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去自我中心繪本
1. 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的游戲是什麼游戲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
2. 小班幼兒早期閱讀存在的問題
早期閱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各方面的發育還未成熟,其閱讀活動往往帶有較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其原因一部分是教師忽視了對幼兒的指導工作,一部分是幼兒自身的年齡特點的關系。
2、正確的幼兒早期閱讀觀
雖然很多的家庭已經意識到幼兒早期閱讀,對幼兒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對幼兒早期閱讀的真正價值和涵義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缺乏科學的認識。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過分強調,將閱讀活動作為幼兒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或工具,不少家長認為「幼兒閱讀對開發幼兒的智力是有好處的」,但很少意識到早期閱讀對幼兒情感的發展,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甚至有些家長將幼兒閱讀簡單的等同於早期識字。從而造成在閱讀指導過程中,家長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機械的識字上 ,功利性的追求識字的多少,片面地進行知識性,學習性的「工具式」閱讀。而忽視了多幼兒整體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培養。這樣的閱讀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害的。
3、閱讀過程中教師缺乏正確的指導
在幼兒園中,教師往往在幼兒閱讀時,缺乏正確的指導。過多地追求閱讀指導的「結果」,使幼兒閱讀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幼兒閱讀活動成了呆板的教育行為,減弱了幼兒的閱讀興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對幼兒的閱讀能力發展特點認識不夠,沒有考慮到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特點,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無法有效調動幼兒閱讀興趣和慾望,提高閱讀質量。如:一些教師在指導幼兒閱讀圖書時,僅僅只是照著書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關注那些與文字相匹配的畫面,也不去理會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提出來的問題和困惑。厚厚的一本書也許幾分鍾就給幼兒讀完了,對於圖畫中各種各樣的信息卻熟視無睹。那麼,幼兒在這樣一種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只是一些單一的信息,而沒有真正享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和價值。另外,由於一些教師不了解幼兒的閱讀特點和需求。在分析,評價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時,往往不能恰當地給予解析,不能站在幼兒的立場上分析其行為,容易主觀得作出評判,在某些情況下就會傷害幼兒的閱讀興趣和心裡發展,從而使本該和諧交流的師幼閱讀變成負擔式的機械閱讀。
4、對圖書區提出的規則要求不明確
在幼兒園中,教師往往對圖書區的規則要求制定的不明確。使得幼兒閱讀圖書時總是一窩蜂得上去搶圖書,吵吵鬧鬧的.有的幼兒一次拿幾本書,幾本一起看,有的幼兒邊看書邊跟身邊的同伴大聲地講話。而教師是很少參與到幼兒的閱讀中的,通常都是讓幼兒「放羊」式的閱讀。
3. 如何有效克服幼兒自我中心傾向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並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它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觀點,就能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為,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在品德培養過程中,必須在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中讓兒童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即是人成長為人類社會一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為發展到社會水平的行為(如交往行為,對集體的態度、社會規范等),尤其要發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幫助、合作等。
4. 幼兒自我中心的自我中心言語
皮亞傑認為言語的自我中心狀態與兒童的活動及社會環境有關,這與我們的研究較為一致。首先,活動,尤其是象徵性游戲會影響兒童自我中心言語的系數。皮亞傑指出:「獨白的常數,無論是私人的或是集體的獨白,總是和想像的游戲成正比例的,而在實驗研究中根本就沒有獨白,伴隨而來的是適應性的言語。」我們曾進行「20名大班幼兒語言功用的比較研究」,自我中心言語佔23.03%,低於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言語為38%)。
我們認為,在兒童身上確實存在著自我中心的語言,他們說話時並不在乎旁人的觀點,也不需旁人的理解和答語,但造成皮亞傑研究中自我中心言語系數較高,皮亞傑認為與兒童的活動和兒童對他的環境的反應有關,這是正確的,兒童所處的情境(獨自或合作的游戲)與協作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語言的功用。其次,兒童的社會環境對於自我中心系數的變化也是有影響的。
5. 以去我為中心的教案
主題活動設計意圖與思路:
小班幼兒,正是自我意識萌芽時期,已經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能區別自己與他人,開始強烈的表現出自身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概念,初步感知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因此,通過游戲方式促進幼兒認識自我,增強主動性、獨立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是該階段重要的教育任務。
小班幼兒知識經驗不夠豐富,但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興趣,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我們設計了主題活動《我自己》,通過「搜集資料----認識外形----感知用途----學習保護」的步驟,讓幼兒逐步認識自己的身體。通過各門學科的整合:融合了繪畫、歌表演、兒歌、游戲等形式讓幼兒初步了解身體的構造,知道五官等的外型特徵以及其用途,並教育幼兒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通過開展主題活動來引發孩子關注自己,更能關注周圍的世界。
主題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通過認識「我自己」,讓幼兒更加喜歡自己。在活動中能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願意和老師、同伴交往,能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態度目標: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的表現自己,增強自信心,激發探究慾望。在活動中能發現同伴的優點,並樂於模仿和學習。
知識目標:認識自己五官的名稱,熟悉五官的位置初步了解功用和簡單的保護常識。引導幼兒區分男孩、女孩的明顯特徵。
活動一:認識五官
設計意圖:
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脫離了親人的關心與照料,對幼兒園的生活不太適應,顯得有些無所適從,一些不良的習慣性行為就會慢慢滋生,如揉眼睛、摳鼻孔等。所以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讓他們認識自己的五官,並啟發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否則,幼兒經常用手摳鼻孔、揉眼睛,把臟手或臟東西以及小珠子之類的東西放到嘴裡,是極不安全,也極不衛生的,所以組織此次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對幼兒很有教育意義。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
2、教給幼兒保護五官的一些常識,引導幼兒學習保護自己的五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布袋偶(動物、人物形象均可,如眼、嘴可動更佳),各種聲響的錄音。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游戲:摸摸看。
教師操作布袋偶,有意識的引導幼兒摸布袋偶的五官,引起孩子的興趣,並將話題引到五官上來。 教師提問:你們誰知道我這圓圓的臉上有什麼?
讓幼兒看著布袋偶,教師引導幼兒說出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正確位置及數量。
2、教師操作布袋偶,以布袋偶的語氣提出問題,帶領幼兒認識五官,並了解五官的功用。問題一:我有耳朵,你的耳朵呢?耳朵能做什麼?播放錄音,讓幼兒聽錄音,驗證耳朵的功用。 問題二:我有眼睛, 你的眼睛呢?眼睛能做什麼?幼兒講述後並指認一下周圍的事物。
問題三:我有鼻子,你的鼻子呢?鼻子能做什麼?讓幼兒表現聞味的動作。
問題四:我還有嘴巴,你的嘴巴呢?嘴巴能做什麼?教師可以輔以嘴巴能表現的動作,讓幼兒嘗試表演。(如笑、喝水等)
3、教師操作布袋偶,用布袋偶去接觸孩子的五官(但要注意眼睛和嘴的衛生,只靠近即可),輕輕觸鼻頭並伴有語言指導,如:「我在這里,親親你的小鼻子」等。閉上眼睛的孩子可以輕輕抓布偶,同時教
師可以變換不同的動作不讓幼兒捉到它。
4、請孩子一起說一說: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五官?
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講述,並及時肯定幼兒的表現。
活動延伸:
1、游戲:指五官,即教師提問:鼻子在那裡?(眼睛、耳朵、嘴、臉)孩子邊說邊指出來。還可以玩「看誰指得快」的游戲,即教師快說,孩子快指。或者讓孩子自由組合,一個孩子說,另一個孩子指。
2、游戲:貼五官。(准備好大頭的照片和五官圖片)引導孩子觀察頭像上少了什麼,然後請孩子來貼五官。孩子在圖上拼擺後家長幫助粘貼好。
附: 五官歌1=C 4/4
3 5 3 5 6 5 / 6 i 6 5 - / 3 - 2 - / 1 - - 0 //
(成人)兩只 眼睛 在 哪 里? 在哪 里?(幼兒)在 這 里。(指眼睛)
小小 鼻子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鼻子)
兩只 耳朵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耳朵)
小小 嘴巴 在 哪 里? 在哪 里? 在 這 里。(指嘴巴)
小小 臉兒 在 哪 里? 在哪 里?在 這 里。(指臉頰)
活動二:我的小腳丫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感知自己腳丫的特徵與特點,產生初步的探索興趣。
2、讓幼兒知道腳能做許多事情,鼓勵幼兒多參加戶外活動。
3、教幼兒保護腳的方法。
活動准備:
1、海綿墊、瓷磚、地毯、安全的小石子等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
2、腳印圖。
3、成人鞋和寶寶鞋各一雙。
活動過程: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邊說兒歌邊活動小腳,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教師和幼兒圍坐在一起,引導幼兒觀察小腳丫,自己探索發現秘密。
1、數一數小腳。
「小朋友,你有幾只腳?」「你的腳上有什麼?」「動一動,好玩嗎?」「數一數一隻腳上有幾個腳趾呢?」「另一隻呢?」
2、撓一撓小腳。
「撓撓自己的腳,再撓撓別人的腳,有什麼感覺呢?」
3、聞一聞氣味。
「腳怎麼會有味的?」「用什麼方法讓腳乾乾凈凈呢?」
三、游戲——走小路
1、教師帶領幼兒赤腳走在不同材料鋪成的小路上,體驗腳底接觸這些材料的真實感受。
2、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小腳踩在這些材料上的體驗和感受。
「你走的什麼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交流感覺後,可請個別幼兒談感受)
3、讓幼兒再次體驗小腳走在不同路上的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腳的感受和活動的興趣。
4、小結:「踩在海綿上軟軟的,踩在瓷磚上涼涼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小腳的用處。
組織幼兒根據經驗,講一講腳能做什麼事情。「我們的小腳能感覺走在不同路上的不同感覺,你知道小腳還有什麼本領嗎?」(走路、跑步、跳舞、踢球、蹬車等)「小朋友要經常鍛煉,身體才會長得更結實,個子才會更高??」
五、展開討論:怎樣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麼多本領,我們怎麼保護小腳呢?」(勤洗腳、剪腳趾甲;不穿硬皮鞋、穿合適的鞋子等)教師可請幼兒體驗穿大鞋子和小鞋子的感受,從而讓幼兒知道應該穿合適的鞋子。
活動延伸:
1、課後教師帶領幼兒體驗踩水泥地、沙子路和放在水中的不同感覺,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2、請幼兒繼續探索小腳丫的其它秘密。
附:寶寶的小腳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真好看
爸爸瞧,媽媽看,寶寶的小腳踮一踮
爸爸媽媽都來看,寶寶的小腳跳一跳
6.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7. 兒童認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哪些
兒童認知的自我中心包括:"兒童自我中心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會的自我中心.同時也表現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