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去自我中心性訓練
⑴ 什麼可以用來證明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性
皮亞傑認為自我中心行為,是指某些主、客觀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鑒別能力。其實質上是一種在行為或觀念上完全以個人為主而不考慮他人的傾向,表現為不良的個性特徵,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滿等.
「自我中心主義」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在心理發展的每一階段,它都由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轉變,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較低的形式。嬰兒階段表現為「征服物體」(theconquestoftheabject),此階段能清楚地鑒別符號和符號所代表的東西向。2—6歲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表現為「征服符號」(theconquestoftheabject).
自我中心化思維是指主體在體認萬物時,因互滲律(相信一切事物互含互攝的思維關聯原則)機制的驅動,強行將客體納入、同化於主體認知圖式中的思維過程或思維狀態,它具有以自己為中心,和自發的特點.
⑵ 青春期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表現是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生巨變的時期,約10歲至19歲、20歲,是由兒童期轉向成年期的過渡階段,是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
1.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它不僅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方面、完善自己人格特徵方面的重要保證。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它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原因的影響:
(1)生理原因:青春期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的高峰,身高體重劇增。同時,性成熟開始,性意識覺醒。這些急劇變化使兒童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小孩了,出現了「成熟感」。
(2)心理原因:身體迅速發育的同時,兒童少年獲得一種新的思維能力,一種能夠對自己的心理過程、內心活動加以分析、評定的思維能力,稱之為反省思維。他們通過反省思維對自身進行思考,對自身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審視自己的個性特點、道德品行和情緒狀態。
(3)社會原因:父母和教師開始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青春期正面臨著許多有待自己抉擇的問題。這一切意味著青少年不得不正視自己、內省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必須不斷調整個人與同齡人之間的關系,以期在團體中佔一定地位,受到同伴們的認可和尊重,並渴求找到知己朋友。在與同齡人相處中,青少年不僅喜歡注意和評論別人的心理特徵和品質,而且喜歡把自己與同齡人作比較,找出自己的優缺點。這就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成熟感和獨立意向的發展:由於生理上的迅速發育,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隨著這種成熟感的產生,他們希望參加成人的活動,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別人把他當成人看待,讓自己享受與成人相同的權利。實際上他們仍需要依附於家庭和成人,因此常產生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如果這時父母或成人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待,他們便會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大人對他們的束縛和監視。正因為如此,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常與父母和老師「對著干」,往往故意表現出反抗情緒和疏遠意圖。
②自我的分化:自我有兩種,一是有知覺能力、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自我;另一是可以作為客觀觀察對象的自我,即主觀自我和客觀自我。這兩種自我由最初的混飩狀態開始漸漸分化。青春期開始認識自己的同時,試圖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自己、統一自己,這是青春期個性重組的表現。因此,主觀自我里包含著理想化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一種幻想。臨床心理學認為,客觀自我與理想自我間的距離太遠,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有的青少年會沉溺於自我觀察和自我陶醉中,會使自己脫離現實,陷於孤立,乃至懷疑自己的不真實性,導致人格解體。
③自我意識的強度和深度不斷增加:青少年強烈地渴望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他們常會照鏡子,研究自己的相貌和體態,注意自己的服飾與儀表,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當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時,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被別人觀察的對象,而較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觀察者。因此,他們好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誇大自己的情緒感受,認為他(她)的情感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常以為自然界和社會的有些法則只對別人發生作用,而對自己是個例外。這種想法可能會促使青少年去冒險。
④自我評價逐漸趨於成熟:自我評價是指自我對自己能力和行為的評價,它是個體自我調節的重要機制。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強;二是自我評價逐漸從片面性向全面性發展;三是對自己的評價已從身體特徵和具體行為向個性品質方面轉化。
2.性意識的發展 性發育的逐漸成熟,促使少年的性意識急劇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從對異性的好奇逐漸轉化到一種朦朧的對異性的眷戀、嚮往和接近傾向。性意識有力地動盪和改組著少年的心理內容和結構,而社會生活條件及環境又制約和影響著少年的心理水平和行為方式。所以,此時表面上男女生之間界限劃分,內心卻都懷著對異性的神秘感,渴望並想像去接近對方;他(她)們表面上互相迴避疏遠,實際上卻在敏銳地注意著對方的舉止言行和身體變化;表面上在異性面前拘謹、羞澀,實際上常用愛美、出風頭、冒險行為甚至惡作劇來招引異性對自己的注意。他們開始特別喜歡在學習、工作之餘搞點美術、攝影、音樂、舞蹈,觀看電影、文藝作品等來陶冶自己的情操。
3.認知發展 兒童11、12歲起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此時思維活動已超出具體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從內容中解放出來,憑借演繹推理、規律的歸納和因素的分解來解決抽象的問題。
初中年齡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感知活動已相當精確和概括,理解性記憶已取代機械記憶佔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更加迅速,能正確掌握概念,並進行判斷和推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還不夠穩定和全面,但在某些問題上的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有時比成人更深刻。學習已能獨立思考,自行對學習材料進行邏輯加工;學習態度則更加自願、刻苦和主動;具體社會意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起主要作用。
高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其智力活動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即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穩定在毫無直接興趣的、比較抽象、枯燥和困難的學習任務上,並能在比較復雜的學習活動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觀察能力有時比一般成人更加精細、深刻和全面;學習動機更加深遠,學習興趣明顯分化,學習中能採用按系統、意義、分類進行歸納和對各學科作交叉綜合性記憶的方法,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中心環節。
4.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青春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但心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使得身心發展處在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1)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沖擊:成熟感使得少年希望盡早擺脫童年期的一切,尋找到新的行為准則,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並且因性發育的日趨成熟,滋生了對性的渴望。但又無法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在這些生理。在心理和生理的內驅力作用下,他們會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擊和壓抑,從而感到種種困惑和煩惱。
(2)心理成熟感與幼稚性的矛盾:少年時期的心理活動水平常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這主要表現為:①反抗與依賴:強烈的獨立意識常使青少年不願服從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常處於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但是,他們在內心上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生活中還需要成人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②閉鎖性與開放性:兒童進入青春期後,漸漸閉鎖起自己的內心,不願向他人吐露自己的心聲,但同時又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理解。③勇敢與怯懦:心理行為上常有勇敢的想法和舉止,甚至有魯莽冒尖的沖動,但有時又十分羞怯退縮,在公眾場合表現扭捏拘謹和不夠坦然。④高傲和自卑:容易憑一時感覺對自己下結論,對自信程度把握不當,易高估或低估自己;對挫折耐受力較差,可因偶然的失利和挫折產生極度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成人意識使青春期少年力圖從各方面否定自己的童年,但又留戀童年期的那種無憂無慮的心態和簡單明了的情緒宣洩方式,尤其遇到失利或挫折時,希望得到自己小時的那種關照和保護。
(3)易出現心理及行為的偏差: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會感受許多心理矛盾、壓力和心理沖突,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順利解決,就有可能在情緒、性格特徵及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甚至出現較嚴重的心理行為偏差。
⑶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⑷ 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具體表現為,哪四個
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具體表現為就是說什麼時候總是替自己著想,從來不為別人著想而且也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⑸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⑹ 如何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1、誘發動機,創設情境
所謂動機是指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大腦思考必須要有動機,沒有動機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復和再現。一般地說,思維動機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如何藉助外因促使內因起作用,提高思維興趣和動機,這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地方。
2、製造矛盾,設疑問難
培養思維能力總是從問題產生開始的。根據這一特點,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層次,有意識地製造矛盾,設疑問難,強化學生的思維,以利解決問題。
3、連續思維,縱橫遞進
創造性思維的標志之一,就是要敢於憑借已知的知識,探究未知的問題,形成思維的連續活動。教學實踐證明,在將學生思維不斷引向深入的過程中,可採用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二種方式。
4、分析綜合,歸納提高
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綜合。沒有分析,認識不能深入;沒有綜合,認識不能提高。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
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是一場意志和體力的挑戰,坐而論道只是低級層次,緊密結合實際才是鍛煉思維能力的正道。
結合實際的方式,可以是進行身體力行的實踐,可以是掌握大量實際事實和觀點資料,也可以是跟蹤最前沿的現象和趨勢,還可以是進行持續不斷的對於某個特定領域的深入細致的研究。
概括而言,鍛煉思維能力的唯一正途是結合實際進行思考,在思考中學習思考,掌握思考的規律。
(6)思維的去自我中心性訓練擴展閱讀:
提高思維能力目的:
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實際訓練中把握住思維品質,進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順利地卓有成效地堅持下去。
思維並非神秘之物,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有特點、有品質的普遍心理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思維能力
⑺ 如何訓練自己思維的邏輯性
訓練思維邏輯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下面的這幾種方法:
1、通過「自我提問」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在日常的讀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無論是看到、聽到或讀到一些「重要信息、讓你有觸動的信息」時,都可以通過一些刻意的自我提問來引導自己思考,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
比如在讀書時,當你讀到一個重要觀點或結論時,就可以這樣問自己:作者為什麼會從這個角度切入?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這個結論有什麼缺點?如果我來寫如何可以寫得更好?
這里說的記憶一副撲克牌,不是說死記硬背,死死記住一把撲克牌沒有任務意義,我說的是利用聯想、圖像等記憶技巧來進行記憶,例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軟體」中的撲克牌訓練,這我在之前的視頻中專門講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看一下。除了記憶力,該軟體也可以訓練快速閱讀,助你提高讀書學習的效率。
⑻ 思維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亞傑所描述什麼階段表現的作文明星
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在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第二個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
⑼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