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書作者圖片
『壹』 《圖說區塊鏈》讀後感500字
《圖說區塊鏈》讀後感500字
《圖說區塊鏈》是入門區塊鏈的最佳讀物。概念清晰,圖文並茂,案例豐富,故事幽默詼諧,讀起來沒有一點壓力,理解起來很輕松。
書中說到兩段歷史。一段關於賬本的歷史,從遠古時期的畫圖、結繩記事到現在的分布式賬本。一段關於比特幣的簡史,從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出生直到2017年6月份關於比特幣的重大事件。為什麼要用比較大的篇幅介紹這兩段歷史,借用一段話說明: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歷史的演變過程,向來不是偶爾的,齒輪下主線構造的巧合,在命運勾勒下是必然的結局。
當然,區塊鏈離不開技術,作者在第2章用大篇幅解釋了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如何運作的以及區塊鏈的原理。如果沒有看過書,肯定會覺得很難理解且枯燥,但是作者通過精彩的故事和圖片結合,本來枯燥的技術,理解起來覺得也沒那麼難,而且很容易就記住了。當然限於篇幅,只能是大概說明,細節還需要我們去深究。
我在剛開始學習區塊鏈的時候,很困惑的一件事是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是什麼?想了很久也沒有得到答案。看完本書後立刻明朗起來,那就是需要解決信任問題和價值傳遞的場景都可以使用區塊鏈。另外本書在第4章應用篇介紹了大量區塊鏈的應用領域。如果需要詳細了解區塊鏈的應用,可以參考《區塊鏈社會:解碼區塊鏈全球應用與投資案例》一書。
限於篇幅,所描述的問題有限,還需要我們多看,多思考,多參與,多學習。
『貳』 區塊鏈密碼朋克是什麼
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最早發布於「密碼朋克」。狹義地說,「密碼朋克」是一套加密的電子郵件系統。
1992年,英特爾的高級科學家Tim May發起了密碼朋克郵件列表組織。1993年,埃里克•休斯寫了一本書,叫《密碼朋克宣言》。這也是「密碼朋克」(cypherpunk)一詞首次出現。「密碼朋克」用戶約1400人,討論的話題包括數學、加密技術、計算機技術、政治和哲學,也包括私人問題。早期的成員有非常多IT精英,比如「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BT下載的作者布拉姆•科恩、萬維網發明者Tim-Berners Lee爵士、提出了智能合約概念的尼克薩博、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肖恩•帕克。當然,還包括比特幣的發明人中本聰。
據統計,比特幣誕生之前,密碼朋克的成員討論、發明過失敗的數字貨幣和支付系統多達數10個
『叄』 傳說中的區塊鏈創始人中本聰為什麼一直要匿名
比特幣白皮書首次發表於2008年底,當時創作者將其發送給加密郵件列表中的多個收件人。奇怪的是,它的創造者假裝是Satoshi Nakamoto,一直隱藏在化名後面。
中本匿名的另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為,替代貨幣的創造者很容易將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1998年,夏威夷居民伯納德·馮·諾豪斯(Bernard von nohaus)創造了一種稱為自由美元的私人貨幣。它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但它的鑄幣在2007年突然遭到了聯邦調查局和特勤局的突襲。在2009年的刑事訴訟之後,錢被沒收,伯納德·馮·諾豪斯被判「製造與美國官方貨幣競爭的私人硬幣」。
此外,2007年,一種名為e-gold的數字貨幣被指控非法,因為它沒有收集足夠的客戶信息。它的主人被判處軟禁,公司被關閉。政府機構以另類貨幣逮捕企業家可能是中國決定匿名的一個因素。
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比特幣。這意味著它可以用來支付合法和非法的服務,以及合法的投標。然而,它一直是黑網市場上流行的一種支付方式。臭名昭著的黑暗網路做市商和運營商羅斯·烏爾布利希特(Ross Ulbricht)因便利毒品和其他違禁品交易而入獄。
Ross Ulbricht於2017年12月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但仍在監獄中。如果中本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可以推斷他可能面臨類似的命運。
他會是誰?
2016年,澳大利亞程序員克雷格·賴特(Craig Wright)自稱是中國人。他提供了一些證據,但後來發現,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為它可以公開從書籍中獲得。他還被指控偽造公告和博客文章來展示他真實的中文版本。例如,以太坊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最近稱克雷格懷特是個騙子。
另一個是哈爾·芬尼。他是一個著名的密碼朋克和密碼學家。他也是2009年第一個從中本收到比特幣的人。他也是第一個下載比特幣客戶端的人。然而,2014年去世前,哈爾·菲尼駁斥了他是中國人的說法。
有人認為,尼克薩博,一個著名的密碼學家,可能是中本。在比特幣推出之前,他設計了分布式數字貨幣的體系結構,他稱之為比特幣。盡管該架構從未被移動過,但它與比特幣的設計相似。這導致了廣泛的猜測。但他一再否認。
雖然中本的真實身份可能永遠不會被披露,但重要的是,該技術的操作不會受到影響。
『肆』 《數字經濟—產業區塊鏈的落地和賦能》
《數字經濟—產業區塊鏈的落地和賦能》
內容簡介
本書全景式地描述了區塊鏈對各行各業的潛在影響與改變,結合產業區塊鏈應用落地案例,比如產業區塊鏈在金融、智慧城市領域、大消費領域、媒體、通信等領域的典型案例,闡述了產業區塊鏈行業的現狀,深入淺出地回答了區塊鏈是什麼,區塊鏈的現狀以及區塊鏈的應用等問題。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區塊鏈的落地和賦能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解讀,是一本很好地學習區塊鏈知識的科普讀物。
作者韓一,企業管理學博士。泰坦數科CEO,企業數字化投資人,企業數字化「增長六線」理論作者,數字化和區塊鏈在企業應用中的早期研究者。趙煥,數字經濟學博士,就職於中國電信,是參與互聯網創新創業的高 科技 技術專家。李波,經濟學博士(後),高級工程師,上海社科院產業經濟學博士,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中心首席經濟學家,上海國際社區學院院長。
『伍』 區塊鏈入門看什麼書
《大話區塊鏈》是2019年9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應平。本書是一本全面講解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EOS的區塊鏈書籍,一本從工程師基本功、開發語言到智能合約開發的區塊鏈開發指南,一本從技術、項目到職業發展規劃的區塊鏈工程師指導手冊。
《大話區塊鏈》
《大話區塊鏈》是一本理論與實戰並重、通俗易懂又不失專業的區塊鏈書籍。區塊鏈技術指南部分(前三章)主要講解了區塊鏈概念、區塊鏈應用和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EOS等主流區塊鏈技術,通過學習每個讀者都可以全面理解主流區塊鏈技術實現原理,了解區塊鏈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實戰部分(後兩章)從區塊鏈基本技能開始,模擬真實區塊鏈項目開發,詳細講解了智能合約和DAPP的設計、開發以及部署,通過學習每個讀者都可以掌握區塊鏈開發。
『陸』 區塊鏈發展史有哪些特徵
區塊鏈的特徵是什麼?區塊鏈的特徵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一:不可篡改
區塊鏈最容易被理解的特性是不可篡改的特性。
不可篡改是基於「區塊+鏈」(block+chain)的獨特賬本而形成的:存有交易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持續加到鏈的尾部。要修改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就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後的所有區塊。
共識機制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修改大量區塊的成本極高,從而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採用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網路(比如比特幣、以太坊)為例,只有擁有51%的算力才可能重新生成所有區塊以篡改數據。但是,破壞數據並不符合擁有大算力的玩家的自身利益,這種實用設計增強了區塊鏈上的數據可靠性。
通常,在區塊鏈賬本中的交易數據可以視為不能被「修改」,它只能通過被認可的新交易來「修正」。修正的過程會留下痕跡,這也是為什麼說區塊鏈是不可篡改的,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或曲解。
在現在常用的文件和關系型數據中,除非採用特別的設計,否則系統本身是不記錄修改痕跡的。區塊鏈賬本採用的是與文件、資料庫不同的設計,它借鑒的是現實中的賬本設計——留存記錄痕跡。因此,我們不能不留痕跡地「修改」賬本,而只能「修正」賬本(見圖2)。
圖2:區塊鏈賬本「不能修改、只能修正」
區塊鏈的數據存儲被稱為「賬本」(leger,總賬),這是非常符合其實質的名稱。區塊鏈賬本的邏輯和傳統的賬本相似。比如,我可能因錯漏轉了一筆錢給你,這筆交易被區塊鏈賬本接受,記錄在其中。修正錯漏的方式不是直接修改賬本,將它恢復到這個錯誤交易前的狀態;而是進行一筆新的修正交易,你把這筆錢轉回給我。當新交易被區塊鏈賬本接受,錯漏就被修正,所有的修正過程都記錄在賬本之中,有跡可循。
將區塊鏈投入使用的第一類設想正是利用它的不可篡改特性。農產品或商品溯源的應用是將它們的流通過程記錄在區塊鏈上,以確保數據記錄不被篡改,從而提供追溯的證據。在供應鏈領域應用區塊鏈的一種設想是,確保接觸賬本的人不能修改過往記錄,從而保障記錄的可靠性。
2018年3月,在網路零售集團京東發布的《區塊鏈技術實踐白皮書》中,京東認為,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賬本)的三種應用場景是:跨主體協作,需要低成本信任,存在長周期交易鏈條。這三個應用場景所利用的都是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多主體在一個不可篡改的賬本上協作,降低了信任成本。區塊鏈賬本中存儲的是狀態,未被涉及的數據的狀態不會發生變化,且越早前的數據越難被篡改,這使得它適用於長周期交易。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二: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不管是可互換通證(ERC20),還是不可互換通證(ERC721),又或者是其他提議中的通證標准,以太坊的通證都展示了區塊鏈的一個重要特徵: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在數字世界中,最基本單元是比特,比特的根本特性是可復制。但是價值不能被復制,價值必須是唯一的。之前我們已經討論過,這正是矛盾所在:在數字世界中,我們很難讓一個文件是唯一的,至少很難普遍地做到這一點。這是現在我們需要中心化的賬本來記錄價值的原因。
在數字世界中,我們沒法像擁有現金一樣,手上拿著鈔票。在數字世界中,我們需要銀行等信用中介,我們的錢是由銀行賬本幫忙記錄的。
比特幣系統帶來的區塊鏈技術可以說第一次把「唯一性」普遍地帶入了數字世界,而以太坊的通證將數字世界中的價值表示功能普及開來。
2018年年初,中國的兩位科技互聯網企業領袖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區塊鏈帶來的「唯一性」。騰訊主要創始人、CEO馬化騰說:「區塊鏈確實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技術,用數字化表達唯一性,區塊鏈可以模擬現實中的實物唯一性。」
網路創始人、CEO李彥宏說:「區塊鏈到來之後,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對於通證經濟的探討和展望正是基於,在數字世界中,在網路基礎層次上區塊鏈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價值表示和價值轉移的方式。在以以太坊為代表的區塊鏈2.0時代,出現了更通用的價值代表物——通證,從區塊鏈1.0的數字現金時期進入到數字資產時期。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三:智能合約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區塊鏈最大的變化是「智能合約」(見圖3)。比特幣系統是專為一種數字貨幣而設計的,它的?UTXO?和腳本也可以處理一些復雜的交易,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維塔利克創建了以太坊區塊鏈,他的核心目標都是圍繞智能合約展開的:一個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一個運行智能合約的虛擬機(EVM),以及後續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標准化的用於不同類型通證的智能合約等。
圖3:區塊鏈2.0的關鍵改進是「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的出現使得基於區塊鏈的兩個人不只是可以進行簡單的價值轉移,而可以設定復雜的規則,由智能合約自動、自治地執行,這極大地擴展了區塊鏈的應用可能性。
當前把焦點放在通證的創新性應用上的項目,在軟體層面都是通過編寫智能合約來實現的。利用智能合約,我們可以進行復雜的數字資產交易。
在討論以太坊的發展過程時,在冷知識專欄「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中,我們對智能合約進行了很多討論,在此不再贅述。這里再借維塔利克的討論,重復一下我們認同的智能合約的軟體性質——它相當於一種特殊的服務端後台程序(daemon)。在以太坊白皮書中,維塔利克寫道:
(合約)應被看成是存在於以太坊執行環境中的「自治代理」(autonomousagents),它擁有自己的以太坊賬戶,收到交易信息,它們就相當於被捅了一下,然後它就自動執行一段代碼。
智能合約的執行流程如圖4所示。區塊鏈的第五、第六個定義如圖5所示。
圖4:智能合約的執行流程
圖5:區塊鏈的定義之五、之六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之四:去中心自組織
區塊鏈的第四大特徵是去中心自組織。到目前為止,主要區塊鏈項目的自身組織和運作都與這個特徵緊密相關。很多人對區塊鏈項目的理想期待是,它們成為自治運轉的一個社區或生態。
匿名的中本聰在完成比特幣的開發和初期的迭代開發之後,就完全從互聯網上消失了。但他創造的比特幣系統持續地運轉著:無論是比特幣這個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協議即它的發行與交易機制,比特幣的分布式賬本、去中心網路,還是比特幣礦工和比特幣開發,都去中心化、自組織地運轉著。
我們可以合理地猜測,在比特幣之後出現了眾多修改參數分叉形成的競爭幣、硬分叉形成的比特幣現金(BCH),可能都符合中本聰的設想。他選擇了「失控」,失控可視為自治的同義詞。
到目前為止,以太坊項目仍在維塔利克的「領導」之下,但正如本章一開始討論的,他是以領導一個開源組織的方式引領著這個項目,就像林納斯領導開源的Linux操作系統和Linux基金會一樣。
維塔利克可能是對去中心自組織思考得最多的人之一,他一直強調和採用基於區塊鏈的治理方式。2016年以太坊的硬分叉是他提議的,但需要通過鏈上的社區投票,獲得通過方可施行。在以太坊社區中,包括ERC20等在內的眾多標準是社區開發者自發形成的。
在《去中心化應用》一書中,作者西拉傑·拉瓦爾(SirajRaval)還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區分,他的這個區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未來的應用與組織。他從兩個維度看現有的互聯網技術產品:一個維度是,在組織上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另一個維度是,在邏輯上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
他認為:「比特幣在組織上去中心化,在邏輯上集中。」而電子郵件系統在組織上和邏輯上都是去中心化的(見圖6)。
圖6:比特幣在組織上去中心化,在邏輯上集中
在設想未來的組織時,我們心中的理想原型常是比特幣的組織:完全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但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效率和能夠推進,我們又會略微往中心化組織靠攏,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現在,在通過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創建和發放通證,並以社區或生態方式運行的區塊鏈項目中,不少項目的理想狀態是類似於比特幣的組織,但實際情況是介於完全的去中心化組織和傳統的公司之間。
在討論區塊鏈的第四個特徵去中心自組織時,其實我們已經在從代碼的世界往外走,涉及人的組織與協同了。現在,各種討論和實際探索也揭示了區塊鏈在技術之外的意義:它可能作為基礎設施支持人類的生產組織和協同的變革。這正是區塊鏈與互聯網是完全同構的又一例證,互聯網也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它改變了人們的組織和協同。
總的來說,以太坊把區塊鏈帶入了新的階段。在討論以太坊時,如果要總結兩個關鍵詞的話,那麼這兩個關鍵詞分別是智能合約和通證;而如果只能說一個的話,我會選擇「通證」。我會更願意從互聯網的歷史中找尋它的意義,重復之前的類比:作為價值表示物的通證,它的角色類似於HTML。在有了HTML之後,建什麼樣的網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想像力。
區塊鏈技術的特徵區塊鏈技術的五個基本特點如下:
1、區塊鏈技術特點一:分布式資料庫
區塊鏈上的每一方都可以訪問整個資料庫及其完整的歷史記錄。沒有單一方控制數據或信息。每一方都可以直接驗證其交易合作夥伴的記錄,而無需中間人。
2、區塊鏈技術特點二:對等傳輸
通信直接在對等體之間發生,而不是通過中心節點。每個節點存儲並轉發信息到所有其他節點。
3、區塊鏈技術特點三:透明的匿名性
任何有權訪問系統的用戶都可以看到每個事務及其關聯值。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或用戶都有一個唯一的30以上的字母、數字組成的地址,用於標識自身。用戶可以選擇保持匿名或向他人提供其身份證明。區塊鏈的加以發生在這些地址之。
4、區塊鏈技術特點四:記錄的不可逆性
一旦在資料庫中輸入事務並更新了帳戶,則不能更改記錄,因為它們鏈接到它們之前的每個交易記錄(因此稱為「鏈」)。採用各種不同的演算法以確保資料庫中的記錄是永久的、按時間順序排序的,並且對於網路上的所有其他節點都是可以訪問的。
5、區塊鏈技術特點五:計算邏輯
分類帳本的數字性質意味著區塊鏈交易可以關聯到計算邏輯、本質上是可編程的。因此,用戶可以設置自動觸發節點之間交易的演算法和規則。
拓展資料:
區塊鏈,就是一個又一個區塊組成的鏈條。每一個區塊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們按照各自產生的時間順序連接成鏈條。這個鏈條被保存在所有的伺服器中,只要整個系統中有一台伺服器可以工作,整條區塊鏈就是安全的。這些伺服器在區塊鏈系統中被稱為節點,它們為整個區塊鏈系統提供存儲空間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區塊鏈中的信息,必須徵得半數以上節點的同意並修改所有節點中的信息,而這些節點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體手中,因此篡改區塊鏈中的信息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相比於傳統的網路,區塊鏈具有兩大核心特點:數據難以篡改和去中心化。基於這兩個特點,區塊鏈所記錄的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可以幫助解決人們互不信任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的幾大特點表現特徵是什麼區塊鏈1.0時代即是數字貨幣的時代,技術基礎為:
1.以區塊為單位的連庄數據塊結構
2.全網共享賬本
3.非對稱加密
4.源代碼開源
區塊鏈2.0時代技術基礎:
1.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系統中的應用,是以編碼的可自動運行的的業務邏輯,通常有自己代幣和專用開發語言;
2.DAPP:包含用戶接賣弄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加密貨幣,如以太坊錢包;
3.虛擬機:用於執行智能合約編譯後的代碼,虛擬機是圖靈完備的。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和不斷深入,區塊鏈3.0時代已經來臨,從各行各業的運轉背後都可以看到區塊鏈協作運轉的模式,因此區塊鏈必將廣泛而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因此整個生活服務將進入區塊鏈時代。在這個互聯網發展過程當中,區塊鏈+實體行業、區塊鏈電商、區塊鏈社群運營都可以運用到區塊鏈技術。
當然3.0伴隨著現代密碼學發展才產生的,現今應用的密碼學是20年前的的密碼學成果,因此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更多參與場景,特別是應用於互聯網經濟等方面,現有的加密技術是否滿足需求還需要更多的驗證,需要更深入的整合密碼學前沿技術,不斷創新。
區塊鏈的特徵包括什麼安全性高。區塊鏈不受任何人和實體的控制,數據在多台計算機上完整的復制。攻擊者沒有一個單一的入口點,數據安全更有保障。數據不可篡改,一旦進入區塊鏈,任何信息都是無法更改的,甚至管理員也無法修改此信息。無第三方並且可訪問。區塊鏈的去中心和幫助對點交易,無論是交易還是交換資金,都無需等三方批准。而且,網路中是有的節點都可以輕松訪問信息。
區塊鏈最大的特性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意味著所有操作都部署在分布式賬本上,而不再部署在中心化機構的伺服器上。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應用。
基本特徵包含:去中心化,開放性,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
1.去中心化
由於區塊鏈使用分布式存儲,沒有中心硬體和機構,任何節點的權利和責任都是平等的,系統中的數據由所有節點共同維護。
而傳統互聯網,比如臉書,騰訊,十數億人的隱私數據由一家公司管理,一個中央伺服器維護。
因此,傳統互聯網資料庫,安全性和隱私性欠缺,時常發生黑客盜用,泄露事件。
2.開放性
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公鏈代碼是開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進行加密,數據是對大眾公開的。任何人都能對數據進行查詢,系統數據高度透明。
3.自治性
自治性建立在規范和協議的基礎之上。區塊鏈技術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比如公開透明的演算法)。
讓系統里所有節點都能在去信任的環境中自由安全地交換數據。
將傳統互聯網對人的信任,改變成對數學,密碼學,計算機等物理機器的信任,
任何人都無法干涉區塊鏈協議信任。
4.數據不可篡改
信息一經所有節點驗證並添加到區塊鏈上,就會被永久記錄下來。
除非同時控制系統里51%以上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私自篡改是無效的,無法上鏈記錄的。
因此,區塊鏈數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非常高。
反而,傳統互聯網,中心化機構的中央伺服器後台可以隨時篡改任何人的數據,封禁你的網址,網頁,賬戶等等,毫無安全性可言。
5.匿名性
區塊鏈節點之間的交換嚴格按照固定演算法執行。
其信息交互是無需信任的,換言之,交易各方是無條件信任的。
傳統的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或者人對第三方中心化機構的信任。
而區塊鏈技術解決的是人與人彼此之間,完全的信任問題。
。
區塊鏈的四大特徵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區塊鏈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在她的《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這本書中,根據區塊鏈的應用發展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1.0、2.0和3.0。
?
一、區塊鏈1.0加密貨幣時代(2008-2013)
?
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出了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概念,隨後在2009年1月,第一個區塊鏈問世。在這個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加密貨幣的交易,區塊鏈僅僅作為底層技術,充當「公共帳薄」的作用。
?
二、區塊鏈2.0智能合約時代(2014-2017)
?
2014年,"區塊鏈2.0」成為去中心化區塊鏈資料庫的代名詞。在這個階段,人們主要關注平台的應用。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上上傳和執行智能合約,並且執行完畢後會自動獲得獎勵。由於這個交易過程不需要任何中介,因此人們的隱私得到了極大的保護。
?
三、區塊鏈3.0大規模應用時代(2018-)
?
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構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數據網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擴大到藝術、法律、房地產、醫院、人力資源等領域。
『柒』 Datafloq創始人Mark Van Rijmenam評WTO納入區塊鏈企業家
提要: 近年來,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全球貿易融資組織發的報告均指出,區塊鏈貿易創新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正日益成熟,並指出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或DLT)一方面可以提高透明度,還可以簡化貿易文件、流程以及數據的安全交換和監控。近日,加勒比島國格瑞那達正式委任波場TRON創始人孫宇晨為常駐WTO代表、特命全權大使,並授權其在任期內代表格瑞那達出席世貿組織會議。Datafloq創始人Mark Van對此撰文評論,他認為這體現了WTO對數字經濟和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重視。
以下是Mark Van Rijmenam的深撰文評:
Web 3.0 是時下 科技 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這一概括性表達涵蓋了多種理念與發展,將見證用戶從互聯網行業壟斷巨頭手中奪回部分權力。Web 3.0 也是 Web 1.0 和 Web 2.0 的擴展升級,在前兩個階段,互聯網從上世紀 90 年代的籍籍無名逐漸發展為如今的模樣,為我們帶來了諸多便利。在 Web 1.0 階段,互聯網逐漸發展為一個信息民主化的平台,而 Web 2.0 則見證了 Meta、谷歌、亞馬遜等平台的誕生。這些公司為互聯網建立了秩序,使信息交換變得更加簡捷,卻同時也累積了巨大的權力和對用戶生活的控制權,催生出如今去中心化和去 科技 巨頭化的趨勢。
在 Web 3.0 時代,用戶能夠進一步掌控數據,支撐這一新階段發展的是以區塊鏈為核心的第三代互聯網技術。Web 3.0 的去中心化架構將改變人們對信任、隱私和透明度的處理方法,並向用戶提供全新的協作方式。波場等區塊鏈技術為去中心化協作提供了保障,從而促進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WTO)同樣強調了數字經濟和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必要性。世貿組織此前表示,區塊鏈能夠在全球貿易中發揮關鍵作用,確保全球供應鏈更加高效。波場創始人孫宇晨閣下受任格瑞那達駐世貿組織特命全權大使,借力區塊鏈等數字 科技 推動格瑞那達經濟增長,此舉也進一步證明了世貿組織對區塊鏈的積極態度。
孫宇晨閣下曾創立全球一流公鏈波場,在數字領域擁有多年經驗與知識儲備。世貿組織收獲此等頂尖區塊鏈專家,實在是令人欣喜。
作為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波場網路提供高性價比、可擴展的高效基礎設施。波場網路成立於 2018 年,由孫宇晨閣下創立,其誕生旨在解決比特幣和以太坊面臨的拓展性和普及性的挑戰。自創立以來,波場去中心化平台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范圍內最活躍的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平台之一,擁有超過 6700 萬個賬戶。基於區塊鏈的波場操作系統為其生態系統中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提供高吞吐、高擴展、低門檻的平台支持。
波場生態總部位於新加坡,屬於非營利實體,由孫宇晨閣下創立和領導。孫宇晨是一位美籍華裔 科技 企業家,曾就讀於中國頂級學府北京大學,並於 2011 年取得 歷史 學學士學位。隨後他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深造,並在 2013 年獲得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孫宇晨於 2013 年 12 月至 2016 年 1 月擔任 Ripple Labs 首席代表兼顧問。
孫宇晨閣下是湖畔大學的首期學員。湖畔大學是在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兼前任 CEO 馬雲的領導下,集合一批學者、企業家共同創辦的一所大學,致力於培養和指導企業家。 孫宇晨是首期學員中最年輕的一位。他表示,湖畔大學的學習經歷對他的職業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孫宇晨於 2018 年畢業,畢業論文題為《去中心化網路的誕生》。 得益於在技術領域積累的大量經驗,孫宇晨成為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的領軍人物,其中創立波場是他最為人所熟知的成就。 波場於 2020 年以 1.4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點對點文件共享公司 BitTorrent,鞏固了自身在去中心化生態中的領導地位。
波場生態系統的原則是數據的自由流動和去中心化,也即數據不受任何中央機構的控制。波場網路支持智能合約,這對於波場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而言至關重要,並有助於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 獨立於大型 科技 公司和現有中介機構,能極大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因此,波場生態系統可在孫宇晨擔任 WTO 特命全權大使期間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去中心化技術的應用,賦予公民更多主動權。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網路,波場不收取任何費用,即用戶無需為任何交易付費。波場網路能支持最高每秒 2000 次交易,平台交易速度非同凡響。得益於如此出色的性能,平台的可擴展性極高,這也有助於波場短期內在線上媒體領域掀起一場革命。在波場平台上,用戶還可以打造 DApp,在波場網路生態內使用。用戶可以通過打造 DApp 和 DApp 內容獲取相應的 TRX 獎勵。對於願意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而言,這點無疑賦予了他們更多主動權。
孫宇晨在就任格瑞那達 WTO 特命全權大使的同時,也辭去了在波場基金會的職務,真正實現了波場的去中心化。如他所言:「一個繁榮社區的創始人放棄了其對用戶、資產和數據的所有權,沒有什麼比這更有助於 社會 普惠發展了。若想成就偉大,我們就絕不能讓某個人或某一群體的利益凌駕於他人的幸福之上。」
未來幾年,區塊鏈對人類 社會 將變得愈發重要,甚至可能顛覆 社會 組織的形式。正確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充分賦能公民與消費者,讓他們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身份、內容與生活。這位區塊鏈巨擘就任 WTO 特命全權大使,勢必為這一組織看待和應用區塊鏈技術打開新的思路。
作者簡介:
Mark Van Rijmenam是Datafloq的創始人,暢銷書Think Bigger的作者,大數據和區塊鏈戰略家,全球十大數據影響者,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人物。
『捌』 區塊鏈專家Jasmine是誰
Jasmine ,站在冷靜區塊鏈風口的女性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