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區塊鏈
① 微信明天收錢1元,你會使用嗎
微信創立之初至今好像從一開始就已經規劃好了一切:導入熟人關系鏈、陌生人關系鏈、線下關系鏈,盤活關系鏈、商業化。最關鍵的一點: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卻一點而不臃腫,要知道,這是QQ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地方。這也是QQ的用戶越來越少微信用戶越來越多的一個主要原因,關於樓主的問題,如果真的到了微信向每個用戶收取使用費的時候,我相信那一定是微信破產的時刻,反正我是不會花錢使用一個社交軟體的;
微信是國內社交平台當之無愧的「霸主」 ,據騰訊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微信月活用戶已經達到了12.51億,而我國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人口有14.11億人,微信已經成為了一個國民級的應用。
有網友對微信聊天記錄付費雲存儲發表意見:「微信又找到了一條躺賺的路,那以後是不是會推出普通會員一天只能發100條消息,黃金會員一天可發1000條消息呢?」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蘋果端價格為180元/年,安卓端則為130元/年,據業內人士測算,基於目前微信12.51億活躍用戶的基數,即便只有10%的用戶實現付費,騰訊可獲得至少160億元/年的收入提升。
許多人不反對微信付費或持中立的人普遍認為,聊天記錄雲存儲可有可無,微信並不會強迫用戶購買,也不會影響微信的其他功能,但這種想法其實存在局限性。
數據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數據也變得更加重要,為數據付費已經逐漸成為人們主流的觀念。 那為何還會有這么多人反對呢?
這當中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微信這項擬推出的收費服務存在不合理之處。為何會這樣說?我們通過對比一下XFS推出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Dline便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差別。
什麼是去中心化社交平台Dline?
這是 XFS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一種有別於現在社交平台的中心化社交方式。Dline不需要中心服務商,不屬於任何一個公司或中心,XFS所做的,僅僅是與其他人一同維護和運營Dline。
前文說道, 數據價值正越發彰顯,可對於普通人而言,卻並沒有享受到數據價值帶來的紅利,數據價值被集中在網路服務商手中。
以微信的這次聊天記錄收費為例,對於許多人而言,聊天記錄的數據並不會給他帶來任何收益,反而為了保存這些數據,還不得不向騰訊支付服務費用。
另外,以蘋果iCloud在中國地區的定價為標准,50GB空間6元/月,200GB空間21元/月,2TB空間68元/月,微信對蘋果用戶平均每月收費15元,對應的存儲空間約為100GB以上。對於大部分存儲聊天記錄的人而言,100GB是完全浪費的。
這些情況都將導致用戶對於微信聊天記錄收費服務產生很大的抵觸心理。
當數據能夠為用戶創造價值時,反對數據收費便是反對自己的利益,那麼,這種情況下有多少人會持反對意見呢?
在用戶需要存儲服務時,系統會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准確的存儲空間,而用戶也只需支付這部分空間的存儲費用即可,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
為了更好地釋放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數據收費已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微信此次「聊天記錄收費服務」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反對的不應該是數據收費這一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的模式,而是應該反對中心化的數據壟斷。 Dline的去中心化社交,將打破數據壟斷,讓數據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筆寶貴的資產,創造更多的財富
② 2022時政熱詞
1、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2、正逆回購
3、冰墩墩
4、雪容融
39.戰略性新興產業
40.高技術產業
41.城市群
42、貿易摩擦
43、四個意識
44.四個自信
45、兩個維護
46、廁所革命
③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已達 2.64 億,預計 2025 年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將突破 3 億,2033 年將突破 4 億。隨著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時間銀行」作為互助養老的一種新態勢,近年來陸續在我國各大中心城市展開試點,「時間銀行」志願服務漸趨走向社區常態化。「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出現,為緩解養老服務供給緊缺,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開辟了新途徑。基於社區參與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鼓勵全社會加入養老志願服務,老年人在互幫互助的同時獲得尊重和高質量照顧,更加彰顯社會的人文溫度。以「時間」為橋梁,推動社會形成一代幫一代、低齡扶高齡養老良性循環的「時間銀行」,是實現未來我國互助養老事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實踐優勢
1998年上海在國內首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先河,各地隨後積極跟進探索,經過了20多年的本土化實踐,「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價值理念、運作模式、運行機制不斷被認可。近年來,隨著我國「未富先老」的養老服務結構化供需難題日益凸顯,各地紛紛加大了「時間銀行」的推動力度,日趨走向社區常態化。與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相比,「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通過共建共享提高了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效率。「時間銀行」以社區參與為抓手,鼓勵全社會加入養老志願服務,協同、激發各方力量參與其中,以「時間」為紐帶將服務者與被服務者連接起來租跡,參與者以「此時」服務時間換取「彼時」被服務時間,實現跨時空的互惠交換,有效盤活全社會養老服務資源。
二是依託互惠交換實現了更高水平的民主參與。「時間銀行」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上完成養老服務資源的互換,實踐過程中參與主體也從「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逐步拓展到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在充當養老服務平台和工具的同時,成為一種構建在社會信用體系之上的民主參與過程。每個參與者既是創造者同時也是使用者,且基於「時間幣」的互助交易系統,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涉及錢財、權力、地位等差異,有效地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社會距離,幫助老年群體更有尊嚴地獲取養老服務。
三是在解決養老服務供需失衡過程中更為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時茄型鉛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超越了傳統的養老模式,在創新養老服務模式的過程中,同時還充當著社會治理的手段和工具。微觀層面來看,「時間銀行」的全民參與形式決定了其對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協同的強調與重視,與社會治理的多元主體參與天然契合;宏觀層面來看,「時間銀行」模式在實現養老服務資源有效整合的同時,也是構建穩定的社會信用體系,實現「善治」的過程。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挑戰
當前,我國「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仍處於探索和試點的初級發展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制約。
一是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尚未普及。「時間銀行」作為一種新型互助養老模式,政府宣傳力度、公眾認知程度都還比較低,價值層面理性認知的欠缺,導致信任程度低,公眾參與意願不強、熱情不高、動力不足。目前「時間銀行」在實踐運行中,不論是參與群體的來源還是養老服務內容都相對單一,個人、社區、社會組織、政府等多主體協同水平不夠,這些都制約著「時間銀行」的養老服務資源整合與分配效能的發揮。
二是缺乏統一的制度規范和運行標准。我國「時間銀行」實踐推廣過程,走的是一條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試點探索之路,缺乏規范的制度引導和統一的存儲、流通、兌換標准,導致既有的模式從形態到運行機制千差萬別:有的依託社區自發形成,有的基於政府購買服務設立,有的藉助社會組織力量成立。基於上述原因,我國現有「時間銀行」的建設均以所在區域或轄區為原點展開,全國層面的「時間銀行」系統尚未建成,「時間銀行」的跨地域存儲和使用尚未實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損「時間銀行」信用體系的建立,影響民眾的參與熱情。
三是缺乏社會信任和社會交換的良性互動。我國傳統的社會信任結構是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之上的信任,基於社會信用運行的「時間銀行」,其交換建立在互惠和等價的基礎之上。在當前信息管理以及通存通兌機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如若缺少政府信用背書和可信的技術支撐,其發展會因民眾的不信任而舉步艱難。
「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著力方向
在具體的「時間銀行」發展實踐中,可從顫好以下幾個方面重點著力,破除現有困境和制約,加快「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發展。
一是加快共建共享理念傳播,實現養老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將「時間銀行」發展建設融入既有的社會治理體系當中,以互惠參與形式傳遞共建共享的價值理念。構建「政府主導、社會自主、通存通兌、權威統一」的運行機制,以社區平台為抓手,吸引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同時結合養老保險、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障內容,完成社會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是完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的規范協同。首先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目前有關「時間銀行」的法規主要集中在省(市)級層面,應在此基礎上醞釀制定全國性的法律規范,為「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的全國統一通存通兌提供製度保障。其次,加快「時間銀行」的標准化建設,細化「時間」的存儲、流通和兌換標准以及數據安全、監督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最後,規范「時間銀行」的後期評估體系,以評估促發展。
三是重視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提高「時間銀行」公信力。建立由政府主導的「時間銀行」線上平台,依靠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實現「時間銀行」數據的統一管理,利用區塊鏈技術可追溯與無法篡改的獨特優勢,實現「時間幣」的跨地區、跨時間通存通兌,提升社會公信力,消除志願者顧慮,進而提高民眾參與度。同時,政府應注重提升「時間銀行」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能力,以大數據等技術為助力,完善施策措施,提高「時間銀行」管理、維護和監督能力。
④ 支付寶相互保一個月多少錢,不願意換算,哪怕知道上個月多少錢也行
每個月的錢數可以在界面上查看。
1、相互保的具體收費問題我們可以在相互保中查詢,打開手機中的支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