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去自我中心化舉例
Ⅰ 騫煎効鎬濈淮鐨勮嚜鎴戜腑蹇冩у悕璇嶈В閲
鍏充簬騫煎効鎬濈淮鐨勮嚜鎴戜腑蹇冩у悕璇嶈В閲婂垎浜濡備笅錛
騫煎効鎬濈淮鐨勮嚜鎴戜腑蹇冩э紝鏄鎸囧辜鍎垮湪璁ょ煡榪囩▼涓錛屽線寰鎶婅嚜宸辯湅浣滄槸鏁翠釜涓栫晫鐨勪腑蹇冿紝鏃犳硶鐞嗚В鍏朵粬浜烘垨浜嬬墿鍏鋒湁鐙絝嬬殑瀛樺湪鍜屾剰璇嗐
鑷鎴戜腑蹇冩у湪鍎跨ヨょ煡鍙戝睍榪囩▼涓鍗犳嵁閲嶈佸湴浣嶏紝涔熸槸騫煎効璁よ瘑鍏崇郴鍙戠敓閿欒鏃剁殑涓縐嶅師鍥犮備笅闈錛屽皢浠庡彂灞曢樁孌點佽〃鐜扮壒鐐逛互鍙婃暀鑲茬瓥鐣ョ瓑鏂歸潰榪涜岃︾粏浠嬬粛銆
涓銆佽嚜鎴戜腑蹇冩у湪璁ょ煡鍙戝睍涓鐨勯樁孌
1銆佸墠鏈熼樁孌碉細2-4宀佹椂鏈燂紝騫煎効璁よ瘑鍜岃〃杈句富瑕佷綋鐜頒負鎰熸у拰褰㈣薄鐨勶紝灝氱己涔忔傚康鐨勮兘鍔涳紝寮濮嬪嚭鐜板熀鏈鐨勫艦寮忓姛鑳芥濈淮銆佸垎綾繪濈淮鍜岄噺搴︽濈淮絳夈
2銆佷腑鏈熼樁孌碉細5-7宀佸乏鍙籌紝騫煎効褰㈡垚鏌愪簺甯歌佹傚康錛屽傦細鏃墮棿銆佺┖闂淬佹暟瀛椼侀滆壊銆佸ぇ灝忋佸艦鐘剁瓑錛屼絾浠嶇劧闅句互寤虹珛綺劇『鐨勫垎綾匯侀噺搴﹀拰閫昏緫鎬濈淮絳夈
2銆佸煿鍏誨辜鍎跨殑鎯呮劅綆$悊鑳藉姏錛氭暀甯堥渶瑕佸紩瀵煎辜鍎胯皚鎱庡湴瑙傚療鍜屼簡瑙d粬浜虹殑鎰熷彈鍜屾儏鎰熺姸鍐碉紝騫跺湪浠栦滑瀵瑰埆浜轟笂涓嬫眰緔㈡椂琛ㄧ幇鍑鴻愬績鐨勬敮鎸侊紝鎻愰珮騫煎効鎯呮劅鏅鴻兘鑳藉姏銆
3銆佷互鍚堜綔寮忓︿範涓轟富瀵礆細鍦ㄥ悎浣滃紡瀛︿範媧誨姩涓錛屽辜鍎塊渶瑕佽冭檻鍒拌嚜宸辯殑瑙傜偣鍜屽叾浠栦竴浜涘叧閿淇℃伅錛岃繖鏍峰氨鏈夊姪浜庡疄鐜拌嗚掕漿鎹㈠拰澶氬厓鏂囧寲鐨勮よ瘑銆
Ⅱ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會影響孩子們的人生路,那麼大家知道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心化嗎?下面我帶來的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
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熱播,我們又在快樂、淚水與感動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寶寶們實在很萌,爸爸們真的很逗,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又從星爸們那裡學到了很多育兒的經驗,雖然有些地方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樣,但這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除了為他們點贊沒什麼好去挑剔的。回憶每一期的畫面,總會有那麼些鏡頭、話語彌留在腦海中。正如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當劉燁帶著諾一找到他們入住的房子時發生的一幕,星爸的話讓我想寫點什麼。
大家還記得當他們來到房間,諾一開心的就爬上了床,這時屋主爺爺走過來熱情的給他們打開了風扇,並跟劉燁寒暄了幾句,此時諾一躺在床上嘴裡自顧自地念叨著,爺爺問諾一「幾歲了」,諾一沒有語言的回答,只是用手指表示自己多大。看到這里劉燁用有些失望的語氣對諾一說到:「你以為你是誰啊,大人跟你講話你就不聽,爺爺在這里跟你講話呢,爸爸在跟你講話,我們在講話,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這是必須聽的......」。各位爸爸媽媽,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會遇到同樣的情形,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令我們感覺沒面子所以生氣。其實這都不怪孩子,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源自於「兒童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誤區
什麼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心理術語,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孩子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表明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和看待事物,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他指出:活動缺乏協調、主客體沒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狀態的根源。也就是說在孩子剛出生處在感知運動階段(0-2歲)嬰兒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中心階段。到了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能運用語言與人交際,對世界的認識形成表象,孩子開始用「我」這個詞標志自我意識開始建立,經常會聽見這時期的兒童說「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這些都標志著他們進入自我中心的新階段,在此階段,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問題,也分不清主客觀。如當自己感覺糖很好吃時,就認為別人也很喜歡這個糖果。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自我中心=自私?很多爸爸媽媽愛說自己的寶寶很自我中心,很自私,例如寶寶每次吃東西都不給小朋友分享,或者爸爸媽媽想要點都要不到,這時媽媽們都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么小氣,有時會說「小氣鬼」。大家看到寶寶的這種行為和我們成人平時說的自我中心,自私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寶寶很小,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多從自我考慮問題 ,寶貝們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自私、不大方,只是受制於他們心理、智力發展水平。而成人們講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從道德的角度,真正的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沖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的人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但我們的寶寶所表現出的種種完全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行為都只是無心之舉,他們沒想過回去傷害身邊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負面的嗎?當然也不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一枚硬幣的兩面,平時我們看得更多的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背面,那它的正面是什麼呢?明白了「自我中心」其實是由於孩子思維發展特點所致,也許父母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產生的各種自我中心行為。所以當我們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們便知道孩子在成長之中。這種成長表現在:1.孩子的需求變多了,以前孩子也許只滿足吃飽睡足身體感覺舒服就好了,但現在寶寶們需要買玩具、買冰淇淋、需要媽媽時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強了,從嬰兒的哭要到語言的表達,從被動的滿足到自我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表現「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皮亞傑還認為孩子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特別是處在自我中心的孩子們,在此階段的孩子們看待世間萬物都跟人一樣有意識,他們的運動變化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所以常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游戲、交談。比如一個孩子在玩他的玩具車,車車跑到溝里去了,他認為是車車「不聽話」;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了,他認為是桌子的錯,是桌子故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媽媽打桌子幾下。這樣的思維特點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百害無一利的,至少說明他們有想像力,能把生活觀察的一些經驗與周圍事物進行聯系。所以作為家長並沒必要因為孩子自我中心而奇怪或煩惱。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兒童一兩歲開始就慢慢有自我意識,三四歲是自我中心的高峰,隨著他們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智力的提高和活動范圍的擴展,特別是到了五六歲左右,兒童自我中心化語言越來越少,慢慢能意識到別人觀點或看法的存在,從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動」上區分並協調自我和別人的關系,漸漸完成去中心化。所以「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存在個體差異,伴隨著兒童不斷成長,都會超越「自我中心」,走向成熟。但如果兒童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六七歲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問題就嚴重了。怎樣更好的幫助兒童實現去自我中心化,這里有些建議供爸爸媽媽參考:
1、爸爸媽媽應有「去自我中心」的意識
經常在路上見到媽媽追著寶寶說「來,把衣服穿上,不然會冷,感冒了怎麼辦」,孩子一個勁的推搡不要穿衣服,都有些生氣的樣子甚至都哭啦,但是媽媽還是把衣服套在了孩子身上,嘴裡還嘮叨著「怎麼這么不聽話呀」。前幾天幼兒園小班開始有託管興趣班了,問家長給寶寶報名嗎?有幾位家長非常熱情的就給孩子報了,後來我問他們寶寶願意上幼兒園嗎?答案是否定的,寶寶們每天都是不要去上幼兒園,上幼兒園不好玩,既然如此,當孩子看著自己的同學都可以開開心心的回家而自己還得在那裡多帶上一小時會是什麼感受呢?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做爸爸媽媽的總是覺得孩子自我中心,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以愛的名義在行自我中心之實。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去強化孩子的行為,必然不利於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所以爸爸媽媽要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能力,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減少左領右舍的攀比心理,省去對孩子圓夢心理,多與孩子共情,而不是依著我們的情緒「安靜下來」「住口」「在這樣就把你扔到門外去」,也許寶寶需要的是我們的認可而已。
2、不以孩子為家庭中心
當代獨生子女較多,即使不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也不多,家人對孩子都是疼愛有加,孩子們很容易成為家庭的核心,家裡全體成員圍著孩子轉,全家人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他們有求必應,孩子們體會到的是無比的優越感和特殊感,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應對呢?首先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取消兒童在家的「特殊」地位,努力滿足其合理需要,堅決拒絕其不合理的要求,讓寶寶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其次讓寶寶學會為家裡其他成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可以降低寶寶對大人的依耐性,同事提升自我價值感。再次要適當的給孩子「挫折教育」,讓寶寶去體會飢餓、勞累、困難或批評等,這些經歷可以弱化寶寶自我中心的優越感,當然這種方式要注意不帶給孩子身心傷害。
3、帶孩子多參加游戲活動
孩子很喜歡玩的就是游戲,而游戲可以幫助他們輕松的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捉迷藏,先自己藏起來讓寶寶找,然後寶寶躲起來,在不斷的尋找與躲藏過程中會讓寶寶逐步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又比如角色扮演,我經常和寶寶扮演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或者媽媽與女兒。她在扮演老師和媽媽的過程中都會超出「自我」想像站在另一人的立場上該怎麼行為。在這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集體游戲,在集體活動中他會體會到與人合作,被人信任,跟人分享的那份快樂。當然這些需要在游戲過程中有家長或老師的引導,因為孩子自身的思維或精神境界並沒自動化到那麼高的程度。
案例分享
症狀:即刻滿足自己的需要
媽媽把圖圖從幼兒園接回來,妹妹也在回來的路上睡著了,媽媽剛剛把妹妹放床上,圖圖就興奮的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去樓下小區玩吧,仔仔,露露他們都在下面玩」,媽媽說:「月月剛睡著,我們待會去吧」,圖圖有些失望的說「我們現在就去,你不帶我去,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媽媽:「這時不能去,你怎麼這樣子,好,聽話」。圖圖:不!我要你跟我現在就去(開始歇斯底里的哭),我現在就要去(拿著手裡的玩具就扔向媽媽)。
處理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求,並且父母經常是盡可能的盡快滿足助長了自我中心,這樣孩子形成了即刻滿足的習慣,不會意識到需求的滿足有時是受很多限制的,所以我們要試著去訓練孩子延遲滿足。
所以首先我們要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後試著給孩子可供選擇的途徑。「好孩子,這么生氣啊,把玩具都扔啦,盼著下去玩對吧,可是妹妹正睡覺,這真讓你失望,要不你先看會動畫片,等妹妹醒了我們就下去好嗎?」
症狀:不願跟人分享他的東西
4歲的琳琳帶著自己的滑板在樓下玩,平時她也有幾個玩得很好的朋友,有時她也會玩別人的玩具,或者吃別人的東西。今天她的朋友沒帶任何東西下來,看到琳琳的滑板車很想騎(此時琳琳已經玩累了,滑板車就丟在一邊的),但媽媽給琳琳說了很多好話仍然沒用,最後媽媽強制性的把車給了她的朋友,琳琳哭了,哭著把車搶了回來,由於車被搶回來了,她的朋友也哭了,媽媽覺得好尷尬,怎麼琳琳就這么小氣呢?
處理方式: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處他們的所有權概念了,我們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失去對自己愛物的擁有,作為媽媽首先告訴寶寶車車是屬於她的,不會失去它,同時她的朋友也很尊重她,想得到她的答應才會騎她的車。所以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寶寶「琳琳,你很愛你的車對嗎?小美答應只騎一會就還給你,她還說下次會把她的青蛙車拿來給你騎,如果你借給她騎一會,她會更喜歡你,和你做最好的朋友哦......
結語:記得在上期播出「爸爸去哪兒」的序里國王說到:「人要懂得善良,還要愛護別人,而且還要努力,不要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就放棄,世界上最最可貴的是有顆有愛的心」。說得真好,寶寶,你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王子與公主,為了讓你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加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或許會用各種方式去幫助你,讓你除了關注自己,還會關注別人,心中一直充滿愛與善良的開心成長!
一、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
在馬克思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里:既然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那麼勞動產品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是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剝奪,資本家利用工人的勞動產品反過來進一步壓榨工人,勞動產品成為了工人的異己的存在物,這就是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不僅勞動產品是異化的,勞動過程也是異化的,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勞動過程喪失了它的本原意義,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了,勞動變成了一種煎熬和一種痛苦:「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54-55由此,馬克思又推導出「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從「自由自覺的活動」,被迫下降為僅僅為了維持肉體存活的謀生活動;最後的結果是「人同人相異化」,人與人處於對立狀態,「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59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以及人與人的異化,共同揭示了勞動本身的異化(異化勞動)。據馬克思分析,工人的異化勞動,創造了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但同時,工人的命運就是貧困和被奴役,「通過異化勞動,……他也使與他相異的人佔有非自身的活動。」60-61一言以蔽之,私有財產是由異化勞動構成的,是由它生產出來的。所以,馬克思的結論是「誠然,……,是這一外化的實現。」61由此,我們能夠認識到,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是前提,對其進行了分析,由此出發並得以發展,就得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這個結論。既然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和產物,循此邏輯,隨著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同時,在《手稿》中,馬克思是把私有財產作為一種歷史產物、作為一種結果來解釋的,因此,這就表明了私有財產不是什麼永恆的聖物,由此敞開揚棄它的.思維維度。
二、作為私有財產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畢其終生所追求的理論碩果,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此基礎上追求共產主義,這一切都鮮明地體現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手稿》的筆記本二中闡述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共產主義:一種是所謂的「粗陋共產主義」,另一種「是廢除國家的,但同時是還未完成的,總還是處於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影響下」81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批判它們沒有認識到私有財產的本質。在他看來,從對私有財產的本質追問入手,才能達到對《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的解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他的觀點,「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6筆者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在馬克思的解讀下,這一句話的重點是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前兩種共產主義已經共同認識到了的,而他們之所以受到馬克思的批判,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因此,也就不是科爾紐所強調的私有制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138入手。而且,揚棄私有財產與否定私有制而採取新的社會制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黑格爾的理解,揚棄是兼具「取消或舍棄之意」以及「保持或保存之意」,並不等同於「消滅」。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在此是想通過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克服其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現象,同時保留其「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對象性的運動」112之意。再者,我們所理解的私有財產是一種經濟關系意義上的概念,而私有制則是一種政治法律意義上的概念。
三、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思考
第一個理由是,起初,私有財產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它最初的存在,只是主客體的對象性關系的一種外在表現,這顯然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勞動范圍的擴大,資本得到進一步的積累,因此出現富有的私有財產佔有者對貧窮的私有財產佔有者的僱傭關系,導致了勞動和資本的分離,隨著這種僱傭關系的發展,人的異化勞動以及人本身的異化也初露端倪,然後是隨後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異化的逐漸加劇。換言之,異化勞動只是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只是在後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變成相互作用的了。在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異化勞動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人的異化程度也更加深刻,人與自己本質的分離更加深遠。當這種關系發展到極點,按照青年馬克思的理解,整個社會便呈現出揚棄私有財產、實現人的本質復歸的內在需求,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的思想。由此,筆者認為,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發生的前提,同時必然也是它的物質基礎。異化勞動僅僅是私有財產的鞏固和加深。第二個理由是,通過私有財產的揚棄,以此來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並以此實現共產主義,實際上是返果為因。當馬克思承認「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也就是暗指前者為因,後者為果,那麼,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即通過消除原因來消除結果,那麼就應該是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勞動,以此來揚棄私有財產,但是,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則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112「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1但是,必須去掉財富本身固有的私有性質,以此使得財富更加具有合理性。但若是如此,馬克思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結論,就與馬克思設想的道路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於《手稿》中,他沒有進一步去探究私有財產及其制度等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若是進行了探究,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私有財產及其制度導致異化勞動,如此,這里所討論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勞動私有財產與資本私有財產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矛盾,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Ⅱ和筆記本Ⅲ中有了突破性思考。在筆記本Ⅱ開頭,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的關系潛在地包含著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關系,以及這兩種表現的相互關系。」67一方面,從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來看,私有財產本身就是勞動的產品。對於這一點,洛克也是供認不諱,私有財產的主體自來就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個個體也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個體的勞動必須與自身周圍的自然世界打交道,它是一種外化勞動,此時,個體的人的勞動對象化和外化可以合理推論出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解決筆記本I當中私有財產起源問題的矛盾性論述。另一方面,從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來看,不可否認,它是在勞動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土地和資本的積累是其產生這種發展變化的巨大動力,資本一旦被生產出來,便具有了獨立的形式,其自然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也都隨之消失,並對勞動、勞動產品和社會成員及其關系具有了一定的支配能力。加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僱傭勞動,剝削隨之產生,剝削的結果便是異化勞動,同時導致人的異化。綜上所述,異化勞動必須是資本私有財產的結果。到此,我們便可獲得勞動異化(對象化)→勞動私有財產→資本私有財產→勞動異化的清晰思路。總而言之,馬克思在《手稿》寫作期間,雖然筆記本I和筆記本Ⅱ的寫作中間有較大的時間間隔,但是他對勞動私有財產和資本私有財產的突破性區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之前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矛盾,使其本身的邏輯和思路更加清晰。
;Ⅲ 筆記【day22 日內瓦學派的發生認識論——兒童認知中的自我中心】
(二)兒童認知中的自我中心
皮亞傑幾十年研究的主要成就是發現兒童不同於成人。兒童思維的核心特點是自我中心,所謂自我中心是指兒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觀點和自己的動作上的現象。這種自我中心不僅表現在兒童的言語中、表象中、邏輯中,而且在兒童的外部行為中也比比皆是。皮亞傑在關於兒童的世界表象和物理因果關系的研究中指出,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兒童在大多數場合下都認為對象就是直接知覺的那個樣子,而不懂得從事物的內部關系中觀察事物。例如,兒童認為月亮在跟著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這種擬人化(泛靈論)的現象,皮亞傑稱之為「實在主義」正是這種所謂的「實在主義」妨礙了兒童,使他們混淆於自我與客體間的界線,不能擺脫自己的主觀感受的束縛,不善於從事物內部的相互聯系中去認識事物。因而把注意力僅僅集中在自己的觀念和動作止,導致兒童把個人瞬間的感知當作絕對的真理。兒童的實在主義,使兒童表現出令人十分費解的現象,一方面,他們與直接觀察相連,另一方面,他們比成人遠離客觀世界。概而言之,實在主義使兒童徘徊在世界的現象之中,而又使他們遠離於世界的客觀本質。
體現兒童自我中心的實在主義。不僅表現在智力活動中,也表現在兒童的道德認識中。由於兒童在認知和情感上都處於心理的劣勢,他們對成人(主要是對父母)形成了單方面的尊敬。這種由愛和怕所構成的單方面的遵敬,表現在兒童處理與成人關系時形成的服從。服從是兒童責任感的源泉。皮亞傑說,「兒童的第一個道德感是服從,而所謂善的另一個標准長期以來就是父母的意志。」如同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一樣,幼兒的道德情感也是直觀的,「幼童的道德在本質上始終受外界支配,即服從於外在意志,即他所尊敬的人或父母的意志。」因此,皮亞傑把這時的兒童道德認識稱作以他律為主要特徵的階段。所謂他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身以外的價值標誰所支配。在對待游戲規則的態度上,幼兒並不能全部掌握它們,但他們把規則看作是神聖的,不可違背的。因為規則是成年人制定的。因此,幼兒表現出規則實踐與規則意識之間的矛盾。皮亞傑把幼兒由他律引向的一個有規則結構稱之為道德實在論。道德實在論引出客觀的責任感。所謂客觀的責任感,就是指兒童對行為作出判斷時,主要依據行為的物質後果,即行為符合或違反規則的程度,而不是考慮行為者的主觀動機。即使對說謊這一類行為,在幼兒看來,說一次謊話的嚴重性,不在於兒童存心欺騙的程度,而在於說話和客觀的真相在實質上相差的程度。」
例如,一個孩子在街上散步被一條大狗嚇了一跳,回到家中他告訴母親說,他看到一條像牛一樣大的狗。另一個孩子放學回到家中告訴媽媽,老師給了他一個「優」,而事實上根本沒有這么回事。對於以上兩例說謊行為,幼兒認為前者,即說自己看見一條跟牛一般大的狗的孩子更壞些,「因為決不會有(像牛一樣大的狗)」。而對後者,即以報優的方式騙取母親獎賞的孩子,幼兒則認為性質不那麼嚴重,因為「在學校中,有時候能得到好分數,有時候不能」,「他母親相信這個謊言」。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大,客觀的責任相應減少,主觀的責任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研究發現,如果把10 歲以下的兒童對道德判斷問題的回答分為客觀責任和主觀責任兩類,可以發現,6歲以下的兒童還不能進行比較,7歲左右的兒童對道德判斷表現為客觀的責任,而9歲左右的兒童開始表現出主觀責任。
在皮亞傑看來,不僅是道德發展存在一個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的問題,整個社會化發展也是如此。「兒童的社會發展從自我中心的狀態開始轉向互相交流,從不自覺地把外界同化到自我轉向互相理解,導致人格的形成,從整體混沌的未分化狀態轉向以有紀律的組織為基礎的分化狀態。」自我中心是一種穩定的、無意義的錯覺,意味著對世界的相對性和協調觀點缺少應有的理解,在認識活動中將主客體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覺地強加在周圍的人和事上。究其本質,自我中心是由於思維缺乏可逆性,而缺少可逆性的機制則在於同化與順化的對抗。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識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認識上的自我中心不僅發生在幼兒期,事實上,它可以發生於任何一個發展階段。因此,從自我中心狀態向解除自我中心的過渡是認識在任何發展水平上的特徵。這個過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皮亞傑把它稱之為發展規律。
從出生到青少年的智力發展中,兒童從三個不同的水平上解除自我中心:
第一次是在出生到2歲之間,兒童從完全分不清主體與客體的混沌狀態發展到能理解世界是由客體組成的,而他本人也是一個在時間和空間上客觀存在的人。
第二次自我中心表現在前運算階段,兒童分不清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的觀點之間的差別。7-8歲時,由於去中心化的結果,兒童得以理解物體之間的客觀關系,並且在人們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第三次自我中心出現在 11-14 歲,,少年兒童認為自己的思維能力是無限的,沉湎於無休止的脫離現實的「改造社會」的議論之中,這個時期的去中心化是兒童從抽象地改造社會轉變為實際的活動家,開始嚴肅地、切實地考慮實際職業和工作,產生了一種成人感。
皮亞傑認為,任何一次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意識到自我是主體,並把主體與客體區別開來;第二,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協調起來,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當成絕對真理。有人會說,兒童思維中的自我中心可能與他們的知識貧乏有關,如果擴大兒童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能否避開自我中心呢?蘇聯的心理學家們曾經針對這一問題做了專門研究,研究發現,新的信息不能不反映在兒童的思維內容上,但新的知識並不能使兒童克服自我中心的錯覺。研究者在大班幼兒身上看到了幼稚的自我中心主義與現代科學說法的奇妙結合,兒童依然用泛靈論的、人為的原因解釋自然現象,年齡越大的兒童,越能經常運用電影的內容,用現代科技的產物:飛機、火箭、人造衛星的類比解釋自然形象。例如,一個6歲5個月的男孩在回答「天上的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問題時,說「是用金紙做的,是宇航員扔在那裡的」。「太陽在運動嗎?〞「不能,因為它不能到處走。」「星星在運動嗎?」「在運動。」「為什麼?」「因為風把它吹向四面八方。〞這類研究表明,「首先,單純的積累,自發地掌握知識,不能代替思維形式,這一點與皮亞傑恪守的思想相一致。」其次,5歲以前的兒童只能根據自己看到的具體事實對現象作類比,他們能運用動畫片和電視節目的內容,但形形色色的新內容的後面仍是「實在論」、萬物有靈論和「人為主義」。兒童只是看到表面現象,依據他們的知覺作出判斷。對於一個具體的人來講,解除自我中心並不是必然的、必勝的。在一些心理發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自我中心狀態會糾纏終身。自我中心狀態表現為認識上的主觀臆斷,行動上的為所欲為,作風上的獨行其是,情緒上的喜怒無常和人格上的浮虛狷狹等心理特徵。社會生活中常見的角色錯位現象,也是自我中心的範例。諸如此類,不去中心化,是很難在社會生活中准確定位的。正如皮亞傑所說,「一個人自己的思路越是前進一步,他就越能從別人的觀點看待事物,越能使他自己為別人所理解。」任何一個希望成功的人,如果不能解除自我中心,就不可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一部人類認識史,就是人類不斷解除自我中心的發展史。例如,人類摒棄地心說,信奉進化論,破除迷信觀念,關心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尋找宇宙生命等,無一不是一種自我中心的解除。因此,「發現自我中心主義是皮亞傑在兒童心理學上的第一個巨大成就。這使他作為一個學者而譽滿全球。」
Ⅳ 這個「去中心化」的概念是哪裡的我有印象可是就是找不到。
這個「去中心化」的概念源於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具體是指「去自我中心」。這一理論指出,幼兒時期的孩子往往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即他們難以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逐漸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認識到他人的想法可能與自己不同。
這種轉變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去自我中心化」,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包括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開始展現出「去中心化」的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
有關這一概念的詳細論述,可以在《發展心理學》中找到。這本書對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研究。不過,我在查閱的書籍中並未找到明確提及這一概念的章節。
「去中心化」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它還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團隊合作中,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有助於團隊成員更好地溝通和協作。同樣,在人際交往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可以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
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豐富了心理學理論體系,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理論,幫助兒童培養同理心,提高他們的社會認知能力。
總之,「去中心化」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它描述了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通過理解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兒童的認知特點,從而採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Ⅳ 你認為兒童自我中心化有什麼證據嗎
皮亞傑的三山實驗證明了兒童自我中心化。
三山實驗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 Piaget)之手,是皮亞傑和其助手英海爾德(Inhelder)設計的以證明兒童自我中心化的經典實驗,它主要用來探究幼兒的自我中心化情況,研究4-7歲的兒童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也是他最經典的四個實驗之一。
實驗內容: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兒童從模型的不同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讓他坐在其中一邊,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他對面。
當我們真的帶著一顆好奇心,觀察孩子,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就能夠對他們有更好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開展教育工作。立場的轉變並非容易的事,需要我們對學生的各個發展階段有很好的理解和大量的轉換練習。
但並非完全做不到,轉換立場的第一步便是以好奇之眼去學習,願意充分理解對方現處發展階段的特點,了解他的思維模式。
Ⅵ 幼兒資源佔有引發的沖突事件有哪些
幼兒在社交互動中因資源佔有引發的沖突是成長過程中的常見現象,通常與自我意識發展、社交技能不足有關。以下是一些典型情境及應對建議:
常見沖突類型
1. 玩具爭奪
典型表現:同時抓住一個玩具不放、哭鬧甚至推搡
發展意義:物權意識萌芽的標志(2-3歲尤為明顯)
2. 空間競爭
場景特點:爭搶座位、游戲區域或排隊順序
案例:兩個孩子堅持要坐同一個積木角
3. 關注度競爭
表現形式:爭奪教師注意力(如舉手時擋住同伴)
深層需求:情感安全感確認
4. 象徵性物品
特殊物品:特定顏色的餐具、標志性角色扮演服飾
心理因素:物品成為自我延伸的象徵
發展心理學視角
• 去自我中心化:4-5歲幼兒逐步理解"輪流"概念
• 語言代償:沖突頻率隨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而降低
• 觀點采擇:5歲後開始考慮他人需求(皮亞傑理論)
教育干預策略
1. 環境調整
提供相同玩具(避免稀缺性)
設置視覺提示(輪流計時器)
2. 情緒引導四步法
命名情緒("你生氣是因為...")
明確規則("玩具要輪流玩")
替代方案("可以先玩這個嗎?")
積極強化("剛才分享做得真好")
3. 社交故事法
通過繪本演示沖突解決
角色扮演練習"詢問-等待"流程
家長溝通要點
• 避免貼標簽(如"小氣")
• 分享家庭延伸活動(如輪流拼圖)
• 警惕過度干預:適度沖突有助於社會認知發展
這類沖突本質上是幼兒學習社會規則的實踐機會。教育者的核心任務是提供腳手架支持,而非完全消除沖突。研究表明,在成人適當引導下,3-6歲幼兒自主解決沖突的成功率可達60%以上(Dunn, 2006)。關鍵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幼兒足夠的協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