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算力數據關系
① 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的關系怎麼樣
AI雖然是近幾年火起來的,但AI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最初的AI一直在數學領域摸索,但進展很小,經過很多實踐探索,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走到了統計方向,並隨著當前大數據、計算機高算力、深度學習等新演算法的出現,AI才越來越走向實用領域而大放異彩!可以說,統計是AI的基本方向,數據分析(演算法)是AI的引擎、大數據是AI的原材料,感測器是AI的感官,如人臉識別、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各類應用是AI的外殼,共同組成了AI產業。而想進入到這個未來行業,同事有幾個參加的CDA數據分析那邊的課程,效果不錯。
② 演算法包括人工智慧還有什麼
對於人工智慧一個普遍的認知是人工智慧三要素:數據、算力、演算法。數據是整個互聯網世界和物聯網發展的基礎,算力將數據進行計算,演算法針對不同行業建立了對應的模型,三者俱全,才勉強算是人工智慧,滿足這三者,企業也才能實現從數據到價值的輸出。
現在中國的人工智慧,最不缺數據,而算力也在不斷提升,但是卻因為演算法不夠成熟,沒有自己的原創演算法而導致很多假人工智慧的出現,說得委婉些,可以叫做弱人工智慧、弱AI。
③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有什麼關系呀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實際上大數據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因為數據是人工智慧技術的三大基礎之一(另兩個基礎是演算法和算力)。從當前人工智慧的技術體系結構來看,當前的人工智慧對於數據的依賴程度還是非常高的,也可以說沒有數據就沒有智能。
要想理解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進行描述,一方面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機器學習在大數據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所以機器學習可以看成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之間的橋梁。
機器學習有五個大的步驟,包括數據收集、演算法設計、演算法實現、演算法訓練和演算法驗證,完成驗證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就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應用了。通過機器學習的步驟可以發現,數據收集是機器學習的基礎,沒有數據收集就無法完成演算法訓練和演算法驗證,實際上數據對於演算法設計也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進行人工智慧研發之前,首先就要有數據。
目前機器學習不僅在人工智慧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機器學習也是大數據分析的兩種常見方式之一,所以很多大數據行業的從業者,通過機器學習也可以比較順利地轉向人工智慧領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之間的技術邊界。實際上,目前很多從事人工智慧研發的企業都有一定的大數據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互聯網企業能夠走在人工智慧研發前列的原因之一。
最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還需要兩個重要的基礎,分別是物聯網和雲計算,物聯網不僅為大數據提供了主要的數據來源渠道,同時也為人工智慧產品的落地應用提供了場景支撐,而雲計算則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供了算力支撐。所以,從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發,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物聯網和雲計算知識。
④ 我們公司是做人工智慧的,怎樣跟十次方的算力平台合作呢
人工智慧和算力關系匪淺。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動力就是演算法、數據、算力這三個,這三要素缺一不可,都是人工智慧取得如此成就的必備條件。
而對於算力這方面,我們知道有了數據之後,是需要進行訓練,而且還是不斷地訓練。因為只是把訓練集從頭到尾訓練一遍網路是學不好的,就像和小孩說一個道理,一遍肯定學不會,當然除了過目不忘的神童。而且除了訓練,AI實際需要運行在硬體上,也需要推理,這些都需要算力支撐。
所以說人工智慧是必須要有算力,並且隨著現在越來越智能的發展,還需要更多更強的算力。
⑤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屬於人工智慧嗎
人工智慧與傳統編程並沒有太多差異,唯一的差異是需要大量數據和算力來進行模型擬合!
AI=大數據(算料數據)+演算法(深度學習、基於規則、基於知識、基於統計等等大多是遞歸循環結構)+算力(算力非常高,智能演算法才能更好的運作)
傳統軟體編程=數據結構(相對於AI少量數據)+演算法(演算法相對機器並不是太復雜遞歸運算較少)+算力(不需要太多算力)
三維模擬軟體=數據結構(相對於普通應用軟體中等數據)+演算法(跟AI演算法類似,但有區別,差別相對來說不大都是遞歸或者矩陣運算)+中等算力(三維模擬軟體要的算力也不低但比起AI演算法來說比較低,但相對於普通應用軟體來說是高的,當然有些特殊應用軟體也可能比三維軟體高,不過大多情況是三維軟體要求比較高)
到了這里相信都明白人工智慧的程序與普通軟體並沒多大差別!差別就在於演算法的理解!傳統編程更多是基於邏輯運算!但人工智慧的演算法是囊括了邏輯運算的,而且多了比較復雜的建模擬合演算法!只要把線性代數理解透徹!人工智慧演算法並不是高不可攀!
⑥ 每一個階段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製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採用與鍾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製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製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台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後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體和真空三極體;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准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於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演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製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徵。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製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製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製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製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製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於火炮彈道計算,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台完全採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製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於1950年製成了東部標准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製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採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後,1620年製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於1855年製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製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後,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並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模擬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於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體發展到包含硬體、軟體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⑦ 如何看待正在興起的人工智慧產業背後底層數據標注團隊和數據工廠
這是人工智慧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演算法、算力與數據是人工智慧領域最為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長期以來,AI企業關注的焦點更多集中於演算法與算力領域,對於數據領域的關注度並不高。
然而隨著AI商業化落地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數據的重要性。機器學習所需要的的數據幾乎全部來源於數據標注行業,數據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最終模型質量的好與壞。
可以說,數據標注是整個人工智慧行業的基石,未來數據標注行業將向精細化、場景化、定製化方向發展
⑧ 同盾為什麼要提「知識聯邦」這一概念
數據、演算法和算力三要素構成了人工智慧2.0時代的基礎設施,但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所需的數據,大多都會以「數據孤島」的方式分布。
與此同時,隨著數據正式被中央認定為新型生產要素,這勢必會對隱私與安全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規范。
但無論是隱私、數據泄露的問題,還是可能引發的數據壟斷問題,其症結都在於傳統深度學習下數據的集中處理模式。
為了平衡數據隱私和數據價值挖掘的問題,同盾科技提出了一整套「知識聯邦」理論框架體系,支持從信息層、模型層、認知層和知識層四個層級進行聯邦,以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這樣就打破了參與方的數據壁壘,充分利用各參與方的數據,同時又可以保證數據不離開參與方來保護數據隱私。
⑨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到底是什麼關系
有人說,人工智慧(AI)是未來,人工智慧是科幻,人工智慧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些評價可以說都是正確的,就看你指的是哪一種人工智慧。
今年早些時候,Google DeepMind的AlphaGo打敗了韓國的圍棋大師李世乭九段。在媒體描述DeepMind勝利的時候,將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都用上了。這三者在AlphaGo擊敗李世乭的過程中都起了作用,但它們說的並不是一回事。
今天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法——同心圓,可視化地展現出它們三者的關系和應用。
向左轉|向右轉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是早期機器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的演算法,歷經數十年風風雨雨。神經網路的原理是受我們大腦的生理結構——互相交叉相連的神經元啟發。但與大腦中一個神經元可以連接一定距離內的任意神經元不同,人工神經網路具有離散的層、連接和數據傳播的方向。
例如,我們可以把一幅圖像切分成圖像塊,輸入到神經網路的第一層。在第一層的每一個神經元都把數據傳遞到第二層。第二層的神經元也是完成類似的工作,把數據傳遞到第三層,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層,然後生成結果。
每一個神經元都為它的輸入分配權重,這個權重的正確與否與其執行的任務直接相關。最終的輸出由這些權重加總來決定。
我們仍以停止(Stop)標志牌為例。將一個停止標志牌圖像的所有元素都打碎,然後用神經元進行「檢查」:八邊形的外形、救火車般的紅顏色、鮮明突出的字母、交通標志的典型尺寸和靜止不動運動特性等等。神經網路的任務就是給出結論,它到底是不是一個停止標志牌。神經網路會根據所有權重,給出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猜測——「概率向量」。
這個例子里,系統可能會給出這樣的結果:86%可能是一個停止標志牌;7%的可能是一個限速標志牌;5%的可能是一個風箏掛在樹上等等。然後網路結構告知神經網路,它的結論是否正確。
即使是這個例子,也算是比較超前了。直到前不久,神經網路也還是為人工智慧圈所淡忘。其實在人工智慧出現的早期,神經網路就已經存在了,但神經網路對於「智能」的貢獻微乎其微。主要問題是,即使是最基本的神經網路,也需要大量的運算。神經網路演算法的運算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不過,還是有一些虔誠的研究團隊,以多倫多大學的Geoffrey Hinton為代表,堅持研究,實現了以超算為目標的並行演算法的運行與概念證明。但也直到GPU得到廣泛應用,這些努力才見到成效。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停止標志識別的例子。神經網路是調制、訓練出來的,時不時還是很容易出錯的。它最需要的,就是訓練。需要成百上千甚至幾百萬張圖像來訓練,直到神經元的輸入的權值都被調製得十分精確,無論是否有霧,晴天還是雨天,每次都能得到正確的結果。
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神經網路成功地自學習到一個停止標志的樣子;或者在Facebook的應用里,神經網路自學習了你媽媽的臉;又或者是2012年吳恩達(Andrew Ng)教授在Google實現了神經網路學習到貓的樣子等等。
吳教授的突破在於,把這些神經網路從基礎上顯著地增大了。層數非常多,神經元也非常多,然後給系統輸入海量的數據,來訓練網路。在吳教授這里,數據是一千萬YouTube視頻中的圖像。吳教授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加入了「深度」(deep)。這里的「深度」就是說神經網路中眾多的層。
現在,經過深度學習訓練的圖像識別,在一些場景中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從識別貓,到辨別血液中癌症的早期成分,到識別核磁共振成像中的腫瘤。Google的AlphaGo先是學會了如何下圍棋,然後與它自己下棋訓練。它訓練自己神經網路的方法,就是不斷地與自己下棋,反復地下,永不停歇。
|深度學習,給人工智慧以璀璨的未來
深度學習使得機器學習能夠實現眾多的應用,並拓展了人工智慧的領域范圍。深度學習摧枯拉朽般地實現了各種任務,使得似乎所有的機器輔助功能都變為可能。無人駕駛汽車,預防性醫療保健,甚至是更好的電影推薦,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將實現。
人工智慧就在現在,就在明天。有了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甚至可以達到我們暢想的科幻小說一般。你的C-3PO我拿走了,你有你的終結者就好了。
⑩ 如何定義大數據時代
第一:大數據重新定義了數據的價值。大數據既代表了技術,同時也代表了一個產業,更代表了一個發展的趨勢。大數據技術指的是圍繞數據價值化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數據的採集、存儲、安全、分析、呈現等等;大數據產業指的是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大數據的產業生態目前尚未完善,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發展趨勢指的是大數據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創新領域。
第二:大數據為智能化社會奠定了基礎。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三個基礎,分別是數據、算力和演算法,所以大數據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之所以在應用效果上有較為明顯的改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有了大量的數據支撐,這會全面促進演算法的訓練過程和驗證過程,從而提升演算法的應用效果。
第三:大數據促進了社會資源的數據化進程。大數據的發展使得數據產生了更大的價值,這個過程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資源的數據化進程,而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數據化之後,大數據的功能邊界也會得到不斷的拓展,從而帶動一系列基於大數據的創新。
最後,大數據之所以重要,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數據開辟了一個新的價值領域,大數據將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材料,甚至可以說大數據將是智能化社會的一種新興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