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領導幹部讀本電子版
『壹』 區塊鏈工程專業是一門什麼樣的專業主要學什麼
區塊鏈工程是一門融合計算機科學、密碼學、網路安全與分布式系統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其核心在於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去中心化應用和服務,實現數據的安全、透明、可追溯與不可篡改。大學階段的區塊鏈工程專業優勢顯著,主要體現在培養創新性人才、拓展就業與創業機會、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合作能力。然而,該專業也面臨教學標准不統一、實踐應用不足和專業師資缺乏等問題。
應用領域廣泛,涵蓋了金融、物流、醫療、教育、政務與社交等多個行業。在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功能,優化金融服務。在物流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貨物全程可追溯,提升供應鏈效率。醫療領域中,區塊鏈確保醫療數據安全共享,促進醫療創新。教育領域中,區塊鏈支持學歷認證,提高教育公平性。政務層面,區塊鏈優化公共服務,增強公民參與度。社交領域則通過區塊鏈保護用戶數據隱私,提高數據價值。
未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潛力巨大,包括能源領域的分布式能源管理、娛樂領域的數字內容版權保護、游戲領域的虛擬資產交易等。專業課程涵蓋計算機基礎、密碼學基礎、網路基礎、分布式系統基礎、區塊鏈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旨在提供全面的知識體系。中國多所高校如齊魯工業大學、安徽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開設有區塊鏈工程專業。
適合區塊鏈工程專業學習的人應具備對計算機技術的濃厚興趣、扎實的密碼學與數學基礎、對網路安全與分布式系統有深刻理解、對區塊鏈技術有探索熱情和前瞻性思維。入門書籍推薦《區塊鏈——領導幹部讀本》、《人人都懂區塊鏈》、《圖說區塊鏈》、《區塊鏈基礎知識25講》等,深入學習則推薦《區塊鏈:原理、設計與應用》、《區塊鏈技術指南》、《DAG 區塊鏈技術:原理與實踐》等。
要學好區塊鏈工程專業,需掌握基礎知識、提升數學能力、培養安全意識、增強系統思維、鍛煉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適合高級學習者閱讀的書籍包括《精通比特幣》、《精通以太坊》等。易掛科的科目通常涉及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密碼學、網路安全與分布式系統,這些科目需要較強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貳』 區塊鏈的現象及應用應該什麼樣子
一、區塊鏈的革命
直到比特幣出現後的第7個年頭,其底層核心技術區塊鏈才開始為人們熟知。隨著比特幣數百萬倍的漲幅引發的財富效應,區塊鏈的熱度也越來越高。其價值受到廣泛認可,被普遍認為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
2018年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振臂高呼:「區塊鏈革命已經到來!要擁抱這場革命!」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區塊鏈官方學習讀本上線,官方媒體解讀,創業潮、招聘潮相繼涌來。2019年區塊鏈更是被官方定性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
在此形勢下,區塊鏈成為不折不扣的「新風口」,區塊鏈應用成為關鍵詞。在優化業務流程、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這些優越性賦能實體經濟?
不止區塊鏈項目方在嘗試,以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大廠,以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平安保險為代表的的金融體系和移動運營商等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進行「區塊鏈+」,海外也是如火如荼,Facebook、高盛、摩根大通等都在積極推進。
二、區塊鏈+
2018年8月10日,騰訊開出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截止2020年7月3日,開票量達2500萬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具有開票簡單、按需供應、成本低、效率高、防偽造的優勢,騰訊區塊鏈在區塊鏈+政務,區塊鏈+稅務方面以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
而阿里系的螞蟻金服,早在2015年就開始布局區塊鏈。迄今,螞蟻區塊鏈旗下擁有開放聯盟鏈、BaaS平台等產品覆蓋數十個應用場景。已與英特爾,景德鎮瓷器,拜耳等全球多個知名企業達成上鏈合作。網路也很早入場區塊鏈,推出了區塊鏈 游戲 、區塊鏈存證等業務,目前鏈上存證量已經破億•。
2019年僅中國區塊鏈產業規模達12億元人民幣,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數據顯示,區塊鏈技術在電信領域的產值將從2018年的466萬美元激增2023年的9938億美元。在此背景下,2020又迎來多重政策的利好。
1.官方將區塊鏈納入新基建新技術基礎設施范籌;
2.湖南發布《湖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3.廣州推出《廣州市推動區塊鏈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
4.北京印發《北京市區塊鏈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
5.江西上線運行區塊鏈服務大廳;
6.武漢舉行區塊鏈技術 科技 成果轉化專場活動;
7.重慶智博會區塊鏈應用創新大賽計劃投入5000萬元巨資作為投資激勵。
然而,雖然區塊鏈在金融、政務、公益、 游戲 、農業、製造業、醫療、版權等實體領域的落地賦能成果顯著,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也起到積極的作用。
但受大環境影響,更多的資金、資源、注意力被吸引到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方向,卻忽視了區塊鏈最核心的原生應用。
三、區塊鏈原生應用
互聯網開啟信息爆炸的時代,而區塊鏈將帶來價值自由流動的未來。今天的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受意識形態、文化制度、商業模式、 科技 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價值轉移的成本高,效率低,尤其在跨境支付場景中。
而在未來的區塊鏈時代,價值轉移將像信息傳遞一樣:全球性、即時、自由,每個人公平享有。股票、證券、身份、不動產等一切線下資產,都可以鏈上自由轉換。
而且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遠超過技術范疇本身,它更是一種思想,區塊鏈的靈魂在於共識。在區塊鏈的時代里,真正強有力的生命力會誕生在社區共識和應用落地之中,社區和共識會成為行業的主體與靈魂。
在具有共識的社區里,個體的能量和價值將被完全激發,對沖掉傳統中心化的裂變效應,打破原有堅固的底層架構,重塑新的商業 社會 價值觀。
所以,區塊鏈原生應用應該是以社區和共識為基礎的,賦予個體價值實現路徑的,能夠最大化激發個體能量和創造力的應用生態,最終打破壟斷,形成去中心化的價值自由交換網路。
個體能量和價值是多維度的,具有極大主觀性的。這些區塊鏈模式設計顯然不能完全激發個體能量,甚至差的有點遠。
真正符合區塊鏈精神的原生應用,應該在應用模式設計上做到宏大、全面,把個體所有的線上線下創造價值的行為考慮進去,供個體進行個性化使用,每個個體擅長的領域是不同的。
借用帕累托最優解理論,每個個體的能量被最大化激發才能使整體具備最大能量,才能打破原有的中心化商業模式,形成全球個體間自由流動的點對點價值傳輸網路,構建去中心化的商業新基礎設施,改變價值創造和傳遞模式,重塑整個 社會 的價值觀。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歐易OKEx#
『叄』 數字貨幣會引發國際金融摩擦嗎
1月13日,「數字貨幣未來」研討會暨《數字貨幣-領導幹部讀本》發布會在北京大學朗潤園舉辦。與會專家表示,數字貨幣發展起來必然對金融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很有可能重構金融模式和貨幣體系。而至於數字貨幣會否沖擊金融穩定,專家認為不像直觀理解的那麼簡單。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雲計算、終端安全存儲、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貨幣的發展正在對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在書中提出,中國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應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在雙層運營體系安排下,我國的央行數字貨幣應以賬戶松耦合的方式投放,並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對央行數字貨幣載入智能合約應保持審慎態度。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在研討會上表示,法定數字貨幣到底能不能替代傳統的貨幣形式,取代新興的電子支付工具,成為主要的貨幣形式和主要的支付工具,最終會是一個由市場來決定的過程。
他認為,數字貨幣很有可能重構金融模式和貨幣體系,這是現實的挑戰,也是未來的機遇。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應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法定數字貨幣的具體架構。我國應該立足於數字金融健康發展,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抓緊制定數字貨幣監管、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等數字金融制度。
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會影響金融穩定?針對這個問題,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在書中撰文指出,從金融結構來講,央行數字貨幣增加流動性資產供給,將減少銀行信貸創造流動性資產的動能,降低私人部門的杠桿率,這有利於金融穩定。但是央行數字貨幣也為擠兌銀行存款提供了一個更有效更便捷的渠道。所以有觀點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加大了市場恐慌時出現銀行擠兌的可能,從而增加金融不穩定風險。
「但也要注意到,能夠擠兌本身就增加了我們對銀行的信心。我們願意把錢存在銀行,是因為我們相信能隨時提取現金。假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導致無現金社會出現,我們沒有辦法從銀行提取現金,那我們還放心把錢存在銀行嗎?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替代了現金,在需要的時候我們總可以把銀行存款轉為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反而增加消費者對銀行穩定的信心。」彭文生說,央行數字貨幣對金融穩定的沖擊可能不像有些直觀理解的那麼簡單。
專家在研討會上表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貨幣的競爭主要是支付手段和支付效率的競爭。傳統的貨幣體系將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綁在一起,當下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則可以分開,由於支付服務可能和其他實體經濟活動綁在一起,因此如何監管,如何維護支付體系的穩定是數字貨幣時代的挑戰