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可以發展去自我中心化嗎
①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② 小班幼兒生理發展特點
小班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3-4歲)
一、生活范圍擴大
3歲以後,兒童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他開始上幼兒園了。這種變化意味著:他從只和親人接觸的小范圍,擴大到和更多的成人及許多同齡人一起生活的大范圍。那些沒有進入幼兒園的兒童,也開始在各種場合,和更多的人接觸。
3歲以後幼兒生活范圍的擴大是有一定基礎的。
第一,生理的發展。
第二,3歲幼兒身體和手的基本動作已經比較自如。
由於骨髂肌肉系統的發展,大腦控制調節能力的增強,加上上學前期所學會的技能和取得的經驗,3—4歲兒童能夠掌握各種粗淺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
第三,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使幼兒已經基本上能夠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過多地猜測他的意願。
以上幾個方面的發展使3—4歲的幼兒具備了離開親人去參加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可能性。幼兒生活范圍的擴大,引起了心理發展上的各種變化,使他的認識能力,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都迅速發展。
二、認識依靠行動
3—4歲幼兒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思維是認識活動的核心。3—4歲的幼兒思維的特點是先做再想,他不會想好了再做。比如讓小班幼兒把幾個圖形拼成圖畫,他拿到圖形後立刻行動,如果讓他想一想再動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無意中拼出了某種形狀,他才有所發現地說出。
3—4歲的幼兒在聽別人講述或自己講述時,也往往離不開具體動作。吃飯時給家人講述幼兒園里的事情,經常把碗和湯匙放下,站起來比劃。
3—4歲幼兒的注意也和行動緊密聯系。當他注意看圖書中某個人物時,常常用手去指點。為了使小班幼兒注意聽講,必須要求他眼睛看著老師,雙手放下。如果幼兒手裡拿著別的東西,眼睛看著別處,他的注意就會離開老師的講述。
小班幼兒對活動的認識直接依賴於行動,說明他的認識活動非常具體。小班幼兒只能理解具體的事情,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會進行邏輯推理。如果對小班幼兒說反話,往往引起不良效果。
三、情緒作用大
幼兒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更多是無意性的。在3—4歲,這種特點更為突出。比如,這個時期的幼兒常常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來,對他們一般地講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卻原來的不安。小班幼兒容易激動,常常越哭越興奮,甚至全身抖動,當他哭得很厲害的時候,對他講道理更是聽不進去。這時只能用行動使他安靜下來,拿毛巾給他擦擦臉,用撫愛的聲調說話,讓他感到親切,情緒上漸漸不再對立,等他完全冷靜下來以後,才能對他進行說理教育。
小班幼兒對成人的依戀仍然強烈,他在家依戀父母,到幼兒園後也總是以一個成人為依戀對象,他不會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兒各種認識過程的無意性都占壓倒優勢。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在記憶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兒常常是無意中記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記憶時反而記不住。小班幼兒也不能進行有意的想像和創造。做事情時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確目的,根據成人的要求去行動時往往不能有始有終,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棄了原來的活動。
四、愛模仿
3歲前兒童已會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對象較少。3—4歲的幼兒模仿現象顯得較多,這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動作和認識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他們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現象。再大一些的幼兒的模仿,則已開始逐漸內化。3—4歲的幼兒看見小朋友在做什麼,自己也總是要去做,看見別人有什麼,自己也總是想要。這是常有的事情。因此,在幼兒園小班,同樣的玩具要有足夠的數量。
模仿是3—4歲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往往通過模仿掌握別人的經驗。幼兒常常不自學地模仿父母和老師。親近的成人說話的聲調,姿勢,常用詞語等等,都去模仿。在這個年齡,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是通過模仿學習並鞏固下來的。同時,成人所沒有覺察到的一些行為小節,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習慣。
五、愛表達
3-4歲幼兒的語言和游戲能力發展極為迅速。他們變得特別愛說話,即使一個人玩的時候也會自言自語地邊說邊玩,跟小朋友或大人在一起時,話就更多。對這個時期的幼兒來講他們接觸到的任何對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陽、月亮,地上的樹木、小河或公園里的動物、鞦韆等,都可以成為他們交談的對象。到了4歲,幼兒的話題會更多,他們會交換看電視節目的感受,並會互相誇耀起來。所以他們之間可談的話題越來越多。
六、愛游戲
游戲是3-4歲幼兒的主導活動。由於這個時期幼兒想像活動異常活躍,因而他們的游戲也非常有趣,他們可以給任何一樣東西加上他們所想像的象徵性意義。每一種游戲都有孩子自命的意義,任何一個游戲里都藏有打開孩子心靈大門的鑰匙。這個時期幼兒游戲的另一個特點是共同游戲,他們不再像1-2歲幼兒那樣各玩各的。
七、開始學習性別區分
3-4歲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們開始學習性別的區分。起初,孩子由於男女間身體上的差異和行為特點而對性別的區別發生興趣,隨後幼兒便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開始習得同自己的性別相適應的態度和反應。在幼兒習得性別區分的過程中,父母及周圍人給予的賞罰起著直接而巨大的強化作用。幼兒往往以同性家長為榜樣,求得同樣的行為和感受。女孩子們模仿母親玩當媽媽的游戲,盡量地學著母親的溫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別行為;男孩子們則模仿父親的男子漢態度和行為,希望自己像父親那樣嚴厲、果斷。
八、愛結識夥伴
3-4歲的幼兒很喜歡結識夥伴。這個時期孩子在夥伴中體驗到了完全不同於父母及其他成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在同小朋友一起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知識、想像力和各種社會能力都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這種在夥伴幫助下的自主活動能使幼兒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在這段時間里為幼兒創造同眾多的夥伴相互接觸的機會,對他們的心理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兒園是孩子結識夥伴的好場所。
③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④ 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簡短
(一)
動作發展快
小班幼兒處於身體迅速發展的時期,而動作發展又是其重要標志。他們身體和手的動作已經比較自如,可以掌握各種粗動作和一些精細動作。由於動作發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別好動。由於骨骼肌肉的發展和大腦調節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在小班這一年中孩子動作的頸部非常快。
(二)
認識靠行動
幼兒動作的發展不僅對他們的身體發育,而且對他們的思維發展都有重要的價值。剛剛走過嬰兒期的3歲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
(三)
情緒作用大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初次離開父母,會表現的極為不安。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夥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
(四)
愛模仿
愛模仿,三歲幼兒突出的年齡特徵。他們喜歡模仿老師、家長和夥伴。小班幼兒正三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模仿可以成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可以成為他們學習他人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模仿並不是消極被動的臨摹,他們在模仿中同樣一有創造,有自己個性與情感的表達。
(六)常把動物或物體也當作人
幼兒常常把動物也當成人,甚至覺得沒有生命的物體也會說、會動、會想,是他們的同類。他們常和「娃娃」說話,跟小椅子「再見」,這是幼兒思維「擬人性」特點體現。正因如此,3、4歲的幼兒喜愛童話故事,自己也常生活在童話世界之中。
⑤ 皮亞傑認為心理特點是自我中心化的兒童處於什麼階段
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
關於認知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⑥ 如何培養小班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1)採用游戲形式,激發幼兒自我服務的興趣幼兒自我服務的內容如單純的講解,示範幼兒學起來就感到枯燥無味,這並不符合幼兒的特點,如:我在教幼兒扣扣子時,請幼兒帶來布娃娃讓幼兒把嬰兒時期的衣服為布娃娃穿上,孩子們就把扣子一顆一顆為娃娃解開扣上,這樣反復練習解扣子和扣扣子的本領,到了本期班上幼兒大部分會解扣子扣口子,午睡都能自己脫衣服穿衣服了,孩子們都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還很自豪的告訴我"老師,我自己(脫)穿的衣服"我還運用游戲的方法教會幼兒洗手、洗臉等。游戲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幼兒在游戲中有積極愉快的情感,消除了緊張情緒而會主動參與練習,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得到了發展,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要我做"變為"我要做",自我服務的意識開始萌發。因此,作為小班教師要善於運用有趣的游戲,游戲是提示幼兒學習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2)利用多種教育手段,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規程》中指出,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活動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為幼兒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自我服務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教育活動來培養。然而,僅僅依*教育活動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善於掌握學習的時機,在多種活動中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如:進餐前後,午睡前後,戶外活動,季節變換等。例如:幼兒剛入園時,幼兒園早餐吃蛋,我們總是把幼兒的蛋殼剝去後幼兒吃,又省心、又省事,但這樣是剝奪了幼兒學習、動手的機會,我改變了過去做法,讓幼兒自己來剝,他們既學到本領,又有了食慾,可謂是一舉兩得。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採用綜合教育的手段,就能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3)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幼兒雖在同一個班,但是由於遺傳因素不同,生長環境不同那麼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們切不可要求幼兒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於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能力較差,意識不強,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於這樣的幼兒我們要分析"對症下葯",不應把他們視為笨孩子。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要給予幼兒適時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樹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同時,教師還應善於利用分組活動等,進行個別指導,教師要注意投放適當的材料,引導幼兒參加活動。如:請小手機能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助小娃娃穿衣服,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大積木。特別是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教師要鼓勵他們關心、幫助別人或請他們做一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使幼兒知道自己努力會做的更好,避免驕傲情緒的出現。教師只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別差異,因人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⑦ 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成人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游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游戲的需要。幼兒有強烈的玩游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游戲。游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游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游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游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里外、上下等。這種游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了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游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游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游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游戲里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游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志性的游戲類型。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游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幼兒的規則游戲是棋類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在這類游戲中幼兒必須遵守游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游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成人用成人社會的標准去要求孩子,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游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里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但由於成人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了解,他們總是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成人的標准,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成人,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成人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探究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探究行為又經常表現為成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幼兒的這些探究行為經常在成人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由於成人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像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鍾。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