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去自我中心化
A.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B. 自我中心型角色包括什麼
文檔介紹: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幼年兒童和成人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知道別人觀點的存在,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看法。 自我中心是由於缺乏認識上的去中心化。皮亞傑認為兒童在發展中,存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感覺運動階段的發展是一種從極端的自我中心的狀態逐漸去中心化的過程。 三種形式的自我中心 感覺運動階段 (從出生到2歲)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中,沒有自我意識。① 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分不清主觀和客觀。② 具體運算階段(7~11)去中心化 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開始)兒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將來的理想上,要再經過較長時間的去中心化,才能認識客觀現實和集體對他的要求,變得較為符合實際。③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兒童心理學》 《中國大網路全書》 自我意識階段劃分 自我中心期 兒童從八個月開始有自我意識。皮亞傑兒童思維發展的「前運算階段」(3~7歲) 客觀變化期 3歲到青春期。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期,為走向社會創造各種條件的准備時期。 主觀化時期 青春期開始到成年階段,屬於自我意識成熟,進入心理自我的時期。 一個自我中心的人,是指他的思想完全被自我意識所佔有,習慣於把「我」作為注意的中心,以至於其他人、事,物很難引起他的興趣,也無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他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採納不同的意見。 他和周圍環境的一切關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關繫上,對於與他認識不一致的信息,決然不能接受。 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它包含了人在實踐過程中對自己,自己與他人,自然與社會等關系的意識活動。 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組成了自我意識的基本形式。 自我中
C. 自我中心化現象發生在皮亞傑思維發展的哪個階段
自我的注意力要現象發展,在畢節和思維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
D. 3到4歲幼兒以自我意識為中心有什麼好的方案
一.滿足幼兒合理需要,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滿足幼兒物質需要,保障幼兒身體健康滿足幼兒的物質需要是保證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必要前提。幼兒的物質需要主要包括他們對吃、喝、穿、住的需要,即我們要給幼兒提供富含營養的食品、適宜的飲用水、服裝和住房。幼兒的這些需要目前在家庭、在幼兒園基本上能夠得到滿足。在滿足幼兒對物質需要的同時,成人往往比較忽視對幼兒精神需要的滿足。 (二)滿足幼兒精神需要,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幼兒的精神需要有許多種,其中對游戲的需要、對安全的需要、對求知的需要、對交往的需要、對歸屬的需要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 1.對游戲的需要。幼兒有強烈的玩游戲的需要,有的幼兒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游戲。游戲又是幼兒最佳的學習途徑,幼兒的所有學習過程都可以通過游戲實現,游戲是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幼兒階段的游戲有三大類。 (1)練習性游戲,1歲-3歲幼兒表現明顯。如幼兒拉著小鴨車在屋裡來回走;把小積木塊放進盒子,倒出來,又裝進去,又倒出來,再裝進去,再倒出來;拿著小鏟子,在地上"噠噠噠"不停地敲。在練習性游戲中,幼兒熟悉著各種物品的特點、屬性,練習著各種動作,體驗著距離的遠近,空間的里外、上下等。這種游戲與幼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急需"了解、熟悉周圍事物"有關。 (2)象徵性游戲,1歲-6歲幼兒表現明顯。這種游戲最明顯的特點是假裝,一切都是假裝的。人物是假裝的:我當爸爸,你當媽媽,他當孩子。物品是假裝的:半個皮球可能現在是帽子,幼兒把它戴在頭上,過一會兒它可能成了家裡做飯用的鍋,再過一會兒它又可能成了給娃娃洗澡用的澡盆。情節是假裝的:在家做飯、到商店買東西、帶孩子看病、乘坐公共汽車等。雖然一切都是假裝的,但幼兒玩得特別認真、投入。在象徵性游戲中,幼兒使用著練習性游戲里學會的各種動作、對各種物品的使用方法以及語言,體會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事物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規則的含義等。這種游戲與幼兒有"不斷地與周圍的人、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怎樣的行為在該環境中才是適宜的"需要有關。它是幼兒階段最具標志性的游戲類型。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階段即是戲劇表演。 (3)規則性游戲,幼兒5歲-6歲開始發展起來。幼兒的規則游戲是棋類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在這類游戲中幼兒必須遵守游戲的規則,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行動。這需要幼兒有一定的規則理解能力,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等。它要求幼兒服從規則,克服自我中心化思維。這種游戲延續到成人是各種體育競賽。各種游戲對幼兒都有獨特的發展價值。幼兒對游戲的需要就象魚兒對水的需要、人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但是,有些成人用成人社會的標准去要求孩子,認為游戲是浪費時間,是不務正業。事實證明,正是由於有些人在幼兒階段游戲得不充分,導致了他們的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 2.對安全的需要。這里主要是指心理安全。有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幼兒才能有學習的願望和行動。但由於成人對幼兒各方面特點的不了解,他們總是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幼兒,幼兒又做不到成人的標准,造成幼兒經常處於無端地受到各種批評的狀態。如幼兒由於自身能力所限,各方面的表現自然會差於成人,有時他們會穿反鞋、有時他們會撒飯、有時不小心可能把杯子摔碎了、畫畫可能會畫得不夠象等等,這些本來都是正常現象,但成人經常會拿它當成孩子的缺點進行批評。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精神時刻處於緊張狀態,長此以往,孩子形成緊張、拘謹、刻板的性格。 3.對求知的需要。幼兒天生好奇心強、求知慾強,他們經常會主動學習。幼兒的這一特點往往以探究行為表現出來,而幼兒的探究行為又經常表現為成人眼睛裡的"玩",如見到沙子幼兒會主動用手感知沙子,見到水他可能用小棍去打打水,見到剪子可能要拿它去剪剪東西。幼兒的這些探究行為經常在成人的眼睛裡被認為是淘氣、是搗亂、是不乖。 4.對交往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幼兒只有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學會交往的方法、交往的規則、交往的技巧等。對幼兒來說,橫向交往(與同伴之間的交往)比縱向交往(與長輩之間的交往)更為重要、更為需要。家長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幼兒有更多機會與同輩人、同齡人交往,以利於他入學以後與同學、工作以後與同事的順利交往。事實證明,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與其童年時期的交往不充分有直接關系,往往造成成年後的交往障礙,引起自卑感強、自我價值感低等心理狀態。如果產生了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有效地宣洩,遇事就容易採取極端化行為,造成犯罪。 5.對歸屬的需要。人是社會性動物的另一種表現是希望別人接納自己。幼兒階段他們能感知到的接納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在幼兒身上的重要表現是依戀。0-3歲是幼兒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能夠和家人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系,那麼他的情緒基本上是安定、愉快的,長大以後積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幼兒不能和家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戀關系,那麼他會產生比較多不安的、沮喪的情緒,長大以後消極的情緒佔主導地位。由於成人不知道依戀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甚至說孩子"太粘人"、"太煩人"。這有可能造成孩子冷漠、內向的性格。總之,在封建文化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忽視幼兒的心理需要已經成為一些人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一傾向,使我們的兒童健康成長。 二.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幼兒快樂發展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由與其相關心理特點決定的。 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特點主要有: 1.行為的有意性低。即幼兒的許多行為處於無意狀態,如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像等。有意注意在3歲階段只能維持3-5分鍾。 2.情緒性強。即幼兒的許多行為受情緒控制,這件事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不幹,或者是感興趣就干,不感興趣就不幹,只有到了5歲以後才逐漸理智起來。這與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廣度比較窄有關。 3.感知覺是主要的信息輸入渠道。感知覺的發展始於胎兒6個月,而語言的發展始於1歲左右,即幼兒的語言發展要大大落後於他的感知覺發展,因此,幼兒認識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覺為主,語言為輔。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兒童入小學後的不斷"鍛煉",語言信息逐漸成為其認識事物的主要信息源,感知覺退為輔助信息。 4.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因為幼兒詞彙貧乏,語言能力不夠發達,所以他們在思維的時候往往以頭腦中的表象進行思維,而非如成人以語言、概念的形式進行思維。而且幼兒也不能理解許多概念。 幼兒以上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過程有其特質。 1.學習的切入點: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是學習的切入點。然後成人把他向教育目標方向引導,使他獲得合目的的發展。 2.學習的途徑:在生活、游戲中學習。因為幼兒的注意多是無意注意,因此你就不能讓他坐好了、注意力集中了以後再開始學習,只能在生活、游戲中進行滲透式學習。 3.學習的層面:獲得豐富的感知、體驗,而非能夠用語言表述的准確知識。 4.學習的內容:發展各種能力,而非書本知識。5大領域,既健康領域(身體、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語言領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提高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喜歡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社會學習領域(情緒積極;會與他人交往;遵守能理解的行為規則;初步認識周圍環境)、科學領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會表達和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藝術領域(感受和喜愛環境、生活、藝術中的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
E.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F. 什麼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否存在一個准確定義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2]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G. 小班上學期幼兒年齡特點
一、年齡特點:
1、學習按指令行動,生活自立能力增強。
2、行為明顯受支配。
3、對他人的情感反映敏感性增強。
4、對同伴、教師產生認同感、親切感。
5、動作的協調性增強。
6、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7、已形成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概念。
8、很大程度上認識依賴於行動。
9、模仿性強。
10、能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11、會用繪畫表現自己的願望。
12、喜歡音樂,能唱簡單歌曲。
二、階段目標:
1、逐漸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保持愉快地情緒,喜歡上幼兒園。(已完成)
2、在日常生活中,樂意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吃飯、脫衣服、盥洗、喝水等活動。
措施:生活游戲化,用兒歌,情景,游戲中滲透。
9月我們將開展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各種生活教育活動。
10月開展自己學著包肚子的生活教育
11月開展穿衣脫鞋、吃完自己的飯菜等生活活動教育,開展比賽活動。
12月開展學蓋被子的生活教育。
1月 開展競賽活動。
3、喜歡參加走、跑、爬等活動,願意執行簡單的游戲規則,從中獲得愉快的體驗。
措施:幼兒園每天有2小時的戶外活動,上午集體活動,下午自主活動。
4、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在老師的引導下能避開明顯的不安全因素。
措施:外出活動時不隨便離開成人、不跟陌生人走,放學時要等老師叫到你的名字才能離開,同時,幼兒園每月有一次安全演習活動。也希望家長每天接送孩子要將孩子送到老師手裡,接的時候要等候老師將孩子交到您的手裡。
5、喜歡聽成人講故事、念兒歌,並有自發模仿的積極性,願意在成人的幫助下說出畫面上的主要內容。
措施:學校一周有1-2節語言活動,學習兒歌、故事,這些兒歌、故事孩子有模仿的積極性,家長可每天問問孩子今天學到一些什麼內容,也可以從網上去了解。從而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
6、願意一頁一頁的翻書和看書,在成人的提示下學習把書歸還原處。
措施:每周我們有圖書室看書,班級也設立圖書角。建議家長在家每天和孩子一起看書15-30鍾。看完書請幼兒放到固定的地方。介紹一些購買圖書的注意點。怎樣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
7、在成人的指導下,樂意與同伴交換或分享食物和玩具,有關心同伴的表現。
注意:有關生日的問題。建議結合幼兒園的娃娃餐廳和外出郊遊相結合,以親子和集體的形式開展。
8、願意主動地或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簡單的禮貌用語。
9、對周圍的許多事物有自發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有探索的願望。
10、知道一和許多,能點數2-3件物品,並能認識及說出3-4種顏色,認識圓形、方形。
11、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願意結伴或獨自在同伴面前表現自己的本領。
12、能運用手指、手腕的活動,進行折疊、粘貼、拼搭、串珠、搓泥等操作活動。
13、樂意在成人的幫助下學習正確地使用和整理工具。
14、在集體活動時,初步知道要遵守集體規則,自己的行為,不影響大家。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到了集體中遵守規則可能也會成為有些孩子的一道坎。有部分孩子未上過幼兒園,表現比較散漫。
措施:家庭的配合。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吃飯時不能看電視,不能走來走去。每天陪孩子15-30分鍾的講故事或做游戲,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要求能安靜聽講。
H. 幼兒園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幼兒園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這個比較中心,教育資源也很不錯。
I.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J. 針對大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都包括哪些
大班幼兒年齡特點 ·自我評價能力逐步發展 5歲以後,兒童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兒童的自我評價從依從性評價向獨立性評價發展,他們不再輕信成人的評價,當成人的評價與兒童的自我評價不一致時,他們會提出申辯。同時,兒童的自我評價開始從個別性評價向多面性評價發展,例如;犬班兒童在評價自己時會說:「我會唱歌跳舞,但畫畫不行。」 ·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增長 5、6歲兒童的情感雖然仍會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他們情感的穩定性開始增強,大多數兒童在班上有了相對穩定的好朋友。兒童開始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例如,摔痛了能忍著不哭。此時,由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也開始發展;例如當自己的表現或作品被忽視時會感到不安。而當讓他們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時會表現得很盡職。 ·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 這一階段的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較前更獨立了,他們能選擇喜歡的、適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飯、夾菜,也能不影響別人安靜地入睡。 學前後期的兒童已能將勞動與游戲分開,對勞動持認真態度,關心勞動結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勞動的社會意義:他們喜歡參與成人的勞動,在家裡會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兒園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種植、喂養、值日生勞動等:在勞動中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 ·合作意識逐漸增強 在相互交往中,該年齡段的兒童開始有了合作意識。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與三五個小朋友一起開展合作性游戲。他們逐漸明白公平的原則和需要服從集體約定的意見,也能向其他夥伴介紹、解釋游戲規則。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戲中幾個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語言、動作等進行表現,並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規則意識逐步形成 大班兒童的規則意識逐步形成,他們開始學習著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集體的一些共同規則,例如,游戲結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上課發言要舉手等等。大班後期的兒童特別喜歡有規則的游戲,像體育游戲、棋類游戲等。對在活動中違背規則的行為,兒童常常會「群起而攻之」。但這一時期的兒童對於規則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自律。規則對兒童來說還是外在的,因此,兒童在規則的實踐方面還會表現出自我中心 一、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提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各個方面的發展,大班幼兒不再滿足於追隨、服從老師,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他們活動的自主性、主動性水平明顯提高。 二、活動更加有目的、有計劃 同小班、中班幼兒在行動過程中進行思考的特點相比,大班幼兒已有可能在行動之前 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個大致的想法,他們的行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計劃性。但是,這種目的性、計劃性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有賴於教師的引導。 對教師及家長的啟示: 教師應讓孩子參與學習計劃的制定,並引導他們按照計劃進行學習。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幼兒的主動行為始終圍繞著學習計劃、學習主題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發展他們制定計劃、按計劃行動的習慣和能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腦額葉逐漸發展和神經纖維髓鞘化接近完成為標志,5~6歲幼兒的神經系統比5歲前的幼兒成熟許多。與此相對應,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明顯提高。這既表現在他們對動作準確性的控制上,又表現在對他們自己行為的控制上,如規則意識、堅持性的增強等。 對教師及家長的啟示: 由於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自我的約束能力,所以進行學習活動時可以考慮要求幼兒安靜地坐下來,服從一定的紀律。 四、好學、好問,喜歡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 5~6歲的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思維積極、活躍,願意學習新東西。正如陳幗眉教授在《學前心理學》中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說4歲兒童的活躍主要表現在身體的活動上的話,那麼5歲兒童的活躍主要表現在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上」。在他們的頭腦中總有數不清的疑問、問不完的問題。而且他們喜歡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問題情境,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後,解決問題後的成功體驗會帶給他們極大的滿足和快樂。 對教師及家長的啟示: 學習內容要有適當的難度,要有一定的挑戰性,這不僅順應了幼兒積極思考的特點,而且有利於進一步培養他們勤於思維的習慣。 五、同伴間互動、合作多了,開始注意向同伴學習 5~6歲幼兒注意的廣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強了,他們不僅注意自己的活動,而且還注意同伴的活動。如果有共同的興趣或目標,幼兒相互之間會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協作等。他們還會主動地向同伴學習,一起討論問題等。 對教師及家長的啟示: 對大班幼兒應多組織一些集體性學習活動,加強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教師也應多引導幼兒聽聽別人的想法是什麼,以利於培養他們的「去自我中心化思維」,讓他們在實實在在地與別人共事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也為小學的班級式學習做准備。 六.思維中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 隨著神經系統的成熟,大班幼兒的思維水平較小、中班幼兒也有提高,表現為雖然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卻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初步萌芽。在認識事物方面,他們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