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法律風險防控
⑴ 區塊鏈的前景如何,通證經濟和分經濟結合會怎麼樣,鏈人的模式會長久嗎
區塊鏈產業呈現高速發展 助力實體經濟降成本提效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捲全球,大數據、雲計算、 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正深刻的改
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區塊鏈作為 一項顛覆性技術,正在引領全球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有望成
為全球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策源地」,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 聯網」變遷。
我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把區塊鏈作為一項重 點前沿技術,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
以實現搶佔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持續創新, 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開始在供應鏈金融、徵信、產品溯源、版權交
易、數字身份、電子證據等領域快速應用,有望推動我國經濟體系實 現技術變革,組織變革和效率變革,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的區塊鏈相關業務在政府、企業、資本的多方推動下已經初步形成規模,並且在專利數量、融資環境、政策扶持、應用落地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前列。
產業呈現高速發展,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有406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其中225項來自中國。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已達456家。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從上游的硬體製造、平台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行業投資、媒體宣傳、人才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已基本完備。
從中國區塊鏈產業的新成立公司數量變化來看,2014年該領域的公司數量開始增多,到2016年新成立公司數量顯著提高,超過1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2017年是近幾年的區塊鏈創業高峰期,由於區塊鏈概念的快速普及,以及技術的逐步成熟,很多創業者湧入這個領域,新成立公司數量達到178家。
從設備製造到產業應用,區塊鏈產業鏈條脈絡逐漸明晰
從區塊鏈產業細分領域新成立公司分布狀況來看,截至2018年3月底,區塊鏈領域的行業應用類公司數量最多,其中為金融行業應用服務的公司數量達到86家,為實體經濟應用服務公司數量達到109家。此外,區塊鏈解決方案、底層平台、區塊鏈媒體及社區領域的相關公司數量均在40家以上。
從區塊鏈產業細分領域投資事件分布狀況來看,行業應用服務相關的公司獲投事件數最多,總共達到了113起,可見投資人對於有具體的應用場景,能夠實際落地的項目越來越看重。底層平台領域的獲投事件數為42起,區塊鏈媒體及社區領域的獲投事件數也達到了28起。區塊鏈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資本入場,成為創新創業的新高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及應用的加速落地,產業規模將不斷增加,該領域未來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互聯網巨頭湧入快速推動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
區塊鏈技術不僅受到了創業企業的青睞,也受到了互聯網巨頭企 業的廣泛關注,互聯網巨頭企業紛紛拓展區塊鏈業務,快速推動我國
區塊鏈產業發展。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網路、京東等互聯網行業巨頭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場景應用中來。
地域分布相對集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從中國區塊鏈公司的地域分布狀況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依然是區塊鏈創業的集中地,四地合計佔比超80%。其中,北京以175家公司、佔比38%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上海以95家公司,佔比21%位居第二;廣東省以71家公司、佔比16%位居第三;浙江省以36家公司、佔比8%位居第四。除此以外,中國區塊鏈創業活躍度前十名的省份還包括江蘇、四川、福建、湖北、重慶、貴州。
區塊鏈應用呈現多元化,從金融延伸到實體領域
區塊鏈技術具備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讓整個金融系統業務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貸融資、金融交易、證券、保險、租賃等細分領域落地應用。例如,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首個國內信用證區塊鏈應用,中國平安的資產交易、徵信兩大應用場景都已上線,招商銀行落地了國內首個區塊鏈跨境支付應用,微眾銀行通過基於區塊鏈的機構間對賬平台把對賬時間從T+1日縮短至T+0,實現了日准實時對賬。
隨著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逐步成熟,產業應用的實際效果愈發顯
現,區塊鏈的應用已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領域,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和交易、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實體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產業區塊鏈」項目,迎來產業區塊鏈「百花齊放」的大時代。
實現「協作環節信息化」,助力實體經濟降成本提效率
從目前實際的落地案例看,產業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要實事求是地為產業解決一些「小問題」,著力於提升產業協作環節的信息化水平,具體可從「降成本」和「提效率」兩個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的發展。
用區塊鏈的方式實現信息共享,除了成本低,效率高之外,還可以實現「信任傳遞」或「信任外溢」,基於區塊鏈技術,由於上鏈信息不可篡改,因此在交易雙方共同驗證一筆交易之後,也可以讓第三方信任這個信息,這實際上就使得這種可信的狀態可以傳導到第三方,進而實現數據的資產化。此外讓機構從「黑盒」狀態轉為「白盒」狀態,也就是機構運作機制透明化,使得自證清白變得非常容易,極大地降低多主體之間的互信成本。
進而,區塊鏈將發揮「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的作用。提升產業協同水平是推動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產業,產業鏈協同效率仍然不高,在國際貿易領域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技術濫用導致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風險,不可忽視
盡管區塊鏈技術的正向價值逐步顯現,但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伴隨出現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一方面是合規性風險,在區塊鏈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它本身具有傳遞價值的屬性,因此引來了一些不是專注於技術應用,而是熱衷於通過ICO(首次代幣發行)進行非法集資、傳銷甚至是欺詐的行為。
產業政策體系逐步構建,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區塊鏈技術已經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層面。2016年12月,《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區塊鏈,並將其與量子通信、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等技術一起作為重點前沿技術,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以實現搶佔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其次,相關行業、國家和國際標准也在加速制定,解決區塊鏈的關鍵技術標准問題,促進區塊鏈產業生態化發展。為把握區塊鏈產業發展機遇,搶占區塊鏈產業發展制高點,各地政府及時出台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讓區塊鏈產業迎來了一次新的爆發。
目前,各地政府積極從產業高度來定位區塊鏈技術,把握技術升級帶來的產業升級新機遇。例如,2018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培育發展區塊鏈等未來產業,打造世界級高端高新產業集群。
積極加強行業監管,有力防範金融風險
根據黨的十九大的總體部署,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是未來中國三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之一,而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則是防控金融風險。因此,我國也積極加強行業監管,防範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的穩定和安全,促進區塊鏈產業規范健康發展,以更好地發揮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的積極作用。
區塊鏈是一項前沿技術,技術造成的新監管挑戰也在要求監管技術的持續進步。金融科技細分領域的「Reg-Tech」(監管科技)。就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的新技術,來解決監管合規問題,減少合規費用。區塊鏈備案平台、基於區塊鏈的監管體系等都屬於Reg-Tech領域。國內已經出現從事監管科技的公司,他們主要為政府和各大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提供監管科技解決方案。金丘科技、眾享比特等公司專門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監管體系。
⑵ 金融科技會解決哪些存量風險,又會帶來哪些新增風險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分類和風險識別
金融科技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離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徵。不僅如此,現代網路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風險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P2P業務,容易引發信用風險。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由於我國信用環境不健全、信用錄入數據不完整,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為P2P平台提供資金託管服務,基於平台自身制定項目審核和資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現信用問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對傳統金融機構資金託管的責任追究,導致信用風險爆發。
(二)是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合作,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資網上貨幣市場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支付機構會利用資金存管賬戶形成資金池,從而導致備付金數量劇增,支付機構違規操作挪用備付金引發客戶兌付困難,從而引發法律風險;與違規經營企業合作導致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問題發生,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三)是金融機構搭建金融科技綜合經營平台,容易引發操作風險。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台,將金融投資、融資服務、證券交易、基金購買等金融業務植入網上平台,通過打通銀政保業務界限,提高綜合化經營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並便於用戶操作,然而,一方面由於網上開戶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容易引發投資者操作不當,另一方面,由於業務交叉容易引起內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設計不當,由此造成投資者資金損失或身份信息泄露,進而引發操作風險。
(四)是金融機構與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合作,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P2P、互聯網理財違規採用拆標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集中兌付等,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賬戶活躍度較高並投身到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素,一旦貨幣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擠兌,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五)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容易引發信息技術風險。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網路平台的IT技術、風險識別技術、抵禦黑客和病毒攻擊技術。近年來,偽基站、偽造銀行服務信息、信息「拖庫」「撞庫」事件頻發,如果防備不當,極易發生信息技術風險。
(六)是金融機構涉及寶寶類貨幣基金業務,存在監管套利風險。一方面導致產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從監管標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投資與銀行協議存款資金不屬於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繳納存款准備金,被一些人士認為是一種監管套利行為。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應對機制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著手金融科技行業跨界互聯網理財和跨界金融業務規范的制定,傳統金融風險應對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的金融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在確立負面清單、行為監管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等方面通過創新科技監管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資產、資金端、投資者的分類保護強化風險控制能力勢在必行。此外,根據《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無論是銀行集團各附屬機構之間、附屬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的協同,或是其所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都必須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全面持續的並表管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時,為防範風險跨業傳染,同樣必須將金融科技的風險類別融入現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構建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並表後總體風險狀況。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內控風險,首先,應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內控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其次,加強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風險防範意識,增強員工的道德教育和行為管控,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效防範道德風險;第三,加強賬戶和資金流轉監測,嚴格身份識別、交易審核、大額對賬等;第四,建立金融機構子公司風險承擔、風險轉移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有效防範和化解聲譽風險;最後,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措施,對涉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預警、早處理、早報告,一旦發現採取清收措施,並快速啟動司法保護程序,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二)加強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風險防範,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術水平,運行安全防範體系,如維護操作系統安全、防火牆技術、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防範技術等,防範系統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植入等技術風險;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徵集和應用系統,配合監管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運用信息科技技術實現現場與非現場檢查,有效防範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有效防範防止信息泄露等產生的法律風險。
(三)構建金融科技風險量化監測指標體系,首先,運用量化指標,分析金融科技運行、強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和宏觀決策,金融機構可在資產品質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塊,定期提供金融科技產品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資本等量化指標風險監測。其次,可依託現行風控指標模型選擇指標,例如經由橫跨銀行?證券與保險採用的流動性覆蓋率(LCR)與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防範兌付流動性風險,利用資產組合的五級分類監測防範信用風險,或者通過關鍵風險敞口提列資本來防範操作風險。最後,從綜合統計的視角構建風險數據採集的基本框架,通過匯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關信息構建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與現行風險管理制度融合統一的監測框架,作為傳統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補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風險傳染發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戶的相互遷徙和交叉等日趨復雜化下,應制定單一用戶畫像?個別交易對象或關聯企業所屬集團?特定商品風險頭寸?特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風險集中型態的限額,抵禦交易過於集中而產生交叉傳染的風險。其次,對於金融機構所屬的不同網貸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關聯人或同一關聯企業的信息系統,運用平台間借款金額閥值的動態風險調整機制,有效防範跨平台借貸行為可能產生的違約或者惡意詐欺風險。最後,建立金融科技板塊重大突發信用事件通報機制,及早防範危機發生時的交叉感染風險。
⑶ 為什麼金融要離區塊鏈技術遠點
從人類技術發展史看,真正的科技創新,在初期往往都是被人懷疑的,即便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如此。但區塊鏈似乎沒有經歷這種科學質疑,而是從概念一推出就被說得天花亂墜。不過,從推出至今,好幾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聽到哪個國家或者哪家公司,真正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實際問題,創造出了新的價值。如果一項技術鮮有實際落地效果,卻有很多人都說它好,就不排除炒作之嫌。
當前,我國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進入新階段,時間緊、任務重,但無論是為了提高金融效率,還是防控金融風險,區塊鏈未必是好幫手。從這個意義上說,為防範新興型金融風險,區塊鏈最好離金融遠一點。
內容來源 經濟日報
⑷ 為什麼很多人不投資區塊鏈
原因有很多,其主要體現是三個誤解:
一、是誤解國家對區塊鏈行業的態度,由於政策監管嚴格,擔心法律風險。
二、是對比特幣的誤解,以為比特幣就是和法幣競爭的,是和國家對著乾的,肯定沒有好結果。於是,敬而遠之。
三、是對市場的恐慌,破發跑路的項目方太多,大家自然地以為這是個騙局,因此忌憚。
⑸ 區塊鏈合規主體架構方案怎麼注冊新加坡基金會
BVI公司架構新加坡基金會:
首先項目方在BVI 注冊普通離岸公司,並且對外宣稱基金會主體是 BVI 公司。然後在新加坡設立基金會(CLG)組織,由BVI 公司合作,授權,經營 ICO 相關項目,當然,每一種幣都需要獨立的 基金會來經營,以規辟幣幣交易對基金會主體帶來的風險。最後,新加坡公益基金會組織授權國內市場推廣團隊和技術研發團隊,進行項目推廣和技術研發
後期項目合規方面出具法律意見書:根據新加坡法律,所有基金會運作的 ICO 相關項目,無論是發幣還是交易所,有必要 出具法律意見書以證明數字貨幣性質是非證券和期貨性質,白皮書也需要規避相關屬性以遵循新加坡金管局法律法規。
⑹ 區塊鏈是否有騙局
99%都是騙人的,說什麼升值多少之類的都是騙人的。這只是一項技術,他的應用才有價值。
⑺ 哪裡查看到區塊鏈資業務發展趨勢
原標題:區塊鏈產業呈現高速發展 助力實體經濟降本提效率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捲全球,大數據、雲計算、 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正深刻的改
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了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區塊鏈作為 一項顛覆性技術,正在引領全球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變革,有望成
為全球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策源地」,推動「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 聯網」變遷。
我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把區塊鏈作為一項重 點前沿技術,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
以實現搶佔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目前,我國區塊鏈技術持續創新, 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開始在供應鏈金融、徵信、產品溯源、版權交
易、數字身份、電子證據等領域快速應用,有望推動我國經濟體系實 現技術變革,組織變革和效率變革,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重要貢獻。
截至2018年6月,中國的區塊鏈相關業務在政府、企業、資本的多方推動下已經初步形成規模,並且在專利數量、融資環境、政策扶持、應用落地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前列。
產業呈現高速發展,企業數量快速增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區塊鏈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與投資機會深度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有406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其中225項來自中國。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已達456家。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從上游的硬體製造、平台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行業投資、媒體宣傳、人才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已基本完備。
從中國區塊鏈產業的新成立公司數量變化來看,2014年該領域的公司數量開始增多,到2016年新成立公司數量顯著提高,超過100家,是2015年的3倍多。2017年是近幾年的區塊鏈創業高峰期,由於區塊鏈概念的快速普及,以及技術的逐步成熟,很多創業者湧入這個領域,新成立公司數量達到178家。
從設備製造到產業應用,區塊鏈產業鏈條脈絡逐漸明晰
從區塊鏈產業細分領域新成立公司分布狀況來看,截至2018年3月底,區塊鏈領域的行業應用類公司數量最多,其中為金融行業應用服務的公司數量達到86家,為實體經濟應用服務公司數量達到109家。此外,區塊鏈解決方案、底層平台、區塊鏈媒體及社區領域的相關公司數量均在40家以上。
從區塊鏈產業細分領域投資事件分布狀況來看,行業應用服務相關的公司獲投事件數最多,總共達到了113起,可見投資人對於有具體的應用場景,能夠實際落地的項目越來越看重。底層平台領域的獲投事件數為42起,區塊鏈媒體及社區領域的獲投事件數也達到了28起。區塊鏈領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資本入場,成為創新創業的新高地。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及應用的加速落地,產業規模將不斷增加,該領域未來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互聯網巨頭湧入快速推動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
區塊鏈技術不僅受到了創業企業的青睞,也受到了互聯網巨頭企 業的廣泛關注,互聯網巨頭企業紛紛拓展區塊鏈業務,快速推動我國
區塊鏈產業發展。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網路、京東等互聯網行業巨頭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場景應用中來。
地域分布相對集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從中國區塊鏈公司的地域分布狀況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依然是區塊鏈創業的集中地,四地合計佔比超80%。其中,北京以175家公司、佔比38%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上海以95家公司,佔比21%位居第二;廣東省以71家公司、佔比16%位居第三;浙江省以36家公司、佔比8%位居第四。除此以外,中國區塊鏈創業活躍度前十名的省份還包括江蘇、四川、福建、湖北、重慶、貴州。
區塊鏈應用呈現多元化,從金融延伸到實體領域
區塊鏈技術具備分布式、防篡改、高透明和可追溯的特性,非常符合讓整個金融系統業務需求,因此目前已在支付清算、信貸融資、金融交易、證券、保險、租賃等細分領域落地應用。例如,民生銀行與中信銀行合作推出首個國內信用證區塊鏈應用,中國平安的資產交易、徵信兩大應用場景都已上線,招商銀行落地了國內首個區塊鏈跨境支付應用,微眾銀行通過基於區塊鏈的機構間對賬平台把對賬時間從T+1日縮短至T+0,實現了日准實時對賬。
隨著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逐步成熟,產業應用的實際效果愈發顯
現,區塊鏈的應用已從金融領域延伸到實體領域,電子信息存證、版權管理和交易、產品溯源、數字資產交易、物聯網、智能製造、供應鏈管理等領域。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實體經濟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產業區塊鏈」項目,迎來產業區塊鏈「百花齊放」的大時代。
實現「協作環節信息化」,助力實體經濟降成本提效率
從目前實際的落地案例看,產業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要實事求是地為產業解決一些「小問題」,著力於提升產業協作環節的信息化水平,具體可從「降成本」和「提效率」兩個方面推動傳統產業的發展。
用區塊鏈的方式實現信息共享,除了成本低,效率高之外,還可以實現「信任傳遞」或「信任外溢」,基於區塊鏈技術,由於上鏈信息不可篡改,因此在交易雙方共同驗證一筆交易之後,也可以讓第三方信任這個信息,這實際上就使得這種可信的狀態可以傳導到第三方,進而實現數據的資產化。此外讓機構從「黑盒」狀態轉為「白盒」狀態,也就是機構運作機制透明化,使得自證清白變得非常容易,極大地降低多主體之間的互信成本。
進而,區塊鏈將發揮「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的作用。提升產業協同水平是推動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要求。但是目前在很多產業,產業鏈協同效率仍然不高,在國際貿易領域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技術濫用導致產業發展存在一定的風險,不可忽視
盡管區塊鏈技術的正向價值逐步顯現,但是產業發展過程中仍然伴隨出現了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一方面是合規性風險,在區塊鏈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它本身具有傳遞價值的屬性,因此引來了一些不是專注於技術應用,而是熱衷於通過ICO(首次代幣發行)進行非法集資、傳銷甚至是欺詐的行為。
產業政策體系逐步構建,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區塊鏈技術已經上升到國家科技戰略層面。2016年12月,《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首次提及區塊鏈,並將其與量子通信、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等技術一起作為重點前沿技術,明確提出需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以實現搶佔新一代信息技術主導權。其次,相關行業、國家和國際標准也在加速制定,解決區塊鏈的關鍵技術標准問題,促進區塊鏈產業生態化發展。為把握區塊鏈產業發展機遇,搶占區塊鏈產業發展制高點,各地政府及時出台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讓區塊鏈產業迎來了一次新的爆發。
目前,各地政府積極從產業高度來定位區塊鏈技術,把握技術升級帶來的產業升級新機遇。例如,2018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培育發展區塊鏈等未來產業,打造世界級高端高新產業集群。
積極加強行業監管,有力防範金融風險
根據黨的十九大的總體部署,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是未來中國三年的經濟工作重點之一,而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的關鍵則是防控金融風險。因此,我國也積極加強行業監管,防範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的穩定和安全,促進區塊鏈產業規范健康發展,以更好地發揮區塊鏈「價值互聯網」的積極作用。
區塊鏈是一項前沿技術,技術造成的新監管挑戰也在要求監管技術的持續進步。金融科技細分領域的「Reg-Tech」(監管科技)。就是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的新技術,來解決監管合規問題,減少合規費用。區塊鏈備案平台、基於區塊鏈的監管體系等都屬於Reg-Tech領域。國內已經出現從事監管科技的公司,他們主要為政府和各大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提供監管科技解決方案。金丘科技、眾享比特等公司專門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監管體系。
⑻ 區塊鏈可信嗎
區塊鏈投資目前在我國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證明其合法,也沒有法律禁止區塊鏈的發展,但是區塊鏈投資在高收益的表象下也存在著非常大的法律風險。因為區塊鏈僅僅是一種技術和方法,不存在是否是騙局的說法,但不同的區塊鏈投資根據其形式不同,有可能是騙局,更有可能涉及違法犯罪。
首先,由於其缺乏監管,其流通交易形式大多和證券的發行、上市類似,並且存在設立交易所進行交易的行為。其交易流程,交易結果等均不透明,遇到問題難以規制。而且其價格形成機制不透明,交易價格大起大落,容易讓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
其次,其本身未經過央行認可,在國內不能當做貨幣使用,一旦遭遇政策監管,很可能遇到無人接盤價格一落千丈的風險,物權法也沒有明確保護數字幣的相應條款,因此,炒作區塊鏈相當於在寒冬中裸奔,是非常危險的。
最後,區塊鏈雖然不違法,但也不排除其作為監管之外的貨幣,被少數詐騙分子及非法集資分子利用,作為違法犯罪和洗錢的工具。
因此建議慎重參與區塊鏈投資,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⑼ 大家都關注的區塊鏈,法律人如何看
法律作為一種配置社會資源的機制,決定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並直接影響著經濟運行的全部過程。它能夠簡化社會關系的復雜程度、節約交易成本,幫助社會成員安全、規范、有序地進行交易。
區塊鏈技術基於法律框架,通過預設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使交易信息更加安全透明、數據更加可追蹤,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執行成本,呈現出法律和技術的相互補充,法律與經濟融為一體的態勢,使法律的約束與執行逐漸走向智能化。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資料庫。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次比特幣網路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外國關於區塊鏈的法律規制
由於區塊鏈技術本身尚在探索階段,也未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因此,僅有部分國家針對區塊鏈技術出台專門的立法。
美國
佛蒙特州和亞利桑那州通過法案,明確定義和支持用於公共使用的區塊鏈技術,該法案規定了區塊鏈和智能合同的使用規范,同時聲明所有與區塊鏈相關的數據都「被認為是電子格式並成為電子記錄」 這是該州予以認可的。
英國
《分布式賬本技術:超越區塊鏈》提到英國聯邦政府將會投資區塊鏈技術,來分析區塊鏈應用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潛力。
新加坡
政府對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企業持支持態度,並推出監管沙箱,為區塊鏈初創企業提供較為寬容的發展環境。
我國關於區塊鏈的法律規制
除上述針對區塊鏈本身的政策外,國際上更多是針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出台一系列監管規定。
而在我們國家,除了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融資等出台的政策以外,針對區塊鏈政府也出台不少政策性規定。
2016年12月27日,區塊鏈技術被列入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中。同時,國務院也發文《我國區塊鏈產業有望走在世界前列》支持區塊鏈健康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建立基於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推進各類供應鏈平台有機對接,加強對信用評級、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
律師眼裡區塊鏈技術存在的法律風險
區塊鏈作為一種分布式系統,屬於技術領域的創新應用,就目前的探索成果來看,其技術理念能夠為各個行業發展帶來巨大變革。
但是,由於法律尚未針對區塊鏈出台明確的行業標准及適用規范,因此,其未來仍存在國家監管與法律規制等問題。
以比特幣為典型的數字貨幣為例,首先面臨的就是監管問題。基於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從邏輯上來說,是去中心化、反對集中監管的。
其次,區塊鏈技術應用也不得不面臨巨大的風險。仍以比特幣為例,遺失、盜竊、攻擊、投機、洗錢以及各種風波、質疑和事件,一直伴隨著比特幣的發展歷程。
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智能合約,所謂的智能合約就是以數字編碼的形式定義承諾。交易的雙方無須彼此信任,一切交易都由代碼強制執行。
但智能合約的形式及其內容的效力,還沒有得到法律和司法的正式認可,其作為數字編碼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合同文本,尚無法確知,是否可以構成生效合同的要件,是否可以符合司法擬採信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
區塊鏈技術由於其去中心化的天性,其自身規則必然會與社會規則、國家法律規則發生沖突與矛盾,也正是有沖突和矛盾,有風險與問題,才更能激發動力與想像力,包括社會、國家和個人的動力與想像力。
基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起來的虛擬貨幣在其交易過程中,對各國的法定貨幣及金融體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並引發投資風險,甚至社會問題。
⑽ 區塊鏈的業務員如何規避法律風險
雖然在資本和人才湧入的推動下,區塊鏈行業迎來快速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安全漏洞頻繁示警的狀況引發了人們對區塊鏈風險的擔憂。
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俞克群指出,對於隱私暴露、數據泄露、信息篡改、網路詐騙等問題,區塊鏈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期望。但區塊鏈的安全問題依然存在諸多的挑戰。
俞克群表示,目前區塊鏈還處在初級階段,存在著密碼演算法的安全性、協議安全性、使用安全性、系統安全性等諸多的挑戰。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運行部主任嚴寒冰也指出,區塊鏈如果要在全球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必須首先解決其面臨的安全問題。
嚴寒冰指出,區塊鏈安全問題包含多個方面。比如說傳統的安全問題,包括私鑰的保護,包括應用層軟體傳統的漏洞等。另外,新的協議層面也有一些新的協議帶來的漏洞。
去中心化漏洞平台(DVP)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區塊鏈安全問題的嚴峻性。DVP負責人吳家志透露,自7月24日來的一周內,DVP就已經收到白帽子所提供的312個漏洞,涉及175個項目方。其中包括智能合約、知名公鏈,交易所等一系列項目。高危漏洞達122個,占所有漏洞的39.1%,中危漏洞53個,占所有漏洞的17%。
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主任助理李斌分析說,當前區塊鏈分為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三種,無論哪一類在演算法、協議、使用、時限和系統等多個方面都面臨安全挑戰。尤為關鍵的是,目前區塊鏈還面臨的是51%的攻擊問題,即節點通過掌握全網超過51%的算例就有能力成功的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外部惡意攻擊風險,區塊鏈也面臨其內生風險的威脅。俞克群提醒說,如何圍繞著整個區塊鏈的應用系統的設備、數據、應用、加密、認證以及許可權等等方面構築一個完整的安全應用體系,是各方必須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吳家志也分析說,作為新興產業,區塊鏈產業的從業人員安全意識較為缺乏,導致目前的區塊鏈相關軟硬體的安全系數不高,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此外,整個區塊鏈生態環節眾多,相較之下,相關的安全從業人員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來解決問題。迎接上述挑戰需要系統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