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鼓吹區塊鏈

鼓吹區塊鏈

發布時間: 2022-09-05 14:00:21

區塊鏈是變相傳銷嗎

區塊鏈是新技術並不是變相傳銷,只是由許多傳銷組織聲稱為「區塊鏈」,實際上並未有任何技術,只是打著「區塊鏈」的名頭行傳銷之實罷了,國家已經多次發布公告打擊此種傳銷行為。以下為新華網報道區塊鏈傳銷:

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亦存在安全性風險,火爆背後有「別有用心」的誇大造勢。只有去除華而不實,區塊鏈才能回歸真正的應用價值。

投資8萬元,三個月後變80萬元?深圳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在區塊鏈概念、10倍收益等幌子的蒙騙下,數千名投資者深陷其中,涉案金額高達3.07億元。在區塊鏈的「神秘面紗」下,不法分子借機動起了歪腦筋,區塊鏈淪為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的「招牌」。

為何區塊鏈屢屢被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歪用」?除了「不明就裡」,區塊鏈技術本身「功用」如何?今年以來,隨著監管力度加大,炒幣風氣的降溫給區塊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區塊鏈商業「應用」落地情況如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當交易平台承諾的三個月「資金釋放期」屆滿而工作人員卻開始在QQ群「踢人」的時候,家住深圳市寶安區的唐海燕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

此前,唐海燕在同學的介紹下,投資8萬元買了一種名為「普銀幣」的虛擬貨幣。「對方說這個貨幣是當下最先進的區塊鏈技術,有藏茶作為抵押物,還給我看了『技術白皮書』,我也不懂區塊鏈,就沒仔細看。」

雖然對於區塊鏈、虛擬貨幣都不了解,但高額的投資收益令唐海燕充滿了期待。她告訴記者,發行「普銀幣」的公司會定期對該虛擬貨幣按1比10的比例進行拆分,這意味著,每次拆分就會使投資者手中「普銀幣」的價值擴大10倍。只要經過一次拆分,她投資的8萬元,就相當於買到了價值80萬元的「普銀幣」,在交易平台上賣出即可獲得巨額收益。

按照交易平台的規則,剛購買的「普銀幣」不能馬上交易,必須在平台上凍結三個月之後才能迎來「釋放期」。然而,當三個月時間過去之後,唐海燕不僅沒有等到翻倍的資產,凍結在平台上的8萬元也無法用於交易了。

「其他投資者開始在QQ群里質疑這項投資的真實性,結果公司工作人員竟然把這些投資者一個一個踢出去了,我就感到不妙了。」她說。

事實也證明了唐海燕的直覺。2018年3月底,深圳警方偵破一起特大集資詐騙案,詐騙資金高達3.07億元。在這起案件中,涉案的深圳普銀區塊鏈集團有限公司正是以「區塊鏈+藏茶」的模式發行虛擬貨幣,套取公眾存款,唐海燕是數千名受害者中的一位。

深圳警方調查發現,該公司宣稱,投資人可將「普銀幣」放到虛擬交易平台「聚幣網」上買賣,以此賺取差價

。實際上,其買賣價格的變動是該公司使用投資人的投資款進行幕後操作,並一度將「普銀幣」的價格從0.5元拉升至10元,讓投資者嘗到一些甜頭。當大量投資人進場之後,該公司通過惡意操縱「普銀幣」價格走勢不斷套現,最終導致投資人手中的「普銀幣」毫無價值。

2018年以來,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從事詐騙、傳銷,已經成為了新型犯罪手法中常用的「套路」。2018年4月,濟南警方端掉了一個打著「西部開發」「國家扶貧」「原始股」「區塊鏈」「電子商務」為幌子的傳銷團伙,抓獲主要嫌疑人十餘人,凍結涉案賬戶百餘個,查獲涉案資金3億余元。

濟南警方介紹,惠樂益電子商務公司以國家正在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為由,在網路上設計了假的虛擬盤,並發布所謂的「寶幣」「貴幣」等多種虛擬貨幣。

他們先是以贈送為幌子,向新加入的傳銷人員贈送一定數量的虛擬貨幣,每枚價格在幾十元,然後通過人為操縱將虛擬幣一路升值到100多元甚至幾百元,吸引不明真相的人員加入,最後再通過所謂虛擬幣「貶值」的周期波動進行「割韭菜」,周而復始,最終達到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在西安,當地警方日前也成功破獲了一起打著區塊鏈旗號的特大網路傳銷案。據警方介紹,犯罪嫌疑人鄭某出高薪組織網路平台管理員張某、李某等9人,自2018年3月28日起以聚集性傳銷、網路傳銷為手段,以每枚3元的價格在「消費時代」網路平台銷售虛擬的「大唐幣」,並操縱升值幅度;

同時在國內外多個城市召開推介會,吸納會員,根據會員發展下線情況,設置28級分管代理,僅僅18天,該團伙就共發展注冊會員13000餘人,目前已經查明該案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涉案資金高達8600餘萬元。

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發布的《騰訊2017年度傳銷態勢感知白皮書》稱,近段時間以來,各類境外資金盤、虛擬幣、ICO(區塊鏈項目首次公開發行代幣融資)項目層出不窮,其中隱藏了非法發行、項目不實、跨境洗錢、詐騙、傳銷等諸多風險,造成大量資金流向境外,一旦崩盤、跑路或者失聯,投資者往往投訴無門,損失難以追回。比如百川幣、馬克幣、貝塔幣、暗黑幣等。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廣東、山東、上海等地采訪了解到,大多數人知道區塊鏈概念很火,但是「不明就裡」,對於區塊鏈的具體功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用來「投資理財」「買賣貨幣」的,也有人認為是「和蒸汽機同等量級的重大發明」,一些創業者更是摩拳擦掌,要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致富機會」。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正是由於人們對區塊鏈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才導致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渾水摸魚誤導廣大投資者。

其一,區塊鏈不等於虛擬貨幣。截至去年底,國內ICO參與人數和交易總量已實現翻倍增長,大量數字貨幣交易所出逃海外,代投模式將更多普通百姓捲入高風險投資。

許多行業自媒體、名嘴大咖與發行方、數字交易所等結成利益同盟,為「空氣幣」項目站台背書、製造輿論。去年12月,人民銀行等九部門將ICO定性為「涉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采訪中,不少人對本刊記者表示,代幣的存在為區塊鏈技術發展構建了一套權益機制,這套機制對激勵區塊鏈應用繁榮是不可或缺的。「過去5年的市場實踐證明,沒有權益機制的區塊鏈應用,就像沒有連上互聯網的電腦、沒有貨幣的市場經濟,應用場景和發展速度都大打折扣。」上海的一位投資人說。

實際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代幣僅僅是最早驗證區塊鏈技術的一種產品,兩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而且代幣的存在已對區塊鏈的發展產生顯而易見的負面作用。

網路區塊鏈總工程師肖偉對本刊記者說,ICO暴富神話動搖區塊鏈技術人才研發定力,動輒幾百倍回報的炒幣暴富神話考驗著區塊鏈技術研發人才的耐心。「圈內曾經一起做區塊鏈技術研發的『戰友』很多轉去發幣了,現在還能堅持做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少之又少。」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許澤瑋說,在中國禁止ICO的背景下,國內很多宣傳做區塊鏈應用的初創公司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將原本毫無價值的代幣經過概念包裝圈錢融資。「ICO污染了創新創業良好氛圍,創造了一種可投機的產品,不少年輕人不好好琢磨創業,都在琢磨發幣,這讓大家有了一夜暴富的幻想。」

目前,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思考,區塊鏈的發展是否一定要依靠發行代幣來實現激勵。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大剛告訴本刊記者,所謂激勵機制僅僅是項目方為自己發代幣找的理論依據而已。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霍學文也認為,區塊鏈如果不擺脫發幣困境,就永遠找不到合法落地的機制。

其二,區塊鏈並非萬能,安全性存在風險。區塊鏈通常被認為可以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保存在區塊鏈上的數據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數據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高;第二,交易全過程可溯源,可實現責任精準追蹤;第三,區塊鏈內嵌的智能合約可以基於契約自動執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違約風險。業內普遍認為,區塊鏈在金融、物流、貿易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事實上,區塊鏈並非萬能,其功能也存在不少的局限性。一般認為,根據其密碼學的特性,在區塊鏈上要想篡改或造假,理論上需要掌控超過51%的節點才能實現。當區塊鏈中的節點足夠多時,這種大眾廣泛參與的信任創設機制就難於篡改。

然而在現實中,數字貨幣交易所頻頻被攻擊甚至失竊。2018年6月20日,韓國Bithumb交易所在官網發布公告稱,交易所遭受黑客攻擊,被盜走價值350億韓元、約合32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

被稱為中國第一代「黑客」的季昕華說,區塊鏈會不斷面對攻擊,數據上傳到鏈的過程容易發生信息泄露。也有業內人士擔心,量子計算的超強運算能力一旦實現,也將對區塊鏈產生直接沖擊。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趙鷂對本刊記者說,學術界早在2013年就證實了區塊鏈並不是完美的,存在不少「作弊」的策略。只要有足夠的經濟激勵,控制超過51%節點的攻擊不只存在於理論上。

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曾光說,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具備不可替代性或顛覆性。「一些不法分子誇大區塊鏈的作用,以此來說明區塊鏈具有巨大的投資價值,這是值得廣大投資者警惕的。」

其三,區塊鏈火爆程度並不完全真實。數據顯示,自2017年底到2018年初超過300家主要關注ICO項目的自媒體出現,成為一個值得注意的非正常現象。

「這些自媒體大多數獲得交易所負責人、幣圈投資人的資金支持,其報道的客觀獨立性很難保證,大部分是鼓吹ICO和炒幣,過度拔高數字貨幣前景,為問題項目的非法集資創造了輿論傳播的便利。」許澤瑋說,一些區塊鏈自媒體投資人本身就是ICO項目投資人,其盈利模式是收取軟文費用和項目推廣費用,成為代幣發行的輿論幫手,還有個別媒體發展成代投機構,從中牟利。


(1)鼓吹區塊鏈擴展閱讀:

2018年8月24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了一則風險提示,提醒廣大公眾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

原文如下:

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

銀保監會、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提示: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通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侵害公眾合法權益。此類活動並非真正基於區塊鏈技術,而是炒作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網路化、跨境化明顯。依託互聯網、聊天工具進行交易,利用網上支付工具收支資金,風險波及范圍廣、擴散速度快。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租用境外伺服器搭建網站,實質面向境內居民開展活動,並遠程式控制制實施違法活動。

一些個人在聊天工具群組中聲稱獲得了境外優質區塊鏈項目投資額度,可以代為投資,極可能是詐騙活動。這些不法活動資金多流向境外,監管和追蹤難度很大。

二、欺騙性、誘惑性、隱蔽性較強。利用熱點概念進行炒作,編造名目繁多的「高大上」理論,有的還利用名人大V「站台」宣傳,以空投「糖果」等為誘惑,宣稱「幣值只漲不跌」「投資周期短、收益高、風險低」,具有較強蠱惑性。

實際操作中,不法分子通過幕後操縱所謂虛擬貨幣價格走勢、設置獲利和提現門檻等手段非法牟取暴利。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以ICO、IFO、IEO等花樣翻新的名目發行代幣,或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以IMO方式進行虛擬貨幣炒作,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迷惑性。

三、存在多種違法風險。不法分子通過公開宣傳,以「靜態收益」(炒幣升值獲利)和「動態收益」(發展下線獲利)為誘餌,吸引公眾投入資金,並利誘投資人發展人員加入,不斷擴充資金池,具有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違法行為特徵。

此類活動以「金融創新」為噱頭,實質是「借新還舊」的龐氏騙局,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Ⅱ 區塊鏈技術什麼時候會爆發,虛擬貨幣能普通人帶來跨階級機會

虛擬貨幣都是去中心化,沒有與任何事物掛鉤,完全靠社區的共識支撐起來的產物。比如比特幣,由於社區共識覺得它有價值,所以比特幣持續上漲直到今天。但是,虛擬貨幣背後的項目有真有假,價值參差不齊,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選擇大於努力。每年都有因為虛擬貨幣而實現財富自由的人,但是虧損是大部分人最終的歸宿。普通人,在一個沒有監管,完全依靠共識的市場里參與虛擬貨幣的交易是十分危險的,不要盲目的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會實現跨階級的幸運兒,因為資本永遠是殘酷的。

不是所有的虛擬貨幣,都是能夠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引導的。 大部分虛擬貨幣只是假裝自己是在區塊鏈的技術層面的虛擬貨幣。 而實際上是混淆概念的,沒有脫離中心化的新一輪韭菜收割模式。

這涉及到幾個常識性的東西,什麼是區塊鏈,什麼是虛擬貨幣,什麼是去中心化。

1、那麼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資料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

2、什麼是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的貨幣。沒有任何實物背書、抵押、承兌的一串網路代碼。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比如Q幣;另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比如比特幣。

3、什麼是中心化,什麼是去中心化?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QQ幣,可以由騰訊公司無限發行,你要多少就能產出多少,最終解釋權在騰訊手上,這個叫中心化;比特幣這類,有固定數量的,比特幣的固定數量是上限2100萬枚,而這流傳在世界各地的,2100萬枚比特幣,在誰手上,誰就有發言權,這個叫去中心化。

把這三個問題看懂了,才能知道區塊鏈技術和虛擬貨幣是什麼關系。目前只有市面上只有比特幣有這個數字加密貨幣,是固定數量的。但是這個東西最大的好處並不是流通,而是加上各國認可的現金貨幣,作為洗錢手段的。

所以大家看到的,比特幣國家市場什麼價,那隻是在某一個交易中,比特幣被賦予的貨幣轉換的轉換率,而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價值。因為虛擬貨幣,本身並沒有實物作為承兌的。

更別說市場上隨意發行的所謂的數字貨幣了,那其實就跟Q幣一樣。騰訊說1塊錢可以換一個Q幣,這個Q幣價格就是1塊錢,過兩天說10塊錢可以換一個Q幣,這個Q幣就是10塊錢。但是Q幣真值這些錢么?這個只能買一套QQ秀,就是虛擬世界裡的服裝,又叫皮膚。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的通知、公告,虛擬貨幣不是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公民投資和交易虛擬貨幣不受法律保護

各種虛擬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紛紛假裝自己是區塊鏈技術下的國際通用貨幣。實際上都是鏡中月水中花。

當被蒙蔽了雙眼,加上貪婪的人性,能讓普通人跨界變成徹底的窮光蛋,可能還得欠一屁股債。

區塊鏈作為核心的底層技術,其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點,有助於建立全場景智慧管理體系,為用戶、智能系統、智慧系統、智能系統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服務,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虛擬幣所謂去中心化就是個徹底的謊言,一個幻想出來的烏托邦,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虛擬幣就是完完全全的金錢騙局。說白了,各種虛擬幣產生以及交易的基礎都是互聯網和電力,而通訊網路和發電設施的建設都是依靠國家這個中心來實現的,試想一下,失去國家這個中心,在一個沒有法律,沒有網路,缺電貧窮,甚至是戰亂的環境里,搞個錘子啊挖礦?虛擬幣極其一切走狗們一邊享受國家穩定帶來的紅利,一邊又妄圖脫離國家這個中心,達到自己不勞而獲的貪婪目的。仔細分析,虛擬幣的生態系統,從發行到挖礦到參與交易,集合了傳銷、賭博以及邪教的各種典型特徵,虛擬幣的鼓吹者就是一群徹頭徹尾的罪犯,應該受到法律的審判!

不會的。從人類 歷史 看,人群、部落、國家、宗教、互聯網等等外在形勢,無不都打著人民自由、以愛對待的宣傳和旗號,結果呢?!

技術已在很多各業使用,尤其是在金融行業,未來隨著各個國家的承認,肯定會改變階層的分布的

區塊鏈技術,其實,就是。

兩個本質缺點已經註定命運了。

一個是效率太低。

一個是能耗太高。

所以不可能爆發。

跨越階級?已經過了,沒那個機會了。

Ⅲ 火爆的區塊鏈培訓班究竟是哪些人在教

報名交100元預存費用,完成全部課程可以返還;

線下面授輔導課,4天串講,每人7800元;

3天2夜,每人88888元;

......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也許真正能回答上這個問題的人寥寥無幾。正是由於「區塊鏈」天生自帶神秘感,使得許多人為了獲得知識而迫切地付費想乘上這班通往「未來」的列車。

因此,五花八門的區塊鏈培訓也十分火爆,「掃碼進群聽課」等各類信息充斥著朋友圈,難辨優劣。其培訓費用更是參差不齊:100元、300元、7000元甚至近10萬元......

區塊鏈培訓太火爆

我經常在交友資料上編造身份,進口燈飾批發商、城市景觀設計師、精品煙酒店老闆、農業貸款業務員。現在,我終於成了區塊鏈培訓班專家。


▲圖片來源:某招聘網站截圖

並且,據報道,近日北京一則區塊鏈招聘廣告刷爆朋友圈,要求應聘者對區塊鏈技術和密碼學有深入研究,給出的年薪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並且上不封頂。

「這確實是區塊鏈人才招聘現狀。但就算這樣也挖不到人,因為符合條件的人難找。」獵聘平台「獵頭」呂生表示。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宋沫飛表示:「從開發經驗上來說,國內區塊鏈產業的興起集中於最近兩三年,人才市場上具有長期區塊鏈開發工作經驗的人少之又少。」他認為,過高的薪水難免會吸引一些投機分子,但薪水的提高並沒有帶來應聘門檻的提高,甚至部分招聘人員對區塊鏈技術也只是一知半解,這對於區塊鏈人才的招聘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獵聘網首席數據官單藝看來,區塊鏈的核心是一種基於互聯網分布式信任系統的社會關系和商業模式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以去中心化為典型特徵。「區塊鏈的未來發展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目前存在明顯的泡沫,很多區塊鏈項目不靠譜。」他說。

Ⅳ GEC環保幣是騙人的嗎

Ⅳ 為什麼有人說區塊鏈是偉大的變革,也有人說是史上最大

區塊鏈這個本來是物理學的概念,就是去中心化。但是現在這個概念被引入了金融領域,派生出了一大堆ICO。這屬於是典型的新技術概念引發的金融新現象(或者乾脆就叫金融亂象)。
對此我可以總結幾條:
1,在科研上可以追求去中心化,但是經濟金融屬於社會運行管理范疇。從管理學上必須要有中心(核心),否則就無法有序運行和有序管理。所以,這去中心化本身就是從根本上抵觸消解管理的基本原則,是和任何國家(不管是哪種制度)的對社會經濟的管理是相悖的。這個矛盾無法調和的。任何管理者都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2,從區塊鏈概念衍生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ICO以所謂去中心概念鼓吹沒有或者反對並逃避監管。這根本就是違法的。因為發行貨幣是主權國家或者帶有一定主權性質(起碼是可以有自己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政治實體的排他性的壟斷權力。除非可以推翻這一點,把貨幣發行權從主權國家的政權手裡奪過來或者被放開,在這種情況下才可以談得上是金融創新。否則就肯定是違法的亂象。
3,金融就其本質就是收益與風險的伴生並存,是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從某個時間段或某個特殊局部領域也許可以暫時有所輕重權衡,但是從長遠和整體上必然是要追求平衡的。所以高收益必然有高風險,而安全性高(風險低)則一定收益也低。誰鼓吹低風險高收益,誰就是在赤裸裸地行騙。另外,不管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或者基金,證券,投資公司,無所謂這些金融機構到底是哪一種形式,但只要你拿了別人的錢,你就必須接受監管,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和大前提。ICO也是拿了客戶投資者的錢,但是他們拿著一個他們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的,嚴重神秘化的區塊鏈去中心化理論在那裡故弄玄虛鼓吹不要監管,甚至也灌輸所謂高收益(對風險卻顧左右而言他)。因此,以上述兩條標准判定,就是在行騙,是違法的。

Ⅵ 區塊鏈的前景如何是泡沫嗎

區塊鏈用通俗點的語言來講,就是利用技術手段使信息交互具有匿名性、不可更改性、去中心化、可追溯性、傳遞流程簡便等特性的一種信息流轉、使用的互聯網形式,目前運用這一技術最為成熟的產品就是比特幣。所以運用了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具有匿名性、不可更改、去中心化等特點。

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使各種數據的價值得以體現(或者變現),方便有用數據的交易,比如現在每個大型銀行、阿里、騰訊、京東、網路之間的各自大數據是不會共享的,但是如果運用區塊鏈技術的話有可能就會實現共享,因為區塊鏈的匿名性可以保證只獲取相關數據而避免隱私數據的泄露.

Ⅶ 區塊鏈全民熱潮亂象是什麼

據報道,隨著區塊鏈從高冷晦澀的專業術語變身為全民熱議的「爆紅」風口,眾多嗅覺敏銳的商家,正在想方設法搶佔先機,以各種花式「蹭熱點」借機吸金。而在各方資源資本裹挾追捧的背後,恐是興奮與焦慮摻雜的糾結:搶占風口還是戳破泡沫?

這么火爆為哪般?據悉,「流量礦石寶盒」是一款入門級的「挖礦神器」,可以說是用共享經濟來挖礦。主要通過收集利用閑置寬頻資源,通過流量礦石的區塊鏈數字資產LLT來回報用戶,而數字資產LLT則可兌換購物卡,充值電費、話費、網費等,獲取一定的現實收益。

全民熱議的背後難掩各界對區塊鏈未來命運的糾結與擔憂。「一方面,大家意識到區塊鏈作為一種新技術前景可期,想搶占風口,但正因為是一個新事物,同時也有諸多不確定性,存在一定的泡沫風險。」業內人士坦言,在區塊鏈技術還不太成熟的背景下,對於一些「跑步入局」的機構來說,如何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謹防「劣幣驅逐良幣」,值得進一步深思與關注。

Ⅷ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

Ⅸ 500萬年薪都挖不到區塊鏈人才的原因

近日北京一則區塊鏈招聘廣告刷爆朋友圈,要求應聘者對區塊鏈技術和密碼學有深入研究,給出的年薪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並且上不封頂。

宋沫飛對記者稱,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單純的掌握一些區塊鏈工具的使用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區塊鏈在效率和可擴展性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開發人員能對區塊鏈的底層平台進行改進,來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而區塊鏈技術集密碼學、計算機網路和博弈論於一身,是一個典型的復合型綜合學科,掌握並理解區塊鏈的底層技術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獵聘網首席數據官單藝看來,區塊鏈的核心是一種基於互聯網分布式信任系統的社會關系和商業模式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以去中心化為典型特徵。「區塊鏈的未來發展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目前存在明顯的泡沫,很多區塊鏈項目不靠譜。」他說。

Ⅹ 日本新內閣的「數字化」改革,先拿印章文化開刀,為區塊鏈鋪路

日本人的繁文縟禮,舉世聞名,而印章文化,可能要記上一筆。在日本生活中,無論任何時候簽署合同、辦事、入學婚嫁等人生重要場合,甚至向上司請假,都要用個人印章或公司的印章代替簽名。在日文里,印章稱作「印鑒」(Inkan)或「判子」(Hanko)。對日本人來說,隨時要准備三五個不同用途印章,用來證明自己身份的重要憑證。

雖然過去大半個世紀,日本作為技術和數字化的領軍國家,無論在 游戲 還是機器人引領了很多創新,但對於傳統的印章文化信任,依然毫不動搖。


但是,隨著冠狀病毒繼續對經濟市場造成嚴重破壞,並重新定義了社交疏離的規范,菅義偉掌管的新內閣也借勢推動數字化改革。

9月24日,日本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對內閣府及所有中央省廳下達「印章禁止令」,要求全部行政手續原則上一律廢止使用印章。如有非使用印章不可的少數場合,應在本月內提交恰當的理由。他還表示接下來要取消傳真。

河野太郎呼籲說,「我們為什麼需要列印紙張?在許多情況下,這僅僅是因為需要正式印章。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制止這種文化,自然就不需要列印和傳真了。」

研究表明,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46.7% 的日本員工都有專程回去辦公室專門蓋章的苦差事。甚至可以說,印章文化,也是日本未能向遠程工作經濟轉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對此,日本加密交易所 bitFlyer 的聯合創始人、bitflyblockchain 的首席執行官雄三卡諾解釋說: 「我確實認為冒著生命危險使用印章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現在正是日本 社會 重新思考,我們 社會 是否真的需要印章的大好時機。那麼,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 」

當然,日本政府推進合同和印章的數字化,醞釀有時。2020年3月由 JIPDEC 和 ITR (一家非營利組織和研究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大約40% 的日本公司已經開始將合同數字化,而且私營小公司更為積極推動數字化。

相比之下,正如西一•蒙塔(seichi Monta)在《中國與日本人》(china and Japanese)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在 歷史 中,印鑒傳達了「對品格的信任」。

在中國,印鑒是權威的象徵,在漢朝後期,人們在腰間佩戴印鑒徽章以示身份地位。公元868年,許多日本人開始私下使用印鑒的時候,當時政府是如此定義印鑒的作用:

使用印鑒的目的是取得信任,公開或私下消除對不良行為的懷疑 。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東京審判)為例,可以說明了印鑒對日本文化的重要性。

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1932年至1945年成了日本的傀儡滿洲國皇帝,他在審判中就日本應對戰爭罪行承擔的責任作證。

其中一個證據問題,由美國國防部法律顧問布萊克尼少將確定溥儀是否為他的私人老師庄士敦的回憶錄《紫禁城的黃昏》寫了前言。溥儀說他以前從未見過這本書,並堅持認為是別人寫的。然而,溥儀的兩個印章蓋在那裡。

最後,《紫禁城的黃昏》在審判中沒有被接受為證據。據蒙塔說,日本人將這兩個印記的存在本身,解釋為提交人參與的證據,這是常識。蒙塔總結說,布萊克尼只是沒法理解印鑒在日本文化的意義。

日本常用的印鑒有兩種: 私人印章和注冊印章。私人印章可以在隨處的百元折扣店買到,不需要登記就可以使用,容易被偽造,而登記的印章必須經過當地政府的認證。買房等重要合同需要加蓋注冊印章。

近年來,日本各大銀行已開始推出不需要印章就能辦理服務。包括三井住友銀行2018年全面採用數字化簽名認證系統。客戶可以用數字形式登記他們的簽名,其中包括關於他們簽名筆畫的強度和筆順的數據。這些數據用於確認身份,無需隨身攜帶印章來辦理開設銀行賬戶等手續。

而更激進的技術大拿,則鼓吹用分布式分類賬技術,也就是區塊鏈應用來代替印章 。

但是Blockhive 創始人草坂光( Hikaru Kusaka)解釋說,塊環鏈可以用來創造信任,而不依賴於特定的中心實體。「一個帶有數字身份的數字簽名可以保證個人身份的安全,而這是印鑒無法做到的。即使是注冊印章也只能做到這一步。」

而且,印章本身無法證明,使用印章者就是所有者。就像使用房子的鑰匙; 持有鑰匙不同於證明房屋所有權。一個 CEO 可能會把自己的印鑒交給她的銷售團隊,他們可能會利用CEO的印鑒簽訂合同。

相比之下,使用加密技術的數字簽名和身份,可以通過使用私鑰證明簽署者的身份,甚至證明所有權。在愛沙尼亞,人們已經使用私人密鑰數字化地簽署文件和合同。

草坂光強調說,「區塊鏈保證任何東西都不能被刪除。它可以防篡改,並且可以在法律行動中證明真相。」

當然,考慮到日本的印鑒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成為傳達信任的象徵,如果區塊鏈要成功取代印鑒,除了新冠疫情這樣的危機推動,恐怕還不夠,即便是在私人、未注冊的合同層面,在使用界面,以及文化層面仍然有難題。

在日本這樣一個老齡化 社會 ,要推動公眾接受日新月異的區塊鏈技術,建立對新技術的信任,不容易。此外,日本人常常對「工匠文化」感到非常自豪,消滅印鑒,不只是改變用戶體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放棄與日本 歷史 的聯系。

在外界看來,日本公司的傳真機和官方印章,可以說是日本公司傳統和保守文化的標志物。

日本政府去年一項研究發現,幾乎每一家日本公司和三分之一的日本家庭仍在使用傳真機——這項技術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進行通信。

但是,在經歷疫情時期超半年的遠程辦公之後,也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發現,令人生厭的擁擠通勤、死板的辦公室政治氛圍,以及老派組織的低效率,都將要一一改變。

同為東亞文化的中國或韓國,在推動數字化時代, 社會 創新都走得更遠,無論是印章還是傳真機文化,都將成為過去;而區塊鏈,會不會因此成為日本「匠人」的創新戰場呢?


熱點內容
90後徐力去中心化區塊鏈 發布:2025-01-11 05:42:50 瀏覽:219
區塊鏈代碼是什麼語言 發布:2025-01-11 05:35:03 瀏覽:962
幣圈大佬過生日 發布:2025-01-11 05:33:10 瀏覽:693
btcbcc是什麼幣 發布:2025-01-11 05:24:00 瀏覽:870
比特幣期貨1月17日 發布:2025-01-11 05:21:06 瀏覽:14
2020挖區塊鏈貨幣 發布:2025-01-11 05:15:27 瀏覽:974
幣圈項目方怎麼變現 發布:2025-01-11 05:13:18 瀏覽:545
郵箱注冊的挖礦賺錢 發布:2025-01-11 05:07:34 瀏覽:118
比特幣屬於競爭幣嗎 發布:2025-01-11 04:31:21 瀏覽:941
區塊鏈交易所網站源代碼 發布:2025-01-11 04:24:19 瀏覽: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