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系統學習區塊鏈技術
在最初自己自學區塊鏈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也就是通過看書、閱讀白皮書等方式,自己查資料,再自行匯總和連接起這些知識,整合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一、學習白皮書
上大學之前,我讀過很多有關《論語》的書,都是關於應該如何讀論語,應該如何理解論語的解讀。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如此鍾愛《論語》的我,卻從來沒有耐下性子來,認真讀一讀《論語》的原本。
於是,我去書店買回了一本《論語》,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發現其實裡面有太多細節和感悟,是沒有辦法通過任何解讀傳遞的。而居然之前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了大量的解讀,真的是捨本逐末,不得要領地在努力。
每個領域都一樣。當你不了解它的時候,你會對它產生一種莫名的畏懼,認為它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為了快速踏進這些領域,你會在它周圍尋找很多所謂的「解讀」,打聽很多「消息」。
二、技術角度
基礎階段:
1、《區塊鏈開發指南》-作者申屠青春:
作者多餘比特幣底層的研究可謂是非常深入,講解的也非常通俗易懂。
2、《區塊鏈技術指南》-作者鄒均:
作為國內第一本從技術角度講解區塊鏈的書籍,值得一讀,2016年出版以來一致評價不錯。
3、《區塊鏈 原理、設計與應用》-作者楊保華陳昌:
陳昌前輩作為紙貴的CTO、記得之前的墨鏈就是基於Hyperledger Fabric的,所以這本書對於Hyperledger 相關開源產品的講解很透徹。

3、《區塊鏈世界》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通過翔實的資料,全面地回顧了區塊鏈從2008年誕生、成長和逐步發展的歷程,詳盡地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獨創性、機制的科學性、邏輯的藝術性,通過金融、防偽、醫療等十餘個行業場景介紹區塊鏈的應用特性。下篇結合二十國集團峰會精神、 「十三五」規劃等蕞新政策,探索研究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的結合,以及作者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觀點和建議。
Ⅱ 北大青鳥設計培訓:區塊鏈技術的組成元素架構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都了解到了關於區塊鏈技術的一些特點和使用情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區塊鏈的一些元素組鄭州有哪些。
區塊鏈的組成區塊鏈由區塊和鏈組成。
每一個區塊包含三個元素:數據、哈希值、前一區塊的哈希值。
區塊的第一個元素是數據。
區塊中所保存的數據與區塊鏈的類型有關。
例如,比特幣區塊鏈中的區塊保存了相關的交易信息,包括賣家,買家,以及交易比特幣的數量。
區塊的第二個元素是哈希值。
每個區塊包含了一個哈希值,這個哈希值是的,它用來標識一個區塊和它所包含的所有內容。
一旦某個區塊被創建,它的哈希值就相對應的被計算出來了。
改變區塊中的某些內容會使得哈希值改變。
所以換句話說:當你想要檢測區塊中內容的改變時,哈希值對你就很有幫助。
如果一個區塊的指紋改變了,那它就再也不是之前的區塊了。
區塊的第三個元素是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
這個元素使得區塊之間可以形成鏈接,並且能夠使得區塊鏈十分的安全。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有一條區塊鏈包含3個區塊。
每個區塊包含了一個自己的哈希值以及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
3號區塊指向2號區塊,2號區塊又指向1號區塊。
但是1號區塊有點特殊,它不能指向前一個區塊,因為它是第一個區塊。
我們把1號區塊叫做創世區塊。
那麼,現在我們假設你篡改了第二個區塊。
這將導致第二個區塊的哈希值改變,那麼3號區塊存儲的數據就是錯誤的、非法的。
而3號區塊存儲的數據一旦是非法的,後面的區塊也一定是非法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想要篡改區塊鏈中任何一個區塊,它必須修改這個區塊以及這個區塊之後的所有區塊。
這將是一個很繁重的任務。
區塊鏈的工作量證明但是,僅僅使用哈希值的方法不足以防止用戶篡改區塊。
因為現在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已經足夠強大,並且能夠每秒計算成千上萬的哈希值。
java課程http://www.kmbdqn.cn/建議你完全可以篡改一個區塊並且重新計算其他的區塊的哈希值,這樣就使得你的區塊再次變得合法。
Ⅲ 如何系統學習區塊鏈技術
真想學習區塊鏈技術,必須要有兩樣東西,一是對區塊鏈的興趣 ,興趣可能來自對其前景的看好或者對其原理的喜愛;二是時間,要准備好用足夠的時間積累來學習,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嚼著難懂的概念讀著沒有趣味的書。
可以看一些其他學者關於區塊鏈的文章,還可以選擇看一些視頻,從案例中學習,具體如下:
1、《區塊鏈項目白皮書》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在線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
雖然數字簽名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仍然需要第三方的支持才能防止雙重支付的話,那麼這種系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在此提出一種解決方案,使現金系統在點對點的環境下運行,並防止雙重支付問題。

(3)區塊鏈技術體系培訓擴展閱讀
1、組成
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1)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以及相關的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基礎數據和基本演算法;
2)網路層則包括分布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
3)共識層主要封裝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演算法;
4)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
5)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演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
6)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
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
2、特點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多中心的分布式賬本。多中心化即所有的交易都是點對點發生的,不依賴於單一信用中介;分布式賬本意味著當交易發生時,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收到交易信息。區塊鏈上的所有交易記錄都是完全公開,不可篡改的,因而具有去中心化、開放性、獨立性、安全性等特點。
比如說,之前兩個人在一個市場中交易,如果一方抵賴就容易造成糾紛。運用區塊鏈技術後,市場中所有人都是見證者,就消除了造假或抵賴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了一個數字社會的誠信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不光數據傳輸便利,造假也變得很難。
區塊鏈技術的另一特點是可以實現數據的及時共享且不可篡改。在政府服務領域,利用區塊鏈數據共享模式,可以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促進業務協同辦理,方便群眾辦事。
在物流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追溯物品的生產和運送過程,防止數據造假並且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
Ⅳ 如何學習區塊鏈技術
最近關於各種數字幣的新聞層出不窮,比特幣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種,在很久以前胡冊就已炒的沸沸揚揚。有不少人在這個上面賺的口袋鼓鼓的。當然不同國家對比特幣的認可度也不同,但是無論比特幣將來走勢如何。懂行的人應該看到的不只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因為這些終歸是一時的熱點,究竟什麼幣能走到最後,還是一件值得揣測的事。
比特幣只是一個新的技術革新帶來的應用產物,而真正改變未來技術的,不是數字貨幣,而是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近期,只要提到區塊鏈技術就會成為熱點。然而殊不知,網路、騰訊、小米、迅雷等一些知名互聯網公司早已在區塊鏈這個領域不知不覺的展開研究已經很久很久了。
當普通網民還在沉迷於炒作各種虛擬貨幣的時候,聰明的人已經開始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學習。當然,既然是一門新技術,會的人顯示就不多了,深研究的人就更少。但是無論如何,區塊鏈技術已經深深的進入到各個大公司的研究范圍,隨著更多的實力派企業投入這方面的研究,對區塊鏈技術的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
物以稀為貴,其實人也一樣。當市面上對區塊鏈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時,甚至後期不斷有新的區塊鏈技術打造的產品應用出現時,整個互聯網界對區塊鏈人才的需求將會遠遠超出當年iOS火爆時的景象。當然懂區塊鏈技術的人,薪資之客觀也將成為其他技鋒做埋術人員羨慕的一道曙光。
Go語言是谷歌2009發布的第二款開源編程語言。
Go語言專門針對多處理器系統應用程序的編程進行了優化,使用Go編譯的程序可以媲美C或C++代碼的速度,而且更加安全、支持並行進程。不僅可以開發web,可以開發底層,目前知乎就是用golang開發。區塊鏈首選語言就是go,以太坊,超級賬本都是基於go語言,還有go語言版本的btcd.
Go的目標是希望提升現有編程語言對程序庫等依賴性(dependency)的管理,這些軟體元素會被應用程序反復調用。由於存在並行編程模式,因此這一語言也被設計用來解決多處理器的任務。
Google對Go寄予厚望。其設計是讓軟體充分發揮多核心處理器同步多工的優點,並可解決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麻煩。它具有現代的程序語言特色,如垃圾回收,幫助程序設計師處理瑣碎但重要的內存管理問題。Go的速度也非常快,幾乎和C或C++程序一樣快,且能夠快速製作程序。
Go的網站就是用Go所建立,但Google有更大的野心。該軟體是專為構建伺服器軟體所設計(如Google的Gmail)。Google認為Go還可應用到其他領域,包括在瀏銀螞覽器內執行軟體,取代JavaScript的角色。
Ⅳ 如何學習區塊鏈相關技術
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誕生並不長,從2008年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的論文算起到現在也才不過11年。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和承載這些數字貨幣的技術基礎區塊鏈技術還處在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
區塊鏈技術是虛擬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它可能帶來互聯網的第二次革命,讓「信息互聯網」轉向「價值互聯網」。變革即將發生,未來已來,學習區塊鏈就是抓住了世界發展的浪潮。區塊鏈是一個「另類」的孩子,它的去中心化、自金融、共識演算法等都是與現實公司和社會世界沖突的。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