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號去中心化
Ⅰ 微信公眾平台內的選項如何使用
申請時候需要使用未注冊過微笑你的 QQ 號碼,注冊過私人帳號的也不可以再注冊微信公眾帳號了。首先登錄微信公眾平台mp.weixin.qq.com ,確認成為公共帳號用戶。申請的中文名稱是可以重復的。
確認公共帳號後,就會進入微信公眾媒體的後台。後台很簡潔。主要有實時交流、消息發送和素材管理。用戶對自己的粉絲分組管理、實時交流都在可以在這個界面完成。
兩個人性化的功能設置
群發助手
由於公共帳號不能在手持設備上登錄,因此,個人公眾號可以綁定一個私人微信帳號,並可以在私人帳號上通過公眾號助手,向所有公眾號的粉絲群發消息。每次發送消息的時候都會被詢問「是否確認發送」,消息提交過程比一般微信號的發送過程稍慢。
自動回復
由於是一對多的點對點方式,微信公眾平台後台設置了自動回復選項,用戶可以通過添加關鍵詞(可以添加多個關鍵詞)以便自動處理一些常用的查詢和疑問。
Ⅱ 微信認證有何好處
微信通過這個公眾平台提供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人們會更喜歡雙向的溝通和交流。在這個平台,任何人可以發布,任何人可以有自己的族群。當對明星的仰望成為手機的直接交互後,去中心化成為必然。你所需要的,是自己的獨特價值。這甚至和商業模式無關,因為無論媒體、商家、個體,無論大小品牌,都可以在同樣的平台伸展。
它在真正意義上提供一個真正的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生態平台。明星、公司、媒體賬號及商家、個人的認證賬號等,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直面數量龐大的粉絲、消費者、讀者。在微信平台實現點對點的溝通和交流,實現服務的產品化,形成一個移動領域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形成一個 Social CRM 的大體系。
Ⅲ 微信公眾平台把「去中心化」作為發展方向,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質其實都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信息(這里指廣義上的信息,包括用戶能夠看到的各種內容,包括新聞、商品、通知、公告等)傳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兩種。張小龍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過社交化的方式來傳播(獲取)信息,通過社交網路中的用戶關系傳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讓用戶傳播或者獲取信息。
總之,去中心化不是脫離平台,不依賴平台導流,只做自己身邊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賴於社交網路,讓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獲取更多的流量來源,而不僅僅是中心化的平台導流。
Ⅳ 新版微信有哪些新的特色功能 全面解讀微信6.0.2的9項功能
第一、公眾微信將合並訂閱號和服務號
解讀:微信弱化媒體屬性,去媒體化,追逐B端商業化
11月初,微信開放第三方平台登陸授權,並確認此後訂閱號可以升級為服務號,已經是一次很大的更新,此舉讓眾人都看到微信商業化進程的推
進。此時微信又將訂閱號和服務號合並,一方面是去媒體化,以達到弱化媒體屬性。媒體屬性一直承擔著培養用戶習慣的大任,但微信需要去媒體化,內容的推送並
非其實際價值,真正的核心價值是深挖微信更豐富的功能。
另一方面,訂閱號的功能甚少,基本是傳播信息為渠道,粉絲居多的是服務號,廣告主和流量主也都是被服務號占據。張小龍在此次微信公開課上
就表示:微信的流量是去中心化的。在這樣的未來趨勢上,訂閱號和服務號合並,必能揚長避短,取之所長,讓有需求的用戶關注企業微信公眾號,直接完成預定、
深度會員服務、微信支付等功能,跳過集中流量的中間商,服務號與訂閱號並舉,達到直接服務B端商業化的目的。
第二、服務號每天可以群發
解讀:服務號與微信支付更連接,打造閉合生態,服務號迎來春天
微信新功能實現服務號每天可以群發,感覺服務號儼然成為訂閱號了,但是與訂閱號更具有媒體屬性不同,服務號更地定位於一個連接企業和消費
者的平台。服務號從之前的一月1次,到一月4次,再到如今可以每天群發,群發許可權的調整,意味著商家權利變大,許可權越大責任越大。這促使企業商家更好地開
發出適合自身企業特色和需求的功能服務,從而讓企業更有效出大用戶並提供精準服務。
服務號的屬性是服務,特點就是可以為企業提供商品服務,可以開通微信支付。企業要開發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群發次數的限制是一個關鍵因素,
這束縛了服務號運營者對服務號進行深度開發的熱情。現在群發不受限制,用戶可以獲取企業更多服務信息,觸發「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的模式,帶動用戶的消
費習慣向體驗化、個性化、移動化、一體化轉移。
第三、用戶對公眾號評論可見
解讀:加大微信公眾號自身運營能力要求,成立一種評論機制
微信用戶對公眾號評論可見,這不禁很類似微信此前公開閱讀數和點贊數,讓微信更透明化。相比之下,用戶對於公眾號評論可見,一方面可以看
到更多對好的、原創的文章的點評,鼓勵更多有價值的文章內容投入到微信平台之中,尤其對於自媒體而言;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大公眾號對自身運營能力需求,成立
評論機制,以此建立廣泛的聯系。如果微信的評論顯示還能顯示公號運營者的回復的話,運營能力的彰顯,就更加淋漓盡致了。
第四、關系鏈好友可以看到評論
解讀:加強對公眾號內容、價值方向、誠信度的監督
關系鏈好友可以看到評論是和第三條相關聯,這一條就相當淘寶上的商品評論,一個差評的確會影響其他用戶的判斷。雖然這里只是局限關系鏈好
友可見,但是一個科技圈、商業圈、自媒體等圈子基本交集,評論可見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的關系鏈好友給一個公眾號給予了差評,一定會影響我對此
公眾號的好感,即使是知名的公眾號,對於一個新關注用戶來說,取消關注的節奏也是分分鍾的事。試想想淘寶購物不就是一個道理么?
第五、錢包功能將會把入口淺化
解讀:移動支付更便捷,加速微信支付閉環
今年6月,微信新增轉賬功能;在今年9月,微信就在錢包中加入了刷卡功能,刷卡就能消費,這讓微信的O2O「閉環」上又多了一個活扣。微
信錢包功能會把入口淺化,筆者認為主要會從這兩點:一是錢包中的刷卡功能,微信可能會優化入口界面,直接掃描二維碼,再輸入密碼,而不是先密碼再刷卡;二
是轉賬,直接選擇用戶,掃描二維碼,再選擇是轉賬還是收錢。摒棄了是否先選擇轉賬和收錢的煩惱,這快節奏中,誰不想更方便呢。
同時,錢包功能入口淺化,用戶在微信支付上便捷性促使更多用戶支持商品線上至線下的購買,推動微信支付線上與線下(O2O)的結合,從而加速微信在支付閉環上路程。
第六、卡包功能也將全面優化提升
解讀:強化微信社交,更好的連接用戶
卡包功能是微信5.5版本中推出,主要是可以聚合你傳統實物錢包里存在的銀行卡、優惠券、電影票、會員卡等信息。通過卡包功能,用戶可以進入企業商家的公眾號中領取卡券、優惠券等,將其存入自己的卡包中,後期再消費能以券抵扣。
卡包功能將全面優化,雖然具體未出,但是筆者認為卡包再升級,卡券、優惠券將更為便捷的在好友之間轉贈,之前微客來的卡包就做得很好,將
好友變成商家的粉絲,可以以搶紅包的形式發到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將朋友圈的朋友變成商家的粉絲,通過微信這個超級社交平台裂變。同時,新卡包功能將更重視
消息提醒功能,包括:快到期提醒、過期提醒、轉贈提示、使用通知等等,強化商家與消費者間的連接,同時提升優惠券的使用率。但同時,筆者也預想:微信
POS機說不定會在這個時候面向大眾推出。
第七、不限制48小時才能交互
解讀:加強用戶與商家聯系,延長信息的時效性
此項功能應該是微信在這一塊的首次更新。微信在此之前,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的「消息管理」,如果公眾號運營者未在48小時候之內與用戶的留
言交流,將不可以再和該用戶進行聯系。這樣會流失一部分有意向的客戶,尤其是一些專做營銷的公司,是一大損失,除非客戶此後再來咨詢,但是這樣的概率通常
很小。
微信將推出不限制48小時交互的功能,這將保留客戶的有效信息,運營者也將不再局限時間性的問題,不擔心信息實效,可一個不落的收集消息,聯系客戶,挖掘潛在商機。
第八、新版微信可以分享到QQ
解讀:渠道多樣化,帶來可觀的流量,去中心化的表現
對於這一新功能,筆者認為是將微信的一些圖文消息,視頻等可以由朋友圈通過一個分享按鈕分享至QQ空間,或者也可以是微信公眾平台的消息
分享至QQ。我們現在熟悉的是微信公眾平台消息可以與騰訊微博同步,現在微信可以分享到QQ,這打破了微信一直封閉的狀態,今後用戶的狀態如果分享到
QQ,那更多未關注的好友也可以看到了。
這下,騰訊這兩大平台,來一次親密的交融,8億與4億的對碰,無疑是將雙方的流量交融。對於用戶,可以關注到更多想認識的用戶;對於企業商家,可以以另一種途徑收獲粉絲。多樣的渠道,更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流量入口,因為QQ的影響力大家一直有目共睹。
第九、視頻通話可分屏
解讀:微信基礎功能又一次提升,社交擴展性愈發強大
微信在9月推出微信微視頻,拍攝8秒的視頻如今是讓很多用戶很樂此不彼,相比QQ,美拍等,微視頻一直受到熱捧,畢竟微信用戶量如此之大,使用的人群很多。不過前期的微視頻只有簡單的拍攝功能,並沒有其他亮點。
現在微信將要實現視頻通話分屏,微信的社交是要更強大了,因為之前如果視頻通話只能一對一,我需要再和其他人聊天就不行了。現在可以通話
分屏,我們就可以「一心幾用」了,再也不用擔心好了你,耽誤了別人。微信的社交屬性又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微信又保證了視屏通話這一功能的持續運用。
Ⅳ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在這兩年炒的沸沸騰騰,高潮出現在去年十二月張小龍詳細闡述微信公眾平台的八大觀點,其中一點是說「微信要打造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台方、第三方」。微信這個中國的社交巨頭一舉一動都是互聯網領域中的大事,去中心化被提到如此高度,緊接著便被各種討論各種分析各種研究。
一年了,微信的去中心化做的怎麼樣呢?去中心化到底是啥玩意?今兒就簡單聊聊我的觀點。
去中心化最初是一個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網路搜索的結果如下: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