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區塊鏈比特幣
Ⅰ 中國為什麼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
中國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的原因:重在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引領新的國際金融格局。
1、重在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
數字資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柏亮表示:
首先,從國際競爭角度出發,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和Libra(天平幣)等全球穩定幣正試圖發揮貨幣和金融的職能,這些加密資產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來處理交易,會對一國貨幣主權形成挑戰。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有保護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的目的。
其次,從國內的金融環境來看,數字人民幣的推出首先是適應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趨勢同時兼顧金融的普惠性,避免金融排斥現象的加深,是真正服務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物品。其次,數字人民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和打擊洗錢、逃漏稅和其他犯罪行為,保證金融秩序穩定。
2、引領新的國際金融格局。
當前,法定數字貨幣正在成為主權國家間競爭的「新戰場」,數字人民幣的推出對數字時代下的金融經濟活動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數字人民幣有助於形成新的國際金融格局,助力人民幣國際化。保護國家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是數字人民幣發行的首要目標。
其次,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有助於提升我國金融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法定數字貨幣可以實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更加緊密的結合,通過帶有「條件觸發機制」的智能合約,可對信貸主體和使用場景予以限制,實現貸款的精準投放,避免資金空轉,實現更有效率的宏觀政策調控體系。
第三,數字人民幣為基於數字技術的經濟金融活動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柏亮認為,數字人民幣從發行、流通、存儲、投資、跨境流動等所有環節都可以變成「數據」,這為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來鏈接和處理這些數據打通了最後一公里。
(1)巴曙松區塊鏈比特幣擴展閱讀:
數字人民幣,英文簡稱為「DC/EP」,分別是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的縮寫,這表明數字人民幣不僅是貨幣,而且也是電子支付工具。業內人士指出,在討論數字人民幣時,首先要肯定其基礎屬性是貨幣,是現有法幣體系的組成和補充,其次才是一種數字支付工具。
基於此,我國數字人民幣體系堅持現金(M0)替代、雙層投放、可控匿名的基本原則。
首先,中國央行對數字人民幣定位於M0替代,有別於私人數字貨幣去中心化的特點,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實行央行中心化管理,發行方是中國人民銀行。
其次,雙層投放機制指由央行負責數字貨幣的投放和回籠,但央行並不直接與消費者對接,而是通過商業銀行向央行申請兌換數字貨幣,由商業銀行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央行數字貨幣和對應的服務。
第三,從支付數據隱私保護來看,數字人民幣基於加密技術實現「可控匿名」。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技術委員會委員吳桐介紹,通過隱私保護技術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避免敏感信息泄露,且不損害可用性;同時實現對相關數據使用許可權的管理,在一定條件下確保可追溯,只有央行可獲取全量用戶身份信息與交易流水。
Ⅱ 《數據資本時代》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數據資本時代》(Viktor Mayer-Schnberger)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0c0IidMHJpyjgLKrrNtlMA
書名:數據資本時代
作者:Viktor Mayer-Schnberger
譯者:李曉霞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8-11-1
頁數:256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大數據除了能對我們的生活、工作、思維產生重大變革外,還能夠做什麼?暢銷書《大數據時代》作者舍恩伯格在新書《數據資本時代》中,展示了大數據將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經濟——這並不是因為數據是一種新型石油,而是因為數據是一種新型潤滑脂,它將給市場帶來巨大能量,給公司帶來巨大壓力,使金融資本的作用大大削弱。贏家是市場,而並非資本。
這本書在當下國內出版,可以說恰逢其時。時下,中國經濟正處於「三化」階段——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科技蓬勃發展,《數據資本時代》對市場與貨幣、公司與金融、數字化與數據等問題做了新的思考。其對未來饒有興趣的預測與討論,有的在時下的中國正在發生,有的可能會在未來的中國以不同的方式涌現。無論正確與否,它們對理解和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的未來演變都有參考價值。
舍恩伯格認為,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一點與西方大為不同,這樣的發展速度為十幾億中國人提供了更好的生 活。要保持如此驕人的成績,就需要中國不僅能夠准確地做出決策, 而且要快速地做出決策。大數據在全方位改善決策的同時,恰恰可以 加快決策的進程。這是中國持續取得成功的關鍵,尤其是在其「快速 發展科技領域」里。而且在積極利用大數據方面,中國也同樣處在有利的位置。與許多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已經將數字創新放在其政治議程的首位。如果中國能夠利用其數據財富,去獲取海量數據市場所能提供的 協調能力——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那麼中國可能會在數據資本時代的持久原則基礎上,譜寫經濟發展和可持續增長的全新篇章。
此外,《數據資本時代》闡述了數據時代的未來正呈現出的一些新的趨勢:數據為市場的多樣化深度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數據推動公司尋求新的模式;化解數據時代帶給人類的隱憂。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 比如,「用數據交稅」「數字投資顧問」「資本功能的分離」「單人公司」 等。這些新概念會令公司的管理者、創業者腦洞大開。
【內容簡介】
當大數據經濟進入數據資本時代,我們的經濟社會將發生怎樣的改變?海量數據市場將引發市場機制的再次復興;傳統公司的重要性會下降;貨幣資本衰退,銀行將面臨「風暴」;人類工作和分配正義會受到嚴峻挑戰……
傳統市場將所有信息壓縮成一個單一的考量指標——「價格」,並通過貨幣來傳達這一信息。但事實證明,價格和貨幣只是巧妙的權宜之計。數據作為一種新型潤滑脂,將給市場帶來巨大的能量。作者認為,贏家是市場,而並非資本。當數據哪怕只是部分地承擔了貨幣的角色時,金融資本就會失去其大部分意義。這一切都將產生巨大影響——不只是對公司和管理者,而且對其他所有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包括經理、雇員,還有消費者。
面對如此變局,人類未來應如何選擇? 舍恩伯格認為,未來人類選擇的重點是:我們將會選擇是否選擇。人類將繼續保有個人選擇的自由,海量數據市場將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但不會從根本上免除我們需要做出選擇的責任。
【名人推薦】
1983年,美國未來學巨擘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對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我深切期望《數據資本時代》一書也能喚起我們對新時代的嚮往,激發我們共同參與海量數據市場的創建,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田溯寧 寬頻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
《數據資本時代》則秉持「不講已經知道的事」的原則,從市場與貨幣、公司與金融、數字化與數據等問題上做了新的思考。其對未來饒有興趣的預測與討論,有的正在時下的中國正在發生,有的可能就會在未來的中國以不同的方式涌現。——巴曙松 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董事總經理、中國經濟學家,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人類歷史是一部數據技術的進化史,從占卜、抓鬮到投票選舉,它們都是數據採集和數據決策。貨幣其實也是一種包含著存貯、轉遞的數據技術,它讓價值的交易在變得高效和普適的同時,導致了信息扭曲和市場失靈。《數據資本時代》這本書通過清晰的分析和論證告訴我們,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消除貨幣的天然缺陷,正在重新定義和塑造貨幣,並終將取代貨幣。一種巨大的顛覆性創新正在發生:金融資本主義必定被數據資本主義所取代。這將導致一系列行業(尤其是金融行業)地震和社會震盪。這是一本表述低調卻讓人腦洞大開的預言書。——吳伯凡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研究員,《冬吳相對論》《冬吳同學會》主講人
當海量數據市場悄悄出現,數據就成為資本,成為權力的核心,傳統市場及其構建其上的社會結構必將出現大調整。要系統了解未來市場、未來公司以及未來經濟社會權力變化的趨勢,《數據資本時代》這本書是權威的指南!——張明,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研究員、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大數據不僅從成本、效率、體驗等方面提升了生產力,而且更深刻地改變著生產關系。對於「風暴」之下的中國金融業來說,擁抱數據資本時代、用好大數據技術,進而以金融科技引領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數據資本時代》這本書從多個方面為我們帶來了啟發,值得關心大數據的各界人士,特別是金融從業者、監管者認真一讀。——董希淼,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數據資本時代》這本書是一部從整個人類文明和經濟發展的大視角,來分析大數據革命性影響的作品。作者以生動的案例故事為線索,將大數據作為經濟基礎的要素之一,從企業內部的微觀層面到社會分配和未來發展的宏觀層面,啟發我們思考數據資本時代所帶給我們的信息傳遞與共享的巨大益處。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讀者,都值得細細品味。——金海年,經濟學博士,清華控股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
他被譽為「大數據之父」、「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現任牛津大學網路學院互聯網研究所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暢銷書《大數據時代》作者。
他學術背景專業。先後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個互聯網研究重鎮任教。是《科學》《自然》等知名學術期刊推崇的互聯網研究者。
他是政府和媒體的寵兒。曾受邀在白宮、世界經濟論壇、歐盟議會、歐盟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知名機構演講交流。6次參與CCTV的節目錄制,兩次錄制CCTV2《對話》欄目,並錄制包括《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等多部紀錄片。
他也是大數據商業應用的先鋒。曾受邀在谷歌、微軟、IBM、英特爾、華為、海爾、中國移動等公司演講。
托馬斯•拉姆什(Thomas Ramge)
他是德國財經刊物brand eins的科技記者。《經濟學人》特約編輯。他的著作頗豐,曾獲得德國《金融時報》頒發的商業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