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去中心化」,看我解釋
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中文名
去中心化
外文名
decentralized
概念來源
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
內 涵
大自然的演化沒有恆定中心
外 延
生態社群表現為去中心化[1]
② 【概念分析】什麼是社群的「去中心化」
現在「社群去中心化」很火,那麼,什麼是去中心化?
經常有做社群的朋友有此困惑,為什麼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營社群,社群反而一團混亂。
其實,去中心化指的是平台工具和商業模式,而不是指人本身。
去中心化,並不是沒有中心,而是有很多中心,社群里的人互為中心。
若沒有中心,秩序和規則就難以踐行;智慧必須轉化為市場價否則就等於零。
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中心?
有一定影響力和有一門專業技能的人才能成為中心,這樣的人能建立付費社群。所以,深究下去,去中心化是對那群精英們說的。於老百姓而言,無礙,總得選擇一個偶像去佩服去追逐。
③ 淺談如何進行社群營銷
【核心閱讀】社群營銷的運作機制是將顧客變成用戶,將用戶發展成粉絲,將粉絲發展為朋友,將粉絲聚集起來,發揮粉絲效應。去中心化的社群之中,要想讓群成員對產品發揮粉絲效應,應該給予粉絲更多可參與的互動方式,讓他們有深刻的「參與感」。□張向黎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一切,即將處於不同時空場景的人、信息、資源等內容關聯起來,讓其有了直接或者間接的交集。互聯網的這種連接方式也重構了「社群」。互聯網時代的社群是不同的社會成員基於共同的目標、利益、興趣等要素聚合在網路平台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社群營銷就是基於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通過互聯網社群,使產品或服務滿足群體需求而產生的營銷方式。社群作為介面,能夠使得被內容所吸引並通過切口進入的流量沉澱下來,為接下來的商業化打下基礎,而商業化則是尋找利益點來進行商業轉化。現在的商業模式正在打破傳統的以產品、廠商為核心的格局,轉而向人和社群轉變,使用戶占據主要位置,以數據作為驅動。社群營銷的運作機制社群營銷的運作機制是將顧客變成用戶,將用戶發展成粉絲,將粉絲發展為朋友,將粉絲聚集起來,發揮粉絲效應。在社群營銷中發揮出的粉絲效應,是美國的互聯網專家凱文·凱利的「失控理論」的一種表現。1.社群營銷的前提是,發揮社群去中心化的特點,同時讓群成員有深刻的「參與感」。失控理論認為,無論生物,還是機器,其實都是進化體。進化體越復雜、越龐大,裡面就能棲息更多的進化體。這種進化體的構建方式,就叫分布式。分布式就是去中心化。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個小的進化體,那大家因為某個共同興趣、利益和目標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大的進化體——社群。不斷進化,通過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再分化出無數的興趣族群。群成員具有大的進化體所形成的群體性的無意識認知,最終大的進化體會選擇決定最適合該群體的行為方式。小米公司的黎萬強把群成員對小米手機的這種集體的無意識運作模式稱為「粉絲效應」。這種去中心化的社群之中,要想讓群成員對產品發揮粉絲效應,應該給予粉絲更多可參與的互動方式,讓他們有深刻的「參與感」。2017年,《DK幼兒網路全書——那些重要的事》上市,上市當天,編輯部自己策劃製作的糖果家族版本配套音頻同步上線喜馬拉雅。音頻一上線,就吸引了很多「小糖果迷」,為了能讓粉絲有更多的參與感。我們策劃了報名錄音的活動,在音頻中間插入阿狸微信號碼,報名即可和小主人公糖果錄音。很多小朋友在聽完音頻之後,纏著爸爸媽媽要報名。就這樣,在音頻播放結束後,已經有100多個家長報名,最終,我們選出50名小朋友參與錄音。這也是我們DK媽媽群的基礎。這就是小的進化體可以進化成更大的進化體的基礎。這些媽媽在組建群之前,就已經跟阿狸保持了很好的聯系,有些甚至成為朋友。她們從錄音中產生「參與感」,從與阿狸的互動中產生「參與感」,這種參與感是把群成員「黏合」成一個進化體的「黏合劑」。在2018年清明節之後,一位媽媽主動請纓,把她身邊和她一樣喜歡DK的媽媽拉到了一個群里,這就是一個進化行為;然後阿狸又把之前錄音的媽媽拉到了群里,這也是進化行為;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真正的社群誕生了。有些媽媽甚至在群里找到了自己的鄰居、同事,就算互相不認識的媽媽也表現出對這個群極大的熱情和信任,這是因為錄音把大家「黏合」在一起,大家自發產生「進化」的慾望。2.社群營銷實現轉化的動力,是社群帶來的遞增收益。失控理論認為,一個系統用得越多,用得越成功,則會帶來更多的成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網路效應。網路效應不是直線上升,是呈幾何級數上升的。比如,你的客戶數量翻一番,你的銷售也會翻一番,這是直線式的上升。而在一個網路中,你的客戶翻一番,銷售可以翻兩倍,就是呈幾何級數上升。這意味著,在社群中實現的銷售是呈幾何級數上升的,而針對同樣數量的成員的單個銷售只是直線式上升的。比如,在DK媽媽群中推廣一本書,會出現這樣的情形。首先,媽媽們爭相了解圖書的內容、適用年齡和賣點,然後會有一些媽媽馬上下單,這是第一波銷售。還有一些媽媽在提問過程中會發現另外一些書,因為在群中,大家的互動交流都可以看到,於是,這些被「挖掘」出來的書,又會令一些媽媽跟風一起購買,這是第二波銷售。社群中不是所有群成員都同時在線,可能中午發布的消息,晚上有沒看群消息的媽媽會爬樓,然後這些媽媽又會交流,實現購買,這是第三波銷售。當第一批媽媽收到書之後,會有一些媽媽在群里反饋孩子讀書的情況,甚至錄制視頻群里,這時候,又會短暫地引爆群成員的熱情,有些本來不想購買的媽媽,在大家情緒的帶動下,也會選擇購買,這是第四波銷售。當然,還會有媽媽主動介紹新的成員購書,壯大群隊伍,這是第五波銷售。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除了第一波銷售,其餘四波銷售是點對點的銷售所無法實現的。也就是說,如果我把書賣給互相沒有交流的100個人,假如能賣出20本書,那麼,在這個100個人的社群之中,我就可能賣出100本書。這就是社群帶來的遞增收益,這也是社群營銷最誘人的地方。社群營銷的啟示1.實現有效的社群營銷,需要適當規模。失控理論認為,如果想要實現幾何級數增長,你就得生成一個組織結構,把每個發展的小的節點用來生成更小的組織單位。比如,電腦的操作系統,以前的操作系統是整體的,一旦某一個地方出現故障,電腦就死機了。而現在的操作系統是由模塊組成的,如果某個模塊出現了問題,其他模塊仍可以繼續運行下去。對於一個品牌來說,一個社群就是一個模塊,那這個模塊多大才合適呢?是越大越好嗎?認知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通道容量」,說的是我們的大腦在接受某些信息時所具有的記憶空間。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大腦一次能加工的信息量,超過了某個界限,大腦就無能為力了。我們的情感同樣存在一個情感容量——社會通道容量。當人數太多,超過了一定數量,人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陌生了。這個數字是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它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這也就是說,如果指望一個群體與你懷有共同的理想,就不要盲目追求大規模,可以建立更多的150人的群體。DK的媽媽群現在有3個,最核心的一個群125人,還有一個是一個群里的媽媽自己建立的群,130人,另外一個最新的群70人。群里的媽媽相互之間會非常信任,很積極地分享一些學習心得,很自覺地抵制盜版。曾經群里的媽媽舉報過發現的正在賣盜版DK圖書的書店,也在群里分享過包括書架在內的好物,交流教孩子科普知識的心得,甚至上小學一年級或者入幼兒園之前,應該怎麼給孩子做好科普入門或者科普銜接。我也在媽媽們的互動和分享中學習到很多。如果群規模很大,大家就會變得陌生,自然分享和交流的慾望就會降低,「潛水黨」會越來越多。如果一個社群只有固定的一個或者幾個人發言,那這個群就會慢慢地「死」掉了。2.要想實現有效的社群營銷,需不斷探索社群的邊界,實現邊界最大化。社群營銷的發展,肯定是在邊界處的創新,所以,要想做好社群營銷,一定要關注社群邊界發生的事情,不但要觀察,還要走近、參與。所以要不斷地從與媽媽們的交流中發現新的邊界,實現新的轉化。從具體的工作經驗中,我總結了幾個在社群實現銷售轉化中發現的「邊界」。(1)社群里發布獨家信息。比如,DK媽媽群中會有一些出版社的信息,對各家出版社科普書籍的認知、比較,對科普書選擇標準的一些判斷,對孩子怎麼閱讀科普書的一些建議心得,這些信息很多是媽媽們的切身需求,她們會非常喜歡這種信息。在吸收這些信息的過程中,她們會主動咨詢買書,實現一些轉化。(2)社群里附贈優惠。比如,經典作品或者媽媽們呼聲很高的圖書,群里媽媽可以享受獨家折扣,小范圍作為粉絲福利的形式發放,這種轉化會非常迅速,非常集中,並且媽媽們會主動介紹新客。一位媽媽曾經和同事一起一次性購買了上千碼洋的圖書。(3)社群里實現獨家服務。這樣,一位用戶一次性就會購買多本圖書,而對她來說,省去了挑選書和搭配書的困擾,甚至可以解決一些如何讓孩子閱讀的問題。有很多家長會直接自報家門來買書,尤其是暑假期間。還有很多是為了送其他孩子生日禮物、幼兒園畢業禮物等。所以對產品進行多種分類和組合,用戶滿足了更多層次的需求,單個用戶一次購買多本,甚至多次購買,從而實現社群從情感屬性到銷售屬性的轉變。營銷的本質是用戶關系,社群營銷也不例外。時代不管如何變化,不變的是顧客對品牌的那份信任,是品牌用心做產品的初心。社群營銷變化的只是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方式和方法。通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也意識到對社群營銷認識的很多不足。比如銷售轉化方式可否復制,比如怎樣實現快速且穩定的社群分裂,比如怎樣延長社群的生命周期等,這些都是需要在工作中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
④ 管理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我們知道,社群運營必須要有人做管理,而且管理一定是能產生管理層級的。也就是說,社群是圍繞- 個中心來運轉的,是需要中心化管理的。那麼,去中心化管理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去中心化是指社群傳播的內容、信息不再是由專人或特定人群產生,而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其次,在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中,社群是放射線結構的,社群圍繞靈魂人物聚集,然後每個節點又可以自由連接不同資源,安排自己的活動。社群通過靈魂人物的言行去影響整個社群的文化和價值觀,而不是直接管理。
其實,去中心化管理是中心化管理的延伸,並沒有誰更好的問題,也不是非此即彼。社群要做大,就必須允許去中心化的節點承擔更多的責任獨自去管理。在一個大社群中,對核心成員採取中心化管理,對外圍成員採取去中心化管理,保持中心化管理的成員對外圍群的影響力,適當平衡兩者之間的比例,是做大社群的關鍵。
那麼,社群運背該如何運用這兩種管理模式呢?
例如,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為口號,微信公眾訂聞號「羅輯思維」語音,每天早上六點率左右發出,365天全年無體:視頻節目每期50分鍾,每周五在優酷網播出,全年48期。試想,如果沒有羅胖這個核心人物,社群就不可能長久地火下去。這可以說是社群中心化管理最好的體現。再來看一個以去中心化管理為主的社群。BM社群在各個城市設有交流營、讀書筆記PPT營、繪畫營、碼字營,這些社群都有獨立的群負責人按自已的群特點去組織運營。總群負責人只是把各個分群組長們聚在一起,分享好的經驗,提供可以共享的資源,提出運營建議,但每個群的決策權完全在組長身上。
由此可見,這兩種模式都能夠在社群中應用成功,只不過中心化模式有個偏強勢的群中心人物駕馭與規范,對群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去中心化模式的中心人物偏弱勢或者乾脆就沒有,但是一-定有一個非常主動的連接者和溝通者。比如,BM社群的核心人物陳慧敏通過自己積極地溝通和交流,與不同社群的核心人物保持了緊密溝通,形成了大家都認可的群文化。
因此,無論是羅輯思維還是BM社群,都存在負責人和群規則,只是這兩者的中心化程度不同。在社群資源不足、管理者能力有限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3 : 7的比例,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社群,管理者只是扮演連接者的角色。
在社群規模日漸成熟、管理者能夠根據自身能力帶動其他人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7 : 3的比例,讓資源得到更好的分配、優化、利用。因為當社群規模變大後,繼續採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會出現所有人有事都找連接者,而連接者到處救火式響應,溝通效率反而會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