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去自我為中心
❶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引導幼兒關注其他人,關心其他人,做一些幫助幼兒和他人交往的活動,讓幼兒學會分享關心他人,體驗到幫助、分享、關心他人的快樂,獲得成功體驗和得到快樂後,幼兒會逐漸減少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了。
❷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清豐縣大流鄉第一初級中學段躍傑
首先,孩子的自我中心與如今獨生子女的家庭嬌慣有關。許多有自我中心傾向的孩子就是從小被家長慣出來的,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孩子一出生就被當著「皇帝」「公主」捧著,孩子的要求一律照辦,生怕孩子受屈,可是家長的這種做法卻為孩子的「獨我」埋下了伏筆。小花是一位非常聰明可愛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富裕,全家人對她百般呵護,對她的不合理要求也包容在內。後來孩子會說話時,罵人的語言家長也沒有在意,再
後來孩子與別人爭吵時,家長充當了「助手」,然而這此讓現在的小花竟然變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講理」的「壞女孩」,就連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上完。造成
這個悲劇的原因非常的簡單就是家長的嬌慣,可見對孩子從小過分的嬌慣是孩子「自我」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在轉變孩子的這種思想傾向時要給孩子一段
充足的時間,允許反復現象的出現,家長要表現出更大的耐力與毅力。第二,讓孩子獨自多參加社會活動。現在不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青少年機構都能夠組織豐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義的中學生活動,家長要充分利用節假日讓孩子參與其中,
通過與同齡人的交流,懂得更多的社交能力與禮節。例如:軍事訓練營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而樂觀向上的軍人之神;科技製作訓練可以培養孩子細中求精、樂於探
索的科學精神;親子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孝敬父母、懂得尊重的感恩情懷;團隊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協作、樂於奉獻的集體觀念等,只要把孩子多植於活動之中就可
以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進而改變孩子的很多不良思想傾向及習慣。
第三,針對具體的表現要及時鼓勵與批評。現在呼籲的「鼓勵教育」的確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但是一味的表揚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犯錯時家長必須嚴厲地批評教育。現舉個教學中的事例:在某節語文課小結時,老師提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的問題,很多學生躍躍欲試,回答得也相當不錯,可是最後一位同學說的「馬頭不
了。像類似這樣的事情不知在你的家庭教育中是否出現過?不論是否有過我們家長都應該:孩子做對時大力表揚,做錯時狠狠批評,目的讓孩子明白對錯的標准,知
道是非的界限。
總之,自我為中心是人們思想追求的一種表現傾向,它本身沒有對錯之分,適當、恰當的自我表現不僅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於事情的順利進展,但是過度的、不分場合的自我就是不良的表現,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這個度的指導者。
❸ 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 發脾氣 父母應該怎麼做
那就是不要慣著孩子,溺愛孩子,
要好好的教育孩子,
多關心孩子,
領孩子出去玩,
❹ 如何應對孩子的以自我為中心問題
第一:轉移家長注意的焦點:孩子為什麼會以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因為在家裡全家人都以他為中心,我們原來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敗家子」的寫照,但現在我們想想家裡的小孩子,有多少個不是這樣呢?家庭將孩子當成家裡的小皇帝,以孩子小為借口什麼都哄著、寵著,使他從小養成了「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圍著我轉,都是為我服務的」這樣一個思維習慣,那這樣的孩子到社會怎麼會不碰璧!其實孩子就是家庭一個普通的成員,只不過由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還比較差,還是未成年人,需要大人的照顧,這是人的本性,但和孩子交往中決不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裡的「地位」是高人一等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接觸的兩個案例都是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由保姆帶大的,父母唯恐孩子生活受苦,對保姆千叮嚀萬囑咐,錢也由著花,有這樣生活服務型的「大臣」,難免就會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
第二:同理心教育:我們古代聖賢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也常說:「吃虧是福」,家長總怕孩子未來走上社會吃虧,所以就會不自覺地將社會上一些陰暗的東西說給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形成對社會的戒備心理,加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那這個孩子和別人的交往問題就會非常嚴重。所以,要想讓孩子克服這個心理問題,最好的法寶就是「同理心」,遇事多讓孩子想一想:「假如別的小朋友也對你這樣,你會怎麼想?」,讓孩子學會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逐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第三: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不要想著孩子事事都不吃虧,其實讓孩子經受些挫折會更加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生活中的挫折會讓孩子更加成熟與堅強,沒有經過挫折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孩子與人交往有問題,在與人交往中受了委屈倒未必是壞事,家長以「同理心」進行引志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那種擔心孩子與人交往存在問題就更怕孩子與人交往的作法只能使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❺ 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2、運用移情方法。 即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到別人。例如,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個香蕉給來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開導他說:「小朋友到我們家來玩,我們應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別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顧自己吃東西而不給你吃,你會高興嗎?」孩子說:「不高興」。朋友接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吃,他才會高興呀。」通過一個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見,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導。作為父母,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
❻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這是為什麼
孩子在成長初期,其實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編覺得這也是孩子的本能反應,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就不會考慮別人的想法,他們只是想著自己需要什麼。但是如果父母放任這種情況發展,可能就會導致孩子自私自利,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這是為什麼呢?
三、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關
如果這個孩子本身就非常孤僻,而且這個孩子接觸的環境非常單一,並且也沒有什麼同伴和朋友,那麼這樣的孩子其實是非常容易以自我作為中心的。這也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因為這些孩子沒有朋友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痛苦,而且這些孩子也沒有社交經驗,所以這樣的孩子是非常自我的,大家也會覺得這樣的孩子非常自私。
❼ 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成人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游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游戲的需要。幼兒有強烈的玩游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游戲。游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游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游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游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里外、上下等。這種游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了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游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游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游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游戲里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游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志性的游戲類型。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游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幼兒的規則游戲是棋類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在這類游戲中幼兒必須遵守游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游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成人用成人社會的標准去要求孩子,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游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里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但由於成人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了解,他們總是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成人的標准,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成人,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成人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探究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探究行為又經常表現為成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幼兒的這些探究行為經常在成人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由於成人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像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鍾。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