,從而獲得相應的認證標志,同時,認證信息中的介紹應與個人簡介的信息基本一致,不應出現相沖突或矛盾之處。
3、頭像真實原則
真實頭像不僅讓陌生人感覺親切,也讓熟人能夠有效識別,在頭像使用中,通常不宜使用模糊不清、太多修飾或太過藝術化的照片,也不宜使用頭像太小的照片,且不宜使用兒時的照片或子女的照片。
4、姓名真實原則
與上述三點相配合,自然而然就是賬號名稱使用傳統媒體人真實的姓名,如果使用業內都熟悉的筆名,則應該在簡介或認證信息里加以說明。
有時,同一媒體下所有記者或編輯可統一採取「媒體名稱+姓名」的命名模式。
二、自媒體內容的發布原則
賬號或者平台建立後,我們就需要發布內容了,對此,我們需要記住以下9條內容發布原則:
1、核實來源原則
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新聞類的信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而是道聽途說,則要進行核實,如果是非官方網站、信譽度低的網站或非認證用戶發布的信息,也需要核實信息的來源,這本是傳統媒體人的基本素養。
2、及時發布原則
由於新媒體比傳統媒體內容更新得更快,這就要求傳統媒體人能夠及時地發布相應的內容,在新媒體環境里,在核實來源真實的前提下,速度就是重中之重,當然,即使要求速度,也要盡量減少差錯。
3、客觀描述原則
這也是傳統媒體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即使沒有新媒體也應該這樣,新媒體上一些主觀臆斷的內容,很容易引起公憤,因此在描述問題時應盡量客觀,盡量不用誇張或煽動性的描述方式,盡量按照事物本來的面貌描述。
4、語氣平和原則
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上發布時事新聞類的信息時,應盡量避免使用義憤填膺的語氣,特別是那些有較大爭議的信息,即使有時想表達關愛、憐憫或著急之情,也不要在信息描述時過分渲染氣氛。
5、引用聲明原則
在引用其他媒體或其他用戶的信息時,馬海祥建議大家要盡量聲明出處及作者等信息,如果引用的信息有鏈接地址,則應盡量附加在信息中。
6、短小精悍原則
由於微博、微信及微視頻等新媒體內容多數都顯示出「微」的特點,那麼傳統媒體人所發布的各種信息也應該盡量簡短,不需要的廢話盡量不寫,不需要的圖不配,這不僅可以節約觀看者的時間,也可以節約觀看者的網路流量。
7、保守秘密原則
總有一些事情在某種情況下是不能在新媒體上說的,這可能涉及國家、企業、機構或個人的秘密或隱私,必須慎之又慎,能不說的盡量不說。
另外,一些信息必須等媒體機構的正式信息發布後傳統媒體人才能在新媒體上發布。
8、鏈接導流原則
為了擴大傳統媒體官方網站內容的訪問量,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談到傳統媒體官方網站已發布的內容時,應盡量在帖子中附加這條信息對應的網址,這不僅可以為傳統媒體網站導入流量,而且可以方便觀看者查看詳細的原始內容。
9、多帖避免原則
由於微博之類的信息長度太短(通常140字),則對較長的內容盡量不要分散成若干個帖子,而應盡量使用長微博的方式,將內容合在一張圖中,若使用多個帖子說一件事,則連貫性會是個問題。
三、自媒體影像的使用原則
在內容發布的時候,我們常會需要引用一些影像資料,對此,馬海祥建議大家要注重以下7條原則:
1、影像清晰原則
對於新媒體上發布的新聞報道類的信息,為了讓觀看者通過它們能夠了解准確的信息,馬海祥建議大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拍攝清晰的圖像或視頻。
2、重視版權原則
由於影像的版權通常較受重視,因此在引用時要加以注意,好在多數視頻影像問題不大,因為視頻網站通常給了相關地址,可以嵌入到其他平台中,且播放次數會同步記錄到原始視頻身上。
對於圖片而言,應盡量獲得原作者同意,或者在帖子內容中標明原作者。
3、交代清楚原則
一些新媒體所配照片雖然很清晰,但不能完全反映現場的情況,要麼主要人物不突出,要麼重要人物沒有正面形象,要麼與帖子文字不相關,這些都會影響受眾的理解。
4、低俗過濾原則
很顯然,傳統媒體人對一些不適合公開的低俗內容,應該有足夠的過濾意識,並盡可能注意避免,畢竟,自媒體有著相當的影響力,要考慮低俗內容對未成年人可能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
5、廣告避免原則
對於自媒體而言,要盡量避免直白的廣告,對於自媒體引用的影像而言,由於各種原因在拍攝時可能攝入一些品牌的相關畫面,通常應該避免類似的畫面,或者在有關品牌上添加水印等元素以遮擋。
6、徵得同意原則
影像的版權通常比文字更被看重,在自媒體中使用影像素材前,最好能徵得影像作者同意,並考慮適當支付一定數量的使用費,實在無法找到原作者的,則至少應該標明原作者的相關信息。
7、慘景慎用原則
慘烈的場景對受眾的沖擊力很大,且往往對受眾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並可能是對慘景中的相關人物的一種不尊重,由於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造成的影響面可能更大,要慎重考慮慘景照片傳播所帶來的傷害。
四、自媒體評論的原則
對自媒體的評論方面,馬海祥建議大家要注重以下5條原則:
1、觀點客觀原則
對於影響力較大的新媒體而言,有關的評論觀點可能造成較大的影響,發表觀點就必須更加客觀,馬海祥建議大家要以事實為依據,給予相對客觀的評價,而並非主觀臆斷,或者功利化地發表觀點甚至盲目站隊。
2、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公正是做許多事情的基本原則,傳統媒體人對新媒體的使用亦不例外,只有更公平、公正地評論,才能讓傳統媒體及傳統媒體人顯示出相應的聲譽與價值。
相反,那些故意歪曲的評論則只能淪為跳樑小丑。
3、表情慎用原則
一句話加上表情與不加表情可能差異很大,通常不加表情的評論語氣較為平和,加了表情的評論語氣則相對加強。
例如,加了「呵呵」與「哈哈」表情的評論多數是增加了調侃的成分,而加了「哭」表情的評論顯然更多體現的是悲傷。
4、公開分級原則
在點評過程中,要注意選擇恰當的公開方式,通常,如果是宜於公開的內容,則可能在評論的同時加以轉發。
如果不太適合公開的內容,則可以選擇使用評論不轉發或私信的方式。
5、對話銜接原則
由於在微博等新媒體中,轉發評論後的內容可能被系統加以裁剪,此時可能出現某些評論內容上下不銜接的問題,從而造成前言不搭後語的情形,進而造成一定的誤會,馬海祥建議此時可以刪除或調整評論次序後重新轉發評論。
五、自媒體互動的原則
對於一個自媒體平台來說,要想做的有影響力,就需要大家多互動,多分享,對於自媒體的互動也有以下5條原則:
1、積極響應原則
積極是自媒體互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沒有互動,則沒有信息的充分溝通;沒有互動,則沒有相關誤解的消除;沒有互動,則沒有一方疑惑的解答。
在馬海祥看來,互動往往可對原始信息加以補充或修正,從而使之更完善。
2、講究禮儀原則
禮儀是風度與修養的表現,不論是任何問題,自媒體中的互動與其他渠道的互動類似,都應該講究禮儀,既做到不卑不亢,又做到有禮有節,從而讓相應的互動氣氛較為融洽。
3、以誠相待原則
自媒體的互動即是某種意義的交往,交往則需要以誠相待,否則可能疑神疑鬼或相互猜疑,特別是在一些從未見過面的網友之間,雙方都應該堅持以誠相待,既不擺架子,也不賣關子,從而形成坦誠的關系。
4、平等互動原則
平等是自媒體互動所提倡的另一重點,不論身份高低,不以職業區分,只要有精彩觀點,就值得交流互動、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讓交流各方同時受益,顯然,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上不應凌駕於其他用戶之上。
5、避免無效原則
自媒體的互動不應該誤入歧途,應該重視其有效性,避免詞不達意,或生澀難懂,或拐彎抹角,或意思表達不明確,應言簡意賅、清晰描述及通俗易懂,從而有效地避免互動中的無效現象發生(具體可查看馬海祥博客《自媒體價值營銷的精髓:極簡主義與私人定製》的相關介紹)。
六、自媒體刪改的原則
在自媒體的內容發布時,難免會有一些內容需要刪改,對此,大家要注重以下4條原則:
1、刪帖慎重原則
對於在自媒體上已經發出去的內容,刪除應該相當慎重,特別是重要的新聞或已經有相關轉發或討論產生的帖子。
2、刪改說明原則
在刪除或修改過程中,應該對為什麼要進行刪除或修改有所說明,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猜疑,當然,這也提醒傳統媒體人,在發布信息時應多對內容進行核對。
3、跟蹤擴散原則
由於新媒體上的信息傳播速度通常較快,此時要對一些出現差錯的內容加以跟蹤,以觀察其是否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及影響的程度。
4、信息補充原則
如果不對一些不完整或有小差錯的信息進行刪除,則可以對原帖的內容在轉發或評論時加以信息補充,使這些內容與原帖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描述。
七、自媒體社交的原則
自媒體的最大的一個特性就是社交性,雖然社交媒體的內容涉及范圍很廣,但我們也要注重以下5條原則:
1、關注慎重原則
雖然關注誰是一件相對自由的事兒,但傳統媒體人還是應該相對慎重,畢竟,有些特殊用戶的賬號可能代表著某個陣營或某種價值觀,在馬海祥看來,關注意味著某種程度的認同。
2、禮貌邀請原則
有些時候,為了在自媒體上和對方互動,可能必須與對方形成好友關系,此時的邀請應該盡量體現出傳統媒體人應有的禮儀。
3、平等交往原則
與前面提到的「平等互動」原則接近,自媒體中的社交關系也應該體現平等,這也是自媒體消除權威、去中心化的一種基本需要。
4、誠實守信原則
中國人提倡與朋友交往時的誠實守信,自媒體環境下也不例外,如果失去這一基礎,則交往會失去價值,所獲取信息的可靠性也會大打折扣。
5、設身處地原則
好友間的交往常常需要設身處地,即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即使有些信息貌似很重要,但出於保護對方的考慮,可能不得不做出放棄。
八、利用自媒體采訪的原則
對於自媒體內容的原創來源,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人物或事件的采訪資料,對此,我們可以按照以下5條原則來做:
1、事先約定原則
由於自媒體平台的用戶不一定隨時隨地在線,那麼傳統媒體人在利用新媒體采訪相關人士時最好進行事先約定,避免采訪撲空情況的出現。
2、話題預習原則
對於采訪內容,傳統媒體人應盡量事先做好功課,對相關話題有所了解,從而避免提出一些相當外行或讓被采訪者感覺莫名其妙的問題。
3、問題清晰原則
傳統媒體人對想采訪的問題需要清晰地加以描述,避免含糊不清,從而避免讓被采訪者一頭霧水或不知所雲的情況出現。
4、觀點確認原則
對於采訪所得到的回答,在整理內容之後,應該盡量通過一定的方式將采訪記錄發給被采訪者,讓被采訪者加以確認,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5、身份確認原則
對於被采訪者,應該向對方確認其身份,對於多種身份者,最好能使用與采訪話題最接近、最相關的一種身份。
九、引用自媒體內容的原則
在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分析或評定的時候,難免會引用一些名人自媒體的內容,雖然是引用,但我們也要遵循以下5條原則:
1、聲明來源原則
一些傳統媒體人會從博客、微博等新媒體上獲取一定內容並在傳統媒體中加以引用,此時聲明網上內容的來源則是一項基本的要求。
2、賬號可信原則
在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的內容時,應盡可能選擇那些相對更可信的賬號所發的內容,另外,對於重要的問題,權威人士的賬號所發觀點則更具影響力。
3、截圖備用原則
對於自媒體上的內容引用,有時對內容進行描述不易表達其含義,或者被引用內容可能被刪除,此時截圖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4、稿費征詢原則
任何原創的內容都有其價值,傳統媒體人本來就比較看重這一點,那麼,當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內容時,與作者聯系獲得使用授權並確認支付稿費的金額,則顯得較為必要。
5、圖像完整原則
在傳統媒體引用自媒體內容時,自媒體內容所附加的圖像最好能完整保存,這不僅是對原作者圖像的尊重,也避免不完整內容可能引發的誤解。
2. 大學生如何學習自媒體運營
大學生運營自媒體,首先要確定你的一個發布領域是什麼,比如是大學生創業類,或者是大學生生活類等等。要確實自己發布的領域內容。再把分析有價值的文章給大眾,堅持每天或者每周發布文章。具體可以參照以下建議:
1、一個「新」媒體
自媒體就是去中心化,傳播者變為個體大眾而非專業傳播機構。自媒體時代,一種新的傳播途徑也由此而來,除了傳統傳播渠道多了建立在六度關系理論上的人際傳播,而且人人都在產生內容,信息呈現多元化垂直化細分化。最重要的是讓以前在傳統媒體中所謂的"沉默的大多數"有自己的話語權,使得草根大眾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2、給粉絲提供價值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給你的粉絲提供價值,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很簡單,用戶為什麼關注你呢?關注你有什麼好處嗎? 就像關注鬆鬆的人們,為什麼呢?是因為鬆鬆有自己的圈子,並且都是些一些專業領域的指引者,走在最前沿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所以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所想的和一般人不一樣吧。再比如鬼腳七,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鬼腳七的文章?因為他是淘寶搜索負責任人,寫了很多電商干貨理念。不然,人們關注他干什麼呢。這也是個人品牌的力量。所以你必須想明白怎麼給用戶提供價值,通過什麼方式。
3、打造個人品牌
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魚目混雜,做好的沒有多少,所以做自媒體就得打造自己的品牌。開始用戶看到你的文章或者對他有價值的內容會關注你,後期你不斷給他輸送價值,從而你們的關系已經到了信任的地步。粉絲相信你就會很贊同你的所作所為。最終你在粉絲心裡已經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大部分人不懂自媒體,就會問能賺到錢嗎?怎麼賺錢呢?做他有什麼意義呢?等問題,其實如果你真正為你的用戶提供了有用價值,那還愁抓不到錢嗎?你不主動,他也會報答你的。所以認真理解它的真正意義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為了錢去做。
通過我慢慢摸索和總結的經驗,其實做好自媒體也不難,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做好,你就成功了一半了。
1、自媒體定位和內容定位
自媒體的定位,這個肯定是首當其沖的,你的這個自媒體是做什麼的?是做哪一方面的?這個你首先就應該規劃好,我的建議是要做自己擅長的或者感興趣的領域,比如可以使,美食,娛樂、閱讀、游戲、攝影、旅遊、網路營銷、新媒體等等,你也可以更加細分。
內容定位,這個也很重要,通常只有擅長或者感興趣,才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只要認真總結一下,非常容易就能寫出質量不錯的原創文章。而不管你選擇什麼領域,建議不要想做大而全的東西,做好的小而專,小而細的領域,這樣你更容易操作。如果去研究一些比較知名的自媒體,就會發現他們專注在某個特定的地方,一定要把精力和時間放在你最擅長的地方,不要貪多。
2、持續輸出價值
你的用戶為什麼成為你的粉絲,他們為什麼追隨你?還是因為你有價值,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當還沒有建立足夠的關系和信任的時候,靠的就全部是內容的價值。你的內容對他們有用,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久而久之,這些用戶就會成為你的粉絲。有個前提就是你需要抓取你的用戶群的痛點,持續不斷的為他們提供有價值,讓他們痴迷的內容,否則,你的粉絲終將離你而去。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很多自媒體始於內容,也終於內容。
在一個大多數以轉載和低質量文章的時代,在一個只有少數人寫文章,多數人只是在看文章的時代,只要你可以做到長時間高質量的輸出,你會發現你這個領域的自媒體圈子其實很窄,而且真正會堅持下來的人並不多,只要你能堅持幾年,這個圈子裡的人都會對你有所了解。
3.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4. 大學生怎麼做自媒體
大學生怎麼做自媒體!大學生如何做自媒體運營賺錢?自媒體運營賺錢
今天給大家分享10條建議,把這10條做好,大學生做自媒體運營賺錢就很簡單。
自媒體運營適合大學生么?
今天准哥就簡單說說大學生做自媒體的優勢,順便給大學生做自媒體的一些建議。
門檻低、時間充足、學習能力強、時間自由。
大學生在大學除了上課,空餘的時間還是挺多的,正是因為空餘時間多,才讓更多的人選擇做自媒體運營賺錢。自媒體運營不但可以賺錢,還能充分地鍛煉自己。
做自媒體運營寫作可以鍛煉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思維與語言組織能力。而且還有一個優勢做自媒體的成本不高,作為學生課外時間來做的話時間成本不是很高。學生的話課余時間比較多,可以做一下百家號,頭條號,或者公眾號,自己拍些短視頻,收益會不錯。
坦白地說做了自媒體不管你之後畢業進入社會,有一定的思維與語言組織能力,到哪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比別人差不到哪去。
大學生如何做自媒體運營賺錢?
3條建議:
第1.你要找到自己興趣愛好
自媒體一定是這樣運營的。你要找到自己的特長,或者興趣。找准目標、找準定位、堅持學習。
比如你會寫作,可以在自媒體領域成為專家,注冊百家號,公眾號,成為這領域的細分作者;
比如你會烹飪,可以拍攝教大家烹飪的短視頻,上傳到頭條號、B站或其他的短視頻平台上。有很多愛烹飪的人士都會來關注你的;
比如你喜歡讀書看電影,可以給每本看過的書和電影寫書評影評;
比如你視頻剪輯很好,就可以教小白怎麼剪輯,成為這領域的牛人。
你說你什麼都不懂,那就要學!自媒體大咖之所以能稱之為大咖,因為他們的知識,他們的專業技能比一般人懂得多,所以要想做好自媒體,就需要不斷的學習。
第2.提供價值
就一個詞很重要,我要說三遍!輸出,輸出,再輸出。有了明確的目標用戶,固定的領域內容,持續的輸出價值。
坦白地說想自媒體運營賺錢,就一定要輸出自己的價值。關於自媒體領域這塊,准哥覺得你本擅長哪一方面一塊就選擇哪塊!有貨最重要,能提供內容,只有肚子里有貨,才能寫得更多,才能穩定的產出優質的文章,所以日常的積累是少不了的。
第3.有思維有想法有創意
做自媒體本就是內容提供價值換得生存的地方。做自媒體運營,有思維、有想法、有創意最吃香了。
想做自媒體運營賺錢,你需要記住自媒體是一個堅持的過程,在運營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堅持發文,發文高度垂直,不違規,堅持原創內容時代,搬運不長久,心態端正,有一定的抗壓能力。保持好心態,持續堅持。自媒體運營賺錢這塊真的需要耐心積累,不斷充實自己,才會在行業里不斷進步。
本文准哥原創,贊,是一種大度的情懷!
5. 科技自媒體是啥,科技自媒體有哪些
科技自媒體作為自媒體領域的「先行者」,率先帶領自媒體進入主流媒體陣營,無論是內容質量上,還是自媒體的玩法兒上,科技類自媒體都要領先的多,不過,當下的草根自媒體,科技自媒體卻並沒有玩的很溜,但這也不能忽視科技自媒體的價值,畢竟定位不同。
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鳳凰新聞等新聞資訊類平台,都開始吸引科技自媒體人進入,這同時也說明了自媒體人的價值。
在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濫竽充數的科技自媒體太多,有的時候,我們要練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科技類自媒體。
1.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是丁香園的CTO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馮大輝,著名Oracle專家,知名博主(Blogger)。馮大輝從2004年就開始寫,《書寫歷史的甲骨文》發表在《程序員》雜志 2004年7月刊,寫了十多年的馮大輝,絕對是業界的一支好筆,文風也較為另類。
2.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路輿情分析師,葛甲身上的多個標簽,均顯示了葛甲在這個領域的資歷。
3.超先聲。超先聲是王超運營的自媒體,王超自2007年就入職中國青年報,現從事自媒體,堅信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去機構化,資訊提供者的社會化生存,為人嬉笑怒罵,實誠的樂天派。
4.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的互聯網圈是郭靜運營的自媒體,郭靜從2013年就開始全職做獨立自媒體,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全職獨立自媒體人,該賬號主要關注互聯網和TMT,走的是原創路線,目前已經覆蓋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十多個平台。
5.郝聞郝看。郝聞郝看是郝智偉運營的自媒體賬號,一個愛思考的IT老記,寫的東西不左不右、有東有西。自2007年入行,從小編開始,逐步走入傳媒的世界,互聯網觀察家、電商分析師、電商專家等多個標簽。
6.望月的博客。望月的博客運營者是侯東,知名IT博主,自身blogger、科技專欄作者、互聯網愛好者。
7.科技不吐不快。科技不吐不快的運營者是王利陽,網路觀察者,獨立評論人,電商從業者,速途、艾瑞、易觀、i黑馬、飛象、億邦動力、Chinaz、TechWeb、ChinaByte、博客中國等專欄作者。
8. ItTalks。運營者魏武揮,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知名blogger,TMT專欄作者,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互聯網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業界為數不多的出稿數量多且質量高的自媒體。
9.caoz的夢囈。caoz的心得與分享,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運營者曹政,從事互聯網十多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網路商業分析支撐平台。
10.黑馬良駒。黑馬哥的個人號,黑馬哥的意識流,運營者是張俊良,黑馬公開課主講人,銳馬傳播首席男公關,邊緣媒體人,社會化營銷「濕人」,做過10年的媒體記者。
6. 為什麼最近幾年自媒體這么火
對於自媒體怎麼玩,為什麼這么火,我也不是特別了解,這個是一個新東西,模式是怎樣大家都在摸索,所以就拋磚引玉了,簡單談談,如果各位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指出…
無論自媒體也好,新媒體也好,內容+渠道+平台,這三個點永遠是媒體行業的核心
什麼是平台、渠道、內容?
平台是泛指為了滿足某項需求所需要的環境或者條件。渠道按照美國營銷協會(AMA)的定義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單位和公司外部的代理商、批發商與零售商的結構,但應用在互聯網網路中,可以理解為信息傳播的結構,內容的定義也很廣,對互聯網而言內容即信息這點應該很好理解.
簡單來說,以傳統媒體為例,電視機是一個平台,頻道CCTV10就是渠道,節目《我愛發明》就是內容,以新媒體自媒體而言,優酷土豆,今日頭條,是平台,財經娛樂欄目,各類自媒體賬號就是渠道。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是內容,袁方長的《發明變發財》就是內容…
無論是平台還是渠道,其主要目的都是為內容的發布、傳播、儲存、檢索服務…兩者在功能設置的著重點上有所區分,比如平台是以發布、儲存、檢索為主,渠道則主要擔當起傳播作用。
什麼是自媒體(we media)?
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是一種途徑,途徑的意思是方式也是方法,按照這種說法但凡是沾了點UGC(用戶產生內容)的產品都可以響當當的掛上一個自媒體平台的稱號了,論壇、博客,算是自媒體,微博、微信也算是自媒體。
自媒體的發展
這些互聯網從業者早已玩膩了的東西和現在大眾宣稱的自媒體好像又略有不同,按照We Media的定義自媒體是幾乎是隨著論壇的誕生就開始存在的東西,卻在數十年之後的今天變得異常火爆。為什麼?
信息受制於平台,傳播於渠道,自媒體的火爆原因在於互聯網去中心化發展,平台聚化為傳播節點與分散的渠道相連。自媒體的節點在體量大小上並不亞於傳統意義上的平台,只是相較於龐大的互聯網路而言,它還太小了。火爆的原因可以猜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平台型的媒體平台無法承載體量巨大的信息資源。渠道(自媒體)的快速鋪展也是互聯網網路的自我革新!
在我看來聯網網路媒體經歷了四個時代,第一是以四大門戶代表的平台型媒體時代,此時代的特點是平台即渠道,內容簡單鋪陳在網頁以及客戶端,話語權掌握在媒體機構中,在這個階段的信息幾乎無法有效流通,用戶也無法根據單一平台來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及有效性,是一種壟斷性的媒體平台。第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路在攜帶型移動設備上將信息帶向了大街小巷,新的內容由此產生,不過在此階段內容的傳播受渠道的限制無法有效的傳播,所以公知、明星、KOL掌握了絕對話語權,是意見領袖型媒體的時代,第三,隨著內容的不斷擴充,大量內容充斥互聯網平台,人們開始篩選信息,並把注意力轉向更加個性化的內容上,此時更受人喜歡的大眾娛樂項目得到了爆炸式的發展,由此催生了各種網路紅人和段子手,這是娛樂時代。第四,娛樂和流行其本身並沒有多少價值,就像翻騰在信息流中的一片浪花,隨風而起也將因風而滅。高價值的信息會在完善的渠道中,永遠的流傳下去,此時便是內容為王的大眾傳媒時代!(自媒體時代)
7. 自媒體什麼意思什麼叫去中心化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可以發表這樣的文章,作為這樣的媒體出現,應該是可以的可信的
8. 評估出的十大原創自媒體有哪些
在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濫竽充數的科技自媒體太多,有的時候,我們要練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科技類自媒體。
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是丁香園的CTO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馮大輝,著名Oracle專家,知名博主(Blogger)。馮大輝從2004年就開始寫,《書寫歷史的甲骨文》發表在《程序員》雜志 2004年7月刊,寫了十多年的馮大輝,絕對是業界的一支好筆,文風也較為另類。
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路輿情分析師,葛甲身上的多個標簽,均顯示了葛甲在這個領域的資歷。
超先聲。超先聲是王超運營的自媒體,王超自2007年就入職中國青年報,現從事自媒體,堅信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去機構化,資訊提供者的社會化生存,為人嬉笑怒罵,實誠的樂天派。
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的互聯網圈是郭靜運營的自媒體,郭靜從2013年就開始全職做獨立自媒體,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全職獨立自媒體人,該賬號主要關注互聯網和TMT,走的是原創路線,目前已經覆蓋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十多個平台。
郝聞郝看。郝聞郝看是郝智偉運營的自媒體賬號,一個愛思考的IT老記,寫的東西不左不右、有東有西。自2007年入行,從小編開始,逐步走入傳媒的世界,互聯網觀察家、電商分析師、電商專家等多個標簽。
望月的博客。望月的博客運營者是侯東,知名IT博主,自身blogger、科技專欄作者、互聯網愛好者。
科技不吐不快。科技不吐不快的運營者是王利陽,網路觀察者,獨立評論人,電商從業者,速途、艾瑞、易觀、i黑馬、飛象、億邦動力、Chinaz、TechWeb、ChinaByte、博客中國等專欄作者。
ItTalks。運營者魏武揮,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知名blogger,TMT專欄作者,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互聯網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業界為數不多的出稿數量多且質量高的自媒體。
caoz的夢囈。caoz的心得與分享,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運營者曹政,從事互聯網十多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網路商業分析支撐平台。
黑馬良駒。黑馬哥的個人號,黑馬哥的意識流,運營者是張俊良,黑馬公開課主講人,銳馬傳播首席男公關,邊緣媒體人,社會化營銷「濕人」,做過10年的媒體記者。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上面的科技自媒體都是原創類自媒體,在這個復制粘貼的年代,能夠堅持做原創型自媒體的不多了。
9. 簡單區別自媒體新媒體融媒體
簡單來說可以從各自的定義看出區別。
自媒體區別於公共或者權威媒體,個人意見成為媒體的主要內容,較權威媒體可能更加主觀和情緒化,但自媒體也為觀察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
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新」就體現為一種時間上的呈遞。現在的所謂的新媒體主要是根植於移動互聯網上這種媒介上的,等以後如果出現了新的媒介,現在所謂的新媒體也有變成「舊媒體」的一天。
融媒體體現了現代人對於效率的痴迷,大家為了實現傳播效率的最大化,會集合各種媒介的優點,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
您如果對新媒體感興趣也可以參加8月29號的由全球經濟發展論壇&礪鷹教育聯辦的「2020企業整合營銷總裁高端研習會」,研習會將在成都天邑國際酒店召開。到時新媒體公司雲集,現場就可簽訂一份免費人才輸送合作協議。
網頁鏈接點擊鏈接報名,希望能幫助到您。
10. 大學生怎麼做自媒體
自媒體就是去中心化,傳播者變為個體大眾而非專業傳播機構。自媒體時代,一種新的傳播途徑也由此而來,除了傳統傳播渠道多了建立在六度關系理論上的人際傳播,而且人人都在產生內容,信息呈現多元化垂直化細分化。最重要的是讓以前在傳統媒體中所謂的"沉默的大多數"有自己的話語權,使得草根大眾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思想。
2、給粉絲提供價值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給你的粉絲提供價值,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很簡單,用戶為什麼關注你呢?關注你有什麼好處嗎? 就像關注鬆鬆的人們,為什麼呢?是因為鬆鬆有自己的圈子,並且都是些一些專業領域的指引者,走在最前沿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所以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所想的和一般人不一樣吧。再比如鬼腳七,為什麼那麼多人看鬼腳七的文章?因為他是淘寶搜索負責任人,寫了很多電商干貨理念。不然,人們關注他干什麼呢。這也是個人品牌的力量。所以你必須想明白怎麼給用戶提供價值,通過什麼方式。
3、打造個人品牌
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魚目混雜,做好的沒有多少,所以做自媒體就得打造自己的品牌。開始用戶看到你的文章或者對他有價值的內容會關注你,後期你不斷給他輸送價值,從而你們的關系已經到了信任的地步。粉絲相信你就會很贊同你的所作所為。最終你在粉絲心裡已經樹立起一個好的形象。大部分人不懂自媒體,就會問能賺到錢嗎?怎麼賺錢呢?做他有什麼意義呢?等問題,其實如果你真正為你的用戶提供了有用價值,那還愁抓不到錢嗎?你不主動,他也會報答你的。所以認真理解它的真正意義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為了錢去做。
通過我慢慢摸索和總結的經驗,其實做好自媒體也不難,最重要的是把這些做好,你就成功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