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領域中心化比去中心化好
⑴ 什麼是中心化、去中心化、多中心化
在教室里,一群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老師是一個中心,這就是「中心化」。
山裡有很多蘋果樹,任何人都可以去採摘,多勞多得,采果的人可以將蘋果拿去賣或與別人換取其他物品,這種自由採摘就是「去中心化」的。
城市的多中心化發展,城市中心不止一個,可能同時是財富中心、消費中心、交流中心......,這就是「多中心化」。
以上是中心化、去中心化以及多中心化在生活中的體現,在區塊鏈領域中如何理解這三個名詞呢?
中心化
中心化:簡單地說,就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在一個系統中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任意節點停止工作都不會影響系統整體的運作。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基本的特徵,區塊鏈不依賴於中心的管理節點,就能夠實現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體現在激勵機制、共識機制等方面,例如比特幣通過點對點協議以網狀的形式彼此互相連接,在此基礎上,公有鏈通過引入經濟激勵機制,公正記賬,即使大部分的計算機崩潰了,系統依然可以正常運行。
多中心化
多中心化:由多個中心節點組成的平等網路,節點的參與和退出可能有所要求和限制,系統中每一個中心都需要有充分的能動性。
例如,EOS總共有21個超級節點,21個節點之間相互制衡,並且必須符合一定的要求、提供一定的軟硬體設施才有可能成為候選節點。
目前很多傳統行業,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都很難直接採用去中心化結構,要用區塊鏈技術只能採用多中心化的聯盟鏈結構,以便增加交易的效率,用戶數據在有效節點內進行公開,最大限度保護用戶隱私。
總結
去中心化是系統的顛覆,多中心化則是系統的升級,去中心化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中心,每個中心都依賴多個個體的支持。
⑵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區別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一詞語多用於區塊鏈行業,且被區塊鏈從業者反反復復用來炒概念!
區塊鏈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說一下,中心化,我們把錢統一放在銀行由銀行進行保管,銀行這是相對與要存錢的人來說屬於一個中心。去中心化是每個人的錢都不在存放到銀行,所有的錢都放在自己家進行保存!
⑶ 數字貨幣中心化交易所與去中心化交易所哪個更好、更方便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最核心的不同在於私鑰是否掌握在用戶手裡,去中心化平台可以很好的保護用戶,例如CellETF(celletf.io),很好的解決了用戶的資產安全問題,但是這個相對而言操作更簡單。
⑷ 管理的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我們知道,社群運營必須要有人做管理,而且管理一定是能產生管理層級的。也就是說,社群是圍繞- 個中心來運轉的,是需要中心化管理的。那麼,去中心化管理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去中心化是指社群傳播的內容、信息不再是由專人或特定人群產生,而是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其次,在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中,社群是放射線結構的,社群圍繞靈魂人物聚集,然後每個節點又可以自由連接不同資源,安排自己的活動。社群通過靈魂人物的言行去影響整個社群的文化和價值觀,而不是直接管理。
其實,去中心化管理是中心化管理的延伸,並沒有誰更好的問題,也不是非此即彼。社群要做大,就必須允許去中心化的節點承擔更多的責任獨自去管理。在一個大社群中,對核心成員採取中心化管理,對外圍成員採取去中心化管理,保持中心化管理的成員對外圍群的影響力,適當平衡兩者之間的比例,是做大社群的關鍵。
那麼,社群運背該如何運用這兩種管理模式呢?
例如,羅輯思維以「有種、有趣、有料」為口號,微信公眾訂聞號「羅輯思維」語音,每天早上六點率左右發出,365天全年無體:視頻節目每期50分鍾,每周五在優酷網播出,全年48期。試想,如果沒有羅胖這個核心人物,社群就不可能長久地火下去。這可以說是社群中心化管理最好的體現。再來看一個以去中心化管理為主的社群。BM社群在各個城市設有交流營、讀書筆記PPT營、繪畫營、碼字營,這些社群都有獨立的群負責人按自已的群特點去組織運營。總群負責人只是把各個分群組長們聚在一起,分享好的經驗,提供可以共享的資源,提出運營建議,但每個群的決策權完全在組長身上。
由此可見,這兩種模式都能夠在社群中應用成功,只不過中心化模式有個偏強勢的群中心人物駕馭與規范,對群有很大的影響力;而去中心化模式的中心人物偏弱勢或者乾脆就沒有,但是一-定有一個非常主動的連接者和溝通者。比如,BM社群的核心人物陳慧敏通過自己積極地溝通和交流,與不同社群的核心人物保持了緊密溝通,形成了大家都認可的群文化。
因此,無論是羅輯思維還是BM社群,都存在負責人和群規則,只是這兩者的中心化程度不同。在社群資源不足、管理者能力有限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3 : 7的比例,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社群,管理者只是扮演連接者的角色。
在社群規模日漸成熟、管理者能夠根據自身能力帶動其他人的時候,可以採取中心化和去中心化7 : 3的比例,讓資源得到更好的分配、優化、利用。因為當社群規模變大後,繼續採用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會出現所有人有事都找連接者,而連接者到處救火式響應,溝通效率反而會變低。
⑸ 如何理解電商中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摘自:YiShop電商系統
眼下中國最好的電商都是「中心化」模式。所謂中心化模式就是一個電商平台集中了所有商家和眼球/流量,成為消費者購物的第一入口。消費者通過這個入口找商品,平台通過這個入口做利益分配,雁過拔毛。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在這兩年炒的沸沸騰騰,高潮出現在去年十二月張小龍詳細闡述微信公眾平台的八大觀點,其中一點是說「微信要打造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台方、第三方」。
⑹ 「概念」網路中的「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
在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結構洞"。簡單的說,當你想要聯繫到A,但是必須要通過B,這樣B就是一個結構洞,而B可能因此而謀利或者產生競爭優勢。
"中心化"可以簡單的與"結構洞"畫上等號。"結構洞"帶來的是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中含有信息不對等、信息流操控等等,這也是"中心化"設計在社交網路中的具體表現。
「去中心化"即減少因為"中心化"帶來的巨大競爭優勢。"去中心化」不代表沒有中心,只是將中心從「人」這種不可控的因素中外移至可控並且中立的因素中,這樣之前的競爭優勢就不會存在。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去中心化」是一個「降權」的操作,同時對於個人而言可控性更好。經過這樣操作後的整個網路形態會成為一個「細胞組織」,他們互相很難受到影響,因而更加穩定,但同時面臨了新鮮空氣進入困難的問題。
為了更加清晰的區分「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概念,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張表直觀的感受下:
互聯網放大了人性,讓人以一個人的方式面對整個人類,信息的產生、存儲、轉發等都是以人為單位,網路讓信息得以流通。
Paul Baran在1962年寫的一篇文章《On Distributed Communiction Networks》中提出了Packet Switched的概念,並直觀的描述了三種不同的連結狀態。
「中心化」是絕對的,「去中心化」是相對的。「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變的過程是由樹到圖的過程。
結合上面的三張圖,Baran認為,網路的組成結構包括兩種狀態:中心化和分布式,而去中心化則是兩種組成的中間過渡態。
⑺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未來
吃早餐的時候去外面飯館,發現花很少的錢可以獲得豆漿油條包子鹹菜組合。而自己在家做,通常卻很難。豆漿機做出來太多,喝不完;炸油條兩根得用多少油呢?做兩個包子是否浪費在准備工作上的時間也會非常多。於是思考,至少對於這件事來說,中心化是比去中心化有優勢的。那麼什麼事情適合中心化?什麼事情適合去中心化呢?混在幣圈對於那些想把一切去中心化的想法,我總是很警覺。我認為未來的趨勢很可能是,現在某些中心化的事情,將會去中心化。而某些本來去中心化的事情,將來會中心化。
先來想本身就去中心化的事情,比如做飯,帶孩子,很多家庭自己做;比如養老,大部分人呆在自己家裡面;比如清洗衣服,大部分人自己用洗衣機。但這些事情,如果中心化操作,是會帶來成本下降,體驗上升的。如現在的外賣,實際上就是把部分去中心化的做法變成了中心化。而未來的趨勢是,如果物流配送更快,很可能會進一步中心化。小餐館慢慢合並成大的外賣中心,這樣他們的采購、場地、管理運營成本都會變低。類似帶孩子,一個小區修一個大點的兒童中心,裡面有很多玩具和書籍,還有定期的各種活動,對孩子吸引力是很大的。而現在很多都是隔代來管理孩子,對比起來問題是很多,除了管不好,也存在玩具利用率低,關在家裡面缺少活動之類的。也許有人會想這不是學校么?我想未來是有區別的,學校是帶約束的,監護人不參與的託管。而兒童中心相當於把去中心化的玩具房書房中心化到一起,甚至可以共享多種樂器之類的東西,孩子可以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可能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經濟流量還不夠,所以無法聚集足夠的資金。很多人讓老人帶孩子都是免費的,如果未來經濟水平上升,大家能花費一定的錢去做這樣的事情,可能就會火起來。
接者再考慮一下現在中心化的事情,比如銀行、公共交通已經出現一些去中心化的服務。那麼還會有什麼會去中心化呢?我想現在那些擠爆了的地方,比如游樂場、景點、購物中心、步行街,也可能會出現一些逆趨勢。有人喜歡擁擠熱鬧,也有人不喜歡。只要存在差異的市場,就可能存在機會。那麼有什麼比較大的中心化很可能會去中心化么?我想影響我們最大的,可能是學校和醫院了。從本質上來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的教育和醫療也是不一樣的。可能未來的趨勢,會出現個性化教育和醫療。一旦去中心化,就會吸納更多的人進入教育和醫療行業,同時也可以解決AI應用後帶來的人力過剩問題。但從長期來看,AI也可能在將來會取代大部分教師和醫生。你生病了下個訂單,物流半小時就送來一個醫療機器人診斷病情。接著物流又送來了葯品和護理機器人,就算要弄個小手術,配送一個醫療艙過來可能並不是難事。只有你的病非常嚴重,才需要送到醫院去。
也許未來,很多事情,都是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間來回的轉變。當去中心化具有優勢的時候,會慢慢的侵蝕中心化的市場。但一旦大部分去中心化後,又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這時候又會往中心化發展。或者本來兩種並非對立的而是統一共存的。以後上學可以三天中心化兩天去中心化,那也是挺不錯的。
⑻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1.網路貼吧是高度去中心化的
從傳播學角度解釋:中心化(Centralization)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對應著集權與分權。如b站、知乎等更中心化的網站,典型特徵是少數人拿著大喇叭說,大多數人只是聽眾。內容輸出者和接受者的互動都是基於中心化的。
而網路貼吧高度非中心話,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人都能拿個大喇叭發表言論,每個人的話語權差別不大。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對不同用戶各有利弊,中心化社區是個教室,非中心化社區是個鬧市。以b站、知乎為例,粉絲、推送制度對於大up主、大V是極其有利,而對新up主是十分不友好的。想像一下,你辛辛苦苦剪出來的視頻,播放量兩位數「石沉大海」,是怎樣一種苦惱。
網路貼吧不一樣,除吧務、個別元老以外,每個人說話的權重幾乎是等同的,於是便吸引了大量普通網民暢所欲言。中心化加大了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權,在貼吧里無論是引戰罵人發牢騷,必定有人觀看,有人和你互動,這就保證了你發言的存在感。
並不是貼吧的低素質網民比知乎b站多了,而是前者被你看到了,後者被自然篩選掉你根本關注不到
2. 網路貼吧對爭論罵戰的態度
網路貼吧能成為網路暴力的重災區,和官方的縱容絕對有關,甚至網路還設計了一系列圈套鼓勵用戶參與罵戰。
最典型的一點是禁言收費,被人罵了不爽,交錢充會員吧。
這個也是無意中看到的,對於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這兩個概念感覺比較有趣。
因為之前在仙吧吐槽仙粉,現在看這個文章就明白了是很多話一些人說不出來而已。他們想噴人噴不出來,所以知乎那麼多客觀吐槽仙七的文章中幾乎看不到多少仙粉的影子,他們想罵人罵不出來。哪是一種被人堵嘴的感覺......
有些人真是見縫插針,任何一個點都能成為懟你的動力....
明明大家討論的不是一個點,非要拿另一點懟我說的點。
所以有多少人為了在貼吧懟人而去充會員的.....
⑼ 互聯網經常提起『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什麼
中心化(Centralization)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就是集權與分權,在互聯網上,就是指從我說你聽的廣播模式,向人人有個小喇叭的廣場模式轉變。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門戶網站,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blog、UGC、社交媒體等。
很多人對去中心化有一些誤解,比如說Facebook、Twitter等正在成為更集中的中心。去中心化不是說今後不再有大網站,也不是說大網站就一定是中心化的,去中心化主要是指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權。另外,去中心化也不是人人絕對平等的意思,總會有人更善於利用技術賦予的可能性,有人則不善用或不在乎。
通俗的說 :
中心化:幾個經過認證的嘉賓在『講話』,所有其他人在聽。(上課)
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講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聽或者講。(英語角)
來自豆瓣2015-01-04知識:http://www.douban.com/note/476273729/?typ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