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區塊鏈
1. 荷蘭的風土資料
【國名釋義】荷蘭全稱為「尼德蘭王國」,「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 荷蘭只是尼德蘭王國的一個最大的省,所以古代中國就稱之曰「荷蘭」,該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紅、白、藍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藍色表示國家面臨海洋,象徵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徵自由、平等、民主,還代表人民純朴的性格特徵;紅色代表革命勝利。
【國徽】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
【重要節日】4月30日:女王日(系已故王太後朱麗安娜生日,即國慶日);
紀念日:5月4日(1945年5月4日佔領荷蘭的法西斯德軍在瓦格寧根簽署投降書,被定為荷蘭「紀念日」)
【國歌】《威廉·凡·拿騷》,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首國歌
【國花】鬱金香
【國鳥】琵鷺
【國石】鑽石
【人口】1619.7萬,90%以上為荷蘭族,此外還有弗里斯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弗里斯蘭省講弗里斯語。居民31%信奉天主教,21%信奉基督教。
【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人口73. 5萬(2003年);政府所在地:海牙(The Hague) ,人口45.8萬(2003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省,省下設489個市鎮(2003年)。各省名稱如下:格羅寧根、弗里斯蘭、德倫特、歐弗艾塞爾、格爾德蘭、烏特勒支、北荷蘭、南荷蘭、西蘭、北布拉邦、林堡、弗雷佛蘭。
【國家政要】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威廉明娜·阿姆加德 (Beatrix Wilhelmina Armgard) ,1980年4月登基繼位。首相揚·彼得·巴爾克嫩德 (Jan Peter Balkenende) ,2003年5月就任,2007年2月再次就任。
自然地理
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528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 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歷史
1463年正式成為國家,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68年爆發延續80年的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戰爭。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正式名稱為尼德蘭聯合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拿破崙之弟任國王,荷被封為王國。1810年並入法國。1814年脫離法國,翌年成立荷蘭王國(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1945年恢復獨立,戰後放棄中立政策,加入北約和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
經濟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餘,還能出口。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原料和銷售市場主要依靠國外。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生產現代化,乳、肉產品供應國內有餘,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 航運業和漁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糧食(小麥)和飼料依靠進口。海運和內河航運發達,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海岸外小島、古城、運河風光和花卉種植業吸引國外旅客。每年旅遊者達260餘萬。
交通運輸
荷蘭陸、海、空運輸均十分發達。境內河流縱橫,水路四通八達。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大小水道160多條,橋梁1000多座。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出海口的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阿姆斯特丹機場是荷蘭和歐洲主要航空港之一,曾多次獲世界最佳機場稱號。荷蘭人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發展交通運輸業,其陸海空各類運輸占歐盟交通市場總額的百分之三十。
人民生活
社會保障體系較完整,居民福利水平較高。 2001年人均國民收入22317歐元,全年國民消費總支出為2129.05億歐元。貧富差距不明顯,2000年生活舒適的家庭佔53%,收支大體相等的佔38%,生活困難的9%。2000年家庭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如下: 汽車72, 彩電99, 錄像機79, 冰櫃71, 洗衣機95,洗衣烘乾機53, 摩托車8, 自行車200, 電話100, 家用電腦64。
海外領地
荷屬安第列斯 (The Netherlands Antilles) 由加勒比海中相距800多公里的南北兩組島嶼組成。80%為黑白混血種人,有少數白人。荷蘭語和帕彼曼都語為官方語言,也講西班牙語和英語。82%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1499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庫拉索登陸。1527年西班牙佔領南部三島,1634年成為荷殖民地。北部兩島於1493年被哥倫布發現,17世紀中葉被荷蘭占據,此後多次易主,1816年成為荷蘭屬地。1954年群島獲得完全的內部事務自治權。2007年1月1日,庫拉索島和聖馬丁島正式脫離,成為單獨的荷蘭屬國,剩下3島組成「王國列島」,地位待定。
阿魯巴(Aruba) 加勒比海南部背風群島的一部分。主要為印第安人與歐洲白人的混血後裔。官方語言為荷蘭語,通用帕彼曼都語,也講西班牙語和英語。8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少數信奉基督教新教。1499年西班牙佔領該島。1643年易手荷蘭。1986年1月1日宣布正式脫離荷屬安的列斯,成為荷蘭王國的一個單獨的政治實體,荷蘭繼續負責該島的國防和對外事務
荷蘭四寶
風車
風車原為荷蘭人首創,適應著水力利用和磨坊工業的需要。如今雖然仍為荷蘭的「國家商標」,實際運用上卻不多見了。我們當然無法帶回荷蘭的大風車,但是小型的風車模型紀念品是可以的,權當是你來到荷蘭的留念。
鬱金香
鬱金香為何可以聞名於世?其中非常大的因素就是因為荷蘭。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荷蘭人也非常愛鬱金香,在他們的生活中鬱金香已經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每逢集市、花展,他似乎總是可以充當主角。如果你覺得鮮花攜帶不方便,你可以選擇購買一下鮮花製作的乾花,作為你的擺設一樣不失體面。
乳酪
假如有人問起荷蘭有什麼好吃的,十有八九人們都會認為是乳酪。荷蘭人有各種各樣的乳酪,多得可以讓你無法想像。乳酪也像紅酒一樣分開等級,最貴的會讓你瞠目結舌。你可以接受這種食品的話不妨去買上一些,購買時還可以先品嘗一下,微微的酸與甜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醇正。
木屐
風車、木鞋、乳酪、鬱金香號稱荷蘭四寶,而木鞋又位於四寶之首,其地位可見一般。木鞋成為荷蘭的特產,和光照期短、地勢低窪有關。全年晴好天氣不足70天,這使荷蘭人的愛陽光一如所愛他們的畫家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也使他們不得不穿上敦實的木鞋對付潮濕的地面,下地幹活、庭院勞作乃至室內打掃都穿不同樣式的白楊木鞋。後來,精明的荷蘭人把木鞋製作發展成一門半機械操作的工藝,木鞋也就成為特色產品和旅遊紀念物。
新聞出版
報刊發行始於1618年。現共有日報近90種(其中全國性日報8種),綜合性和專業性期刊約4000種。主要報刊有《電訊報》、《每日匯報》、《人民報》、《新鹿特丹商報》、《誓言報》、《忠誠報》、《金融日報》、《埃爾什維爾周刊》、《自由荷蘭》。荷蘭通訊社是半官方新聞機構。荷蘭有5個全國廣播電台、10個地區廣播電台和150個地方廣播電台。電視廣播覆蓋率100%,其中76%的家庭可接收有線電視。全國有35個廣播電視組織,由荷蘭廣播電視協會根據各組織會員人數分配廣播電視的播放時間,其中8大廣播電視組織在3套半官方的全國性電視節目中擁有絕大部分播放時間。近年來,荷商業電視台發展較快。
風車之國
人們常把荷蘭稱為「風車之國」,荷蘭是歐洲西部一個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它的真正國名叫「尼德蘭」。「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於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
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有:造紙等作用,被譽為「風車之國」。荷蘭向來以風車聞名。而保存風車較多的地方,則是「小孩堤坊」。
小時候,你讀過這個故事吧?一個小男孩眼見堤坊上出現裂縫,海水滲入,他擔心村子將被海水淹沒,便用手指頭塞住堤坊,救了全村人…
如今,在這個地方還保留了19部風車,並且還能見到穿著傳統服飾的荷蘭婦女。
直到8月26日為止,是今年荷蘭的「風車之日」。每逢星期六,小孩堤坊的風車將一起轉動,有的還開放內部,讓遊人參觀。
當時,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如左圖)。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汽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由於地勢較低,荷蘭人與水抗爭的歷史一直是個傳奇。
荷蘭境內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而靠近鹿特丹的Alexander Polder地區,更低於海平面6.5公尺之多。為了土地與大自然抗衡,荷蘭人建造堤防,阻擋海水,並利用風車產生動力將窪地的水抽干,填海造地,至今你所看到的荷蘭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並孕育著無數的生命。歷史上,荷蘭一度在16、17世紀海上航權時代取得相當的優勢,成為當時歐洲北海沿岸勢力最強的代表,我們稱之為荷蘭的「黃金時代」!1602到1799年一百多年間,東印度公司(VOC)從一家貿易公司躍身為對全球第一家的跨國企業,對荷蘭的經濟發展貢獻良多,尤其對阿姆斯特丹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今天,從對阿姆斯特丹建築的風貌、運河的規劃等等,仍舊可以看出當時商業的蓬勃發展。此外,當時許多荷蘭北方、圍繞南海(Zuider Zee)的漁村,也成為東印度公司重要的港口。
盡管在築完堤壩後,原本的南海早已更名為艾塞湖(Ijsselmeer),但如珍珠項鏈般環繞湖畔的馬肯(Marken)、沃倫丹(Volendam)、荷恩(Hoorn)、烏爾克(Urk)與史帕肯堡(Spakenburg)等漁村,以及坎朋(Kampen)、斯塔佛倫(Stavoren)和恩克森等貿易城中,所遺留的傳統文化將這個地區也,形成了一個獨特且多彩多姿的區域,我們稱之為「北海黃金圈」 。
現今荷蘭仍然是世界上的最有競爭力的先進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貿易國。
荷蘭木鞋不過是一種工藝品,實際上,木鞋對於荷蘭人來說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至少在歷史上是這樣的。因荷蘭土地太潮濕,木鞋最能防潮濕,而且經久不爛,因而成了荷蘭人的最愛。
【飲食】青魚是荷蘭聞名的小吃之一,也是荷蘭進行殖民掠奪的標志。遠在十四世紀,1384年,一個叫博克爾的荷蘭人發明了腌漬青魚辦法,於是捕魚業興旺起來。荷蘭以武力強佔了波羅地海沿岸,瑞典南部盛產青魚的斯霍恩島,成為荷蘭第一個殖民地。所以有人把荷蘭叫做「建築在青魚骨上的國家」。
荷蘭點滴
盛開的鬱金香——美麗卻又凄婉
說到荷蘭足球,總會引發一連串的疑問:如果克魯伊夫參加78年世界盃賽,荷蘭還只是亞軍嗎?如果90年荷蘭隊團結一致,還會那麼早就打道回府嗎?如果古利特參加94年世界盃,荷蘭還會輸給巴西嗎?時光無法倒流,足球場上是更沒有那麼多的「如果」,我們永遠得不到答案。事實上,也不太需要答案,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於那支令人敬仰卻又充滿悲情色彩的球隊。論才華,荷蘭堪比巴西;論氣質,荷蘭不遜法國;論剛毅,荷蘭不輸德國,但談起成績,荷蘭卻難以在列強面前抬頭。每次他們都是奪標的大熱門,但往往結局沒有期待的好,除了1988年的歐錦賽冠軍,荷蘭真成了無冕之王,甚至幾次被拒大賽的決賽圈之外,充當難以舒展激情的落寞看客。激情的鬱金香總是夭折的現實使荷蘭隊身上彌漫了悲情的色彩。
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是美好、庄嚴、華貴和成功的象徵,荷蘭足球在世人面前擁有了前三項,但荷蘭人一直在大賽成功的門外徘徊。荷蘭就是這樣一個讓你愛恨交加的球隊,不知道他們能帶來多少驚喜,更不知道他們會帶來多少悲傷。
荷蘭的國家歷史充滿了反抗和斗爭。在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而後又受到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於是歷史上的荷蘭以中立的姿態應對著風雲變化。和平和獨立的精神追求造就荷蘭人不去爭奪他人的利益,他們可以填海造田,可以同自然戰斗卻無意稱霸世界。從倫勃朗到梵·高,荷蘭誕生了世界級的繪畫大師,但就像他們的印象畫派,荷蘭足球創造了印象之名卻沒有榮譽之實。
從足球看荷蘭:不為爭名逐利,只求唯美主義
荷蘭隊可以革命性的足球屢屢改造世界足球的風格,但卻沒有辦法在足壇稱霸,實在和荷蘭的民族性有關,因為荷蘭人對稱霸不感興趣,荷蘭人更感興趣的是和平與創造,以及在足球中體現海一般的浪漫主義精神。
荷蘭歷史上一直採取中立政策,由此帶來它有意思的命運。16世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蘭共和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17世紀曾為海上殖民強國。18世紀後,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848年成為君主立憲國。一戰期間保持中立。二戰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國軍隊侵佔,王室和政府遷至英國,成立流亡政府。戰後,荷蘭人意識到中立並不能帶來長久的獨立,終於放棄中立立場,加入北約。
荷蘭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反抗大國統治的歷史,和平和獨立對荷蘭人來說已經不易,所以荷蘭人骨子裡並沒有興趣去爭取不屬於自己的利益。另外,荷蘭人也是世界上最值得敬佩的民族之一,荷蘭本來是一片沼澤,難以為生,但荷蘭人的遠祖沒有選擇向中歐移動,通過戰爭爭取新的生存空間,而是選擇了和自然搏鬥,篳路藍縷,改善荷蘭的地理環境。
「荷蘭風車」今天已經成為荷蘭的標志,在歷史上,風車幫助荷蘭人圍海造田,從大海口中爭取了近三分之一的國土,並且幫助荷蘭的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水平一直處於歐洲社會前列,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荷蘭民族,喜歡選擇內省,改善自身,來代替掠奪他人,在足球風格上,也是典型的「求道派」,所以荷蘭人骨子裡對勝負之爭並沒有太強的意識。或許擔任足球歷史上的改革者形象,已經夠了,世界冠軍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惟一的選擇。
好在荷蘭人並不軟弱,反抗者的特徵就是大難不死,越危急的時候,越能迸發出不一般的求生力量。荷蘭國徽:即奧倫治。拿騷王室的王徽。為斗篷式。頂端帶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藍色盾面上有一隻頭戴三葉狀王冠的獅子,一爪握著銀色羅馬劍,一爪抓著一捆箭,象徵團結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頂王冠,兩側各有一隻獅子,下邊的藍色飾帶上寫著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堅持不懈」。
荷蘭人就是這樣,不到生死攸關的時候,寧願去享受和平和藝術,但你真的要滅它了,你就會看到一個鐵一樣的荷蘭。所以一千年後,荷蘭隊可能會成為參加世界盃決賽圈比賽最多的隊,但卻是獲得冠軍最少的隊。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先看一下荷蘭的繪畫,荷蘭出兩種畫家,一種是「宏偉場面愛好者」,比如15世紀凡。愛克兄弟畫的《根特祭壇畫》、16世紀魯斯本的《智者朝聖畫》、《劫奪列其普的女兒》和《亞馬孫之戰》等畫,氣勢磅礴,色彩富麗,對後來的歐洲繪畫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種是不拘一格的革命者,從17世紀的倫勃朗到梵。高,再到抽象派創始人蒙德里安。
如果把荷蘭國家隊比作一幅畫的話,這幅畫永遠不會缺乏宏偉的場面、閃耀的群星、和不斷的戰術革命。荷蘭國家隊,需要的是日本圍棋中的「勝負師」精神,有時候不惜一切,刻意追求勝負,也是一種最高的境界。
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學習足球,想不用心學習也是不行的。
人們提起荷蘭足球常常有一種惋惜之情溢於言表,荷蘭球員的足球踢得如此完美無瑕,甚至於可以在不大的綠蔭場上用腳寫出一首首悠揚的詩篇。看他們踢球,球迷的神經一次次的蹦緊松動,隨他們的一次次出腳而跳躍。他們使球迷的思維空間得到了極大擴展。然而荷蘭足球卻一次也沒有驕傲的站在世界盃冠軍的領獎台上,去享受那振人心肺的歡呼聲,荷蘭足球彷彿永遠處在現實與夢想的交界之間。幸福是那樣的觸手可及,又彷彿永遠的那麼遙遠。於是人們就非常的以為,荷蘭足球的實力和對足球理論的深刻理解,早就應該在世界盃上拜王封相了,然而沒有,只是運氣太差了。他們演繹的是世界足壇一出悲劇,這出悲劇由於無奈才顯的如此動人,如此震撼。
全世界所有熱愛荷蘭足球的人似乎都是偏執狂,他們以「荷蘭」的名義,追求一種足球的唯美。但現實總是殘忍的,任何追求完美和純粹的企圖,最終都會被粉碎,所謂純粹所謂唯美,依然還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人都是需要一個精神家園的,譬如王小波的精神家園就是一個重建的人文世界。當然,關於荷蘭足球的「精神家園」與人文無關,那更類似於一種完美的偶像象徵,一種圖騰。但凡成為「象徵意義」或者「圖騰」的東西都無一例外死得很難看,比如距離我們最近的那個全世界的「圖騰」——黛安娜。在這個生前以及死後相當長時間里都被認為是人類最完美女性的精神世界裡,作為「偶像」的她早已經崩潰,「我也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所以黛安娜選擇了婚外情,她背離了自己的「神聖」,卻活得更加純粹與快樂。
過分了的自由與獨立個性
然而正象世界上沒有無援無故的恨一樣,荷蘭足球形成這部悲劇經典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只是由於故事本身的凄美,人們已經震撼的看不見背後的掩藏的蛛絲馬跡了。
荷蘭球員應該是上帝的寵兒,不然實在無法想像上帝為什麼對別的國家如此的吝嗇,幾乎忘記給他們足球天才,而讓荷蘭這個國家在同一時期就可以擁有一批。七十年代荷蘭不僅有約翰克魯伊夫,還擁有約翰內斯肯斯,羅布耶倫森布林克。八十年代范巴斯騰,路易德古力特,羅納德科曼和里傑卡爾德又同時橫空出世。然而荷蘭人自大,驕橫,愛國心淡薄如紙的性格卻讓上帝的萬千寵愛顯的沒有了意義。那些天才們都視自己為跨越歷史時期的當然人選,是天然的領袖和無可爭議的英雄。是荷蘭隊的唯一核心。於是荷蘭國家隊常常莫名其妙的,瘋狂的陷入一種內耗中。所以克魯伊夫在國家隊生死攸關的時刻可以毅然告退,古力特由於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時會宣布退出『94年世界盃賽」,96年歐洲錦標賽上會出現「戴維斯事件」荷蘭的輿論和人們卻感到很正常的。但是這種事件發生在別的國家會罵名千載,遺臭萬年的。 荷蘭足球唯一的亮點是1988年奪取了歐洲錦標賽冠軍,這次比賽中荷蘭人將現代足球的藝術演繹的異常完美,巴斯騰甚至用一個開創歷史先河的零度角射門為他們的演出烙上了歷史的腳印。然而那時的荷蘭四大天王幾乎還都是無名小卒,也只是在這次比賽後才聲名鵲起的。類似的經歷算來還有一次,當年阿甲克斯隊是曾經打敗過AC米蘭的。然而那時只有一個老天王里傑卡爾德,西多夫,克魯伊維特也只有十八九,戴維斯也只是初出茅廬,他們尚切沒有驕橫的本錢。
荷蘭人與逼人的大海進行的無情斗爭,鍛煉的他們堅毅的性格和獨創精神,所以在足球史上我們會永遠記住他們獨創的全攻全守這一具有革命意義的戰術,和那種對待強敵毫不畏懼的大無畏精神。然而由於他們的自大,驕橫,不團結註定了在世界盃的綠蔭場上沒有冠軍的悲劇
2. Tendermint 共識演算法
分布式一致性演算法一般可以分為兩類:拜占庭容錯和非拜占庭容錯。
非拜占庭容錯演算法如 Paxos, Raft 等在當前的分布式系統中已經廣泛使用,而拜占庭容錯演算法的實際應用范圍相對來說小很多(特別是在區塊鏈問世之前)。
Tendermint 屬於拜占庭容錯演算法,它針對傳統的 PBFT 演算法做了優化,只需要有兩輪投票即可達成共識,目前 Tendermint 演算法主要應用在區塊鏈系統中,這篇文章就從原理上來介紹 Tendermint 的共識機制。
關於 Tendermint 演算法的完整描述在 這里 。
這里先介紹一下演算法的流程,理解了演算法流程之後,再來闡述該演算法的安全性證明 (Proof of Safty) 和活性證明 (Proof of Liveness)。
下面這張圖是 tendermint 狀態轉換圖
演算法主要有 NewHeigh -> Propose -> Prevote -> Precommit -> Commit 一共 5 個狀態(階段)。
上述每個狀態都被稱為一個 Step,首尾的 NewHeigh 和 Commit 這兩個 Steps 被稱為特殊的 Step,而中間加粗體的三個 Steps 則被稱為一個 Round,是共識階段,也是也是演算法的核心原理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塊的最終提交(Commit)可能需要多個 Round 過程,這是因為有許多原因可能會導致當前 Round 不成功(比如出塊節點 Offline,提出的塊是無效塊,收到的 Prevote 或者 Precommit 票數不夠 +2/3 等等),出現這些情況的話,解決方案就是移步到下一輪,或者增加 timeout 時間)。
這里,還要介紹一個重要概念:PoLC,全稱為 Proof of Lock Change,表示在某個特定的高度和輪數(height, round),對某個塊或 nil (空塊)超過總結點 2/3 的 Prevote 投票集合,簡單來說 PoLC 就是 Prevote 的投票集。
Tendermint 中有兩種類型的節點,Validator 節點和 Non-Validator 節點,顧名思義,只有 Validator 節點會參與共識投票,而普通節點作為 Non-Validator 節點,不參與共識投票,只協助傳遞狀態或向 Validator 節點發送交易請求。
初始狀態下(創世塊),高度為 0, 此時,系統會基於 Round Robin 原則來選出一個 Validator(每個 Validator 都有一定的 Voting Power),由這個 Validator 打包一個新的 Block, 並向所有節點發出 Proposal,剩餘的 Validator 節點對該 Proposal 進行投票,最終達成共識。
以下,分階段來闡述各個階段:
當上一輪 Commit 結束,就會出現新高度,這是就需要進入下一輪共識了,也就是說,這就是新一輪共識過程的開始,這時候需要選出一個 Proposer。選擇演算法是 Round Robin,基於他們的 Voting Power(上一輪的選中的 Validator 節點會把其 Voting Power 值減去 Total Voting Power,也就是說上一輪的 Validator 在這一輪,其 Voting Power 會變成負數)。
在 Propose 節點開始的時候,該輪指定的 proposer 需要通過 gossip 廣播一條 proposal 到所有的 peers。如果此時這個 proposer 被鎖在上一輪的某個 block 上,那麼它就直接 propose 那個 block,同時包含一條 proof of lock 的信息。
Validator 節點收到 propose 信息之後就進入 Prevote 投票階段。投票時,如果 Validator 被鎖在之前一個 block 上,那麼還是給之前那個 block 投 prevote 票,否則就投當前的 block。同時,它會繼續收集對這個 block 的 prevote 投票,等輪到他 propose 的時候打包進 PoLC。
注意:
如果自己有 Lock-Block,這時又收到一個新的針對另外一個塊的 PoLC,並且滿足LastLockRound < PoLC-Round < 當前 Round,則解鎖 Lock-Block。
如果 timeout 期間沒收到 proposal,或者收到的 proposal 是無效的,那麼就投 nil 票。
在 Prevote 階段不會鎖住任何 block。
Prevote 超時或者收到的 Prevote 的 nil 票超過 2/3 時,就進入 Precommit 階段。
如果此時收到了 +2/3 的 prevote 投票,就廣播一條 precommit 投票,同時, 把自己鎖在當前的 block 上(把之前的都釋放掉) 。一個節點一次只能鎖在一個塊上。
如果收到 +2/3 的 nil 投票,那麼就釋放鎖。
當一個節點鎖在一個 block 上的時候(有 PoLC) ,它會將 LastLockRound 置為當前 Round,並對這個塊投 Precommit 票。
如果有針對 nil 票的 PoLC,則解鎖並且對 nil 投 Precommit 票;否則的話保持 Lock-Block 不變,並投 nil 。
如果在 timeout 期間內,沒有收到對某個塊的足夠的 +2/3 投票(prevote 或者 nil 都行),那麼就什麼也不幹。
最終,如果一個節點收到了 +2/3 的 precommit 投票,就進入 Commit 階段。否則,繼續進入下一輪的 Propose 階段。
Commit 階段是一個特殊階段,有兩個並行的條件必須滿足:
At any time ring the consensus process if a node receives more than 2/3 of commits for a particular block, it immediately enters the Commit step if it hadn』t already. Thus there are two ways to enter the Commit step. A commit-vote for a block at round R counts as prevotes and precommits for all rounds R0 where R < R0 . Commit-votes are gossipped to neighboring peers in the background re-gardless of the current round or step。
At any time ring the consensus process if a node is locked on a block from round R but receives a proof-of-lock for a round R0 where R < R0 , the node unlocks.
Tendermint 的安全性就是說,在對高度為 H 的塊達成共識之後,不可能會出現新的高度為 H 的塊,也就是說 Tendermint 保證不會分叉,保證不會分叉的主要角色就是 Lock-Block。
先看下wiki對於安全性證明的描述:
Assume that at most -1/3 of the voting power of validators is byzantine. If a validator commits block B at
round R, it's because it saw +2/3 of precommits at round R. This implies that 1/3+ of honest nodes are still
locked at round R' > R. These locked validators will remain locked until they see a PoLC at R' > R, but this
won't happen because 1/3+ are locked and honest, so at most -2/3 are available to vote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B.
翻譯:
假定有最多小於總結點 1/3 的拜占庭節點。如果一個節點在第 R 輪提交一個塊,則表明此節點在第 R 輪收到大於 2/3 的針對此塊的 Precommit 投票。這也就意味有
大於1/3 的誠實節點在第 R』 (R' > R)輪仍然鎖定在這個塊上(因為大於 2/3 的 Precommit 投票必定包含大於 1/3 誠實節點的 Precommit 投票)。只有當遇到針對另一個
塊的 PoLC 時才會解鎖,但是在 R' 輪是不可能有針對某個塊的 PoLC,因為已經有大於 1/3 的誠實節點已經鎖定在這個塊上,所以就不可能有對另外一個塊大於 2/3
的 Prevote 投票。
下面給出較為詳細的證明過程,假設高度為 H 的塊 b 在第 R 輪達成共識。給出如下條件:
需要證明, 當 x 個節點 commit 之後,剩餘(也就是 y + z)的沒有 Commit 塊 b 的節點不會對另外一個塊達成共識。
也就是說需要證明:y + z - z0 < 2/3,假設所有的拜占庭節點都對 b 投了 Precommit,則滿足:x + y + z0 > 2/3。
簡而言之,要從 x + y + z0 > 2/3 證明 y + z - z0 < 2/3。
我們通過反證法來證明:
假設 y + z - z0 > 2/3,也就是在第 r 輪之後有可能造成分叉,則:
x + y + z - z0 > 2/3 + x => 1 - z0 > 2/3 + x => x + z0 < 1/3。
而上面我們提到了,因為x節點已經 Commit 塊 b,則 x + y + z0 > 2/3,且 y < 1/3,則說明 x + z0 必須大於1/3。由此證明,y + z - z0 < 1/3 成立,在第 R 輪之後無法對另一個塊達成共識,也就不可能出現分叉。
活性證明相對來說就要簡單一些,假設多於 1/3 的節點分別 Lock 在不同的塊上,則在 Prevote 階段的條件保證最終 round 較小的會 unlock,而且 proposal 的超時時間會隨著輪數的提高而提高。
在證明安全性的過程中提到,有可能會有部分節點由於沒有收到足夠的 Precommit 投票導致無法 commit,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同步來使各個節點的狀態盡量保持一致,在wiki中提到一個 JSet 和 VSet 的概念,當節點已經 commit 時,就可以廣播一條消息攜帶 VSet 給其他節點,其他節點驗證對於塊的 commit 是否有效。這一點其實和 bft-raft (另外一個拜占庭容錯演算法,Raft 演算法的變種)的做法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