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
『壹』 互聯網對營銷帶了什麼改變
很多企業決策者發現,自從互聯網出現,營銷彷彿進入無厘頭狀態:消費者變挑剔了,渠道增多了,價格體系亂了,就連傳播都去中心化了……
互聯網對營銷的最大改變是什麼?
互聯網對營銷最大的改變是傳播與渠道。互聯網工具論,主要是指傳播的工具。互聯網渠道論,主要是指銷售的渠道。
互聯網對營銷帶來的最大障礙是傳播。因為傳統媒體是可控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截止目前基本是不可控的。即使那些互聯網時代的網紅,也沒有發現成為網紅的規律。網紅們還沒來得及總結成為網紅的規律,就被新的網紅快速迭代。難怪羅振宇說網紅「Papi醬」要快速變現。
雷軍就是一例。無意中,雷軍成了網紅,助推小米。當雷軍覺得找到小米成功的規律,總結出「七字訣」等一系列規律時,雷軍又被互聯網快速邊緣化了。也許從成了網紅到被邊緣化,雷軍都是一頭霧水。
一、互聯網沒有改變4P架構
無論互聯網工具論、渠道論、本質論,都不會改變營銷的基本要素。營銷的20多個要素(營銷變數),最佳整合架構就是4P。前不久,我已經發文說「4P是個萬能架構」,意思是說4P是個分析框架,分析框架不因互聯網而改變。今天我們的分析仍然沿用這個框架。
二、互聯網改變了需求和產品形態嗎?
互聯網在四個層面改變了消費者的需求和產品形態:
1.跨界整合幾乎可以改變所有行業和產品形態。互聯網的支持技術是微電子技術(IT技術),微電子技術跨界,幾乎能夠改變所有行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產品。現在互聯網企業可以輕易進入某個傳統行業,如特斯拉、谷歌進軍汽車行業。
2.互聯網改變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夠衍生出新的需求和產品形態。這點與機器和電力催生了工業文明,而工業文明作為一種生活形態,衍生了眾多不同於農業文明的需求和產品形態。
3.互聯網作為信息工具,是認識與洞察消費者需求的工具。比如,過去無論多麼強調營銷是發現消費者需求,但無論是消費者調研還是消費者洞察,都很難真正做到。現在的需求鏈邏輯,能夠讓社會的極客們以互聯網為鏈接,在研發階段深度參與,從而真正做到消費者導向。
4.互聯網作為營銷傳播工具,要求產品本身自傳播屬性。互聯網傳播,商品本身就是傳播的源頭,這個時候對產品的要求自然高一些。那些在網上迅速傳播的產品,本身一定是有特點的。如果沒特點,即使有大咖傳播,投資重資傳播,可能也沒效果。
至於自吹自擂的「極致產品」,互聯網思維,不過是商業語言而已,商家可以說,讀者別當真。
當然,在目前特定的情況下,互聯網還在改變廠家的產品體系。過去,由於KA與通路的定價體系不一樣,廠家往往會有兩套產品體系。現在有了電商,可能會有第三套產品體系。
三、互聯網改變了價格體系嗎?
我的回答是「肯定改變了」,並且形成了新的成本均衡。
只要互聯網能改變成本體系,就能改變價格體系。至於現在產品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價格體系變化,與互聯網本身沒有太大關系,只是電商時代與「主流換擋」偶爾碰在一起了。
根據「零售商業輪轉假說」,任何大型新興商業的崛起,都是從「三低」(低地位、低毛利、低價格)開始的,都是有成本優勢的,比如沃爾瑪,都會帶來商業的成本再均衡。
電商在中國是從低價開始的,吸引的是「屌絲」消費者。但是,電商現在也已經成為「三高」(高地位、高毛利、高價格),電商價格高於線下已經成為常態。電商已經完成了成本再均衡過程,線下成本下降,電商成本上升,已經接近均衡狀態。
但是,電商的成本均衡過程還沒結束。C端電商的普及,形成了一輪成本均衡過程,B端電商才剛剛開始,B端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營成本會下降,會再次形成成本均衡。
四、互聯網改變了渠道體系嗎?
互聯網讓渠道體系多樣化了,這是不容質疑的。電商是渠道,某種程度上是對的。
電商渠道論曾經很有市場,也很有說服力。小米成功後,曾經有人說不需要傳統渠道了,從2016年小米跌出行業前五,現在又在反思線上渠道的局限性。
互聯網肯定改變了渠道體系,未來的渠道體系一定是線上線下共生。某個階段可能線上突出一點,但單一的渠道體系是跛腳的。
過去,傳統企業大致有兩大渠道:一是通路;二是KA。互聯網改變了渠道體系。
一個渠道體系有四大參與者:廠家(F)、經銷商(B)、零售店(R)、消費者(C)。這四個參與者,原來是縱向鏈接的,雖然也有跨環節的,比如直銷,但畢竟只佔極小的份額。
C端電商的出現,所有環節都可以與消費者(C)鏈接,於是,出現了F2C和B2C,如京東、天貓、白酒行業的酒仙網等;也出現了R2C,如社區電商;還出現了C2C。F2C、B2C、R2C、C2C,渠道環節肯定增多了。
B端電商出現了,有了F2B,如招商網;也有了F2R,如京東新通路、阿里1688;還有B2R,如煙台萬商購、壹吉購、易酒批、批多多等,幾乎每個行業都有。
歸納起來,廠家從原來的兩大渠道(通路、KA),增加了三個電商渠道(F2B、F2R、F2C)和一個微商渠道。經銷商從原來的二個渠道(直供終端、直供二批),增加了二個電商渠道(B2C、B2R)和一個微商渠道。
廠家的環節從原來兩個增加到六個,渠道增多了,總銷量不一定增長,每個渠道的銷量就會被攤薄。經銷商從原來的兩大渠道增加了五大渠道,而且可以藉助電商跨區域經營,總銷量是可能增加的。
五、互聯網對營銷的最大挑戰是傳播
互聯網首先是傳播工具,然後才是商業工具,商業源於信息不對稱。但是,很多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好像突然不會做傳播了。
傳播帶來的是交易流量。做電商如果只會買流量是很難賺錢的,所以要學會自帶流量。
流量從哪裡來?新增流量從傳播中來。
過去,傳播是可控的,因為媒體是可控的,花錢是基本能夠解決問題的。現在,互聯網本身很難控制,花錢也控制不了。
無論是製造業,還是商業,基本格局是由傳播格局決定的。商業源於信息不對稱,傳播格局決定商業格局。
傳統傳媒(除了喉舌之外)基本上是寡頭壟斷的,寡頭壟斷決定了傳播門檻很高,資金投入很大,比如央視。一旦產業格局形成,就很難顛覆。所以,現在工業多數是寡頭壟斷的行業格局。大者恆大,除非行業龍頭自身犯錯誤。
互聯網出現後,出現了所謂的去中心化現象。屌絲逆襲就是因為去中心化後,逆襲門檻降低了。但是互聯網也出現了更大的中心化現象,BAT就是超級中心,或稱為互聯網平台。
歸納起來,互聯網對傳播的改變有三點:
一、「硬廣」基本消失了。傳統傳媒的壟斷性,決定了即使硬廣也有效,所以才會出現「最差的創意也有最好的效果」的廣告現象。傳統傳播靠持續傳播和強大的投入,就能夠形成影響力,這樣的現象在互聯網上很難再現。
二、互聯網流量,集中的更集中,分散的更分散了。流量總體上向BAT集中,形成了更大的互聯網商業平台,規模再大的企業在平檯面前也很小。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流量碎片化,給營銷傳播製造了障礙。碎片化的傳播要「引爆」,成為網紅,引爆流行,目前還很難找到規律。
三、互聯網數據為定向營銷提供了便利。互聯網雖然提供了傳播便利,但營銷傳播不能散彈打鳥,無的放矢。互聯網的鏈接、交易,最後沉澱下來的是數據,數據為營銷定向傳播提供了依據。所以,現在的互聯網公司都流行說自己是數據公司,也有人說現在進入了DT時代。
『貳』 新形勢下大學生怎樣鞏固意識形態主陣地
要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與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斗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也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根本任務。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主要方面的建設。
多聽知識分子的意見,特別是有重大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見,加強思想引導,主動提供服務。即使對那些有不同意見甚至發表過錯誤觀點的知識分子,也要多做教育引導工作。
(2)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除了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社會建設、給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以外,還必須注意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善於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工作引領人、教育人、激勵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調動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工作熱情。
意識形態工作是動員和調動群眾的重要武器,在新形勢下應當堅持好、運用好,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在動員調動群眾中的重要價值。
『叄』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有哪些
網路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路吋代的到來,給我們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同時也給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面對如此境遇我們必須揚長避短,長 善救失,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網路背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據屮國互聯網屮心(CNNIC)2013年1月發布的《屮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 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國的網民人數已經達到3.9億人。中國的網 民增長迅速,在2012年一年就增加了近八千萬,年增長率為49%o目前中國的 網民群體仍以青年為主,總體網民屮的31.8%都屈T 18-24歲的青年,這個年齡 段的網民中,學生網民群體占據重要地位。在城鎮網民中大中專院校學生占據 主導地位。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網路已是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對我國高 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網路所具有的虛擬性和隱蔽性、開 放性和全球性、自由性和不可控制、便捷性和迅速性以及網路化不可逆性等特點 /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改變著當代大學生學習、思維和生活的模式,影響著他們 的政治態度、道德風貌和價值取向。面對如此挑戰,如何因勢利導,做好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亟需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網路文化的特點
:一: 網路文化是「虛擬性」與「現實性」的融合
網路文化一方面具有「虛擬性」: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看,它超越了傳統的 地理意義空間,超越了傳統網路,甚至超越了國界;從吋間上看,它可以是實時 的,也可以是非實時的,超越了傳統的時間觀念;從文化的創造者來看,網路成 員的身分:姓名、性別、年齡、社會背景、工作學習單位等等:可以是非真實的, 但必須是相對固定的。另一方面,網路文化乂絕對不是完全虛擬的,從某種程度 上它也具有「現實性」,或許正是由於在現實屮無法比擬的現實性,才使它具有 極人的吸引力:首先,虛擬網路在其物質層面,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像計 算機,網線等:,是真實的;其次,網路文化的造就者是真實的人,並且這些人 是脫掉了現實生活屮一切而具的人;再次,虛擬網路成員的思想、感情是真實的 :或許還包括一些不太健康、陰暗的東西:;另外,成員之間的互動是真實的,討 論的主題是真實的:許多主題甚至在現實生活屮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討論:。因 此,網路文化是「虛擬性」與「現實性」的融合。「虛擬的」網路和「真實的」 現實世界Z間存在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聯系,在兩者的互動關系中,「人」 是核心的要素。
:二: 網路文化是「前喻文化」與「後喻文化」延續的復合
美國人類文化學專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未來與文化》一書屮指出文化分為: 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所謂後喻文化是指一種「傳統支配現在」的社會文化,智 慧與年齡是呈現正相關的,長者就是智慧的象徵和代名詞,年輕人的生活就是 聽從長者的籌劃安排,他們生存的任務就是保存和復制傳統;而前喻文化與此 相反,它是一種「將來支配現在」的社會文化,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社會,長者 要向年輕人學習,並永遠保持年輕人的心境。網路文化就是--種前喻文化,在 這種文化背景下,新的技術、新的思維、新的文化現彖,其至熄擬網路文化的語 言,都日新刀異,二、三十歲的青年人是網路文化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智慧二青 年,新思想二年輕,革新二青
1/4頁
年人的天真想法。靑年人通過虛擬網路空間去學 習、繼承人類文明成果,這里教師的作用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減弱,冇的學者英至 提出,未來將不再是我們能教孩了一些東西,而是孩了能教會我們一些東西, 即「文化反哺」 O
:三:網路文化是「去中心化」與「中心化趨勢」的統一
網路文化與傳統傳媒文化:如報刊文化、廣電文化:最明顯的區別即在於 其「去中心化」特徵。「去中心化」是後現代思潮的一個概念,在傳播領域中它 是指傳播中心的消失。在傳統傳媒文化中,作為語言或信息駕馭者的文化傳播者 是當Z無愧的文化中心,止是圍繞這個中心,傳播才有意義。在這種文化信息系 統屮,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是分明的,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信息傳播者 明顯佔主動地位,文化信息流向是單一的,偶爾的信息反饋也由信息傳播者加 以選擇性的回饋與公布。然而,在網路文化體系中,文化的「去屮心化」特徵完 全改變了這一切:從物理結構上看,網路文化的物質基礎是分散而又彼此相連 的節點構成的網路,每一個節點都能向網路發布或接受信息,這種網狀結構系 統從物理結構層而改變了傳統傳媒自上而下的傳播格局;從邏輯上看,作為信 息發布的網狀節點彼此之間是完全平等的,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可以像 人際傳播中一樣互相轉變,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每一個 虛擬網路中的網民既是文化的傳播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因而,在這樣的文化信 息傳播系統中沒有控制中心,網路文化成了性質多元化的文化,在QQ或其他聊 天室內,我們可以自由地接受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虛擬網路屮充斥 著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
『肆』 什麼是人的去中心化
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原是web2.0中的一個概念,後來被傳播學引用。它的概念可以簡單地解釋為:淡化了傳統信息傳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而讓原來傳播中的「受眾」成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舉例來說,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紐約時報、新浪網、AOL、YAHOO等都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中心」。如今博客、微博、SNS的崛起,讓網友們自發維護的這些信息平台成為了新的信息中心。無論從那個角度看,網路上人人都是中心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伍』 如何發揮新媒體作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
1、從上到下樹立「必用、敢用、善用」理念。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要清醒地意識到新媒體時代社會化傳播模式變化,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的宣傳思想工作格局帶來沖擊。從領導幹部到普通黨員幹部,都該放下身段,以「必用」的信念、「敢用」的勇氣、「善用」的智慧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發聲的時代,要鼓勵、支持、引導宣傳思想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由「被動應對」向「主動出擊」轉變,在眾聲喧嘩中發出更有分量的聲音。
2、大膽啟用年輕幹部,用新人管新媒體。我國網民總數中,10—39歲的青少年佔80%以上。據推算,未來3—5年,我國新媒體應用人才缺口60—80萬。要結合宣傳思想工作的實際要求和新媒體特質,大膽啟用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綜合素質高、網路技術全面的年輕幹部,投入到新媒體應用工作中,挖掘、培養具備良好素養的宣傳幹部,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對年輕幹部,要給舞台、給資源、給政策、給激勵,打通職業上升通道,凝聚一批年輕化的宣傳思想工作者,使宣傳思想工作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3、遵循新媒體規律。新媒體已經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媒體的話語力量,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新媒體的語言規律和運作規律,主動加強內容策劃,轉變話語體系,培養新的文風和作風。要更用心地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豐富話語內涵和表達形式,提升綜合傳播能力。要更及時地在新的語境下與網民受眾良性互動,在重大問題面前不失語、不迴避,在主題活動中重參與、重互動,用正能量占據網路空間。
4、構建社會化合作平台,打造「網上統一戰線」。新媒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滲透率不斷提高。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思想工作,要實現跨媒體合作,發揮不同平台的不同作用,在內容、渠道、受眾、效果上實現互補,實現核心價值傳播效益最大化。宣傳思想部門要尊重市場規律,主動建立體制內外各類新媒體資源的對話和交流機制,構建社會化合作大平台。同時,注重挖掘、培養、聯合網路世界中的達人,建立線下定期聯絡機制,通過聯誼會等形式壯大網路隊伍,在重大時政任務、重點輿情引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斷豐富宣傳思想工作的力量源泉。
與此同時,提高針對性是宣傳工作應對多元價值觀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宣傳思想工作的對象在年齡、文化程度、性格、職位、環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別,不能採用「一刀切」的方式。要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區分層次性,使宣傳思想工作有序推進。分層思想是針對性工作的延伸。倡導互動性,讓宣傳思想工作在融合中滲透。每項政策的出台都要認真充分聽取職工意見,讓職工樂於接受,進而轉化為職工的自覺行動。核心是通過現場宣傳和黨建活動等載體,暢通信息渠道。加強形勢教育、主題教育,增強時效性,防止紙上談兵、流於形式。在宣傳的方法和時機上必須重視時效性,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並結合日常的教育,做好形勢教育和主題教育的結合。從培育文化的角度,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總之,要注重對形勢和幹部隊伍思想的調查和把握,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最大限度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合理利用各種載體,突出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性。
『陸』 數字化生存的信息技術
(1)分散權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字世界逐漸擺脫傳統的中央集權的生活觀念,實現去中心化,達到權利分散。
(2)全球化:當經濟越來越全球化、互聯網路也不斷壯大時,數字化辦公室將超越國界,不受地域、時間、空間的限制。
(3)追求和諧:一種前所未見的共同語誕生了,人們因此跨越國界,互相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機會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4)賦予權力:數字世界的主體是年輕的公民,在數字化、網路化時代,將賦予公民更多的權利。 數字化生存是現代社會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生存方式。在數字化生存環境中,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如,生產力要素的數字化滲透、生產關系的數字化重構、經濟活動走向全面數字化,使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被打上了濃重的數字化烙印 ,人們通過數字政務、數字商務等活動體現出全新的數字化政治和經濟;通過網路學習、網聊、網路游戲、網路購物、網路就醫等刻畫出異樣的學習、交往、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是對現實生存的模擬,更是對現實生存的延伸與超越。
數字化生存體現一種全新的社會生存狀態。當今正在形成的互聯網文化,是一種滲透到全球平民生存領域方方面面的文化形態,它將給人們帶來另類的生存體驗。在互聯網另類生存空間中人們可尋找和體驗到各種超越現實空間拘囿的生存狀態:
(1)體驗虛擬生存狀態:超越現實,實現自我;
(2)感受網路人際交流的魅力:實話實說,重在過程;
(3)體會虛擬社區的逼真:另類自我,真實呈現;
(4)嘗試新型的情感交流與體驗:擯棄物質屬性,重新學會愛人;
(5)領略網路語言千姿百態:另類語言表達,另類存在體驗。 1.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發展的時間。數字、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 它的廣泛應用使社會生產效率普遍提高, 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 這意味著人們將獲得更多的自由時間。從近些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中恩格爾系數的降低、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可以看出, 人們正在用更多的金錢和精力開發著時間資源, 從多方面發展自己。
2.滿足自身發展的物質和精神資源的需求。隨著數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跨地域、跨文化、跨社會制度的新型社會網路空間關系,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將以更快捷、更普遍的方式聯系, 各種資源將以更加高效的形式重新配置, 人們將以更低的成本在網路空間獲取用於自身全面發展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數字化和網路化不僅能更快捷地滿足人的基本需要, 還可以豐富人的需要, 並使人產生新的需要。
3.培養人的個性和創新能力, 更新觀念。數字化創造了一個虛擬空間, 它將時間轉換成人類發展的空間, 形成一種創造性的時空結構。在虛擬時空中人的發展立足於主體自身的現有條件和數字化平台, 立足於全球性的對現實性與虛擬性相互作用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一方面以現實實踐為前提和基礎依存於現實世界, 另一方面又使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互動發展, 使人類實踐活動不斷超越現實社會空間向虛擬空間發展, 這就為人們提供了重新進行自我塑造和多樣性發展的空間。同時虛擬空間人的個性、主體性得到張揚, 普通人的地位, 其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的表達得到提升。數字化發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開放程度高等特點將推動人們形成新思想和新觀念, 而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有利於培養人們的效率意識、平權意識、全球意識等現代意識。數字化、網路化的多元知識功能則有利於培養社會主體健全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 形成新的倫理精神和道德觀念, 有利於培植當代社會所需要的開放、創新、奉獻、共享等新意識、新觀念。 1.網路文化對人的發展的挑戰。首先, 由於網路文化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網路時空中發生, 又是以一種全新的界面出現在人們面前, 因此不可避免地對傳統文化範式產生劇烈的沖擊。其次, 網路文化改變著人類的文化認同和傳統倫理觀念。比如當今普遍討論的網戀、網婚等現象, 人們對此就有許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觀點, 還有人從一開始「 反對」 到後來表示「理解」、「認可」 , 而贊成者、反對者或「 態度變化者」 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不管如何, 它所折射出來的卻是網路文化對人類傳統文化與倫理觀念的沖擊與影響, 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將是廣泛而深刻的。更為值得注意的是, 網路文化對民族文化與健康人格的影響和挑戰。有著不同背景文化之間的碰撞以及它們在「 網路空間」 中簡單化、個體化的交流與融合, 給人的發展的民族特質帶來的影響是明顯的, 人們一方面生活在現實的本國度的經驗世界裡, 秉承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蘊, 人格中最深厚的部分凝結並透露著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在網路中又深受異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和影響, 不同文化非線形的全方位接觸與碰撞, 可能給民族國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也可能使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發生扭曲。
2.數字依賴、網路成癮對人的發展的制約。隨著人們在使用數字、網路技術中得到的好處與快感的增多, 一些人慢慢形成了數字依賴和網路沉迷, 以致於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離開數碼學習機、電子詞典、電腦等, 就無法工作、學習, 就感到生活索然寡味。特別是「 網路成癮者」對網路的強烈依賴與沉迷及其產生的一系列後果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並嚴重影響和制約人的健康、全面發展。「 網路成癮者」 對網路的強烈依戀, 致使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單一, 工作、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減弱, 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同時,「 網路成癮者」與網友關系密切, 而對自己身邊的人甚至包括親人則比較冷漠, 他們有困惑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 而是在網上傾吐, 致使人際交往范圍變窄。他們希望得到較高的社會贊許, 但在現實生活的社會交往中卻遇到困難, 從而產生社交焦慮。這些後果都將制約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 。 互聯網對印刷媒介的沖擊
一種新媒介的出現, 必然會使受眾的信息接收渠道和可支配時間得以重新劃分, 也必然導致傳播媒介市場的重新劃分。由於網路傳媒的諸多優勢, 傳統的印刷媒介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一些報刊在網路化的風潮下已停出印刷版。互聯網對傳統印刷媒介構成的強勁的沖擊,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讀者分流。對許多人來說, 網上閱讀和以往的讀報完全不同, 能帶來一種全新的感受。你只需鍵入關鍵詞, 然後滑鼠輕輕一點, 你所感興趣的事件就會立即呈現在面前, 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方便又快捷, 適應了現代社會人們對信息的需求。( 2) 發行量下降。報紙發行量的大小是衡量其實力的標准之一。計算機的普及和通信費用的降低, 使網路媒體的成本越來越低。在美國, 每月只需交付19 美元就可以無限制地上網, 在我國, 電信資費的不斷下調也在使上網費用逐步下降。對於報紙來說, 由於多了印刷和發行兩個渠道, 成本顯然高於網路傳媒。( 3) 廣告份額減少。由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五光十色的多維立體廣告蜂擁輻射到全球各個角落。與傳統媒體不同, 網路廣告在策劃與設計方面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網路互動廣告由於其位置引人注目( 一般在頁面的最上方) 而被商家普遍重視, 如果製成動畫, 廣告的趣味性、說服力更會明顯增強。在網上可以虛擬嘗試體驗產品的性能, 想購買則可以馬上通過網路採取行動。( 4) 報紙的權威受到影響。人們如果想在報紙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就得通過讀者來信的方式或打電話到編輯部, 費時費力且不一定有結果, 而網路媒體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這一局面。事實上, 每個人都有對某一事件發表評論或提出看法的權利, 在網路媒體上人們可以自由地行使話語權, 報紙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把關人的影響減小。
報紙如何實現數字化生存
面對網路媒體的強勁沖擊, 人們不禁要問, 傳統的印刷報紙果真要成為網路時代的犧牲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龍嗎? 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近二三十年內, 印刷報紙還將或多或少地以目前的形式存在。這主要是因為: 其一, 報紙體積小, 分量輕, 便於攜帶、閱讀、查閱, 容易保存, 人們可以隨時在街頭報攤買到, 隨時閱讀, 這樣的方便性、隨意性目前的網路媒體尚不具備。其二, 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和地域的限制, 我國還有相當數量的地區和家庭不具備上網的條件, 傳統的報紙仍然是他們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三, 受閱讀習慣的影響及人們對精美版面的依戀, 報紙不可能在短期內消亡 。
既然報紙目前還有其生存的理由, 那麼該如何走出一條全新的報業發展之路呢?
(1)轉變從業人員的觀念。所謂媒體,即是專業人員從事新聞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通過某種傳播形態或傳播平台將內容產品傳播(銷售)出去,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機構。說到底,報社的最主要角色是內容生產者和內容提供者。采編業務是報業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在過去的長期發展中,報業集團均建立了各自的專業化采編隊伍,並積累了豐富的信息採集、加工的經驗,這成為集團轉型為信息供應商的基礎。在數字時代,報社的角色則成為 「數字內容提供者」,其內容產品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和渠道(如光碟、互聯網、廣電網、電信網)進行傳播及銷售,而受眾則可以通過多種終端(如計算機、數字電視機、數字收音機、eBook閱讀器、PDA、手機等)進行接受和消費。在數字時代,報紙媒體內容生產者的本質並未改變,關鍵報紙自身是否具有川劇中 「變臉 」的能力,根據傳播格局和媒介市場此消彼長的變化,以不同的內容產品形態(當然也包括紙質媒介印刷形態)產生效益。
(2)掌握先進的技術。「渠道為先,內容為王」。隨著傳播渠道和終端的多樣化,數字內容產業將繼續以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不斷擴大市場,取得良好收益,這就是大趨勢。數字技術改變了以往報紙僅提供單一媒體信息及產品的能力。因此,在數字時代,報社尤其是報業集團需要不斷用先進的技術裝備自己,從而提高報道時效性、擴大讀者覆蓋面、開拓新的經營領域、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傳播影響力。
在傳統報媒的數字化轉型,需掌握先進的技術中不能不提的是資料庫。因為資料庫建設是數字化營銷技術基礎。這是 20世紀 9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方興未艾的企業營銷形式,著重於給企業顧客提供全方位持續的服務,從而和市場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而資料庫建設,正是企業顧客資源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企業營銷的關鍵是爭取和留住顧客,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和顧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穩定的雙向溝通的互動關系。因此,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運營體系、追求顧客終身價值,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充分建設和利用強大的客戶資料庫系統支持,已經成為當前眾多國際大企業新的戰略發展方向。
報業資料庫的建設,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全面管理角度看,所涉及的子系統繁多,不僅要涵蓋新聞資源、讀者資源和廣告客戶資源等生產、經營子系統,還要包括財務、人力資源、業績考評等管理子系統,而其中最關鍵的兩個子系統就是新聞資源資料庫和讀者資源資料庫。互聯網等新技術為報業擴充讀者資料庫的規模和功能、增強與讀者互動提供了有效途徑,目前各報社的網站在這方面的功能還運遠沒有開發出來。
(3)構建新的經營戰略。近幾年,在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經營戰略層面,「藍海戰略 」和「長尾理論 」備受關注。這一方面是因為報業管理者們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報紙市場上存在著來自新老媒體和報業自身的激烈競爭,想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存在難度,不如借力數字化轉型的春風,打造報業的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讓報業更夠更多的關注 「碎片化 」語境下受眾的不同的要求,從而開拓異質化的市場空間,為報業的發展提供潛在的可能。報業考慮 「藍海戰略 」這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即整合在資源,打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從 「價值鏈 到「價值網 」的轉變。學者楊樹弘支出應該實現傳統傳媒與數字產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佔領和拓展新的市場。一是要挖掘資源特質,延續傳統傳媒生命;二是要生產數字化產品,促進報刊等傳統媒介在生產方式上的徹底轉型;三是多品牌延伸,是傳統傳媒利用自身品牌優勢,開辟更大的活動空間。數字化轉型戰略實現離不開信息化管理系統、網路新媒體、移動新媒體。
(4)創新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報業集團的性質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即在歸口上必須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在管理中採取企業方法。每個報業集團都實行的是以黨報為主導,下設不同的子報子刊,每種報刊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從新聞的采寫到出版、發行甚至廣告業務也各自為政,自為一體。要實現傳統報媒的數字化生存,需報社內部資源整合,應該通過部門整合撤並,對目前的媒介管理部門進行職能和責任重新規劃,建立合署辦公的新型管理部門,統一對新聞產品的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進行宏觀管理,此外,還應該著眼於報業宏觀管理體制的創新,對不同功能定位的報紙、報社實行區別化管理 。
『柒』 互聯網思維是否在顛覆中國原有的營銷模式
可以怎麼說呢。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效率的優勢,傳統營銷的假大空以及不能滿足消費者了,有人格魅力的產品將大行其道。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格局趨向去中心化,所以傳統的營銷以及不能滿足現在互聯網時代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